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搜索文档
农村公路占全国公路总里程近85%,50多万建制村通硬化路
南方都市报· 2025-07-21 15:27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 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549万公里 农村公路总里程达464万公里 占全国公路总里程近85% [1] - 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完成农村公路固定资产投资超过4 9万亿 投入养护资金超过1 2万亿 [1] - 全国3万多个乡镇 50多万个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 农村公路等级路比例达97 3% 优良中等路率达94 8% [1] 农村交通网络发展 - 全国建制村已基本实现村村通客车 半数以上通公交 [1] - 外通内联 通村畅乡的农村交通网络基本形成 [1] - 小汽车开进乡村"最后一公里" 农民外出务工 返乡探亲更加舒适便捷 [1] 农村公路多元化发展 - "十四五"期间持续深化"美丽农村路"建设 旅游公路成为网红打卡点 [1] - 发展"农村公路+"模式 打造产业路 旅游路 资源路 [1] - 订单农业 直播电商等新业态蓬勃兴起 农民沿路开起农家乐 采摘园 特色民宿 [1] 未来发展规划 - 交通运输部将组织实施新一轮农村公路提升行动 [1] - 推动路网质量 安全水平 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1] - 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更加有力的服务保障 [1]
通州张家湾镇“村BA”闭幕,“贾宝玉篮球秀”展示红学文化
新京报· 2025-07-21 12:49
赛事概况 - 通州张家湾镇第二届"村 BA"篮球联赛历时近一个月,于7月20日闭幕,覆盖20支队伍、进行48场角逐 [1] - 赛事融合"体育+文旅"模式,包含机器人太极扇表演、贾宝玉创意篮球秀等创新环节 [1] - 开幕式展示枣林庄小车会传统文化、人形机器人太极扇表演及智能发球机器人科技应用 [1] - 闭幕式上演《贾宝玉创意篮球秀》和古典舞《又见红楼》,结合红学文化与街球潮流 [1] 文化与社会影响 - 赛事通过非遗小车会、红学文化等本土元素增强村民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2] - "体育搭台、文化唱戏"模式将赛场转化为非遗展示与文化传播平台 [1] - 冠亚军决赛引发全民健身热情,草根赛事超越竞技本身 [1] 经济与产业带动 - 赛事吸引大量人流,带动周边餐饮、住宿等消费 [2] - 奖品采用南大化村金耳菇、东永和屯村非遗花馍、张家湾葡萄等特色农产品,促进农特产品销路 [1][2] - 未来计划继续打造同类文体活动以推动产业发展 [2]
首批开“村咖”的年轻人,已经亏了上百万
虎嗅· 2025-07-21 11:44
行业趋势 - 村咖模式通过"咖啡+景区/民宿/露营"等组合链接城乡消费新场景,成为乡村文旅的流量密码[2][12] - 浙江安吉作为典型案例,常住人口不足60万却拥有超300家村咖,年接待游客615万人次,形成1.21亿元富民产业[3] - 2024年安吉"深蓝计划"创下单日8818杯的全国出杯记录,显示行业爆发力[3] 商业模式 - 核心卖点在于场景营造的情绪价值,如安吉"瀑布咖啡"结合三阶瀑布打造多功能景区,衍生夜场酒吧/泳池/温泉等二次消费场景[14] - 采用"两入股三收益"开发模式:村集体以资源入股,村民获取租金/薪金/股金三重收益[16] - 典型定价68-79元/杯,定位"入场券+社交货币+摄影基地"三重价值而非单纯咖啡产品[30][31] 