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新医药
icon
搜索文档
和讯投顾韩东峰:大盘窄幅震荡,银行板块再次稳定指数
和讯网· 2025-07-02 21:09
市场整体表现 - 指数全天横盘震荡,板块轮动激烈,突破上周高点难度增加 [1] - 央行连续两天通过7天逆回购回笼资金,市场成交量相比上周略有萎缩 [1] - 银行板块上午稳定盘面,下午未继续冲高,对指数贡献明显 [1] 行业动态与政策影响 - 反内卷政策进入实施阶段,为市场提供新的兴奋点和着力点 [1] - 光伏设备行业减产30%,市场反应将信将疑,板块走势呈现三波冲高后横盘 [1] - 钢铁行业涨幅居前,行业毛利率普遍偏低,部分企业处于亏损状态,供需失衡问题突出 [2] - 煤炭、建材、水泥等行业出现在涨幅榜中,房地产板块红盘报收 [2] 行业联动与市场预期 - 光伏设备行业减产提振市场信心,钢铁行业上涨进一步激励光伏板块 [2] - 供给侧改革预期升温,市场猜想其他行业可能效仿减产措施 [2][3] - 制造业或迎来解决方案,结构性机会明显,局部板块活跃 [3] 投资策略与板块轮动 - 金融股(银行、保险、券商)在指数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 [4] - 7月份反复活跃的板块包括军工、券商、创新医药、有色金属等,需注意轮动机会 [4] - 追涨风险较高,军工板块昨日活跃后今日跌幅居前 [4]
年内新增7家“A+H”公司 超60家A股公司更新赴港进度
证券日报· 2025-06-24 00:39
A股公司赴港上市概况 - 年内已有7家A股公司成功赴港上市,涉及矿业开采、光伏电池、创新医药、食品等领域,包括赤峰黄金、钧达股份、宁德时代、恒瑞医药、吉宏股份、海天味业、三花智控 [1] - 超60家A股公司正筹划赴港上市,其中安井食品已通过港交所聆讯,纳芯微、三一重工等28家已递交上市申请,蓝思科技、峰岹科技等已拿到中国证监会备案通知书 [1] 政策支持与市场机制优化 - 中国证监会发布5项资本市场对港合作措施,支持内地行业龙头企业赴香港上市并加快备案审批速度 [2] - 香港证监会和港交所优化措施吸引A股公司,如为百亿港元市值以上的A股公司开设快速审核通道,今年5月开设"科企"专线并提供"保密提交"服务 [2] - 监管层对A股公司赴港上市的支持态度明显,审批流程持续优化,香港监管机构完善市场机制以增强吸引力 [2] 大型"A+H"项目与市场表现 - 年内港股IPO市场呈现"新消费+硬科技"双引擎格局,35家公司在港上市首发募资额约996.99亿港元,其中7家A股公司募资额约770.16亿港元 [2] - 部分A股公司H股价格已超过A股股价,如宁德时代AH股溢价率约为-12.26%,反映优质中资股受中外资金追捧 [3] 全球化战略与港股流动性 - A股公司赴港上市目的指向全球化战略,如兆威机电计划通过H股上市募资投入机器人核心部件研发及全球化布局 [4] - 港股市场允许企业以港元或美元募资,宁德时代、三花智控等公司将部分资金用于海外项目建设与扩展 [4] - 港股流动性显著改善,2025年初至6月20日香港交易所证券市场日均成交额超过2400亿港元,较2000年增长逾17倍 [4] 南向资金与港股通机制 - 年内南向资金净流入约7054.87亿港元,成为港股市场重要增量资金 [5] - "先A后H"公司港股上市30天后即可纳入港股通,无绿鞋机制则上市当天可纳入,年内7家A股公司中已有5家纳入港股通 [5] - 赴港二次上市可充实现金储备,帮助企业管理市场波动并提供战略灵活性 [5]
5月VC/PE的IPO成绩单
投中网· 2025-06-17 14:27
