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食品
搜索文档
预制食品行业深度报告解读
2025-10-27 08:31
行业与公司 * 行业为预制食品行业 涵盖预制菜 速冻食品 速冻火锅料 速冻面米制品等细分市场[1] * 提及的公司包括上游的农牧水产企业如国联水产 圣农[2] 中游的传统速冻食品企业如安井 三全[2] 专业预制菜企业如味之香[2] 餐饮企业如西贝[2] 零售企业如盒马 山姆[2] 以及潜在的关注公司如安井食品 千味央厨 龙大美食 味之香 巴比食品[15] 核心观点与论据 行业整体规模与增长 * 中国预制食品市场潜力巨大 2022年规模为4196亿元 预计2026年将突破万亿元大关[3][8][15] * 中国速冻食品市场2022年规模达1992亿元 2013至2022年复合增长率为10.25% 预计2025年达3300亿元[1][5] * 速冻火锅料市场2021年规模520亿元 预计2025年达833亿元[1][6] * 速冻面米制品市场2021年规模782亿元 预计2025年突破千亿元[1][7] * 预制菜肴市场2022年规模4196亿元 同比增长21.31% 预计2026年达万亿[1][8] 市场驱动因素 * 政策利好推动 2024年六部门发布通知明确预制菜范围 规范市场秩序 西贝事件有望加速行业标准落地[1][4] * 冷链运输能力改善和消费结构升级推动行业增长[5] * 连锁餐饮采用预制菜可提高出餐速度 稳定品质并降低成本 头部企业使用比例已超85% 采用后利润率可从25%提高至32%[3][9][10] * 家庭小型化趋势明显 户均人数从1982年4人降至2020年2.6人 一人食成重要场景[13] * 生活节奏加快 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从2018年46小时增至2023年48小时[13] * 外卖 团餐 乡厨等多元化下游场景带来增长点 例如在线外卖市场从2017年0.3万亿增长至2022年1.12万亿 占餐饮比例由7.6%升至20% 2022年团餐市场规模达1.98万亿 乡厨市场规模达1.93万亿[10][11][12] 竞争格局与集中度 * 预制菜肴行业集中度低 CR5仅9.2% 未来整合空间大[1][8] * 速冻火锅料行业集中度较低 CR5仅15% 未来有望整合提升龙头市占率 主要参与者包括安井 海欣等[1][6][7] * 速冻面米制品市场集中度较高 CR3达64% 形成三全 思念 湾仔码头三足鼎立格局[1][7] * 团餐行业集中度低 2020年CR100仅为6.7% 远低于美国80%和日本60% 提升空间大[11] * 日本预制食品行业集中度高 CR5达88% 龙头企业地位稳固[14] 人均消费与提升空间 * 2019年中国人均速冻食品消费量9公斤 远低于美国65公斤 欧洲35公斤 日本20公斤 提升空间巨大[5] * 2022年中国预制菜肴人均消费量9.1公斤 低于美国16.1公斤 英国16.8公斤 日本23.2公斤 仍有显著提升空间[8][14] * 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和城镇化进程推进 人均消费量将不断提升[5] 产品结构与发展趋势 * 预制菜肴中 肉禽类占30% 水产类占25% 面米蔬菜类占45% 未来肉禽类和水产类需求增速将超过面米蔬菜类[8] * 具备产品优势 客户与渠道优势以及供应链水平高的企业有望脱颖而出[15] * C端消费者特征为女性 一二线城市 中高收入 中青年人群 疫情期间C端销量显著提升 2024年1月主流电商平台预制菜销售额突破1亿元 同比增长120.5%[13] 其他重要内容 * 日本2022年冷冻食品消费量2298万吨 进口量占46% 消费金额约630亿元人民币 便利店文化盛行[14] * 美国2021年预制食品市场规模423亿美元 以速冻食品为主 当年速冻食品货运量352.8亿美元 同比增长4.16% 下游渠道零售商占比39% 行业CR5为41.28%[14][16]
天水麻辣烫、淄博烧烤、荣昌卤鹅⋯⋯“泼天流量”退去后,这些城市怎么样了?
