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态产业化
icon
搜索文档
“点绿成金”的“赤峰答卷” 内蒙古赤峰市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走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之路
金融时报· 2025-10-09 10:22
绿色信贷总体发展 - 截至2025年6月末,赤峰市绿色信贷余额达335.46亿元,较年初增加33.81亿元 [1] - 创新推出碳减排挂钩贷款、排污权抵质押贷款、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贷款等一系列特色绿色信贷产品 [1] 抽水蓄能项目金融支持 - 农业银行赤峰分行为内蒙古芝瑞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构建全周期陪伴式金融服务链条,截至2025年8月末累计发放贷款12.76亿元 [2][3] - 该项目是蒙东电网调峰填谷调频核心工程,预计2027年竣工,每年可替代原煤约1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5万吨 [2][3] - 中国人民银行赤峰市分行着力促进财政金融产业政策协同,推动金融机构优化绿色金融服务模式 [2] 光伏治沙项目金融支持 - 农业银行赤峰分行为大唐赤峰克旗浑善达克沙地10万千瓦光伏治沙项目提供3.7亿元低利率贷款支持,项目已于2022年建成,每年可提供清洁电能17131万千瓦时,节约标煤约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近14万吨 [4] - 农发行赤峰分行为科尔沁沙地100万千瓦光伏治理项目提供3.9亿元贷款支持,预计可实现年收入近6500万元 [5] - 农发行赤峰分行为浑善达克沙地生物治沙项目发放贷款3.37亿元,有效激活沙区价值,将生态修复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 [5] 污水治理项目金融创新 - 邮储银行赤峰分行创新采用污水处理特许经营权质押模式,发放期限长达21年、金额9800万元的绿色贷款,年化利率比5年期市场利率低5个基点 [7] - 该贷款适配环保项目回报慢特点,破解污水处理厂扩建资金难题,为后续支持乡村小型分散式污水处理项目积累经验 [7] 多元化融资模式创新 - 中国人民银行赤峰市分行推广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引导金融机构创新收益权抵押融资产品,包括取暖收费权、采砂特许经营权等 [8] - 林西县聚鑫砂场以水库库底采砂特许经营权为担保,获得农发行赤峰分行4.7亿元水利贷款 [8] - 内蒙古农商银行赤峰中心支行推出旺林贷等特色产品,探索林权抵押、应收账款质押、股权质押等融资模式 [8]
浙江宁海 提升经济含“绿”量
经济日报· 2025-09-27 05:51
生态资源转化与旅游经济发展 - 宁海县通过建设500公里国家级登山步道系统,将108座古村、18条溪涧和7座山峰串联,年接待游客300万人次,直接收入超过2亿元,带动农产品销售达6亿元 [2] - 全域旅游发展成效显著,去年接待游客1095.6万人次,旅游收入94.7亿元,实现从默默无闻到全国县域旅游30强的跨越 [3] - 具体案例显示,河洪村等通过环境治理与文旅融合,涌现出多家咖啡馆、民宿与文化庭院,成为青年返乡创业热土 [3] 制度创新与服务优化 - 首创“评审增值”服务等环评改革,使全县27个“千项万亿”重大项目环评提前审批率和服务好评率均达100%,有案例为企业节约近百万元成本 [4] - 运用市场机制激活生态资源,全年完成排污权交易131笔,探索山林、湿地资源资产化路径,并完成全省首笔“跨省”林业碳汇交易 [4] - 司法实践推出“生态修复+社区矫正”机制,2022年以来引导160余名涉案人员缴纳生态修复资金1700余万元,补种树木600余株 [5] 新能源产业发展与战略布局 - 宁海抽水蓄能电站全面投运后,每年可节约标煤1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6万吨,使宁波清洁能源上网占比从6.87%提升至7.37% [7] - 2023年宁海光储规上企业产值同比增长82.3%,拉动全县规模以上企业产值增长20.3个百分点,助推宁海晋级GDP千亿县 [8] - 将“绿色新能源+新型储能”上升为全县三大主赛道之一,全县光伏装机容量已达93.08万千瓦,近4年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6.4% [7][8]
“两山”转化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
金融时报· 2025-09-22 11:40
文章核心观点 - “两山”理念于2005年8月15日提出,深刻阐明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 [1] - 该理念突破了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对立的传统认知,推动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现“经济—生态”良性循环 [2] - 理念引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促进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方位变革 [3] “两山”转化的重要意义 - 突破了单一生态功能的认知局限,强调良好生态本身蕴含无穷经济价值,关键在于思路转变和价值实现机制的建立 [2] - 引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快绿色化、低碳化转型,摆脱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排放”传统路径的依赖 [3] - 破解了“处理好发展与保护关系”的国际发展难题,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了中国方案,强调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永续发展 [3] “两山”转化的内在逻辑 - 核心内涵是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统一,明确生态环境具有生产要素地位,保护生态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发展生产力 [4] - 基本法则是坚持系统性、协同性,必须尊重生态系统的内在结构和演变规律,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5] - 本质特征是公共性、人民性,生态环境具有天然公共属性,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让人民群众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6] “两山”转化的实现路径 - 市场驱动是核心路径,需摸清“生态家底”、创新生态经济模式、创新绿色金融工具,将生态资源作为抵押物为生态项目提供信贷支持 [7] - 制度支持是重要保障,政府需打造生态制度体系,通过纵向和横向生态补偿等机制,落实“谁保护,谁受益;谁受益,谁付费”原则 [8] - 产业融合是直接途径,推动生态农业与加工业、服务业融合,改造传统产业实现绿色低碳循环,推动生态服务与旅游、康养等产业融合创新 [8]
新疆和田地区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路径:沙漠种玫瑰 治沙又致富
人民日报· 2025-09-15 12:18
公司运营与业绩 - 合作社负责人如克牙木通过电商直播实现单月销售3万单的业绩 [1] - 合作社已建成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综合基地,为30多名村民提供稳定岗位 [1] - 合作社承包3000亩玫瑰花田,成为当地玫瑰种植大户 [1] - 超过70种玫瑰衍生产品通过"合作社+电商+农户"模式销往全国 [2] 行业规模与增长 - 2024年于田县玫瑰花产量超1.2万吨,亩均产值3975元,带动4238户村民增收 [2] - 和田全域玫瑰花种植面积达8.57万亩,去年产值1.1亿元,今年预计超2.84亿元 [3] - 中药材种植面积达74万亩,引进培育药商、药企34家,建成2个中医药产业园和2个中药材交易中心 [3] - 中药材产业带来1.26万人的稳定就业和5.35万人次的灵活就业,今年产值将超7.22亿元 [3] 产品与产业链 - 产业形态从单一种植转向多元深加工,产品包括精油、花茶、纯露、玫瑰花馕等 [2] - 清晨采摘的玫瑰在12小时内进入加工流程,保障产品新鲜度 [2] - 地区逐步构筑起"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链 [3] 生态与经济效益 - 于田沙漠玫瑰能有效固定流沙,改善生态,去年11月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空白区种下10万株玫瑰实现锁边"合龙" [1][2] - 玫瑰植株密集,枝叶能有效阻挡风沙、降低风速,根系能固沙,对稳定沙丘、改善沙漠生态环境大有益处 [2] - 地区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路径,将玫瑰花打造为治沙与增收双赢的特色产业 [3]
沙漠种玫瑰 治沙又致富(砥砺奋进七十载 天山南北谱华章)
人民日报· 2025-09-15 08:27
产业发展模式 - 和田地区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路径,将玫瑰花等打造为治沙与增收双赢的特色产业 [1][3] - 产业形态从单一种植转向多元深加工,形成超过70种玫瑰衍生产品 [2] - 采用“合作社+电商+农户”的销售模式,例如合作社通过电商直播单月卖出3万单 [1][2] - 地区坚持“一县一品”差异化发展,沙生中药材种植面积达74万亩 [3] 经营规模与经济效益 - 和田全域玫瑰花种植面积达8.57万亩,去年产值1.1亿元,今年预计超2.84亿元 [3] - 于田县2024年玫瑰花产量超1.2万吨,亩均产值3975元,带动4238户村民增收 [2] - 合作社承包3000亩玫瑰花田,建成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综合基地,为30多名村民提供稳定岗位 [1] - 中药材产业今年产值将超过7.22亿元,带来1.26万人的稳定就业和5.35万人次的灵活就业 [3] 产品与产业链 - 玫瑰产品包括蒸馏提纯的精油、花茶、纯露、玫瑰花馕等超过70种衍生产品 [2] - 建成2个中医药产业园、2个中药材交易中心和4个规模化种植基地,构筑“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链 [3] - 引进培育药商、药企34家,通过完善联农带农机制让群众在全产业链中分享收益 [3] 生态效益与多元化 - 于田沙漠玫瑰能有效固定流沙,改善生态,一株玫瑰2到3年能形成宽2米到3米的花垄以阻挡风沙 [2] - 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空白区通过种植10万株玫瑰实现锁边“合龙” [2] - 依托玫瑰种植基地开发多个生态旅游景点,游客可欣赏花海并参与采摘、产品制作 [3]
新疆和田地区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路径 沙漠种玫瑰 治沙又致富(砥砺奋进七十载 天山南北谱华章)
人民日报· 2025-09-15 06:09
