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技成果转化
icon
搜索文档
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欧洲专场探讨创新与合作
新华社· 2025-11-01 10:22
峰会活动概况 - 2025年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欧洲专场于10月31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 [1] - 活动吸引了来自中国、比利时、荷兰、德国、法国、英国等地的180余名青年科学家、高校代表及科技创新机构负责人参与 [1] - 峰会自2019年创办以来已举办至第七届 [2] 合作议题与成果 - 与会者共同探讨科研创新合作、科技成果转化与青年人才培养等议题 [1] - 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已成为中欧科研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促成了多项中欧高校与科研机构合作 [1] - 过去一年有多个欧洲青年科研团组赴中国路演,并促成多个项目落地 [1] - 峰会与全球200多家大学、国际科技组织建立了交流联系 [2] 行业领域与评价 - 中国在新能源交通、可再生能源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已成为世界领先者 [1] - 中国为全球绿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 - 欧盟与中国被视为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两大支柱 [1] 合作背景与深化 - 自2022年起,峰会欧洲专场连续在布鲁塞尔举办 [2] - 该系列活动推动中欧在创新、教育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 [2] - 2025峰会全体大会已于10月25日在浙江温州举行 [2]
昊华科技(600378):氟碳化学品价格上涨,公司业绩显著提升:昊华科技(600378.SH)2025年三季报点评
光大证券· 2025-10-31 16:24
投资评级 - 维持公司"买入"评级 [3] 核心观点 - 受益于氟碳化学品价格的上涨,公司2025年前三季度业绩显著增长 [1][2] - 考虑到公司产品价格的上涨,同时相关产品景气度具有可持续性,因此上调公司2025-2026年盈利预测,新增2027年盈利预测 [3] 2025年三季度业绩表现 - 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12301亿元,同比增长2050% [1] - 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1232亿元,同比增长4457% [1] - 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1214亿元,同比增长10993% [1] - 2025年第三季度,公司单季度实现营收4541亿元,同比增长2233%,环比减少136% [1] - 2025年第三季度,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587亿元,同比增长8430%,环比增长2768% [1] 氟碳化学品业务分析 - 由于配额政策影响,氟碳化学品市场供需情况持续改善,对应产品价格显著上涨 [2] - 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氟碳化学品实现营收403亿元,同比增长436% [2] - 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氟碳化学品实现销量91万吨,同比减少33% [2] - 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氟碳化学品平均销售价格为44万元/吨,同比增长486% [2] 其他产品销量增长 - 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含氟锂电材料销量同比增长121% [2] - 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含氟气体销量同比增长227% [2] - 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特种轮胎销量同比增长220% [2] 盈利能力与费用控制 - 受益于氟碳化学品价格的上涨,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毛利率同比提升245个百分点至2518% [2] - 得益于公司营收体量的提升,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销售期间费用率同比下降215个百分点至1363% [2] 重点项目进展与科技成果 - 中昊晨光26万吨/年高性能有机氟材料项目主要装置已投产 [3] - 黎明院46600吨/年专用新材料项目聚氨酯和催化剂装置已投产 [3] - 中化蓝天郴州1000吨/年全氟烯烃项目已投产 [3] - 昊华气体西南电子特种气体项目正在开展安装施工 [3] - 2025年1-9月,公司累计申请专利171件,累计授权专利135件 [3] - 报告期内西南院连获3件国际专利授权,并中标重点客户甲醇合成装置中的两套变压吸附氢气回收装置 [3] 盈利预测与估值 - 预计2025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为1814亿元(前值为1174亿元) [3] - 预计2026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为2110亿元(前值为1299亿元) [3] - 预计2027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为2379亿元 [3] - 预计2025年公司营业收入为16048亿元,同比增长1491% [5] - 预计2026年公司营业收入为18503亿元,同比增长1530% [5] - 预计2027年公司营业收入为21417亿元,同比增长1575% [5] - 预计2025年公司EPS为141元 [5] - 预计2026年公司EPS为164元 [5] - 预计2027年公司EPS为184元 [5] - 基于2025年预测,公司P/E为23倍,P/B为22倍 [5]
