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流量经济
icon
搜索文档
善用“流”与“量”
人民日报· 2025-10-09 00:00
国庆、中秋假期,不少地方利用网络流量带动地方文旅发展,成为流量经济的模式之一。 "流"不只是网络之流,还包括各种要素流。上海提出发展流量型经济,旨在更好促进资金流、货物 流、技术流、人才流等要素高频流动、高能增值。各地资源禀赋不同,关键是发挥自身优势,推动各类 要素汇聚、融通,释放发展新动能。 "量",更意味着高质量。黑龙江哈尔滨,以政府经营环境、企业经营市场、百姓经营文化,创新文 旅融合,打破"尔滨热"的冬季限定;山东淄博,把当年"烧烤专班"的服务经验,转化为优化营商环境的 务实作为。把流量带来的量变推向质变,发展后劲才能更足。 因地制宜,做实要素流量,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必将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益。 ...
善用“流”与“量”(今日谈)
人民日报· 2025-10-08 05:51
国庆、中秋假期,不少地方利用网络流量带动地方文旅发展,成为流量经济的模式之一。 (责编:岳弘彬、牛镛) "流"不只是网络之流,还包括各种要素流。上海提出发展流量型经济,旨在更好促进资金流、货物流、 技术流、人才流等要素高频流动、高能增值。各地资源禀赋不同,关键是发挥自身优势,推动各类要素 汇聚、融通,释放发展新动能。 《 人民日报 》( 2025年10月08日 01 版) "量",更意味着高质量。黑龙江哈尔滨,以政府经营环境、企业经营市场、百姓经营文化,创新文旅融 合,打破"尔滨热"的冬季限定;山东淄博,把当年"烧烤专班"的服务经验,转化为优化营商环境的务实 作为。把流量带来的量变推向质变,发展后劲才能更足。 因地制宜,做实要素流量,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必将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益。 ...
淄博凉了?记者实探:烧烤店“下午5点就排队,凌晨2点才收摊”,博物馆被挤爆!当地:已实现从“网红”到“长红”关键一步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04 20:53
淄博网红现象与文旅复苏 - 国庆中秋假期传统旅游目的地及中小城市文旅市场持续复苏,网红城市借助社交媒体被重新发现[1] - 淄博凭借烧烤在2023年初成为现象级网红城市,其应对流量的速度被视为城市治理范本[2][5] - 网红效应直接拉动消费,2023年淄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9.6%,限上住宿业和餐饮业营业额分别增长28.1%和25.8%[6] 政府战略与流量转化 - 淄博政府从商务局牵头"烧烤专班"转向文旅部门牵头"文旅高质量发展分线指挥部",反映重心从应对烧烤热转移到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9] - 2024年出台行动方案目标到2026年接待游客65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40亿元以上,2023年新创建2家4A级景区[10] - 2024年重点景区游客接待数量和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2%和121.3%,显示短期客流转化为深度游持久兴趣[11] 产业转型与经济发展 - 淄博政府工作报告重点从"烧烤"转向"新质生产力"和"制造业转型升级",进行深思熟虑的战略转向[2][6] - "四强"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从2021年48.9%提升至2024年59.8%,提升超10个百分点[17] - 计划在氢能及储能等未来产业新赛道突破300亿元规模,并推进"五年二十万大学生"人才计划[17][18] 城市品牌与长期发展 - 八大局市场蝶变为文商旅综合体"这有局儿",实现从"烟火气"到"文化味"的升华,成为夜游新IP[11] - 推动"工业遗产+现代文创",将老厂房改造为创意园区,擦亮"山东手造·齐品淄博"品牌[16] - 定下"3510"城市发展目标,推动地区生产总值突破7000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迈过万亿大关[19]
再访淄博,“网红”喧嚣过后的万亿雄心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04 19:07
