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销式回购
搜索文档
又见注销式回购 拉卡拉一年内两次减少注册资本
中国经营报· 2025-10-17 14:52
公司资本变动 - 中国人民银行同意拉卡拉注册资本由78808.25万元减至77666.4942万元 [2] - 减资原因为公司第二期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第二个解除限售期业绩考核未达成 拟回购注销197名激励对象持有的1141.75万股限制性股票并同步注销回购专用账户剩余的58股股份 [2] - 此次是一年内第二次注销式回购 两次合计注销股票预计达2335.5万股 占注销前总股本比例为2.92% [2] 注销式回购背景与影响 - 注销式回购是上市公司以减少注册资本为目的回购股份并注销的行为 在市值管理和市场信心传递方面有积极作用 [3] - 2024年监管层出台多项政策推动该模式发展 包括新"国九条"和《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10号——市值管理》均鼓励上市公司将回购股份依法注销 [3] - 此类操作被视为优化股本结构的常规方式 通过注销未达考核目标的限制性股票实现股权结构集中化 短期内有利于提升每股收益和增强主要股东控制权 [3] 公司经营与股东动态 - 公司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26.5亿元 同比下降11.1% 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2.3亿元 同比下滑45.33% [4] - 受银行卡收单市场整体影响 支付交易总金额同比下降9.2% 但跨境支付交易金额和客户数量分别同比增长73.5%和70.4% [4] - 重要股东联想控股减持公司股份超2364万股 原第三大股东孙浩然完成减持计划并套现约4.93亿元 已不再持有公司股份 [4][5] 公司战略与市场表现 - 公司股价在10月17日早盘一度跌至23.68元 此后小幅回调 整体处于年底低位 [5] - 公司于今年6月公告筹划境外发行股份(H股) 核心目的是推进国际化发展战略和打造国际资本运作平台 [5]
年内上市公司回购超1000亿元 498家上市公司或重要股东获得回购增持再贷款,总金额约1025亿元
深圳商报· 2025-10-15 08:43
A股上市公司回购总体情况 - 10月14日单日有17家上市公司发布17个股票回购相关进展,其中6家首次披露预案,3家获股东大会通过,4家披露实施进展,4家实施完毕 [1] - 今年1月1日至10月14日,已有1374家A股上市公司实施回购,合计回购股份数量超119亿股,合计回购金额达1125.96亿元 [2] - 今年共有13家公司回购金额超过10亿元,美的集团以67.69亿元位居榜首,贵州茅台和牧原股份分别以60亿元和30.02亿元位列第二、三名 [2] 注销式回购趋势 - 以减少注册资本为目的的“注销式回购”案例不断增加,例如宝钢股份拟注销用于股权激励计划的股份12655.93万股,回购金额为5.43亿元 [3] - 政策引导是注销式回购升温的重要原因,新“国九条”等文件将其纳入股利支付率计算并强化对“忽悠式回购”的约束 [3] 政策支持措施 - 中国人民银行优化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政策,将申请贷款时的自有资金比例要求从30%降至10%,贷款最长期限由1年延长至3年 [4] - 5月份将5000亿元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和3000亿元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两个工具额度合并,总额度为8000亿元 [4] - 政策工具合并使用能提升便利性、灵活性,更好满足不同类型机构需求,提高政策资金利用效率 [4] 回购增持再贷款实施情况 - 截至10月14日,共有750家上市公司或重要股东获得回购增持再贷款,总金额约1518.54亿元 [5] - 今年以来498家上市公司或重要股东获得回购增持再贷款,总金额约1025.70亿元 [5] - 从行业龙头到中小市值公司均受益于此政策,例如贵州茅台控股股东获得农行不高于27亿元的贷款支持,创源股份获得中信银行近1.38亿元的专项回购贷款 [5]
年内上市公司回购超1000亿元
深圳商报· 2025-10-15 07:02
