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

搜索文档
引发大众共鸣 舞剧《人在花间住》完成2025年首轮巡演
中国新闻网· 2025-06-21 16:48
舞剧《人在花间住》首轮巡演情况 - 舞剧《人在花间住》2025年首轮全国巡演历时近2个月,覆盖广州、北京、晋城、南阳、南京、日照、苏州、宁波等8个城市 [1] - 该剧以"人—花—城"情感互动为主题,聚焦阿尔茨海默症母亲与都市儿子的亲情故事,在题材选择上具有创新性 [1] - 巡演最终场于6月20日在宁波文化广场大剧院落幕 [1] 艺术创作与主题特色 - 编剧温方伊指出该剧是国内罕见的以阿尔茨海默症为主题的舞剧,着重表现中国普通家庭的故事 [1] - 通过迷白幻境、鲛人幻象等隐喻手法展现记忆模糊,结合疍家女子舞姿和市井骑楼场景形成虚实对照 [1] - 总导演费波在焕新版中强化母子情感"羁绊",引发观众共鸣 [2] 行业认可与社会影响 - 该剧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资助项目,主创团队借此对舞段、灯光、音乐进行优化升级 [2] - 业内人士评价其兼具艺术创新与社会价值,首次将阿尔茨海默症题材引入舞剧创作 [2] - 5月6日在清华大学举办专题研讨活动,神经工程专家认为该剧提供了艺术理解人类认知的新视角 [2] 后续演出计划 - 7月25日至26日将在深圳南山文体中心聚橙剧院演出,门票销售火爆 [2] - 公司已启动第二轮全国巡演的筹备工作 [2]
36氪精选:你的大脑里,藏着一个塑料勺?
日经中文网· 2025-06-20 15:27
研究核心发现 - 人类大脑组织中普遍检测出微塑料和纳米塑料,最高浓度样本含7克塑料,相当于一只塑料勺重量[5][6] - 阿尔茨海默病等痴呆症患者脑内微塑料浓度比普通人高3-5倍,存在塑料干扰代谢或病变大脑更易吸收的两种可能性[7] - 2016-2024年间大脑微塑料浓度上涨50%,与全球塑料产量每10-15年翻倍的增长趋势一致[9] 微塑料侵入途径 - 饮食摄入:海鲜、水产、食盐及瓶装水、外卖包装均含微塑料,海洋食物链已普遍污染[10][11][12] - 空气吸入:空气中合成纤维、轮胎颗粒、纺织品纤维导致城市居民每年或吸入74000颗微塑料颗粒(约指甲盖大小)[13] 行业影响与行为建议 - 塑料污染从环境问题升级为人体健康威胁,需重新评估食品包装、纺织服装等行业的产品安全标准[15] - 减少塑料暴露的有效措施包括:减少一次性外卖使用、降低快时尚消费、改用玻璃/不锈钢容器[14][16]
你的大脑里,藏着一个塑料勺?
36氪· 2025-06-15 10:02
nature发表惊人事实 我们的大脑里可能有个勺子 文 | 李承烨 封面来源 | Pexels 在2月份发表在在Nature Medicine上的研究中,来自美国杜克大学和新墨西哥大学的团队,对一批人类尸体样本进行了检测,结果大吃一惊: 所有样本的 大脑组织中,都检测出了微塑料和纳米塑料。 请观看36氪原创视频 第一种显而易见就是吃喝了。海鲜、水产、盐、你吃下的每一口,可能都在不知不觉中夹带私货。 微塑料已经渗透进海洋食物链,哪怕你只是吃一口看起来无害的生蚝,它体内可能也有一个自己的塑料勺了。 也欢迎关注36氪视频号 浓度最高的样本中,塑料含量高达7克,相当于一只塑料勺的重量。而且,这些微塑料已经深入到了脑组织、血管壁,甚至免疫细胞内部。 研究还发现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 患有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等疾病的样本中,大脑里的微塑料浓度比普通人高出3到5倍。 虽然研究尚未证明"塑料导致痴呆",但在我们面前的有两种可能性: 一是塑料干扰了大脑代谢;二是患病的大脑更容易让这些微塑料趁虚而入。 无论哪种,都应该引起我们警觉。 研究团队也比较了2016年与2024年两个年份的样本,发现这8年里,大脑中的微塑料浓度上涨了5 ...
