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产学研一体化
icon
搜索文档
霍尔辛赫煤业推动绿色充填技术迭代——井下资源“颗粒归仓”
经济日报· 2025-07-22 06:12
技术应用与创新 - 公司采用覆岩离层注浆充填技术,将煤矸石制成浆液注入煤层开采后的离层空间,有效解决"三下"压煤问题[1] - 技术团队创新提出全过程地表沉陷"四区"控制模型,结合分区治理和单孔梯级注浆技术,攻克复杂地形沉降控制难题[2] - 试点工作面4个月成功回收压覆煤炭47.5万吨,消化矿井废水30万吨,地表建筑物损害控制在国家I级标准内[2] - 研发自膨胀水泥速凝封堵材料和帷幕封堵增效技术,试点工作面注浆量减少9万吨,注采比降低0.2[2] - 构建"制浆—注浆—监测"全流程智能监控体系,实现地表沉降毫米级控制[3] 产学研合作与技术升级 - 依托山西焦煤和山煤国际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资源,组建专项科研团队[1] - 联合第三方构建"科技创新+工程设计+第三方数据检测"产学研模式[1] - 持续迭代升级覆岩离层注浆充填技术,形成适用于矿井地质构造的成套工艺[3] - 当前正研究"离层注浆充填技术+110工法",向井下资源"颗粒归仓"目标迈进[3] 经济效益与环保成果 - 累计释放压覆煤量约470万吨,消化煤矸石等工业固废超300万吨[3] - 创造利润约17.3亿元,实现矿井生产布局优化[3] - 建立"采煤不见煤、矸石不出矿、三废零排放"的绿色发展新模式[3] 公司背景与挑战 - 公司井田上42个村落、48处文物点等建筑压覆面积达60%,"封存"约56%的煤炭储量[1] - "三下"压煤问题成为制约公司高质量发展的瓶颈[1]
产学研协同破题,推动复合型AI专才发掘与培育
环球网· 2025-07-02 18:38
产学研合作 - 公司通过与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加速创作流程革新,利用虚拟人、视觉特效、可视化等领域竞争力培育复合型专才 [1] - 公司自2016年起在北京、上海等地设立业务据点,与高校紧密联动,为本土创意人士和科技菁英提供发展机会 [1] - 公司联合高校开设产学研基地,促进市场需求与新质生产力匹配,持续为创作流程注入"AI+"趋势的新生力量 [1] 校企合作项目 - 公司与安徽信息工程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知专设计学院等院校推进产学研协同计划 [2] - 公司在安徽芜湖落地影像创作训练营,为期六周,提供大师课、主题讲座、工作坊等教学环节,探讨"AI+"时代的技术升级 [2] - 训练营旨在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操能力,为复合型专才提供就业空间,安徽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强调这是产教融合的重要举措 [4] 虚拟人技术应用 - 公司完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赵忠秀教授的"数字复刻",虚拟人具备情感实时响应能力,可应用于多地域、多语种教学场景 [5] - 赵忠秀教授认为公司虚拟人技术展现了"AI+"赋能教育的新视角,期待深化合作提升教学体验的科创含量 [5] - 公司参与香港大学"UGC AI Community of Practice"项目,扩大与香港城市大学合作定制虚拟人研发训练方案,并与香港知专设计学院合作实习项目 [5] 公司战略与愿景 - 公司CEO表示产学研一体化是培养创意人才和科技菁英的有效途径,致力于为"AI+"时代储备复合型专才,加速创作流程的智能进化 [6]
2025年中国氰尿酸行业市场政策、产业链图谱、市场规模、企业分析及发展趋势研判:环保监管日益趋严,水处理领域需求增幅明显[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7-02 09:33
氰尿酸行业核心观点 - 氰尿酸作为氯代异氰尿酸类产品的重要原料,在水处理、消毒等领域需求稳定增长,2024年市场规模达51.40亿元,同比增长17.80% [1][11] - 环保监管趋严及生活水平提升推动游泳池、热水浴缸等场景对氰尿酸作为氯稳定剂的需求增长 [1][11] - 行业上游依赖尿素等原材料,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尿素生产国(2024年产量6723.7万吨,+6.87%)保障了供应链稳定 [9] 市场政策 - 2023-2027年国家及地方密集出台政策推动化工行业绿色转型,涉及河南、湖南等地的制造强省计划、炼油行业升级指导意见等 [4][6] - 政策重点包括:化工企业深度治理(VOCs减排)、危险化学品企业搬迁改造、碳排放核算标准制定等 [6] - 《精细化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明确提出到2027年石化化工产业精细化延伸目标 [6] 产业链结构 - 上游:尿素(成本占比超60%)、氯仿、硫酸等原材料 [7][9] - 中游:氰尿酸生产制造 [7] - 下游:应用于杀菌消毒剂、水处理剂、阻燃剂等,终端覆盖水处理、塑料、化妆品等领域 [7] 竞争格局 - 市场集中度提升,山东沃蓝生物、明大科技等11家龙头企业占据主要份额 [13] - 明大科技2024年氰尿酸业务收入1.39亿元,占总营收35.44% [15] - 山东兴达化工年产10万吨氰尿酸项目2017年投产后年销售收入达7亿元 [17] 技术发展趋势 - 研发重点转向绿色合成工艺与高纯度产品 [19] - 连续化生产工艺将替代传统间歇法,催化氧化法逐步取代氯气氧化法 [19] - 企业加大产学研合作推动新技术落地,以降低能耗和污染排放 [19]
白沙打安镇成为全国规模最大单体文心兰种植区之一
海南日报· 2025-06-29 09:44
