智驾
搜索文档
李书福「豪赌」印奇
第一财经· 2025-10-20 07:17
公司背景与转型历程 - 公司前身为因债务问题司法重整的ST力帆 在引入吉利控股后更名为力帆科技 旷视科技创始人印奇于2024年7月通过其控股公司受让原力帆科技19.91%股份并于同年10月出任董事长 公司于2025年2月更名为千里科技以体现向AI+车的转型 [1][4] - 在印奇加入后的一年内 公司在智驾和AI+车等概念加持下市值上涨近2倍 [1] - 公司于2025年10月16日向香港联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 [1] 业务与财务状况 - 截至2025年上半年 公司主营业务仍为汽车和摩托车 汽车板块收入占总收入的62.71% 摩托车收入占比超30% 两者制造及销售合计占各年度期间总收入85%以上 [4] - 公司转型方向的智驾 智舱和Robotaxi业务尚未产生任何收入 [1][4]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总收入为41.84亿元 同比增长40% 归母净利润为0.31亿元 同比增长19% 但扣非归母净利润为-1.34亿元 同比下降903.91% 扣非净利润大幅下降主要因新增智能汽车座舱操作系统研发导致研发投入增加等因素 [10] 与吉利的关系 - 吉利及其联属人士是公司最大供应商及最大客户 2025年上半年有33.2%的收入来自吉利系 从吉利系采购的金额占比达29.7% [2][3][4] - 公司与吉利汽车合资成立睿蓝汽车 分别持股55%和45% 主销微型电动车和A0级燃油SUV [4] - 从2025年下半年开始 吉利系智驾业务全部整合至千里科技的附属公司千里智驾 意味着吉利将智驾业务发展押注于印奇 [5] 研发投入与财务压力 - 公司研发费用逐年增长 2022年 2023年 2024年分别为0.9亿元 2.1亿元 4.1亿元 2024年上半年和2025年上半年研发费用分别为1.8亿元和2.9亿元 [10] - 智驾和Robotaxi是高研发投入且回报周期长的行业 预计研发费用将维持高水平 但投资可能无法产生预期回报 增加营运不确定性和业务风险 [10] - 2025年6月刚成立的千里智驾将于2025年10月15日起合并入账 在业务导入存在时间差的前提下 预计给公司四季度带来盈利压力 [11] 行业竞争与市场挑战 - 智驾行业市场格局不断收敛 第一梯队华为 Momenta 地平线 大疆已占据相当大市场声量 [1][7] - 智驾被视为高度标准化 高门槛 高投入的产品 产业从百家争鸣到存活企业越来越少 决赛圈将继续淘汰 [7] - 作为行业新玩家 公司面临如何利用AI经验突围 其智驾方案若不能媲美第一梯队会否被吉利抛弃 以及背靠吉利在开拓外部客户时可能面临类似华为车BU的"灵魂论"顾虑等关键问题 [8][9]
李书福“豪赌”印奇
第一财经· 2025-10-19 19:38
公司背景与转型 - 公司近五年完成从司法重整的"ST力帆"到引入吉利后的"力帆科技",再到旷视科技创始人印奇加入后更名为"千里科技"的资本蜕变 [3] - 在印奇加入后一年内,受智驾和"AI+车"概念加持,公司市值上涨近2倍 [3] - 公司于2025年10月16日向香港联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披露近700页申请资料 [4] 业务与财务现状 - 截至今年上半年,公司主营业务仍为汽车和摩托车,汽车板块收入占总收入62.71%,摩托车收入占比超30% [7] - 公司智驾、智舱和Robotaxi业务尚未产生任何收入 [3][7]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总收入为41.84亿元,同比增长40%;归母净利润为0.31亿元,同比增长19%;但扣非归母净利润为-1.34亿元,同比下降903.91% [13] 客户与供应商依赖 - 公司与吉利深度绑定,上半年33.2%收入来自吉利系,29.7%采购金额来自吉利系 [6][7] - 公司与吉利汽车合资成立睿蓝汽车,分别持股55%和45%,主销车型最高价不到6万元 [7] - 吉利系智驾业务自今年下半年起全部整合至千里科技的附属公司千里智驾 [8] 研发投入与财务压力 - 公司研发费用逐年增长,2022年、2023年、2024年分别为0.9亿元、2.1亿元、4.1亿元;2024年上半年和2025年上半年分别为1.8亿元和2.9亿元 [12] - 扣非净利润大幅下降主要因新增智能汽车座舱操作系统研发导致研发投入增加 [13] - 千里智驾的财务业绩自2025年10月15日起合并入账,预计给公司四季度带来盈利压力 [13] 行业竞争与市场挑战 - 智驾行业市场格局不断收敛,第一梯队"地大华魔"已占据相当大市场声量 [3] - 智驾行业被视为高度标准化、高门槛、高投入的产品,产业正从百家争鸣进入淘汰阶段,存活企业越来越少 [10] - 作为行业新玩家,公司面临如何利用AI经验突围、吉利基盘依赖以及作为第三方开拓非吉利客户的挑战 [11]