南京赴京“四对接”打出高质量引才组合拳
新华日报· 2025-10-31 07:55
活动概况 - 南京市组织180余家优质单位在北京高校举办"魅力南京"专题宣介会,活动以人才、项目、资本"四对接"为核心[1] - 活动吸引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20余所高校师生代表参与,现场进行政策宣介、校友分享、专场招聘和项目路演[1] - 南京市10余个部门负责人与300余名师生进行深度交流,同步举行的专场招聘会有200余家用人单位提供6300余个优质岗位[2] 人才吸引成效 - 2021年至2025年间,中国科学院大学有1062名毕业生初次签约落户南京,在江苏省各设区市中排名第一,其中外省学子836人,占比约79%[2] - "魅力南京·百校巡回招引"专场招聘会现场求职人数超3000人次,收到简历4100余份,硕士以上学历者近70%,达成初步就业意向1000人次[5] - 南京每年筹集适合高校毕业生的高质量岗位超20万个,并提供"海智湾""宁青驿站"等载体提供免费入住和研习补贴[2] 产业发展与岗位需求 - 招聘岗位覆盖软件信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企业对数据处理与算法岗位需求显著[2] - 星智云开作为生物医药创新企业,专注于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研发与心脏安全性评价,起步后已签下10余个订单,包括国内排名前三的知名药企[3] -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反馈南京产业布局完善,企业数量多,技术迭代速度快[2] 创新创业支持 - "赢在南京"人才创新创业项目路演聚焦生物医药、信息通信技术转移转化,32家金融机构现场对接,融资金额近3亿元[4] - 创新项目如"基于大模型与产业人才图谱的AI智能体"获得投资机构高度关注,路演后立即有3位投资人联系对接[4] - 南京为创新创业提供快速落地服务,企业从考察注册到实验室具备运营条件仅需数月,体现服务速度与效率[3] 校地合作机制 - 清华大学等10所在京知名高校招生就业部门负责人受聘为南京"引才大使",6位高校专家担任"成果转化顾问"[4][5] - 建邺区与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签约合作办赛,推动南京与北京高校合作进入机制化、系统化新阶段[5] - 北大科技园将在北京建立科技人才会客厅对接科研资源,在南京设成果转化基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5] 人才发展案例 - 青年人才蔡思源博士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工作两年,入选南京市中青年拔尖人才项目,获得市"青年托举人才"资助[3] - 校友分享表明南京为人才提供全方位支持,只要具备真才实学,城市就能提供成就梦想的发展平台[3]
建好创新生态“公共基础设施”
经济日报· 2025-10-31 06:17
行业现状与挑战 - 中试平台是连接实验室与生产线的关键环节,其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产业创新链的转化效率 [1] - 当前中试平台建设处于起步阶段,面临投入大、风险高、单纯依赖政府投入难以持续的挑战 [1] - 传统监管政策与中试活动特殊性存在冲突,审批流程繁琐 [1] - 区域发展不平衡,部分平台与产业基础脱节,存在重复建设和资源闲置现象 [1] - 中试服务尚未完全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跨区域协同不足 [1] 政策与监管优化 - 需加强顶层设计,推动政策协同创新,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以简化审批流程 [1] - 可借鉴上海“七部门协同+一事一议”机制 [1] - 推行“行业自律+政府监管”模式,在安全环保底线基础上赋予行业协会更多标准制定权,实现“一次评估、长期有效” [1] 平台建设与产业结合 - 中试平台的生命力在于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应引导各地基于自身产业禀赋布局,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2] - 制造业基础雄厚地区可聚焦高端装备中试,化工园区可打造新材料中试基地,低空经济试点区域可发展无人机适航检测平台 [2] - 通过将中试平台嵌入现有产业集群,实现从“单点验证”到“场景化验证”的升级 [2] 商业模式创新 - 中试平台需突破传统租金模式,拓展多元收益渠道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2] - 可通过“基础服务+增值服务+股权回报”模式,为初创企业提供技术孵化、场景应用、投资融资等全链条服务 [2] - 可依托技术优势提供“首台套”验证和一体化解决方案以获取高附加值订单 [2] - 可通过共建研发中心、联合攻关等方式深化产学研合作,实现价值共享 [2] 网络化与开放共享 - 需推动建立跨区域中试资源对接平台,促进创新要素自由流动 [2] - 支持龙头中试平台输出标准、管理和服务,形成覆盖全国的服务能力 [2] - 鼓励中试平台面向全产业链开放,为中小企业提供普惠式中试服务,使其成为创新生态的“公共基础设施” [2]
激发青年科技人才活力
经济日报· 2025-10-31 06:16
