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保护
搜索文档
清流毓秀 万物欣荣
河南日报· 2025-05-22 07:33
黄河生态保护与治理 - 郑州黄河国家地质公园累计绿化荒山8000多亩,种植各类树木400多万棵,森林覆盖率90%以上 [4] - 五年来邙山提灌站累计供水6.71亿立方米,水源地水质长期保持在Ⅱ类,黄河水含沙量显著降低 [6] - 郑州市建成数字化生态保护监测平台,整治1800多个黄河生态环境问题,实现"四乱"动态清零 [6] - 系统推进邙岭森林生态、低滩湿地生态、中高滩休闲生态"三大工程",基本实现邙岭森林化等"四化"目标 [6] - 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野生鸟类增至290多种,生态改善吸引大鸨、灰鹤等珍稀鸟类栖息 [7] 黄河文旅融合发展 - 黄河文化公园开发"何以炎黄""从河说起"等研学课程,年接待游客接近100万人次 [8] - 园区整合黄河地质博物馆、碑林等40余处景点,形成生态与文化展示线路 [8] - 黄河滩地公园建成27条彩色慢行步道和3个观景点,成为生态旅游热门地 [7] 南水北调水源保护 - 南阳汇水区累计造林12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0%,建立豫鄂陕三省五市协作保护机制 [12] - 推行"河长+警长+检察长"机制,实施"互联网+护水"实时监测,解决安全隐患146项 [12][13] - 渠首中心建成21个水质监测点位和14个自动监测站,实现24小时动态监测 [14] - 水生态实验室收集58种鱼类标本,证实丹江口水库生物多样性高、水质为优 [15]
见面会:自然资源领域代表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央视网· 2025-05-21 18:18
5月21日国新办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围绕"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交流。五位自然资源领域代表回答总台央视记者提问,结合自身工 作经历,谈如何通过具体行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正是因为是共同的家园,所以才不可以挖!"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迪政当村生态护林员李玉花介绍,独龙江自然地理环 境独特,动植物资源很丰富。2016年成为护林员后,参加了很多培训,学习了相关知识。一年巡山护林,要一百多次。巡山的时候,有时候下雨,上山时穿 的鞋子很容易烂,一年要穿烂10多双鞋子。每天巡的山在国家自然保护区里,巡山的时候,植物、动物有很多,植物有重楼、黄精、白及等很多野生药材。 以前很多外地外村的老乡来挖药材,护林员看见他们,跟他们说不要挖野生药材,有些老乡不理解,说这个是共同的家园,为什么不可以挖?护林员就耐心 地给他们讲解,正是因为是共同的家园,所以才不可以挖。通过这几年的宣传,当地没有发现挖野生药材的老乡了。 "通过推广绿色勘查技术,把生态保护融入地质勘查全过程。"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大队长丁正江从地质角度介绍,在勘查中,建立了事前、事中、事 后"全过程管控制度":在勘 ...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引发全省党员干部群众热烈反响 坚定信心推动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
河南日报· 2025-05-21 08:06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 制造业被定位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 强调保持合理比重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3] - 河南省将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通过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三大路径实现产业升级 [3] - 计划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 同时提升现代服务业 目标打通"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技术应用—成果产业化"全链条 [3] - 实施产业园区集群培育工程 提升标准化建设与专业化管理能力 强化载体支撑作用 [3] 农业强省战略 -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7% 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97% 科技成为现代农业核心驱动力 [4] - 强化科技与改革双轮驱动 通过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健全农业人口市民化机制构建城乡融合新格局 [4] - 目标实现粮食安全巩固、农民增收与农业竞争力提升的多元协同发展 [4] 社会治理创新 - 河南省加强新兴领域党建 提升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及新就业群体服务管理质效 [6] - 基层治理强调资源下沉 通过网格员与志愿者协同开展环境治理、安全隐患排查 提升社区服务效能 [7] - 打造"15分钟法律服务圈" 运用"枫桥经验"推动矛盾纠纷一线化解 强化法治对社会治理的保障作用 [8] 生态环境保护 - 河南省将深化污染防治攻坚 统筹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南水北调水质安全维护 [9] - 黄淮实验室聚焦三大方向:突破新污染物溯源技术、构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范式、推动节能环保装备研发应用 [10] - 生态环境技术研究采用"边研究边应用"模式 直接对接地方生态保护需求 [10] 文旅融合发展 - 河南省定位为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中心 计划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与文旅产业链群建设三年行动 [11] - 打造"三门峡-安阳"世界级大遗址公园走廊 强化"老家河南""华夏古都"等文化IP影响力 [11] - 已完成700余项文物保护工程 建立石窟寺数字化信息库 推动文物资源转化为文化富矿 [12] 水利与应急管理 - 针对旱情实施精细化水源调度 通过水库、泵站等工程保障城乡供水与农业灌溉需求 [14] - 防汛工作强调预案完善与要素保障 构建扁平化指挥体系以提升抢险救灾能力 [14]
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牢记嘱托 阔步向前
河南日报· 2025-05-21 08:06
高质量发展 - 河南需夯实实体经济根基,以科技创新引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支撑能力[10] - 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11] - 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打造内陆开放高地[11] 生态保护 -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优化产业和能源结构,打造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13] - 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14] - 推进南水北调工程沿线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强水源涵养[14] "三农"工作 - 粮食生产需落实耕地、水利、科技、政策等关键点,实现高基点突破[15] -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建设高标准农田,保障粮食安全[15] - 加强良种技术攻关,延伸现代农业产业链,以城乡融合带动乡村振兴[15] 文化传承发展 - 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挖掘黄河文化时代价值,坚定文化自信[18] -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健康养生理念的瑰宝,需传承发展[19] - 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支柱产业、民生产业[19] 高效能治理 - 乡镇需结合改进作风、增强党性、办实事提升群众工作能力[20] -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高基层社会治理能力[20] - 推动资源、服务、管理下沉,确保社会治理工作全面覆盖[20]
观山测水,讲好科普故事(绿水青山守护者)
人民日报· 2025-05-20 06:01
祁连山生态监测与研究 - 西水森林生态定位研究站位于甘肃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马蹄藏族乡,全称为"甘肃省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研究院西水森林生态定位研究站",排露沟流域是其试验流域[1] - 自上世纪70年代创建以来,该站基础性工作围绕祁连山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估研究展开,近年来持续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系统修复等工作[1] - 研究站日常观测对象包括山中之林、林中之水、一草一木,为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的生态系统稳定性提供科技支撑[1] 生态监测技术与设备 - 测量树高工具已更新到第四代,从过去需人工爬树测量发展为自动化设备,显著提升效率[2] - 