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转化

搜索文档
大庆:多措并举切实有效为企纾困解难
中国新闻网· 2025-09-12 17:06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9月12日电(记者 史轶夫)近日,记者从大庆市龙凤区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了解到,龙凤 区为打通惠企政策直达企业的"最后一公里",聚焦"底数不清、政策难找、标准不明、申报复杂"等堵 点,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启动惠企政策直达快享专项行动,通过释放政策红利为企业纾困解难、降本增 效,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随着石化产业发展,龙凤区已形成以三聚能源、塑龙石化为代表的化工原料产业集群,海鼎公司、汉光 公司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集群,以石化机械厂、安惟特科技等为代表的石化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以中油 寰球大庆石化工程公司、大庆石化检测开发公司等为代表的石化服务产业集群,以大庆润滑油分公司、 加通润滑油公司等为代表的润滑油产业集群。截止目前,全区"四上"企业达到156家,专精特新企业19 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高新技术企业55家,创新型中小企业31家,国家级绿色工厂1家,省级数 字化智能车间2家。 "接下来,我区将以企业反馈为导向,不断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惠企政策申兑质量,通过持续优化服务 为企业创新发展营造优质生态环境,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大庆市龙凤区中小企业服 务中心工作人员李可达说。(完 ...
财政部:支持科技创新,让科学家拥有更大的科技经费支配权
南方都市报· 2025-09-12 16:30
南都讯 记者杨文君 发自北京 9月12日下午,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财政改革发展 成效。财政部副部长王东伟就"十四五"时期财政支持科技创新的问题进行了回应。 财政部副部长王东伟。 近年来,中国科技发展突飞猛进,一系列科技成果令人瞩目。王东伟表示,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 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国家财政统筹运用各种政策工具,大力推进高水 平科技自立自强,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府性融资担保累计支持超过30万家中小科创企业获得约8000亿元贷款,被担保企业平均担保费率降至 1%以下。 据王东伟介绍,一是在资金投入上"添柴加火"。"十四五"时期,全国财政科技支出预计达到5.5万亿 元,比"十三五"时期增长34%,资金重点投向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国家战略科技任务。其中基础 研究累计投入达到7300亿元,年均增长12.3%。财政投入带动全社会研发投入快速增长,投入强度 从"十三五"期末的2.41%提高到2024年的2.68%,研发投入规模稳居世界第二位。 二是在经费使用上"放权松绑"。近几年一直在探索科技经费的管理模式。大的方向是,适应科技创新的 一般规律,让科 ...
宁夏中宁:政企产学研共促科技成果“进园入县”服务企业
中国经济网· 2025-09-12 15:55
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日前联合宁夏中卫市中宁县政府举办 科技成果"进园入县"服务企业行中宁专场暨人才对接活动。 对接活动发布了企业技术需求、人才需求和有关人才政策,解读了重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支持政策,来 自天津科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陕西科技大学、宁夏农林科学院、宁夏大学、宁夏医科大学、北方民 族大学的9位专家,聚焦中宁县特色优势产业需求,重点发布和路演了枸杞新品种、枸杞功能成分提取 及产品加工等一批科技成果。活动现场,还签署了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合作协议。 据了解,为确保本次活动取得实效,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前期组织相关人员深入中宁县企业、科 技园区等进行调研摸底,挖掘凝练了一批产业和企业技术需求,并面向全国征集先进科技成果300项, 在活动现场进行了发布。中宁县部分枸杞企业与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在活动前后进行了深入交流对接, 达成一批科技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意向。 ...
