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与创新
搜索文档
创新“四维一体”模式,中山香山书院打造新型文化地标
南方农村报· 2025-08-04 15:03
项目定位与模式 - 采用"四维一体"创新模式 建设新型文化地标[1] - 定位为"没有围墙的书院" 设计开放通透空间与城市融合[2][5] - 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 文脉传承高地 文化交流平台和新人培育载体[2][3] 硬件设施与资源 - 坐落于古香林公园 包含东广场 香林阁 南竹林苑三片组团式建筑[5] - 拥有6000余册浩瀚藏书 开放讲堂和专业导师团三大核心资源[6] - 围绕特定课程体系面向公众输出系列课程[6] 文化活动与课程 - 常态举办高端讲座 主题读书会 非遗工坊等高品位活动[8][9] - 自2025年2月9日起开展《遇见先贤》系列课程 多角度展现香山先贤[10][11] - 创新叙事方式使历史人物"可感可触" 探索传统文化激活新路径[9][10] 特色实践项目 - 开展"寻迹香山先贤 赓续文明薪火"研学活动 联动多地组织青少年感悟先贤情怀[14][15] - 举办香山少年讲解员培训比拼 组建专业队伍并配套开展研学成果征集[15][16] - 承办"汉字童年会:穿越千年的文字奇旅"等主题活动[18] 战略合作与发展 - 构建岭南书院文化共同体 加强与珠海等地书院合作整合资源[19] - 与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签订战略合作备忘录 开展多方面合作[20][21] - 与国内外文化机构及高校合作推动岭南历史文化名人研究与传播[19][20]
“古韵+潮流”,暑期文化消费活力满溢
搜狐财经· 2025-08-04 00:46
文化活动升级转型 - 多个文艺演出升级转型,有效激发消费市场活力[2] - 《金陵梦华》第三季拓展为更广阔的金陵文化长卷,通过舞蹈、民乐、魔术等形式串联城市记忆,上座率提升约20%[9] - 夫子庙喜剧汇更名为刘老根大舞台,上座率稳定在八成以上,明星场次门票提前售罄[11][13] 传统与现代融合 - 南京老门东"金陵梦华·宫宴"将传统戏法与现代光影技术结合,呈现古今技艺碰撞[4] - 瘦西湖国风文化艺术季通过宋制汉服巡游、诗词问答等互动环节,打造沉浸式宋代文化体验[21] - 德基艺术博物馆夜间开放,推出特惠票服务,《动静无尽》展览夜间门票30元,"金陵图数字艺术展"免费开放[21][25] 夜间经济与文旅消费 - 中华恐龙园迪诺水镇推出"DINO奇妙夜3.0",吸引游客超70万人次,较2024年同期增长14%,夜间客流提升50%,夜间销售占比60%[14][19] - 德基艺术博物馆夜间累积接待时长超1500小时,八楼展区峰值客流量突破50000人次/日,客流转化率同比提升30个百分点,文创销售额同比翻番[25] - 刘老根大舞台带动周边餐饮、零售客流量显著增加,形成文化消费新亮点[13] 水文化主题活动 - 南京玄武湖蒲仙岛水文化主题园开放,分为传统水文化区和现代水科普区两大板块,展示古人用水智慧与现代水利知识[26][28] - 淮安西游乐园泼浪节将传统神话与现代水上乐园结合,通过《西游记》水文化隐喻增强游客互动体验[28][30] 跨界资源整合 - 迪诺水镇整合文商体旅资源,设置观赛服务联动50余家商家推出抽奖活动,实现"观赛+夜游"双引擎驱动[19] - 街头艺术嘉年华采用360度开放式舞台设计,涵盖乐队live、蒸汽朋克巡游等,强化街头沉浸感[19]
文化保护的动能从科技创意匠心汇聚中奔涌
中国青年报· 2025-08-02 09:30
文化遗产保护成效 -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保护成效显著,市民和游客自觉参与保护,20余年来摄影师为西湖留下超万张照片 [1] - 浙江世界文化遗产数量实现零的突破,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中国大运河和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 - 截至2024年年底,浙江拥有历史文化名城20座、名镇94个、名村218个、历史文化街区107片,不可移动文物7万余处,历史建筑11126幢 [2] 数字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保护 -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应用数字技术,游客可通过AR智能导览眼镜观看展品虚拟影像视频 [3] - "良渚遗址5000+"数智应用启用,实时更新湿度温度、天气情况、建筑结构微变等数据 [3] - 杭州打造"数智运河——大运河(杭州段)世界文化遗产数智管理系统",实现数据实时共享 [4] 文化工程与传承 -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编纂工作历时20年,构建起最全面的中国古代绘画图像文献档案库,出版64卷244册 [6] -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正式开馆,展陈1685件宋代绘画高清打样稿 [6][7] - 上千所高校的数万名大学生加入"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全国大学生志愿宣讲活动 [7] 非遗保护与创新 - 浙江省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41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71人,数量居全国第一 [8] - 泰顺县开发泰顺文化遗产(廊桥)监管保护平台,实现古廊桥24小时智慧监管 [8] - 浙江龙泉引进大学生团队,与网络平台合作,为非遗带来更多流量和关注 [9] - 绍兴市出台《绍兴"古城青年创客"项目实施方案》,引入咖啡、奶茶、书画、民宿等旅游休闲业态 [10]
《情牵丹霞》在仁化夺冠!从丹霞到瑶山,韶关三地乡音竞放丨2025广东乡村歌手大赛
南方农村报· 2025-07-28 22:36
赛事概况 - 2025广东乡村歌手大赛韶关赛区在仁化、乳源、新丰三地同步举行决赛,主题为"天籁'乡'音 时代'粤'章",通过音乐与文化的融合展现新时代乡村精神风貌,为"百千万工程"注入文化动能[2][3][4] - 三地赛事由县级多部门联合主办,采用"政府搭台、群众唱戏"模式,吸引超千名观众现场参与,线上直播观看量突破50万人次[42][43] 仁化专场 - 青年女歌手卢思羽凭借原创文旅主题曲《情牵丹霞》夺冠,该作品由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创作,将丹霞山地质奇观与人文积淀转化为文化符号[5][6][11][12] - 比赛在仁化县董塘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举行,13组选手参赛,卢思羽作品融入丹霞山灵感与乡愁情怀[15][16][17] 乳源专场 - 比赛在乳源文昌公园举行,十组选手以瑶族文化为特色展开角逐,九歌组合表演非遗瑶歌《铜铃悠歌》展现瑶族音乐独特魅力[23][24][25][26] -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赵新荣表演《敬茶歌》,东坪镇赵世明演唱《河流》表达游子思乡之情[26][27] 新丰专场 - 比赛在新丰县丰城街道龙围村镇江楼举行,18名选手参赛,歌曲《新丰香韵》融合云髻山云海、采茶戏等元素被誉为"新丰文化百科全书"[30][31][33][34] - 赛事邀请12位"新丰好人"及道德模范担任荣誉观礼嘉宾,网络推荐官进行现场采访,促进"榜样力量"与"乡土文化"结合[36][38] 赛事影响 - 赛事创新融入非遗展演等环节,形成"文化育民、文化乐民、文化惠民"的生动实践,将持续挖掘乡村文艺人才推动基层文化繁荣[39][43][44]
“指尖技艺”变富民产业 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传统手工艺焕发生机
内蒙古日报· 2025-07-23 15:50
非遗手工艺产业发展 - 准格尔旗传统手工艺促就业服务中心(匠心坊)构建了技艺传承+人才培养+文化创新+产业孵化的综合性平台 [3] - 通过分级培养和以师带徒模式培养出100多名学员 涵盖初级班4期 中级班2期和高级班1期 [8] - 开发出笔记本 驾驶证套 刀套 手表皮链等多款符合潮流的文创产品 并与黄河大峡谷等景区达成战略合作设立非遗文创专柜 [8] 商业模式与就业促进 - 采用培训与售卖一体化模式 通过线上电商平台 线下沙龙研学 私人定制和批量订单实现产品推广 [8] - 提供掌握技能-优先就业-免费创业指导-实现增收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将指尖技艺转化为富民产业 [8] - 帮助农牧民 手工艺爱好者 待业青年等多个群体实现就业 案例显示首批学员已蜕变为项目负责人 [6][8] 技艺传承与创新 - 皮雕制作需经历切皮 拓图 雕刻 錾刻 染色 缝制等工序 单件作品耗时近一周 [3] - 培训体系邀请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坐镇 强调对唐草纹路等古老技艺的复刻与匠心传承 [1][6] - 提出传承不守旧 创新不离根的发展理念 计划通过学校社团平台扩大非遗文化影响力 [5][8]
