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科学管理

搜索文档
山东确立财政科学管理综合试点框架体系
大众日报· 2025-06-24 08:57
财政科学管理综合试点框架体系 - 山东确立以"大财政"理念为统领、"大预算"为方向路径、"大绩效"为关键抓手、"大数智"为保障支撑、"大安全"为底线基础的"1+4"框架体系 [2][4] - 试点范围覆盖全省16市及31个县(市、区),其中济南、青岛、临沂3市承担全部11项试点任务 [2][4] - 2025-2026年在省本级和部分市县开展试点,2027年全省推行,目标3-5年内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和财政运行机制 [2] 试点实施路径 - 形成"1+1"政策文件体系,包含16个方面改革任务和60项具体改革举措 [4] - 实施零基预算改革,打破预算安排基数,建立项目排序机制,集中保障重大战略 [5] - 全面清理支出政策,执行期限原则上不超过3年,强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 [5][6] 创新改革举措 - 在财金协同联动领域创新"自选动作",加强三级联动发挥财政聚合效应 [6] - 推进人工智能大模型在财政领域应用,提升决策科学性和精准性 [6] - 建立任务清单台账管理,明确60项改革举措的责任部门和完成时限 [7]
山东试点财政科学管理,2028年底前存量隐性债务清零
第一财经资讯· 2025-06-12 11:02
财政科学管理试点 - 山东省将在2025~2026年开展财政科学管理试点,2027年全省推行,涉及16项改革举措包括加强财政资源和预算统筹、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加强地方债务管理等 [1] - 试点任务与现有财税体制改革相衔接,重点包括防范地方债务风险,确保2028年底前存量隐性债务"清零",推动融资平台转型为独立市场主体 [1] - 山东省2024年末地方政府债务余额约为3.28万亿元,低于限额约3.57万亿元,债务风险总体安全可控 [2] 地方政府债务管理 - 山东省获得超3700亿元再融资专项债用于置换隐性债务,支持实现2028年底前存量隐性债务"清零"目标 [2] - 计划编制政府债务预算,全面系统反映债务收支状况,强化地方债务管理 [2] - 严格落实一揽子化债方案,"一企一策"制定融资平台改革转型方案,坚决剥离融资平台政府融资功能 [1] 预算管理改革 - 深入推进全口径、一体化预算管理,同步编制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与政府债务预算 [2] - 探索将政府统筹使用的政府性基金项目转列一般公共预算,加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一般公共预算力度 [2] - 全面清理规范现有支出政策,执行期限原则上不超过3年,打破财政支出固化格局 [3] 财政支出优化 - 深化零基预算改革,以零为基点编制预算,合理确定支出规模和保障重点,支出预算不与财政收支总量、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 [3] - 强化全口径"三公"经费管理,建立与部门履职需要相匹配的支出审核和预算安排机制,研究制定公务支出负面事项 [4][5] - 所有县(市、区)开设工资专户,扩大基本民生专户范围,强化"三保"运行监测预警,必要时给予应急流动性支持 [6]
用好用足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
经济日报· 2025-05-02 06:07
财政政策扩张性加强 - 2025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达29.7万亿元,同比增加1.2万亿元,体现超常规逆周期调节 [1] - 财政赤字率提高至4%,赤字规模达5.66万亿元,同比增加1.6万亿元,为政策提供资金保障 [1] - 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务限额4.4万亿元,同比增加5000亿元,包括8000亿元新增专项债和2万亿元隐性债务置换额度 [2] 专项债与特别国债发力 - 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规模1.3万亿元,同比增加3000亿元,其中8000亿元支持"两重"项目,5000亿元用于"两新"政策 [2] - 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资金翻倍至3000亿元,直接降低消费者成本 [2] - 专项债资金进入社会循环,有助于化解连环债、恢复市场活力 [2] 民生与消费支持加码 - 民生支出占比超70%,中央财政安排就业补助资金667.4亿元,延续降低失业/工伤保险费率政策 [3] - 提高养老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覆盖超3亿人,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 [4] - 新增消费新业态奖补资金,优化以旧换新申报流程,刺激消费需求 [4]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投入 - 中央本级科技支出3981.19亿元,增长10%,聚焦基础研究和国家战略科技任务 [5] - 制造业专项资金118.78亿元,增长14.5%,推动重大技术装备和新材料发展 [5] - 实施首台(套)保险补偿政策,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和新兴产业培育 [5] 财税体制改革深化 - 推进零基预算改革试点,打破财政资金既有分配格局 [7] - 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连续三年超10万亿元,将清理专项转移支付,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 [7] - 研究新业态税收制度,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增强市县财力 [8] 财政管理科学化 - 构建全流程财政管理体系,强化资金使用和绩效评价 [9] - 建立支出标准体系,动态完善政府采购、资产配置等标准 [10] - 推进法治财政建设,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