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管新规
搜索文档
券商资管发力主动管理 前20强规模已突破5.2万亿元
新华网· 2025-08-12 14:30
行业规模与转型趋势 - 券商资管规模从峰值下降超50%至8.64万亿元 行业处于全面转型阶段 提升主动管理能力成为核心方向 [1] - 证券公司私募资管业务规模占大资管行业总规模(65.87万亿元)比例仅为13.12% 未来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3] - 资管新规下通道业务压缩 券商在产品设计和市场反应上具备相对优势 行业转型成效逐步显现 [3] 头部券商竞争格局 - 2021年四季度前20强券商资管规模合计6.15万亿元 中信证券以1.17万亿元居首 领先第二名中金公司近3000亿元 [2] - 中银证券资管规模5977.38亿元跃居行业第三 环比增长1245.6亿元 增幅26.32%位列同业第一 [2] - 9家券商规模出现环比下降 其中5家降幅超10% 海通资管降幅超过20% 方正证券跌出前20榜单 [2] 主动管理能力表现 - 前20强券商主动管理规模达5.21万亿元 中信证券主动管理规模突破1万亿元(10462.5亿元) 占比提升至89.61% [3] - 中金公司、财通资管等5家券商主动管理占比超90% 18家券商该比例均超过50% [4] - 中银证券主动管理规模环比大增87.02%至4111.76亿元 主要受益于固收投资优势及债券牛市行情 [4] 业务发展问题与监管动态 - 行业存在资管新规落实不到位、产品违规运作、投资管理不规范及信用风控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1] - 东兴证券因业绩报酬提取频率违规、投资管理不规范及风控制度缺失被采取监管警示措施 [6] - 浙商资管因投资交易管理缺失等五大问题被暂停私募产品备案6个月 行业普遍开展自查整改 [6]
多家银行部分理财产品费率降为零 未来或有更多银行跟进
新华网· 2025-08-12 14:30
行业费率趋势 - 多家银行及理财子公司于2022年初下调理财产品代销费率 部分产品费率降至0元 涉及招商银行 华夏银行 光大银行等机构[1] - 费率下调覆盖管理费 销售服务费等类型 部分产品销售手续费率直接降至0[1] - 银行理财产品通常包含销售费 托管费 固定管理费 浮动管理费 认购/申购费 赎回费及其他投资运作费用[2] 竞争格局与动因 - 资金面宽松带动理财收益下行 对费率形成挤压[1] - 银行理财子公司成立及资管新规深化加剧理财市场竞争[1] - 净值化转型推动产品发行量与存续规模上升 规模效应进一步促使费率下降[1] 产品结构差异 - 银行理财固定费率低于公募基金 尤其托管费更具优势[2] - 超额管理费方面银行理财收取比例达10%-100% 而公募基金几乎不收取此项费用[2] - 超额业绩报酬是净值型理财产品核心收费项目 当实际收益率超过基准时按比例分配[2] 战略发展方向 - 费率竞争反映大资管格局下银行与公募基金的竞合关系[2] - 未来更多银行可能通过降低费率提升竞争力[3] - 行业需聚焦综合金融服务能力 通过财富管理建议增强客户黏性与满意度[3]
市场规模达29万亿元 投资者数量创新高
新华网· 2025-08-12 14:30
市场规模与增长 - 银行理财市场规模达29万亿元 同比增长12.14% [1] - 全年新发理财产品4.76万只 募集资金122.19万亿元 [1] - 理财产品为投资者创造收益近1万亿元 [1] 资管新规转型成效 - 保本理财产品规模由资管新规发布时的4万亿元压降至零 [2] - 净值型理财产品余额26.96万亿元 占比92.97% 较新规前增加23.89万亿元 [2] - 同业理财规模降至541亿元 较新规前下降97.52% [2] 资产配置结构 - 债券类资产占比同比增加4.13个百分点 较新规发布时增加19.43个百分点 [3] - 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占比同比减少6.58个百分点 较新规发布时减少14.80个百分点 [3] - 权益类资产占比同比减少1.48个百分点 较新规发布时减少9.03个百分点 [3] - 持有信用债815.17万亿元 占总投资资产48.13% [3] - 持有AA+及以上信用债规模12.75万亿元 占信用债总规模84.05% [3] 投资者收益与风险特征 - 理财子公司为投资者创造收益同比增长4.22倍 [4] - 理财产品加权平均年化收益率最高3.97% 最低2.29% [4] - 风险等级为二级及以下产品规模24.06万亿元 占比82.97% [4] - 风险等级为四级和五级产品规模0.11万亿元 占比0.37% [4] 投资者群体扩张 - 持有理财产品投资者数量达8129.90万个 全年增长3967.42万个 [5] - 个人投资者新增3919.13万人 同比增长94.48% [5][6] 监管与市场生态建设 - 理财公司产品存续规模占全市场比例近六成 [2] - 4家外方控股合资理财公司获批筹建 其中3家已开业 [2] - 监管坚持"成熟一家、批准一家"原则推进理财公司批设 [7] - 强化非现场监测和大数据筛查功能 加大现场检查力度 [7] 业务转型与发展方向 - 中小银行通过产品代销参与理财业务 [2] - 理财公司风险等级分布更均衡 一级产品占比19.57% 三级产品占比19.12% [4] - 2022年将提升资产配置专业性 引导资金进入国民经济关键领域 [8] - 重点布局碳中和、绿色金融、乡村振兴、普惠小微等领域 [8] - 强化养老产品供给 优化期限结构和托管模式 [9]
