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经济

搜索文档
(乡村行·看振兴)山西襄垣:向“林”发力 借“绿”生金
中国新闻网· 2025-06-17 16:05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 襄垣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盘活林地资源 明确产权 放活经营权 保障收益权 为林下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2] - 当地建立林权抵押登记绿色通道 创新政府+银行+保险融资模式 开发林药保专属金融产品 解决产业发展资金难题 [2] - 改革使林地资源从死资产变为活资产 林农可通过林权抵押贷款扩大林业规模 发展林下经济 [2] 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 山西韩创农业科技发展林下+中药材套种模式 栽种党参 连翘 柴胡等中药材1000余亩 实现一地多用 一地多收 [3] - 公司形成集育苗 种植 收购 加工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带动周边民众就业增收 [3] - 山西太行西麓生态农业开展林下连翘种植 林中黑猪 梅花鹿等生态畜禽养殖 并开发森林康养 科普教育等旅游项目 [3] 产业融合发展 - 襄垣推动中药材初加工基地建设 拓展多元业态 打造中药材主题示范园 开展康养体验 促进一二三产融合 [4] - 构建国企+民企+村集体+农户发展模式 落实国有林场百场带千村行动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4] - 通过订单保底收购 提供务工就业 技能培训等方式 使农户拓宽增收渠道 目前已有1万余亩林下经济产生效益 [4] 生态经济效益 - 襄垣实现绿色颜值与金色价值共赢 将森林资源转化为乡村振兴动力 [1] - 当地走出一条生态美 产业兴 百姓富的特色发展之路 [1] - 改革释放了山林资源潜力 使丰富的森林资源从沉睡状态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 [2]
(乡村行·看振兴)荒沟变花海:内蒙古闲置地育出“花漾经济”
中国新闻网· 2025-06-10 23:43
行业转型与生态经济 - 花加拉嘎乡将1500余亩退耕还林闲置荒沟改造为芍药花海,实现从荒芜到生态景观的转型 [1] - 当地优先种植杏树、文冠果树等耐旱抗风沙树种,后引入农林科技公司发展林下经济,种植芍药、牡丹等高附加值作物 [1] - 芍药花海不仅提升生态功能(防风固沙、涵养水土),还形成"花漾经济"模式,带动文旅产业 [2] 产业链与商业模式 - 芍药鲜切花主要销往北京、天津、沈阳等一、二线城市,部分周边客户提前预订,形成稳定销售渠道 [2] - 芍药根部具药用价值,公司计划对接企业签订定向采购协议,延伸产业链并提升附加值 [2] - 通过土地流转、花卉管护、文旅服务等多元方式,产业带动就业100余人,人均年增收4万—5万元 [2] 文旅融合与业态创新 - 当地举办首届芍药文化季,整合千亩花海与特色农产品(雪花牛羊肉、香瓜、蜂蜜等),打造"花+农"融合业态 [3] - 为破解花期限制(仅30天),发展四季采摘旅游项目,建成103座标准化冷棚暖棚种植香瓜、珍珠油杏、火龙果等 [3] - 配套农家乐、精品民宿等设施,形成"花开四季,客来全年"的可持续文旅模式 [3]
林下生金
经济日报· 2025-06-03 06:12
林下经济概述 - 林下经济依托森林资源开展生态友好型经济活动,包括种植、养殖、采集加工和景观利用 [1] - 2023年全国林下经济年产值约1万亿元,带动数千万林农增收 [27] - 云南林下经济总产值从2019年650亿元增至2023年1481亿元,野生食用菌产量全国第一 [3] 林下种植模式 - 全国形成林药、林菌、林茶等8大类种植模式,福建竹笋年产量达213.6万吨 [2][4] - 云南利用3.7亿亩林地发展林草中药材,草果八角等种植面积超10万亩 [3] - 湖南安化县多花黄精种植12.6万亩,综合产值32.1亿元,亩产超4000斤 [13][14] 林下养殖实践 - 全国年出产林禽49亿只、林畜5000余万头,广西南宁树木园梅花鹿存栏近1000头 [6][9] - 湖南石门县林下养蜂11万群,年产蜂蜜1800吨产值2亿元,采用流动放养模式 [10][11] - 福建沙县养蜂覆盖90%林地,龙头企业大通农牧年产土鸡12万只、鸡蛋1500万枚 [11] 精深加工与品牌建设 - 湖南资阳区开发木槿花8类产品,产业综合年产值超亿元,亩产值1.5万元 [12] - 福建打造"沙邑珍品"公用品牌,紫灵芝种植4.24万亩,开发灵芝茶等系列产品 [15] - 广西建成26个精品示范基地,创建192个知名品牌如"高峰灵芝""防城金花茶" [16] 森林旅游与康养 - 全国生态旅游游客量达27.6亿人次,广西高峰森林公园年接待40万人次 [17] - 七坡林场开发研学基地,2023年接待8万人,融合自然教育实现差异化 [18][19] - 国家规划2025年森林康养服务超6亿人次,形成"康养+医疗"等融合模式 [20] 发展瓶颈与解决方案 - 林产品深加工率不足30%,云南勐腊县探索林权抵押贷款解决资金问题 [23][25] - 湖南启动林业基层特岗生计划,每年培养500名带编人才 [26] - 福建强化三产融合,广西推动建设"产供销"一体化基地 [27]