文章核心观点 - 淄博作为现象级网红城市,其发展路径已从被动承接流量转向主动进行战略升级,将短期流量红利转化为城市长期发展的可持续动力 [2][5][12] 文旅市场复苏与流量效应 - 国庆中秋假期传统旅游目的地及宝藏小城人气依旧,文旅市场持续复苏 [1] - 淄博八大局市场等热门打卡地在国庆假期仍人流如织,摊主反馈客流量与往年相当 [2][3] - 网红效应直接拉动消费,2023年淄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9.6%,限上住宿业和餐饮业营业额分别增长28.1%和25.8% [5] - 2024年淄博重点景区游客接待数量和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2%和121.3%,显示深度游兴趣转化成功 [9] 政府战略与城市治理 - 面对突发流量,政府反应迅速,成立烧烤专班,7天内建成烧烤节场地,严控酒店价格涨幅不超过50% [4] - 政府服务成为城市亮眼标签,形成“地方特色走红+政府改善营商环境+游客好评+官方民间合力”的出圈公式 [5] - 政府工作重心从商务局牵头的“烧烤专班”转向文旅局牵头的“文旅高质量发展分线指挥部”,体现战略转向 [8] - 政府出台行动方案,目标到2026年接待游客65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640亿元 [9] 产业转型升级与经济发展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关键词从“烧烤”转变为“新质生产力”和“制造业转型升级” [2][5] - “四强”产业(新材料、智能装备、新医药、电子信息)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从2021年48.9%提升至2024年59.8% [18] - 布局未来产业,2025年氢能及储能产业规模目标突破300亿元 [19] - 制定“3510”发展目标,计划5年内GDP突破7000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迈过万亿,10年内跻身GDP“万亿俱乐部” [21] 人才引进与创新生态 - 过去两年每年吸引超四万名高校毕业生,推进“五年二十万大学生来淄创新创业计划” [20] - 出台“加强青年人才来淄留淄16条措施”,并开展“淄博-高校人才直通车”等揽才活动 [20][21] - 城市创新生态基于超过1800家高新技术企业 [21] 文旅产业深度发展 - 八大局市场蝶变,改造为文商旅综合体“这有局儿”,集合餐饮、非遗等业态,成为新夜游顶流 [9] - 2023年新创建2家4A级旅游景区,推动“工业遗产+现代文创”,将老厂房改造为创意园区 [9][17] - 国庆假期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馆前三天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文旅活动丰富多彩 [8] 食品产业延伸发展 - 利用烧烤热机遇,聚力打造“中国北方预制食品产业发展高地”,目标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 [16]
重访网红城|天水:一座不“退烧”的西北小城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02 22:16
编者按: 十一首日迎来出行高峰,多地景区门票售罄 …… 今年国庆中秋 " 超长版假期 " ,文旅市场复苏趋势仍在持续。 近年来,在文旅消费热潮中,借助社交媒体和流量经济,网红城市层出不穷,一批中小城市也在流量红利中被 " 重新发现 " 。 在流量冲刷下, " 泼天流量 " 如何改变和重塑了曾经默默无闻的中小城市?潮水退去后,这些城市是回归沉寂,还是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从 " 网红 " 到 " 长 红 " 的路径与挑战是什么? 城市的故事生生不息,一切红利都源于发展的决心。近日,我们重访过去几年中成功出圈的现象级网红城市,聚焦 " 后网红时代 " 城市的生长轨迹,以期 揭示流量经济赋能城市发展的真相,探寻城市韧性生长的法则。 国庆期间的麦积山景区 每经记者|舒冬妮 每经编辑|陈柯名 向江林 一碗麻辣烫,让天水在2024年春天突然站在流量中心,继淄博、哈尔滨之后,成为又一座网红城市。 不过,相比哈尔滨的省会地位、淄博的"鲁C"底蕴,走红前的天水,在公众视野中几乎是个"小透明"——偏居西北,GDP未破千亿,人口不足300万,是一 座容易被"遗忘"的城市。 正因如此,那场突如其来的流量,为天水打开了久违的窗口。伏羲庙 ...