公司运营 - 合作社负责人如克牙木通过电商直播实现单月销售3万单 [1] - 合作社采用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模式 为30多名村民提供稳定岗位 [1] - 合作社承包3000亩玫瑰花田 建成综合基地 [1] 产品与加工 - 开发超过70种玫瑰衍生产品 包括精油花茶纯露和玫瑰花馕 [2] - 清晨采摘的玫瑰在12小时内进入加工流程 [2] - 采用合作社+电商+农户销售模式 [2] 种植规模与经济效益 - 2024年于田县玫瑰花产量超1.2万吨 亩均产值3975元 [2] - 带动4238户村民增收 [2] - 和田地区玫瑰花种植面积达8.57万亩 去年产值1.1亿元 今年预计超2.84亿元 [3] 生态效益 - 于田沙漠玫瑰能有效固定流沙 改善沙漠生态环境 [1][2] - 单株玫瑰2-3年形成宽2-3米花垄 枝叶阻挡风沙根系固沙 [2] - 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种植10万株玫瑰实现锁边合龙 [1] 产业拓展 - 开发玫瑰主题生态旅游景点 游客可欣赏花海并参与采摘制作 [2] - 和田地区构建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中药材产业链 [3] - 沙生中药材种植面积达74万亩 引进培育34家药商药企 [3] 就业带动 - 中药材产业带来1.26万人稳定就业和5.35万人次灵活就业 [3] - 建成2个中医药产业园和2个中药材交易中心 [3] - 今年中药材产值预计超过7.22亿元 [3]
林草经济生机盎然
经济日报· 2025-08-28 09:56
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 - 科左后旗开展樟子松嫁接红松苗木栽植示范项目 嫁接后红松生长良好且推广潜力大 既能发挥樟子松适应性强和生长快的优势 又能产出红松种子带来更多收益[1] - 通辽市通过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形成沙棘 苹果 文冠果 元宝枫等特色经济林产业 同步发展林下经济 生态旅游和碳汇产业 实现林草产业年产值近40亿元 较"十三五"期间翻一番[1] - 兴安盟按照规模化 产业化 品牌化思路推动林草产业高效发展 截至去年底全盟林草总产值达53.95亿元 较2021年30.75亿元显著提升 且林业碳汇项目成功登陆全国碳市场[2] 生态旅游与资源开发 - 阿尔山氧心森林浴道景区以森林康养为主题 改造森林防火运材路建成7公里疗养步道 年接待量约6-7万人次 年旅游综合收入约100万元[2] - 额尔古纳市依托湿地资源打造3个国家4A级景区 去年接待游客共约150万人次 收入超6000万元 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3] - 宝格达山国有林场发展林下经济 成功培育紫花高乌头 草原黑蘑等产品 正稳步扩大种植规模[3] 生态建设成果与产业规模 - 内蒙古统筹生态治理累计完成营造林1.48亿亩 种草3.67亿亩 防沙治沙1.85亿亩 规模居全国前列 实现森林覆盖率和草原植被盖度"双提高" 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4] - 全区重点发展特色林果 林下经济和草产业 去年经济林面积超2900万亩 森林食物总产量达130万吨以上 草种年供给能力800万公斤 饲草产量稳定在7800万吨以上[4][5] - 林草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 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鲜明底色[5] 资源禀赋与生态基础 - 内蒙古作为跨"三北"生态功能区 拥有森林面积3.57亿亩 草原面积8.15亿亩 湿地面积7300万亩 同时也是全国荒漠化(8.89亿亩)和沙化土地(5.97亿亩)最集中省区之一[3]
从石漠荒山到绿水青山,看西畴县如何点绿成金
中国环境报· 2025-08-28 09:46
核心观点 - 西畴县通过践行绿水青山理念 成功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价值 并推动乡村文明建设 实现石漠化地区绿色发展 [1][6] 生态+农业产业 - 累计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31个 西畴乌骨鸡和软鳍新光唇鱼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猕猴桃获国家名特优新农产品认定 [2] - 依托企业 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发展标准化 特色化 品牌化绿色农业 [2] 生态+林业产业 - 采用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发展林下经济 累计种植林木林果1.6万余亩 [2] - 发展林下养蜂0.9万箱(窝) 养禽5万羽 实现林地资源高效复合利用 [2] 生态+工贸产业 - 培育生态加工企业69家 新型显示产业成为园区发展芯动力 [3] - 能全电气成为云南省首家打火机生产出口资质企业 产品出口巴基斯坦和伊拉克 [3] - 云山木业获评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 生态工业园区成为工业增长主引擎 [3] 生态+文旅产业 - 建成A级景区5个 国家级康养基地两个 连续三年举办中国山地自行车联赛总决赛 [3] - 开创绿色旅居新模式 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 [3] 生态+能源产业 - 累计建成小水电站11座 装机容量达9.5万千瓦 [4] - 农村屋顶分布式光伏装机容量714千瓦 推进10万千瓦集中式光伏和120万千瓦抽水蓄能项目 [4] - 90%自然村安装太阳能路灯 建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 年并网发电约5200万千瓦时 [4] 文化生态建设 - 创作电影《石漠花开》和生态文明情景剧《美丽西畴我的家乡》等文艺作品 [5] - 花倮人葫芦笙舞和壮族女子太阳山祭祀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5] - 获中国壮族童谣之乡和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称号 [5]