李书福豪赌印奇
新浪财经· 2025-10-19 19:02
公司近期动态与市场表现 - 公司近期完成一系列重大资本运作,包括奔驰13.42亿元入股、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站台以及申请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 [1] - 公司近5年间完成从"ST力帆"到"力帆科技"再到"千里科技"的资本蜕变,市值在创始人印奇加入后的一年内上涨近2倍 [1] - 公司已于10月16日向香港联交所递交主板上市申请并刊发近700页申请资料 [2] 公司业务与财务状况 - 截至今年上半年,公司主营业务仍为汽车和摩托车,智驾、智舱和Robotaxi业务尚未贡献任何收入 [1] - 公司当前市盈率超过800倍 [1] 行业竞争格局 - 智能驾驶行业市场格局不断收敛,第一梯队"地大华魔"(华为、Momenta、地平线、大疆)已占据相当大的市场声量 [1] - 公司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未来发展前景存在不确定性 [1] 公司战略与依赖关系 - 公司深度绑定吉利,存在客户与供应商重度依赖吉利的情况 [1]
李书福“豪赌”印奇
第一财经· 2025-10-19 18:17
公司背景与转型 - 公司前身为因债务问题司法重整的ST力帆,后引入吉利控股集团并更名为力帆科技,旷视科技创始人印奇于2024年7月入股19.91%并于10月出任董事长后,于2025年2月更名为千里科技 [1][4] - 在印奇加入后一年内,公司在智驾及AI+车概念加持下市值上涨近2倍,当前市盈率超过800倍 [1] - 公司于2025年10月16日向香港联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 [2] 业务与收入结构 - 2025年上半年,汽车板块收入占总收入的62.71%,是公司主营业务,第二大业务摩托车收入占比超30% [4] - 汽车及摩托车的制造与销售合计占各年度总收入的85%以上 [4] - 公司当前主销车型为微型电动车蓝气球及A0级燃油SUV睿蓝X3 PRO,两款车最高售价均低于6万元 [4] - 公司转型重点的智驾、智舱和Robotaxi业务截至2025年上半年尚未产生任何收入 [1][4] 客户与供应商依赖 - 吉利及其联属人士是公司最大供应商及最大客户,2025年上半年,公司有33.2%的收入来自吉利系,从吉利系采购的金额占比达29.7% [3][4] - 公司与吉利汽车合资成立睿蓝汽车,公司持股55%,吉利汽车持股45% [4] - 公司预期将向吉利集团提供智能驾驶解决方案 [3] 战略布局与吉利支持 - 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公开为印奇站台,并表示将吉利系智驾业务全部整合至千里科技的附属公司千里智驾 [5] - 此举被视为李书福将吉利系智驾业务发展押注于印奇身上 [5] - 千里智驾于2025年6月成立,并已成为公司附属公司,其财务业绩自2025年10月15日起将合并入公司账目 [9] 行业竞争格局 - 智驾行业市场格局正在收敛,第一梯队“地大华魔”(华为、Momenta、地平线、大疆)已占据相当大的市场声量 [1][7] - 智驾被描述为高度标准化、高门槛、高投入的产品,产业正从百家争鸣进入淘汰赛,存活企业越来越少 [7] - 行业处于拼落地经验的阶段,企业更青睐有丰富落地经验的高管 [7] 财务状况与研发投入 - 公司研发费用逐年增长,2022年、2023年、2024年分别为0.9亿元、2.1亿元、4.1亿元,2025年上半年研发费用为2.9亿元,上年同期为1.8亿元 [8] - 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总收入为41.84亿元,同比增长40%,归母净利润为0.31亿元,同比增长19% [8] - 2025年上半年扣非归母净利润为-1.34亿元,同比下降903.91%,主要因新增智能汽车座舱操作系统研发导致研发投入增加等因素 [8] - 利润总额增长主要系收到政府补助增加 [8] - 随着千里智驾合并入账,预计将给公司2025年第四季度带来盈利压力 [9]
零跑曹力:后续产品将用自研高阶智能,不会搭载华为乾崑智驾
国际金融报· 2025-10-17 17:29
公司战略与产品规划 - 公司否认与华为合作搭载乾崑智驾的传闻 [2] - 近两年公司在智能驾驶领域投入很多 已缩小与第一梯队差距 [2] - 公司预判明年更高阶智能驾驶将迎来爆发时间点 [2] - 公司后续产品将搭载自研的高阶智能驾驶系统 [2]
浙商早知道-20251016
浙商证券· 2025-10-16 07:30