再访天水,一座不“退烧”的西北小城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02 20:05
文旅市场复苏与节假日表现 - 国庆中秋超长假期期间,文旅市场复苏趋势持续,多地景区门票售罄 [1] - 国庆首日天水麦积山与伏羲庙景区游客络绎不绝,尽管大雨滂沱,网红麻辣烫门店前依旧人头攒动 [4] - 国庆假期哈海英麻辣烫店铺从9月30日下午起就迎来大批游客,10月1日早上座位基本坐满,等候队伍延伸出二十多米 [6] 网红城市现象与天水案例 - 借助社交媒体和流量经济,一批中小城市成为网红城市并被重新发现 [2] - 走红前的天水是偏居西北的“小透明”城市,GDP未破千亿,人口不足300万 [4] - 流量高潮退去后,天水并未迅速退烧,而是呈现出平稳持续的“长尾效应”,节假日游客依然络绎不绝,客源地从周边省份扩展至东部沿海城市 [14] 麻辣烫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 自麻辣烫爆火后,天水麻辣烫店铺数量稳定在1400家左右,比走红前增长五倍 [7] - 产业呈现“小、散、弱”特点,家庭作坊式经营居多,消费者体验参差不齐,品牌意识薄弱 [9] - 以“马玉林”“哈海英”为代表的头部商家已开始布局预包装产品,但本地缺乏标准化食品生产企业,需依靠宝鸡、重庆等地工厂代工 [9] - 当地政府申请将麻辣烫纳入“中华名小吃”名录,启动集体商标注册,并成立麻辣烫产业协会以整合产业链,考虑自建工厂、研发标准化半成品 [9] 城市管理与服务长效机制 - 当地政府借鉴淄博、哈尔滨经验,迅速优化硬件、提供临时停车场、加强市场监管,市民组织爱心车队和志愿者服务,全力接住流量 [13] - 政府借势建立长效机制,将食品安全监督、服务质量提升、城市环境整治与基础设施升级纳入常态化管理 [14] - 国庆前天水提前发布旅游攻略,开放机关单位作临时停车场,并在天水南站组织“红马甲”引导旅客,安排后备运力保障交通 [14] 旅游经济与招商投资成果 - 2024年天水接待游客595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83亿元,同比增长均超过23% [15] - 麦积山大景区在全国5A景区排行榜中冲至第八、高居西北第一 [15] - 2024年6月公祭伏羲大典期间,天水在文旅产业链招商推介会上签约20个项目,签约总额达17.22亿元 [18] - 截至2024年11月底,天水签约招商引资项目253个,总投资798.63亿元 [19] 文化底蕴与产业基础的价值释放 - 天水拥有麦积山石窟和伏羲庙等深厚文化底蕴,麻辣烫作为一个触发器,提前点燃了文旅引擎 [16] - 当地政府借此加大历史文化资源推广,举办伏羲文化旅游节、麦积山国际雕塑论坛等活动,推出特色文旅产品 [16] - 城市知名度提升后,招商环境显著改善,客商参与度较前两年翻了几番,企业更看重其机械制造、半导体产业基础和枢纽优势 [18] - 政府系统推出11条重点产业链方案,编制投资机会清单和招商项目册,实现靶向招商 [18]
千万级网红“三连封” 网红圈掀起监管风暴,释放了什么信号
扬子晚报网· 2025-09-28 12:24
9月24日,全网粉丝近四千万的博主张雪峰多平台账号被禁,他过去靠着精准踩中教育焦虑的痛点和直言不讳的风格走红,但因"哈理工狗屁都不是"文科 专业总结成一个字就是舔""孩子非要报新闻就打晕"等言论被指责煽动就业焦虑和学科歧视,高价的志愿咨询服务已然背离了最初教育科普的初心。 这个九月下半旬,网红圈掀起了监管风暴,短短半个月时间,已有三位千万级网红连续被封号禁言。 9月18日,拥有近1200万粉丝的"嘎子"谢孟伟账号被封,直接原因是身穿警服进行商业直播,触碰了法律红线和社会底线,造成不良社会影响。9月25日, 谢孟伟开小号致歉,恳求大家原谅,但网友不买账,此前带货价格虚高、夸张演绎等争议问题被再次提出,并指责他开通新账号居然第一步就是开通商品 橱窗。 9月25日,全网粉丝2400万的博主蓝战非账号也被禁,在他账号被封禁的前几日,其此前直播中自曝有上亿资产,"一年9位数,小看我了。"引发舆论批 评,被认为是炫富拉仇恨。 千万级网红之下,还有多个百万级、十万级粉丝的网红账号在这个9月变灰了,据不完全统计包括因"苹果人、安卓人"的歧视话术被封的百万粉网红户晨 风,恶搞王源走红的"王扁"大号小号一同被封。就在9月28日上 ...
地方如何打造区域比较优势?
