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饥饿营销
icon
搜索文档
泡泡玛特为何供给总是跟不上
第一财经· 2025-07-13 12:19
泡泡玛特产能与市场供需矛盾 - 公司旗下IP Labubu在2024年营收暴增726.6%,占公司总营收23.3%,成为潮玩市场黑马 [1] - 产品供不应求导致消费者抢购甚至引发门店冲突,二手市场溢价数倍 [1] - 外界质疑公司是否在有意控制产量以维持稀缺性而非真正扩产 [1] 行业对泡泡玛特营销策略的分析 - 玩具行业人士认为公司深谙"饥饿营销"之道,通过控制产量维持IP价值,避免短期扩产后因IP热度消退导致成本压力 [1] - 东莞玩具工厂透露Labubu为代工生产,公司仅拥有版权,其销售策略存在刻意限制供应以保持稀缺性的嫌疑 [1] - 行业人士指出若产品过于易得会降低市场价值,保持购买难度可维持高价值感和独特性 [2] 泡泡玛特的产能应对措施 - 公司相关负责人回应称需求呈现"指数级增长",远超线性供应链体系的承载能力,导致连续预测偏差 [2] - 已采取全面扩产措施,包括推迟部分新品上市、重新分配现有产品线产能,并在四大区分批开启预售 [2] - 公司称此举旨在让消费者在合理周期内购买产品,同时抑制二级市场投机炒作 [2] 行业对产能潜力的评估 - 广东制造业人士表示国内工厂完全具备大规模生产Labubu的能力,但公司未充分释放订单需求 [2] - 行业推测公司可能通过维持供不应求状态提升产品热度和品牌地位,而非技术性产能不足 [2]
泡泡玛特选择题:全仓Labubu还是产品线齐头并进?
第一财经· 2025-07-13 11:33
Labubu IP的爆发式增长 - Labubu在2024年营收暴增726.6%,占泡泡玛特总营收23.3% [1][2] - THE MONSTERS系列(含Labubu)2024年总营收达30.4亿元,同比增长726.6%,占比从2023年的5.8%跃升至23.3% [15] - 消费者抢购Labubu引发门店冲突,二手市场溢价数倍 [2] 产能与供应问题 - Labubu产品供不应求,导致延迟发货问题涉及多个系列产品 [4] - 普通款Labubu搪胶毛绒玩具生产周期约2周,制作难度不高 [8] - 泡泡玛特表示需求远超预期,供应链体系难以承载"指数级增长"的需求 [11] - 公司已采取措施扩大产能,重新分配现有产品线产能,并在四大区分批开启预售 [12] 饥饿营销质疑 - 行业人士质疑泡泡玛特可能故意控制产量以维持稀缺性 [5] - 国内工厂具备大规模生产能力,但泡泡玛特未充分扩产 [6] - 保持购买难度可维持产品独特地位和高价值感 [5] - 供不应求导致仿冒品充斥市场,给品牌带来伤害 [6] IP发展战略 - 泡泡玛特采取IP分级体系(S/A/B/C),根据等级调配资源 [15] - 公司追求各大IP齐头并进,避免单一IP过度占据市场份额 [16] - 历史上MOLLY IP占比从2017年的89.4%降至2022年的非首位 [14] - 平衡发展各IP可降低风险,避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16] 生产制造挑战 - 泡泡玛特对工厂筛选严格,生产要求高于传统玩具 [10] - 扩产面临原材料限制、技术门槛和知识产权管控等挑战 [9] - 赣州工厂2024年新建项目计划年产200万件塑胶玩具和1000万件毛绒玩具 [10] - 工厂存在长期工缺口,近期在紧急招聘充棉工、手缝工等岗位 [10]
烘焙界网红大盘点,千万别说你没做过!