市场总览 - 周三(2025年10月16日)市场主要指数普遍上涨,其中创业板指涨幅最大,为2.4%,恒生指数上涨1.8% [4][5] - 行业表现分化,电力设备(+2.7%)、汽车(+2.4%)、电子(+2.3%)领涨,而钢铁(-0.2%)、石油石化(-0.1%)表现最差 [4][5] - 当日沪深两市总成交额为20729亿元,南下资金净流出54.4亿港元 [2][5] 汽车行业观点 - 核心观点是重视机器人、客车出口和智能驾驶三大主线投资机会,认为汽车行业在第四季度变化多、利润释放可能超预期 [6] - 与市场看法不同,报告认为市场对汽车板块技术进展和潜在利润增速认知不足,应关注高成长、高壁垒及国产竞争力提升的赛道 [6] - 主要驱动因素包括机器人行业重要变化、客车出口量超预期、华为系销量超预期以及无人出租等应用场景的快速进展 [6] 农林牧渔行业观点 - 核心观点是养猪牵牛仍为主线,并需把握后周期机遇,认为政策重心正从认识层面转向落地,催化措施"不够还有" [7] - 与市场看法不同,报告认为市场低估了反内卷政策的持续催化力度,并指出2026年将出现"缺牛又缺肉"的局面,牛价长期上行趋势不变 [7][8] - 主要驱动因素包括猪价上行(政策催化)、牛价上行(Q4传统需求旺季及市场缺牛显现)以及后周期机遇(养殖景气度提升、宠物经济向好) [7] 宏观研究观点 - 核心观点是9月出口高增主要源于企业开拓新市场以及对非洲等经济体进行产业布局,而非市场认为的"抢出口" [8] - 报告观点与前期持平,驱动因素为月度数据更新,强调了对非美出口高增的结构性原因 [8] - 与市场差异在于,报告指出我国可能正对以非洲为代表的经济体进行产业布局,这构成了出口增长的重要背景 [8] 固收信用债观点(房地产) - 核心观点是从价格走势、资产估值与国际经验三个维度分析,预计2027年是房地产市场探明底部的重要时间窗口 [9] - 报告认为房地产市场难以V型反弹,更可能呈"L型"底部震荡,当前核心特征是显著的结构性分化 [9] - 关键驱动因素是"估值回归"逻辑,租金回报率是评估房价见底的关键指标,预计2027年末一线城市租金回报率有望触及近十年高值,房价进入底部窗口 [9] - 与市场差异在于对修复路径的判断,强调"量稳-价稳-房企报表修复-融资畅通-扩表-投资企稳"的序列,房企报表修复核心在于销售回款和土储布局 [9]
实测中国版“FSD”,看十次不如自己开一次
虎嗅· 2025-10-09 10:07
市场认知与用户担忧 - 据称90%的中国消费者尚未使用过智能驾驶功能 [1] - 消费者主要担忧包括系统安全性,例如可能撞到行人 [1] - 消费者另一担忧是智能驾驶系统效率,例如行驶速度过慢影响通勤 [1] 产品定位与性能验证 - 被测产品被定位为中国版的"FSD"(全自动驾驶) [1] - 将通过实际测试来评估该智能驾驶系统的具体表现 [1]
新华网视评|靠“智驾神器”,无异于“智障行为”
新华社· 2025-10-05 11:28
事件概述 - 浙江杭州一男子酒后使用“智驾神器”欺骗车辆驾驶辅助系统,在无人操控的情况下于高架行驶,最终因危险驾驶罪被判处拘役一个月十五日并处罚金4000元 [1] 产品与技术 - 所谓“智驾神器”是一种能“骗过”车辆方向盘检测系统的配件,使驾驶辅助系统在司机脱手的情况下能持续运行 [1] - 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智驾”并不是完全自动驾驶 [2] 监管与法律责任 - 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已于今年4月明确指出,使用此类“智驾神器”产品属于妨碍安全驾驶行为,将依法处罚 [1] - 若因使用此类产品引发交通事故,使用者需承担主要责任 [1]
靠“智驾神器” 无异于“智障行为”
新华网· 2025-10-02 09:23
近日,浙江杭州一男子酒后使用"智驾神器"驾车的案件引发关注。 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智驾"并不是完全自动驾驶,"智驾神器"能骗过冰冷的传感器,却骗不过法律的 严惩和潜藏的致命危险。守住法律底线,守住驾驶责任,切莫让"智驾神器"成为"智障行为"。 (文章来源:新华网) 醉驾本是拿命赌,再加上"智驾神器"的欺骗性操作,就更加致命。 据"临平检察"披露,涉事男子给具备驾驶辅助系统的汽车方向盘加装"智驾神器",自己却喝醉了躺在副 驾驶位睡觉,车辆在无人操控的情况下一度驶上高架。万幸深夜车流稀少,才未酿成惨祸。涉事男子最 终被判犯危险驾驶罪,处拘役一个月十五日,并处罚金4000元。 所谓"智驾神器",是一种能"骗过"车辆方向盘检测系统的配件,使驾驶辅助系统在司机脱手的情况下能 持续运行。今年4月,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明确指出,使用此类产品属于妨碍安全驾驶行为, 将依法处罚,若引发交通事故需承担主要责任。 ...