理财公司纷纷自购为哪般
新华网· 2025-08-12 14:28
面对市场变化,银行理财应如何降低收益波动?根据记者了解,多家理财公司正在加紧研究措施,进一 步加强资产配置。一方面,根据银行客户普遍的低风险配置倾向,加大对债券等固定收益类产品的投 入;另一方面,加大对权益类产品配置的投资研究能力,同时,适当延长相关理财产品的封闭期,相当 于延长了投资期限,减少短期市场波动对投资者行为的干扰。 针对以上现象,市场上有声音认为,这是因为银行理财此前"赔本"了、没人买了,理财公司这才开始自 购产品。需要厘清的是,该观点属于误读。回顾股票市场,上市公司高管增持自家股票并非新鲜事。与 此类似,理财公司自购理财产品也属于正常的市场行为。 "此次自购的主要原因有三方面。"多家理财公司负责人表示,一是对经济长期向好有信心,二是对中国 资本市场的韧性有信心,三是对自己的投资研究能力有信心。 信心足则预期稳。此前,银行理财市场曾出现预期波动——多款理财产品跌破净值出现"赔本"。同花顺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3月27日,银行理财子公司所发产品的"破净"数量已达1734款,在已披露净 值数据的11548款产品中占比15%。 银行理财不是保本保息吗?为什么它的收益表现与资本市场波动紧密相关?根 ...
监管层明确壮大公募基金管理人队伍 银行理财子公司有期待有纠结
新华网· 2025-08-12 14:26
监管政策动向 - 证监会于5月20日发布《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监督管理办法》,允许同一集团下银行理财子公司等专业资管机构申请公募基金牌照,这是继4月26日发布支持银行理财子公司申请公募牌照意见后,监管层再次明确信号 [2] - 2018年底银保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已为银行理财子公司持牌划定路径,规定理财子公司公募产品只能投资持牌金融机构发行的资管产品 [2] 银行理财子公司发展机遇 - 申请公募基金牌照可显著提升银行理财子公司权益投资能力,实现高风险产品品牌隔离和更独立的人才激励(如员工持股) [2] - 持牌后银行理财子公司可借助银行体系客户信任基础,走出与传统公募基金不同的独立发展路径,并与母行牌照产生协同效应 [1] - 银行理财子公司将发行更多权益资产比例较高的产品,带动资金投入资本市场,提升机构投资者比例 [3] - 在利率下行趋势下,持牌可快速补齐权益投资短板,完善全品类产品能力,扩大在大资管领域优势 [3] - 借助银行销售渠道优势,银行理财子公司可与母行形成良性协同,反哺银行客户多元化融资需求 [7] 产品结构与市场竞争 - 当前银行理财子公司固收型产品占比近80%,高风险特征产品(如"固收+"/权益型)不足10%,而公募基金后者占比接近40% [6] - 持牌初期银行理财子公司可能侧重类现金管理产品、偏固收产品、指数型产品及FOF等稳健权益产品,与传统公募基金形成互补 [7] - 在现金管理类产品中,公募基金凭借税收优势更多参与机构业务,而零售业务因客户风险偏好下降需求上升,两类产品规模近期均增加 [6] 挑战与考量因素 - 银行理财子公司权益类资产投研能力相对薄弱,业务转型需投入系统建设、投研体系及人才储备等资源,成本较高且短期盈利难度大 [4] - 部分公司对申请牌照持观望态度,主要因保障原有业务转型是当前目标,短期内无精力和动力开拓新业务 [4] - 可能受限于"一参一控"政策要求及成本盈利综合考量,导致投入顾虑 [4] 行业影响与长期展望 - 银行理财子公司持牌将推动银行理财公募化,回归资管业务本源,惠及普通投资者,并提供与其他资管机构同台竞技的机会 [3] - 直接融资比重上升趋势下,银行理财子公司需加强权益类资产投资布局,做到固收与权益"两头硬" [5] - 长期看竞争不可避免,但银行理财子公司可通过明确自身优势和定位,在竞合关系中发挥重要作用,协同壮大规模 [7]
产品收益率展示方式多样,业内人士提醒——理性看待理财产品过往业绩
新华网· 2025-08-12 14:20
