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传承与创新
icon
搜索文档
同仁堂科技公司技师李宁荣膺“北京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中国质量新闻网· 2025-06-17 11:34
非遗传承人评选 - 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亦庄分厂中药泛丸高级技师李宁被评为北京市级非遗项目"同仁堂西黄丸传统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1] 传统制作技艺核心工艺 - 西黄丸制作包含五大核心工序:套研(药粉均一性控制)、起母子培面(精准控制药粉与黏合剂配比)、过手筛(筛选半成品)、烘干(质量把控)、包衣上光(成品标准控制) [4][5][7] - 李宁通过25年实践已精准掌握全套传统工艺,尤其擅长处理西黄丸小规格成药的制作难点 [2][4] 工艺创新突破 - 2012年针对新版药典要求,创新采用"等量递增"套研法保证胆红素含量稳定性 [9] - 开发"少粉多用,勤翻勤动"方案解决产量激增时的粘连问题,显著提升成品率 [11] - 推动手工与机械化生产结合,自主改造设备(去除桨叶、调整喷枪)解决机制丸粘连和成型难题 [11] 技艺传承与推广 - 2015年建立首席技师工作室,2021年升级为北京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累计培养16名徒弟 [13] - 6名出师徒弟成为技术骨干,其中2人在2024年北京市职业技能大赛获技师/高级工职称 [13] - 通过国际非遗周、世界传统医药大会等平台向全球推广中医药文化 [15] 企业理念体现 - 李宁的传承与创新实践体现了同仁堂"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核心发展理念 [15]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中华文化瑰宝“向新记”
新华社· 2025-06-14 23:56
文化遗产保护与科技赋能 - 云冈石窟采用科技手段进行预防性保养,应用新材料和无损检测设备,保持文物稳定而非恢复如新 [2] - 数字化保护团队实现山西永乐宫壁画1:1原真复制,创造国内最大体量复制壁画,使不可移动文物异地呈现 [2] - 三星堆博物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文物残片进行数字建模和拼接,实现30多个青铜残件组合成2.88米高的数字青铜神树 [3] 文化遗产传承与教育互动 - 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通过"青铜工坊"和3D打印技术,让中小学生体验青铜器铸造过程,今年已接待15万余名学生 [4][5] - 博物院周秦文化宣讲队走进校园,通过金文描摹和文物展示激发青少年对中华文明的热爱 [5] - 洛阳龙门石窟结合沉浸式三维影像和汉服文化,打造高品质古都文化体验区,吸引游客深度参与 [6][7] 文化遗产创新传播与产业融合 - 景德镇将传统陶瓷与现代文创结合,开发"沉思罗汉"表情包和"网红"文创产品,带动年轻人关注和消费 [8] - 陶溪川文创街区支持年轻创业者,如"95后"王南浩通过创意瓷板画实现月入万元 [9] - 敦煌学通过跨学科研究和全球视野,扭转"敦煌学在国外"的局面,并在国际文明交流中发挥样本作用 [10] 文化遗产国际化与文明互鉴 - 敦煌举办第四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展示莫高窟壁画和彩塑艺术,促进国际文化尊重与对话 [10] - 景德镇陶瓷文化通过创新设计和年轻化表达,从本土走向国际,擦亮"千年瓷都"名片 [9][10]
鲁酒之光·闪耀泉城|洛北春绽放第九届中华老字号博览会!
