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机器人

搜索文档
中关村水木医疗完成数亿元B轮融资,弘毅投资、国聚创投联合领投
搜狐财经· 2025-09-05 14:42
融资概况 - 北京中关村水木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完成B轮数亿元战略融资 由弘毅投资和国聚创投联合领投 国生资本和广州产投资本参与投资[1] - 所融资金将用于拓展医疗器械一体化服务平台并加强全国服务网络建设[1] 公司背景与定位 - 公司成立于2017年 总部位于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 致力于解决创新医疗器械企业产业化"最后一公里"难题[1] - 公司是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临床试验分会理事长单位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应用评价分会常务副会长单位以及北京药学会医疗器械专委会主委单位[1] - 公司打造独特的全产业链模式 覆盖从研发到上市的关键环节 业务范围包括有源医疗器械 大型放疗设备 医用机器人 AI医疗器械 生物材料 IVD 医美和数字疗法等领域[1][3] 战略布局与区域影响 - 公司将完成京津冀 长三角 珠三角及西南区域的全国范围辐射 推动地区产业链完善和产业聚集发展[1] - 落地成都高新区将填补成都医疗器械全流程专业服务平台空白 吸引更多优质企业落地[2] - 在广州落地将推动检验检测配套和专业服务完善 补强医疗器械研发关键环节 助力粤港澳大湾区高端医疗器械产业聚集区建设[2][3] 投资方观点 - 弘毅投资看好公司全产业链一体化服务模式和业务团队 认为其能拓展市场边界并赋能产业链[2] - 国聚创投认为公司服务模式将推动广州及大湾区医疗器械产业创新发展和集聚发展[2] - 国生资本认可公司专业团队和质量管理体系 强调其竞争壁垒和产业链补强作用[2] - 广州产投资本指出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是广州市五大关键产业 公司落地将完善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链[3]
机构:脑机接口创新成果持续涌现 产业加速壮大
证券时报网· 2025-08-29 08:16
政策支持与产业布局 - 江苏省部署科技计划项目支持脑机接口设备等前沿技术产品研发及关键原材料、核心零部件技术攻关 [1] - 推进脑机接口测试平台建设并打造医用电声领域优势检验项目以提升检验监测能力 [1] - 多地发布脑机接口相关政策推动领域发展 美国、欧盟、韩国等国家和地区通过战略规划和政策引导开展研究布局 [1][2] 技术发展与商业化前景 - 脑机接口实现生物智能与机器智能协同交互 是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融合发展的前沿技术 [1] - 脑机接口创新成果持续涌现 产业加速壮大并孕育颠覆性突破 成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重要领域 [1] - 产业链中上游技术进步带来下游应用端不断突破 国内公司有望逐步实现商业化应用并向产业化目标迈进 [1] 市场规模与投资关注要素 - 麦肯锡估算2030—2040年全球脑机接口在医疗领域应用的潜在市场规模达400亿—1450亿美元 [2] - 行业适合中长期布局 需重点关注应用场景拓展、技术迭代及稳定性、市场需求及量产能力等要素 [2] - 核心技术突破方向包括信号获取和通道数提升 需跟进行业研发及产品推新、销售渠道拓展情况 [2]
江苏省:支持脑机接口设备、医用机器人等前沿技术产品研发
证券时报网· 2025-08-28 22:52
政策支持方向 - 支持创新产品研发 聚焦创新 临床急需与罕见病治疗等方向 部署实施省科技计划项目 [1] - 支持细胞与基因治疗药物 境外已上市药品 放射性药品 医用机器人 脑机接口设备等医药前沿技术产品研发 [1] - 支持关键原材料 核心零部件技术攻关 [1] 产业能力建设 - 提升检验监测能力 推进脑机接口 人工器官等新兴领域测试平台建设 [1] - 打造医用电声领域优势检验项目 [1]
中国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国际会议在苏州开幕
苏州日报· 2025-08-27 07:05