你的大脑里,藏着一个塑料勺?
36氪· 2025-06-14 21:57
微塑料在大脑中的发现 - 美国杜克大学和新墨西哥大学团队在人类尸体大脑组织中检测出微塑料和纳米塑料 [2] - 浓度最高样本中塑料含量达7克 相当于一只塑料勺重量 [3] - 微塑料已深入脑组织 血管壁和免疫细胞内部 [3] 微塑料与神经系统疾病关联 - 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患者大脑微塑料浓度比普通人高3到5倍 [4] - 两种潜在机制:塑料干扰大脑代谢或患病大脑更易滞留微塑料 [6] 微塑料浓度增长趋势 - 2016至2024年大脑微塑料浓度上涨50% [7] - 全球塑料产量每10到15年翻一番 与脑内微塑料增长趋势一致 [7] 微塑料摄入途径 - 通过海鲜 水产 食盐等食物摄入 海洋食物链已普遍污染 [9][11] - 瓶装水和塑料外卖盒是日常重要摄入源 [12] - 空气中合成纤维 轮胎颗粒 纺织品纤维可通过呼吸进入人体 [13] - 美国城市居民每年可能吸入74000颗微塑料颗粒 约指甲盖大小 [14] 行业影响与消费者行为 - 减少一次性外卖 快时尚衣物和塑料容器使用可降低暴露风险 [17] - 玻璃和不锈钢材质替代品需求可能提升 [17]
多重利好释放 高盛看好诺和诺德(NVO.US)涨超48%
智通财经· 2025-06-13 17:00
美国市场根基与关税风险缓解 - 公司在美国市场有深厚根基 近年来在美制造投资达240亿美元 拥有约1万名员工 部分产品从美国出口 [1] - 即将推出的口服司美格鲁肽完全在美国本土生产 有助于缓解药品关税风险 [1] - 司美格鲁肽已参与《通胀削减法案》药品价格谈判 有望减轻特朗普政府"最惠国药品定价政策"的潜在影响 [1] 供应链与产品准备 - 口服司美格鲁肽即将上市 公司已做好全面供应准备 避免进入FDA短缺名单 [2] - 海外市场供应显著改善 已逐步摆脱限量上市模式 丹麦"纯自费"模式渗透率表现令人鼓舞 [2] - 7 2mg司美格鲁肽(注射版)上市时间未公布 但该剂型提供了良好市场选择 公司正在考虑战略部署 [2] 重磅药物Wegovy市场前景 - 年初丢失合同导致Wegovy处方量下降 但公司对CVS新合约有信心 预计对2025年下半年处方量产生积极影响 [2] - 目前约100万患者使用Wegovy 而有资格通过Medicaid或医保获取的患者达5000万人 商业渠道增长潜力巨大 [3] - 公司扩展NovoCare直销在线药房 预期未来将同时存在"现金支付渠道"与"商业医保渠道" [3] 新产品与市场策略 - 专家对CagriSema(司美格鲁肽与cagrilintide组合)反馈积极 预期其将在高效能减肥药市场发挥作用 [3] - 公司对cagrilintide的生产工艺和供应能力表示充足信心 [3] - 针对复配司美格鲁肽非法行为 公司将采取措施并推行过渡计划 鼓励患者转向品牌药Wegovy [2] 研发管线与长期机会 - 阿尔茨海默症试验具有高风险但也可能带来高回报 现实世界数据支持GLP-1在该领域疗效 [3] - 2026年加拿大 中国和巴西专利到期后 公司预计仿制药将上市 但有能力通过生产体系在价格上竞争 [2] 高盛评级与目标价 - 高盛给予"买入"评级 12个月目标价117美元 较6月11日收盘价有48 6%上涨空间 [1]
探访 | 这款国产“老年痴呆”知名药停产 投资12亿元的新厂也空置了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12 23:11
