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金融

搜索文档
绿色金融周报(191期)|广东发布绿金改革创新推广案例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30 20:45
广东绿色金融改革创新 - 广东省发布50个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推广案例,涵盖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服务"百千万工程"、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 [2] - 案例中包含10个"全国首笔"创新业务,如全国首批水泥行业转型金融贷款、全国首单"两新"绿色债券发行等 [2] - 广东推出全国首个陶瓷行业转型金融标准,创新全国首笔ESG数据跨境交易 [2] - 50个案例中有十余个与转型相关,比例较上年明显提升 [2] 工业绿色发展金融支持 - "工业绿色发展"专区助力2136家企业融资1119.12亿元,入库企业达4025家 [4] - 金融机构基于碳足迹开发绿色金融产品,将贷款利率与产品碳足迹相关联 [4] - 信用评级机构将ESG因素纳入信用评级方法和模型 [4] 全国碳市场动态 - 上周全国碳市场综合价格最高77.20元/吨,最低72.82元/吨,收盘价较上周上涨4.83% [6] - 上周全国碳排放配额总成交量6,545,338吨,总成交额492,051,053.98元 [6] - 2025年1月1日至6月27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成交量38,184,164吨,成交额2,866,523,074.01元 [6] - 截至2025年6月27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668,452,828吨,累计成交额45,899,250,177.52元 [7] 金融机构绿色金融实践 - 江苏银行发行全国首单50亿元"绿色制造"主题金融债券,募集资金用于高效节能装备制造等领域 [8] - 江苏银行打造"苏银新智造""苏银绿金"两大绿色金融服务品牌,推出"绿色工厂贷"等产品 [8] - 农业银行云浮分行发放5200万元绿色港口建设转型金融贷款,为全省首笔航运领域转型金融贷款 [9] - 邮储银行发行50亿元绿色金融债券,票面利率1.62%,全场认购倍数达3.31倍 [10] - 截至2024年末,邮储银行绿色贷款余额7817.32亿元,绿色债券投资余额499.10亿元 [10]
广东发布50个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推广案例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6 15:10
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案例 - 2025年度广东省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推广案例共50项 从全省21个地市256份申报案例中选出 历时3个月经申报 初审遴选 专家评议 公示等环节确定 [1] - 案例涵盖绿色信贷 绿色债券 绿色金融标准等领域 包含10个全国首创业务 如全国首批水泥行业转型金融贷款 全国首笔能效电厂节能减排挂钩贷款 全国首单民营特大型水电站不良债权收购等 [2] - 绿色债券创新包括全国首单"两新"绿色债券 全国首笔深合区主题绿色地方政府债券 全国首单"一带一路"主题科创绿色债券 [2] 转型金融发展 - 50个案例中十余个与转型相关 比例较上年明显提升 重点突破火力发电 煤电等发电行业节能降碳 [3] - 推出全国首个陶瓷行业转型金融标准 填补行业空白 助力高耗能行业转型 创新"惠碳贷"+ESG智能评估模式支持石化行业低碳转型 [3] - 落地全国首批水泥 钢铁 玻璃行业转型金融业务 拓宽建材行业融资渠道 [3] 跨部门协作机制 - 案例申报主体类型丰富 包括银行 信托 证券 保险等112家机构 覆盖多业态 [4] - 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联合生态环境厅印发专项行动方案 提出制定金融支持指导目录 建立美丽广东金融项目库 [4] - 建立"产业+金融"绿色金融广东模式 完善多部门协调机制 精准引导资金流向重点领域 [4][5] 大湾区特色创新 - 利用大湾区区位优势 创新全国首笔ESG数据跨境交易 开辟绿色数据流动新路径 [3] - 发行全国首笔深合区主题绿色地方政府债券 助推琴澳一体化发展 [2]
