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
搜索文档
时报观察丨发展“中国人经济” 拓宽全球价值链新边界
证券时报· 2025-10-27 08:07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正经历范式转变,从单一重视国内生产总值(GDP)和“中国经济”,转向同时重视国民总收入(GNI)和“中国人经济” [1] - 这一转变旨在拓展双向投资合作空间,通过“中国人经济”的全球延伸来拓展中国经济的外延,实现高水平开放与高质量发展 [1][2] GDP与“中国经济”的内涵 - GDP是衡量国内生产成果的核心指标,彰显“中国经济”的本土根基 [1] - 擦亮“投资中国”品牌,落实既准入又准营,以吸引外资扎根中国市场,筑牢经济增长底盘 [1] GNI与“中国人经济”的内涵 - GNI是指一个国家所有常住单位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结果,等于所有常住单位的初次分配收入之和 [1] - “中国人经济”的全球延伸将海外投资利润、跨境劳务收入等纳入国民财富版图 [1] - 截至2024年底,中国对外投资存量超过3万亿美元,连续8年保持全球前三,境外设立企业遍布190个国家和地区 [1] - 这些海外资产收益正持续转化为GNI增长的重要动力 [1] 发展“中国人经济”的战略意义 - 在GNI导向下,企业和资金通过多元化全球布局,能有效对冲单一市场风险,前三季度中国与240余个国家和地区保持稳定贸易往来便是证明 [2] - “中国人经济”与海外当地经济互相强化、互相促进 [2] - 推动国内企业从“世界工厂”向“全球价值创造者”跨越,往价值链高端攀升,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2] “十五五”时期的实践路径 - 双向投资政策是连接GDP与GNI两大维度的实践路径 [2] - 既要擦亮“投资中国”品牌吸引外资,也要引导产供链合理有序跨境布局发展“中国人经济” [2] - 目标为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为全球经济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2]
时报观察 发展“中国人经济” 拓宽全球价值链新边界
证券时报网· 2025-10-27 07:28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正经历范式转变,从侧重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中国经济”转向同时重视国民总收入(GNI)的“中国人经济” [1] - 这一转变旨在拓展双向投资合作空间,通过“中国人经济”的全球延伸来拓展中国经济外延,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1][2] 开放工作部署与目标 - “十五五”时期将拓展双向投资合作空间,既重视“中国经济”也重视“中国人经济” [1] - 政策路径包括擦亮“投资中国”品牌以吸引外资,并引导产供链合理有序跨境布局 [1][2] - 目标为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塑造中国经济新优势,并为全球经济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2] 经济指标内涵与现状 - GDP衡量国内生产成果,彰显“中国经济”的本土根基 [1] - GNI指所有常住单位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结果,通过纳入海外投资利润、跨境劳务收入等反映“中国人经济”的全球延伸 [1] - 截至2024年底,中国对外投资存量超过3万亿美元,连续8年保持全球前三 [1] - 中国在境外设立的企业遍布190个国家和地区 [1] 范式转变的意义与影响 - 重视GNI可使企业和资金通过多元化全球布局,有效对冲单一市场风险 [2] - 前三季度,中国与240余个国家和地区保持稳定贸易往来,证明全球布局的有效性 [2] - “中国人经济”与海外当地经济互相强化促进,推动国内企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实现从“世界工厂”到“全球价值创造者”的跨越 [2]
杭州前三季度GDP达16900亿元
每日商报· 2025-10-27 06:25
宏观经济总体表现 - 前三季度全市生产总值1690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4% [2] - 第一产业增加值241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4098亿元,增长4.9%;第三产业增加值12561亿元,增长5.6% [2] - 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4041元,同比增长4.2% [6] 农业生产情况 - 前三季度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95亿元,同比增长3.5%,增速比上半年加快0.3个百分点 [3] - 种植业、林业、渔业总产值分别增长3.6%、6.7%和3.4% [3] - 特色农产品中,茶叶、中药材、山核桃产量分别增长3.9%、5.5%和5.2% [3] 工业与制造业表现 - 前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425亿元,同比增长6.3% [3] - 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7%、9.5%和9.4% [3] -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4.5%和33.0% [3] - 工业控制计算机及系统、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产量分别增长82.9%、97.9%和229.1% [3] 消费市场情况 - 