研究站设有30米高观测塔,分10多层安装自动化仪器设备,可测得空气温湿度、风速风向、降水量、辐射量和大气碳通量等数据[2] - 试验流域配备8座自动气象站、600余台各类仪器,承担坡面地表径流场、林冠截留固定样地和土壤水分动态自动监测点等上百个点位的自动观测任务[2] 数据采集与科研进展 - 2019年研究站与相关部门合作完成试验流域供电电网和通信覆盖,实现野外科学数据实时自动采集和传输[3] - 观测数据库网络逐步建立,自动化观测水平显著提升,但仍需定期读取数据、维护设备和人工观测部分生态要素[3] 科普教育与公众参与 - 研究站设有植物标本室、土壤标本室等10余间科普教室,保存上百种相关标本[3] - 为扩大科普范围,研究站制作科普视频、手册,并到县里、市区开展科普教育和培训班[3] - 研究站站长敬文茂被评为"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致力于通过科普鼓励公众了解并关爱大自然[1][4]
“走读中国” 内蒙古行:触摸高质量发展的强劲脉搏
环球网· 2025-05-19 21:40
乳业与智慧农业 - 伊利液态奶全球智造标杆基地实现全流程无人化操作,每小时处理鲜奶120吨,效率比传统工厂提升40%[4] - 乌兰察布察右前旗植物工厂草莓基地采用4列8层垂直种植技术,8640株草莓植株在LED光源与精准环控系统下实现零污染高收益[7] - 宏福现代农业产业园为亚洲最大单体智能温室,运用RO水处理系统、传感器网络及生物防治技术实现高效种植[7] 数字经济与算力基础设施 - 内蒙古数据交易中心已推出503款数据产品,覆盖通信、金融、交通等领域,算力达6.7万P(世界顶尖水平)[16] - 察哈尔高新技术开发区落地16个重大数据项目,部署44万台服务器,支撑5.8万P算力系统,为华为、阿里等企业提供超大规模模型训练支持[17] - 和林格尔新区云谷之境探索港通过VR技术实现传统文化沉浸式体验,如《大唐穿越记》历史场景复现[18] 新能源与绿色转型 - 内蒙古新能源装机容量突破1.35亿千瓦(2024年底),历史性超越火电装机[23] - 运达股份北方总部智能产业基地大型风电装备助力地区从"能源粮仓"向"绿能引擎"转型[23] - 乌兰哈达火山地质公园通过"太空+火山"创意旅游模式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双赢[21] 生态修复与种质资源 - 蒙草生态修复基地保存6.5万份种质资源、17万份标本及165万份土壤,构建干旱半干旱地区"种子方舟"[28] - 种子绳技术结合可降解材料与AI播种机器人,实现大规模精准防沙治沙[24] - 中国冷凉院士工作站研发环境友好型"可饮用农药",杀虫率高且对人体无毒[33] 国际贸易与物流网络 - 乌兰察布七苏木国际物流园区常态化运行6条中欧班列线路,通达7个国家16个城市,成为中欧班列中通道关键节点[13] - 薯都凯达食品有限公司年产能70万吨马铃薯加工线,产品出口欧美、东南亚及中东市场[11] - 察右前旗形成进出口落地加工产业集群,涵盖南瓜籽、葵花籽、亚麻籽等农产品加工及贸易[11]
绿色先锋丨护绿·富民·革新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5-14 13:53
林业改革与创新 - 谢汝根通过42年实践推动林业从"砍树经济"转型为"看树经济",创新"国有林场+"模式实现生产率提升30%以上[5][11] - 在沙县水南国有林场推动"三权分置"改革,新增森林面积8650亩,蓄积30378立方米[10] - 创建三明市金山林权流转经营公司,推动林权变现,2023年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年度交易额突破30亿元[10] 科技兴林成果 - 官庄林场累计新增合作经营面积14.6万亩,发行"林票"2775万元,制发碳减排量1350吨[11] - 与多所高校合作建立5个创新平台,完成30多项科研项目,获18项省级以上奖项[13] - 建成现代化苗圃育苗能力超2000万株,至2024年出圃合格苗超1亿株,推广良种造林70万亩创造遗传增益30亿元[13] 生态扶贫成效 - 颜立强推动广西争取生态护林员补助资金20.64亿元,选聘6.3万名护林员带动24万贫困人口脱贫[21] - 广西红树林面积增至1.06万公顷提前完成目标,落实8亿元资金完成营造1055公顷、修复3147公顷[23] - 建立46处广西重要湿地,推动4处国际重要湿地数量居全国第四[23] 特色林业经济 - 王吉贵改造盐碱涝洼地建成年营收120万元的苗圃,引进270个苗木品种[34] - 选育4个圆铃大枣优良品种,带动全区枣产业年产值1亿多元,培训农民4万余人[36][37] - 创建金牛湖国家湿地公园,推动政府调整道路规划保护鸟类栖息地[39][40] 林业人才培养 - 谢汝根培养180人造林工程队完成3万亩造林任务[7] - 颜立强连续10年培训学员5000人次,被称"颜老师"[27] - 王吉贵培养500余名嫁接能手和3000余名农民技术员[37]
武汉6区明确最新定位 全面锚固高质量发展空间基础
长江商报· 2025-05-14 07:20