九江银行多维发力 赋能长江经济带绿色低碳高质量
和讯网· 2025-06-26 13:46
绿色金融战略布局 - 公司立足长江经济带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需求,不断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标准和产品体系,创新转型金融产品服务模式[1] - 2017年率先设立江西首个绿色金融事业部,将ESG理念融入经营决策,配套绿色贷款FTP价格优惠和绩效考核机制[2] - 入选人民银行首批碳减排支持工具扩容金融机构,累计投放碳减排贷款4.05亿元,带动碳减排量82187.5吨二氧化碳当量[2] 绿色信贷业务发展 -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绿色贷款余额404.68亿元,占贷款总额12.81%,较年初新增19.80亿元[2] - 重点支持农村土地整治、河湖湿地保护、矿山修复等领域,相关绿色贷款余额达49亿元[4] - 创新"3+N"金融服务体系,落地江西省首单在建船舶融资业务(授信1亿元),推动长江绿色航运转型[4] 国际合作与品牌建设 - 全国首家加入香港绿色金融协会、签署联合国《负责任银行原则》、加入碳核算金融联盟的城商行[3] - 与世界银行IFC开展转型金融合作,入选中英绿色金融工作组试点观察员单位[3] - 参与COP15中国边会、达沃斯论坛等国际会议,输出江西绿色金融实践经验[3] 转型金融创新实践 - 发放全国首笔农业转型专项贷款300万元,支持畜禽粪污综合减排项目,3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批[5] - 推出可持续发展挂钩产品"碳效贷",利率与碳排放表现挂钩,累计投放2.35亿元覆盖40家工业企业[6] - 在鹰潭、萍乡复制"铜转贷""数碳融"产品模式,服务工业节能降碳需求[6] 重点领域项目落地 - 瑞昌市农用地整治项目实现碎片化耕地连片化改造[4] - 彭泽县生态修复项目使废弃矿山复绿[4] - 德安县、都昌县水环境治理项目改善鄱阳湖支流水质[4]
齐鲁银行:创新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 助推化工行业低碳转型
齐鲁晚报· 2025-06-25 22:46
国家"双碳"战略与绿色金融创新 - 金融机构积极探寻绿色金融创新路径,齐鲁银行深入践行绿色金融理念,助力传统产业低碳转型升级[1] - 齐鲁银行创新推出"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将贷款利率与企业预设的可持续发展绩效目标(SPT)挂钩,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赢[1] - 关键绩效指标(KPI)覆盖能效提升、温室气体减排、废弃物减少、可再生能源利用等多个领域,确保企业行动与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及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一致[1] 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实践案例 - 齐鲁银行滨州分行为滨州某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放以氢气回收利用量为关键指标的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标志着公司在转型金融领域迈出重要一步[2] - 该企业为国内领先的NMP头部供应商,氢气回收利用与丙烯酰胺反应生成高附加值的环己烷/二环己烷[2] - 贷款方案以2024年氢气回收使用量为基期值,设定1年观察期,若2025年度达标则利率下调5BP,不达标则不予优惠[2] - 齐鲁银行采取"总、分、支行三级联动"协作模式,深度剖析企业生产流程,挖掘绿色转型潜力,提供定制化金融解决方案[2] 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的五大突破 - 指标创新:首次将"氢气回收利用量"与贷款利率挂钩,直接反映企业减碳成效[3] - 