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植保无人机
icon
搜索文档
科技创新赋能,山东全链条节粮减损有“智”招
齐鲁晚报网· 2025-07-25 15:51
大会概况 - 2025年国际粮食减损大会在济南开幕 主题为"科技创新赋能节粮减损全球携手共促粮食安全" [1] - 大会由农业农村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旨在打造粮食减损机制化全球交流平台 [1] - 汇聚多国农业部长、国际组织代表及行业专家 围绕粮食减损治理、科技创新等议题展开研讨 [1] 中国粮食减损成果 - 中国用全球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 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 [3] - 会议展示中国粮食全链条减损路径模式 涵盖生产、收获、储存、运输、加工、消费各环节 [3] - 山东作为粮食大省 展示从古法传承到智慧农业的减损实践 [3] 种子与种植技术 - 山东农作物种子年销售额超137亿元 居全国首位 [3] - 良种使用可降低用种量5%以上 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达47% [3] - 推广"北斗导航+小麦复式精量条播"技术 亩均增产30公斤 [3] - 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技术实现亩均增产100公斤 [3] 农业机械化与灾害防控 - 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1.7% 无人驾驶拖拉机、植保无人机广泛应用 [3] - 依托立体遥感监测精准预警灾害 病虫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下 [4] 仓储与加工技术 - 建成超4600万吨现代粮仓 创历史新高 [4] - 采用空调控温、智能通风等技术 全省地方储备粮综合损耗率降至0.38% [4] - 五大粮食产业技术创新中心扎根山东 制定15项粮油团体标准 [4] - 29项企业标准入选国家"粮油产品企业标准'领跑者'名单" [4] 粮食深加工 - 玉米梯次开发产出百余种产品 大豆循环利用产出二百余种产品 [4] - 小麦深加工演绎近千种可能 [4] 消费端减损 - 智慧食堂与大数据技术精准匹配供需 减少浪费 [5] - 通过半份餐、个性定制等模式满足多元需求 [5] - 全谷物推广与节粮科普深度融合 促进节约理念转化为消费选择 [5]
用青春守护把爱粮节粮意识“植入”心田
央广网· 2025-07-22 21:57
农业科技应用 - 植保无人机喷洒农药效率达人工30倍,每分钟可完成半亩地作业[1] - 智能灌溉系统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配合传统插秧工具与智能育种箱展示技术迭代[1][3] - 稻米加工需经28道科技关卡,包括种子12项检测、色谱仪分析直链淀粉含量等精密流程[5] 粮食生产与产业升级 - 当前亩产达1200斤稻谷,较粮食短缺年代产量翻倍[3] - "津川1号"稻米收购价高出普通品种30%,体现优质稻米附加值[4] - 中国以全球7%耕地养活22%人口,但优质稻米自给率仍需提升[4] 教育与实践融合 - 大中小学通过田间管理、除草施肥等劳动实践理解农业全产业链[4][5] - 三级实践体系(田间课堂-劳动实践-科研创新)覆盖育种至加工环节,学生记录"生态价值""产业链延伸"等关键词[4][5][9] - 大学实验室与智能化无人机室展示测绘无人机、土壤水质检测等农业科技设备[5] 品种与技术创新 - 种子检验涵盖发芽率、纯度等指标,决定后续种植方案[5] - 糙米通过去壳、抛光、色选转化为精米,技术提升成品品质[5] - 不同稻穗品种标本对比及生长数据采集支撑品种优化[1][4]