齐鲁晚报· 2025-06-14 17:53
展会概况 - 第九届中华老字号(山东)博览会于6月13日在山东国际会展中心开幕,主题为"国货潮品,历久弥新",由商务部流通产业促进中心支持山东省老字号企业协会举办 [2] - 展会展览面积达3.5万平方米,覆盖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吸引超600家老字号企业参展 [5] - 设立各省团组、中医药国粹、中华美食、中华名酒、中华调味品、匠心非遗、文化创意等主题展区 [5] 公司参展表现 - 洛北春集团作为中华老字号代表连续7次参展,本次携清、浓、酱三香代表产品亮相,包括非遗力作邢侗雪莲酒、大师级酱香、1945年建厂纪念酒及新品洛北春·金板 [7][11] - 展位吸引大量观众驻足,包括美酒爱好者及外国友人,形成人潮涌动的火爆场面 [11] - 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一级巡视员张祥等领导亲临展位,对公司传统工艺坚守与创新给予高度评价,鼓励其发挥鲁酒领军企业示范作用 [9] 产品创新 - 新品"38°洛北春·金板"定位轻奢商务,采用金箔瓶身设计,以38度低度酒体重新定义高端商务社交场景 [13] - 通过与鲁味斋品牌联名实现消费场景拓展,吸引更多国货潮品洽谈合作,推动酒饮板块创新 [16] 品牌战略 - 公司坚持"守艺·创新·共未来"理念,既坚守齐鲁大地酿酒古法,又通过产品形态创新叩响当代消费者心门 [16] - 以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姿态完成行业竞技场上的精彩对话,展现老字号"历久弥新"的核心竞争力 [16]
檐端藏万象 方寸见古今(文化中国行·华夏博物之旅·传统建筑)
人民日报· 2025-06-14 06:01
瓦当的历史演变 -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并使用瓦的国家 最早瓦产生于夏代 考古发现4500-5000年前陕西西安马腾空遗址有筒瓦形器物 [3] - 最早瓦当发现于4500年前陕西延安芦山峁遗址 西周时期开始大量使用 陕西周原遗址发现早期素面瓦当 [3] - 战国时期瓦当艺术迎来首个鼎盛期 七雄瓦当各具特色 如山东齐国树木双兽纹半瓦 河北燕下都饕餮纹半瓦 陕西秦都雍城动物纹圆瓦 [5] - 汉代瓦当进入黄金时代 流行文字瓦当和四神瓦当 汉长安城出土四神瓦当(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构图精工 艺术水准极高 [5] - 东汉后瓦当艺术程式化 魏晋至隋唐流行莲花纹与兽面纹 唐代莲花纹瓦当质地精细 反映盛世繁荣 [6] - 宋元明清瓦当艺术世俗化 失去秦汉雄风 [6] 瓦当的工艺与分类 - 秦汉时期瓦当制作工艺成熟 西安发现汉初宫瓦窑址 遗存显示先造瓦心与筒瓦套接切割形成边轮 文字瓦范凹槽设计使文字清晰立体 [6] - 汉代文字瓦当分七大类:宫苑 官署 宅舍 祠墓 纪事 其他和吉语 著名十二字瓦"维天降灵 延元万年 天下康宁"字数最多且稀少 [5] - 文字瓦当书法艺术精湛 如"永受嘉福"圆润流畅 "与天无极"雄浑大气 "众芳芬苾"秀美端庄 [7] 瓦当的文化价值 - 瓦当反映古人习俗喜好 "长乐未央"寄托美好生活 "汉并天下"彰显帝国自信 "日入百金米千石"反映经济繁荣 [7] - 西安秦砖汉瓦博物馆镇馆之宝为"天人合一"瓦当 由三枚直径22厘米汉瓦组成 寓意日月同辉 多福长寿 为汉代皇帝祈福用瓦 [8] - 瓦当对历史地理研究有重要价值 如1982年凤翔发现"蕲年宫当"解开秦惠公所建蕲年宫地理之谜 [6] 瓦当的现代应用 - 瓦当元素融入现代设计 国家大剧院金属幕墙运用云纹瓦当元素 文创领域将四神瓦当转化为书签 丝巾等产品 [7] - 数字艺术中动态瓦当纹样讲述跨时空文化故事 [7] - 西安秦砖汉瓦博物馆馆长认为传统建筑元素可与现代设计相得益彰 瓦当是实用与审美的完美结合 [8]
醇香悠长关键靠“煲”(新作速评)
人民日报· 2025-06-11 16:18
话剧《燕食记》改编与舞台呈现 - 话剧《燕食记》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出品 改编自葛亮同名小说 首演吸引大量观众 [2] - 舞台通过厨王争霸赛展开叙事 聚焦粤菜师傅荣贻生与本帮菜徒弟陈五举的技艺对决与情感纠葛 [2] - 剧情保留原著关键情节 如荣贻生坚守"打莲蓉"手艺 陈五举面对传统与创新的抉择 [2] 主题内涵与创作手法 - 主创通过莲蓉制作技艺探讨传承与创新、坚守与变革的哲学命题 荣贻生最终与执念和解 [3] - 二度创作重构宏大叙事 以"游戏感"美食大赛贯穿全剧 赋予厚重题材轻盈明快的风格 [3] - 舞台融合民族化与现代感 运用岭南特色元素(骑楼、广彩瓷盘)及戏曲手法(跑圆场) [3][4] 舞台技术与艺术表现 - 导演运用影像技术将佳肴投影于广彩瓷盘 具象化呈现美食与角色心理活动 [4] - 全剧注重文学质感与时代审美结合 但部分情感戏份(如阿响养母去世)因叙述过多显得平淡 [4] - 改编挑战在于提炼主题内涵并转化为舞台语言 目前展现创作活力 需进一步打磨 [4]