区域扩张 - 从江浙沪向云南/广州/四川等旅游城市周边扩散,形成全国性创业潮[17] - 苏州"湖与咖啡"融合碧螺春茶文化,扬州"半逻小筑"结合稻田书店/非遗体验,体现地域特色创新[19] - 全国现存超4万家村咖,南京佘村2平方公里内聚集15家,苏州太湖生态岛达50家,显示密度饱和[23] 运营挑战 - 初始改造成本高达40-100万元,涉及老房水电改造/山地基建等隐性投入[35][36] - 淡旺季波动显著,安吉已有100多家倒闭,部分店铺单日营业额落差达数百元至零[42][43] - 获客依赖持续创新,需从咖啡延伸至窑炉面包等业态维持话题度[40] 行业痛点 - 同质化严重,"稻香美式"等产品名和格子桌布/竹编篮等装饰形成标准化流水线[6][23] - 部分违规占用农用地,广西阳朔多家网红咖啡因侵占农田被拆除[28] - 交通可达性差,消费者需绕行1小时以上且面临山地行车风险[38][39] 竞争格局 - 与连锁品牌9.9元咖啡形成价格断层,但部分产品品质不及2元速溶咖啡[30] - 首批跟风者退出市场,反映单纯复制模式不可持续[7][43] - 成功案例需同时满足乡村底色/体验独特性/情感共鸣/可持续价值四重要素[44]
“云端兴农”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探秘射阳县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7-21 11:42
电商驱动乡村振兴 - "飨射阳鲜"区域公共品牌启用后推动60余种农产品线上线下联动销售,依托海鲜直播基地和菊花集聚区优势布展引流 [1] - 电商等新业态串联农业全产业链,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从田间地头直播到三级物流网络建设成效显著 [3] - 黄沙港渔港创客中心通过直播带货带动水产品销往全国,渔民凭借网络直播实现增收 [4] 政策支持与基础设施建设 - 射阳县获批"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后构建县镇村三级物流等四大体系,形成双向流通格局 [5] - 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培育生鲜电商+冷链宅配等新业态,升级改造5000平方米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 [6] - 建成2200平方米县级物流仓储配送中心,打造"1+15+60"三级配送体系,物流成本降低20%,快递实现24小时到村入户 [9] 电商发展数据与成效 - 全县电商企业达417家,网络零售额从2021年13.5亿元增至2024年19.6亿元,年均增长超20% [8] - 快递企业电商节期间处理量增加10%,通过旺季投送方案确保配送效率 [8] - 75个镇村电商物流站点与冷链物流衔接,带动渔民年增收超30% [9] 人才培育与品牌建设 - 累计开展73场电商培训覆盖3200多人次,孵化本土网红超百人,带动280人自主创业 [12] - "飨射阳鲜"直播基地获评盐城市电子商务直播示范基地等多项称号 [12] - "射阳大米"品牌价值突破357.21亿元,线上年交易额达33亿元,"飨射阳鲜"品牌价值达60亿元 [15] 产业升级与市场拓展 - 射阳大米进入28家大型商超、3000多个连锁门店,在12家电商平台设官方网店,畅销22个省区市 [14] - 电商赋能下的品牌化发展成为带动乡村产业升级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 [15] - 从传统农业大县转型为新兴电商强县,电商成为激活乡村资源和重塑产业生态的关键 [17]
A股新能源IPO企业:政策支持与市场青睐产生共振
新浪证券· 2025-07-21 11:01