以改革激活创新引擎,广东彰显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优势
南方都市报· 2025-09-12 14:26
近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开展涵盖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在内的10个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并发 布具体实施方案。 纵观全球创新高地的发展经验,良好的创新生态和高效的成果转化机制是关键支撑。广东,尤其是粤港 澳大湾区,拥有雄厚的产业基础、活跃的市场主体、密集的高校科研院所以及联通国际的独特优势。 当前,通过持续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促进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高效流动与深度融合,广东正奋力打 造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科技成果转化最佳地。 此次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落地湾区,尤其是在技术要素领域的一系列大胆探索,进一步巩固和 提升了广东在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上的优势,这不仅是释放本地创新潜力的关键一招,也为全国深化 科技体制改革、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宝贵的"广东经验"和"大湾区模式"。 资源配置方式的灵活性与市场导向,是建立"广东优势"的基石。方案鼓励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的科技 项目遴选、资源配置、成果评价制度",这意味着创新资源的流向将更紧密地贴合市场需求和产业趋 势。 支持国家级科研机构和部属高校在粤新型研发机构享受地方优惠,推广企业创新积分制,优化企业科技 特派员制度,以及支持行业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 ...
再次迎来“科博会时间” 绵阳“科技大餐”上新
四川日报· 2025-09-12 14:23
吉祥物"科宝" "绵阳造"智能无人车。绵阳科技城新区管委会供图 绵阳科技城新区在路灯灯杆上为无人机搭建"空中机场"。绵阳观察 付乔崧 摄 5 8 7 重点产业体系 5条 主要承载地产业链 人工智能 新型显示 航空航天 低空经济 医药健康 8条 平台经济(以电子商务为重点) 高端能源装备 软件和信息服务 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含储能) 7条 特色产业新赛道 协同发展地产业链 银发经济 绿色建材 现代物流 文化旅游 机器人 商业航天 航空电子 核医疗 激光及太赫兹技术应用 磁性材料和电机 现代种业 9月,绵阳再次迎来"科博会时间"。9月26日至30日,以"协同创新·融合发展·开放合作"为主题的第十三届中国 (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下称科博会)将在绵阳举行。 自2013年首届举办以来,科博会已举办十二届,累计推动超2000项科技成果转化,吸引超5000家企业参展, 推动交易额突破千亿元,成为展示科技创新前沿成果的重要窗口、促进科技产业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据介绍,本届科博会涵盖"会、展、论、赛、产"五大板块30余场活动。为了以最好的姿态举办这场科技盛 会,绵阳正有序推进各项筹备工作,力求端出一桌色香味俱佳的" ...
段学欣:在“纳米”与“云端”之间搭桥,让微纳系统长出“大脑”
环球网资讯· 2025-09-12 11:05
【环球网科技报道 记者 林迪】"科学本身没有国界,尤其是在人类共同面对人工智能、气候变化等全球 性挑战的今天。"段学欣教授这句话不仅彰显了他作为科研工作者的全球视野,也映射出他作为 《Nanotechnology and Precision Engineering》期刊主编的远大愿景——让中国原创的工程科技成果,真 正走向世界舞台,实现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跨越。 8月31日,美国物理联合会出版社(AIP Publishing)携旗下学术期刊亮相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向中国科 学界展示其在物理与交叉学科领域的前沿布局与战略愿景。在其举办的"AIPP纳米科学新视界:微观尺 度·无限应用"分论坛上,记者采访了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教授、精密测试及仪器全国重 点实验室副主任、Nanotechnology and Precision Engineering(NPE)期刊主编段学欣教授。 段学欣教授在分论坛上作报告 来源:环球网 为破解这一难题,NPE采取了多项创新举措。期刊不仅接收学术论文,还鼓励企业工程师撰写专利分析 报告,解读行业巨头与初创企业的技术布局。通过这种方式,学术界可以洞察产业尚未破解的核心难 ...
