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高标准农田建设
icon
搜索文档
强化政治监督,推动高质量完成“十四五”答卷丨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稳更牢
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稳更牢 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筑牢纪律"防火墙"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陈瑶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建华区纪委监委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监督重点,组织纪检监察干部紧盯资金使用、施 工监管等问题开展监督检查。图为近日,该区纪检监察干部在曙光村走访了解相关情况。张国天 摄 民以粮而食,粮以地而生。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的高标准农田,是保障国家 粮食安全的底气。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为高标准农田建设谋篇布局,把舵定向;党的二十大报告将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 部建成高标准农田作为一项重要部署。对于高标准农田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他强调,要严守耕地 红线,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 "十四五"期间,各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着力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 能力,因地制宜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支持新建或改造高标准农田4.6亿亩,建成超过10亿亩高标准农田,进 一步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纪检监察机关紧盯高标准农田建设关键环节, 持续强化监督执纪执法,查问题、压责任、促整改,为建好、管好、 ...
黑龙江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近1.2亿亩
中国新闻网· 2025-10-15 02:16
高标准农田与黑土地保护 - 全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近1.2亿亩,规模全国最大 [1] - 累计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面积1亿亩 [1] 粮食生产与供应地位 - 耕地面积、永久基本农田面积、粮食产量、商品量、调出量、储备量均居全国首位 [1] - 全国每9碗饭就有1碗来自黑龙江 [1] - 建立了“产、购、储、加、销、管”协同联动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1] 农业现代化水平 - 主要农作物良种实现100%覆盖 [1] -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 [1] -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99% [1] - 全省粮食作物平均亩产超720斤,较“十三五”末每亩增长26.7斤 [1]
实探吉林商品粮基地: 黑土粮仓 秋收正酣
证券时报· 2025-10-14 02:08
文章核心观点 - 吉林省作为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通过秋粮丰收、科技种田、盐碱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多重举措,粮食产量持续增长,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关键作用 [1][7][9] 粮食生产现状与成就 - 吉林省粮食总产量连续4年稳定在800亿斤以上,2024年达到853.2亿斤(同比增加15.9亿斤),首次跨上850亿斤台阶,全国排名第4位 [7] - 2024年粮食播种面积8780.7万亩(同比增加42.3万亩,增量全国第2,增幅主产省第1),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长”和“19连增” [7] - 粮食商品率高,调出率超60%,全国每10斤商品粮中有1斤来自吉林 [1] - 在2024年国家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中获“优秀”等次 [7] 区域生产案例与增产表现 - 梨树县(全国粮食生产十强县)2025年预计粮食产量44亿斤(比上年增加0.73亿斤),玉米播种面积340.1万亩,占粮食产量94%以上 [2][3] - 凤凰山合作社玉米产量超3万斤/公顷,同比增加1000斤/公顷,示范田单产提升明显 [2][4] - 大安市通过盐碱地改良种植水稻,硅谷农业2025年种植面积达5万亩,预计亩产突破550公斤(2024年为500公斤/亩) [3][5] - 白城市大安市累计实施盐碱地项目27个,新增耕地19.57万亩,年增粮食产能2.35亿斤 [9] 科技与创新驱动因素 - 推广科学种田方法,包括玉米增密度提单产、水肥一体化精准调控、一喷多促等 [4] - 应用智能监测系统与农机远程监测,实现肥料精准施用、农机精准作业的自动化与智能化 [4][6] - 加强种业创新,建设寒地育种中心和6个省级育种创新平台,培育高产耐密宜机收玉米、耐盐碱水稻等品种 [5] - 利用有机硅功能肥改良盐碱地,改造后稻田达到高产田标准 [5] 基础设施与政策支持 - 2025年目标建设高标准农田1000万亩,保护性耕作面积新增200万亩,水肥一体化推广面积新增100万亩 [7] - 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工程,目标2035年粮食产能跨上千亿斤台阶(增产200亿斤可供全国居民食用半个月) [8] - 争取国家资金16.26亿元,对5类智能农机给予购置补贴、25类机具纳入报废更新补贴,加快农机迭代更新 [6] - 规划开发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2035年目标新增耕地365万亩(白城市可开发盐碱地347万亩) [8][9]