理财产品收益率类型分析 - 银行理财产品展示的收益率类型包括业绩比较基准、近7日年化收益率、近一个月年化收益率、近三个月年化收益率及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 这些类型均代表过往收益表现而非预期收益 根据监管要求禁止预测业绩和宣传预期收益率[1] - 业绩比较基准是理财管理人设定的收益目标 不代表未来表现或实际收益承诺 展现形式包括单一值(如4.25%)或区间值(如3.5%-4.5%)[2] - 年化收益率以年为单位统一标准便于比较 例如期限362天产品净值从1.00升至1.0615时年化收益率为6.20% 不同时间段收益率通过年化折算产生各类指标如近7日/一个月/三个月年化收益率[3] 投资者认知现状与监管要求 - 多数普通投资者仍延续保本理财旧思维 仅关注收益率数字并将其默认为到期可实现收益 未能充分注意和区分不同收益率类型的具体含义[1] - 监管部门明确要求理财产品不得预测投资业绩或出具预期收益率 但在过往业绩展示方面未设定统一标准 金融机构可根据产品特征自主展示相应类型收益率[4] 收益率指标应用策略 - 中长期持有(6个月以上)建议重点观察业绩比较基准、近一年年化收益率和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 净值型产品中长期通常围绕业绩比较基准波动[4] - 中短期持有(1-6个月)建议关注短期收益表现指标 包括近7日年化收益率、近一个月年化收益率和近三个月年化收益率[4] - 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特指自产品成立日至最新净值披露日期间的年化收益率 为不同时间维度业绩提供度量标尺[3]
加快保险资管产品发展 业界期待统一政策出台
新华网· 2025-08-12 14:19
行业发展趋势 - 保险资管机构应积极拓展财富管理市场 重点培育高净值客户 扩大资金来源和销售渠道 丰富产品类别 开发工具类产品 并提供资产配置咨询服务[1] - 资管新规落地 "房住不炒"政策实施 个人养老金制度推出 非标转标背景下资金端寻求产品替代 居民财富从住房和存款转移 个人养老三支柱入市构成财富管理市场发展三大主线[3] 市场规模与增长 - 组合类保险资管产品规模从2019年末1.25万亿元增长至2022年3月末3.45万亿元 年化增速达57.02%[2] - 行业组合类产品主要资金来源为银行自营及理财(占比51%)和保险公司(占比40%)[2] 投资业绩表现 - 近三年股票型及混合型保险资管产品平均回报较高 除指数增强型产品外收益分化明显[2] - 固收类产品表现稳健 近三年纯债保险资管产品业绩跑赢公募基金:中长期纯债型保险资管产品三年收益率中位数15.73% 高于公募同类产品11.34% 短期纯债型保险资管产品三年收益率中位数12.05% 高于公募短债基金10.05%[2] 竞争优势分析 - 负债端资金来源相对稳定 资金久期较长 在风险控制、长期资金管理及大类资产配置方面具有相对优势[2] - 投资范围更加广阔 可投资最高占比不超过35%的非标债权类产品[2] 发展挑战与劣势 - 资金来源相对单一 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且多为系统内保险资金 私募产品性质对个人投资者门槛较高[3] - 渠道力量相对薄弱 主要受历史监管不允许代销影响 而公募基金通过银行、券商及第三方渠道销售占比较大[3] - 产品代销处于起步阶段 合作模式和能力建设仍需持续深耕[3] 政策环境与建议 - 行业面临税负优惠不均问题 保险资管产品股票打新被认定为B类投资者 配售比例低于基金及养老金[4] - 建议统一资管行业财税政策 将公募基金税收优惠扩展至其他资管产品[4][5] - 呼吁放开年金、社保基金对保险组合类资管产品的投资限制 实现公平竞争环境[1][5]
上半年累计创造收益4172亿元——新型银行理财渐入佳境
新华网· 2025-08-12 14:19
值得注意的是,从投资者结构看,个人投资者仍占绝对比重,但机构投资者的比例也有所上升。截 至2022年6月末,个人投资者数量为9061.68万人,占比99.08%,机构投资者数量为83.72万个,占比 0.92%,较上年末的占比0.77%上升了0.15个百分点。 广受关注的银行理财市场实现了稳步增长、深化改革、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8月19日,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2年上)》(以下 简称《报告》)显示,银行理财上半年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4172亿元;截至2022年6月末,理财产品 存续规模达29.15万亿元,同比增长12.98%,投资者数量达9145.40万个,同比增长49%。 "产品更加丰富、服务更加专业,这些因素增加了理财产品对投资者的吸引力。"招联金融首席研究 员董希淼说,预计全年理财市场规模将突破30万亿元,投资者将超过1亿个。 与此同时,理财产品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持续提升。根据资管新规要求,目前保本理财产品已清 零,净值型理财产品大幅增加,占比达95.09%;截至2022年6月末,银行理财产品支持实体经济资金规 模约25万亿元,同业理财、多层嵌套大幅减少。 投资 ...