36氪· 2025-10-10 12:06
文旅市场趋势 - 国庆中秋假期传统旅游目的地持续火热,同时“宝藏小城”成为出行新宠,文旅市场呈现复苏态势[1] - 借助社交媒体和流量经济,一批中小城市被重新发现,网红城市层出不穷[1] 天水市发展轨迹 - 因麻辣烫走红后,当地店铺数量稳定在1400家左右,较走红前增长五倍[4] - 头部商家开始布局预包装产品,并申请将麻辣烫纳入“中华名小吃”名录,启动集体商标注册,成立产业协会以整合产业链[4][6] - 2024年天水接待游客595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83亿元,同比增长均超过23%[6] - 麦积山大景区在全国5A景区排行榜中升至第八位,高居西北第一[6] - 截至2024年11月底,天水签约招商引资项目253个,总投资额达798.63亿元[8] - 当地政府系统推出重点产业链方案,凝练出集成电路、电工电器等11条产业链,进行靶向招商[7] 淄博市发展轨迹 - 2024年淄博重点景区游客接待数量和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2%和121.3%,显示城市深度游兴趣持续[12] - 当地目标到2026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达65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40亿元以上[12] - 淄博聚力打造“中国北方预制食品产业发展高地”,目标形成千亿元级产业集群[13] - 2021年至2024年,淄博“四强”产业(新材料、智能装备等)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从48.9%提升至59.8%[13] - 在未来产业如氢能及储能等领域前瞻布局,2025年计划产业规模突破300亿元[14] - 城市设定“3510”发展目标,计划5年内地区生产总值突破7000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迈过万亿元大关[14] 荣昌区发展轨迹 - “五一”假期夏布小镇接待游客89.11万人次,同比激增743.6%,问鼎重庆市A级景区游客接待量榜首[17] - 国庆中秋假期该小镇接待游客37.76万人次,同比增长165.90%,流量较“五一”高峰期下滑[17] - “五一”期间荣昌全区涌入游客234.5万人次,卖出29万只卤鹅,实现零售额约20亿元[19] - 爆发式需求导致本地白鹅养殖量不足,每日活鹅缺口一度高达2万只,需从外省调运[19] - 流量热潮后,街区新增八九十家卤鹅摊点,市场出现模仿和价格战现象[18] - 荣昌区出台行动方案,目标到2026年全区卤鹅产值超过10亿元,建成“中国·荣昌卤鹅美食地标城市”[19]
淄博凉了?记者实探:烧烤店“下午5点就排队,凌晨2点才收摊”,博物馆被挤爆!当地:已实现从“网红”到“长红”关键一步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04 20:53
淄博网红现象与文旅复苏 - 国庆中秋假期传统旅游目的地及中小城市文旅市场持续复苏,网红城市借助社交媒体被重新发现[1] - 淄博凭借烧烤在2023年初成为现象级网红城市,其应对流量的速度被视为城市治理范本[2][5] - 网红效应直接拉动消费,2023年淄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9.6%,限上住宿业和餐饮业营业额分别增长28.1%和25.8%[6] 政府战略与流量转化 - 淄博政府从商务局牵头"烧烤专班"转向文旅部门牵头"文旅高质量发展分线指挥部",反映重心从应对烧烤热转移到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9] - 2024年出台行动方案目标到2026年接待游客65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40亿元以上,2023年新创建2家4A级景区[10] - 2024年重点景区游客接待数量和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2%和121.3%,显示短期客流转化为深度游持久兴趣[11] 产业转型与经济发展 - 淄博政府工作报告重点从"烧烤"转向"新质生产力"和"制造业转型升级",进行深思熟虑的战略转向[2][6] - "四强"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从2021年48.9%提升至2024年59.8%,提升超10个百分点[17] - 计划在氢能及储能等未来产业新赛道突破300亿元规模,并推进"五年二十万大学生"人才计划[17][18] 城市品牌与长期发展 - 八大局市场蝶变为文商旅综合体"这有局儿",实现从"烟火气"到"文化味"的升华,成为夜游新IP[11] - 推动"工业遗产+现代文创",将老厂房改造为创意园区,擦亮"山东手造·齐品淄博"品牌[16] - 定下"3510"城市发展目标,推动地区生产总值突破7000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迈过万亿大关[19]