田野上“飞”出新图景——来自河南省的调查
经济日报· 2025-07-18 06:05
低空农林作业行业发展 - 低空农林作业深刻改变农业生产环节,河南正借助低空经济实现从"中原粮仓"向"农业科技高地"转型 [1] - 无人机植保作业效率远超人工,10分钟可完成60亩农田作业,效率提升数十倍 [5] - 2024年河南小麦赤霉病防控率提升至92%,小麦产量实现8%同比显著增长 [5] 行业需求与人才缺口 - 无人机飞手需求呈现井喷式增长,河南考证人数每年翻番,预计2024年输送飞手将突破8000人 [1] - 行业人才缺口超过10万人,复合型人才占比不足5% [1] - 河南构建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包括本科专业设立、校企共建教学模式等 [1] 企业研发与市场格局 - 全丰公司累计研发投入超过3亿元,植保无人机占据全国市场15%份额 [2][3] - 河南271家无人机企业中32家为链主企业,但仅13家掌握核心部件研发能力 [3] - 豪克航空旋翼产品远销23个国家 [3] 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 蜂巢智能公司研发固态电池实现40分钟续航突破 [2] - 智能系统能区分200种农作物和杂草,误伤率控制在0.3%以下 [4] - 高光谱成像系统可精准识别病虫害区域,减少农药浪费 [4] 产业链与生态建设 - 安阳无人机产业园集聚65家企业,形成全链条生态 [2] -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吸引电池研发、传感器制造等上下游企业集聚 [9] - 安阳成立低空经济投资集团,构建"政策+资本+产业"三轮驱动模式 [10] 应用场景拓展 - 除农业植保外,拓展至物流配送、电力巡检、环保监测、应急救援等领域 [10] - 无人机成为连接偏远梯田与市场的"空中桥梁",20分钟可完成农产品运输 [6] - 全丰公司转型"农业综合服务商",创新"总部+县级服务中心+乡镇村服务站"模式 [6] 基础设施与监管体系 - 河南建成1.2万座通信基站,重点农业县信号覆盖率达98% [3] - 实施"一机一码"管理制度,实现全流程可追溯化管理 [8] - 安阳无人机监管中心可实时监控近3000架注册无人机飞行轨迹 [7]
踔厉奋发新征程 | 信息化点亮美好乡村
5G基础设施建设进展 - 截至2025年3月底中国5G基站总数达4395万座实现县县通千兆、乡乡通5G、村村通宽带目标 [8] - 行政村5G通达率达90%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中2025年80%的目标 [8] - 5G网络向基层延伸推动农村互联网普及率稳步提升 [8] 5G+智慧农业应用 - 四川蒲江县130亩柑橘基地实现5G全覆盖配备植保无人机、智能水肥系统等设备管理人数从传统10-15人降至3-5人 [9][10] - 5G低延迟特性使无人机植保作业效率达200亩/小时较人工作业5亩/天提升40倍 [10] - 青海龙羊峡水库通过5G实现三文鱼养殖数据实时回传河南兰考县利用5G+平台实现农田精准管理 [11] 乡村数字化生活场景 - 浙江乐清市西滩村5G基站建成后实现远程诊疗、云课堂等应用解决此前支付、教育等痛点 [12] - 黄华村数智生活馆通过5G提供31项服务包括政务办理、健康监测等村民办事时间从半天缩短至15分钟 [13] - 智能烟感、水质监测等设备接入5G平台实现乡村安全实时预警 [14] 5G助力农产品电商 - 湖南九市村通过5G直播半年销售额达270万元纯收入超100万元带动1100余名村民就业 [17] - 直播峰值在线5870人单场销售额突破10万元高清画面展示农产品加工全过程 [16] - 广州增城区利用5G直播实现荔枝"云采摘"运营商推出专属套餐保障直播流畅度 [17]
保有量超1.8万架,山东将加大植保无人机报废和购置补贴力度
齐鲁晚报· 2025-07-11 20:10
