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icon
搜索文档
多校一园、校地融合,北京未来大学科技园启动共建
新京报· 2025-06-16 18:10
新京报讯 据"未来科学城"微信公众号消息,近日,在北京沙河高教园区高校联盟第三次大会上,北京未来大学科 技园共建正式启动,标志着沙河高教园区推动有组织科研成果转化、深化校城融合迈出关键一步。 北京未来大学科技园依托沙河高教园区高校密集优势,采用"一园多址""多校一园"模式,由市科委中关村管委 会、市教委、昌平区联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10所驻昌高校共 建。 未来通信产业园是北京邮电大学科技园主园区,将入驻两个全国重点实验室、三个校企联合创新中心、通信与网 络安全芯片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及封装测试产线以及17支成果转化团队,助力昌平区打造6G创新产业(300832)集 聚区;未来生命健康产业园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建设,计划引入高等研究院,重点布局健康老龄化、生物医药、 医药装备及人工智能应用等创新平台,打造集"医教研产"为一体的高端科研转化平台。 图/"未来科学城"微信公众号 此外,未来大学科技园核心区建设正在加速推进,位于沙河高教园区公服配套区(四期),共21万平方米产业空 间,重点满足高校概念验证、小试中试等关键环节的空间需求,构建"校内研发,园区内概念验证、小试中试、技 ...
32个高校项目比拼“产品力”
苏州日报· 2025-06-12 08:26
产学研合作与科技成果转化 - 苏州工业园区举办全国高校生物医药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半年度路演活动"BioMatch系列活动",来自23所高校的32个项目参与评审 [1] - 获奖项目可获得最高200平方米办公场地三年租金全免及最高50万元概念验证资金,综合类一等奖、二等奖项目还将获得园区金鸡湖科技领军人才绿色通道 [1] - 教育部与江苏省共建首个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苏州设立生物医药分中心和先进材料分中心,生物医药分中心落户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四期B区 [1] - 生物医药分中心打造"原创成果→概念验证→中试试验→规模生产"全链条高校技术转移模式,构建生物医药领域全国高校师生创业学习、联合研发、接轨市场的主要承载平台 [1] 分中心运营成果与活动机制 - 苏州生物医药分中心成立半年多来以"打通产学研最后一公里"为目标,通过"BioMatch"品牌活动采用"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种模式搭建校企对接平台 [2] - 分中心已收集约1700条高校成果,组织六场路演,累计邀请超80个优质高校项目,概念验证入库项目达165项 [2] - 路演赛设置奖励机制包括场地免租、青年人才补贴、概念验证支持,旨在推动优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2] - 活动评选青年人才项目奖项,获奖者可获5万元至30万元不等的青年创业者费用支持 [2] 项目领域与评审机制 - 路演项目涉及新药研发、医疗器械、医美大健康等前沿领域 [2] - 评审团对项目进行综合评分,重点支持青年创业者项目 [2]
聚力推动高校科技成果向基础教育转化
新华日报· 2025-06-10 05:34
科技自主创新与人才培养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教育需发挥先导性、基础性支撑作用,实施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突破计划,打造校企地联合创新平台[1] - 2024年江苏省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超过3.3%,区域创新能力排名全国第二,科技创新能力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1] - 江苏省现有高校172所,作为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诞生地,肩负"走在前、做示范、挑大梁"使命,需推动高校科技成果向基础教育领域转化[1] 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 - 建议实行教育科技"揭榜挂帅"制度,建立"需求清单—成果库—对接平台"全链条服务体系,增强"中小学出题,高校答题"意识[2] - 成立跨部门协调机构(教育、科技、工信等部门),打破主体间结构壁垒,提高转化协同性[2] - 江苏省部分高校已设立基础教育对接部门,需形成常态化、制度化供需对接机制[2] 师资建设与资源分配 - 江苏省开展中小学师生数字培养研究,但高素质和创新型教师缺口较大,需制定"科技素养提升计划"并纳入继续教育学分体系,重点提升苏北地区教师水平[3] - 依托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发展教育科技经纪人,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3] - 