中国企业IPO市场概况 - 2025年5月共18家中国企业在A股、港股及美股IPO,募资总额500亿元,数量同比上涨38.46%,募资金额同比上涨7.33倍 [5][7][9] - 港股表现最突出:港交所主板IPO数量10家(占比55.56%),募资463.57亿元(占总额92.71%)[9][12] - 行业分布:能源及矿业募资346.16亿元(占比69.23%),医疗健康114.49亿元,先进制造14.16亿元 [44][45] 分市场表现 A股市场 - IPO数量6家,募资34亿元,同比分别上涨1倍和3.25倍,但环比下降40%和59.04% [15] - 威高血净募资10.9亿元为A股最高,占A股总募资32% [20] 港股市场 - A+H双重上市成亮点:宁德时代募资327.84亿元,恒瑞医药募资90.85亿元,推动港股募资同比激增28倍至464亿元 [21][24] - 政策利好:香港推出"科企专线",允许特专科技公司保密提交上市申请 [22][76] 美股市场 - 中企赴美上市持续低迷:仅2家香港企业IPO,募资2亿元,同比降幅超90% [25][26] 行业与地域特征 行业动态 - 能源及矿业:宁德时代、钧达股份等推动行业募资占比近70%,同比增幅显著 [44][51] - 医疗健康:恒瑞医药、派格生物医药等4家企业上市,账面退出回报49.51亿元居首 [35][45] 地域分布 - 江苏IPO数量最多(4家),福建因宁德时代贡献募资332.62亿元居首 [57][59] - 福建募资同比增幅最大,江苏次之 [60] VC/PE退出分析 - VC/PE渗透率61%,11家机构支持企业实现退出,账面回报总额124亿元 [31] - 医疗健康行业退出回报最高(49.51亿元),深交所主板回报倍数达3倍 [35][36] - 典型案例:钟鼎资本投资博雷顿退出回报率1208.92%,中缔资本回报率878.41% [74] 重点企业表现 - 宁德时代港股上市募资327.84亿元,当日市值1.28万亿元,均为月度最高 [67][69] - 首日涨幅TOP3:天工股份(411.93%)、太力科技(218.48%)、古麒绒材(164.90%) [13][14]
制造立区,溧水“进阶”蝶变
南京日报· 2025-05-26 08:56
先进制造业集群夯实高质量发展"压舱石" 制造立区,溧水"进阶"蝶变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胡英华 通讯员 金飞 张振宇 崔琳 西门子数控(南京)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获评2025年江苏省先进级智能工厂、"溧水制造"组团亮相广交 会揽2.8亿元意向订单、追觅科技智能大家电总部基地等省市重大项目加快推进……进入二季度,"溧水 制造"持续发力,通过"重大项目攻坚+营商环境优化"双轮联动,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五一"假期最后一天,长安汽车发布4月销售成绩:深蓝汽车1—4月交付2万余台,约四分之一为位于南 京长安汽车有限公司新工厂(以下简称"南京长安")生产的深蓝S07。 南京长安是溧水三大整车企业之一,也是溧水区首个百亿级企业,是深蓝S07的唯一生产基地。随着深 蓝S07的热销,企业产值不断攀高,去年达140亿元。今年以来,南京长安开局即奔跑,1—4月产值达 34.06亿元。 新能源汽车产业是溧水"第一产业"。早在2010年,当地政府就洞察先机,率先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将 之作为支柱产业不断强链补链延链,形成显著的产业聚集效应。南京欣旺达落户溧水后,产业链相关企 业迅速集聚,高端铜箔材料生产商龙电华 ...