行业突破:针对化学原料制造行业精准发力,破解融资困局,实现金融"活水"向传统产业低碳转型的精准滴灌[3] - 机制创新:构建"绩效目标—利率挂钩"的市场化激励机制,让企业从减排中直接获得经济回报[3] - 管理创新:引入动态评估机制,通过定期跟踪、第三方验证等方式,确保资金使用与减排目标同频共振[3] - 生态创新:支持企业低碳转型,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减排,促进区域转型金融生态构建[3] 产品落地后的综合效益 - 企业获得低成本资金支持后加快生产工艺升级,预计年减排量可达2000吨二氧化碳,同时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4] - 该产品为滨州化工行业低碳转型提供示范案例,企业深化与比亚迪、江苏天奈等行业龙头的合作,带动区域产业链向绿色化、高端化迈进[4] - 截至2025年一季度,齐鲁银行绿色贷款余额达400亿元,较年初增长64亿元,增速19%[4] - 齐鲁银行未来将继续深化转型金融创新,推动转型金融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更多企业提供优质金融服务[4]
三大关键词看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趋势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6-24 15:21
绿色金融发展趋势 - 我国绿色贷款保持高速增长 在双碳目标驱动下呈现爆发式增长 [1] - 绿色金融发展背后是金融体系价值评估的深刻转变 从单一财务指标转向以碳生产力为核心的ESG非财务因素 [3] - 行业通过创新实践推动绿色金融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方向纵深发展 [3] 绿色金融纵深发展 - 推动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融合协同发展 使部分普惠贷款兼具绿色属性 成为挖掘存量业务增长潜力的有效途径 [3] - 数字化工具支撑绿色营销 有效破解绿色金融发展增量痛点 例如盟浪开发的"碳融通"数智引擎解决了做大规模、扩大利差、把控风险和提升效益等问题 [3] 转型金融创新发展 - 转型金融在平衡经济增长与碳减排中发挥关键作用 煤炭、钢铁等高碳行业亟需通过转型金融实现低碳改造 [3] - 通过建立透明可信的碳挂钩机制 构建包括碳核算基础设施、金融工具生态在内的完整支撑体系 落实金融"五篇大文章"国家战略 [3] - 转型金融是破解"保增长"与"碳中和"两难困境的破题之钥 [3] 人工智能赋能发展 - AI已升级为覆盖金融全链条的强智能工具 应用于智能获客、客服交互、风控投研和合规监管等业务场景 [4] - AI核心价值在于突破效率边界 重构绿色金融创新逻辑 推动从"高成本人力堆积"转向"智能驱动价值循环"的创新范式 [4] 新华财经专业终端升级 - 新华财经专业终端(智能升级版)新增债券跨境交易信息、智能对公工作台、绿色金融信息、全维度企业风控信息、股权市场深度分析等系列新功能 [4] - 面向金融机构交易、对公、风控、投研等业务场景 提供更高效、更精准的全业务链智能信息服务 [4]
交通银行董事长任德奇:持续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 共同促进更多实践成果落地
搜狐财经· 2025-06-20 10:15
绿色金融发展现状 - 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绿色金融市场之一,得益于绿色金融政策体系与市场实践的双向赋能 [1] - 交通银行在绿色金融领域取得进展,包括牵头编制全国层面的水上运输业转型金融标准 [1] - 创新推出"碳强度+ESG"等转型金融产品服务 [1] - 连续四年针对高碳行业客户开展碳排放量计量,为产品创新和风险防范打下基础 [1] 未来绿色金融发展方向 - 需完善政策标准,加强金融政策与产业政策协同,建议尽快出台国家层面的转型金融标准 [1] - 转型金融标准需覆盖重点高碳行业,支持企业通过先进技术和设备更新实现降碳 [1] - 需加强产品创新,深化碳市场建设,扩大金融机构参与范围 [1] - 丰富碳金融产品种类,如期货、期权等,完善产品定价激励约束机制 [1] 基础设施建设需求 - 需持续提高企业信息披露质量,提升碳核算能力 [2] - 加强碳足迹管理,助力产品创新并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2] - 有效防范"洗绿""漂绿"风险 [2]
