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退市不免责
icon
搜索文档
证监会四天点名3家退市公司,信号很大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8 07:47
监管趋势与核心观点 - 四天内三家已退市公司(中国中期、江苏阳光、富通信息)接连被监管部门立案或处罚,释放“退市不免责”的明确信号 [1][3] - 监管对上市公司违法违规行为的追责链条正不断延伸与压实,退市并非监管终点,“以退促治”是制度深化的核心目标 [1][7] - 行政、民事、刑事相结合的“三罚联动”全链条追责体系正加速构建,成为处置严重违法违规公司的新常态 [1][8] 退市公司处罚案例详情 - 江苏阳光因控股股东非经营性资金占用及信息披露违规被合计罚款330万元,其中公司被罚200万元,时任董事长被罚50万元 [1][5] - 江苏阳光资金占用具体包括:向控股股东支付1.7亿元土地转让款因交易未完成形成占用,以及控股股东子公司逾期未支付2.61亿元应收账款 [4][5] - 中国中期与富通信息均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正式立案调查,目前调查仍在进行中 [1][5] 富通信息具体违规问题 - 信息披露严重滞后:未及时披露累计金额达1.56亿元的诉讼仲裁、53个银行账户被冻结、4家重要子公司停工停产等情况 [6] - 财报数据失实:2023年多期报告存在会计差错,业绩预告净利润与审计结果差异幅度达98%且未及时修正 [6] - 关联交易与内控缺陷:形成大额预付款项交易真实性存疑,2023年内部控制报告被出具否定意见 [6] 退市制度深化与市场影响 - 退市制度持续深化,2021年至2025年9月间A股强制退市公司已达178家,超过改革前退市公司总数的两倍 [1][7] - 在“占用必偿还”原则下,已有约8家公司完成实质性整改,合计清收被占用资金80亿元 [7] - 自2024年初至2025年8月31日,证监会已对67家退市公司启动违法调查,对其中46家作出行政处罚,罚没款总计12.46亿元 [8] 民事与刑事追责进展 - 2024年以来,证监会已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信息披露犯罪的退市公司超过30家 [9] - 民事赔偿机制同步完善,中证中小投资者服务中心通过多种方式助力投资者维权 [9] - 在深市主板退市公司大安堂资金占用案中,通过代位诉讼实现全额追偿,占用方共支付本息5.72亿元 [9]
证监会四天点名3家退市公司,信号很大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8 07:41
监管动态与案例概述 - 四天之内,三家已退市企业(中国中期、江苏阳光、富通信息)接连被监管部门点名,释放“退市不免责”的明确信号 [1] - 2021年至2025年9月间,A股市场强制退市公司已达178家,超过退市改革前退市公司总数的两倍 [1][7][8] - 自2024年初至2025年8月31日,证监会已对67家退市公司启动违法调查,并对其中46家作出行政处罚,罚没款总计12.46亿元 [8] 江苏阳光违规详情 - 公司收到《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主要问题为控股股东非经营性资金占用及信息披露违规 [1][3] - 资金占用具体包括:向控股股东购买土地支付的1.7亿元因交易未完成形成占用;控股股东子公司逾期未支付的应收账款高达2.61亿元 [3][4] - 公司及相关责任人被合计罚款330万元,其中公司被罚200万元,时任董事长被罚50万元 [3][4] 中国中期与富通信息违规详情 - 两家公司均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正式立案调查 [1][4] - 富通信息曾因信息披露问题被指出三大类问题:信息披露严重滞后(未及时披露累计1.56亿元诉讼、53个银行账户被冻结等)、财报数据失实(2023年多期报告存在会计差错,业绩预告差异幅度达98%)、关联交易与内控缺陷 [5] - 中国中期控股股东中期集团及相关责任人已于2024年12月因未按期披露定期报告被采取行政监管措施 [4] 监管趋势与追责体系 - 监管对违法违规行为的追责正不断向退市公司延伸,行政、民事、刑事相结合的“三罚联动”体系正加速成型 [1][9] - 截至10月17日,在“占用必偿还”原则推动下,已有约8家公司完成实质性整改,合计清收被占用资金80亿元 [8] - 民事赔偿机制日益严密,2024年以来证监会已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信息披露犯罪的退市公司超过30家,投资者索赔案也在推进中 [9]
退市不免责!监管利剑持续出鞘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7 20:59
监管动态 - 四天内三家已退市公司(中国中期、江苏阳光、富通信息)接连被监管部门立案或处罚 [1] - 监管信号明确显示退市不免责,事后追责持续强化 [1] - 公司问题集中在资金占用和信息披露违规,例如江苏阳光因控股股东占用资金、信披不实被罚款330万元 [1] 退市与追责趋势 - 今年以来A股退市公司数量已达178家,市场出清速度加快 [1] - 监管追责体系加速成型,行政、民事、刑事“三罚联动” [1] - 全链条追责成为常态,从行政处罚到民事索赔再到刑事移送 [1] - 核心原则为“以退促治”,只要违规,无论公司是否仍在市场,监管将持续追责 [2]
四天罚三家,退市公司的“紧箍咒”越念越紧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7 20:17