上市公司回购规模与进展 - 10月14日单日有17家A股上市公司发布股票回购相关进展,其中6家首次披露预案,3家方案获股东大会通过,4家披露实施进展,4家已实施完毕 [1] - 2025年1月1日至10月14日,已有1374家A股上市公司实施回购,合计回购股份数量超过119亿股,合计回购金额达1125.96亿元 [2] - 2025年共有13家公司回购金额超过10亿元,美的集团以67.69亿元位居榜首,贵州茅台和牧原股份分别以60亿元和30.02亿元位列第二、三名 [2] 回购政策支持与工具运用 - 中国人民银行优化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政策,将申请贷款时的自有资金比例要求从30%降至10%,贷款最长期限由1年延长至3年 [4] - 中国人民银行将5000亿元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和3000亿元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两个工具额度合并,总额度为8000亿元 [4] - 截至10月14日,共有750家上市公司或重要股东获得回购增持再贷款,总金额约1518.54亿元,其中2025年以来有498家获得贷款,总金额约1025.70亿元 [5] 回购方式与市场影响 - 以减少注册资本为目的的"注销式回购"案例不断增加,例如宝钢股份拟注销用于股权激励计划的股份12655.93万股,回购金额为5.43亿元 [3] - 政策将注销式回购纳入股利支付率计算,并强化对"忽悠式回购"的约束,提升了企业的实施动力 [3] - 通过贷款方式进行回购增持为上市公司提供了低成本资金支持,有助于吸引市场关注度和提振投资者信心 [5]
今年以来上市公司回购总额超1000亿元 回购增持再贷款提供低成本资金
搜狐财经· 2025-10-14 18:49
上市公司股票回购概况 - 10月14日单日有17家上市公司发布17个股票回购相关进展 其中6家公司首次披露回购预案 3家公司方案获股东大会通过 4家公司披露实施进展 4家公司方案实施完毕 [1] - 今年1月1日至10月14日 已有1374家A股上市公司实施回购 合计回购股份数量超119亿股 合计回购金额达1125.96亿元 [1] - 回购规模扩大的同时上市公司回购的"含金量"也在提升 以减少注册资本为目的的"注销式回购"案例不断增加 [1] 主要公司回购金额 - 今年共有13家公司回购金额超过10亿元 包括美的集团 贵州茅台 牧原股份 徐工机械 宁德时代 药明康德 海康威视 三安光电 京东方A 中远海控 三一重工 国泰海通和海尔智家 [1] - 美的集团回购额位居榜首达67.69亿元 贵州茅台和牧原股份回购额位居二三名 分别为60亿元和30.02亿元 [1] 注销式回购案例与驱动因素 - 宝钢股份公告拟注销用于股权激励计划的股份12655.93万股 回购金额为5.43亿元 类似公司包括初灵信息 九号公司 欣贺股份 奇安信等 [2] - 注销式回购升温是政策引导 市场逻辑与企业诉求的三重共振 新"国九条"等文件将注销式回购纳入股利支付率计算并强化对"忽悠式回购"的约束 [2] 政策支持措施 - 中国人民银行优化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政策 将申请贷款时的自有资金比例要求从30%降至10% 将贷款最长期限由1年延长至3年 [2] - 5月份中国人民银行将5000亿元证券 基金 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和3000亿元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两个工具额度合并 总额度变为8000亿元 [2] - 中国人民银行提出探索常态化的制度安排 两项工具额度合并使用能提升工具使用的便利性 灵活性 更好满足不同类型机构需求 [2][3] 回购增持再贷款实施情况 - 截至10月14日共有750家上市公司或重要股东获得回购增持再贷款 总金额约1518.54亿元 其中今年以来498家上市公司或重要股东获得贷款 总金额约1025.70亿元 [3] - 从行业龙头到中小市值公司均受益于此项政策 例如贵州茅台控股股东获得农行不高于27亿元的贷款支持 创源股份获得中信银行近1.38亿元的专项回购贷款承诺 [3] - 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规模超1500亿元为上市公司及大股东提供了低成本资金 有助于吸引市场关注度并提振投资者信心 [3]
腾讯年内回购金额已超600亿港元
证券日报· 2025-10-12 23:48
