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保无人机
搜索文档
种足、种好、种优 “稻麦衔接”抢农时夯实2026年夏粮丰收基础
央视网· 2025-11-04 12:57
农业技术与应对策略 - 在河南新乡原阳县使用植保无人机低空飞行均匀撒播冬小麦种子 [3] - 在滑县枣村乡使用搭载北斗导航系统的精量播种机进行精准播种和同步施肥 [7] - 使用大型拖拉机进行深耕深旋和播种后覆土镇压 一天内完成100多亩地的播种任务 [9] 天气影响与农时挑战 - 持续的阴雨天气导致河南水稻收割推迟 冬小麦播种在即需抢回农时 [1] - 原阳县因前期持续阴雨导致水稻积温不足 收获期较往年推迟近20天 压缩了冬小麦播种窗口 [5] 技术推广与生产保障 - 2025年大力推广无人机小麦撒播技术 在水稻收割前10到15天进行撒播 收割后进行补肥促苗和化学除草 [8] - 滑县180多万亩冬小麦播种工作有序推进 当地农业农村部门组织农技人员指导农户科学调整播种深度和密度 [9] - 推广适期晚播品种等关键技术 全力夯实2026年夏粮丰收基础 [9]
科技强农粮满仓
经济日报· 2025-11-04 07:07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 - 以良田、良种、良机、良法为核心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速构建,推动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同步提高 [1] 良田提质 -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科技创新支撑粮食丰收的坚实基础,建成后亩均粮食产能提升约10% [1] - 运用遥感监测、物联网等现代化手段动态评估土壤状况,为科学种植提供精准依据 [1] - 因地制宜改良土壤,盐碱地推进排盐工程与生物改良,东北黑土区推广保护性耕作,南方红黄壤地区主攻酸化治理与地力培肥 [1] 良种攻关 - 全国农田良种覆盖率已超96%,其中95%以上为自主选育 [2] - 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种源基本实现自主可控 [2] - 依托基因编辑、全基因组选择等前沿技术,培育推广了一批高产、优质、抗病、耐逆、适应性广的新品种 [2] 良机融合 - 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超11亿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突破75% [3] - 全国配备北斗终端的农机设备达220万台,植保无人机保有量超25万架 [3] - 农机装备向低碳化、清洁化方向迈进,通过提升排放标准、淘汰老旧机械、试点电动农机等措施探索减污降碳路径 [3] 良法集成 - 通过绿色高质高效行动覆盖上千个粮食主产县,集成推广区域性、标准化技术模式 [4] - 建立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集成模式,将科研知识转化为生产方案,推动农业生产向标准化、规模化、绿色化升级 [4] 未来发展重点 - 系统推进农业全链条创新,促进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协同发力 [4] - 聚焦生物育种、智慧农田等关键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 [4] - 加快培育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增强农业内生发展动力 [4]
科技赋能丰收——新疆棉花采收一线见闻
新华社· 2025-10-30 21:56
新华财经乌鲁木齐10月30日电 题:科技赋能丰收——新疆棉花采收一线见闻 新华社记者苟立锋、顾煜 眼下正是棉花丰收时节,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187万亩棉田迎来采收高峰,雪白的"棉海"一眼望不到 头。一台台大型采棉机穿梭其间,朵朵棉花被采棉机采摘、收集、打包,田间地头机声隆隆,丰收在 望。 "比起人工采收,机械采棉不仅大幅提升了效率,更能通过精准机械操作,减少棉朵在采摘、搬运过程 中的挤压、破损、掺杂,保障棉花纤维品质。"艾则孜说。 走进沙雅县红旗镇多勒昆村宽阔平坦的千亩高标准棉田,雪白的棉朵缀满棉枝,采棉机穿梭在棉田之 间,伴随着阵阵轰鸣声,饱满的棉絮被源源不断吸入机身,不一会儿,一个个紧实的圆柱形棉包便从采 棉机尾部滚落,排列在田间。 "今年我管理着1900亩棉田,亩产量500公斤左右。"在棉田里摸爬30多年的棉农艾则孜·艾合麦提坦言, 以前自家30亩棉花,家里3个人采摘要20天,如今无人机打药,采棉机采收,效率、效益双双大幅提 升。"近2000亩棉花10天就能收完,以前想都不敢想,挣钱多了还不累。" 如今,搭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机械化播种、采收,无人机飞防已成为新疆棉花标配。今年采收季,新 疆累计投入75 ...
