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
搜索文档
金沙江上的“巨型电梯”,向家坝升船机累计货物通过量突破千万吨
齐鲁晚报· 2025-08-10 22:11
向家坝升船机运营成果 - 向家坝升船机累计货物通过量突破1000万吨,相当于50万辆次20吨卡车运量 [1][3] - 自2018年5月投运以来累计运行超23900厢次,通过船舶超23000艘次 [3] - 最大提升高度114.2米,一次提升重量约8150吨 [3] - 年通航天数最高达339天,年货运量从17万吨增至195万吨,船舶通过时间从60分钟缩短至40分钟 [5] 金沙江航运与区域经济影响 - 升船机将长江"黄金水道"向金沙江延伸150多公里,释放航运潜能 [7] - 物流企业反馈船舶月运输频次从2-3趟提升至5-6趟,显著改善运输效率 [13] - 过闸断面年货运量达建坝前近20倍,与翻坝码头协同加速区域经济发展 [11] 技术自主创新与专利成果 - 完全由国内自主设计建造,为金沙江首座齿轮齿条爬升式升船机 [8][10] - 累计获得146项专利,实现实时监测船舶超吃水/超高问题 [11] - 采用智能在线监测技术,通航安全与效率同步提升 [11] 向家坝水电站电力升级 - 8台80万千瓦机组完成全系统改造,首次实现满发助力"迎峰度夏" [14][16] - 改造应用国产化工控系统,突破原技术兼容性限制,缩短维护周期 [16][18] - 全球首次在巨型机组应用智能在线监测技术,实现数据汇集与故障诊断 [20] - 为溪洛渡、白鹤滩等电站提供国产化改造范例,推动行业技术升级 [24]
“掌握所有核心技术”!我国首台星载激光载荷数据处理器完成研制
观察者网· 2025-08-08 21:25
技术突破 - 公司成功研制国内首台针对激光探测载荷的超高速星载处理器,该设备具备处理波束最多、载荷数据率最高、星上处理产品层级最深的特点 [1] - 团队攻克了系统流程、算法、软件、硬件所有关键技术,掌握了所有核心技术,并完成星上处理全流程技术验证、系统测试及环境试验 [1] - 该设备解决了海量超高速激光载荷数据星上处理的瓶颈性难题,为遥感卫星在轨处理领域开辟新方向 [1] 研发能力 - 公司组建智能处理技术攻关团队,从零开始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最终完成正样件研制并交付整星测试 [1] - 此次突破是公司坚持自主创新、深耕专业技术的体现,印证了"技术是立院之本"的发展理念 [1]
重庆通机产业带的“硬核”出海:机电产品出口额超4500亿元丨最前线
36氪· 2025-08-08 19:09
重庆通机产业带概况 - 重庆通机产业带年产销量超1400万台,占全国一半,其中微耕机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二[1] - 产品销往东欧、中欧、东南亚、南美洲等地,机电产品2024年出口额达4549.7亿元,同比增长8.4%[1][2] - 产业历经四阶段跃迁:技术奠基→规模扩张→外资融合→智能升级[1] 产业链与竞争优势 - 形成从零部件到整机组装的完整产业链,微耕机产量占全国2/3[2] - 通机产品出海面临售后服务挑战,高退货率会吞噬利润,企业采取视频指导、二手流转机制、第三方服务网络等措施[2] - 通机产品单价较高,客户购买出于刚需,不同于快消品[2] 技术升级与产品创新 - 2000瓦以下发电机正被储能产品取代,储能设备具有噪音低、零排放优势,充电速度和续航能力不断提升[3] - 通机产品与AI融合是未来方向,储能产品将实现无间断能源供应[3] - 神驰机电2024年亚马逊销售额突破4000万,企业购业务增速超20%,隆鑫通机上线亚马逊3个月实现400万销售额增长[3] 未来战略与市场洞察 - 未来五年通机领域不会出现颠覆性新产品,竞争需聚焦用户需求,避免闭门造车[4] - 通机市场存在大量未被发掘的小众场景,可能成为新增长点[4] - 企业需加强品牌建设,通过优质产品和售后服务培养客户忠诚度[4] 产业转型与出海经验 - 从代工贴牌的"隐形冠军"转向自主品牌出海的"全球通机创新高地"[1] - 产业带凭借工艺积累、市场洞察和创新投入赢得全球认可[4] - 树立自主创新意识是实现全球化的关键[4]
这家“一五”老厂,创造280多项“共和国第一”
人民日报· 2025-08-08 16:42