重新认识地方戏的灵魂(坚持“两创”·关注新时代文艺)
人民日报· 2025-06-11 16:18
行业政策与趋势 - 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申报新规要求大型舞台剧创作项目每外请1类主创人员降低1个排序档次 旨在鼓励培养本土主创力量并保持剧种特色 [2] - 行业需重新认识方言和声腔音乐作为地方戏灵魂的重要性 避免因过度创新导致剧种特色丧失 [2][6] 方言与剧种特色 - 福州话的"八音"调值塑造了闽剧念白韵律 广东话"九声六调"增强粤剧旋律性 莆仙方言15个声母和40多个韵母体现古老剧种厚重感 [2] - 方言词汇体系如福州话"平八"、巴蜀方言"巴适"、吴语"芥杀格"等能精准塑造角色语言形象 增强行当特色 [3] - 方言"文白异读"现象可差异化塑造丑角白话连珠、官生文读铿锵、花旦文白混读等人物形象 [3] - 外请主创难以短期掌握复杂方言体系 青年编剧方言驾驭能力下降 导致台词生硬并削弱剧种韵味 [4] 声腔音乐与艺术风格 - 闽剧声腔融合"逗腔""江湖""洋歌"三大体系 结合福州方言及逗管等特色乐器形成独特音乐风格 [5] - 湘剧通过长沙方言规范将高腔、昆腔等声腔与湖南地方音乐深度结合 形成"湘化"特色 [5] - 梨园戏"压脚鼓"、赣剧赣胡、晋剧"呼胡"等特色乐器及曲牌构成剧种高辨识度艺术风格 [5] - 当前存在外请作曲配器与剧种声腔"两张皮"现象 大建制乐队湮没特色乐器 削弱剧种辨识度 [5] 创新与传承平衡 - 行业需适应时代变化 在题材和表演程式(如闽剧"脱壳"程式、妆造改良)方面鼓励创新 [6] - 300多个剧种各美其美 革新传统需先深入理解方言和声腔音乐的核心价值 [6]
陕西省非遗体验中心开放
陕西日报· 2025-06-11 06:30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 - 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陕西主会场活动在省文化馆曲江馆区举行,陕西省非遗体验中心同步向公众免费开放 [1] - 活动由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围绕"融入现代生活——非遗正青春"主题,包含六大板块:非遗体验中心开馆、非遗传承人才艺展演、非遗文创市集、传统手工技艺展等 [1] - 活动聚焦青年传承人培养、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科技赋能非遗保护,展现非遗传承实践活力 [1] 陕西省非遗体验中心 - 中心位于省文化馆曲江馆区二楼,面积4700平方米,分为展陈板块和功能板块两大区域 [1] - 展陈板块展示陕西十大门类近2000件非遗展品,集中呈现代表性非遗项目 [1] - 功能板块集非遗活态传承、创新转化、教育普及于一体,展现陕西非遗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的成果 [1] - 中心作为省级重点文化工程,是陕西非遗保护工作的里程碑和宣传展示的新窗口 [1] 非遗保护与创新 - 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陕西全省将开展1151项活动,促进群众互动体验非遗文化 [2] - 陕西省非遗体验中心将建立非遗品牌共创中心,挖掘非遗文化精髓,通过"非遗+"模式跨界融合 [2] - 计划创新打造兼具文化内涵与市场竞争力的特色非遗文创产品,推动非遗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2]
2025“金石之都·人文潍坊”北京活动周在京启幕
北京商报· 2025-06-07 20:23
本次北京活动周的一个亮点是启动仪式现场发布了2025年第五届陈介祺艺术节预告,艺术节将于10月18 日(10月的第三个周六)开幕。第五届陈介祺艺术节以"相约金石之都·畅享更好潍坊"为主题,主要举 办六大板块共20余项金石文化活动,包括7个高端展览、3项学术活动、2部新书发布、10项精品捐赠、 金石篆刻文化创意大赛、第十届十笏园国际金石文化用品博览会等精彩活动。 活动周推出两大精品展览。礼敬簠斋——一代金石宗师陈介祺特展:涵盖陈介祺旧藏青铜重器、玺印封 泥等珍品的拓本、著述、题刻及其手札墨宝,展品涵盖面广、代表性强,系统展示陈介祺的学术成就及 其故居"万印楼"的传奇历史,其中陈介祺监拓毛公鼎全形拓本、周钟(十钟)全形拓本、《十钟山房印 举》《簠斋尺牍》等罕见展品首次亮相北京。薪传国粹——"万印楼"新藏当代国际篆刻精品展:汇集海 内外篆刻名家作品近300方,展现传统金石艺术在当代的国际化表达,彰显潍坊再造一座"万印楼"的历 史使命和文化担当。 北京商报讯(记者 金朝力)6月7日,由山东省潍坊市委、北京市海淀区委、潍坊市人民政府、海淀区 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金石之都·人文潍坊"北京活动周在北京市海淀区三山五园文化艺 ...