监管动态与案例 - 四天内三家已退市公司被监管部门点名,包括中国中期、江苏阳光和富通信息 [1][3] - 江苏阳光收到《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揭露控股股东非经营性资金占用及信息披露违规,公司及相关责任人被合计罚款330万元 [1][3] - 中国中期与富通信息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正式立案,调查仍在进行中 [1][3] 具体违规行为分析 - 江苏阳光控股股东非经营性资金占用涉及两项:支付的土地转让款1.7亿元因交易未完成形成占用,以及控股股东子公司逾期未支付的应收账款2.61亿元形成占用 [4][5] - 江苏阳光信息披露违规,未及时披露重大资金占用问题导致虚假陈述,实控人个人情况重大变化未告知公司导致定期报告出现重大遗漏 [5] - 富通信息被指信息披露严重滞后,未及时披露累计1.56亿元的诉讼仲裁、53个银行账户被冻结及4家重要子公司停工停产情况 [6] - 富通信息披露数据不实,2023年多份财报存在会计差错,业绩预告净利润与审计结果差异幅度达98%且未及时修正 [6] - 富通信息关联交易与内控存在缺陷,形成大额预付款项交易真实性存疑,审计机构对其2023年内部控制报告出具否定意见 [6] 退市制度与追责趋势 - 退市制度持续深化,2021年至2025年9月间A股市场强制退市公司达178家,超过退市改革前退市公司总数的两倍 [1][7] - 监管对退市公司追责力度加大,自2024年初至2025年8月31日,证监会对67家退市公司启动违法调查,对46家作出行政处罚,罚没款总计12.46亿元 [8] - 追责延伸至实际控制人、董事长等“关键少数”,目前仍有21家已退市公司处于调查程序中 [8] - 行政、民事、刑事“三罚联动”追责体系加速构建,2024年以来证监会已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信息披露犯罪的退市公司超过30家 [8][9] - 民事赔偿机制完善,中证中小投资者服务中心通过多种方式助力投资者维权,例如在深市主板退市公司大安堂资金占用案中实现全额追偿本息5.72亿元 [9]
退市不是“安全区”!四天罚三家,退市公司的“紧箍咒”越念越紧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7 20:07
监管动态与案例 - 四天内三家已退市公司(中国中期、江苏阳光、富通信息)接连被监管部门立案或处罚,释放“退市不免责”的明确信号 [1][4] - 江苏阳光因控股股东非经营性资金占用及信息披露违规被合计罚款330万元,其中公司被罚200万元,时任董事长被罚50万元 [1][4][7] - 中国中期与富通信息均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正式立案,目前调查仍在进行中 [1][4] 具体违规行为分析 - 江苏阳光核心问题为控股股东非经营性资金占用,包括支付1.7亿元土地转让款因交易未完成形成占用,以及控股股东子公司逾期未支付2.61亿元应收账款 [5][6] - 江苏阳光另一问题是信息披露违规,未及时披露重大资金占用问题导致虚假陈述,实控人个人情况重大变化未告知导致定期报告出现重大遗漏 [6] - 富通信息被指存在信息披露严重滞后(未及时披露累计1.56亿元诉讼、53个银行账户被冻结、4家重要子公司停工停产)、财报数据失实(2023年多期报告会计差错,业绩预告净利润差异幅度达98%)、关联交易与内控缺陷等问题 [7][8] 退市制度与追责趋势 - 退市制度持续深化,市场出清速度加快,2021年至2025年9月强制退市公司达178家,超过改革前退市公司总数的两倍 [1][9] - 监管追责力度同步加大,自2024年初至2025年8月31日,证监会已对67家退市公司启动违法调查,对其中46家作出行政处罚,罚没款总计12.46亿元 [10] - 追责链条正从行政处罚向“三罚联动”体系延伸,2024年以来证监会已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信息披露犯罪的退市公司超过30家,民事赔偿机制亦在完善 [10][11] 资金占用整改成效 - 在“占用必偿还”原则推动下,已有约8家因资金占用面临退市风险的公司完成实质性整改,合计清收被占用资金80亿元 [9] - 江苏阳光在退市后已在监管督促下全额归还控股股东占用的1.7亿元资金及利息 [5][9]
“退市不免责”常态化 惩防并举织密监管防线
证券日报· 2025-10-16 23:55
立案调查总体情况 - 截至10月16日,今年共有89家公司或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高管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1] - 其中8家公司因涉嫌定期报告财务信息披露违法违规或定期报告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立案调查 [1] - 另有7家公司在退市后收到证监会立案调查告知书 [1] 立案调查的“预告”功能 - 今年有6家公司因涉嫌定期报告财务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立案,2家因涉嫌年报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立案 [2] - *ST东通因连续四年虚增收入和利润被证监会罚款2.29亿元,对7名责任人合计罚款4400万元,实际控制人被采取10年证券市场禁入 [2] - 立案调查时披露涉嫌违法违规方向,被视为程序正义与投资者保护的双重体现,能提前释放风险 [2] 全链条立体化追责 - 