转型金融赋能 钢铁行业加快低碳转型
金融时报· 2025-06-19 11:12
全球钢铁行业现状 - 中国钢铁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50%以上,是全球钢铁生产的主导力量 [1] - 全球7%至9%的碳排放来自钢铁生产,中国钢铁行业碳排放占全国总量的15% [1] 政策与金融支持 - 中国金融管理部门积极制定转型金融指引,河北省出台首个地方性钢铁行业转型金融工作指引 [1] - 相关金融监管部门有望推出贴息、加权考核调整、类碳减排支持工具等激励机制 [2] - 金融机构应扩大转型金融案例应用,推动钢铁行业向低碳生产转型 [6] 技术路线与投资需求 - 到2025年电弧炉钢铁产量将占粗钢总产量的15%,2030年提升至20%以上 [3] - 未来5年钢铁行业至少需要1320亿元人民币资本支出,其中14%用于电弧炉转型,41%投向氢气直接还原铁-电弧炉生产 [3] - 氢气电解相关投资占基础设施总投资的41%,是绿色钢铁生产降本的重要挑战 [3] 转型金融实践 - 2024年河北省银行业发放钢铁行业转型贷款28亿美元,提供5-150个基点贴息优惠 [4] - 2024年中国发行12只钢铁相关GSS+债券,总规模30亿美元 [4] - 河钢集团发行6只特定用途债券总规模90亿美元,安阳钢铁发行6亿元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 [4] 龙头企业动向 - 宝武集团发行百亿元低碳转型"一带一路"债券,不低于70%用于低碳转型领域 [5] - 宝武集团联合国有资本发起绿碳基金,认缴规模超百亿元 [5] 未来发展建议 - 钢铁行业需加快实现低碳发展目标与政策框架的有效衔接 [6] - 监管部门应建立基于已验证技术和经济可行性的解决方案,完善政策框架 [6] - 钢铁企业应积极利用现有转型金融框架争取脱碳融资,制定落实转型计划 [7]
香港财库局:为包括英国在内的全球投资者提供涉足亚洲高速发展科技行业的门户和通道
智通财经网· 2025-06-11 17:06
香港金融发展与合作 - 香港站在全球金融和数码资产变革前沿 与英国在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方面有共同愿景 可优势互补推动经济增长 [1] - 香港金融生态圈多元化 韧性强 富于创新 政府决心拓展金融价值链 为区域和国际市场打造稳健发展平台 [1] - 香港资本市场蓬勃向好 为全球投资者提供门户和通道 借助高流动性市场环境和稳健监管框架涉足亚洲快速发展的科技行业 [1] 大宗商品与新能源合作 - 香港今年一月获纳入伦敦金属交易所全球仓库网络 强化大宗商品基础设施 为英国企业带来重大机遇 [1] - 香港毗邻亚洲工业市场 可与英国在需求增长的新能源金属市场合作 支持全球产业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1] 香港金融战略三大支柱 - 拓展涵盖股票 固定收益 货币及大宗商品的金融价值链 [1] - 拥抱金融科技和绿色金融 [1] - 为中国和国际企业创造更多发展机会 [1] 香港与英国金融合作 - 香港金融发展局与英国金融城协会签署谅解备忘录 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推动转型金融 培育人员技能 满足市场需求 [2] - 谅解备忘录体现双方善用香港和英国优势 创造机遇 造福两地及全球金融生态圈的共同愿景 [2] 香港市场优势与数码资产 - 香港市场守则清晰一致 高度可信 吸引投资者 [3] - 香港推动传统金融服务与数码资产技术结合 促进实体经济活动 通过监管框架平衡创新与投资者保障 [3] - 香港是英国理想合作伙伴 尤其在财富管理和数码资产领域 可携手开拓互惠共荣新维度 [3] 英国金融业贡献 - 英国金融城协会代表的金融及相关业界贡献英国经济产能超过12% 雇用近250万名员工 [3]
提升转型含“金”量 推动企业绿色转型
金融时报· 2025-06-11 09:48