“青铜芙蓉”穿上身 被这波时尚消费新品种草了
搜狐财经· 2025-07-05 13:33
中国时尚消费市场 - 2025年中国时尚消费市场总规模预计达2万亿至3万亿元[1] - 时尚消费从单一品类扩展到多元领域 从外在装饰转向生活方式引领 成为消费升级重要引擎[9] - 北京市出台扩大时尚消费专项行动方案 围绕时尚场景育新 品牌创新等四方面激发消费潜力[9] 老字号创新与节气消费 - 食品老字号通过节气新品(如"小暑糕")结合时令食材和文化体验创造消费新潮流[3][7] - 节气糕点融合传统食俗文化 市场反馈良好 为老字号找到传承与创新契合点[7] - 朝阳区通过城市更新打造亮马河时尚秀场 发展首发经济吸引国际品牌首店落户[11] 非遗技艺时尚化转型 - 蜀锦技艺融入现代服饰设计 如"青铜芙蓉"系列兼具文化底蕴与现代审美[12] - 蜀锦企业通过电商和跨境会展构建全球网络 某企业7个月实现日销10-15万元[14] - 成都市出台政策促进蜀锦蜀绣发展 将举办时装周等活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18] 数字化与AI技术应用 - AI服装设计软件30秒生成模特上身效果图 支持换装换景等一键操作[21][25] - 浙江服装企业训练AI模型解析1000亿张款式图片 实现全流程数智化生产[27][29] - 浙江形成纺织服装完整产业链 拥有3个千亿级和22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营收连续5年全国第一[31] 行业趋势与政策支持 - 非遗元素通过国潮设计融入产品 实现文化传承与商业创造双向赋能[20] - 时尚产业构建文化自信品牌生态 蜀锦等非遗技艺促进产业链深度融合[16] - 朝阳区培育本土品牌 推动首发首秀活动国际化[11]
实地感受“锦绣天府·安逸四川” 世界汉学家看四川
四川日报· 2025-06-23 08:36
活动概述 - "蜀地文脉 川行世界"世界汉学家看中国·四川行系列活动在成都启动,来自7国的汉学家将在一周内感受四川文化 [1] - 该项目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继去年福建行后,此次聚焦四川 [1] 汉学家观点 - 南非汉学家谭哲理研究中国文化20余年,认为文学是认知中国的重要途径,特别关注四川多民族文化共生状态,认为南非与四川在多民族文化发展上有相似性 [1] - 法国汉学家贝文江35年前因痴迷中国文化转向研究中国哲学,称赞中国对自然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将四姑娘山称为"中国的阿尔卑斯山",认为其能促进中欧文明互鉴 [1] - 西班牙汉学家夏海明翻译过四川作家阿来的作品《尘埃落定》,认为大熊猫、川剧等四川元素是能让世界感知中国的"文化脉搏" [2] - 波兰汉学家傿静安自称"四川宣传员",常向朋友推荐四川的大熊猫和人文氛围 [2] 活动内容 - 汉学家们将出席"蜀地文学精品"专题展,开展出版对话沙龙 [2] - 实地探访卓克基土司官寨、四姑娘山景区、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卧龙神树坪基地等,感受汉藏建筑艺术融合、文学文本与实景山水互文、中国生态与文化保护理念 [2] 活动意义 - 以汉学家为媒介,让世界看到四川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实践 [2] - 法国汉学家贝文江认为此类交流如同搭建文化桥梁,在不同文明间促进"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理解 [2]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中华文化瑰宝“向新记”
新华社· 2025-06-14 23:56
