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

搜索文档
小麦大规模机收需金融机构细致化支持
证券日报· 2025-06-30 13:32
农业机械化与金融支持 - 全国"三夏"小麦大规模机收已基本收官,除零星种植地块外基本实现机械化收割,联合收割机成为麦收主力军 [1] - 小麦机收资金需求具有"短、频、急"特点,银行创新推出"农机贷""夏收快贷"等专项产品,通过优化授信模型实现资金快速投放 [1] - 针对种粮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银行将更多资产纳入抵押范畴,结合种植面积、往年收益等数据构建"大数据信用评分",实现从申请到放款的"当日办结" [1] 金融科技应用 - 银行加速推进"数字人民币+农业"试点,农机手可通过数字钱包实时收取跨区域作业款项,规避现金交易风险 [1] - 农机经销商依托银行搭建的供应链金融平台,以未来订单为质押获取融资,保障农机零配件供应不断档 [1] 产业链金融协同 - 银行以产业链金融思维支持"研发—生产—流通—服务"全链条,向农机制造企业提供经营贷款支持智能化改造,提升高端农机国产化率 [2] - 针对农机维修、燃油供应等配套服务主体,银行推出"应收账款池融资"缓解小微企业资金压力 [2] 风险保障机制 - 银行联合保险公司开发"农机作业保险+信贷"产品,将自然灾害、机械故障等纳入保障范围,保险赔付可优先偿还部分贷款降低农户违约风险 [2] - "信贷+保险+科技"组合拳构建覆盖小麦大规模机收全流程的风险缓冲带 [2] 农业现代化转型 - 银行支持直接推动农业机械化率攀升,创新推出"农机+智慧农场"综合服务方案,引导农户从"会种地"向"慧种地"转型 [2] - 金融活水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加速形成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模式 [2] 金融服务路径 - 银行从田间地头的金融服务站到数字化农业金融平台,勾勒出金融支持农业现代化的清晰路径 [3] - 金融机构将持续深化场景化服务、强化生态化布局,支持乡村振兴战略推进 [3]
2025年中国防雹网行业市场政策、产业链图谱、供需现状、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研判:冰雹、大风等极端天气频发,市场需求持续增长[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6-30 09:35
按网孔形状不同,防雹网可分为月牙形防雹型、菱形防雹网、长方形防雹网等类型;按架设形式不同, 防雹网可分为平面式防雹网、单面坡式防雹网、波浪式防雹网等类型;按网目孔径不同,防雹网可分为 6mm、8mm、9mm等类型。 内容概要: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我国冰雹灾害频发,使得农业种植领域对防雹 网的需求成为刚性,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为了保障农作物产量和质量,近年来,我国不断加 大防雹网的使用力度,带动防雹网市场需求与日俱增,此外,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加速,家庭农 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涌现,他们对农业防灾减灾设施的投入意愿和能力较强,更愿意采用防 雹网等先进设施来保护高价值的经果林、设施蔬菜等作物,另外,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高 附加值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这些作物对雹灾更为敏感,进一步推动防雹网需求增长,庞大的市场需 求带动我国防雹网行业市场规模持续扩容,据统计,2024年我国防雹网行业市场规模达325.0亿元,同 比增长2.80%。 相关企业:河北春禾防雹科技工程有限公司、合肥新大唐工贸有限公司、安徽海义源进出口有限公司、 安平县增达丝网制品有限公司、江苏华昌织物有限公 ...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房山区良乡镇夏收小麦平均亩产达422公斤
新京报· 2025-06-27 13:51
良乡镇将农科指导贯穿在小麦生产的各个周期。播种前,良乡镇组织农机安全培训,确保农户规范操作 农机设备,生长周期内,则定期开展病虫害监测,通过线上线下(300959)结合的方式,及时发布防治 预警,并手把手指导农户科学用药。 良乡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小麦丰收是良乡镇坚持农业优先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体现。下一步, 良乡镇将继续围绕粮食安全核心任务,不断探索创新农业发展模式,持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乡 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贡献力量。 新京报讯(记者陈璐)记者从房山区良乡镇获悉,良乡镇已完成夏收工作,小麦平均亩产达422公斤。良 乡镇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小麦丰收得益于高标准农田的建设。近年来,良乡镇通过土地平整、水利设 施完善等工程,为小麦生长创造条件。同时,推广高产、优质、抗病的小麦新品种,凭借其优良的抗倒 伏性和高适应性,成为农户的"心头好"。 近年来,良乡镇加大对现代化农机装备的推广与应用力度,大规模引进大型联合收割机等设备。相比以 往人工收割,机械化作业使生产效率提升了数倍,护航田间生产。良乡镇相关负责人说:"我们通过科 学施肥,结合土壤检测数据按需供给养分,节水灌溉系统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先进种植技 ...