前三季度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19亿元,同比增长5.1% [3] - 限额以上单位中,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增长16.3%,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增长33.6%,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增长62.8% [3][4] - 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类、化妆品类、体育娱乐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0.3%、12.6%和58.3% [4] 投资与基础设施 - 前三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4.8%;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4%,比上半年加快2.0个百分点 [5] - 工业投资同比增长5.3%,比上半年加快1.7个百分点 [5] - 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4.4%,比上半年加快9.2个百分点 [5] 服务业发展 - 前三季度全市服务业增加值12561亿元,同比增长5.6% [5] - 1—8月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14635亿元,同比增长9.1% [5] -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3.4%和12.8% [5] 对外贸易表现 - 前三季度全市货物进出口总额6743亿元,同比增长7.1%,其中出口4812亿元,增长10.7% [6] - 机电产品出口2304亿元,增长12.3%;高新技术产品出口739亿元,增长11.7% [6] - 民营企业货物出口3679亿元,增长12.1%,占货物出口的76.5% [6] - 对东盟、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出口分别增长18.5%和18.1% [6]
发展“中国人经济” 拓宽全球价值链新边界
证券时报· 2025-10-27 01:41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范式转变 从单一重视GDP转向同时重视GDP与GNI 从关注“中国经济”扩展到也重视“中国人经济” [1] - 该转变是高水平开放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旨在拓展双向投资合作空间 塑造中国经济新优势并为全球经济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1][2] “中国经济”与GDP维度 - GDP衡量国内生产成果 是彰显“中国经济”本土根基的核心指标 [1] - 通过擦亮“投资中国”品牌 落实既准入又准营 吸引外资扎根中国市场以筑牢经济增长底盘 [1] “中国人经济”与GNI维度 - GNI指一国所有常住单位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结果 等于所有常住单位的初次分配收入之和 [1] - 通过“中国人经济”全球延伸 将海外投资利润、跨境劳务收入等纳入国民财富版图 [1] - 截至2024年底 中国对外投资存量超过3万亿美元 连续8年保持全球前三 境外设立企业遍布190个国家和地区 海外资产收益持续转化为GNI增长动力 [1] 范式转变的战略意义 - 单纯依赖GDP易受本国经济周期波动冲击 GNI导向下企业和资金通过多元化全球布局可有效对冲单一市场风险 [2] - 前三季度中国与240余个国家和地区保持稳定贸易往来 证明多元化布局的有效性 [2] - 从“世界工厂”到“全球价值创造者”的跨越 能推动国内企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2] “十五五”时期政策路径 - 双向投资政策是连接GDP与GNI两大维度的实践路径 [2] - 需擦亮“投资中国”品牌 同时引导产供应链合理有序跨境布局 通过“中国人经济”拓展中国经济外延 [2]
基差方向周度预测-20251024
国泰君安期货· 2025-10-24 19:28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国庆假期后外围消息频繁,市场对国际关系判断易极端,对快变量反应过度致波动或持续;我国三季度GDP同比增4.8%符合预期,工业生产回升但居民消费等形成拖累;二十届四中全会召开及地方国有“三资”管理深化助力市场情绪;A股成交缩量融资余额回升,各指数周线涨幅接近,双创板块反弹;本周各品种基差波动减小贴水收窄,期限结构变化不大可分散对冲;模型预测下周IH、IF、IC、IM基差运动方向分别为走弱、走强、走弱、走弱 [2][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本周回顾 - 市场对国际关系判断易极端,随消息面在两极游走冲击市场情绪,如本周美国缓和信号致黄金跳水,中美经贸磋商敲定带动港股和A股反弹 [2] - 我国三季度GDP同比增长4.8%符合预期,工业生产回升、产能利用率好转,但居民消费、房地产、固定资产投资形成拖累 [2] - 二十届四中全会召开提出“十五五”目标,公报公布后各宽基指数跳空上涨,地方国有“三资”管理深化助力市场情绪 [2] - A股成交缩量至不足单日2万亿,融资余额上升,各指数周线涨幅接近,上证指数涨2.9%重返3900点,沪深300、中证500、1000、2000周线涨幅在3%-4%,双创板块大幅反弹 [2] - 本周各品种基差波动减小,贴水整体较上周收窄,截止周五IF、IC、IM年化贴水分别收敛至2.6%、8.9%和11.4%附近,期限结构近月合约下移,整体变化不大可分散对冲 [2] 本周预测结论 - 本周模型预测下周IH、IF、IC、IM基差运动方向分别为走弱、走强、走弱、走弱 [4]
从“中国经济”到“中国人经济”,有何不同寻常?|新京报专栏