荥经:奋力打造全国生态价值转化样板区
四川日报· 2025-05-26 06:17
生态资源与产业布局 - 雅安市荥经县林地面积1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80.3%,居全省第一[7] - 围绕打造全国生态价值转化样板区目标,入选第二批省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地区[7] - 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片区分布31只大熊猫,其中野生28只、野化放归3只[8] - 采用"NPL"园地共建模式,结合森林康养、乡村振兴、竹产业示范园区建设[8] - 2025年规划"一环五区"布局,构建百里熊猫绿道[9] 冷水鱼产业发展 - 荥经县五宪冷水鱼现代农业园区引进全球最大鱼子酱生产商鲟龙科技,总投资5亿元[10] - 2024年9月产出首罐本土鱼子酱,养殖区可实现蓄水养鱼2000余吨,年产鱼子酱10余吨[10] - 规划"一带五线"产业布局,打造天府冷水鱼产业集群核心区[11] - 未来规划建设鲟游湾项目,预计综合产值超100亿元[11] 林下经济与森林资源开发 - 采用"337工作法"推动林权改革,实施七大行动转化生态价值[12] - 编制《森林粮库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方案》和《森林四库总体规划》[13] - 四川川雅老坛食品公司方竹种植面积达3万余亩,2024年产值4000多万元[13] - 黄柏成林面积16.8万亩,其中10万亩依托退耕还林工程发展[14] - 2024年森林经营面积60万亩,林业综合产值13.9亿元[15] 产业融合模式 - 企业引领+基地建设+农户模式连接产销两端,带动农民增收[13][14] - 方竹与黄柏混交立体种植,实现生态空间高效利用[14] - 大熊猫国家公园区域外林地盘活行动,引导农民参与资源管护[14]
琼中:广袤绿荫下绘出“经济带”
海南日报· 2025-05-25 09:44
林下经济发展概况 - 琼中县林下经济总面积达23.52万亩,年产值突破5亿元,保有量居全省首位[1] - 形成林下种植、养殖、景观利用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1] - 罗担村打造万亩林下益智种植集群,累计增收640.5万元[1] 特色产业发展 - 罗担村通过引种野生益智,种植户年增收达7-8万元[2] - 水朗下村发展黎药产业,种植30种黎药并打造农文旅融合特色村[3] - 黎母山镇粽叶种植规模超5300亩,年销售额上千万元,合作社农户从24户扩展至390户[5] 产业模式创新 - 采用"合作社+产业+农户"模式,推动粽叶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5] - 黎母山镇通过培训、订单整合解决种植技术不足和市场对接问题[5] - 琼中实现菌菇、人参果、凤梨种植及五脚猪、地龙等养殖产业多元化发展[6] 文旅融合探索 - 黎母山镇合究村通过"山海共建"项目开发黎族风情游,日接待游客超100人次[7] - 推行"森林康养+"模式,整合雨林资源和文化要素发展全域旅游[7] - 开通环热带雨林旅游公路观光巴士,结合骑行嘉年华等活动激活县域经济[8] 未来发展规划 - 延伸产业链,强化文体康旅融合,打造"雨林穿越"等赛事品牌[8] - 谋划黎苗医药推广活动,创建百花岭气候康养基地[8] - 发展林下农事体验、农家乐、研学基地等休闲农业新业态[8]
海南40万亩益智果提升“含金量”
海南日报· 2025-05-22 09:10
行业概况 - 海南益智种植总面积约40万亩 占全国益智种植面积的40% [4] - 益智是中国"四大南药"之一 具有药食两用特性 是优质林下经济作物 [2] - 中部山区推广橡胶林套种模式 毛阳镇已发展林下套种益智两万亩 其中1.5万亩进入挂果期 [3] 种植模式与经济效益 - 林下套种实现"一地双收" 每亩橡胶林可增收约1200元 鲜果田头价达7.5元/斤 [2][3] - 琼中红毛镇创新"益智+蜜蜂"复合种养模式 产出特色益智蜜产品 [3] - 五指山市青介村案例显示 每亩可采收200斤鲜果 加工后可得40斤干果 干果售价30元/斤 [3] 产业链延伸 - 琼中湾岭园区布局益智酒、蜜饯等精深加工产品 正生堂集团加工厂预计6月投产 三期项目全部投产后年产值可达3亿元 [4] - 海南正生堂集团在琼中建设南药加工项目 预计提供200个就业岗位 [4] 科研创新 - 启动"五指山益智遗传资源挖掘利用"项目 联合多家科研机构建立资源圃 收集优异种质资源 [5] - 计划申请益智遗传资源与提取技术专利 制定产品团体标准 开发高附加值新产品 [5] - 海南省农科院开展功效成分解析与富集研究 优化生产工艺流程 推动标准化生产 [5]
邮储银行伊春市分行助力地区林下经济蓬勃发展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5-20 20:34