田埂上的“高材生”——杭州“新农人”种出乡村振兴新图景
杭州日报· 2025-06-27 10:42
现代农业转型 - 杭州乡村正经历从传统农耕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由高学历人才组成的"新农人"队伍成为推动变革的核心力量 成员包括海归硕士 IT工程师 金融从业者等跨界人才[3] - 新农人通过整村运营模式激活乡村经济 如鲁松在萧山区欢潭村策划特色文旅活动 并引入自媒体网红产业 盘活闲置宅基地和农房[3][4] - 杭州已累计培育4.8万名新农人 推动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和经营性收入显著增长[9] 乡村产业创新案例 - 鲁松通过整合10镇14村资源推出"萧山本味"旅游护照 串联30余个乡村业态 创造超200万元消费增量 探索"区级统筹+国企开发+市场运作"的全域运营机制[4] - 苏鸿将土木工程专业背景应用于茶机企业 研发扁形茶智能生产线 实现茶叶加工连续化 并提出覆盖六大茶类的系统解决方案[5] - 陈雨霞开发玫瑰衍生产品链 包括纯露 护手霜等 创立线上会员店 并与高校合作提取抗衰成分 推动产品附加值提升[6][7] 人才培育体系 - 杭州实施"5050"学历提升计划 每年支持50名新农人免费就读涉农专业 并设立专项资金推进"春雨计划"等政策扶持[9] - 浙江农林大学作为省级培育基地 2022-2024年培养700名产业带头人 计划扩大现代农业经营领军人才招生规模[10] - 建议成立省级农业技能人才评价中心和乡村运营协会 强化技能认证与行业协同 形成可复制的乡村振兴经验[10] 技术赋能农业 - 智能插秧机等设备实现水稻种植精准化 茶产业通过机械化设备提升加工效率与品质 推动茶农收益增长[2][5] - 陈雨霞结合茶叶种植经验 为玫瑰定制低碳生态种植标准 苏鸿研发茶园管理智能化设备 目标实现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6][5]
当好科技与田野的桥梁(编辑手记)
人民日报· 2025-06-27 06:00
科技特派员制度与农业现代化 - 科技特派员制度实行20多年来,通过将知识、技术、管理经验带入乡村,拉近农民与科技的距离,促进农业科技接地气[1] - 科技特派员开展多样化服务,包括套种技术示范(张焰)、数字农业推广(黄献光)、牧草品种培育(余成群)、乡村文化品牌设计(陈力全)等[1] - 该制度通过田间地头教学和实操指导,解决农民实际需求,增强农业生产发展底气[1] 科技特派员的工作转型与产业升级 - 数十万科技特派员从单纯农技问答转向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目标是"把科技成果转变成农民实实在在的收入"[2] - 特派员注重引入产业发展新思路,创新生产模式,挖掘特色产业经济潜能,实现农民增收和村庄环境改善[2] - 推动农业成为有奔头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职业[2] 农业科技发展现存挑战与未来方向 - 当前存在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农业科技有效供给不足等问题[2] - 未来需加强先进适用技术和产业发展思路的推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2] - 强调从"帮扶"转向"培育",重点培养本土人才,使农民成长为驻守生产一线的乡土人才[2] 乡村振兴的人才战略 - 人才与乡村需共同成长,最终目标是让农民从依靠科技特派员转变为成为"科技特派员"[2] - 培育本土人才将激发田野新活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2]
中非农业科技与产业合作论坛在肯尼亚举行
快讯· 2025-06-25 20:56
中非农业科技与产业合作论坛 - 2025中非农业科技与产业合作论坛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举行,参会代表包括中非政府部门、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国际组织等200余名 [1] - 非洲联盟粮食体系特使表示非洲大陆有望借鉴中国在农业转型模式中的前瞻性政策、技术与创新驱动经验 [1] - 中国在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和扶贫减贫领域的成功经验可为非洲农业振兴提供重要参考 [1] - 中国驻肯尼亚大使宣布中方将对53个非洲建交国实施100%税目产品零关税举措,有利于肯尼亚等国更多农产品进入中国市场 [1] - 中非双方企业、研究机构等被鼓励抓住机遇深化合作,推进非洲农业现代化 [1]