机器人上演“十八般武艺”,唐山成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承接地”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11 19:57
机器人产业发展 - 唐山机器人展示体验中心总建筑面积约4600平方米 提供工业机器人 特种机器人及核心零部件一站式展示体验和购销服务 目前参展企业50家 展品130余件[3] - 百川机器人共享制造工厂汇聚1000余名技术人才和800台智能设备 为京津冀中小企业提供非标零件加工 样机试制到共享仓储物流一站式服务[3] - 共享工厂模式服务200余家企业 带动产值2亿元 有效缩短研发周期15% 降低单位成本8%[4] 特种机器人技术突破 - 中信重工开诚智能消防灭火机器人消防水炮最大流量每秒80升 射程达85米 相当于8名消防员工作量[4] - 煤矿作业机器人可代替井下工人执行巡检 喷浆 异物分拣任务 水下机器人下潜深度达300米[4] - 防爆智能巡检机器人融合北京机器人感知控制规划技术 天津新能源技术及唐山制造基地场景适配能力 已在国内外广泛应用[5] 钢铁产业转型升级 - 首钢京唐公司实现手持iPad炼钢操作 通过四个确认按钮完成整炉钢冶炼 降低人力成本并改善作业环境[5] - 公司完成铁路进码头项目 实现铁海多式联运 成品码头成为河北地区钢材下水量最大单体码头[6] - 与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首钢股份合作开发高性能汽车底盘用钢技术 实现高耐蚀长寿命汽车底盘用钢国产化[6] 区域协同创新模式 - 唐山成为科技成果转化承接地 融合北京研发资源 天津制造基础与河北场景空间[6] - 百川共享工厂工作人员加强天津办事处区域合作 车底智能吹扫机器人服务京津乃至全国地铁系统[6] - 特种机器人产业成为京津冀协同特色代表产物 形成三地优势互补的完整产业链条[5][6]
巅峰对话:从科技成果转化到巨头涌现,创变者共探具身智能核心发展议题
机器人圈· 2025-09-11 18:08
衡量科技成果创新成功的标准 - 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的核心是解决真实问题 需从用户需求和社会实际问题出发进行研发 而非脱离需求的技术自我陶醉 最终能否落地解决问题是关键 同时需兼顾市场契合度与用户付费意愿[6][8] - 科技成果转化成功需通过三个关键指标层层递进验证 技术指标是转化的入场券 需满足性能稳定性等核心参数达标 市场份额是转化的体检 市场占有率反映商业接受度和竞争力 社会影响是转化的毕业证 需解决社会实际问题推动行业进步或改善民生[10] - 科技成果转化成功可从覆盖范围和持续时间两个维度衡量落地效果 不同主体对应不同成功标准 个人和小团队需实现生存与运转 企业需兼顾产品迭代与多元价值 更广义的成功需引发时代性技术变革甚至改变人类生活方式[12] - 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的关键在于动态持续的迭代能力 需确保从用户需求到技术研发产品落地商业化推进再到响应新需求的整个链路能顺畅循环和持续迭代 这种需求-技术-产品-商业化的闭环迭代是否可持续是判断核心[16] 中国发展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的优劣势 - 中国发展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具有三大核心优势 市场牵引优势是中国拥有广大的市场前景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为技术研发与落地提供强大牵引 产业链完备优势是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制造产业链门类齐全采购零部件便捷高效提供坚实供应链支撑 社会氛围与人才优势是全社会支持力度大国家地方政府及园区营造良好创业氛围行业前景吸引大量优秀人才加入[17] - 中国发展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存在三大劣势 基础研究薄弱与发达国家相比积淀不足短期内难以快速追赶 部分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尽管产业链丰富但部分核心零部件仍需依赖发达国家进口存在供应链短板 产学研融合不足科研界与产业界之间存在鸿沟结合不够紧密未能有效填平鸿沟[18] 中国诞生具身智能赛道世界级巨头的关键因素 - 中国具身智能产业在市场技术政策方面的各类发展条件已经成熟 中国政府支持市场发展与技术进步 尽管面临技术产业生态等多重挑战但相信会被逐步攻破 预计未来3~5年中国将涌现出世界级的具身智能行业巨头[19] - 中国诞生世界级具身智能公司的关键在于能否找到产业大规模应用的结合点 若大量原创性科研成果能与产业需求精准匹配将激发无限产业发展想象力 哪个国家能率先实现科研成果与产业大规模应用的有效结合就有机会成为具身智能领域的领头羊[20] - 中国在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一定会涌现出一批优秀企业 优势在于丰富的场景强大的制造与供应链以及创新的人才生态 真正的突破点在于实现人形机器人的高度智能化和产业化闭环[20]