加快建立健全生态经济体系
经济日报· 2025-08-28 06:25
核心观点 - "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 强调生态环境优势与生态经济优势的统一 通过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构建生态经济体系 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协同[1][2][3] - 新质生产力本质是绿色生产力 绿色化成为发展方向 需建立健全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3][4] - 通过生态农业 生态工业 生态服务业实现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 具体包括数字技术提升农业 绿色技术深化工业 冰雪旅游等产业链发展[4][5] - 政策支持体系涵盖规划 评价 财政 税收 金融 价格六大领域 包括绿色GDP评价 绿色金融扶持 资源价格改革等具体措施[5] 产业生态化实施路径 - 降低产业发展生态环境负荷 改造优化产业结构 提升绿色低碳循环产业比重 促进产业与自然和谐统一[4] - 按照全生命周期理念推进生态工业和生态园区建设 科学布局产业发展 促进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深度融合[5] - 优化调整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使发展基于高效利用资源 严格保护生态环境 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4] 生态产业化发展方向 - 将资源转化为资产和资本 提升生态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 充分发挥良好生态环境综合效益[4] - 生产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 满足人民对蓝天 净土 碧水等优美生态环境需要[4] - 发展生态旅游等产业 推动冰雪运动 冰雪文化 冰雪装备 冰雪旅游全产业链发展 促进冰天雪地成为金山银山[5] 生态农业具体措施 - 借鉴"桑基鱼塘"等有机农业经验 用现代科技尤其是数字技术和绿色技术提升生态农业科技水平和经济效益[5] - 按照增产增效并重 良种良法配套 农机农艺结合 生产生态协调原则 坚持集约化经营与生态化生产统一[5] - 形成粮经饲统筹 农林牧渔多业并举产业体系 确保粮食安全[5] 政策支持体系 - 规划政策:将发展生态绿色产业集群重点列入"十五五"规划 科学引导绿色产品和生态产品生产流通分配消费[5] - 评价政策:引入绿色GDP到评价体系 压实生态文明建设责任[5] - 财政政策:加强对具有公共性和战略性生态绿色产业集群投入[5] - 税收政策:落实节能节水环保 资源综合利用及合同能源管理 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方面税收优惠政策 做好费改税[5] - 金融政策:健全环境权益交易市场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推动绿色技术和绿色产业创新[5] - 价格政策: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 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将生态环境成本纳入经济运行成本[5]
浙江万千乡村铺展“共富共美”画卷
人民日报· 2025-08-24 08:09
核心观点 - 浙江省通过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模式推动乡村经济转型 实现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 带动村民就业增收和村集体收入增长 [1][2][3][4][5][6][7][8] 生态改善与产业转型 - 衢州市常山县路里坑村从石灰产业转型乡村旅游 废弃石灰窑改造为面包窑后带动150多名村民就业 村集体增收600余万元 [2] - 金华市武义县坛胡村通过环境治理吸引年游客20余万人次 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铁矿区植被覆盖率从30%提升至85% 矿洞景观群累计营收超1.6亿元 [3] - 杭州市余杭区径山村关闭矿山发展茶产业 茶园面积达3000余亩 明前茶售价达每斤7000-8000元 [4] 绿色经济发展模式 - 径山村开发竹林碳汇项目测算年净碳汇量7938.79吨 通过光伏车站和有机肥种植实现产业降碳 2024年村集体可分配收入887万元 村民人均收入超6.1万元 [4] - 台州市仙居县林坑村发展生态种养模式 蜂蜜售价达每斤100元 丽水山耕和安吉白茶等产业通过绿色金融实现商标质押贷款授信35亿元 [5][6] - 青田县下庄村开发山茶油衍生品 共富工坊2023年产值约1000万元 带动百余名村民人均增收1.2万元 [7] 区域协同与规模效应 - 浙江省计划3年内打造1万家共富工坊 青田县已建成107家工坊吸纳近8000人就业 [7] - 杭州市萧山区梅林村联合周边4村组建发展联合体 嘉兴市嘉善县缪家村等7村整合文旅资源增强产业竞争力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