再访淄博,“网红”喧嚣过后的万亿雄心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04 19:07
文章核心观点 - 淄博作为现象级网红城市,其发展路径已从被动承接流量转向主动进行战略升级,将短期流量红利转化为城市长期发展的可持续动力 [2][5][12] 文旅市场复苏与流量效应 - 国庆中秋假期传统旅游目的地及宝藏小城人气依旧,文旅市场持续复苏 [1] - 淄博八大局市场等热门打卡地在国庆假期仍人流如织,摊主反馈客流量与往年相当 [2][3] - 网红效应直接拉动消费,2023年淄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9.6%,限上住宿业和餐饮业营业额分别增长28.1%和25.8% [5] - 2024年淄博重点景区游客接待数量和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2%和121.3%,显示深度游兴趣转化成功 [9] 政府战略与城市治理 - 面对突发流量,政府反应迅速,成立烧烤专班,7天内建成烧烤节场地,严控酒店价格涨幅不超过50% [4] - 政府服务成为城市亮眼标签,形成“地方特色走红+政府改善营商环境+游客好评+官方民间合力”的出圈公式 [5] - 政府工作重心从商务局牵头的“烧烤专班”转向文旅局牵头的“文旅高质量发展分线指挥部”,体现战略转向 [8] - 政府出台行动方案,目标到2026年接待游客65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640亿元 [9] 产业转型升级与经济发展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关键词从“烧烤”转变为“新质生产力”和“制造业转型升级” [2][5] - “四强”产业(新材料、智能装备、新医药、电子信息)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从2021年48.9%提升至2024年59.8% [18] - 布局未来产业,2025年氢能及储能产业规模目标突破300亿元 [19] - 制定“3510”发展目标,计划5年内GDP突破7000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迈过万亿,10年内跻身GDP“万亿俱乐部” [21] 人才引进与创新生态 - 过去两年每年吸引超四万名高校毕业生,推进“五年二十万大学生来淄创新创业计划” [20] - 出台“加强青年人才来淄留淄16条措施”,并开展“淄博-高校人才直通车”等揽才活动 [20][21] - 城市创新生态基于超过1800家高新技术企业 [21] 文旅产业深度发展 - 八大局市场蝶变,改造为文商旅综合体“这有局儿”,集合餐饮、非遗等业态,成为新夜游顶流 [9] - 2023年新创建2家4A级旅游景区,推动“工业遗产+现代文创”,将老厂房改造为创意园区 [9][17] - 国庆假期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馆前三天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文旅活动丰富多彩 [8] 食品产业延伸发展 - 利用烧烤热机遇,聚力打造“中国北方预制食品产业发展高地”,目标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 [16]
盒马创始人侯毅:一有事就说预制菜不好,这不对
搜狐财经· 2025-09-30 08:40