2025中非农业科技产业合作论坛在肯尼亚举行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6-25 16:39
中非农业科技产业合作论坛 - 论坛主题为"开放共享,从机遇到行动",聚焦中非农业科技产业合作 [1] - 由非洲农业绿色革命联盟、北京京瓦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国际家畜研究中心等7家机构联合主办 [1] 中非农业合作政策支持 - 中国2023年发布《中国助力非洲农业现代化计划》,2024年启动兴农惠民伙伴行动,重点支持农业技术合作、农产品贸易等五大领域 [2] - 中国将对53个非洲建交国实施100%税目产品零关税,促进肯尼亚等非洲农产品进入中国市场 [2] 中非农业现代化合作方向 - 非洲联盟呼吁借鉴中国在农业现代化、农村转型和减贫方面的成功经验 [2] - 非洲农业绿色革命联盟提出构建现代、包容、有韧性的农业科技生态系统 [2] 论坛参与情况 - 吸引中非政府部门、企业、大学等200余名代表参与 [4] - 重点研讨农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协同、人才培养等合作领域 [4]
中共辽宁省委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br/>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
辽宁日报· 2025-06-25 09:29
粮食与农产品稳产保供 - 推动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330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500亿斤左右,推广优良品种和高产集成技术 [2] - 稳定生猪产能,能繁母猪存栏量保持在130万头以上,智能化升级改造畜禽规模养殖场不少于200个 [2] - 新建改造高标准农田476万亩,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1000万亩,治理黑土区侵蚀沟227条 [3] - 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加强玉米制种基地建设,支持种业企业育繁推一体化发展 [4] - 新建改造设施农业10万亩,提升蔬菜等农产品供应能力,支持深远海渔业设施和海洋牧场建设 [6] 农业科技与装备 - 完善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增加农机报废更新机具种类,拓展人工智能、数据等技术应用场景 [4] - 强化气象为农服务,推进防洪工程建设,完成葠窝水库除险加固主体工程和辽河干流防洪提升工程 [4] - 构建病虫疫情监测预警网络,推进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9‰以下 [4] 农村产业与农民增收 - 重点培育海参、人参、梅花鹿等十大农业特色产业,新增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不少于50家 [10] - 改造升级县域电商直播基地不少于40个,建设乡镇集贸市场60个,新增产地冷藏保鲜设施20万立方米 [10] - 扩大农民经营性收入,发展特色种养、民宿、手工作坊等项目,建设特色农业县、工业强县和文旅强县 [11] - 推进家政兴农行动,加强劳务协作,培育特色劳务品牌,实施数字乡村强农惠农富农专项行动 [11] 乡村建设与公共服务 - 建设农村供水工程300处,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2%,新建改造农村公路5500公里,改造农村危桥130座 [13] - 推进5G网络向自然村延伸,改造农村危房4000户,建设村级为农服务站点81个 [13] - 建设县域医疗重点专科40个,提升村卫生室3500所,推动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14] - 新增农村垃圾收集设施1.4万个、转运设施144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40%以上 [15] 乡村治理与改革 -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调整优化林木采伐管理制度,推进农垦集团化和农场企业化 [25] - 推进供销社综合改革,建立健全农资保供机制,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25] - 培育乡村工匠,培训高素质农民、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等1万名以上,选派科技特派团(组)160个以上 [24] - 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严控集体经营风险和债务,加强"三资"管理突出问题整治 [22]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关键在因地制宜