制造业发展历程 - 中国制造业规模连续15年居世界第一 用几十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 [1] - 哈电集团等代表性企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发展 体现中国制造登攀力量 [1] 哈电集团创新成果 - 1951年研制新中国第一台800千瓦水轮发电机组 改写不能自主设计制造发电设备历史 [2][12] - 2021年全球首台百万千瓦水电机组在白鹤滩水电站投产发电 [2][12] - 2024年全球首台500兆瓦冲击式水轮机转轮下线 成为全球首个掌握全链条技术的国家 [13][14] - 累计创造280多项"共和国第一" 包括第一台水电机组/第一台2.5万千瓦火电机组/第一台舰船主动力装置 [2][15] 研发投入与技术突破 - 2021-2024年研发投入强度始终高于5% [18] - 搭建"一中心四平台"创新体系 包括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原创技术策源地 [18] - 研制世界最大容量5兆瓦电功率超临界二氧化碳锅炉 多项技术国际首创 [18] - 产品覆盖50多个国家和地区 装备海内外800多座大中型电站 [18] - 核电主设备和重型燃气轮机约占国产装机总量1/3 [18] 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 - 叶片分厂智能化改造后6条产线用工从45人降至18人 产品一致性提升 [19] - 2023年产出近30万片叶片 预计全年产量提高20% [19] - 建成8个数字化车间 已建项目生产效率提升近30% [20] - 2018年10月以来产业基础再造和数字化投资近90亿元 年均增长28% [20] - 工业数字孪生系统降低运维成本25% 应用于三峡/南水北调等项目 [19][20] 能源转型与市场拓展 - 开展超低负荷稳燃项目研发 适应煤电机组向调节性电源转型 [21] - 全球首台660兆瓦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年清洁转化低品质燃料约200万吨 [22] - 天津国能盘山项目改造后煤耗降低14% 供热能力提高两倍以上 延长30年使用寿命 [22] - 布局压缩空气储能技术 湖北应城300兆瓦级项目实现高效换热 [23] - 参与60座电站231台套抽水蓄能机组研制 光热发电市场占有率行业领先 [23] - 2024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利润总额/正式合同签约额同比增长均超25% [23] 产业协同与全球布局 - 中欧班列(郑州)累计开行9953列 2024年上半年开行979列同比增长32.12% [10] - 覆盖30多个国家130多个城市 承运进出口货物品类超千种 [10] - 天津港形成完善冷链物流产业链 冷库容量达9万吨 利用率超90% [8] - 实现5小时送达京津冀主要市场 30小时覆盖华东/华南/西北等地 [9]
6个90%!深圳企业创新主力军地位越发稳固
搜狐财经· 2025-08-08 04:51
人工智能与算力基础设施 - 华为首次线下展出昇腾384超节点,实现业界最大规模384卡高速总线互联,资源调度效率显著提升[1] - 华为发布盘古Ultra MoE和盘古Pro MoE系列模型,验证国产AI基础设施自主创新能力[1] - 腾讯构建全链路技术架构,包括HCC集群、高速存储和星脉网络,支撑AI应用场景[2] 机器人技术创新 - 深圳星尘智能小央机器人实现0.1毫米重复定位精度,手臂末端速度达10米/秒,完成国家大剧院指挥演出[2] - 优必选人形机器人实现自主更换电池,兆威机电灵巧手应用于工业、医疗等场景[2] - 众擎人形机器人实现跳跃翻滚等全球首创功能[2] 智能制造与工业突破 - 荣耀智能工厂通过CMMM四级认证,每28.5秒下线一台手机,生产全球最轻薄折叠旗舰[3] - 大族激光高功率光纤激光器打破国外垄断[3] - 深圳2分钟可组装一台3D打印机,无人机从创意到量产仅需3个月[8] 软件与垂直领域AI - 金蝶为企业管理云SaaS全球领先,深信服、微众银行深度融入实体经济[3] - 深圳2600余家人工智能企业中,思谋科技、晶泰科技等成为机器视觉、AI制药领域垂类模型领头羊[3] - 北科瑞声、元象科技分别在智能语音和3D视觉领域领先[3] 研发投入与专利产出 - 深圳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2.5万家,密度12家/平方公里居全国第一[5] - 