东京烘焙职业人· 2025-07-09 14:41
网红烘焙的演变历程 - 上世纪80年代大陆烘焙业起步阶段以夫妻店为主,主打蜂蜜蛋糕、小面包等朴素产品 [11][12] - 90年代好利来引领连锁化浪潮,克莉丝汀、可颂坊等品牌扩张但产品同质化严重 [14][15][16] - 2013年徹思叔叔通过现烤现卖+饥饿营销成为首个现象级网红,39元芝士蛋糕引发山寨潮 [18][19][21][22] - 2015年社交媒体助推奶酪包、脏脏包等爆品,明星带货+视觉冲击成新营销模式 [24][28][32][33] - 鲍师傅肉松小贝通过产品迭代形成家族系列,现烤现卖+足料策略实现长红 [37][39][40][42] 当前行业创新趋势 - **加料升级**:可颂夹馅、韩式胖卡龙、万物皆夹贝果等西点创新,中点领域盘挞高度增加50%以上实现流心效果 [46][47][49][51][55] - **尺寸突破**:XXXXXL号芝士挞等超大单品通过视觉冲击吸引年轻人,比脸大蝴蝶酥成典型案例 [56][58] - **中西融合**:新中式烘焙将麻薯塞进拿破仑/蛋挞,芋泥/紫米/肉脯等传统食材应用增长300% [59][60][62][64] - **地域特色**:云贵川渝F4系列产品如酸汤肥牛面包、贵阳辣椒水恰巴塔成为差异化卖点 [67][68] 核心成功要素 - 社交媒体传播使"看到就馋"的视觉设计成为关键,色彩搭配需提升50%以上饱和度 [72][73][74] - 现烤现卖模式复购率比预包装产品高200%,但需持续迭代配方保持新鲜感 [21][39][76] - 长红品牌均建立产品矩阵,如鲍师傅小贝家族SKU扩展至8种以上 [40][42] - 行业淘汰率显示仅12%网红产品能存活超2年,需从流量驱动转向口味驱动 [77]
虞书欣带货效应显著,wakuku小恶魔玩偶售价飙升,消费者直呼难入手
搜狐财经· 2025-07-04 03:27
价格变动趋势 - 普通款基础溢价:Wakuku官方定价69元-129元,虞书欣同款"豹纹帽小恶魔"二手市场溢价10%-25%,原价129元玩偶实际成交价140元-160元 [1] - 明星同款限量款暴涨:虞书欣豹纹帽款补货前二手价3000元+(较原价99元涨幅超30倍),补货后回落至400-600元仍溢价4-6倍 [1] - 王一博联名盲盒限量款上线48小时售罄,二手溢价达300%(原价199元款成交价约800元) [1] 特殊渠道限定款 - MINISO北京壹号店首发"胖哒哒XXL大娃"2小时内售罄,门店销量环比暴涨90.3%,黄牛价较原价翻倍 [2] - 上海"狐狐兔兔"系列因虞书欣、丁禹兮带货,门店单日销售破纪录,二手溢价150%-200% [3] 涨价核心动因 - 明星带货效应:虞书欣将Wakuku赠送给超10位公众人物,豹纹帽造型单条点赞破百万直接触发断货潮 [4] - 饥饿营销策略:品牌采用"限量发售+渠道专供"模式,北京快闪店需提前数小时排队推高溢价 [6] - 山寨冲击反促正版升值:义乌山寨版39元低价倾销强化正版收藏价值,部分消费者为"明星同款认证"选择高价正品 [7]
新邮惨淡,发行方需要重新与集邮者建立信任关系!
搜狐财经· 2025-06-30 01:32
新邮市场现状 - 新邮市场持续低迷 尽管发行方采取打折策略 但市场反应依旧冷清 [1][4] - 集邮圈交易活动保持活跃 但关注点转向"邮品加工"而非单纯邮票 [2][14] - 市场现象反映供需失衡 发行方未能满足集邮者需求转变 [3][15] 营销策略问题 - 打折策略未达预期效果 反而暴露供过于求的市场现实 [4] - "饥饿营销"策略引发质疑 限量发售可能加剧集邮者不满 [8][10] - 复杂预约程序与实名认证导致老年集邮者流失 [12][13] 需求转变特征 - 集邮者偏好从"裸票"转向具有加工价值的邮品 如实寄封片、邮戳加持等 [6][7][16] - 市场冷淡与圈内火热形成背离 显示发行方与需求端严重错位 [14][15] 发行方改进方向 - 需从"控制者"转变为"服务者" 重建与集邮者信任关系 [17] - 应增加新邮供应量 优化购买渠道及加盖邮戳等服务 [18] - "放水养鱼"策略有助于集邮文化长期健康发展 [20] 市场前景展望 - 数字化时代需创新供应链 吸引更多爱好者参与 [20] - 通过放开供应、优化服务可重新激活市场潜力 [21]
直击小米门店狂热营销!多地已现YU7转手订单
第一财经· 2025-06-27 13:29