A股IPO市场概况 - 2025年上半年A股IPO受理数量达177家,同比增长510.34% [1][2] - 排队企业数量为321家,包含优质龙头企业、"硬科技"及创新企业 [1][2] - 上半年51家公司成功IPO,募资总额373.55亿元,同比增长14.96% [1] - 上会企业30家全部过会,过会率100%,较2024年同期的87.1%显著提升 [1] - 终止IPO企业77家,同比降幅超70% [1] 板块分布与特点 - 北交所排队企业191家,占比59.5%;科创板37家,创业板34家,上证主板31家,深证主板28家 [2] - 主板企业数量占比约20%,但多为行业龙头,发挥中流砥柱作用 [2] - 科创板定位"硬科技",创业板服务成长型创新企业,北交所聚焦"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1][2] 重点企业分析 - **正泰安能**:户用光伏龙头,2024年营收318.26亿元,市占率29%,新增装机量行业第一 [3][6] - 2022-2024年营收年均复合增速78%,净利润年均复合增速49% [3] - 2024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118亿元,财务健康 [3] - 农村就业带动超20万人,农户收益分成近50%电站净利润 [8] - **华润新能源**:拟募资245亿元(深交所新高),主营风光电站投资运营 [4][6] - **中国铀业**:中核集团子公司,全球铀矿企业第六,2023年营收172.79亿元 [4] 新能源行业趋势 - 政策与市场共振:国家"碳中和"战略支持新能源发展,321家排队企业中营收前三有两家为新能源企业(正泰安能、华润新能源) [5][6] - 户用光伏兼具"碳中和"与"乡村振兴"双重战略价值,正泰安能模式推广农村能源优化 [6] - 资本市场助力:晶科能源A股IPO扩张,宁德时代港股募资310亿港元布局欧洲 [7] 社会责任与就业贡献 - IPO企业注重实业经营与就业稳定,如华电新能提供8500个岗位,募投项目新增上千岗位 [9] - 中策橡胶募资40亿元建绿色工厂,员工1.8万人,预计新增数千岗位 [10] - 正泰安能"整村开发"模式带动农村增收,华电新能光伏项目带动村民增收700余万元 [8][9]
乌海:葡萄产业链“枝繁叶茂”结硕果
内蒙古日报· 2025-07-21 10:32
葡萄深加工产业链发展 - 乌海市首条NFC果蔬汁生产线投产,实现葡萄从破碎到灌装全流程无菌生产,年产可达5000吨,预计产值1亿元以上 [1] - 企业已推出葡萄、苹果、梨、黄柿子共4款纯天然果蔬饮品,最大程度保留原有风味和营养 [1] - 葡萄产业形成集种植、加工、观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成为乡村振兴重要引擎 [1] 葡萄酒庄旅游经济 - 吉奥尼酒庄建成1000亩葡萄示范园,年产优质酒庄酒300吨,年接待游客3万人次 [2] - 乌海市建成4个沙漠原生态葡萄酒庄,其中阳光田宇国际酒庄获国家4A级景区称号 [3] - 全市葡萄主题农业休闲观光园年接待游客超40万人次,形成"以旅带农、以农促旅"模式 [3] 葡萄产业规模与技术标准 - 2024年乌海市葡萄种植面积达1.86万亩,产量0.76万吨,葡萄酒年加工能力1.43万吨 [3] - 全市拥有4家全产业链葡萄酒企业,生产近20种类型、200多款成品酒 [3] - 制定20余项地方标准和10余项企业标准,累计获得实用新型专利59个 [3] 品牌价值与行业荣誉 - "乌海葡萄"品牌价值达29.32亿元,同比上升62.62%,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 [4] - 乌海葡萄酒在国际国内大赛累计获奖200余项,其中金奖52个 [3] - 乌海与法国波尔多同处北纬39度黄金种植带,独特地理条件造就葡萄优质品质 [2]
晶采观察丨农业基本盘,稳在何处?