连云港打造“一带一路”区域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四位一体”构建引才聚才强磁场
新华日报· 2025-05-20 07:56
连云港人才发展战略 - 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 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推动人才强市建设 [1] - 重点围绕石化 新医药 新材料 高端装备制造等特色产业集群需求 精准编制核心人才库和紧缺图谱 [1] - 依托"高校求贤季"等活动 统一发布引才公告 统筹实施紧缺型 复合型 技能型人才招引 [1] 产业人才支持措施 - 近三年为3699名石化产业人才发放生活补贴1.4亿元 卫星化学连云港基地累计招收2500名员工 [2] - 创新实施"三个一"举措 引导市人才创投基金重点投资生物医药 新材料等初创型人才项目 2023年对接31个项目 8个落地 总投资9600万元 [2] - 赋予58家企业人才举荐权 近500名高精尖缺人才纳入"百企千才"支持计划 [2] 人才服务保障体系 - 统筹100个编制建立高层次人才"周转池" 实行专编专用动态调整 [3] - 2024年成立市人才发展集团 构建全链条人才服务体系 涵盖招录 评估 档案管理等服务 [3] - 升级3.0版人才新政 建立3222套在线申请人才公寓 近三年发放4.86亿元综合补贴 解决9.6万件人才服务事项 [3] 人才品牌建设 - 打造"5·21人才日""11·8双创周"等品牌活动 实施花果山英才"双创计划"等工程 [4] - 建设"四位一体"人才工作体系 目标建成"一带一路"区域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4]
沂源聚焦拼经济主战场:打造升级版经济开发区
齐鲁晚报网· 2025-05-09 21:19
沂源经济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大会核心内容 - 沂源首次召开专门针对经济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会议,旨在统一思想、凝聚合力推动开发区突破发展,为全县经济提供强力支撑 [1] - 会议规格高,四大班子、镇街、县直部门、开发区及重点企业负责人均参会,同步出台《高质量发展方案》和《支持措施》两份文件 [3] 经济开发区的战略地位 - 经济开发区是区域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的集中体现,是"拼经济"的主战场,全国百强县普遍拥有强开发区(如昆山高新区贡献全市GDP的21%) [3] - 沂源开发区规上工业企业占全县58%,工业总产值占89%,税收占56.3%,面积从2.98平方公里扩展至53.7平方公里,获评国家级绿色低碳园区 [3][4] - 开发区推动沂源从农业县转型工业县,摘掉国家级贫困县帽子,"无工不富、工业强县"成为共识 [4] 现存问题与转型挑战 - 县域开发区普遍存在产业规划不科学、聚集度低、体制机制僵化等问题,沂源开发区面临运行层次低、产业集中度不足等瓶颈 [4][5] - 新医药产业规模超百亿元但依赖头部企业(如瑞阳、鑫泉),存在"吃老本"现象,企业规模和质量待提升 [5] 高质量发展路径 - 提出"五大工程"(产业集群培育、企业梯度培育、招商引资提质等)与"十条措施",目标争创国家级开发区 [7][8] - 措施聚焦"赋权赋能赋责",重点突破新医药领域(化学制药/生物医药/现代中药),建设药玻医用包装材料产业园 [8][9] - 建立顶格推进机制,县委书记表态率先垂范,需打造"沂源铁军"推动"二次创业" [9][10] 产业培育具体方向 - 新医药产业依托瑞阳、鑫泉等企业打造高端制剂产业链,药玻、瑞月等企业牵头建设医用包装材料产业园 [9] - 政策框架系统性破解体制机制障碍、要素保障不足等痛点,明确实施路径与保障措施 [8][9]
向“新”发力夯实经营业绩沪市公司2024年形稳势升
上海证券报· 2025-05-06 02:18
◎记者 祁豆豆 4月30日,沪市主板、科创板公司完成2024年年报披露。数据显示,在一揽子增量政策的有力支撑下, 沪市主板再次呈现基础稳、韧性强的底色。上市公司以积极有为的微观笔触,描摹出中国经济大格局的 稳健"形制"。科创板上市公司坚定创新驱动发展理念,砥砺奋进、攻坚克难,以点带面、稳链强链,引 领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创新医药、先进制造等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我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 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科创板力量。 经营业绩底盘稳 2024年,沪市主板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49.57万亿元,同比保持稳定;净利润4.35万亿元、扣非净利润 4.14万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9%、2.4%。八成公司实现盈利,四成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230余家净利 润增幅超30%,78家扭亏为盈。主板公司经营性现金流改善明显,2024年第四季度同比增速进一步扩大 至15%,2024年已恢复至上年同期水平。2025年一季度,实体企业净利润重拾升势,经营性现金流大幅 转正。 拉长时间看,沪市主板稳定性力量不断增量扩围。近五年,板块营业收入、净利润复合增速均为5%。 744家"长跑型"公司近五年收入、净利润均实现复合正增长,贡献近 ...