文章核心观点 - 青年科技人才正成为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的主力军和赢得未来发展的关键力量 其培养呈现规模扩大、结构优化、地位提升的系统性跃升趋势 但同时也面临培养机制、评价体系、资源分配和生活保障等方面的制约 [1] - 为充分激发青年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 需要打破结构性壁垒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 并打造创新友好型生态 以推动创新才智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1][2] 青年科技人才发展现状 - 基础研究人才队伍总量从“十三五”末的47.2万人增至“十四五”的57.5万人 [1] - “十四五”期间新招收博士后18万人 较“十三五”时期增长64% [1]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中45岁以下人员占比达43.3% [1]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0%由45岁以下青年承担 [1] 面临的挑战与制约因素 - 培养机制与评价体系不科学 存在“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倾向 [1] - 青年科技人才成长路径受限与资源分配不足 [1] - 生活保障与激励机制不完善 [1] 制度创新与培养机制改革 - 通过重大科研任务“揭榜挂帅”等制度 打破资历、年龄与成果壁垒 鼓励青年人才担当主角 [1] - 设立专属赛道并探索精准扶持方案 结合经费包干制打破传统科研经费管理的制度刚性 [1] - 通过产学研联合培养重塑评价体系 摒弃不科学的科研指标竞赛 [1] 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支持 - 建立科技情报员制度 利用大数据连接国家实验室成果库与工业互联网平台 对接成果转化 [2] - 搭建共享性概念验证与中试平台 供青年人才跨区域预约使用 降低项目早期夭折风险 [2] - 通过专利作价入股 为青年人才将“知本”转化为资本提供通道 [2] - 开辟科创板即报即审绿色通道 对年收入1000万元以上且完成中期测试的科创企业 将上市周期压缩至6个月 [2] - 设立政府领投、市场跟投的青年科技人才专属科创基金 撬动社会资本 例如成都市发布总规模超1000亿元的未来产业基金 [2] 创新生态与政策环境建设 - 营造宽容失败、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 引导青年树立敢闯会创的价值观 [2] - 鼓励各地出台针对性扶持政策 在项目审批、政府服务、专利申请等环节探索创新友好型政策设计 [2] - 打造从研发到产业化的全链条生产性服务业生态 为项目落地与创新创业提供制度、服务与资本维度的全方位支持 [2]
十万亿级赛道升级 科技服务业如何良性循环
北京商报· 2025-10-31 01:06
行业宏观数据与增长态势 - 2019年至2023年科技服务业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2.3% [1] - 2024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超6.8万亿元 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 [1] - 2024年北京科技服务业产业规模突破万亿 规上单位达3900多家 全年实现收入1.14万亿元 其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稳定在8%以上 [4] 政策支持与服务体系构建 - “十四五”期间国家持续对科技服务业给予税收支持 2025年5月工信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3] - 已形成以三大技术交易所 12个国家技术转移区域中心 420家重点技术转移机构为支撑的体系 [3] - 发展各类孵化机构1.5万家 覆盖全国95%以上县级以上地区及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 [3] 北京地区产业发展格局 - 北京科技服务业形成“123”发展格局 即以占全国一成企业数量 创造二成收入 贡献超三成利润 [4] - 北京依托教育 科技 人才优势及第三产业占比超80%的经济结构支撑 [4] 未来发展方向与重点举措 - 工信部将推进全国一体化技术市场建设和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等重点改革 [4] - 将开展服务机构培优行动 加快建设国家统一技术交易服务平台 培育国际领先的卓越孵化器 [4] - 将强化标准引领 建设科技服务业集聚区 培育专业化技术经理人队伍 [4] 金融赋能实践与产品创新 - 交通银行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推出“科创易贷”专属产品线 包括针对初创阶段的“交银人才贷”和成长阶段的“科技场景贷” [5] - 交通银行革新“主动授信”服务模式 利用大数据和隐私计算技术预先核算授信额度 实现主动送贷上门 [6] - 交通银行打造涵盖“股 债 贷 租 托”等核心产品的一体化服务矩阵 与工信部火炬中心共建联合实验室 [6] - 截至目前 交通银行科技领域全融资规模突破1.7万亿元 [6] 关键平台与成果落地 - 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上线“科技成果转化专区” 已累计助企融资金额突破1.2万亿元 入库企业超40万家 入驻金融机构3000余家 [7] - “交银火炬贷2.0”上线15个月覆盖北京地区科技企业5000家 累计授信额度达88亿元 全国累计支持企业29万家 落地授信金额500亿元 [7] - “科技型企业孵化器综合化服务方案”聚焦全国1.5万家孵化器 36万家在孵企业 构建专属评价模型和信贷产品 [7]
2025金融街论坛|科技服务业十万亿级赛道升级,“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如何搭建
北京商报· 2025-10-30 22:24