预制菜概念与分类 - 全球范围内没有统一的预制菜分类标准,其作为商品品类的规范被认为不严谨,应淡化此说法[3][12] - 当前市场中的预制菜本质是满足不同需求的加工食品形态,其存在意义在于适配多元化的消费需求[13] 食品安全与监管 - 预制菜本身没有食品安全风险问题,无论是即热型产品还是需家庭烹饪的半成品,均需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核心标准[3][4] - 例如《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速冻面米与调制食品》(GB 19295)等国家标准对食品添加剂等关键指标作出了明确限定[6] C端消费市场趋势 - 完全熟制仅需复热的预制产品面临消费者不买单的困境,复热后易出现食材不新鲜的味道,难以满足美味诉求[6] - 需家庭完成最后烹饪步骤的半成品预制菜因能解决家庭烹饪做不出美味的痛点,逐渐获得市场认可,成为主流发展方向之一[6] - 当前超市中预制品类不丰富的核心原因在于多数食材难以通过加工同时兼顾美味与便捷[6] B端餐饮渠道 - 餐饮市场价位分层清晰,人均消费500元以上的高端门店采用散养食材和慢工熬制等工艺[9] - 人均300元以下的餐饮市场普遍面临缺乏大厨、需控制成本、追求高效生产三大痛点,因此多选择中央厨房或工厂化生产模式以实现标准化供给[9] - 价格决定了食材的工业化属性,这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仅为消费需求的适配[9] B端食堂渠道 - 大学食堂与企业食堂因选择多样性,预制食品接受度较高,消费者可以用脚投票[10] - 中小学食堂矛盾突出,依赖于中央化集中生产以降低成本保障基础供应,破局方式在于增加供给多样性和提高餐费补贴标准[10] B端外卖渠道 - 外卖行业对预制菜依赖度高,订单高峰期需要完成大量盒饭生产,调理包模式成为主流选择之一[11] - 调理包均为预制成品,仅需开水复热即可出品,能同时满足速度快、效率高、成本低三大需求[11] - 尽管口感不及手工现炒,但这类产品符合国家安全标准,核心价值在于满足基础食材需求和极致低价,适配年轻消费者的即时性、经济性需求[11] 市场体系与消费者选择 - 中国零售市场已形成针对不同消费场景和价格区间的预制食品供应体系,从低价外卖调理包到高端餐厅现制菜品[14] - 消费者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进行选择,企业可以根据场景选择中央厨房供应或现场烹饪,关键在于做好产品与价值的匹配,保障消费者知情权[14]
预制菜:从企业缺位到规范加速
华创证券· 2025-09-17 13:27
行业投资评级 - 推荐(维持)[2] 核心观点 - 预制菜行业规范化加速 头部企业有望受益[7] - 事件核心矛盾在于预制菜理解范畴不同 同时知情权和选择权未能得到保障[7] - 预制菜已有国家标准 执行细则后续有望进一步细化[7] - 后续政策有望加速落地 同时餐企动作亦有望更加开放透明[7] - 餐饮供应链未来将更加高效规范 仍是大势所趋[7] 行业数据表现 - 食品饮料行业股票家数126只 占总股票家数0.02%[4] - 行业总市值48,214.68亿元 占全市场4.10%[4] - 行业流通市值46,997.67亿元 占全市场4.95%[4] - 行业绝对表现:1个月5.0% 6个月-3.2% 12个月26.9%[5] - 行业相对表现:1个月-2.6% 6个月-16.0% 12个月-16.3%[5] 投资建议与标的推荐 - 推荐冷冻食品龙头安井 关注千味、三全和味知香等[7] - 推荐定制复调企业宝立 关注日辰[7] - 头部上市速冻食品企业及定制餐调企业中长期来看均有望受益[7]
跳出“意气之争”,推动预制菜健康发展
人民日报· 2025-09-16 17:28
行业发展趋势 - 预制菜产业顺应全球食品产业化大势 需求侧满足现代生活节奏快对餐饮供应效率 口味稳定和卫生标准的要求 供给侧受益于保鲜运输技术提升和供应链完善[2] - 西式餐饮中预制食品应用广泛 中国在2023年将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写入中央一号文件 各地区各部门加强产业引导推进高质量发展[2] - 以安全为基础在便利与品质间找到平衡将打开更大市场空间[2] 消费者关切与行业挑战 - 消费者主要顾虑包括不知情食用预制菜以及担心食品安全健康问题[3] - 需加快完善制度让规范 安全 透明成为行业基石 确保消费者清楚食用内容[3] - 《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专家审查 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3] 技术与管理创新 - 需在制作 保鲜 运输等过程中创新技术与管理方式提升预制菜品质[3] - 真正的技术创新能让消费者吃得更安全健康可口 科技与创新是最关键解题思路[3] 市场定位与发展路径 - 预制食品与现炒现卖不是二选一关系 需满足消费者对新鲜锅气与效率便利的双重需求[4] - 健康餐饮行业应同时提供原汁原味大餐和即热即享美食 满足不同场景需求[4] - 争议事件应成为理性探讨 凝聚共识 携手向前的契机 在发展中解决发展问题[4]
热点追踪|到底什么是预制菜?