武汉市6区国土空间规划批复 - 湖北省政府正式批复武汉市东西湖区、汉南区、蔡甸区、新洲区、黄陂区、江夏区等6个区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1] - 规划明确各区到2035年的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城镇开发边界扩展倍数等关键指标[1] 各区发展定位 - 东西湖区定位为产业创新基地和商贸物流枢纽[1] - 汉南区定位为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区[1] - 蔡甸区定位为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和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示范区[1] - 江夏区定位为科技创新策源转化高地和现代制造业基地[1] - 黄陂区定位为商贸物流与现代制造业基地及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1] - 新洲区定位为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核心区和新兴产业基地[1] 区域协同发展 - 规划要求融入全省区域发展格局,全面支撑武汉都市圈建设[2] - 加强毗邻县市区协作互补,强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区域协同[2] - 发挥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对武鄂同城化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引领武鄂黄黄一体化发展[2] 生态保护与空间格局 - 锚固生态空间格局,筑牢大别山等生态屏障[2] - 严格管控长江、汉江、府澴河等河湖水域空间[2] - 加强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等江汉湖群生物多样性保护[2] - 统筹推进全域生态保护修复与流域综合治理[2] 城乡空间优化 - 优化各区功能结构和空间布局,协调产业布局、交通、设施和土地使用[3] - 统筹推进城乡生活圈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3] - 系统布局蓝绿开放空间,提升人居环境品质[3] - 加大城乡存量用地挖潜力度,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3] - 加强盘龙城遗址、明楚王墓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3] - 严格城市建设高度和强度管控,塑造特色城乡风貌[3]
守护“候鸟天堂” 共筑美好宁海湾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13 09:41
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 - 宁海湾义务护鸟队成员从最初的12人增加到153人,形成海陆联动的立体"护鸟网"[11] - 护鸟队由53名休闲渔船"渔老大"组成,从"捕鸟人"转变为"护鸟者"[8] - 当地监测到黑脸琵鹭、卷羽鹈鹕等珍稀鸟类,野生鸟类种类和数量逐年增长[12] 生态旅游经济效益 - 宁海湾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亿元,带动农产品销售超5000万元[15] - 峡山村从偏僻渔村变为网红打卡地,村民开设民宿、咖啡店等新业态,如"民谣大叔"咖啡店日均销售数百杯[14] - 游客因观鸟慕名而来,带动休闲渔船观光、餐饮等消费,村民收入显著提升[13][14] 产业协同与社区参与 - 国家电网志愿者参与保障候鸟栖息地电力设施,开展安全用电宣传[9] - 生态警务联勤工作室联合护鸟队、网格员等上百人开展环保活动[9] - 村民将水产养殖塘与鸟类觅食结合,形成"漠漠水田飞白鹭"的旅游亮点[10]
香港青少年青海湖畔感悟“生态美”与“家国情”
中国新闻网· 2025-05-12 12:56
伫立在风景之中、大湖两岸的纪念馆,静静讲述着中国国防事业的艰辛过往。香港师生先后参访原子城 纪念馆、中国第一代鱼雷试验基地纪念馆,仔细观看史料与实物展示、听讲提问,了解中国第一个核武 器研制、试验和生产基地"二二一厂"以及鱼雷试验基地"山鹰"机械厂的历史。 5月8日,青海湖岸畔的普氏原羚。 马铭言摄 "曾经守护整个国家和民族,如今保护天地万物。"在冯缨婻看来,青海湖像一位"守护者":"当地人把 这份责任延续成传统,将理念传递给来客,所有人都参与其中,让'保育'成为这里最大的看点和特 色。" 离开青海湖时,香港高中生段志慧更新了"旅行笔记":"青海湖像海一样宽广,比'海'更深的是人的信 念。"她说:"以前不知道,这里曾经发生过那么多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故事。和团队一起坚持,克服 困难,可以实现'不可能',鼓励着我脚踏实地去追梦。" 中新社西宁5月11日电 题:香港青少年青海湖畔感悟"生态美"与"家国情" 作者 潘雨洁 马铭言 5月6日至10日,香港"奋进行动"(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的义务团体,由在职香港警察组成)及香港扶幼会则 仁中心学校师生一行30余人赴青海省开展研学交流活动。交流团感受中国最大咸水湖——青海湖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