行业宏观数据 - 2019年至2023年科技服务业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2.3% [1] - 2024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超6.8万亿元,已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 [1] - 北京作为科技服务业发展高地,2024年产业规模已突破万亿元 [1] 国家政策与服务体系 - “十四五”期间国家持续对科技服务业给予税收支持,加速科技成果孵化转化 [8] - 2025年5月工信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8] - 已形成以三大技术交易所、12个国家技术转移区域中心、420家重点技术转移机构为支撑的体系 [8] - 发展各类孵化机构超1.5万家,覆盖全国95%以上县级以上地区及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 [8] 北京地区发展格局 - 北京科技服务业形成“123”发展格局:以占全国一成企业数量,创造二成收入,贡献超三成利润 [9] - 2024年北京科技服务业规上单位达3900多家,全年实现收入1.14万亿元 [9] - 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始终稳定在8%以上,成为经济增长核心引擎 [9] 金融赋能实践 - 交通银行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推出“科创易贷”专属产品线 [10] - 针对初创企业创新“交银人才贷”,解决“从0到1”资金困局 [10] - 针对成长企业打造“科技场景贷”,成熟企业开设绿色审批通道 [10] - 交通银行科技领域全融资规模突破1.7万亿元 [11] 金融创新模式 - 交通银行坚持数据赋能,多维度评价企业科技含量,革新“主动授信”服务模式 [11] - 利用大数据、隐私计算技术精准研判需求,实现主动送贷上门 [11] - 与工信部火炬中心共建联合实验室,开展数据赋能、场景创新等合作 [11] 平台建设成果 - 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上线“科技成果转化专区”,已累计助企融资金额突破1.2万亿元 [12] - 平台入库企业超40万家,入驻金融机构3000余家,汇集金融产品服务800多件 [12] - “交银火炬贷2.0”上线15个月覆盖北京科技企业5000家,累计授信额度达88亿元 [12] - 全国累计支持企业达29万家,落地科技型小微企业授信金额500亿元 [12] 生态融合举措 - 发布工信部科技服务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标准体系 [13] - 推出“火炬创业孵化协作网络”和中国中小企业服务网创新成果首发平台 [13] - 聚焦全国1.49万家孵化器、36万在孵企业,构建专属评价模型和信贷产品 [12]
“十四五”首都高校答卷|北京联大:走应用型大学特色发展之路
新京报· 2025-10-30 18:25
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 成功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并新增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完成从专科到博士的全链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2] - 学校获批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推免高校,在校研究生突破1500人 [2] - 五年新增17个国家级和北京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成26个紧密对接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建设需求的微专业 [3] - 建立5个现代产业学院及全国首个文理工管艺交叉融合的文化遗产卓越工程师学院,打破传统学科壁垒 [3] - 学生累计获国家级奖项530多项,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在市属高校中位居前列 [3] 科研创新与服务转化 - 五年科研经费总量达8.5亿元,承担54项国家及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 [4] - 科技成果转化和服务金额增长60%,科研导向从追求论文数量转向注重实际价值 [4] - "北京学"新兴交叉学科平台关于城乡基层社会治理的研究成果上线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文本库 [4] 校地合作与国际化 - 近两年通过校地合作发展联盟与8家地方政府、43家企事业单位签署合作协议 [5] - 新签署41份校际协议,学生出国(境)项目突破100个 [6] 治理体系现代化 - 完成《大学章程》修订,完善以章程为核心的制度体系 [6] - 推进统一校院管理模式,构建"一站式"线上服务体系,提升办学效能 [6]
秋田微:公司密切关注行业动态变化,并结合客户及市场需求,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
证券日报网· 2025-10-30 18:17
公司战略与研发投入 - 公司将创新与自主研发放在首位 [1] - 公司不断加大研发投入 [1] - 技术创新的着眼点立足于符合政策发展方向、行业特点、市场需求及公司自有现状的前沿应用技术创新上 [1] 市场与成果转化 - 公司密切关注行业动态变化 [1] - 公司结合客户及市场需求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 [1]
国家产融合作平台“科技成果转化专区”正式发布
新浪财经· 2025-10-30 16:01
10月29日,由北京市人民政府等相关部门主办的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金融赋能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 展"论坛在北京举办,国家产融合作平台"科技成果转化专区"在会上正式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