苏南地区运用市场机制引导企业、社会资本参与设立专项基金,苏北地区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专项资金[3] 考评机制与制度创新 - 设计科研评价"基础教育转化成效"指标和教师考核"科技成果应用"评价双轨考核制度[4] - 开展基础教育技术融合示范学校评估,推动学校主动对标改革[5] - 在教育系统设立"绿色通道"简化行政审批,在南京、苏州试点"沙盒监管"模式,建立容错纠错机制[5] 认知融合与创新生态培育 - 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高校派遣研究员驻校指导并邀请中小学教师参与科研项目,开发教育技术"翻译"系统[6] - 建设科普教育基地和科技博物馆,将前沿科技成果转化为可视化、互动化科普资源,举办亲子科普活动引导家长从成绩导向转向素质培养[6]
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粤港澳大湾区)拟建设高端科学仪器分中心
仪器信息网· 2025-05-23 17:50
粤港澳大湾区高端科学仪器分中心建设 - 广州和深圳将联合共建高端科学仪器分中心,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实现高校和企业"双向奔赴" [1][2] - 分中心将聚焦高端分析测试仪器细分领域,在黄埔区禾信质谱产业基地建设,打造14个公共转化平台 [2] - 南方科技大学作为深圳分中心牵头单位,已梳理学校科学仪器领域教授资源,初步建立科学仪器项目库 [2] 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 - 该中心重点在创新要素集聚、产业基础扎实、资本市场活跃的区域布局建设 [3] - 以重点产业为牵引,集聚优势高校和创新资源,建设一站式公共转化平台 [3] - 目标是推动高校科技成果加速集聚转化,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3] 行业活动与参与方 - 深圳市科技创新局、教育局、南方科技大学、深交所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华大智造等十余家单位近40人参加座谈会 [2] - 会议由南方科技大学杨学明院士主持 [2] 仪器及检测行业奖项 - 仪器及检测3i奖由仪器信息网和我要测网联合设立,是科学仪器及检验检测行业类奖项 [11] - 自2006年创立以来已设置11个常设奖项 [11]
加快构建从创新策源、成果转化到产业落地的“一站式”平台
广州日报· 2025-05-20 03:30
广州推进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建设 - 广州市长孙志洋专题调研粤港澳大湾区广州分中心建设 强调构建"创新策源-成果转化-产业落地"一站式平台 [1] - 分中心聚焦生物医药 智能出行 高端科学仪器三大方向 其中生物医药细分细胞基因治疗 AI+制药领域 智能出行覆盖新型能源动力 智能网联 低空飞行器 [3] - 提出"四链融合"协同创新生态 需优化空间载体 应用场景 政策体系 人才供给 科技金融等支持要素 [2] 分中心具体建设规划 - 生物医药分中心选址广州国际生物岛 规划建设22个公共转化平台 [3] - 智能出行分中心落地番禺计算科学与大数据产业园 规划建设11个公共转化平台 [3] - 高端科学仪器分中心设在黄埔禾信质谱产业基地 规划建设14个公共转化平台 [3] 技术转移转化机制创新 - 要求建立市场主导 企业主体 高校支撑 政府推动的成果转化机制 重点突破职务成果赋权等体制障碍 [2] - 强调需匹配广州科教资源 交通区位 产业基础 市场规模等禀赋优势 实现高校技术就地转化 [2] - 提出通过专业团队建设 项目快速落地 服务效能提升探索可全国复制的发展路径 [2]
苏州出台“15条”支持高校技术转化 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重大创新团队,最高可获3000万元支持
苏州日报· 2025-05-14 09:02
政策核心内容 - 苏州发布支持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建设的若干政策,涵盖科技成果发现网络、成果验证转化体系、成果转化落地支撑、成果转化机制改革4个方面15条举措 [1] - 政策旨在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提供全要素保障,助力苏州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 [1] - 政策自2025年7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9年12月31日,同一主体符合多项同类支持政策的按照就高不重复原则执行 [2] 科技成果发现网络 - 支持布局建设苏州高校成果转化办公室(SOTT),组建"驻校技术经理人"队伍 [1] - 对新建高校成果转化办公室每年给予最高100万元支持 [1] - 对新建协同创新中心给予最高100万元支持 [1] - 对举办的科技创业大赛每场给予最高200万元支持 [1] - 对新建成果供需对接服务平台给予最高500万元支持 [1] 成果验证转化体系 - 对新建概念验证中心给予最高200万元支持 [1] - 对新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按建设总投资20%给予最高2000万元支持 [1] - 对认定为省级首台(套)重大装备的企业给予80万元奖励 [1] - 对认定为苏锡常首台(套)重大装备的企业给予50万元奖励 [1] 成果转化落地支撑 - 对校企开展的核心技术攻关项目每年按技术开发合同实际成交额给予最高10%补助 [2] - 对引进符合条件的创新创业大赛获奖高校项目给予最高200万元支持 [2] - 对新获评的国家级、省级未来产业科技园分别给予最高600万元、300万元支持 [2] - 对掌握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重大创新团队给予最高3000万元项目支持 [2] - 对创业领军人才和创新领军人才分别给予最高500万元和200万元项目支持 [2]