政策支持 - 山东省对符合政策的植保无人机报废和购置给予补贴 报废最高补贴6400元 购置最高补贴14400元 降低购置成本并促进升级换代 [1] - 补贴政策加快植保无人机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应用 [1] 作业标准 - 山东省率先制定3项省地方标准 包括植保无人飞机施药质量检测方法 施药安全技术规范 防治小麦病虫害作业规程 [1] - 标准提高植保无人机标准化规范化使用水平 [1] 技术指导 - 印发《规范植保无人机飞防作业提高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质量指导意见》 在飞防作业条件 选配农药 作业参数 作业质量等方面制定技术规范 [2] - 每年培训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和种植大户超2万人次 提升科学防控水平 [2] 推广应用 - 山东省植保无人机保有量超1.8万架 应用覆盖全省所有县(市 区) [2] - 广泛用于小麦 玉米 大豆等粮油作物病虫害防控 果树和露地蔬菜应用逐渐扩大 [2] - 小麦"一喷三防"和秋粮作物"一喷多促"统防统治作业几乎全部采用植保无人机 年飞防作业面积累计达1.7亿亩次 [2] 未来规划 - 山东省将继续加大植保无人机报废和购置补贴力度 推动广泛应用 [2] - 研究制定植保无人机施药作业技术指导意见 推进规范化作业 [2]
农业农村部:稳步实施农业机器人等农机研发专项
机器人圈· 2025-07-02 18:50
2025智能机器人关键技术大会(IRCTC) - 大会涵盖专家报告、学术征文、青年交流等板块[1] - 提供高曝光商务合作机会[1] - 9大期刊联合征文并承诺年底正刊发表[1] 农业科技创新进展 - 国家统筹多主体科研资源,建设56个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2] - 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种植面积占比超95%[2] - 每年遴选发布100余个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2] 农业机械化智能化 - 300马力无级变速拖拉机、15kg/s喂入量谷物联合收获机实现产业化[3] - 植保无人机总量超20万架,年作业面积突破4亿亩[3] 机器人行业动态 - 75家机器人上市公司发布2024年报[5] - 人形机器人领域出现量产爆发和价格战现象[6] - 53家机器人上市公司发布2023年中报[6] 技术突破与创新 - 仿生机器人技术取得新突破[6] - 清华大学团队研究复现波士顿动力动作[6] - Uber Eats将在日本推出机器人送货服务[6] 国际前沿进展 - 螳螂虾仿真机器人、3D打印软机器人手等新型装置问世[6] - 折纸制造cm级四足机器人、昆虫级变形机器人被研制[6] - 五眼联盟推出AI合作法案[6]
辽宁:科技“神器”为农田夏管护航
新华社· 2025-06-24 20:46
智慧农业技术应用 - 铁岭县凡河镇五角湖村采用"云端农场"系统,通过大屏动态呈现农田水温、pH值、稻苗长势,并利用分布在2000亩稻田内的传感器实时监控土壤墒情、水质数据、作物生长周期等信息 [1] - 智慧农业系统预计可带动认养基地实现年产值398万元,较传统种植模式增收33% [1] - 沈阳市苏家屯区使用植保无人机投放装有赤眼蜂的"放蜂器",每个"放蜂器"能释放超过5000只赤眼蜂 [1][2] 生物防治技术推广 - 赤眼蜂通过将卵产在玉米螟卵内,幼虫孵化后以玉米螟卵液为食,实现"以虫治虫"的生物防治效果 [2] - 沈阳市2025年在九个涉农区县推广无人机投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推广面积达34万亩 [2] - 相比化学农药防治,赤眼蜂生物防治方法更绿色环保且效果显著 [2] 农业电力支持系统 - 国网沈阳供电公司使用无人机巡检高标准农田机井灌溉供电线路,开展接点测温工作 [2] - 通过采集系统监测农田灌排用户用电情况,结合农作物种植特点制定个性化用电方案 [3] - 生成用户分时分区灌溉时刻表,指导科学安全用电 [3]
