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医工交叉
icon
搜索文档
西北首家医用机器人研究中心在西安成立
环球网资讯· 2025-05-08 23:46
研究中心成立 -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医用机器人研究中心揭牌成立 这是西北首家医用机器人研究中心 [1] - 研究中心定位为国家级创新平台 致力于打造"研发—验证—转化"一体化体系 [1] - 研究中心将成为陕西省医用机器人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促进更多研究成果转化落地 [3] 战略定位与发展规划 - 研究中心将聚焦精密与智能 临床转化 交叉融合三大技术领域 [3] - 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 逐步建成全链条的医用机器人基础研发创新平台 [3] - 未来围绕十大定位展开布局 包括技术创新引领者 医工交叉标杆等 [4] - 重点攻关八大研究方向 包括微创手术机器人技术 智能辅助诊疗导航等 [4] 合作与资源整合 - 医企双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达成技术共研 临床转化 产业协同三大目标 [4] - 合作内容包括共建平台 共享资源 共育人才 培养复合型医工团队 [4] - 合作将打造技术研发与验证的"快速通道" 助力企业精准研发 [4] 行业背景与支持 - 陕西省大力推动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 产业链已涵盖整机制造等主要环节 [3] - 省内培育出部分产品技术参数达到全国先进水平的机器人企业 [3] - 研究中心依托西安交通大学医学与工科双重优势 为破解医疗难题提供解决方案 [3]
清华大学成立人工智能医院,医工交叉领域布局加速。港股创新药ETF(159567)今日低开,或迎再布局时机
搜狐财经· 2025-04-28 10:40
市场表现 - 4月28日主要股指低开盘整 上证指数微跌-0.15% 深证成指下跌-0.49% 恒生指数下跌-0.28% [1] - 前期强势医药股部分走低 康方生物和三生制药跌超10% [1] - 港股创新药ETF(159567)经过多日上涨后下跌-2.13% 反映投资者短期谨慎情绪 [1] 人工智能医疗进展 - 清华大学成立清华人工智能医院(Tsinghua AI Agent Hospital) 已完成内测并预计上半年开放 [1] - 初期将建设AI医院系统 以全科医学科和眼科、放射诊断科、呼吸科等专科为试点 [1] - 后续构建"AI+医疗+教育+科研"生态闭环 促进优质医疗资源高效扩容与均衡布局 [1] - AI医生通过海量数据积累临床经验 提升诊断准确率 [1] - 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应用持续获政策支持 被视为提升诊疗效率和加强医院管理的有效手段 [1] 行业分析与前景 - 获取诊疗数据以提升AI模型能力是行业关键 预计相关公司将受益于AI技术普惠化 [1] - 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行业深入应用 智慧医疗进程加速 多家医院已完成相关部署 [2] - AI在分级诊疗中优化资源分配 缓解大医院压力 在体检领域提升健康管理精准性和服务体验 [2] - AI在疾病早筛中降低成本和提升效率 在医疗商业领域实现智能化升级并优化药品管理 [2] - 医疗AI虽未大规模落地 但广阔应用前景预示将深刻改变医疗行业运行模式 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2] 相关产品 - 港股创新药ETF(159567)和创新药ETF(159992)为相关投资产品 [2]
完整回顾:首届全球骨科大会 | GOC2025
思宇MedTech· 2025-04-27 23:05