申万宏源研究· 2025-09-21 14:11
文章核心观点 - 引导各地在"十五五"规划期间重点从区位优势、制度优势、市场优势和品牌优势四方面发力,挖掘和培育区域比较优势,推进区域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以应对"内卷式"无序竞争,系统性提升城市能级和综合竞争力 [7][32] 深挖区位优势 - 区位优势的内涵随流量经济发展和区域战略推进而极大拓展,关键包括发挥城市群载体作用、抢占流量经济枢纽节点地位以及围绕沿海、沿边、沿江、沿线、沿带创新发展路径 [8] - 城市发展应主动对接区域战略和城市群规划,卫星城市可精准识别核心城市配套需求,例如岳池县打造"重庆研发+岳池制造"分工模式,承接重庆生物医药和智能装备产业溢出 [10] - 提升城市群内交通互联互通水平,构建1小时通勤圈、2小时商务链接圈,系统梳理跨区域"断头路",打通物流"最后一公里" [10] - 推动5G基站、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建立统一工业互联网平台,促进信息流跨域流动 [11] - 从流量经济视角重塑区位优势,争取成为算力、物流、能源的中心节点,例如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凭借低温和绿电资源构建算力高地,落地阿里巴巴、华为等大型算力中心项目 [12] - 顺应全球经贸格局变化挖掘新型区位优势,例如云南、广西可借RCEP深度链接东盟,新疆发挥"一带一路"核心区优势强化面向中亚、欧洲的贸易服务功能 [13] 深耕制度优势 - 制度优势是区域竞争中的重要软实力,体现在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支持数字经济发展的软环境以及激发创新活力的文化软实力等方面 [15] - 加强诚信法治等软环境建设,可借鉴安徽省"政府履约践诺专项行动"经验,将招商引资承诺、惠企政策兑现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和领导干部离任审计 [16] - 转变发展理念,多维度衡量企业价值,充分认识平台型、流量型、技术服务型企业的间接综合贡献,如就业创造、流量导入、知识溢出等 [17] - 优化市场监管,强化数字政务建设,推进惠企政策"免申即享"与区域经营"跨省通办",建立常态化政企沟通机制和"企业诉求闭环处理"体系 [17] - 根据新业态需求优化空间发展载体,加大"新业态空间适配性评估",盘活存量空间满足新业态发展需求 [18][19] - 创新对新经济新业态的市场监管模式,发挥大数据在企业信用分级分类精准监管中的作用,推进"链主企业责任清单"制建设 [19] - 厚植适配新经济的文化沃土,系统性挖掘、阐释、传播和转化本土优秀商业文化资源,例如安徽深耕徽商精神,推行"新时代商业精神弘扬工程" [19][20] 拓展市场优势 - 市场优势是激活区域经济动能的核心引擎,建议以消费、要素、产业三大市场为抓手,将消费流量转化为要素集聚动能和产业转型推力 [20] - 重视数字经济下商品流通的新机制,通过健全物流、通信网络打开本地消费空间,形成城乡互通的消费循环 [21] - 挖掘当地特色生态和文化资源开拓特色消费市场,例如江西余江通过直播电商成为全国知名眼镜消费中心,辽宁葫芦岛"源头工厂直播"模式年交易量占全国泳装市场的35% [22] - 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盘活存量要素,推动传统要素新型化利用,例如通过产业用地弹性出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制度创新实现空间集约利用 [23] - 大力推进数据、技术等新型要素市场发展,借鉴江苏省制定公共数据"有条件无偿使用""有条件有偿使用"定价原则,降低企业使用数据门槛 [23] - 发挥人才要素核心引领作用,把促进就业作为主要目标,建立新业态职业技能培训基地、试点"零工市场"、完善灵活就业社保参保机制 [24] - 推动"小而散"的传统产业升级为"专而强"的现代产业,例如四川资阳以"中国牙谷"为载体构建一体化产业链体系,隐形矫治器年产能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8 [25] 强化品牌优势 - 城市品牌的核心价值在于精准传递城市独特价值主张,吸引适配的产业、人才与资本聚集 [27] - 精准定位城市品牌核心基因,加大对文化基因的解码力度,例如苏州、郑州推进"城市文化基因解码与品牌定位工程",浙江江山市以"中国村歌之乡"、河南温县以"太极拳发源地"打造超级IP [28] - 深挖文化禀赋打造沉浸式场景体验,将文化元素深度植入城市公共空间与生活场景,营造"处处有故事,时时可体验"的城市文化氛围 [28] - 融合产业优势培育品牌标识,例如四川宜宾市依托动力电池产业集群优势成为"动力电池之都" [29] - 构建精准化、互动化、长效化的城市品牌传播体系,探索"官方+自媒体+市民"的全域传播矩阵,借鉴西安推广"盛唐文化"的经验 [30] - 树立可持续的城市品牌管理理念,将"峰值客流承载能力与服务保障水平"纳入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规划建设,推动"网红流量"转化为"品牌留量" [31][32] - 构建城市品牌建设长效机制,明确专项规划、部门责任、专项资金,建立品牌建设效果评估体系,确保城市品牌建设久久为功 [32]
洞见 | 申万宏源杨成长:地方如何打造区域比较优势?