公司回购动态 - 自8月中旬起,公司将每日回购金额从5亿港元提升至5.5亿港元 [1] - 截至10月12日,公司年内回购总额达609.6亿港元,回购1.22亿股,最高回购价683港元/股,最低364.8港元/股,回购份额占回购前总股本的1.33% [1] - 公司计划2025年回购股份规模至少800亿港元,并将现金红利增加32%至约410亿港元,2025年总股东回报最少达1210亿港元 [2] 回购市场地位与历史 - 截至10月12日,港股公司年内回购总金额为1415.7亿港元,公司回购金额占比43%,为回购金额最高的公司 [2] - 公司回购力度连续多年保持高位:2021年回购金额26亿港元,2022年回购金额338亿港元,2023年回购金额494亿港元,2024年回购金额1120亿港元 [2] - 公司今年已注销约1.12亿股,总股本降至91.53亿股,为十年来的最低水平 [2] 回购的战略意义与市场影响 - 注销式回购相当于给所有股东发“溢价红包”,能长期提升每股指标,对市值管理效果显著 [3] - 大规模回购向投资者传递了公司对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心,并体现了公司良好的现金流状况和资本结构优化能力 [3] - 回购是管理层向市场传递信心最直接的方式,并非股价上涨的充分条件 [4] 股价表现与业绩支撑 - 公司股价从2023年底的288.8港元/股反弹至2025年10月12日的651.5港元/股,涨幅超过125%,年内最高触及683港元/股 [4]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645亿元,同比增长14%,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盈利1244亿元,同比增长16% [4] - 第二季度公司营销服务业务收入为357.62亿元,同比增长20%,并实现连续11个季度两位数同比增长,主要受益于AI驱动的广告平台改进及微信交易生态的提升 [4] 综合价值驱动因素 - 股票回购与业绩支撑共同构筑股价上行逻辑,回购短期提振信心,业绩提供长期价值锚点 [5]
上市公司真金白银回购,提振市场信心
环球网· 2025-10-09 13:09
回购增持浪潮概况 - A股市场正掀起一轮声势浩大的回购增持浪潮,“十四五”期间上市公司通过分红、回购向投资者派发的金额合计超过10.6万亿元 [1] - 进入2025年,上市公司正以“真金白银”的行动向市场传递对公司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心 [1] 回购规模与趋势 - 2021年以来共有3677家上市公司披露回购方案,2024年成为历史性高点,全年有1472家公司发布回购方案,2192家公司实施股份回购,合计回购金额高达1586.13亿元,双双刷新历史纪录 [2] - 2025年初至今已有634家A股上市公司发布回购方案,延续去年强劲势头,部分公司单月回购金额过亿,短期内累计回购金额已接近方案下限 [2] 回购质量与政策影响 - 在政策引导下,以减少注册资本为目的的“注销式回购”案例不断增加,能直接提升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标志着A股市场回报投资者的质量正在迈上新台阶 [4] - 证监会主席吴清介绍,“十四五”期间上市公司分红回购总额同比增长超八成,是同期股权融资总额的2.07倍 [4] - 中国人民银行联合金融监管部门推出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总额度提升至8000亿元,为上市公司及大股东提供低成本资金 [4] 政策工具实施效果 - 截至10月6日,已有735家A股上市公司或重要股东获得回购增持贷款,总金额约1506.43亿元,其中今年以来新增495家,涉及金额1013.59亿元 [5] - 从行业龙头到中小市值公司均受益于此项政策,例如贵州茅台的控股股东获得农行不高于27亿元的贷款支持,创源股份获得中信银行近1.38亿元的专项回购贷款承诺 [5] - 通过贷款方式进行回购增持为公司提供资金支持,有助于吸引市场关注并提振投资者信心 [5]
回购!上市公司在行动
中国证券报· 2025-10-08 13:23
上市公司分红与回购总体规模 - “十四五”期间上市公司通过分红和回购向投资者派发金额合计超过10.6万亿元,比“十三五”期间增长超过八成,相当于同期股票IPO和再融资金额的2.07倍 [3] 上市公司股份回购趋势 - 2024年共有2192家A股公司实施股份回购,合计回购金额达1586.13亿元,刷新历史纪录 [1][7] - 发布回购方案的上市公司数量从2020年的229家持续增长至2024年的1472家,创下历史新高 [1][7] - 2025年以来,已有634家A股上市公司发布回购方案,显示回购积极性持续高涨 [1][7] - 具体公司案例:古越龙山截至2025年9月30日累计回购金额为14214.66万元 [7];海尔智家从2025年4月7日至9月底累计回购金额约为10.17亿元 [8] 回购股份用途变更(注销式回购) - 政策引导下A股市场注销式回购案例增加,部分公司变更回购股份用途为注销 [3] - 初灵信息于2025年9月29日公告,拟将已回购的31.8亿股股份用途从“未来出售”变更为“注销并减少注册资本” [3] 回购增持贷款支持 - 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设立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额度从首期的3000亿元提升至8000亿元 [5] - 截至2025年10月6日,共有735家A股上市公司或重要股东获得回购增持贷款,总金额约1506.43亿元 [1][5] - 2025年以来,495家上市公司或重要股东获得回购增持贷款,总金额约1013.59亿元 [5] - 具体公司案例:创源股份获得不超过13819万元的回购专项贷款 [6];贵州茅台控股股东获得不超过27亿元的增持贷款支持,用于其不低于30亿元的增持计划 [6]