“三夏”生产一线观察丨满满“科技范” 夏种生产跑出“加速度”
新华社· 2025-06-22 14:30
现代农业科技应用 - 全国"三夏"小麦机收基本结束 夏种夏管同步推进 现代农业高效运转 科技赋能显著[2] - 江苏淮阴区扩大高粱种植面积至500亩 政策扶持+技术指导提升农户信心[3] - 河南封丘县采用种肥同播+宽窄行种植技术 玉米亩均株数达5000株 比传统多500株[5] - 河北衡水市推广滴灌带宽窄结合铺设技术 实现节水节肥+产量提升[5] 智能农机装备 - 河南滑县应用北斗导航无人驾驶播种机 日作业量达200-300亩 精准度提升[7] - 商丘市梁园区部署1150台精量播种机 满足38万亩播种需求 实现种肥同播[7] - 全国预计投入农机具超1700万台(套) 推进三夏机械化作业[8] - 重庆永川植保无人机"飞防"作业降低生产成本15%[11] 农业管理优化 - 黑龙江应用智能灌排设施 提升水资源利用率+降低作业时间成本[14] - 重庆永川脚盆井村农机合作社配备60余台农机 显著降低生产成本[11] - 河南原阳县17万亩水稻全部引用黄河水 干渠供水流量达30立方米/秒[13] 种植技术创新 - 中国农大建议夏季轮作模式 改善土壤肥力+增强可持续性[16] - 寒地水稻秸秆全量原位还田技术展示显著长势优势[16] - 湖南龙山县机械化插秧提升播种效率[19]
良技良机绘就丰收图景
经济日报· 2025-06-22 06:28
农业技术创新与应用 - 宁河区小麦种植面积达24.56万亩,预计总产量11.79万吨,同比增长2% [1] - 北斗导航系统应用于收割机,提升收割效率,实现"收割、脱粒一气呵成" [1] - 植保无人机开展"一喷三防"作业,有效防治病虫、干热风、早衰 [1] 反季节作物种植探索 - 首次试种夏收露天白菜"秋冠二号",亩产达1.5万斤,开辟100亩试验田 [1] - 采用育苗移栽和精准水肥管理技术,成活率提高,亩增收约3000元 [2] - 滴灌技术节约用水并减少病害发生 [2] 特色作物规模化发展 - 岳龙镇红瑶甘薯基地扩展至2万亩,采用无人机控旺技术提升效益 [2] - 构建"育苗—种植—存储—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年加工薯制品3000吨 [2] - 甘薯加工中心投产后预计年产值达9000万元 [2] 政府与技术支持 - 成立种植业生产技术推广服务工作组,全程指导农户 [1] - 天津农学院专家提供反季白菜种植技术解决方案 [2]
田间地头也有“星辰大海”——三位“00后”新农人的夏收故事
新华网· 2025-06-21 21:02
智慧农业技术应用 - 农业无人机大幅提升效率,施两吨肥料从传统人工需3人4-5天缩短至无人机1小时完成[1] - 北斗导航农机实现高精度作业,播种1000米误差小于5厘米且支持24小时连续作业[3] - 无人机作业服务面积显著增长,从5年前每年3万亩增至当前半年突破8万亩[4] 新农人职业特征 - "00后"新农人普遍掌握多种智能农机操作,包括收割机、播种机、植保无人机等全品类设备[1][3] - 年轻从业者日均作业强度高,夏收期间每日作业面积超100亩,工作时长可达15小时以上[3] - 职业收入具备吸引力,智能农机驾驶室配备空调等改善工作环境,形成正向激励[3] 行业转型趋势 - 智慧农业装备渗透率快速提升,自动巡航无人机、大数据云平台成为标准生产工具[3] - 新农人带动技术扩散,单个合作社可吸引3名同龄人加入并完成多机型操作培训[6] - 社交媒体加速行业形象转变,"00后农机手"等关键词频繁成为网络热点[4] 政策与商业模式 - 政府支持力度加大,覆盖规模化种植、智能设备采购及数字平台建设等领域[5] - 出现夫妻协作新模式,配偶分工负责智慧作业平台管理,形成业务闭环[5] - 合作社主动组织外部培训,系统学习现代农业技能与创新理念[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