绿色金融发展 - 湛江辖区绿色信贷规模突破600亿元,绿色贷款连续6年保持25%以上高速增长 [1] - 金融部门探索"蓝绿金融"新模式,支持构建绿色钢铁、绿色石化、绿色能源、绿色食品、海洋经济"四绿一蓝"现代化产业体系 [2] - 成立绿色金融改革领导小组,开展"绿色金融深化发展年行动",专人专项推进工作落地 [3] 转型金融实践 - 全国首批建材行业转型金融贷款落地湛江,遂溪农商银行向水泥企业发放700万元转型贷款 [1] - 中国人民银行湛江市分行推动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协同推进,搭建"双支柱"发展框架 [2] - 工作队组织金融机构召开转型金融座谈会,摸排建材行业重点企业名单,推动银企精准对接 [3] 水泥企业绿色转型 - 湛江某水泥企业年产100万吨,计划投入5000万元用于设备升级、余热发电系统及低碳水泥技术研发 [4] - 企业引入国际节能技术,优化生产流程,目标未来3年碳排放强度降低20%以上 [4][5] - 遂溪农商银行联合第三方评估机构出具转型评估报告,认定企业符合转型条件后发放贷款 [5] 行业示范效应 - 转型金融贷款为湛江建材行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形成示范引领效应 [6] - 金融部门将持续扩大转型金融覆盖面及业务规模,支持传统行业绿色低碳转型 [6]
转型金融驱动碳密集产业减排面临的挑战与引导路径
金融时报· 2025-06-09 09:40
转型金融概述 - 转型金融是为高碳排放或难以减排行业及企业向低碳和零碳转型活动提供融资支持的金融服务,核心在于支持"棕色"经济活动向"绿色"转变 [1] -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的战略新阶段 [2] - 中国人民银行积极开展转型金融探索,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低碳转型挂钩债券、转型债券等创新产品,并牵头制定《G20转型金融框架》 [2] 转型金融支持碳密集产业减排的目标图景及积极效应 - 我国将通过约140万亿元资金直接投资达到碳中和,但目前绿色金融资产主要投向"纯绿"产业,碳密集产业转型金融需求未得到有效满足 [3] - 截至2024年第四季度,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36.6万亿元,其中投向具有直接和间接碳减排效益项目的贷款合计占67.5%,但碳密集产业低碳转型资金占比仍较少 [3] - 钢铁、水泥、化工等行业需在2030年前实现碳排放强度降低30%至35%,转型金融通过定向融资助力企业提升工艺和技术水平 [4] - 截至2025年1月末试点地区落地转型金融贷款累计金额约425亿元,浙江、重庆等省市陆续发布转型金融支持目录 [5][6] 转型金融产品发展现状 - 2022年到2024年我国转型类债券总计发行198支,累计发行规模1759.82亿元,其中低碳转型挂钩债券发行58支,累计发行544.6亿元 [7] - 碳远期、碳期货等衍生品市场发展规模有望在2026年实现1000亿元以上 [7] - 转型债券与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通过创新结构将融资成本与企业环境表现统一,迫使企业加快转型 [7] 转型金融的社会效益 - 北京市2024年PM2.5浓度较2013年下降65.9%,优良天数创新高,与转型金融支持"煤改清洁能源"工程相关 [8] - 广东省2024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5.8%、水质优良率达93.2%,得益于转型资金对电子制造等产业绿色化改造 [8] - 江苏省PM2.5浓度32.3微克/立方米、太湖水质首达Ⅲ类标准,关键在于转型金融对沿江化工企业搬迁改造的支持 [8] 转型金融面临的挑战 - 我国尚未建立全国统一的转型金融标准,金融机构难以区分"真转型"与"伪转型"企业 [10] - 国内尚未形成权威统一的碳排放统计核算标准,企业依赖多套体系,核算方法差异大、数据颗粒度粗 [11] - 我国转型金融产品以传统信贷和债券为主,期限多在5年以内,与碳密集产业低碳转型的长周期不匹配 [13] - 金融资源高度集中于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形成转型需求与金融资源配置的空间错配 [14] 转型金融驱动碳密集产业减排的引导路径建议 - 制定国家级转型金融标准文件,推动建立统一、规范的企业减排效果量化标准 [16] - 出台针对高碳企业获取转型金融服务的信息披露政策,强化金融机构信息披露要求 [17] - 设计差异化期限、利率结构的转型金融产品,为碳密集产业技术改造项目提供长期资金支持 [19] - 建立高碳企业转型风险评估体系,开发与碳减排效果挂钩的金融产品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