行业概况 - 打安镇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单体文心兰种植区之一,种植面积从2018年的48亩扩展到目前的500亩,7年间扩大10倍 [3] - 文心兰是一种特色小众热带花卉,每株市场销价可达上百元,主要用于酒店、展会等高端场景 [3] - 海南省出台《海南省推进热带花卉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为热带花卉产业提供政策、资金、技术等支持 [4] 公司运营 - 打安镇成立白沙祥蓝蓝雨林花卉有限责任公司,统一管理12个种植基地的运营、品牌和销售,覆盖全镇11个村(居) [5][6] - 公司2023年实现海南文心兰切花出口"零"的突破,向越南出口3500株鲜切花 [6] - 2023年5月签订500万元订单,提前销售超60万株文心兰鲜切花,并与全国20余家批发商建立直供关系 [6] 产品与技术 - 打安镇文心兰A级花产出率超过50%,高于其他同类地区,得益于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智能化管理系统 [3] - 产品从单一文心兰扩展到石斛兰、香草兰、蝴蝶兰等品种,并开发出3大系列18款衍生产品,包括花精油、面膜、香皂等 [7] - 依托热带雨林300余种野生兰花种子资源库,与海南大学等机构合作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种苗培育基地 [3] 市场拓展 - 构建24小时高效物流链路,产品通过航空运输次日可达上海等主要消费市场 [2][6] - 黄色系文心兰因品种独特,受到国内会展活动和酒店装饰的青睐 [6] - 引进泰国M B有限公司等3家行业龙头企业合作,拓展东南亚市场和国际产品研发 [7] 产业升级 - 从鲜切花种植向深加工延伸,形成种植、研发、加工、销售全产业链 [7] - 计划新增南药草珊瑚种植1100亩,开发香草兰等高经济价值作物 [7] - 成功培育"热科繁花"等5个秋石斛新品种,提升产品差异化竞争力 [7]
琼中中平镇打造热带优稀果蔬产业园项目助农增收
海南日报· 2025-06-17 09:05
项目概况 - 琼中中平镇黎明村利用1000亩荒地打造热带优稀果蔬产业园 种植燕窝果 黄金山竹 高产油棕 红毛丹等原产国外的"新奇特优"品种 [1] - 项目采用生态智慧农业模式和数字农业平台 计划建设智慧果蔬园并创建有机高端水果品牌 [1] - 产业园规划新增种植100亩妈咪果 100亩椰柿和200亩澳洲坚果 这些高价热带水果预计带动村集体年均增收30万元 [2] 区位优势 - 选址琼中因其低纬度高海拔地理特征和热带雨林气候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自然条件适宜果蔬种植 [2] - 项目紧邻万洋高速中平出口 毗邻万泉河和红岭水库 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景观资源 [3] 运营模式 - 企业4年前已在琼中营根镇建立燕窝果种植基地 开展新品种选育工作 [2] - 中平镇政府主动引进企业 利用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开发荒地资源 [2] - 计划延伸产业链 发展热带果蔬研学 四季采摘 共享农庄等业态 实现农业与旅游结合 [3] 社会效益 - 项目覆盖脱贫户和监测对象617户2450人 预计惠及中平镇2450名村民 [2] - 通过"产学研一体化 产供销一站式"模式提升热带特色高效农业价值 [3]
深圳天海宸光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段立新:开放生态让产学研协同结硕果
深圳商报· 2025-06-15 00:52
政策支持 - 中办、国办发布《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强调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等重点领域改革 [1] - 文件将"加强产学研高效协同、深度融合"摆在重要位置,对拥有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因的科技公司形成激励 [1] 公司背景 - 天海宸光科技有限公司为专注于行业智能基座与智能体解决方案的AI科技企业,2019年创立以来扎根科技创新前沿 [1] - 公司2020年与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共建联合实验室,汇聚产业界资深技术专家及高校科研机构知名学者 [1] - 团队具备"学术+产业"复合型结构,形成将前沿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产品的独特优势 [2] 技术成果 - 公司成功研发国内首个获中国民航局认证的智能远程塔台系统 [2] - 该系统率先在新疆那拉提机场落地应用,后推广至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等多个枢纽机场,显著提升空中交通管理智能化水平和运行效率 [2] 市场发展 - 深圳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助力公司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将人工智能解决方案与各行业需求深度融合 [2] - 公司通过产学研深度合作开拓出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新兴业务领域 [2]
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刘青松:探索教育科技人才 体制机制改革新路
深圳商报· 2025-06-15 00:52