广东探路医工深度融合,加速前沿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病房”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1 13:07
医工融合与科技成果转化 - 医工融合通过临床需求反向推动技术创新和多学科协同攻关 为医学发展拓展边界注入新动能[1] - 广东省发布首批生物医药重点科技成果转化清单133项 涵盖医疗机构和高校的拟转化成果[1][3][6] - 广东省通过"百企百院粤医行"系列活动推动医工产销对接 实现临床需求与科研攻关精准衔接[2][8] 生物医药产业基础与优势 - 广东省药械化生产企业总量8983家居全国第一 注册备案产品达176万余个居全国第一[4] - 广东省已备案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174家 近3年每年新增本省医疗器械临床试验项目超500个均居全国第一[4] - 广东省58家生物医药领域上市公司总市值全国领先 形成广深佛莞中山等特色产业集聚区[3] 创新药物研发成果 - 昂拉地韦片为全球首个流感RNA聚合酶PB2蛋白抑制剂 具有快速强效低耐药特性[1][3] -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与众生药业合作研发来瑞特韦片和昂拉地韦片 形成研发验证上市高效闭环[1][3] - 东阳光药业推介伊非尼酮 众生药业推介来瑞特韦片等重点在研和已上市药械产品[6] 东莞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 东莞生物医药产业历经十余年发展 聚集500余家企业 形成创新药医疗器械体外诊断等多产业链[9] - 2024年松山湖生物医药企业产值超62.5亿元 占东莞市生物医药产业总产值的40%[10] - 松湖药港作为专业产业园建设研发转化研究院CXO平台等 打造全流程垂直生态体系[10] 政策支持与产业促进 - 广东省深化审评审批改革 创新药械获批数量逐年快速增长[4] - 松山湖计划修订新政策 在新药研发医疗器械研发等环节提供更具竞争力补贴与奖励[11] - 东莞市将充分发挥医疗机构支撑作用 打造医工融合新场景助力生物医药产业新高地[11]
广东探路医工深度融合 加速前沿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病房”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1 13:02
医工融合创新模式 - 昂拉地韦作为全球首个流感RNA聚合酶PB2蛋白抑制剂 通过临床需求反哺基础研究 企业转化实现成果落地 形成研发验证上市高效闭环[1] - 医工融合通过临床需求反向推动技术创新 多学科协同攻关 为医学发展拓展边界注入新动能[1] -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与众生药业合作研发创新药来瑞特韦片和昂拉地韦片 昂拉地韦具快速强效低耐药特性 为全球流感防控提供中国方案[3] 科技成果转化推进 - 广东省发布首批生物医药重点科技成果转化清单 涵盖133项拟转化成果 包括广东省中医院复康宁胶囊和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蚊式仿生抽血机器人等[1][3][6] - 广东省中医院有33个转化项目入选清单 包括4个院内制剂和2个医疗器械[6] - 建立临床价值筛选评价标准和项目收集筛选机制 搭建广东临床转化平台 促进医疗器械科研成果转化落地[4] 生物医药产业基础 - 广东省药械化生产企业总量8983家居全国第一 注册备案产品达176万余个居全国第一[4] - 已备案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174家居全国第一 近3年每年新增本省医疗器械临床试验项目超500个居全国第一[4] - 生物医药领域上市公司58家总市值全国领先 形成广深佛东莞中山等特色产业集聚区[3] 产业政策支持 - 以百企百院粤医行系列活动为抓手 推动医工融合产销对接 实现临床需求与科研攻关精准衔接[2][6] - 持续深化审评审批改革 创新药械获批数量逐年快速增长[4] - 松山湖计划修订新政策 在新药研发医疗器械研发产品注册和产业化环节提供更具竞争力补贴与奖励[8] 东莞生物医药发展 - 生物医药产业是东莞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聚集500余家企业 形成创新药及高端仿制药医疗器械体外诊断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等多产业链[7] - 松湖药港作为专业产业园 建设研发及成果转化研究院成果转化与服务中心干细胞中试平台和CXO平台 打造全流程垂直生态体系[8] - 松山湖生物医药企业2024年产值超62.5亿元 占东莞市生物医药产业总产值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