行业政策支持 - 国家药监局聚焦医用机器人、高端医学影像、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和新型生物材料等医疗器械新质生产力关键领域 全力支持高端医疗器械研发创新 [1] - 国家药监局今年已批准创新产品52个 截至目前累计批准创新产品367个 [1] - 全面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深化药品医疗器械监管改革促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鼓励高水平的全球医疗器械产品在中国首发 [1] 区域产业发展 - 江苏省携手各方探索医疗器械创新与监管的新路径、新模式 推动医疗器械产业向更高能级迈进 [1] - 江苏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围绕企业创新药械产品研发、成果转化、项目落地等方面需求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 [1] - 江苏省欢迎全球医药企业投资深耕 共同打造全球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创新高地、质量高地、开放高地 [1] 行业参与主体 - 国内外医疗器械监管机构、国际组织、行业协会、学术机构、企业代表参与会议 [2] - 江苏省及苏州市各级政府代表出席会议 包括副省长、市委书记、副市长等 [1][2]
政策引领医疗器械企业聚焦高端创新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8-21 00:38
医疗器械板块市场表现 - A股医疗器械板块131家企业中有125家近一个月股价上涨 赛诺医疗区间累计涨幅达20759% [1] - 13家相关企业接受机构调研 南微医学和安杰思位列调研榜前列 [1] - 机构投资者密集调研表明专业资本正在重新评估行业成长性 [1] 政策支持与行业升级 - 国务院办公厅1月发布文件提出深化医疗器械监管改革 推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 打造创新生态 [1] - 国家药监局7月推出十大举措支持高端医疗器械创新 涵盖医用机器人 人工智能医疗器械等领域 [2] - 政策旨在打破行业"低端锁定"困局 推动产业链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 提升国际竞争力 [2] 市场规模与发展前景 - 前瞻研究院预测2030年中国高端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将达28万亿元 [2] - 政策引导国产替代全面渗透 技术快速发展驱动行业增长 [2] 企业国际化布局 - 迈得医疗通过参展 客户拜访等方式拓展海外渠道 2024年末境外在手订单超6000万元 [3] - 安杰思产品销往60多个国家 签约客户达130家 通过本土化经营深化全球化布局 [3] - 新兴市场医疗需求增长为我国企业"出海"提供空间 行业正经历"全球重构价值链"阶段 [3]
四场座谈会定调“真创新”政策路径,AI医疗+高端器械国产化催生千亿新蓝海,恒生医疗ETF(513060)飙涨3%
搜狐财经· 2025-07-30 14:13
港股市场表现 - 恒生科技指数午间收跌1.57% 录得5连跌 恒生指数和国企指数均下跌0.43% [1] - 互联网医疗股表现强势 平安好医生大涨9%刷新阶段新高 婴幼儿奶粉板块需求改善预期推动三胎概念股回升 [1] - 恒生医疗ETF(513060)盘中大涨超3% 成交额近25亿元 换手率超30% 成分股中平安好医生涨超11% 微创医疗涨超8% 石药集团涨超7% [1] 医保政策支持创新药械 - 国家医保局召开四场座谈会系统阐述创新药械全链条政策支持体系 政策导向为"真支持创新、支持真创新、支持差异化创新" [2][3] - 第一场座谈会聚焦建立医保综合价值评价体系 旨在解决创新药械评价标准不统一问题 高效配置医保资源 [2] - 第二场座谈会宣布三项突破性举措:统一新设医疗服务价格项目通道 研究新上市药品首发价格机制 助力中国创新药械全球化发展 [2] - 第三场座谈会推动建立医保数据共享机制 赋能创新药研发从"经验判断"向"数据驱动"转型 [3] - 第四场座谈会明确支持临床真疗效和患者真获益的"真创新" 鼓励拓展创新宽度和深度 避免同质化竞争 [3] 创新药械政策具体措施 - 第11批药品集采优化规则 允许医疗机构按品牌报量 优化价差计算规则 为高质量创新产品创造公平竞争环境 [4] - 建立新上市药品首发价格机制 允许突破性疗效创新药获得合理溢价空间 [4] - 高端医疗器械领域实施"创新豁免" 医用机器人和AI医疗器械暂不纳入集采范围 [4] 医药行业创新趋势 - 政策引导资本投向罕见病、老年性疾病、精准医疗等未满足临床需求领域 [5] - 2025年1-5月中国创新药企对外授权交易额达455亿美元 已超2024年全年总额 百济神州和信达生物海外收入同比增长120% [5] - AI+医疗应用降低研发成本50% 缩短研发周期30% AI医疗龙头企业盈利增速预期达35%+ [5] - 高端器械国产替代加速 政策设定2025年县级医院国产设备占比70%的目标 医疗新基建拉动超2000亿元设备采购需求 [6] 恒生医疗ETF投资价值 - 恒生医疗ETF(513060)深度受益于国内政策红利和产业升级趋势 成分企业包括微创机器人和爱康医疗等高端器械企业 [7] - 创新药械被列为新兴产业核心环节 医保数据支持研发和商保目录设立等政策为行业提供长期增长基础 [7][8] - 国产器械龙头有望受益于县级医院国产设备占比70%目标的推进 [7]
7月25日A股午评:逆势吃肉!帮主早盘盯上这两大方向,午后重点看这里!