新华网· 2025-09-15 18:51
预制菜定义与监管框架 - 预制菜被定义为以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经过工业化预加工制成、需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4] - 明确排除范围包括连锁餐饮中央厨房向自有门店配送的净菜和半成品 以及主食类食品如速冻面米食品、方便食品、盒饭、盖浇饭、馒头、糕点、肉夹馍、面包、汉堡、三明治和比萨等[4] - 行业监管要求包括禁止添加防腐剂和必须全程冷链运输以保障食品安全与新鲜度[4] 行业发展现状与挑战 - 中央厨房模式可实现标准化、集约化和流程化运营 有助于企业降本增效[6] - 消费者主要担忧包括口感缺乏"锅气"、卫生安全疑虑以及与"科技与狠活"的负面关联[11] - 核心矛盾在于商家未充分尊重消费者知情权与选择权 存在将预制菜按现制菜价格销售的现象[11] 标准化建设方向 - 急需完善国家标准体系 需明确术语分类并结合菜系特点细化界定标准[12] - 建议推行"牌照管理"模式 对硬件设施和中央工厂规模不达标企业限制生产资质[12] - 通过国标与牌照管理平衡美味与工业化矛盾 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12] 市场认知差异 - 消费者并非完全反对预制菜 但要求商家明确标注预制属性并提供自主选择权[11] - 行业分析师强调需标注"全预制或半预制"状态及具体预制时间等详细信息[12] - 目前因缺乏详尽标准体系 消费者对安全性和质量标准仍存普遍疑虑[5]
盖世食品拟发不超1.5亿可转债 2021上市2募资共1.6亿
中国经济网· 2025-07-23 14:30
融资方案核心信息 - 公司计划向特定对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15,000万元(1.5亿元)[1] - 募集资金净额将全部用于年产7,000吨预制水产及肉类智能制造建设项目[1] - 该项目总投资额为16,137.83万元,其中15,000万元拟使用本次募集资金投入[3] - 本次可转债拟发行数量不超过150万张,每张面值为人民币100元,按面值发行[3] 可转换债券具体条款 - 本次可转换公司债券期限为发行之日起六年[3] - 债券采用每年付息一次的付息方式,到期归还本金和最后一年利息[4] - 转股期限自发行结束之日起满六个月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起至可转换公司债券到期日止[4] - 债券持有人对转换股票有选择权,并于转股的次日成为公司股东[4] 发行方式与对象 - 本次发行采用向特定对象发行的方式[3] - 发行对象为持有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分公司证券账户的自然人、法人、证券投资基金等符合法律规定的投资者[4] - 最终发行对象将在通过审核并取得批复后,由董事会与保荐机构采用竞价方式确定[4] - 所有发行对象均以人民币现金方式并按相同价格、相同利率认购[4] 公司历史融资情况 - 公司为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于2021年1月12日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精选层挂牌,并于2021年11月15日平移至北交所[4] - 2020年12月,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实际募集资金净额为73,313,295.06元(约0.73亿元)[5] - 2022年9月,公司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实际募集资金净额为72,390,497.25元(约0.72亿元)[6] - 上述两次募集资金合计为162,795,982.8元(约1.63亿元)[7]
三丰武汉展会创新破圈:线上直播排名全国第三,线下试吃签单火爆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4-03 15:37
展会表现与市场反响 - 公司携核心产品大肉粒午餐肉及子品牌怡乐仔肥肠亮相良之隆2025第十三届中国食材电商节,通过线下试吃与线上直播双线联动引发热潮 [1] - 线下展位日均接待近千名客商,咨询热度持续攀升 [1] - 采购商试吃后反馈产品煎后成型良好、肉粒饱满,小包装规格适合家庭消费且品质具备竞争力 [2] 产品力与展示策略 - 公司以明星产品大肉粒午餐肉为核心展品,通过墙式陈列多种口味罐头及现场切块展示,直观呈现产品真材实料与大颗肉粒 [2] - 试吃展台同时展示煎制午餐肉和现煮卤肥肠,以诱人香气和滋味吸引众多采购商驻足 [2] 数字化营销与线上互动 - 公司采用线下试吃与线上直播联动模式,抖音直播间冲上食品品类直播榜单全国第三,直播间互动热烈 [1][3] - 直播优化了话术节奏与产品细节展示,通过评论区高效互动实现流量转化,弹幕高频出现“肉粒清晰”“性价比高”等评价 [3][5] 行业背景与公司战略 - 预制菜市场规模在“懒人经济”与餐饮标准化趋势下持续扩大,良之隆展会总展览面积达32万㎡,吸引超5500家参展商及10万件展品 [2] - 公司以“品质基石+数字赋能+体验营销”构建三维竞争力,形成线下体验反哺线上流量的良性循环 [5] - 公司全新智慧工厂将于今年4月投入运营,配备200余套生产设备、多条智能化生产线及10万级无菌车间,以保障生产效率和高端品质 [5] 市场地位与全球销售 - 公司大肉粒午餐肉已远销海外40多个国家与地区,全球年销量超3000万罐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