行业概况 - 伊春地区林下经济资源丰富,包括蓝莓、黑木耳、山野菜等特色产品,成为当地百姓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1] - 邮储银行伊春市分行为林下经济的生产、收购、加工、销售等环节提供金融支持 [1] 公司案例1:伊春市忠芝大山王酒业有限公司 - 公司以蓝莓为核心,主营蓝莓果酒、果汁、罐头、果干等加工销售业务,产品受消费者欢迎 [1] - 邮储银行自2012年起累计发放贷款9500万元,支持其扩大生产规模、引进设备、创新产品及资金周转 [1] - 在银行支持下,公司在生产能力、产品研发、市场拓展、技术创新及品牌知名度方面显著提升 [1] 公司案例2:伊春市安全森林食品有限公司 - 邮储银行新青区支行在2024年秋季提供50万元"极速贷信用"贷款,缓解其松子收购资金压力 [1] - 信贷支持使公司营业额同比增长80% [2] - 2024年1月因经营良好需扩产,银行通过"极速贷法人保证"方式10日内发放150万元贷款 [2] 银行服务模式 - 邮储银行采用"极速贷信用"和"极速贷法人保证"等灵活贷款产品,放款速度最快10日 [2] - 未来将持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强化对林下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 [2]
“致富林”“黄金果”“生力菌” ……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鼓足村民“钱袋子”
央视网· 2025-05-13 15:04
四川省蓬溪县林下食用菌产业 - 蓬溪县依托森林资源发展林下食用菌种植产业 拓宽产业发展路径并提高村民收入 [1] - 该县国家储备林项目示范基地迎来赤松茸丰收季 工人正进行腐殖土采摘作业 [1] - 蓬溪县优先推进食用菌产业 目标打造百亿级产业集群 目前已成为特色农业支柱产业 [3] 重庆云阳县枇杷产业 - 云阳巴阳镇1.2万余亩枇杷成熟上市 今年销售价格同比上涨 成为果农重要收入来源 [4] - 当地形成全国收购商集中采购网络 设立20多个收购点 采用线上线下结合销售模式 [6] - 因气候适宜 今年枇杷品质优良 预计产量超15000吨 产值突破1.8亿元 [8] 贵州威宁县林下经济 - 威宁县林地面积达419万亩 通过封山育林工程推动林下经济规模化发展至70万亩 带动5.2万群众增收 [10] - 沙子坡林场天麻基地利用高海拔自然条件 开展菌材加工与标准化种植 提供60多个就业岗位 [12] - 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 发展林菌林禽等多元产业 林下散养模式降低养殖成本30%以上 [14][16]
自然资源部:加快推进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快讯· 2025-05-13 14:15
自然资源要素保障 - 加强自然资源要素保障,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1] - 加快推进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 [1] - 促进部局融合,推动用地用海用林用草等审批审核事项同步办理、联动审批 [1] 资源审批与数据管理 - 增强地理空间数据安全供给能力,提高要素精准保障能力和水平 [1] - 为经济大省挑大梁提供坚实资源保障 [1]
高质量发展看中国|一个村庄的生态逆袭与共富密码
央广网· 2025-05-08 10:04
林果产业园发展 -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白彦花镇塔汉其嘎查林果产业园占地800亩,种植契丹香果、契丹红等优质抗寒苹果 [4] - 2024年首批果品销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并与鲜榨企业达成订单回收合作,销售渠道稳定 [4] - 2020年先流转800亩沙荒地种植苹果树,2023年又流转2560亩,扩大产业规模 [8] 经济效益 - 村民高忠标在产业园打工五六年,月收入达5000-6000元 [2] - 2023年800亩苹果首次分红,158名村民共分得331800元,预计6年后分红将增至1327200元 [8] - 园区探索"林下经济"模式,种植二月兰和芍药,形成"树上硕果盈枝、林下药材生金"的生态经济格局 [10] 产业链规划 - 预计2026年乌拉特前旗将建厂发展果品深加工,实现从种植到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发展 [12] - 林果产业带动当地农户参与修剪、施肥等管理环节,提升农户经济收入 [7] 生态效益 - 林果产业将沙荒地转化为绿洲,兼具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 [7] - 项目属于乌梁素海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山水林田湖草沙"中的涉林项目,设计初衷兼顾经济与生态双重价值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