深耕核心竞争力 银行理财公司中报业绩不俗
新华网· 2025-08-12 14:19
行业整体表现 - 银行理财公司上半年管理规模实现增长,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等指标表现不俗 [1] - 各家理财公司持续深耕核心竞争力建设,投研能力得到提升,资管系统优化,产品体系更加丰富 [1] 管理规模与增长 - 截至6月末,招银理财管理的理财产品余额为2.88万亿元,较去年末增长3.60% [2] - 中邮理财净值型产品规模8518.16亿元,较去年末增长10.96% [2] - 南银理财管理的理财产品总规模近3800亿元,较去年末增长超16% [2] - 杭银理财存续的理财产品余额达3549.07亿元,较去年末增长15.71% [2] - 平安银行非保本理财产品余额9472.76亿元,较去年末增长8.60%,其中净值型产品规模9305.49亿元,较去年末增长11.00% [2] 经营业绩 - 招银理财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1.86亿元,净利润20.66亿元,去年同期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23.51亿元和15.57亿元 [2] - 杭银理财上半年营业收入10.44亿元,净利润7.41亿元,去年同期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3.55亿元和2.37亿元 [3] 产品体系与创新 - 招银理财聚焦客户需求,"固收+"、多资产、权益类产品规模稳步增长,构建70个产品图谱,推出智远系列场景化产品和养老理财产品 [4] - 杭银理财对产品体系进行全新升级,打造"幸福99·六合"产品体系,推出混合偏股、共同富裕、金钻股权创投、稳健严选FOF等主题产品 [4] - 平安理财投研建设卓有成效,自主研发MAP多资产配置系统,优化"平安优选"FOF/MOM模型 [4] 投研能力与业务转型 - 杭银理财进一步完善大类资产配置研究框架,建立中观行业分析模型和立体化权益研究体系 [5] - 招银理财新产品余额2.74万亿元,较去年末增长5.38%,占理财产品余额的95.14% [5] - 理财公司积极开展现金类产品转型,合理降低资产平均久期,引导客户增加对非现金类产品的配置 [6]
向海外市场展示中国资管力量 信银理财首度上榜全球资管500强
新华网· 2025-08-12 14:15
公司排名与行业地位 - 信银理财首次上榜"2023年全球资管500强"榜单 排名第113位[1] - 公司在中国资管界超过40家龙头公司参与的评选中脱颖而出 成为13家上榜银行理财子公司之一[1] - 在中证金牛2023年第一季度银行理财综合能力排名中 信银理财在全国200家银行理财机构中综合理财能力排名第二[1] 资产管理规模 - 截至2022年末 中信银行及其理财公司产品规模达1.57万亿元 同比增长1738.02亿元 增幅12.39%[2] - 净值型产品规模达1.49万亿元 占比94.53% 同比增长2240.66亿元[2] 产品体系与业务特色 - 公司建立"6+2"产品体系 全面涵盖货币、货币+、固收、固收+、混合、权益六大赛道[1] - 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精耕项目、股权两条新赛道 形成个性化、多元化理财矩阵[1] - 背靠中信金控全金融牌照资源 坚持市场化、数字化、平台化发展定位[2] 行业发展趋势 - 监管政策变化和资管新规出台对银行系理财子公司影响较大[2] - 中国资管机构进行深度调整和完善 预计将取得更加健康和良性发展[2] - IPE榜单受到重视中国和亚洲市场配置的欧洲大型机构投资者高度关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