华为2024年研发投入1797亿元(营收占比20.8%),十年累计超1.24万亿元,拥有15万件全球专利[6] - 腾讯2024年研发投入707亿元,全球专利申请量超8.6万件[6] 产业链与创新生态 - 深圳1小时通勤圈内可配齐95%手机零部件,华强北提供硬件创业"一站式"供应链[8] - 河套深港合作区160个高端项目加速技术规模化落地[8] - 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等产业集群形成全链条能力,创新成本持续降低[8] 创新主体数据 - 深圳90%以上创新型企业为本土企业,90%以上研发资源集中于企业[10] - 2024年深圳独角兽企业42家,新晋13家占全国总量25%[10] - 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20年全国第一,百强企业贡献76%[6]
英孚康三大标签,工业自动化新未来
搜狐财经· 2025-08-07 17:46
核心技术自主性 - 公司100%自主研发软硬件 摆脱对德国Codesys平台的依赖 从根本上保障技术安全和产业链安全[2] - 研发团队经过近十年攻关构建完整工业自动化技术体系 软件层拥有完全自主的ICS Studio开发平台 硬件层PLC产品在速度精度稳定性等关键指标达到或超越国际顶尖标准[3] - 全栈自研模式实现软硬件深度协同 确保系统无兼容性问题 并提供敏捷响应及定制化能力[3] 系统集成架构创新 - ICS Studio一体化开发平台实现全系列PLC 伺服驱动 步进电机 变频器在统一软件生态中的无缝组态编程与虚拟仿真 显著提升开发效率[5][6] - 平台未来将集成AI系统 具备智能代码生成能力 使工程师聚焦工艺创新与系统优化[8] - 创新"一网到底"系统架构基于统一标准以太网通信 实现从现场层到管理层的无缝连接 打破数据孤岛[9][11] - 通过确定性传输和低延迟技术确保关键数据实时准确传递 为工艺优化 异常回溯 预测性维护及5G工业互联奠定基础[9] 客户服务机制 - 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专业服务体系 包括需求评估 方案设计 现场实施与调试的全流程服务[12] - 建立7x24小时电话支持及现场服务的快速响应机制 对所有技术问题设备故障及系统优化需求提供无条件兜底服务[12]
市场终会厚待创新者
人民日报· 2025-08-07 09:52
核心技术 - 公司专注于无介质空中悬浮成像技术,该技术无需任何实体介质即可在空气中形成三维立体影像,并可进行穿透式交互 [1] - 该技术具有低功耗、防静电、防指纹等优势,为人机交互开辟了新的可能 [1] - 公司在成像亮度、对比度、互动性能等方面实现了代际领先,并成功掌握了自主知识产权 [2] 技术研发历程 - 公司创始团队主修光学等相关专业,于2016年在读研究生期间基于自身专业优势和对新型显示技术未来方向的判断选择该赛道创业 [1] - 研发过程历经数不清的通宵和几百次失败,核心材料实验一次次推倒重来,从技术原理到新材料再到生产工艺逐步突破 [2] - 创业初期面临启动资金短缺,团队通过拿出奖学金、承接创意毕业照生意和外包业务等方式创收以维持运转 [2] 商业化应用 - 该技术被应用于演讲展示,帮助发言者摆脱讲稿束缚 [2] - 在手术室中,非接触式控制面板解决了触摸按键交叉感染和术中医师不便操作等痛点 [2] - 在公共场所,非接触式电梯、洗手池、垃圾分类站能减少人们与细菌接触的机会 [2] - 运用该技术的产品已在全国多地的三甲医院、商业楼宇等空间落地,并远销马来西亚、法国等国家和地区 [2] - 今年以来,陆续有头部家电厨卫企业相关负责人上门洽谈合作 [3] 公司发展与挑战 - 随着公司从0到1阶段进入从1到10再到N的扩张阶段,对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公司已在管理、财务、营销等方面抓紧补课并组建了专门的知识产权团队 [3] - 发展过程中曾经历资金链几乎断裂、团队人员流失、项目夭折等艰难时刻 [3] - 公司获得破四唯改革、国有资本的耐心陪跑以及政府部门的上门服务等外部支持 [3] 未来规划 - 公司正全力研发第二代空中成像技术,致力于让该技术走进千家万户 [3]
市场终会厚待创新者(中国道路中国梦·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⑪)
人民日报· 2025-08-07 06:49