中国环境报· 2025-06-24 09:46
美丽乡村建设现状与建议 - 我国已累计建设5万个以上具有地方特色的美丽乡村 但覆盖面和建设水平仍需提升以达成2035年战略目标 [1] 差异化建设策略 - 重点生态功能区需以生态保护为核心 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推出生态产品 [1] - 农产品主产区应聚焦现代农业主题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提升粮食产量与质量 [1] - 城乡统筹发展区需促进城乡融合 改善人居环境 支撑高质量工业品与服务供给 [1] 示范引领与空间规划 - 美丽乡村先行区需在生态环境改善、农业高质量发展等领域发挥标杆作用 [2] - 需优化乡村产业空间布局 强化风貌引导 梯次推进全域覆盖 [2] - 重点解决农业农村污染问题 推动绿色有机农畜业发展 打造名优特产品品牌 [2] 系统性工程协同 - 建设需跨部门协作 整合发改、财政、生态环境等多领域资源 [2] - 强化规划目标协同 整合涉农资金 形成项目支撑合力 [2] 文化保护与产业升级 - 需保留村庄历史风貌 发展绿色特色农产品种养 提升品牌价值 [3] - 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 打造特色产业集群 提升产业化水平 [3] - 加强传统村落保护 促进农文旅融合 发展乡村旅游新业态 [3] 科技赋能与数字化 - 研发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关键技术装备 推广数字化基础设施 [3] - 构建美丽乡村数字化治理体系 建设绿色智慧数字乡村 [3] 长效机制构建 - 建立县级工作推进机制 制定任务清单 明确部门分工 [4] - 争取财政与绿色金融支持 完善基础设施运维资金渠道 [4] - 健全农业激励政策 促进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实现生态产品价值 [4]
把更多农产品变成工业品
经济日报· 2025-06-24 06:03
农产品加工业的战略意义 - 农产品加工业是连接农业和工业的关键纽带 能实现错峰销售 均衡上市 促进减损增收 提质增效 释放农业内部潜力 [1] - 该行业带动资本回乡 人才返乡 科技下乡 激发农村外部活力 形成乡村产业最大体量 [1][3] - 中央政策强调将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 需从初级农产品向加工农产品升级 产后加工成为农业主责主业 [1] 行业典型案例与发展模式 - 贵州刺梨 山东金乡大蒜 四川眉山泡菜等典型案例显示 土特产已延伸至加工环节 形成种植-加工-商品交易中心-科研服务的全产业链 [2] - 玉米加工价值链显著:初加工得玉米淀粉/蛋白粉 深加工制胚芽油/果糖 精加工产维生素B12 鲜食玉米需求增长依赖科研攻关 [3] -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首批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名单 涵盖乳制品 饮料 酿酒 精制茶等主要门类 [1] 市场机遇与产业升级路径 - 农业规模化经营 消费多元需求 工业技术渗透共同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吸引资本下乡 [3] - 加工深度决定产品附加值:茶叶通过不同加工工艺形成绿茶/红茶/黑茶等品类 传统技艺与现代拼配方式并存 [4] - 产业需差异化发展以避免同质化竞争 初加工适合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 精深加工适合大中型企业 [4] 政策导向与未来重点 - 培育名单推动从田间到车间的转型 重点提升产品质量 优化口感风味 实现循环利用与高值开发 [4] - 产业链需延伸至"农头工尾""粮头食尾""畜头肉尾" 加工产能向产地集中 与销区对接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