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工交叉

搜索文档
最后1天报名!全球眼科大会,现场免费AI眼底检查,8万字报告福利
思宇MedTech· 2025-04-13 22:36
全球眼科大会概况 - 首届全球眼科大会将于2025年4月17日在北京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会议中心举行,会议规模为500人[5] - 大会由眼未来、思宇MedTech联合中关村联新生物医药产业联盟等6家机构共同举办[5] - 现场将发布8万字眼科研究报告,并展示AI眼底相机等设备提供免费眼科检查服务[3][5] 会议议程亮点 政策与产业环境 - 北京市药监局、海淀区将分享生物医药产业政策[7] - 国科恒泰战投部负责人解析集采下的医疗器械商业化路径[7] 技术创新 - 北京大学任秋实教授展示多模态眼脑心功能成像技术在慢病管理中的应用[7] - 鹰瞳Airdoc CEO探讨万语大模型在医疗健康场景的应用[7] - 中科院自动化所副研究员刘冰介绍脑机接口与全盲患者视觉重建技术[7] 治疗进展 - 北京同仁医院副院长金子兵分享干细胞治疗视网膜疾病的全球进展[7] -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彭荣梅教授探讨眼部细胞治疗技术[7] - 瑞瞳生物CEO分析眼部长效药物的研发挑战与机会[7] 器械研发 - 衔微医疗CTO讨论眼科手术机器人发展机遇[7] - 中南大学爱尔眼科研究院副院长蓝卫忠展示广域视网膜屈光度地形图仪[7] - 协和医院赵潺医师展望眼内微创介入技术创新[7] 同期活动 - 第二届全球生物医药大会将同步举行,涵盖基因编辑、神经干细胞移植等前沿议题[8] -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魏文胜教授将发表基因与细胞治疗主题演讲[8]
医工交叉的系统构建者:西门子医疗如何打造“创新协作型平台”?
思宇MedTech· 2025-04-09 17:52
核心观点 - 医疗器械行业的创新逻辑在于"协作出来"而非单纯技术突破,强调临床需求与工程方案的闭环协同[4] - 西门子医疗通过协同创新机制和医工交叉长期投入,形成从临床问题定义到商业落地的结构化能力[3][7] - 跨国企业的核心优势在于系统化整合全球协作经验,构建"协同肌肉"并实现本土化移植[8][9] - 中国医疗创新需要建立本土化协作接口,通过平台共建参与标准制定和流程重构[10][13] 产品创新案例 - 光子计数CT NAEOTOM Alpha:具备110微米分辨率,应用于全球首例光子计数CT+元宇宙可视化乳房手术[1][13] - 自动驾驶C臂CT Ciartic Move:基于医生反馈开发,实现自动移动/摆位功能,减少术中影像设备笨重问题[4][5] - 双源CT+元宇宙技术:在中山医院完成全国首例可视化皮瓣移植手术,实现三维重建与路径规划[13] - 脂肪肝定量体系:与瑞金医院共建全球首个CT脂肪肝标准化诊断体系,推动专利申报[13] 协同机制建设 - 全球协作网络:与上千家临床机构合作,每日完成1600项AI实验,积累24000项技术知识产权[8] - 本土化平台:在中国举办医工转化论坛,引入西达赛奈医院经验,联动北医三院/华西医院等机构[9] - 创新中心模式:从技术输出转向机制嵌入,建立医院-工程-科研的三方对话通道[10] 行业方法论 - 医工交叉三阶段:临床观察→工程建模→商业部署,需解决数据/算法/耗材/培训等系统问题[4] - 企业角色转变:从设备供应商升级为系统集成者,参与手术方案预演等临床全流程[7][13] - 价值评估标准:医疗设备价值取决于临床适配性而非技术参数,需匹配医生操作逻辑和医院流程[4]
下一代骨科医生必须具备什么能力?从骨科30年说起