甘肃:聚焦高标准农田建设做实监督 护航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战略重要性 - 粮食安全被视为“国之大者”,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的关键[2] - 建设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并抓好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是提升耕地质量的重点方向[2] -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内容,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关键举措[3] 项目建设与监督机制 - 纪检监察机关紧盯项目招标投标、资金使用、运行管护等关键环节,深入一线排查问题线索[2][5] - 构建齐抓共建工作格局,压实农业农村、发改、财政、自然资源、水利、林草等部门的监管责任[5] - 2024年全省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全过程整治,全面排查起底2019年以来建成项目,逐项核查面积底数、空间分布、工程质量及使用情况[5] 问题查处与整改成效 - 针对插手干预、违规招标、偷工减料、虚报套取截留挪用资金等问题从严查处,对监管不力、失职失责等行为严肃追责问责[6] - 今年以来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累计推动整改相关问题2336个,立案49人,党纪政务处分28人[6] - 张掖市临泽县某项目因隐蔽工程施工材料把关不严、施工过程控制不到位,项目负责人受到党内警告处分[6] 建后管护与效益提升 - 高标准农田持续发挥综合效益需坚持“三分靠建、七分靠管”的原则,明确县乡村三级管护责任[7][8] - 武威市古浪县建立乡镇统筹、村级落实、网格兜底的责任体系,并选聘村民担任监护人员负责日常监护[7][8] - “高标准农田+智慧化管理”模式预计使玉米亩产达950公斤,比常规大田每亩平均增产100多公斤,同时有效节约灌溉用水、化肥农药及人力成本[9] 制度完善与长效治理 - 省纪委监委与省农业农村厅共同梳理形成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突出问题整治工作指引,为监督监管提供指导[10] - 已推动健全完善相关制度机制87项,并督促形成包括建设管理条例、投资标准、管护办法等在内的政策体系[11] - 督促各高标准农田建设县(区)设立辅助核算专用账户,对建设资金实行专账管理、调拨、清算[11]
“沃野粮仓”科技大显身手 金秋多彩“丰”景有“智”又有“质”
央视网· 2025-09-25 12:35
粮食仓储与技术创新 -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粮食仓储基地采用智慧粮库综合管理平台 集成智能出入库 粮情监测和智能通风系统 确保粮库温度保持在20摄氏度以下并持续通风 [3] - 秋粮收获期间粮库进入满负荷运行状态 运粮车排队卸粮 传输带持续运转保障稻谷安全入库 [3] - 多部门协同通过技术指导 稳定供电与科学储粮管理守护粮库稳定高效运行 [1][3] 特色农产品种植与产销模式 - 湖南宁乡市大成桥镇3000多亩香芋进入采收期 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 食品公司与合作社签协议保底收购 [4][8] - 种植大户高薪香芋种植面积从200亩扩至2025年1500亩 亩产超3500斤 较2024年增产30%以上 [6] - 该模式带动12家合作社和500多名农民灵活就业 预计2025年总产值超1500万元 [8] 农产品流通与消费促进 - 江苏盐城阜宁县开展农家土特产惠民直通车活动 40多个摊位展销无公害农产品 [8] - 采用即采即卖模式 最快3小时将农产品送达消费者餐桌 部分产品快速售罄 [10] - 计划持续开展直通车活动以扩大农产品消费并让消费者享受实惠 [12] 高价值作物产业化发展 - 山西静乐县5万亩藜麦进入收获期 藜麦原粮经济收益较传统小杂粮增加50%以上 [13][16] - 精深加工后藜麦米售价达每斤70-80元 全县12家加工企业年加工量约1000万斤 [16] - 开发藜麦酒 藜麦醋 藜麦片等50余种衍生产品 全产业链年产值超5.3亿元 [16][18] - 累计带动3500余户农户就业 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18] 高标准农田与产业融合 - 四川蓬安县建成高标准农田49.69万亩 通过土地平整 土壤改良和灌溉配套措施使亩均粮食产能提升15%以上 [21] - 采用即收即烘模式 稻谷离田后经传送带直送烘干中心 当天加工成优质大米发往全国 [18][21] - 将优质农产品与乡村旅游 体验式旅游及文创产品结合 2025年全县第三产业收入近1亿元 [21]
大禹节水:联合体预中标1.06亿元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新浪财经· 2025-09-23 16:39
公司中标项目 - 全资子公司甘肃大禹节水集团水利水电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与金塔县金鑫工业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组成的联合体成为甘肃省酒泉市金塔县2025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第一标段的第一中标候选人 [1] - 中标价格为1.06亿元 [1] - 项目包括高标准农田建设、田块整治、高效节水等 [1] - 总建设面积为36427亩 [1] - 公示期为2025年9月23日至2025年9月25日 [1] 项目影响 - 项目顺利实施将对公司未来经营业绩产生积极影响 [1] - 提高公司在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域的技术水平和综合解决方案能力 [1] - 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1]
【人民日报】“稻田改好,思路和技术也得跟上”(秋收进行时)
人民日报· 2025-09-22 08:41
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 - 黑龙江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近1.2亿亩,居全国首位,占全省永久基本农田的59.1% [8] - 格田改造后地块高差从20厘米平整至5厘米内,铲除52条旧田埂,新增7亩有效种植面积 [2] - 改造后插秧效率提升,所需人力从6人3天减少至3人1.5天,柴油用量从7桶降至4桶,年节省成本1.5万元 [2] 智能化农业技术应用 - 通过“北大荒农服”程序可实现智能灌溉,在卫星地图上操作设置灌溉时段(如02:00-09:00)和用水量,自动出水无需人工管理 [7] - 智能灌溉口设备已安装,但种植户初期未充分使用,需转变传统种植思路 [8] - 技术员使用测温仪等工具监测数据,发现灌溉口水温与田间水温温差达15摄氏度(10摄氏度对比25摄氏度)是导致稻苗长势不均的主因 [4] 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提升 - 预计154亩地产量提升1.3万斤,按当前价格计算可多收入1.5万元,加上新增7亩地收益1万元及节约的1.5万元,总计多赚4万元 [9] - 针对改造后出现的大田水温不均等新问题,农场组织10余名技术员连续一周监测水温及土壤湿度变化,为“凌晨灌溉”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8] - 采用凌晨灌溉方案后,地下水与稻田水温差可缩小至10摄氏度以内,两天后稻苗长势明显改善 [6][8]