监管部门对配合财务造假的第三方进行追责,如在华虹计通案中,供应商和客户被法院判决在10%至20%的范围内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3] - 金通灵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因2017年至2022年财务造假被判处罚金800万元,6名责任人被判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4] - 追责特点包括“一案双查”(既罚公司也罚责任人)、“行刑衔接”以及“全链条追责” [4] 退市不免责的监管态势 - 今年以来有7家退市公司披露收到立案调查告知书 [5] - 2024年以来至8月份,证监会已查处67家退市公司违法违规行为,并移送33家退市公司涉嫌信息披露犯罪线索 [5] - 退市公司江苏阳光股份有限公司因关联交易信息披露问题,被江苏证监局拟合计罚款330万元 [6] - “退市不免责”已成为监管常态,形成“退得下、追得紧、赔得实”的监管逻辑 [6]
大快人心!又一家已退市公司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经济观察网· 2025-10-14 17:52
中国中期控股股东被立案调查事件 - 已退市公司中国中期的控股股东中期集团有限公司于10月11日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 [1] - 此次立案前,中期集团及其信息披露事务负责人牟淑云已于2024年12月20日因未按规定披露2023年年度报告和2024年中期报告而受到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监管措施 [3] 中国中期退市前财务状况 - 公司2020年至2022年营业收入连续下滑,分别为4993.51万元、4948.20万元、3178.17万元 [2] - 公司净利润由2020年的608.25万元降至2022年的-339.91万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连续三年为负值,分别为-650.22万元、-112.15万元、-1020.99万元 [2] - 因2022年扣非前后净利润孰低者为负且扣除后的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公司股票于2023年5月5日起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2] - 因2023年年报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公司股票于2024年6月8日被深交所终止上市 [2] 监管政策与“退市不免责”原则 - 证监会主席吴清在2024陆家嘴论坛表示对退市中的违法违规问题必须“一追到底”,依法从严惩处 [1] - 2024年4月12日证监会发布《关于严格执行退市制度的意见》,进一步严格强制退市标准,加大对违规规避退市行为的监管力度 [4] - 监管层强调对退市公司及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监高的违法违规行为将“一追到底”,推动健全行政、刑事和民事赔偿立体化追责体系 [4] 其他退市公司追责案例 - 2024年证监会共对35家退市公司及责任人的违法违规问题一追到底 [1][5] - 泰禾集团2023年8月触发“1元退市”,2024年11月因涉嫌信披违法被立案,2025年8月因未披露重大诉讼及年报存在重大遗漏被罚款1740万元 [5] - 华铁股份退市前于2024年5月因2019至2022年年报存在虚假记载或重大遗漏被罚款2620万元,退市后于2024年12月因未按期披露2023年年报被罚款530万元,2025年8月又因2023年定期报告问题拟被罚款2415万元 [5] - 美尚生态退市后仍被行政处罚并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相关特别代表人诉讼案件已进入司法程序 [5] - 在越博动力案中,证监会拟对配合造假主体一并严肃追责,并对涉嫌犯罪情形依法移送公安机关 [6]
退市不是“免责牌”!退市16个月后中国中期控股股东被立案调查
中国经营报· 2025-10-14 12:39
中国中期(已退市)10月13日公告,公司控股股东中期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期集团")因涉嫌信 息披露违法违规,被证监会于10月11日立案调查。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中期已于2024年6月28日被摘牌退市,控股股东中期集团被立案调查与其退市已时 隔近16个月,但"退市不免责"的原则并未随着时间的消逝而削弱。 业内专家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退市不再是违法行为的终点或庇护所,而成为追责的新起点。当 前,对存在违法行为的退市公司及相关责任方,构建全链条立体化追责体系,已取得多维度突出进展, 成效逐步显现。 数据显示,秉持"退市不免责"原则,证监会2024年已对35家退市公司及责任人的违法违规问题一追到 底。 退市不免责再增一例 中国中期10月13日公告显示,其控股股东中期集团于10月11日收到证监会《立案告知书》,因涉嫌信息 披露违法违规,证监会决定对中期集团立案调查。 此前的2024年6月28日,中国中期被摘牌退市。根据公司披露的《关于股票终止上市暨摘牌的公告》, 因公司2022年度经审计的净利润为负值且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公司股票交易自2023年5月5日起被实施 退市风险警示。2024年4月30日,公司披露 ...