文章核心观点 - 地方打造区域比较优势需从区位优势、制度优势、市场优势和品牌优势四方面发力 以破解同质化发展困局 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4][6][31] 区位优势 - 区位优势内涵拓展 需发挥城市群载体作用 抢占流量经济枢纽节点 并围绕沿海、沿边、沿江、沿线、沿带创新发展路径 [7][10][11] - 城市发展需深度融入城市群 主动对接区域战略 定位自身角色 卫星城市可承接核心城市产业溢出 如岳池县形成"重庆研发+岳池制造"分工模式 [8] - 提升交通互联互通水平 构建1小时通勤圈和2小时商务链接圈 打通跨区域"断头路"和物流"最后一公里" [8] - 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如5G基站、数据中心 建立统一工业互联网平台 促进信息流跨域流动 [9] - 从流量经济视角重塑区位优势 评估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数据流集聚能力 争取成为算力、物流、能源中心节点 如乌兰察布市凭借低温和绿电资源构建算力高地 为京津冀提供数据支持 [10] - 顺应全球经贸格局变化挖掘新型区位优势 如云南、广西深度链接东盟 黑龙江、吉林挖掘中俄跨境贸易 新疆强化面向中亚、欧洲贸易服务功能 [11] 制度优势 - 制度优势体现在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支持数字经济发展软环境及激发创新活力的文化软实力 [12] - 实质性改善营商环境 降低企业制度成本、交易成本和要素成本 加强诚信法治软环境建设 如安徽将政府履约践诺纳入绩效考核和离任审计 [13] - 多维度衡量企业价值 认识平台型、流量型、技术服务型企业的间接综合贡献 如就业创造、流量导入、知识溢出 破除所有制歧视和强制本地经营等隐性障碍 [14] - 优化市场监管 强化数字政务建设 推进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和区域经营"跨省通办" 建立政企沟通机制和诉求闭环处理体系 [15] - 为新业态新经济创造发展环境 优化空间发展载体 加大新业态空间适配性评估 盘活存量空间满足新业态需求 [16] - 创新市场监管模式 利用大数据进行信用分级分类精准监管 规范直播电商和线上渠道竞争行为 遏制绝对低价竞争 [17] - 厚植文化软实力 挖掘传统商业精神 如徽商、晋商精神 打造商盟协作平台 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如安徽深化"徽商回归"工程 [18] 市场优势 - 市场优势是激活区域经济动能的核心引擎 需紧扣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五个统一"要求 以消费、要素、产业三大市场为抓手 [19] - 扩大消费市场 健全数字流通和物流网络 形成城乡互通消费循环 挖掘特色生态和文化资源开拓特色消费市场 如江西余江通过直播电商成为眼镜消费中心 辽宁葫芦岛泳装年交易量占全国35% [20][21] - 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 盘活存量土地和闲置厂房 向共享创业产业空间倾斜 通过产业用地弹性出让等制度创新实现空间集约利用 [22] - 发展数据、技术等新型要素市场 解决数据确权、流通、定价难题 如江苏制定公共数据定价原则 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数据交易 [22] - 发挥人才要素核心引领作用 促进就业 建立新业态职业技能培训基地 试点"零工市场" 完善灵活就业社保参保机制 [23] - 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为现代产业 培育壮大产业市场 如四川资阳构建"中国牙谷"产业链 隐形矫治器年产能占全球1/8 [24] - 形成"核心引领 梯次配套 特色补充"产业格局 核心城市强化创新策源 中等城市做优产业配套 小城镇培育特色产业 [25] 品牌优势 - 城市品牌核心价值在于传递独特价值主张 吸引产业、人才与资本聚集 [26] - 精准定位城市品牌 深度挖掘文化基因 打造差异化城市名片 如苏州、郑州推进城市文化基因解码工程 浙江江山以"中国村歌之乡"破圈 [27] - 深挖文化禀赋 打造沉浸式场景体验 将文化元素植入公共空间与生活场景 营造可感知、可参与、可分享的文化氛围 [27] - 融合产业优势培育品牌标识 如四川宜宾依托动力电池产业成为"动力电池之都" [28] - 注重品牌传播 构建"官方+自媒体+市民"全域传播矩阵 如西安推广"盛唐文化"经验 整合多部门资源让用户成为传播节点 [29] - 从年轻消费群体和中小企业关注点切入 利用短视频、直播及境内外会展等方式吸引投资和消费 [29] - 树立可持续品牌管理理念 将短期流量转化为持久品牌资产 以品牌建设倒逼城市服务能级提升 将峰值客流承载能力纳入基础设施规划 [30] - 构建城市品牌建设长效机制 明确专项规划、部门责任和专项资金 建立效果评估体系 定期从传播、产业带动、文旅增收等方面评估 [30]
洞见 | 申万宏源杨成长:地方如何打造区域比较优势?