A股上市公司2024年“成绩单”出炉:创新“浓度”高 回报能力强
证券日报· 2025-05-06 00:08
整体业绩表现 - 2024年A股5413家上市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约72万亿元 [1] - 沪市主板公司营业收入49.57万亿元 科创板公司14221.70亿元 深市20.82万亿元 北交所1808.45亿元 [2] - 沪市主板净利润4.35万亿元(同比+1.9%) 科创板475.23亿元(50%公司净利增长) 深市8064.47亿元 北交所110.30亿元(225家盈利) [3] 行业结构变化 - 沪市主板市值领军行业从金融/能源转向汽车/医药生物等新兴产业 [2] - 科创板引领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创新医药/先进制造产业 [2] - 深市先进制造/数字经济/绿色低碳三大领域实现突破 [2] - 家电行业净利润全年+5%(Q4+16%) 深市大消费营收56831.01亿元(+3.75%) 净利3264.57亿元(+17.62%) [2] 研发投入与创新 - 沪市研发投入超万亿元(占全国企业近40%) 主板实体企业9200亿元 [4] - 深市研发投入超7600亿元 创业板2036.84亿元(31.1%公司连续两年研发强度>5%) [4] - 北交所研发投入91亿元(60%公司同比增长) 平均研发强度5.04% 专利总数2.69万项(+8.64%) [4] - 科创板超80%公司瞄准进口替代 380家公司850余项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 [5] 分红情况 - 沪市主板1259家分红(占盈利公司93%) 总额1.77万亿元(+6%) 科创板分红386.82亿元 [7] - 深市1884家分红4308.29亿元 全年合计5789.55亿元(+14.97%) [7] - 北交所超90%盈利公司分红 总额59.68亿元(占净利润43%) [7] 出口表现 - 上市公司境外收入占比14.3%(较2023年+1.2个百分点) [8] - 沪市主板海外收入6.09万亿元(+7%) 非美出口占比超80% [8] - 深市海外收入4.18万亿元(+11.62%) 出口导向型公司营收1.78万亿元(+14.6%) [8] - 高端装备/集成电路/智能家电/电动汽车海外收入增长15%/10%/9%/7% [8] - 科创板境外销售毛利率中位数40.8% 37家公司产品全球市占率第一 [9]
创新药再迎大利好!北京最新发布
券商中国· 2025-04-07 19:53
4月7日,北京市医保局等九部门发布 《北京市支持创新医药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2025年)》,推出 32条举措进一步推动创新药、创新医疗器械高质量发展。 新政策提出 将临床试验项目启动整体用时进 一步压缩至20周以内、 新获批创新药械产品数量不少于15个等创新举措。 此外,本市各相关部门将依托支持政策措施实施, 缩短产品从研发到上市应用的全链条创新周期, 推 动医药制造数智化转型;丰富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赋能创新医药发展;优化创新医药产业布局,加强知 识产权保护;推动本市生物医药产业和金融保险业协同发展;打造支撑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多层 次人才梯队,不断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这是北京市 连续第二年 出台支持创新医药发展的专项政策。2024年4月17日发布的《北京市支持创新 医药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2024年)》实施 成效显著。 2024年,全市临床试验的启动用时压缩至24.9 周,实施罕见病药品"白名单"制度,建立临床急需进口药械的审批绿色通道,进口货值超过1500亿元。 570种国家医保谈判药品纳入"双通道"管理,8家知名外资药械企业在京新设研发或创新主体,医药健康 产业规模同比增长8.7%,首次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