大会概况 - 首届全球骨科大会在北京中关村举行,吸引600余位临床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和投资人参与[3][5] - 大会聚焦骨科科技创新、医工交叉、集采政策、手术机器人等热点话题[5] - 北京市海淀区副区长表示将支持骨科机器人、生物材料等创新产品从临床需求出发走向全国[8] - 北京市医药健康科技发展中心强调以政策牵引推动骨科医疗器械从自主研发走向成果转化[10] 创新成果与奖项 - 大会发布《2025全球骨科创新年度白皮书》,指出新材料、手术机器人、AI赋能骨科为创新焦点[15] - 17家企业分获三大奖项:8家获"全球骨科技术创新奖"(如罗森博特、歌锐科技等),5家获"服务奖"(如通和立泰等),4家获"临床应用奖"(如佗道医疗等)[18][20] 政策与产业支持 - 北京市药监局解读创新服务政策,通过"项目制管理+全程辅导+快速通道"加速骨科器械注册审批[21] - 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提出构建医药健康"全链条创新生态",推动新一代医疗器械从概念验证到市场落地[24] 技术前沿与临床实践 - 积水潭医院吴新宝教授提出骨科机器人应从"术中工具"升级为重构骨折治疗理念的系统平台[29] - 协和医院赵宇教授强调"人因工程"是骨科产品设计关键,可提升安全性与转化成功率[31] - 歌锐科技推出"牛顿"智能诊疗平台,融合AI大模型推动骨科机器人向全流程系统平台演进[33] - 英诺科研发ChroMg™时序吸收镁合金,匹配生物节律推动高性能植入物临床应用[35] - 长木谷医疗董事长指出骨科AI与手术机器人正从辅助工具走向智能平台,实现个体化治疗[39] 圆桌论坛观点 - 天智航认为未来骨科机器人需聚焦精准感知、导航算法与术中反馈系统融合[43] - 纳通医学研究院强调新材料研发需与医生共创,将术中需求反馈至工程端[45] - 春立医疗指出集采常态化下企业应注重技术壁垒和术式创新提升产品不可替代性[47] - 中信建投证券分析具备技术门槛和明确迭代节奏的赛道仍有良好融资空间[49] 下午专场技术分享 - 史赛克展示Mako机器人结合3D打印假体,推动骨科置换手术迈向个性化重建[56] - 高沃律师事务所建议骨科企业构建系统性知识产权护城河[58] - 积水潭医院周一新教授提出"滴定式TKA"实现膝关节置换动态调控[64] - 北医三院田耘教授指出3D打印技术需整合多孔结构与固定协同支撑[70] - 解放军总医院张卓强调医工融合需打通临床需求与设计逻辑的协同闭环[72]
对话臻络科学任康:聚焦帕金森病诊疗12年,越复杂的疾病越适合与AI结合
IPO早知道· 2025-04-21 11:02
公司核心业务与技术 - 公司专注于帕金森病诊疗领域,拥有全球唯一的完整诊疗闭环技术体系,覆盖诊断、评估、治疗、康复和个性化患者管理 [6] - 公司发布"智医灵心"系统,利用大模型、深度学习等AI技术贯穿院内外全时空场景,为临床和患者提供帮助 [2] - 公司通过创新医疗设备、临床数据平台及慢病管理平台构建全国最主流帕金森病临床数据平台 [6] 市场覆盖与商业化进展 - 公司设备和软件已覆盖全国700多家三甲医院,惠及20余万患者,并进入全球38个国家和地区 [6] - 公司与赛诺菲、罗氏、波士顿科学、卫材等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加速新药上市进程 [6] - 商业化三大板块:面向临床的创新医疗设备和SaaS数据平台、面向患者的个人医疗设备和医疗服务、面向药械企业的数字化终点解决方案 [19] 技术优势与行业定位 - 公司认为神经系统疾病最适合与AI技术结合,因其需要多模态感知和复杂决策能力 [14][15] - 公司采用医工交叉模式,12年深耕帕金森单病种领域,形成对疾病的深刻理解和端到端解决能力 [10][25] - 公司技术产品已在临床深度落地,90%以上帕金森病中心长期使用其技术工具 [26] 市场潜力与扩展空间 - 国内帕金森病患者约四五百万人,其中60%-70%未被正确诊断或就诊,市场覆盖潜力巨大 [22] - 中国帕金森病患者占全球40%-50%,公司已布局美国、西欧和澳大利亚等海外市场 [22][23] - 帕金森病是17年病程疾病,人均直接疾病负担3-4万元,市场空间可观 [17] 公司发展历程与核心竞争力 - 公司成立12年,创始团队具备医工交叉背景,选择帕金森病作为技术落地切入点 [10] - 核心竞争力包括:对帕金森病的深刻理解、端到端的研发转化能力、与顶尖专家的长期深度合作 [25] - 公司已获得启明创投等多家知名机构投资,坚持通过技术创新解决临床问题 [7][27]
骨科大咖、医工交叉,15万字研究报告现场赠送!首届全球骨科大会,报名中!