文章核心观点 - 地方打造区域比较优势需从区位优势、制度优势、市场优势和品牌优势四方面发力 以破解同质化发展困局 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4][6][31] 区位优势 - 区位优势内涵拓展 需发挥城市群载体作用 抢占流量经济枢纽节点 并围绕沿海、沿边、沿江、沿线、沿带创新发展路径 [7][10][11] - 城市发展需深度融入城市群 主动对接区域战略 定位自身角色 卫星城市可承接核心城市产业溢出 如岳池县形成"重庆研发+岳池制造"分工模式 [8] - 提升交通互联互通水平 构建1小时通勤圈和2小时商务链接圈 打通跨区域"断头路"和物流"最后一公里" [8] - 打破行政边界 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如统一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区域标准 促进信息流跨域流动 [9] - 从流量经济视角重塑区位优势 评估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数据流集聚能力 争夺算力、物流、能源中心节点 如乌兰察布市凭借低温和绿电资源成为北方数据枢纽 [10] - 顺应全球经贸格局变化挖掘新型区位优势 如云南、广西链接东盟 黑龙江、吉林挖掘中俄跨境贸易 新疆强化面向中亚欧洲贸易功能 重庆、武汉、南通挖掘长江经济带优势 [11] 制度优势 - 制度优势是区域竞争软实力 体现在营商环境、数字经济支持和文化软实力等方面 [12] - 实质性改善营商环境 降低企业制度成本、交易成本和要素成本 加强诚信法治建设 如安徽将政府履约践诺纳入绩效考核和离任审计 [13] - 多维度衡量企业价值 认识平台型、流量型、技术服型企业间接综合贡献 破除所有制歧视和强制本地经营等隐性障碍 [14] - 优化市场监管 强化数字政务建设 推进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和区域经营"跨省通办" 建立政企沟通和诉求处理体系 [15] - 为新业态新经济创造发展环境 优化空间发展载体 加大新业态空间适配性评估 盘活存量空间满足需求 [16] - 创新市场监管模式 利用大数据进行信用分级分类监管 规范平台算法应用和线上服务模式 遏制绝对低价竞争 [17] - 厚植文化软实力 挖掘传统商业精神 如安徽深耕徽商精神 推行新时代商业精神弘扬工程 打造商盟协作平台促进融通创新 [18] 市场优势 - 市场优势是激活区域经济引擎 需落实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要求 以消费、要素、产业三大市场为抓手 [19] - 扩大消费市场 健全数字流通和物流网络 形成城乡互通消费循环 挖掘特色生态文化资源开拓特色市场 如余江成为眼镜消费中心 葫芦岛泳装年交易占全国35% [20][21] - 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 盘活存量土地和闲置厂房 推动产业用地弹性出让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 促进资金跨区域流动 [22] - 发展数据、技术等新型要素市场 解决确权、流通、定价难题 借鉴江苏公共数据定价原则 降低企业使用数据门槛 [22] - 发挥人才要素核心作用 以人为本提升城市吸引力 建立新业态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和零工市场 完善灵活就业社保机制 [23] - 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为现代产业 如资阳"中国牙谷"隐形矫治器年产能占全球1/8 形成核心引领、梯次配套、特色补充的产业格局 [24][25] 品牌优势 - 城市品牌核心价值在于传递独特价值主张 吸引产业、人才与资本聚集 [26] - 精准定位城市品牌基因 加大文化基因解码 提炼核心文化符号 如苏州、郑州推进文化基因解码工程 江山打造"中国村歌之乡" 温县以太极拳发源地破圈 [27] - 深挖文化禀赋打造沉浸式场景体验 将文化元素植入公共空间 营造可感知、可参与、可分享的城市文化氛围 [27] - 融合产业优势培育品牌标识 如宜宾依托动力电池产业成为"动力电池之都" [28] - 注重品牌传播 构建官方+自媒体+市民全域传播矩阵 整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优势 通过短视频、直播和境内外会展吸引投资与消费 [29] - 树立可持续品牌管理理念 以品牌建设倒逼城市服务能级提升 将峰值客流承载能力纳入基础设施规划 结合事件营销与价值沉淀 建立专项资金和效果评估体系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