爽过华为理想,中国智驾的大赢家出现了
36氪· 2025-09-26 16:37
核心观点 - 文章认为中国智能驾驶领域的最大赢家并非车企,而是激光雷达头部供应商禾赛科技,其凭借市场主导地位、财务业绩反转和强劲增长前景成为行业焦点 [1][2][33] 市场地位与业绩 - 2025年上半年,禾赛科技在中国车载主激光雷达装机量达28.4万颗,以33.0%的份额位居榜首,并在全球车载激光雷达营收中占比33%,领先于华为和速腾聚创 [2] - 公司于2025年9月16日登陆港交所,成为全球首家美股+港股双重主要上市的激光雷达公司,挂牌首日高开13.3%,收盘市值达363亿港元,IPO获167倍超额认购 [3] - 2025年第二季度营收7.1亿元,同比增长53.9%,单季净利润4410万元,成功扭亏为盈,成为行业首家实现季度盈利的上市激光雷达公司,上半年累计净利润2653万元,毛利率维持在42%的高位 [5] - 2025年上半年激光雷达ADAS产品出货45万台,同比增长238%,公司将全年出货指引大幅上调至120–150万台 [33] 技术路线与市场机遇 - 高阶辅助驾驶分为以激光雷达为核心的多传感器融合方案和以摄像头为核心的视觉融合方案两大流派 [2] - 2024年开始,城区NOA成为中国车企竞争核心,因需应对复杂场景,激光雷达被普遍视为安全冗余必选项,市场需求激增 [8] - 禾赛的AT128产品凭借每秒153万点的点频和约350美元的优惠价格(比竞品便宜100-150美元)成为市场明星产品,帮助公司年出货量突破50万台并实现扭亏 [8][10] - 东吴证券2025年8月的调研显示,在69位车主参与的投票中,59%站队激光雷达派,认为其更安全 [11] 产品技术与宣传策略 - 禾赛最新发布「真800线车规级激光雷达ETX」,通过增加垂直方向的激光线数(800线)来提升点云清晰度和分辨率上限 [11][13] - 公司宣传重点强调激光雷达在复杂路况下的优势,如应对“鬼探头”等中国特有高密度人车混行路况,其产品探测距离可达100米以上,不受目标物形态和光照影响 [14][16] - 激光雷达在消费者心中被视为直观的“科技标签”和安全感的象征,禾赛通过成本控制将这一“科技徽章”的价格压至一两千元,使其成为车企吸引消费者的低成本高价值配置 [30][32] 竞争格局与挑战 - 特斯拉是视觉路线的坚定支持者,其创始人马斯克基于“第一性原理”和“人类比喻”,认为自动驾驶应模仿人类视觉系统,并指出激光雷达无法读取交通标志等信息,且多数据流会增加系统复杂性 [16][17][19][21] - 小鹏汽车在2021-2023年是激进的激光雷达旗手,但2024年后因成本和体验考量转向纯视觉方案,其2025年新推出的旗舰车型顶配版已不再配备激光雷达 [21][22][24] - 视觉方案的支持者认为其优势在于对世界的理解能力(如识别交通灯、路牌文字)和通过软件算法OTA实现的可成长性,而激光雷达的性能提升依赖硬件迭代 [24][25] - 尽管存在视觉路线的竞争,但市场数据显示激光雷达方案占据主导地位:2024年上半年,标配城市NOA功能的车型100%前装了激光雷达;2025年,激光雷达的统治地位和禾赛的顺风生意未受根本影响 [27][28] 订单与客户基础 - 禾赛在乘用车端已获得全球24家主机厂120余款车型定点;在商用车/Robotaxi端,与全球前十的Robotaxi公司中的八家建立合作,并于2025年9月15日再签美国头部Robotaxi企业4000万美元独家订单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