思宇MedTech· 2025-04-08 23:27
骨科技术发展阶段 - 骨科技术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生物力学时代(~2010年)、微创与精准时代(2010年~现在)、微创+生物力学融合时代(即将到来)[4] - 生物力学时代以稳定性为核心,关注内固定把持力、术后骨结构强度,国产螺钉厂商快速成长[4] - 微创与精准时代注重术后恢复、软组织保护、患者体验,内镜、通道、导航技术广泛应用,但长期稳定性仍需验证[4] - 未来十年将进入融合时代,需兼顾精准微创与结构稳定,医生需理解材料、结构及算法逻辑[5] 医生能力与教育挑战 - 国内医生培养模式以医学教育为主,理工类基础薄弱,导致工程技术理解不足[6] - 医生普遍重视诊疗技术学习,但缺乏对螺钉、假体设计的深刻理解,创新能力受限[6] - 技术设计端与使用端鸿沟扩大,医生难以有效应用新技术,需通过跨界学习弥补[6][8] - 医生需掌握材料、力学及设计思路,成为下一代骨科医生的基础能力[8] 医工交叉协作需求 - 传统医工连接方式(厂商、教材、会议)已无法满足技术快速迭代需求[8] - 工程师需深入理解医生真实语境,在产品成型前开展深度协作[9] - 全球骨科大会设立医工交叉主题,旨在促进医生、工程师、企业及高校的面对面交流[9] 临床技术落地痛点 - 术式增加3分钟可能被一线医生放弃,钉子角度不便影响术中操作,先进材料需与现有术式兼容[12] - 医生高估技术能力或误判边界,导致技术推广受阻[8] 大会核心议程 - 发布2025全球骨科创新年度白皮书及全球骨科器械创新大奖[13] - 主题演讲涵盖机器人骨折治疗、3D打印技术、可降解镁合金接骨螺钉、脊柱手术机器人等前沿领域[13] - 分享医工交叉创新实践、知识产权保护、个性化植入物应用等议题[13][14] 行业活动信息 - 首届全球骨科大会将于2025年4月24日在北京召开,规模500人[10] - 主办方包括骨未来、中关村联新生物医药产业联盟等机构[10] - 会议聚焦医工交叉与骨科创新,推动技术临床落地[10]
火热报名中!2025全球眼科大会 | 医工交叉、共话创新
思宇MedTech· 2025-04-04 00:44
活动概况 - 首届全球眼科大会(GOC2025)将于2025年4月17日在北京中关村展示中心举办,旨在加强全球眼科医疗器械行业交流合作并推动技术创新 [2] - 活动由眼未来联合思宇MedTech、中关村联新生物医药产业联盟等多家机构共同主办,预计现场参会嘉宾500人 [4] 活动亮点 - 包含眼科创新主题演讲、圆桌论坛、颁奖典礼及创新产品展览,覆盖眼科器械全产业链话题 [5] - 发布《2025全球眼科创新年度白皮书》,展示全球眼科产业前沿技术动态 [5] 大会议程 上午议程 - 开幕环节包括白皮书发布、全球眼科器械创新大奖颁布及北京市/海淀区生物医药产业政策解读 [6] - 主题演讲涵盖万语大模型医疗应用、眼科手术机器人医工转化、眼部长效药物研发等方向,演讲方包括鹰瞳Airdoc、衔微医疗、瑞瞳生物等企业高管及北航教授 [6] - 圆桌论坛参与者涵盖爱尔康、启明创投、东北证券等产业链多方代表 [6] 下午议程 - 聚焦眼科临床技术创新,议题包括眼内微创介入技术、眼科新器械临床前研究、基因治疗药物研发等,演讲嘉宾来自北京协和医院、北医三院等顶级医疗机构 [6][7] - 专题讨论涉及脑机接口视觉重建、动态视力训练设备等前沿领域,参与方包括中科院自动化所等科研机构 [7] - 另一场圆桌论坛汇集医院、高校、政府及投资人等多方视角 [7] 参展信息 - 展会尚有空余展位,面向眼科医疗器械企业开放报名 [3]
血管外科医生的跨界探索:亓明教授谈医工交叉与器械创新
思宇MedTech· 2025-02-28 11:56