新京报· 2025-10-24 16:01
经济发展战略转变 -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经济发展理念的战略升级,从传统生产导向转向更全面视角,核心内涵是从“国内生产”到“国民财富”的范式转换,既看GDP也看GNI,既重视“中国经济”也重视“中国人经济”[2] - GNI是国民总收入,等于GDP加上来自国外的要素净收入,能更全面地反映国民经济的真实财富水平,相比于GDP更注重“人”和更广的包含范围,例如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建厂的利润计入GNI[3] - “中国经济”与“中国人经济”辩证统一,“中国经济”以本土生产为核心是稳就业保民生的基础,“中国人经济”强调国民在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能力,两者共同构成国家综合实力的“一体两面”[3] 对外投资现状与贡献 - 截至2024年底,中国在境外设立企业超过5万家,遍布190个国家和地区,对外投资存量超过3万亿美元,连续8年保持全球前三,占全球对外投资比重增至7.2%[3] - 在对外投资发展过程中,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为全球产供链的稳定畅通作出了积极贡献,这些海外资产的收益将直接贡献于GNI增长[4] - 通过提升GNI,中国可增强对全球要素的掌控力,拓展双向投资合作空间可以既吸引外资提升本土产业链竞争力,又鼓励企业“出海”获取海外资源收益[6] 产业升级与价值链攀升 - 中国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但海外高端制造投资占比仍需提高,通过发展“中国人经济”可以倒逼国内企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跨越[6] - 海外中资企业的利润回流可用于支持科技创新和民生改善,而企业跨国经营经验的积累有助于提升本土企业的全球竞争力,形成“走出去—强起来—带回来”的良性循环[6] - 积极吸引外资方面,通过缩减负面清单、优化营商环境,引导外资投向先进制造、数字经济等领域,中国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已全面“清零”,并试点开放医疗、电信等服务业[7] 制度型开放与全球合作 -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拓展双向投资合作空间,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未来双向投资与制度创新将协同发力,拓展双向投资的广度与深度[7] - 积极对外投资,健全海外服务体系,支持企业以并购、绿地投资等形式布局全球,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持续增长,带动高铁、新能源等技术输出[8] - 制度型开放体系日趋完善,主动对标CPTPP、DEPA等高标准经贸协定,在数据跨境流动、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建立国际互认机制,金融创新上扩大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借用外债,同时优化QDII、RQDII等对外投资渠道[8] 全球影响与治理方案 - 2024年,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占中国进出口比重超过五成,有效对冲了欧美市场需求下滑压力,多元化的全球资产配置可降低单一市场波动的影响[9] - “中国人经济”强调要与东道国共享发展红利,例如中老铁路建成后老挝GDP增速提升,体现了“共赢式开放”的价值导向,推动包容性全球化[9] - 从“唯GDP论”到“GDP与GNI并重”的转变是发展理念的深刻革命,标志着中国正以更开放的姿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实现从“世界工厂”向“全球价值创造者”的历史性跨越[9]
重视“中国人经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南方都市报· 2025-10-24 15:29
经济发展评价指标 - 商务部提出在“十五五”时期将同时关注GDP和GNI,既重视“中国经济”也重视“中国人经济”[1] - GDP是反映生产成果的概念,衡量本国领土内所有生产活动创造的增加值[1] - GNI是反映收入总量的概念,在GDP基础上扣除外国在本国收入并加上本国从国外获得的收入[1] - 分析经济增长时更关注GDP,分析贫富差异和生活质量时更关注GNI或人均GNI[2] “十五五”时期开放工作部署 - 将有效实施对外投资管理,健全海外综合服务体系,引导产供链合理有序跨境布局[1] - 坚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3] - 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3] - 促进消费和投资、供给和需求良性互动,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3] 民生与消费投资导向 - 强化宏观政策民生导向,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3] - “投资于人”的内涵包括重视民生领域投资,加大教育、医疗等领域投入以提升人力资本和劳动生产率[3] - 个体收入提升有助于促进消费,形成改善民生与促进消费的良性循环[3] - 稳步增加居民收入是激活消费引擎、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4]
王文涛:推动进出口平衡发展,加大力度扩大进口