小米YU7营销策略分析 - 公司采用"饥饿营销"策略,销售多次强调"晚了就没有车了"、"早下定早排产"等话术煽动消费者情绪 [1][4] - 发布会现场分三波营销热浪:第一波宣称仅3万辆准现车需抢购,第二波售价公布后销售带头高呼造势,第三波以试驾优先权引导锁单 [4][7] - 准现车宣称10秒售罄,但销售透露"一般人抢不到",建议直接定制新车 [15] 消费者反应与市场乱象 - 部分消费者对未试驾就需锁单表示不满,强调需实际体验后再决策 [8][9] - 二手车平台已出现YU7转手订单,因官方规定车牌所有人仅可更改为直系亲属,转让需过户并缴手续费 [11] - 去年SU7曾发生超百名消费者退定纠纷,今年YU7明确标注锁单后配置/车牌信息不可修改且定金不退 [13][14] 行业影响与潜在问题 - 科技企业将互联网"饥饿营销"引入汽车行业,引发黄牛代抢现象,业内人士认为可能损害用户体验并冲击市场秩序 [15] - 大定量不等于最终销量,消费者支付定金后7日内可修改配置,168小时后自动锁单 [12][14] - 智能化卖点介绍时消费者反应平淡,与Model Y对比未显著激发购买意愿 [6]
记者体验小米门店狂热营销,多地已现YU7转手订单
第一财经· 2025-06-27 13:11
营销策略 - 小米YU7发布会现场采用"饥饿营销"策略,销售多次强调"晚了就没有车了"和"早下定早排产"等话术煽动消费者情绪 [1][2] - 营销分为三波:第一波强调限量3万辆准现车需抢购,第二波在售价公布后销售带头欢呼,第三波在试驾环节优先安排已下定客户 [4] - 公司设立准现车专区供抢购,但销售透露准现车难以抢到,建议直接定制新车 [9] 消费者反应 - 部分消费者对饥饿营销不满,表示需试驾后才决定购买,关注此前SU7智驾事故 [5] - 多地出现YU7转手订单,转让需过户并缴纳手续费,真正新车流向存疑 [6] - 去年SU7上市后出现退定争议,今年YU7在界面明确标注锁单后不退定金 [8] 销售数据与订单管理 - 公司宣称3万辆准现车10秒售罄,但大定量不等同最终销量 [6][8] - 支付定金后168小时内可修改配置,超时自动锁单且不退定金 [8] - 销售团队工作至凌晨,人均手持2台手机引导客户下定 [4][5] 行业影响 - 科技企业入局造车带来互联网饥饿营销思维,引发黄牛代抢现象 [9] - 该策略可能损害部分用户体验,情绪化消费冲击市场秩序 [9]
LABUBU掀起抢购热潮,年轻人为何还在买单“饥饿营销”?潮玩行业合规发展路径探索
36氪· 2025-06-25 17:43
LABUBU爆火现象分析 - LABUBU系列盲盒在2024年实现营收30亿元 同比增长726.6% 占泡泡玛特总营收130.4亿元的23% [5] - 海外市场价格溢价明显 美国英国市场发售价比国内高出一倍以上 隐藏款在StockX平台炒至上千美元 [7] - 限量款毛绒玩具二级市场溢价达38倍 原价99元炒至3762元 同期黄金年化收益率仅5% [7] - 泡泡玛特市值达3288亿港元(3012亿人民币) 创始人王宁持股市值1467亿元 登顶河南首富 [7] 商业成功因素 - 明星效应推动破圈 Lisa自拍和蕾哈娜带货使LABUBU从兴趣圈层跃升为全民话题 [8] - 情绪价值设计巧妙 幼态特征激发保护欲 叛逆外形契合"丧文化" 形成情感共鸣 [9] - 饥饿营销策略奏效 限量发售搭配证书编号 属性向奢侈品靠拢 刺激炫耀性消费 [10] - 二级市场反哺效应 换装、鉴定、跨境代购等衍生业态形成商业闭环 [11] 市场乱象与挑战 - 高仿品泛滥 仿真度超90% 45%能通过正版验证 破坏IP价值和信用体系 [13] - 黄牛囤货严重 利用脚本抢购和雇人排队 隐藏款被批量"端箱"高价转售 [13] - 品控问题突出 用户投诉达16543件 涉及歪头、掉漆等制造缺陷 [15] - 国际销售受阻 英国因斗殴事件暂停实体店销售 印尼新店开业两天爆发争抢 [14] 行业可持续发展建议 - IP内涵升级 建议参考迪士尼模式 通过多元内容构建文化叙事体系 [18] - 技术规则双管齐下 升级防伪技术 实行实名限购 打击高仿产业链 [19] - 引导理性消费 通过社区运营强化情感联结 避免过度投机 [20] - 完善监管体系 需明确盲盒销售规则 建立产品质量和售后标准 [21] 历史经验警示 - Bearbrick案例警示 IP热度可能骤降 联名款从22万元跌至千元难出手 [16][17] - 当前市场秩序已遭破坏 黄牛炒作和高仿泛滥威胁LABUBU长期价值 [17]
Labubu线上抢购3个月才能到货,是饥饿营销吗?