思宇MedTech· 2025-04-13 22:36
全球骨科大会2025 - 首届全球骨科大会将于2025年4月24日在北京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举行 活动时间为9:00-17:30 [2] - 会议规模为现场500人 由骨未来 智汇骨 思宇MedTech等多家机构联合举办 [2] - 大会将发布《2025全球骨科创新年度白皮书》15万字纸质版 作为参会福利 [2] 会议议程 - 开幕式环节包括海淀区副区长林航和北京积水潭医院副院长吴新宝致辞 [2] - 政策介绍环节涵盖北京市生物医药产业 医保局 药监局以及海淀区生物医药产业相关政策 [2] - 全球骨科器械创新大奖将在会议期间颁布 [2] 主题演讲 - 医疗技术主题包括机器人骨折治疗 人因工程在骨科研发应用 3D打印骨科应用等 [2] - 创新技术主题涵盖磁力驱动植入器械 医工交叉创新 智能诊疗机器人技术等 [2][3] - 材料创新主题包括可降解镁合金接骨螺钉 纳米马达技术 个性化口腔植入物等 [3] 参与机构 - 医疗机构代表来自北京积水潭医院 北京协和医院 北医三院等顶级医院 [2][3] - 企业代表包括歌锐科技 英诺科 长木谷医疗 史赛克等公司 [3] - 学术机构参与方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等 [3] 会议特色 - 设置多个待定题目环节 显示会议内容仍在丰富中 [3] - 提供展位机会 可通过指定微信号联系 [3] - 会议报名可通过链接或二维码完成 [3]
最后1天报名!全球眼科大会,现场免费AI眼底检查,8万字报告福利
思宇MedTech· 2025-04-13 22:36
全球眼科大会概况 - 首届全球眼科大会将于2025年4月17日在北京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会议中心举行,会议规模为500人[5] - 大会由眼未来、思宇MedTech联合中关村联新生物医药产业联盟等6家机构共同举办[5] - 现场将发布8万字眼科研究报告,并展示AI眼底相机等设备提供免费眼科检查服务[3][5] 会议议程亮点 政策与产业环境 - 北京市药监局、海淀区将分享生物医药产业政策[7] - 国科恒泰战投部负责人解析集采下的医疗器械商业化路径[7] 技术创新 - 北京大学任秋实教授展示多模态眼脑心功能成像技术在慢病管理中的应用[7] - 鹰瞳Airdoc CEO探讨万语大模型在医疗健康场景的应用[7] - 中科院自动化所副研究员刘冰介绍脑机接口与全盲患者视觉重建技术[7] 治疗进展 - 北京同仁医院副院长金子兵分享干细胞治疗视网膜疾病的全球进展[7] -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彭荣梅教授探讨眼部细胞治疗技术[7] - 瑞瞳生物CEO分析眼部长效药物的研发挑战与机会[7] 器械研发 - 衔微医疗CTO讨论眼科手术机器人发展机遇[7] - 中南大学爱尔眼科研究院副院长蓝卫忠展示广域视网膜屈光度地形图仪[7] - 协和医院赵潺医师展望眼内微创介入技术创新[7] 同期活动 - 第二届全球生物医药大会将同步举行,涵盖基因编辑、神经干细胞移植等前沿议题[8] -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魏文胜教授将发表基因与细胞治疗主题演讲[8]
医工交叉的系统构建者:西门子医疗如何打造“创新协作型平台”?