新职业故事丨飞无人机 直播带货 82岁奶奶成了“新农人”
新华社· 2025-10-29 11:22
安徽省桐城市新渡镇老梅村 植保无人机在空中为一片麦田施肥 田边手拿遥控器的是82岁的戴淑英 她的孙子王甜甜在一旁指导 戴淑英(前)在王甜甜的指导下操作植保无人机。戴奶奶和她的长子、孙子住在一起 是当地的种粮大户 管理600多亩田地 秋收农忙时节 这位耄耋老人 又飞无人机、又直播带货 收获无数"粉丝" 被网友称为"硬核奶奶" 01:13 记者了解到 其实奶奶只是偶尔用无人机 给孩子们帮忙 每次操作前 王甜甜已经设置好无人机程序 备好用料 规划好飞行路线 奶奶只需在遥控器上一划 无人机就会启动 按照设定的飞行程序工作 戴淑英(左)在王甜甜的指导下操作植保无人机。虽然奶奶已经学会 无人机的操作方法 但出于安全考虑 平时都有人在一旁陪同使用 戴淑英(左)和王甜甜为植保无人机起飞做准备。 王甜甜(左)和戴淑英一起拍摄短视频。起初王甜甜发短视频 只是为了记录生活 视频里奶奶飞无人机的样子 和祖孙俩有趣的互动 吸引了不少网友关注 王甜甜对短视频也越来越讲究 戴奶奶喜欢和孙子一起拍视频 当成是一种娱乐 一起在手机上看祖孙俩的互动 是一家人的快乐时光 戴淑英(左)和王甜甜在遥控器上查看植保无人机飞行路线。戴淑英开无人机 不仅是 ...
科学田管充实“赣中粮仓”
经济日报· 2025-10-23 06:09
农业生产与丰收情况 - 南昌市南昌县示范田晚稻亩产估计达600公斤,双季稻亩产超1000公斤 [1] - 安义县种粮大户种植的水稻品种亩产高达1100斤至1200斤 [1] - 丰收景象得益于良田、良种、良法、良机的深度融合,推动生产从保产量向提品质跨越 [1] 农业科技应用与机械化 - 南昌市大力推广水稻工厂化育秧、机械栽插等生产技术,实现从耕到收的全程机械化 [1] - 智慧农业模式应用广泛,包括植保无人机、北斗系统路线规划、侧深施肥技术,可节省20%肥料并减少病害 [1] - 智能农机已成为秋收主力军,持证上岗的专业农机手数量增多,操作更规范 [1] 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 - 南昌市按照每亩18元的标准对早稻生产进行奖补 [2] - 南昌市下达项目资金571万元用于秋粮一喷多促工作 [2] - 全面实施水稻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实现水稻成本保险全覆盖 [2]
2025低空经济驱动因素、主要产品、产业链条及相关上市公司分析报告
搜狐财经· 2025-10-16 16:05
低空经济定义与市场前景 - 低空经济指利用1000米以下(部分区域可延伸至4000米)空域,以通用航空为主体、无人机为核心驱动力的综合性经济形态 [2][19] - 行业在技术与政策双重推动下从概念走向现实,未来市场规模有望突破万亿,2030年产业规模预计达2万亿元,2035年突破5.1万亿元 [1][5] - 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成为重要增长引擎,其市场规模在2035年有望达到5700亿元 [5] 主要应用场景与商业化进展 - 物流领域:无人机承担城市2.5千克以下小件包裹配送,沃尔玛实现15分钟内送达,顺丰旗下丰翼科技完成超80万架次运输,覆盖全场景 [2][23] - 农村及山区物流:中国邮政"常态化无人机邮路"将投递时间从7小时压缩至3小时,航天时代飞鹏FP-98"狮子座"无人机开通540公里城际航线,运输生鲜品质达欧盟标准 [2][24][25] - 农业与公共服务:植保无人机用于播种、施肥及病虫害防治,电力巡检无人机可快速定位电网缺陷,消防无人机能突破云梯限制精准灭火 [3][26][28][30] - 