是大利好还是陷阱?上市公司疯狂回购!每股收益猛涨,股民赚翻了
搜狐财经· 2025-09-20 14:51
文章核心观点 - 注销式回购通过减少总股本直接提升每股收益,是政策引导、市场逻辑和企业诉求共同作用的结果 [3][5] - 注销式回购是一把双刃剑,既可能是真金白银的利好,也可能是掩饰问题的烟雾,其效果取决于公司的资金来源、回购价格公允性和基本面改善情况 [5][7][10] - 投资者更应关注企业扎实的盈利能力、健康的财务状况和清晰的长期战略,而非一次性的数字修饰 [10][12] 注销式回购的驱动因素 - 监管层新"国九条"明确将注销式回购纳入股利支付率,旨在杜绝忽悠式回购 [5] - 注册制时代优质资产稀缺,市场环境倒逼企业通过回购注销来增强估值韧性 [5] - 企业自身有稳定股价波动的诉求,将回购注销视为稳定市场信心的护身符 [5] 注销式回购的潜在风险 - 若企业依靠高息贷款进行回购,虽能短期拉高股价,但长期可能被沉重债务压垮 [5] - 若回购价格过高,公司相当于高位接盘,最终将损害股东利益 [5] - 若企业盈利能力未同步增强,每股收益的提升仅是数字游戏,泡沫散去后股价可能下跌更狠 [7]
真利好还是“数字游戏”?上市公司密集实施注销式回购
第一财经· 2025-09-18 19:39
公司回购注销动态 - 九号公司注销600万份CDR 占存托凭证总数0.83% 存托凭证总数从7.22亿份降至7.16亿份[2][3][4] - 欣贺股份注销800万股 占总股本1.867% 注册资本从4.29亿股减至4.21亿股 注销金额6992.28万元[8] - 奇安信注销291.97万股 占总股本0.43% 总股本从6.85亿股减至6.82亿股 涉及回购金额1.52亿元[8][9] 回购背景与实施情况 - 九号公司2023年10月完成回购591.19万份CDR 占总股本0.82% 耗资约2亿元[5] - 多家公司原计划将回购股份用于员工持股或股权激励 后因业绩考核未达标转为注销[1][7][10] - 宁水集团因未达员工持股计划考核目标 拟回购注销173.73万股 总股本从2.02亿股减至2亿股[10] 政策与市场驱动因素 - 新"国九条"等政策将注销式回购纳入股利支付率计算 强化对"忽悠式回购"约束[11] - 注册制改革下优质资产稀缺性增强 企业需通过提升每股含金量巩固估值优势[11] - 注销式回购减少总股本 在净利润不变情况下直接提升每股收益(EPS) 优化市盈率指标[2][11][13] 行业实践与资本结构优化 - 科技、医疗等赛道企业采用注销式回购作为优化资本结构和稳定股价的重要工具[11] - 库存股长期未处置可能占用现金流 引发流动性风险及股权稀释风险[11][12] - 注销式回购本质是资本市场"以投资者为本"理念的深化实践 通过真金白银提升股东权益[11][13]
注销式回购数量不断增多的三重因素
证券日报· 2025-09-08 00:12
政策支持与引导 - 2024年4月新"国九条"提出引导上市公司回购股份后依法注销 [1] - 2023年11月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10号》鼓励回购股份注销 [1] - 政策支持推动上市公司基于自身价值认可向市场传递积极信号 [1] 注销式回购的财务效应 - 减少二级市场流通股数量从而增加每股净资产和每股收益 [1] - 增强股东回报并避免市场对公司减持套利的猜测 [1] - 提升股票含金量 [1] 公司经营状况信号 - 回购资金主要来自公司自有资金表明现金流充裕 [1] - 反映公司经营状况良好且具有资金实力 [1] 金融工具支持 - 2024年10月18日央行等三部门设立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首期额度3000亿元 [2] - 2025年5月7日央行将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5000亿元与再贷款合并总额度提升至8000亿元 [2] - 再贷款为上市公司提供更多资金来源降低回购成本 [2] - 截至9月5日673家公司披露再贷款公告贷款金额上限达1453.39亿元 [2] 战略实施要求 - 注销式回购需结合公司基本面及未来业绩预期综合分析 [3] - 上市公司应结合经营财务状况及发展战略有序开展回购 [3] - 回购需纳入战略统筹避免为回购而回购 [3] - 注销式回购是优化资本结构及传递信心的战略选择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