高质量发展看中国 | 非遗“潮”起来 消费“旺”起来
央广网· 2025-06-07 15:54
非遗焕新与产业升级 - 夏布绣通过创新针法(6种)和软化技术突破传统材质限制,开发出箱包、首饰等上百种文创产品,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4] - 传承人吴婉菁团队耗时13个月、穿针6300万次完成9米长《长江万里图》,采用十几种针法和三十多种丝线,作品屡获大奖并成为赣鄱地域特色艺术 [2][3] - 非遗传承采用"线上教学+线下产教融合"模式,与江西师范大学等高校联合建立工作室,累计培养待业妇女、残障人士等超10000人,吸引"90后""00后"加入 [4] 传统工艺与潮玩IP跨界融合 - 泡泡玛特与景德镇辰天陶瓷合作推出陶瓷潮玩"嫣胭入轧·瓷",采用非遗"扒花"工艺(粉彩轧道瓷),首款手工产品"炉火纯青·燃"手稿样品曾以23万元成交 [7][9] - 景德镇高白瓷因质地纯净、色泽白皙如玉等优势获华为、阿里巴巴等企业合作,传统工艺赋能IP提升文化价值与情感共鸣 [7] - 辰天陶瓷将"哪吒"等顶流IP转化为陶瓷手办,通过细节工艺打破次元壁,在文博会引起关注 [5][7] 文旅融合与新业态发展 - 仙女湖景区融合非遗"赣中花鼓戏"与沉浸式游园会,游客参与度提升,从观演转为互动体验 [8][10] - 资溪县真相乡村景区全年举办非遗演出百余场,通过畲族酒歌、竹竿舞等活动吸引游客约30万人次 [11] - 龙南市关西村打造非遗小镇,商业化运营客家饰品、香火龙等非遗项目,客家山歌传习所形成老中青少传承梯队 [13]
镜观·回响|海南:用文化激活发展深层动能
新华社· 2025-06-07 15:08
文化传承与创新 -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该技艺已传承3000多年[7] - 海南黎锦元素服装亮相法国巴黎2025春夏时装新品发布会[9] - 琼剧通过"琼剧进校园"活动和传承基地建设实现创新发展,2024年举办"琼韵荟"琼剧精品艺术进社区展演[10] - 五指山民族时装"村秀"将黎族苗族传统服饰与时尚元素结合,推动文旅产业发展[19] 农旅融合发展 - 儋州市嘉禾共享农庄打造热带田园综合体,带动乡村产业发展和村民就业[14] - 陵水黎族自治县新村港开发海上渔排民宿特色旅游资源[16] - 五指山椰仙茶园将茶产业与乡村旅游结合,探索绿色发展之路[18] - 琼海市以"旅游+"模式推动蔡家宅等侨乡民居与农业文化旅游业态融合[21] 红色与海洋文化开发 - 琼海市红色娘子军纪念馆通过重新布展和活动组织吸引大量游客[23] - 海南疍家博物馆以展演融合方式传播疍家文化,提供丰富文化产品[25] - 三亚亚特兰蒂斯持续优化旅游消费环境,加速构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25] 旅游消费数据 - 2024年海南接待国内外游客超9720万人次(同比+8%),旅游总花费超2040亿元(同比+12.5%),入境游客超110万人次(同比+115.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