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 - 国家将教育、科技、人才体制一体化推进,体现整体战略考量 [1] - 教育、人才与高科技发展构成相互依托的"三螺旋关系" [1] - 传统科教融合模式难以满足需求,必须推进"产学研"一体化 [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 需平衡专业知识与通识教育,培养科学知识与人生观兼备的人才 [2] - 需平衡知识宽度与深度,避免人才"窄化"或"书呆子"困境 [2] - 理想大学应培养学生宽广视野、持续学习精神、深入探究动力和扎实基础知识 [2] 产业界与大学知识融合 - 推动高科技企业(如华为、大疆)先进知识与大学知识体系贯通 [2] - 形成更强知识流,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2]
民企来了博士毕业生——这里的舞台一样广阔(科技视点·科技强国路上的青年力量)
人民日报· 2025-05-26 05:40
博士毕业生就业趋势 - 2024年8月博士毕业生中到企业就业比例超过1/5 高于上年同期水平 高校和科研机构就业占比不足40% [1] - 民营企业成为博士毕业生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选择 尤其在生物医药、商业航天、显示技术等领域 [1][3][5] 生物医药行业 - 东阳光药业设立抗感染新药研发全国重点实验室 吸引博士人才参与立项评估、抗病毒活性评价及转化医学研究 [1][2] - 企业提供国家级科研平台 博士可主导临床前药物开发全流程 目标3年掌握流程 5年推进项目进入临床阶段 [2] 商业航天领域 - 微纳星空决策机制灵活 迅速响应市场需求 博士郭帅开发合成孔径雷达干扰抑制算法 提升卫星抗干扰性能 [3][4] - 企业鼓励创新并包容失败 为高水平人才提供技术主导权 如自主研制泰景四号01星解决主动干扰难题 [3][4] 显示技术产业 - TCL华星通过科研Vlog比赛吸引人才 博士胡素娟主导印刷OLED专显产品研发 实现21.6英寸4K医疗显示屏量产 [5][6][7] - 企业融合研发与工程化思维 提供跨领域协作机会 覆盖车载、手机、笔记本等多场景技术商业化需求 [6][7] 电气工程领域 - 吴江变压器公司推行导师制 博士丰胜主导变压器真型试验平台改造 攻克可视窗材质与密封技术难题 [7][8][9] - 企业支持博士参与江苏省卓越博士后计划项目 如"电力变压器匝间短路故障特性与诊断技术研究" [8][9] 医疗设备行业 - 联影医疗研发全球首款5T磁共振设备 博士沈振华团队攻克射频场均匀性与安全性问题 实现腹部成像突破 [10][11] - 企业联合高校医院搭建产学研平台 博士可牵头国家项目 如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数字诊疗装备专项 [11]
跨越千年感知古都“芳华” ——河南洛阳文旅产业含“智”量持续提升
科技日报· 2025-05-22 09:02
制造业发展 - 洛阳轴承集团作为"一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 见证中国工业化进程 从依赖进口到自主创新实现高端轴承国产化 [2][3] - 公司高端轴承产值占比已达100% 体现技术升级成效 产品工艺水平显著提升 [4] - 制造业发展核心驱动力为科技赋能与人才支撑 产学研一体化模式促进产业生态优化 [4] 文旅产业创新 - 洛阳依托3项世界文化遗产和51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构建"保护固态+传承活态+发展业态"体系 [10][15] - 数字化技术应用成效显著:"云上龙门"小程序实现虚拟游览 龙门石窟夜游项目通过AR技术使游客停留时间从2小时延长至45小时 [10][18] - 应天门3D灯光秀年演出超300场 累计吸引观众200万人次 形成"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新模式 [18][19] 文化遗产保护 - 龙门石窟研究院攻克岩体失稳/渗水风化/微生物病害等世界性难题 整体保护能力大幅提升 [16] - 洛阳职业技术学院首创石窟寺文物修复专业 建立数字化修复实训室 为行业输送技术人才 [11][16] - 白马寺部署吸气式感烟探测系统等弱电改造 明堂天堂等遗址采用现代技术实现地下遗迹活化展示 [16][17]
习言道丨到河南考察,习近平为何再提“洋火”
中国新闻网· 2025-05-21 10:57
制造业发展历程 - 中国从依赖进口洋火、洋皂、洋铁等工业品,发展成为工业门类最齐全的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 [2] - 洛轴是1954年新中国布局的第一批工业企业,属于"一五"重点项目之一 [3] - 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成为全球产业门类最齐全、产业体系最完整的制造业第一大国 [4] 制造业现状与政策导向 -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2023年一季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8%,占GDP比重达25.8% [5] -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 [5] - 现代制造业离不开科技赋能,传统产业在制造业中占比超80%,需在创新中推进传统产业升级 [6][7] 企业案例与技术突破 - 洛轴近年来突破一系列"卡脖子"技术,高端轴承产值占总产值比重达70%,"十四五"期间已有13项科技成果达到国际水平 [7] - 洛轴依托航空精密轴承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成国内领先的航空航天、风力发电、高速铁路、新能源汽车等轴承试验平台 [10] 创新与产学研结合 -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需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 [9] - 强调产学研一体化,培养高素质人才,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