央广网· 2025-07-21 09:46
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 - 核心观点:农业农村经济呈现"稳"字特征,粮食供给稳定,"菜篮子"产品供给充裕,乡村旅游产业链延伸带动收入增长 [1][2][3] 粮食供给 - 夏粮产量2994.8亿斤,为历史第二高产年,为粮食安全提供保障 [2] - 秋粮产量占全年粮食产量的3/4,全年粮食产量目标为1.4万亿斤左右,秋粮丰收仍需关注自然灾害影响 [2] "菜篮子"产品供给 - 全国蔬菜播种面积和产量同比均有增长,7月上旬在田面积1.1亿亩、旬产量2623万吨,同比增长110多万亩、170多万吨 [2] - 部分地区持续高温对蔬菜供应造成考验,山东等地采取夜间采收和预冷运输等措施保障供应 [2] - 猪肉产量和消费量占肉类六成左右,6月全国5月龄以上的中大猪存栏量环比降低0.8%,预示七八月生猪出栏量减少,有利于猪价稳定和养殖盈利 [2] 乡村旅游与收入增长 - 乡村旅游产业链延伸,乡村美食、山乡美景成为城乡居民度假热选,带动乡亲们收入稳步增加 [3] - 乡村活动如村超赛场、村BA球场等进一步激发乡村活力,转化为经济收益 [3] 下半年农业农村工作重点 - 持续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育农业科技领军企业,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3] - 抓好早稻收获和农业防灾减灾,夺取全年粮食丰收 [3]
清风为伴产业兴丨纾解发展之困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07-21 08:24
产业链发展 - 阳新屯鸟从地方珍稀品种发展为乡村振兴支柱产业,形成保种、养殖、加工、品牌的全产业链布局[1] - 政府部门推动产业链壮大升级,对育、养、产、销实行全链条监督[1] - 县纪委监委整合盘活地、水、电、路等生产要素,推动养殖企业与资源高效对接[1] 企业转型与效益 - 阳新得风农业从种植葡萄转型养屯鸟,利用100余亩闲置果园实现扭亏为盈[1] - 养殖企业此前受土地资源紧张、信息对接不畅制约,现通过要素整合扩大规模[1] 政策与资金支持 - 县纪委监委强化监督,确保每年1000万元产业补贴落实到位,严查资金挪用问题[2] - 推动文旅、商务部门与龙头企业建立协作联盟,实现孵化、供苗等"六统一"标准[2] 品控与市场拓展 - 建立"基地直供+渠道专营"产销快车道,保障产品质量并拓宽销路[2] - 督促公安、市场监管部门打击以次充好、冒牌假货等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环境[2]
活力中国调研行丨从这里一窥东北乡村的未来——走进光东村
新华社· 2025-07-21 08:22
农业产业升级 - 光东村通过科学育种和品牌培育提升大米品质,价格从2-3元/斤提升至8-50元/斤,高端产品销往日韩等国 [3] - 2024年有机大米销量达1200多吨,较十年前增长6-7倍,近期获得300吨国际订单 [3] - 大米产业带动周边400多户村民共同发展,部分农户承包60多亩地年收入超4万元 [3] 文旅融合发展 - 整合闲置宅基地开发农旅项目,包括稻田亲子乐园、小火车、螃蟹乐园及新增低空缆车等体验项目 [5][7] - 朝鲜族文化体验成为特色,游客可参与传统服饰拍照、辣白菜制作和美食品尝 [7] - 2024年接待游客超40万人次,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101万元 [8] 乡村综合振兴 - 实施"厕所革命"完成210户旱厕改造和污水管网升级,改善基础设施 [5] - 采用"三产促二产带一产"模式,形成农业、加工、文旅协同发展格局 [8] - 案例显示东北乡村普遍通过现代农业和特色旅游实现振兴,如马鞍山村和防川村 [8]
总编有约·“两高四着力”调研行丨山高何为先
河南日报· 2025-07-21 07:21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 嵩县通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将荒坡改造为丹参基地,成立专业合作社带动村民增收[2] - 采用片区化组团式推进乡村振兴,整合乡邻乡镇资源形成产业集群,提升整体竞争力[3] - 以叶岭村为中心发展丹参种植,面积达2.3万亩,群众亩均净利润4000元[4] - 2025年第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60.2元,增幅7.8%[5] 农业产业化升级 - 引入工业理念发展农业,推动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建成10个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6] - 依托中原药谷科创园建立7个创新中心,16个院士专家团队驻场,29项研发成果落地[6] - 标准化种植使亩均增收700多元,产业链后端实现价值跃升[7] - 建设现代化加工车间和交易中心,推动从"卖原料"向"卖产品"转型[7] 生态文旅融合发展 - 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投资1.3亿元建设环湖供排水系统,11.5亿元迁建二污工程[8] - 陆浑湖观测鸟类从186种增至273种,其中国家保护动物55种[8] - 环湖35个村庄发展特色文旅,2024年环湖片区农村人均收入增速9.3%[10] - 2024年前5个月吸引游客近300万人次,形成"中原洱海"生态文旅新业态[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