低空旅游:热气球、滑翔伞、直升机等业态人均消费每小时500-2000元,广东、云南等地探索"低空+主题游"等融合模式 [3][31] 政策与空域管理支持 - 中央政府加强顶层设计,发改委成立低空司,多地政府将低空经济纳入重点发展领域,广东、深圳、安徽等省市加快通用机场及无人机起降场建设 [4][11] - 低空空域有序适度放开,深圳计划2025年实现120米以下适飞空域开放面积占比超75%,商业航线突破1000条 [4] - 适航认证体系加速完善,亿航智能EH216-S eVTOL取得型号合格证、生产许可证与运营合格证,成为全球首个完成全流程适航认证的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 [4] 产业链与技术创新 - 产业链形成"上游原材料与核心零部件—中游飞行器制造与保障服务—下游多元场景应用"完整链条 [5] - 技术创新涵盖新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核心零部件(MEMS惯性导航芯片)、动力系统(固态电池)及5G-A/6G空地一体化网络 [5] - 企业积极布局,小鹏汇天分体式飞行汽车完成公开飞行,江淮汽车与亿航智能合作建设低空航空器制造基地 [5]
各地通过统筹调配农机力量、增强烘干能力等措施护航秋收
央广网· 2025-10-11 11:24
秋粮收获总体进展 - 全国秋粮收获已过五成 [1] - 河南省秋作物已收获9106万亩,占种植面积七成以上 [2] 应对天气挑战的农机与技术创新 - 河南省新乡卫辉市通过在收割机轮胎外侧加装特制轮胎,解决土壤湿度大导致的打滑陷车问题 [1] - 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因地块积水,使用40余架植保无人机进行玉米吊运,每架无人机每天可作业20亩,总作业量达每天1000亩左右 [3] 粮食烘干能力建设与投入 - 河南省9月下旬以来新建烘干机械超300台,新增烘干能力1.2万吨 [1] - 南阳市邓州市烘干设备全负荷运转,日烘干能力达3万吨,依托246个粮食烘干中心(点) [1] - 山东省临清市依托合作社和购销企业成立33个粮食烘干服务点 [2] - 安徽省滁州明光市农机合作社的烘干房24小时不停机作业 [3] - 山东省临清市一家企业通过玉米棒烘干装备与烘干塔配合,可在7至9小时内将玉米烘至14个水分左右,达到入库标准 [3] 政府资金支持 - 财政部会同农业农村部下达中央财政农业生产防灾救灾资金4.84亿元,支持7个省开展农机抢收、潮粮烘干等工作 [4] 地方抢收组织与保障机制 - 河南省邓州市建立“机械调度—技术指导—应急处置”响应机制,依托15个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和6家区域农机服务中心 [1] - 山东省临清市设立508处晾晒区以保障秋粮安全入库储存 [2] - 安徽省滁州明光市组织10台收割机加班加点进行大豆抢收作业 [3]
科技助力抢收抢烘保秋粮 多部门联动深入一线确保粮食颗粒归仓
央视网· 2025-10-10 13:03
全国秋粮收获总体进度 - 全国秋粮收获进度已超过四成 [1][9] 黄淮地区抢收抢烘应急措施 - 针对黄淮地区持续阴雨,各地正全力开展应急作业,集中力量抢收抢烘,确保秋粮应收尽收 [1][9] - 农业农村部已成立工作专班,跨省份调剂调运履带式收割机24.55万台、移动烘干机2229台以应对需求 [14] 河南省秋粮收获与烘干进展 - 河南省积极调度省内自有8000台及从外省引进3000多台履带式玉米收割机进行抢收 [11] - 通过换装三角履带、加装驱动轮胎改造轮式收获机,提高田间适应性 [11] - 