第一财经· 2025-06-24 20:51
Labubu产品热度与市场表现 - Labubu系列产品开启线上预售当天全线售罄 最晚发货时间排至3个月后[1] - 线上直播间Labubu商品链接上架后出现卡顿、排队抢购现象 部分消费者即便排到第2位仍因前位"端盒"而无法购买[4] - 线下门店普遍缺货 快闪店预约号码1秒抢空 部分门店已关闭预约通道[5] 二级市场交易特征 - 现货转售价最高 预售订单价格随发货时间递延而降低 6月发货订单每盒达数百元 隐藏款转售价破千元[5] - 已拆隐藏款散盒溢价显著 单个报价1000-数千元 而普通款如"忠诚款"仅溢价11%[5] - 快闪店限量销售模式加剧商品稀缺性 客观上形成饥饿营销效应[6] 消费者群体分化 - "真爱粉"因缺货和溢价影响收藏体验 "炫耀粉"愿溢价购买隐藏款但抱怨价格过高 "炒作粉"主动利用缺货局面加价获利[9] - 多数消费者希望维持平价和充足供应 长期缺货不利于用户体验[10] 供应链与产能问题 - 搪胶类Labubu产品生产周期通常2-4周 但公司对工厂审核流程严格 可能延缓补货速度[12] - 侵权商品频现 宁波海关单次查获34620件侵权品 北京海关查获952个未授权玩偶 显示仿造技术门槛较低[11] - 行业人士指出普通款制作难度不高 部分工厂反馈2周即可完成生产 与公司官方缺货状态形成反差[12] 销售策略争议 - 门店展示样品不可售 快闪店限流措施客观上强化商品稀缺性[10] - 分析认为过度饥饿营销导致市场价格畸形 为仿冒品创造生存空间 可能损害IP长期价值[12]
商业秘密|Labubu线上抢购3个月才能到货,是产能不足还是饥饿营销?
第一财经· 2025-06-24 20:02
Labubu系列商品热度与销售情况 - Labubu系列线上预售开启后迅速售罄,最晚发货时间延迟至9月22日,消费者需等待3个月 [1] - 门店大量缺现货,快闪店预约秒罄,线上直播间反复强调缺货状态 [4] - 二级市场转售价差异显著,6月发货订单溢价最高,隐藏款散盒报价达数千元,而部分普通款仅小幅溢价 [5] 销售机制与市场反应 - 不同渠道售卖机制差异影响二级市场价格,现货最贵,预售订单按发货时间定价 [5] - 快闪店采取限流预约,号码1秒抢完,客观上形成饥饿营销局面 [6] - 消费者分为"真爱粉"、"炫耀粉"和"炒作粉",多数希望维持平价和货物充足 [10] 产能与供应链问题 - 店员透露进货统一管理,店内展示品不售,进一步加剧稀缺性 [11] - 普通款Labubu生产周期约2周,但公司对工厂审核严格,可能拖慢补货速度 [12][13] - 侵权商品大量出现,宁波海关查获34620件仿冒品,北京海关查获952个未授权玩偶 [12] 行业影响与专家观点 - Labubu火爆是本土IP成功案例,但长期缺货导致市场价格畸形 [13] - 饥饿营销可能适得其反,刺激仿冒品滋生,损害消费者体验 [6][13] - 公司补货动作对市场价格有一定影响,但整体仍供不应求 [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