文化遗产保护与科技赋能 - 云冈石窟采用科技手段进行预防性保养,应用新材料和无损检测设备,保持文物稳定而非恢复如新 [2] - 数字化保护团队实现山西永乐宫壁画1:1原真复制,创造国内最大体量复制壁画,使不可移动文物异地呈现 [2] - 三星堆博物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文物残片进行数字建模和拼接,实现30多个青铜残件组合成2.88米高的数字青铜神树 [3] 文化遗产传承与教育互动 - 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通过"青铜工坊"和3D打印技术,让中小学生体验青铜器铸造过程,今年已接待15万余名学生 [4][5] - 博物院周秦文化宣讲队走进校园,通过金文描摹和文物展示激发青少年对中华文明的热爱 [5] - 洛阳龙门石窟结合沉浸式三维影像和汉服文化,打造高品质古都文化体验区,吸引游客深度参与 [6][7] 文化遗产创新传播与产业融合 - 景德镇将传统陶瓷与现代文创结合,开发"沉思罗汉"表情包和"网红"文创产品,带动年轻人关注和消费 [8] - 陶溪川文创街区支持年轻创业者,如"95后"王南浩通过创意瓷板画实现月入万元 [9] - 敦煌学通过跨学科研究和全球视野,扭转"敦煌学在国外"的局面,并在国际文明交流中发挥样本作用 [10] 文化遗产国际化与文明互鉴 - 敦煌举办第四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展示莫高窟壁画和彩塑艺术,促进国际文化尊重与对话 [10] - 景德镇陶瓷文化通过创新设计和年轻化表达,从本土走向国际,擦亮"千年瓷都"名片 [9][10]
镜观·回响|海南:用文化激活发展深层动能
新华社· 2025-06-07 15:08
文化传承与创新 -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该技艺已传承3000多年[7] - 海南黎锦元素服装亮相法国巴黎2025春夏时装新品发布会[9] - 琼剧通过"琼剧进校园"活动和传承基地建设实现创新发展,2024年举办"琼韵荟"琼剧精品艺术进社区展演[10] - 五指山民族时装"村秀"将黎族苗族传统服饰与时尚元素结合,推动文旅产业发展[19] 农旅融合发展 - 儋州市嘉禾共享农庄打造热带田园综合体,带动乡村产业发展和村民就业[14] - 陵水黎族自治县新村港开发海上渔排民宿特色旅游资源[16] - 五指山椰仙茶园将茶产业与乡村旅游结合,探索绿色发展之路[18] - 琼海市以"旅游+"模式推动蔡家宅等侨乡民居与农业文化旅游业态融合[21] 红色与海洋文化开发 - 琼海市红色娘子军纪念馆通过重新布展和活动组织吸引大量游客[23] - 海南疍家博物馆以展演融合方式传播疍家文化,提供丰富文化产品[25] - 三亚亚特兰蒂斯持续优化旅游消费环境,加速构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25] 旅游消费数据 - 2024年海南接待国内外游客超9720万人次(同比+8%),旅游总花费超2040亿元(同比+12.5%),入境游客超110万人次(同比+115.6%)[27]
以文化传承与创新智造 红星二锅头铸就中国消费名品标杆
搜狐财经· 2025-06-03 12:47
行业地位与荣誉 - 公司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首批"中国消费名品"榜单,成为北京地区唯一获此国家级认证的白酒企业[1] - 全国仅12个白酒品牌入选该榜单,包括茅台、五粮液等头部品牌[1] - 这是公司继入选中华老字号、国家级非遗名录后获得的又一重要荣誉[1] - 该认证标志着公司成为国家认可的"中国制造"品牌矩阵核心成员[1] 文化传承与创新 - 公司全面传承北京二锅头酒传统酿造技艺,该技艺可追溯至1680年[5] - 1949年公司酿造出第一批"红星"牌二锅头,首次将工艺名称命名为产品名称,始创二锅头品类[6] - 通过三大博物馆展示二锅头技艺与文化,其中源升号博物馆运用多媒体技术还原传统酿酒场景[6] - 产品设计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如"红星钰玺·鸿钰"采用珐琅彩工艺和如意纹饰,获布鲁塞尔国际烈性酒大奖赛大金奖[6] 生产工艺与技术 - 公司实现45道工序、102个环节的398项工艺标准量化[9] - 采用装甑机器人、AGV无人物料转运车等智能化设备,保留传统工艺同时提升稳定性[9] - 所有光瓶及盒装产品质量水平均达到优级或特级标准[9] - 2024年起开启24小时"真纯粮、敢透明"直播,275万观众可实时观看生产全过程[9] 品质保障与可持续发展 - 公司坚守纯粮固态发酵工艺,全线光瓶产品获准使用"纯粮固态发酵白酒标志"[11] - 构建"原料-酿造-废弃物利用"全链条循环体系,包括余热回收、光伏发电等系统[11] - 怀柔厂区获评"北京市智能工厂"和"国家级绿色示范工厂"[11] - 76年来持续践行品质承诺,同时积极拥抱绿色低碳发展[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