思宇MedTech· 2025-04-09 17:52
核心观点 - 医疗器械行业的创新逻辑在于"协作出来"而非单纯技术突破,强调临床需求与工程方案的闭环协同[4] - 西门子医疗通过协同创新机制和医工交叉长期投入,形成从临床问题定义到商业落地的结构化能力[3][7] - 跨国企业的核心优势在于系统化整合全球协作经验,构建"协同肌肉"并实现本土化移植[8][9] - 中国医疗创新需要建立本土化协作接口,通过平台共建参与标准制定和流程重构[10][13] 产品创新案例 - 光子计数CT NAEOTOM Alpha:具备110微米分辨率,应用于全球首例光子计数CT+元宇宙可视化乳房手术[1][13] - 自动驾驶C臂CT Ciartic Move:基于医生反馈开发,实现自动移动/摆位功能,减少术中影像设备笨重问题[4][5] - 双源CT+元宇宙技术:在中山医院完成全国首例可视化皮瓣移植手术,实现三维重建与路径规划[13] - 脂肪肝定量体系:与瑞金医院共建全球首个CT脂肪肝标准化诊断体系,推动专利申报[13] 协同机制建设 - 全球协作网络:与上千家临床机构合作,每日完成1600项AI实验,积累24000项技术知识产权[8] - 本土化平台:在中国举办医工转化论坛,引入西达赛奈医院经验,联动北医三院/华西医院等机构[9] - 创新中心模式:从技术输出转向机制嵌入,建立医院-工程-科研的三方对话通道[10] 行业方法论 - 医工交叉三阶段:临床观察→工程建模→商业部署,需解决数据/算法/耗材/培训等系统问题[4] - 企业角色转变:从设备供应商升级为系统集成者,参与手术方案预演等临床全流程[7][13] - 价值评估标准:医疗设备价值取决于临床适配性而非技术参数,需匹配医生操作逻辑和医院流程[4]
下一代骨科医生必须具备什么能力?从骨科30年说起
思宇MedTech· 2025-04-08 23:27
骨科技术发展阶段 - 骨科技术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生物力学时代(~2010年)、微创与精准时代(2010年~现在)、微创+生物力学融合时代(即将到来)[4] - 生物力学时代以稳定性为核心,关注内固定把持力、术后骨结构强度,国产螺钉厂商快速成长[4] - 微创与精准时代注重术后恢复、软组织保护、患者体验,内镜、通道、导航技术广泛应用,但长期稳定性仍需验证[4] - 未来十年将进入融合时代,需兼顾精准微创与结构稳定,医生需理解材料、结构及算法逻辑[5] 医生能力与教育挑战 - 国内医生培养模式以医学教育为主,理工类基础薄弱,导致工程技术理解不足[6] - 医生普遍重视诊疗技术学习,但缺乏对螺钉、假体设计的深刻理解,创新能力受限[6] - 技术设计端与使用端鸿沟扩大,医生难以有效应用新技术,需通过跨界学习弥补[6][8] - 医生需掌握材料、力学及设计思路,成为下一代骨科医生的基础能力[8] 医工交叉协作需求 - 传统医工连接方式(厂商、教材、会议)已无法满足技术快速迭代需求[8] - 工程师需深入理解医生真实语境,在产品成型前开展深度协作[9] - 全球骨科大会设立医工交叉主题,旨在促进医生、工程师、企业及高校的面对面交流[9] 临床技术落地痛点 - 术式增加3分钟可能被一线医生放弃,钉子角度不便影响术中操作,先进材料需与现有术式兼容[12] - 医生高估技术能力或误判边界,导致技术推广受阻[8] 大会核心议程 - 发布2025全球骨科创新年度白皮书及全球骨科器械创新大奖[13] - 主题演讲涵盖机器人骨折治疗、3D打印技术、可降解镁合金接骨螺钉、脊柱手术机器人等前沿领域[13] - 分享医工交叉创新实践、知识产权保护、个性化植入物应用等议题[13][14] 行业活动信息 - 首届全球骨科大会将于2025年4月24日在北京召开,规模500人[10] - 主办方包括骨未来、中关村联新生物医药产业联盟等机构[10] - 会议聚焦医工交叉与骨科创新,推动技术临床落地[10]