“稻田改好,思路和技术也得跟上”(秋收进行时)
人民日报· 2025-09-22 06:22
高标准农田改造成效 - 黑龙江普阳农场通过国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完成规模化格田改造 推土机铲平、激光平地机校准和卫星平地仪监控使地块高差从20厘米降至5厘米内 铲除52条旧田埂并新增7亩有效种植面积 [3] - 改造后实现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机好走 插秧效率显著提升 154亩地插秧人工从6人3天降至3人1.5天 柴油用量从7桶降至4桶 年节约成本1.5万元 [3] - 改造后农田预计提升产量1.3万斤 按当前价格计算增收1.5万元 新增7亩地增收1万元 叠加节约成本共计增收4万元 [9] 智能农业技术应用 - 安装一体化智能灌溉设备 通过手机程序"北大荒农服"远程控制 可设置灌溉时段(如02:00-09:00)和用水量 实现自动化管理 [8] - 智能灌溉解决大田水温不均问题 监测显示灌溉口地下水与田水温差达15摄氏度(10℃ vs 25℃) 通过凌晨灌溉将温差缩小至10摄氏度内 [5][7] - 农业科技服务中心技术员通过连续一周监测水温与土壤湿度变化 为"凌晨灌溉"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9] 农田改造规模与覆盖 - 截至去年底黑龙江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近1.2亿亩 规模居全国首位 占全省永久基本农田的59.1% [9] - 农田改造过程中出现新问题 如大田水温不均导致稻苗长势参差("画了花"现象) 可能造成产量降低一成 [3][6]
黑龙江一农场建好用好高标准农田—— “稻田改好,思路和技术也得跟上”(秋收进行时)
人民日报· 2025-09-22 05:58
农业技术升级 - 黑龙江北大荒集团普阳农场通过国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完成规模化格田改造 包括推土机铲平 激光平地机校准和卫星平地仪监控 地块高差从20厘米平整至5厘米内 [2] - 改造后新增7亩有效种植面积 人工和燃料成本一年节省1.5万元 插秧效率从6人3天提升至3人1.5天 柴油用量从7桶降至4桶 [2] - 农场配备智能灌溉系统 通过手机程序远程控制放水时段和水量 实现自动化管理 [7] 生产问题与解决方案 - 格田扩大后出现水温差异问题 灌溉口地下水温10摄氏度与田间水温25摄氏度存在15摄氏度温差 导致稻苗长势不齐 [4] - 技术团队通过监测发现凌晨时段水温差缩小至10摄氏度内 制定凌晨智能灌溉方案 两茬水后稻苗恢复正常生长 [6][8] - 农场10余名农业技术员连续一周监测水温和土壤湿度变化 为灌溉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8] 经济效益提升 - 154亩稻田预计产量提升1.3万斤 按当前价格计算增收1.5万元 新增7亩地增收1万元 叠加节省成本1.5万元 总计增收4万元 [9] - 黑龙江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2亿亩 占全省永久基本农田59.1% 规模居全国首位 [8]
谭婷婷:筑牢农业发展“耕”基
经济日报· 2025-09-19 08:05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概念与目标 -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通过工程改造与机制创新将传统农田升级为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土壤肥沃、抗灾能力强、科技水平高的优质农田 [1] - 建设路径为“地的改造+技的应用+制的创新”,目标为实现高产稳产、节本增效、绿色可持续,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 [1]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现状与政策支持 - 截至今年7月,全国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10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3%以上 [1] - 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全国粮食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提供了关键支撑 [1] - 相关议题连续10余年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关乎国家粮食安全与农业长远发展 [1]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技术与生态路径 - 推广秸秆还田与碳汇核算协同、盐碱地“暗管排盐+育种”等技术,将生态缓冲带、防护林纳入建设标准 [2] - 建立耕地质量动态监测网络,推广立体生态农业模式,以提升产能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2]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数字化与管护 - 利用数字化手段建立从规划、建设到管护的全流程数字化档案,实现数据驱动决策与可追溯监管 [2] - 构建智慧管护闭环,利用数字化手段重塑管理逻辑 [2]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投入与实施机制 - 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收益反哺”体系,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并建立绩效挂钩机制 [2] - 实行资金专账管理,严禁违规使用,以强化资金保障效能 [2] - 实施分区施策,立足区域禀赋进行差异化治理,严守生态红线,建立区域协同机制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