搜狐财经· 2025-07-25 12:15
AI应用概念股 - AI应用概念股反弹与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即将在上海开幕有关,聚焦大模型应用和算力新基建 [3] - Sora概念、教育传媒方向因技术突破和场景落地消息频出,汉王科技、因赛集团等个股涨停 [3] - 资金流向AI领域受政策和技术双驱动逻辑影响,需关注有实际订单落地的企业 [3] 医疗器械板块 - 政策支持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发展,医用机器人和AI医疗器械细分赛道受益 [3] - 康泰医学、正川股份等龙头涨停,反映国产替代加速趋势,高端影像设备和人工脏器领域订单增长 [3] - 三季度为医疗器械业绩拐点,上半年招标订单开始转化为收入,基本面支撑行情 [3] 物流板块 - 低空经济政策推动无人机配送和eVTOL技术发展,申通快递因与菜鸟无人车合作投运2000台智能配送设备涨停 [4] - 6月电商物流指数创年内新高,农村业务量增速超30%,暑期消费旺季将带动快递订单量增长 [4] - 国际集运市场处于淡季,SCFI运价六连跌,物流板块机会集中在国内政策驱动的智能配送和农村电商领域 [4] 下跌板块分析 - 海南自贸区板块调整因前期涨幅过大,政策利好兑现后资金撤离纯概念股 [4] - 雅下水电板块调整因项目周期长、利润率低,短期业绩释放有限,中设股份跌停反映资金态度 [4] 午后策略 - 沪指缩量调整显示资金观望情绪,北证50逆势上涨或为资金避险选择 [5] - AI和医疗器械板块若政策预期持续,调整或为低吸机会,医疗器械下半年或现超额收益 [5] - 物流板块需跟踪低空经济政策落地进度,申通快递若站稳涨停可能带动板块情绪 [5]
曙光初现,医疗器械板块会成为下一个创新药板块吗?