医疗器械创新与医工交叉 - 70%的医疗器械创新想法来自临床医生的实际经验和需求 [1] - 东北地区医工交叉处于萌芽阶段,探索机会与挑战并存 [1] - 亓明教授作为血管外科专家,代表医工交叉领域的探索者 [1] 医工交叉的驱动因素 - 头部专家已开展创新理念的科技成果转化,启发更多医生参与 [3] - 24年血管外科经验使亓教授对器械创新需求敏感 [3] - 参与多中心临床试验加深对医工交叉潜力的理解 [3] 医工交叉实践路径 - 器械研发需从临床需求出发,涉及传感器/AI/3D打印等技术 [5] - 必须考虑临床应用可行性和实用性 [5] - 临床反馈与工程研发需密切配合形成持续改进循环 [6] - 跨学科团队合作是必要条件,需整合医生/工程师/材料专家等资源 [6] 区域医工交叉发展 - 东北地区学术氛围和资源整合相对薄弱 [7] - 计划成立医工交叉分会搭建临床与工程对接平台 [7] - 平台将促进本地医院/企业/政府间合作,对接外部资源 [7] 行业发展趋势 - 医疗器械创新需结合临床需求/患者体验/治疗效果 [7] - 不同地区/科室的多样化需求为创新提供持续动力 [7] - 期待更多创新者深耕本地市场推动全国医工交叉发展 [8]
罗森博特完成C轮融资,全球首创的智能化骨科解决方案向商业化落地迈进
IPO早知道· 2025-01-20 11:35
公司融资与商业化进展 - 公司完成C轮融资 由北京机器人产业投资基金和美敦力中国基金共同领投 北京市医药健康产业投资基金和高特佳投资跟投 凯乘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 融资将主要用于加速智能化骨科解决方案的商业化推广及后续产品研发迭代 [2] - 公司成立于2017年 专注于智能医疗领域原始创新 确立了"以临床刚需为驱动 以深度医工交叉原始创新为基础"的发展路径 推动骨科手术向智能化、微创化、标准化发展 [2] - 公司选择以国际公认最难的骨盆骨折闭合复位作为切入点 开发出全球首个可以完成复杂骨折微创复位操作的手术机器人系统 构建了足够深的技术护城河 [2] 产品与技术突破 - 公司产品罗森万相®️智能化骨科手术机器人系统通过国家药监局创新产品注册申请 获批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 在全球率先实现了术中骨折实时3D导航、机器人辅助骨折复位操作、智能手术规划等先进技术 [3] - 该系统已在14省市自治区20多家医院完成300余例手术 闭合复位成功率大于98% 优良率大于95% 远超专家徒手复位治疗水平 显著降低医生术中的辐射损伤 [3] - 2024年2月21日 罗森灯塔®智能化小型手术机器人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 主要适用于创伤和脊柱手术的定位导航 具有精准定位、小巧稳定、灵活便捷等特点 [3] - 2024年9月 罗森擎天®电控弹性牵引取得北京市创新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 成为从医工交叉理念创新到产品创新的典型案例 [3] 行业地位与市场前景 - 骨盆骨折闭合复位一直是临床医生和工程技术人员迟迟未能攻下的堡垒 美、日、德等发达国家均围绕该问题开展了大量研发工作 但一直未有成型的系统进入临床应用 [3] - 公司产品有效弥补了现有骨科手术机器人复位功能的缺失 提高了骨盆骨折闭合复位手术的治疗水平 提升了中国骨科手术机器人的智能化程度 填补了这个领域的研究空白 [5] - 全球骨科手术正在经历数智化变革 AI、机器人等前沿技术对骨科手术有较强的赋能机会 [5] - 手术机器人的需求量和供给量在同步提升 市场渗透率将持续提升 公司实现了"将最困难的环节交由机器人完成" 这是手术机器人发展的必然趋势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