公司动态 - 绿谷制药旗下抗阿尔茨海默病药物"九期一"(甘露特钠胶囊)因药品注册证到期未完成续期审批,已于2025年5月30日停产相关岗位 [1] - 公司表示停产为临时性调整,停工员工按上海市最低工资标准发放薪酬,社保公积金正常缴纳,待审批通过后恢复原薪酬 [1] - 青浦基地仍在运转但仅生产丹参多酚酸盐原料及制剂,"九期一"产线已停 [9] - 浦东生产基地投资12.27亿元,原计划2024年底投产但实际未启用,因注册证续期延期及资金困难导致项目停滞 [14] 监管审批进展 - "九期一"于2024年10月25日提交注册证续期申请,截至报道时仍处于"排队待审评"状态 [4] - 公司称续期审批已进入最终阶段,2024年3-4月参加专家评审会并答辩 [4] - 该药2019年以"附条件批准"形式上市,需在上市后3个月内提交2年大鼠致癌性实验结果,公司称2019年底已完成提交 [4] 药物疗效与争议 - 公司提供数据显示"九期一"两项上市后临床研究覆盖3300例患者,中期分析显示初治患者用药1年后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有改善 [4] - 2024年销售213万盒,上市以来累计惠及患者超50万人 [16] - 学术争议包括作用机制不明确(如靶点从"脑-肠轴"变更为"肠道菌群")、II期临床试验未达统计显著性、III期试验周期仅9个月短于国际惯例 [17][19] 行业背景 - 阿尔茨海默病为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国现存患者约1700万例(占60%-70%痴呆病例),全球每年新增1000万例 [15] - 行业研发难度极高,21世纪以来超320项临床试验失败,失败率超99% [15] - "九期一"为2003年以来全球首个获批的阿尔茨海默病新药,2021年纳入医保后定价296元/盒 [15] 生产基地现状 - 青浦基地观察未见明显生产活动,仅少量员工在岗 [6] - 浦东基地大楼建成后未投入使用,内部无照明及办公迹象,停车位和设备均闲置 [9][14] - 原计划浦东基地年产能达60亿粒胶囊,定位为"国内首个糖药物出口全球生产基地" [14]
阿尔茨海默病“传奇”药物突遭停产,药企公开回应资金链危机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2 20:12
甘露特钠胶囊停产与换证情况 - 甘露特钠胶囊(GV-971)近期完全断货,半年前开始供货量减少,网络平台价格从原价296元/盒涨至830-1033元/盒且显示"已卖光" [1] - 该药2019年附条件获批,目前处于换证阶段,断货或与换证相关,公司未回应是否直接关闭停产 [1] - 公司已收到超9300名患者求药需求及1200位医生建议保障供应,审评审批进入最终阶段 [1] 绿谷制药经营状况 - 公司因现金流紧张通知部分员工从6月起放假三个月,工资降至2600元/月,仅限甘露特钠产品线相关岗位 [1][2] - 停工员工按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发放工资,社保公积金正常缴纳,恢复生产后将恢复原薪酬标准 [2] - 2022年九期一纳入医保后价格从895元/盒降至296元/盒,2024年销量达213万盒,累计惠及超50万患者 [4][5] 甘露特钠审批与疗效争议 - 该药获批时需3个月内提交大鼠致癌性实验数据,公司已于2019年12月26日提交报告显示无致癌风险 [3] - CDE官网显示2024年10月25日进入审评中心但状态仍为排队待审评,可能与疗效争议有关 [3] - III期临床试验显示用药4周后认知评分显著改善,上市后研究16%患者疗效指标稳定或改善 [4] 阿尔茨海默病替代药物 - 临床现有胆碱酯酶抑制剂(多奈哌齐等)和NMDA受体抑制剂(美金刚)作为替代方案 [6] - 礼来多奈单抗注射液2024年12月国内获批,年治疗费用约23万元,卫材仑卡奈单抗年费用约18万元 [6][7] 阿尔茨海默病研发行业现状 - 全球AD创新药研发累计投入超2000亿美元,仅1款药物成功上市,失败率高达99% [8] - 发病机制不明(淀粉蛋白假说等)、病程复杂导致研发成本激增,高失败率为行业常态 [8][9] - 中枢神经药物市场价值达千亿美元级别,但投资风险分散于多公司和项目 [8]
阿尔茨海默概念下跌0.90%,5股主力资金净流出超3000万元
证券时报网· 2025-06-11 22:11