市值风云· 2025-07-16 18:05
医药板块复苏趋势 - 医药板块在连续3年深度调整后迎来明显复苏,创新药板块上半年率先发力,呈现"业绩+估值"戴维斯双击 [3] - 医疗器械板块成为下半年潜在复苏方向,上涨新动能正在涌现 [3] 医疗器械行业政策拐点 - 国家药监局2025年7月发布公告,明确将医用机器人、高端医学影像设备、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和新型生物材料列为重点发展领域 [4] - 政策核心包括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简化AI医疗器械变更注册要求、探索脑机接口监管路径等十大支持举措 [4] - 深圳等地同步出台配套政策,构建"创新-审批-上市-出海"全链条支持体系 [5][6] 国产医疗器械进口替代 - 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从2001年179亿元增至2022年1.3万亿元,21年增长72倍,CAGR超20%,2025年预计突破1.4万亿元 [9] - 国产设备采购导向政策形成制度性保障,县级医院国产化率目标为2025年70%、2030年95% [9] - 欧盟限制中国医疗器械招标后,财政部规定4500万元以上采购项目中欧盟组件占比不得超过50%,涉及MRI、CT等高端设备 [10] - 2023年中国自欧盟进口医疗器械1010.39亿元,占进口总额42.97%,其中高端设备占比45% [10] 医疗器械ETF配置策略 - 规模超1亿元的医疗器械相关ETF共11只,医疗ETF(512170 SH)以261.3亿元规模领先 [12][13] - 港股医疗ETF表现突出,恒生医疗保健指数近一年涨幅72.2%,显著高于A股中证医疗指数的14.6% [14][15] - 中证医疗指数权重集中于医疗设备(29.7%)、医疗研发外包(21.7%)和医疗耗材(14.5%) [17] - 中证全指医疗器械指数更纯正,医疗设备、耗材和体外诊断合计占比90% [19][23]
诸多“首创”,迎利好!助力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发展重磅措施出台 | 权威解读
央视网· 2025-07-11 16:44
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发展政策 - 国家药监局发布10条举措支持高端医疗器械发展,聚焦医用机器人、高端医学影像设备、新型生物材料医疗器械、人工智能医疗器械等代表性领域[1][3] - 政策目标是促进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应用于医疗健康领域,重点支持脑机接口、腹腔内窥镜手术系统、多病种大模型AI医疗器械等前沿产品[4] - 2023年中国高端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突破8000亿元,近5年复合增长率达18%,政策落地后将加速智能诊疗、精准医疗领域跨越式发展[4] 市场规模与产业前景 - 中国高端医疗器械市场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政策将提升行业国际竞争力并为全球医疗贡献中国方案[6] - 行业近10年复合增长率保持在10%以上,医用机器人、AI医疗器械等细分领域成为新质生产力关键[3][4] 政策创新亮点 - 国内首创"创新特别审查"程序,明确AI、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注册指导政策[10] - 审评重心前移至研发阶段,简化AI产品变更注册要求,加强国际前沿技术产品的前置服务[8] - 实施分阶段检查模式,指导企业建立科学质量管理体系以配合研发注册进度[12] 全生命周期管理 - 政策覆盖产品上市前后全生命周期,加快上市后变更注册办理速度以适应迭代需求[13] - 首次明确医用机器人分类指导原则和命名规范,加快制定手术机器人等行业标准[16] 国际化布局 - 推动全球监管协调,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并加快转化应用,加强"一带一路"国家药监合作[18] - 筹建医用机器人、AI医疗器械标准化组织,首次在政策中明确标准对创新的引领作用[19] - 通过国际交流平台捕捉创新赛道,助力中国企业加速出海[14]
政策支持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发展 企业、患者和产业将迎来这些利好
央视新闻· 2025-07-11 16:01
政策支持方向 - 国家药监局发布十条举措重点支持医用机器人、高端医学影像设备、新型生物材料医疗器械、人工智能医疗器械等高端医疗器械领域[2] - 政策聚焦脑机接口技术医疗器械、腹腔内窥镜手术系统、多病种大模型人工智能医疗器械等代表性产品[2] - 目标是抢占国际制高点,推动"中国造、全球新"医疗器械早日上市[2] 市场规模与增长 - 2023年中国高端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突破8000亿元[2] - 近10年复合增长率保持在10%以上,近5年达18%[2] - 市场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3] 创新政策亮点 - 国内首创将审评重心前移至研发阶段,简化人工智能产品变更注册要求[4] - 对国际前沿技术产品加强前置服务和指导[4] - 实施"创新特别审查"程序,明确人工智能、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注册指导政策[4] - 检查关口前移,采用分阶段检查模式配合企业研发进度[4] - 加快办理上市后变更注册,适应产品快速迭代需求[5] 标准化与国际合作 - 首次明确医用机器人分类指导原则和命名规范[7] - 加快制定手术机器人、外骨骼机器人等行业标准[7] - 筹建医用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医疗器械标准化组织[7] - 推动全球监管协调,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和监管规则制定[7] - 加强"一带一路"国家合作,推广中国监管模式[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