100亿,苏州一口气落地三支母基金
母基金研究中心· 2025-04-28 18:21
苏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组建方案 - 江苏省、苏州市审议通过第二批苏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组建方案,第二批4只基金总规模105亿元,正式进入落地阶段 [1] 苏州人工智能产业专项母基金 - 拟落地工业园区,工业园区作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核心区,已构建"芯片研发-算法开发-场景应用"全链条产业生态 [2] - 工业园区集聚1800多家企业,2024年产值突破1200亿元,行业内形成显著领先优势 [2] 苏州低空经济产业专项母基金 - 拟落地常熟,常熟紧抓苏州通用机场建设机遇,率先布局低空经济产业,建成特种无人机产业园、eVTOL产业园等专业载体 [3] - 2024年以来,常熟全市共有低空经济领域新签约项目41个,计划总投资83.4亿元 [3] 苏州新型能源及智能座驾产业专项母基金 - 拟落地张家港,张家港新能源产业集群效应突出,形成"光伏产业、锂电产业、氢能产业、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条 [4] - 2024年新能源产业以氢能为引领,产值超400亿元 [4] 苏州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天使基金 - 拟落地吴中区,吴中区与"大院大所"合作日益加深,已集聚高校院所11家,新型研发机构7家,科技机构11家 [5] - 汇聚众多高端研发人才、关键核心技术以及前沿创新成果 [5] 战新基金布局特点 - 从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未来产业天使直投,到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新能源及智能座驾、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天使直投 [5] - 立足苏州主导优势产业如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寻求产业集群化发展 [5] - 瞄准新赛道如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提前布局 [5] - 新增高校成果转化基金,服务产学研深度融合 [5]
跨越“死亡谷” 科技成果“转”机在哪
中国青年报· 2025-04-14 06:34
在本届中关村论坛年会期间,不论是平行论坛、技术交易会还是配套活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成为中外 参会者提及的"高频词"之一。不仅有多所高校校长分享了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案例与模式,也有专 家直面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死亡谷"挑战。 科研人员往往将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过程称为跨越"死亡谷",越过"死亡谷",就意味着科技成 果能够以商品的身份上架销售。 "考虑在天津落地吗?我是天津发改委的""我是协会的,能加个微信吗""这机器人能进(蔬果)大棚, 对吧"…… 在前不久结束的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全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大会(以下简称"高促会")上,京津 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分区展台"变身"洽谈桌,不少高校的科研团队摊点纷纷展出了科技感拉满 的新技术、新产品,来自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等单位的"买家"们不时抛出合作"橄榄枝"。 如何成功跨越"死亡谷"?这道大题急需新的解法。 2023年,北京理工大学开始全面推广"先赋权后行权"转化模式。学校先不入股,授权教师团队依托职务 科技成果创办企业,待公司通过市场检验、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学校再按照事先约定的比例获得股权或 现金收益。这一模式极大简化了流程,提高了转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