新乡辉县市玉米种植面积67.1万亩,截至10月8日已收获超36万亩,全市52个粮食烘干点已全面启动 [4] - 南阳市新野县新甸铺镇12家烘干厂已累计为农户烘干秋粮15000吨 [4] - 据河南省气象部门预计,未来一周全省仍以阴雨天气为主,降雨过程可能持续至10月19日前后 [6] 山东省创新抢收方式 - 山东菏泽因部分地块积水,采用植保无人机搭载吊装设备从空中转运玉米 [6][7] - 菏泽市郓城县飞防队有40余架无人机进行玉米吊运,每架无人机每天可吊运20亩左右,每天总作业量约1000亩 [7] - 山东省临沂市费县配备粮食烘干设备18台(套),每天能烘干玉米400吨 [14] 安徽省及其他地区保障措施 - 安徽颍上县107家有烘干设备的家庭农场和合作社全部向种粮农户开放 [12] - 不少烘干中心采取将稻谷烘干到六至七成符合收储标准后,进行轮换烘干的方法 [12] - 组织各地开通公布"三秋"机收保障热线电话3223个,加强值班值守,即接即转即办问题 [16]
各地全力以赴做好抢收抢烘工作 确保秋粮应收尽收
央视网· 2025-10-10 00:08
秋收进展与挑战 - 全国秋粮收获进度接近40% [1] - 河北秋粮收获进度已超过60% [6] - 持续降雨天气给黄淮海地区秋收带来压力 导致部分地块土壤水分饱和 常规农机难以下地作业 [1][2][4] 农机装备与技术应对 - 河南淅川县使用3台高性能履带式联合收割机进行昼夜不停的抢收作业 [2] - 河北邯郸魏县协调履带式收割机抢收 并组织技术专班为普通收割机加装“双轮并行”驱动装置以适配湿软田地 [4] - 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利用植保无人机搬运玉米 作为灵活高效的“空中奇兵” [7] 产后服务与保障措施 - 山东省动态更新并公布了1800多个粮食烘干服务点 按照就近原则组织应急抢烘 [9][11] - 山东临清戴湾镇使用大型烘干机对湿玉米粒进行烘干处理 [9] -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部署秋粮产后服务 要求统筹调度各类烘干设施资源并开展应急监测 [12]
秋收见闻:山东新农人以“智”为犁 耕作农业新图景
中国新闻网· 2025-09-29 17:48
农业科技应用 - 智能农机大幅提升作业效率,例如植保无人机两人一天作业面积近200亩,相当于20个农民的工作量[1] - 经改造的小麦联合播种机播种宽度达3米,每小时可播12亩,并使小麦产量比传统模式提高约10%[1] - 小流量滴灌设备实现节水节肥40%以上,水肥控制精准,使小麦亩均增产50斤,玉米预计增产更多[5] - 智能温室无人化种植系统以精准化、自动化为核心,根据作物蒸腾作用自动适配水肥,实现营养液循环与复用[7] 农业服务模式创新 - 家庭农场模式通过流转土地5000余亩及托管周边土地4000余亩进行规模化经营[1] - 农机服务合作社拥有各类农机具568台套,服务覆盖面积达7万亩,其中全程托管农田2万亩,提供一站式生产服务[6] - 无人机飞防团队服务范围从本地拓展至全国,为新疆棉花、内蒙古葵花、东北水稻等作物提供定制化植保服务[5] - 综合农业服务基地集成仓储、加工、烘干功能,并引入深加工生产线,注册自有品牌进行面粉、面条加工[7] 新农人培育与技术支持 - 农业培训基地开展无人机飞手全流程培训,确保学员拿证即上岗,今年已累计培养100余名飞手[2][5] - 技术骨干负责智能种植系统的前期适配校准、生长期参数微调与定期维护,确保系统精准匹配作物各阶段需求[8] - 新农人经历从靠经验到靠科技的转变,成为智能农机铁杆粉丝,并通过对农机的改造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