南方都市报· 2025-10-24 13:02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 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对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作专章部署,释放坚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强烈信号 [1] 积极扩大自主开放 - 以服务业为重点扩大市场准入和开放领域,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 [3] - 加快推进区域和双边贸易投资协定进程,扩大高标准自贸区网络以扩大经贸“朋友圈” [3] - 聚焦打造开放高地,搞好各类开放试点试验 [3] 推动贸易创新发展 - 货物贸易方面拓展中间品贸易、绿色贸易,推动市场多元化和内外贸一体化 [3] - 服务贸易方面完善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制度 [3] - 数字贸易方面有序扩大数字领域开放,同时推动进出口平衡发展并加大力度扩大进口 [3] 拓展双向投资合作空间 - 擦亮“投资中国”品牌,落实“准入又准营”,营造透明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以塑造吸引外资新优势 [4] - 有效实施对外投资管理,健全海外综合服务体系,引导产供链合理有序跨境布局 [4] - 既关注GDP也关注GNI,既重视“中国经济”也重视“中国人经济” [4]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 加强与共建国家战略对接,统筹推进重大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 [4] - 深化贸易、投资、产业、人文务实合作,拓展绿色、数字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合作 [4] 经济总量衡量指标 - GNI是衡量国家经济总量的核心指标之一,关注“国民”获得的收入,能更精准反映本国国民实际收入水平 [5] - GNI与GDP核心区别在于GDP关注“地域内”生产,而GNI关注“国民”获得的初次分配总收入 [5]
“既看GDP也看GNI”,GDP与GNI有何区别和联系?详解→
第一财经资讯· 2025-10-24 12:55
政策导向 - 商务部将拓展双向投资合作空间,擦亮“投资中国”品牌,塑造吸引外资新优势,落实好“准入又准营”,营造透明、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 [1] - 政策将引导产供链合理有序跨境布局,并强调既重视“中国经济”也重视“中国人经济”,既看GDP也看GNI [1] GDP与GNI概念解析 -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强调国内生产,体现增加值的生产创造 [3] - 国民总收入(GNI)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结果,1993年前被称为国民生产总值(GNP) [3] - GNI与GDP的核算关系为:GNI = GDP + (来自国外的初次分配收入 - 付给国外的初次分配收入) [4] - GDP从生产角度衡量经济总量,GNI从收入初次分配角度衡量经济总量 [4] GDP与GNI的应用差异 - 国际社会在分析各国经济增长时一般更关注GDP,在分析贫富差异程度时一般更关注GNI或人均GNI [5] - 联合国根据一国连续6年的GNI和人均GNI决定其常规会费,世界银行将人均GNI作为划分国家收入等级的标准 [5] - GDP更多用于反映生产成果和衡量经济增长,GNI更多用于分析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5] 中国GDP与GNI历史数据对比 - 2022年中国GNI为119.18万亿元,GDP为120.47万亿元,两者差额为-12957亿元,差率为-1.1% [7] - 2013年至2022年间,GNI与GDP的差率在-1.1%至0.1%之间波动,其中2014年差率为0.1%,为十年中唯一正差率年份 [7] - 近十年数据显示,中国GNI与GDP数值非常接近,但GNI持续略低于GDP [7]
“既看GDP也看GNI” GDP与GNI有何区别和联系?详解
第一财经· 2025-10-24 12:51
政策导向与投资环境 - 商务部将擦亮"投资中国"品牌,塑造吸引外资新优势,落实"准入又准营",营造透明、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 [1] - 政策部署拓展双向投资合作空间,有效实施对外投资管理,健全海外综合服务体系,引导产供链合理有序跨境布局 [1] - 政策导向既关注GDP也关注GNI,既重视"中国经济"也重视"中国人经济" [1] GDP与GNI的概念与核算 -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等于所有常住单位创造的增加值之和,强调国内生产 [2] - 国民总收入(GNI)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结果,1993年前称为国民生产总值(GNP) [2] - GNI的核算以GDP为基础,公式为GNI=GDP+来自国外的初次分配收入净额,其中净额等于来自国外的收入减去付给国外的收入 [3] GDP与GNI的应用差异 - 国际社会在分析各国经济增长时更关注GDP,在分析贫富差异程度时更关注GNI或人均GNI [4] - 联合国根据GNI决定会费,世界银行将人均GNI作为国家收入等级划分标准,GDP更多用于衡量经济增长,GNI更多用于分析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4] - 由于GDP衡量"做蛋糕",GNI衡量"分蛋糕",国际社会和经济学界对GDP更为关注 [4] 历史数据对比 - 2013年至2022年间,中国GNI与GDP的差额在-12957亿元至817亿元之间波动,差额率在-1.1%至0.1%之间 [6] - 2022年GNI为1191767亿元,GDP为1204724亿元,差额为-12957亿元,差额率为-1.1% [6] - 自2014年出现正差额后,2015年至2022年GNI持续低于GDP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