核心技术突破 - 公司掌握无介质空中悬浮成像自主知识产权 在成像亮度 对比度 互动性能等方面实现代际领先[2] - 技术通过新材料和生产工艺突破 具有低功耗 防静电 防指纹等优势[1] - 实现非接触式穿透交互 支持空中三维立体影像显示[1] 应用场景落地 - 技术应用于医疗场景 解决手术室触摸按键交叉感染和术中医师操作痛点[2] - 在公共场所部署非接触式电梯 洗手池和垃圾分类站 减少细菌接触[2] - 产品进入全国多地三甲医院和商业楼宇 并出口马来西亚 法国等国家和地区[2] 企业发展历程 - 创始团队2016年以光学专业背景创业 选择空中成像虚拟现实赛道[1] - 初期通过奖学金和创意毕业照业务获取启动资金 经历数百次实验失败[2] - 2025年获得头部家电厨卫企业合作洽谈 进入规模化扩张阶段[3] 创新环境支持 - 受益于破"四唯"改革使青年创业者凭真本事获得认可[3] - 国有资本提供耐心陪跑 政府部门上门服务形成创业后盾[3] - 当前正研发第二代空中成像技术 推动技术民用化普及[3]
市场终会厚待创新者(中国道路中国梦·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人民日报· 2025-08-07 06:11
科幻电影中,常有这样的场景:主角挥挥手,一个虚拟屏幕出现在空中,人还可与之互动。如今,这样 的情景正照进现实。 不接触按钮,就能按电梯;没碰到屏幕,也能进行放大、缩小、拖拽等操作……这依托的是无介质空中 悬浮成像技术。无介质空中悬浮成像,一种无需任何实体介质即可在空气中形成三维立体影像的显示技 术,可进行穿透式交互,具有低功耗、防静电、防指纹等优势,开辟了人机交互新的可能。 2016年,在读研究生期间,我和同学一拍即合,萌生创业念头。可赛道怎么选?既要结合自身优势,也 要找准市场蓝海。我们皆主修光学等相关专业,这是自身所能。传统显示技术日渐成熟,空中显示等新 型显示技术是未来方向,这是时代所需。最终,我们把目光投向空中成像虚拟现实行业。 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的,未来产业更是投入大、周期长、转化慢。彼时,我们没有职称、头衔,甚至 论文都没写完,是不折不扣的"三无"团队,但就是想试一试,用双手,去够一够那遥不可及的星。即使 失败,也无非是履历中多一段创业经历。 缺启动资金,我们就拿出奖学金,做起创意毕业照生意。租来的办公室不过二十几平方米,我们白天在 学校上课,晚上就在实验室里"追光"。中途运转困难,就接外包业务 ...
探访“一五”老厂:哈电集团自主创新,创造280多项“共和国第一”
人民日报· 2025-08-06 21:20
核心观点 - 哈电集团作为"一五"老厂代表,70余年深耕能源装备领域,实现从技术追赶到全球领先的跨越,创造280多项"共和国第一" [4][7] - 公司通过持续自主创新攻克多项"卡脖子"技术,如全球首台500兆瓦冲击式水轮机转轮,奠定行业技术领先地位 [6][7] - 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推动产业升级,生产效率提升近30%,运维成本降低25% [8][9] - 积极布局清洁能源与煤电灵活性改造,拓展新型电力系统市场,上半年营收利润等指标同比增长超25% [10][11][12] 技术创新 - 全球首台500兆瓦冲击式水轮机转轮下线,直径6.23米,攻克671米高水头焊接技术难题,实现107天技术突破 [6] - 研发投入强度连续4年超5%,搭建"一中心四平台"创新体系,拥有国家级实验室及工程中心 [7] - 世界首创5兆瓦超临界二氧化碳锅炉技术,核电主设备占国产装机总量1/3 [7] - 累计生产发电设备超5.5亿千瓦,覆盖50多国800余座电站 [7] 产业升级 - 中小叶片产线智能化改造后用工减少60%(45人→18人),年产量提升20%至30万片 [8] - 建成8个数字化车间,2018年以来投资近90亿元,生产效率提升30% [9] - 工业数字孪生系统应用于三峡等项目,实现故障1分钟预警,运维成本降25% [9] 市场拓展 - 煤电灵活性改造技术突破:660兆瓦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年处理低热值煤200万吨,天津盘山项目改造后煤耗降14%寿命延30年 [10][11] - 清洁能源布局:压缩空气储能(湖北应城300兆瓦项目)、抽水蓄能(60座电站231台机组)、光热发电(市占率领先) [12] - 2024年上半年营收利润及合同额同比增速均超25%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