阿尔茨海默概念板块表现 - 截至6月11日收盘,阿尔茨海默概念板块下跌0.90%,位居概念板块跌幅榜前列 [1] - 板块内9只个股上涨,涨幅居前的包括北陆药业(4.42%)、力生制药(3.36%)、海正药业(1.77%) [1] - 跌幅居前的个股包括万邦德、通化金马、康弘药业 [1] 概念板块涨跌幅排名 - 稀土永磁板块涨幅居首,达4.90%,电子竞技(2.72%)、金属钴(2.36%)紧随其后 [2] - 跌幅较大的板块包括中韩自贸区(-1.35%)、CRO概念(-0.90%)、阿尔茨海默概念(-0.90%) [2] 阿尔茨海默概念资金流向 - 板块主力资金净流出4.08亿元,22只个股呈现净流出,5只个股净流出超3000万元 [2] - 通化金马主力资金净流出居首,达1.26亿元,长春高新(5359.16万元)、迪安诊断(5146.88万元)紧随其后 [2] - 北陆药业主力资金净流入2359.51万元,鲁抗医药(1468.14万元)、美年健康(1421.08万元)位列净流入前三 [2] 个股资金流出明细 - 通化金马资金流出1.26亿元,换手率4.80%,股价下跌5.73% [2] - 长春高新资金流出5359.16万元,换手率1.22%,股价下跌2.60% [2] - 迪安诊断资金流出5146.88万元,换手率3.78%,股价下跌1.07% [2] 个股资金流入明细 - 北陆药业资金流入2359.51万元,换手率16.61%,股价上涨4.42% [3] - 鲁抗医药资金流入1468.14万元,换手率5.93%,股价微涨0.09% [3] - 美年健康资金流入1421.08万元,换手率1.53%,股价持平 [3]
九期一主要发明人回应停产:继续做三期临床试验
快讯· 2025-06-11 18:46
绿谷医药科技"九期一"停产事件 - 绿谷医药科技生产的抗阿尔茨海默病国产药甘露特钠胶囊("九期一")因许可批件到期停产 引发患者关注 [1] - 知情人士透露该药物被要求补充三期临床数据 药物主要发明人耿美玉回应"(三期临床试验)继续做" [1] - 绿谷制药未就药物临床试验如何进一步开展给出明确回应 [1] "九期一"药物背景 - 该药物于2019年11月附条件获批上市 有"中国原创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新药"之称 [1] - 新药上市申请从受理到获批历时不到一年 [1] - 是近20年以来全球首个被批准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新药 [1]
绿谷“九期一”停产因未补齐三期临床数据?药物主要发明人回应:继续做!
第一财经· 2025-06-11 18:16
药物审批与临床试验 - 绿谷医药科技生产的抗阿尔茨海默病国产药"九期一"因许可批件到期停产,需补充三期临床数据 [1] - 该药物最初附条件获批上市时三期临床试验仅9个月,时间较短且仅做了一组临床,不符合国际惯例的两组平行试验要求 [1][2] - 公司计划在北美、欧洲和亚太地区开展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原定2024年完成试验并2025年申报全球注册,但疫情期间停掉美国试验,转为国内两三千人规模的临床 [2][3] - 目前临床试验显示药物有效性约58%,但试验设计严谨性仍存争议 [3] 药物研发背景与市场情况 - "九期一"是近20年来全球首个获批的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新药,2019年通过优先审评通道快速获批 [1][3] - 药物上市时未完成大鼠104周致癌毒性试验报告,后续补交数据未显示致癌风险 [2] - 该药物已进入医保,治疗费用从每月1500元降至不到300元 [4] - 国内近期获批的仑卡奈单抗和多奈单抗年治疗费用约20万元且未进医保,市场对创新疗法需求强烈 [4] 行业动态与监管 - 药监局对存在不确定因素的药物采取有条件批准政策,后续根据数据决定是否正式批准或终止上市 [3] - 行业专家呼吁国产厂家继续投入阿尔茨海默病创新药研发以填补临床需求空白 [4] - 公司表示正与有关部门沟通处理供货问题及自费渠道涨价问题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