退市不免责,控股股东仍被立案调查
中国基金报· 2025-10-14 06:37
立案调查事件 - 中国中期控股股东中期集团有限公司于10月11日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 [1][3] - 立案调查事项据公司公告称不会对生产经营和财务方面产生重大影响 [3] - 此次立案调查与中期集团作为债券发行人未及时披露2023年年度报告和2024年中期报告直接相关 [3] 历史违规与处罚 - 2024年12月20日,中期集团及其信息披露事务负责人牟淑云因未按规定披露定期报告被中国证监会北京监管局出具警示函 [3] - 具体违规行为是未在2023年结束之日起4个月内披露2023年年度报告,以及未在2024年上半年结束之日起2个月内披露2024年中期报告 [3] 公司经营与退市背景 - 中国中期主营汽车服务业务,包括汽车销售、维修、金融及保险经纪等 [4] - 2022年公司实现营收约3178万元,同比减少35.7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约340万元 [4] - 因2023年年报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公司股票于2024年6月8日被深交所终止上市 [4] 行业监管趋势 - 监管层“退市不免责”原则逐步落地,退市追责的力度和范围增大 [5] - 8月以来,已有华铁股份、泰禾集团、龙宇股份、亿利洁能等多家已退市公司及相关责任人被监管追罚 [6] - 市场认为监管追责已贯穿公司上市、经营、退市全周期,形成“全链条追责”模式 [7]
退市不免责,控股股东仍被立案调查!
中国基金报· 2025-10-14 00:13
公司控股股东被立案调查 - 中国中期控股股东中期集团有限公司于10月11日收到中国证监会立案告知书,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立案调查[1] - 公司公告称该事项不会对公司生产经营和财务方面产生重大影响[1] - 此次立案调查与中期集团作为公司债券发行人未及时披露财务报告有关[1] 公司历史违规与监管处罚 - 2024年12月20日,中期集团及其信息披露事务负责人牟淑云因未按规定披露报告受到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监管措施[2] - 具体违规行为包括未在2023年结束之日起4个月内披露2023年年度报告,以及未在2024年上半年结束之日起2个月内披露2024年中期报告[2] - 牟淑云作为信息披露事务负责人对上述违规行为负有主要责任[2] 公司财务表现与退市过程 - 2022年公司实现营收约3178万元,同比减少35.7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约340万元[3] - 因2022年经审计的扣非前后净利润孰低者为负值且扣除后的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公司股票于2023年5月5日起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3] - 因2023年年报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公司触及深交所股票终止上市情形,于2024年6月8日被摘牌[3] 公司业务背景 - 中国中期于1994年8月成立,2000年7月在深交所挂牌上市[2] - 公司主营汽车服务业务,包括品牌汽车及配件销售、汽车维修、汽车养护美容、信息咨询服务、汽车金融服务、汽车保险经纪、汽车电子商务等[2] 行业监管趋势 - 近期监管层“退市不免责”原则逐步落地,退市追责的力度及范围增大[3] - 8月以来已有华铁股份、泰禾集团、龙宇股份、亿利洁能等多家已退市公司及相关责任人被监管追罚[3] - 市场认为监管追责已贯穿公司上市、经营、退市全周期,形成“全链条追责”模式[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