火热报名中!2025全球眼科大会 | 医工交叉、共话创新
思宇MedTech· 2025-04-04 00:44
活动概况 - 首届全球眼科大会(GOC2025)将于2025年4月17日在北京中关村展示中心举办,旨在加强全球眼科医疗器械行业交流合作并推动技术创新 [2] - 活动由眼未来联合思宇MedTech、中关村联新生物医药产业联盟等多家机构共同主办,预计现场参会嘉宾500人 [4] 活动亮点 - 包含眼科创新主题演讲、圆桌论坛、颁奖典礼及创新产品展览,覆盖眼科器械全产业链话题 [5] - 发布《2025全球眼科创新年度白皮书》,展示全球眼科产业前沿技术动态 [5] 大会议程 上午议程 - 开幕环节包括白皮书发布、全球眼科器械创新大奖颁布及北京市/海淀区生物医药产业政策解读 [6] - 主题演讲涵盖万语大模型医疗应用、眼科手术机器人医工转化、眼部长效药物研发等方向,演讲方包括鹰瞳Airdoc、衔微医疗、瑞瞳生物等企业高管及北航教授 [6] - 圆桌论坛参与者涵盖爱尔康、启明创投、东北证券等产业链多方代表 [6] 下午议程 - 聚焦眼科临床技术创新,议题包括眼内微创介入技术、眼科新器械临床前研究、基因治疗药物研发等,演讲嘉宾来自北京协和医院、北医三院等顶级医疗机构 [6][7] - 专题讨论涉及脑机接口视觉重建、动态视力训练设备等前沿领域,参与方包括中科院自动化所等科研机构 [7] - 另一场圆桌论坛汇集医院、高校、政府及投资人等多方视角 [7] 参展信息 - 展会尚有空余展位,面向眼科医疗器械企业开放报名 [3]
血管外科医生的跨界探索:亓明教授谈医工交叉与器械创新
思宇MedTech· 2025-02-28 11:56
医疗器械创新与医工交叉 - 70%的医疗器械创新想法来自临床医生的实际经验和需求 [1] - 东北地区医工交叉处于萌芽阶段,探索机会与挑战并存 [1] - 亓明教授作为血管外科专家,代表医工交叉领域的探索者 [1] 医工交叉的驱动因素 - 头部专家已开展创新理念的科技成果转化,启发更多医生参与 [3] - 24年血管外科经验使亓教授对器械创新需求敏感 [3] - 参与多中心临床试验加深对医工交叉潜力的理解 [3] 医工交叉实践路径 - 器械研发需从临床需求出发,涉及传感器/AI/3D打印等技术 [5] - 必须考虑临床应用可行性和实用性 [5] - 临床反馈与工程研发需密切配合形成持续改进循环 [6] - 跨学科团队合作是必要条件,需整合医生/工程师/材料专家等资源 [6] 区域医工交叉发展 - 东北地区学术氛围和资源整合相对薄弱 [7] - 计划成立医工交叉分会搭建临床与工程对接平台 [7] - 平台将促进本地医院/企业/政府间合作,对接外部资源 [7] 行业发展趋势 - 医疗器械创新需结合临床需求/患者体验/治疗效果 [7] - 不同地区/科室的多样化需求为创新提供持续动力 [7] - 期待更多创新者深耕本地市场推动全国医工交叉发展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