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港口

搜索文档
港迪技术(301633) - 301633港迪技术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509
2025-05-09 19:06
公司基本信息 - 2015 年 9 月 28 日成立,2024 年 11 月 7 日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注册资本 5,568 万元 [1] - 专注工业自动化领域,产品包括自动化驱动产品、智能操控系统和管理系统软件 [1] 2024 年经营情况 - 营业总收入 60,171.82 万元,同比增长 10.02% [1] - 营业利润 10,594.83 万元,同比增长 10.25% [1] - 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 9,437.51 万元,同比增长 9.13% [1] 产品优势 技术优势 - 截至 2025 年 4 月 24 日,拥有专利 129 项(发明专利 37 项),软件著作权 87 项,在申请发明专利超 60 项 [2] - 参与完成 3 项国家标准、1 项行业标准、6 项团体或地方标准制定 [2] - 2022 - 2024 年研发费用分别为 3,371.20 万元、4,042.29 万元、4,816.10 万元,占营收比重分别为 6.65%、7.39%、8.00% [2] 市场份额优势 - 2020 - 2024 年,港口起重专用变频器、盾构机专用变频器国内市场国产品牌排名第一;2024 年塔式起重机专用变频器行业排名第二 [2] - 自动化驱动产品在 63 个主要港口的 54 家应用,2024 年国内排名前三的盾构机厂家均为客户 [2] - 智能操控系统在港口设备完成 570 台/套,覆盖 63 个主要港口的 26 个;在水泥联合储库天车设备安装调试 148 台/套,在产能 5,000 万吨以上的 7 家水泥企业中的 5 家应用 [3] 团队稳定性 - 四位创始人合作超 25 年,构建战略框架 [4] - 高管团队平均坚守十余年,确保战略执行 [4] - 核心技术骨干专注研发,打造技术壁垒 [4] 贸易战影响 - 上游产品国内供应充足,基本国产化,不影响生产和交付 [5] - 销售市场以国内为主,下游行业国内需求为主,受贸易战影响小 [5][6] 海外市场拓展 - 海外销售处于起步阶段,致力于技术适配和销售平台搭建 [7] 智慧港口优势与空间 技术领先优势 - 智能操控系统覆盖多门类设备,国内无其他公司具备同类能力 [8] - 在港口大型集装箱装卸设备、散货装卸设备、无人天车智能操控系统领域有优势 [8] 市场拓展空间 - 2021 年我国智慧港口行业市场规模 29.04 亿元,预计 2025 年达 60.96 亿元 [9] - 2024 年公司港口领域智能操控系统和管理系统软件收入约 3 亿元,市场占有率约 5.72% [9] 国产替代空间 - 技术层面国产工业自动化控制产品实现突破,市场层面扩大应用场景,公司在多行业有国产替代空间 [10][11] - 工业自动化国产市场份额从 2009 年的 24.80%增长到 2024 年的 47.70% [11] 管理系统软件业务 - 基于设备和作业流程自动化开发,应用于港口领域,协助智慧绿色港口建设 [11] - 由控股子公司港迪软件负责,目前收入占比小,是未来业务发展方向之一 [11] 未来业务增长点 - 深耕现有业务,拓展新行业 [11] - 优化低压大功率变频器,拓展中高压、低压小功率变频器和伺服产品 [11] - 加大海外业务销售力度,拓展海外市场 [11]
智慧绿色双轮驱动 粤港澳大湾区港口持续向新向绿
新华网· 2025-05-06 16:13
新华社深圳5月6日电(记者王丰)全球最大级别集装箱船"东方葡萄牙"轮,5日稳稳停靠在深圳盐田 港。船员从船上放下电缆与码头岸基船舶供电(下称岸电)设备连接,旋钮船舶用电转换开关,关闭船 舶自备的辅助发动机,即转换为岸上供电。今年4月,盐田港岸电接驳船只近120艘次,创单月历史最高 纪录。 在深圳赤湾港,已投放超60台新能源拖车,并配套建设换电站,仅需3分钟即可自动完成单台车辆动力 电池组更换;在广州南沙港三期,已实现电动岸桥、轨道吊、场桥和门机等150多台大型港口机械电力 驱动全覆盖,并持续加大新能源生产设备推广应用。"我们当前新能源设备占比已达50%左右,从源头 上对港口碳排放进行控制。"南沙港三期码头工作人员介绍。 招商局港口(华南)营运中心操作部高级发展经理刘昊介绍,2021年完成智慧化改造后,妈湾智慧港汇 集招商芯操作系统、北斗系统等9大智能元素,成效显著:人员派工出勤减少、安全风险降低、碳排放 大幅下降、作业效率大幅提升。 2023年,广东省交通运输厅印发《广东省绿色港口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广东 省初步形成港口绿色低碳生产方式;2024年香港施政报告也首次提及加快绿 ...
盐田港:2024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1.74%,绿色与智慧转型双驱
证券时报网· 2025-04-23 22:46
财务表现 -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 94亿元 同比减少11 16% [1] - 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13 49亿元 同比增长21 74% [1] - 期末归母净资产178 68亿元 同比增长34 34% [1] - 2024年10月完成重大资产重组配套募资40亿元 引进中远海控作为战略投资者 [1] 港口运营 - 盐田港区已开通17个内陆港 14个组合港 17条驳船支线 32条海铁联运线路 覆盖大湾区 西南及中部地区 [1] - 2024年我国港口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实现较快增长 [1] - 未来将持续提升码头数字化 智能化 绿色化 打造国际航运枢纽 [1] 数字化与智能化建设 - 黄石新港实现散货生产业务全面线上化 [2] - 启动海事船舶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 [2] - 三期工程散货码头智能化建设项目入选湖北省首批数字经济典型应用案例 成功申报2024年湖北省首批5G工厂 [2] - 常德港数字化建设项目已完工并开展联调联试 [2] - 惠州荃湾煤炭港以数字化手段实现生产经营与智慧绿色发展双突破 [2] 绿色港口发展 - 黄石新港综合智慧零碳电厂项目(一期)通过高效光伏发电系统实现节能减排与经济效益双赢 [2] - 惠州荃湾煤炭港筹备4星级绿色港口等级评价申报 [2] - 小漠港全力打造零碳滚装码头 同步开展光伏发电项目合作可行性研究 [2] 未来发展规划 - 聚焦港口主业 港口物流及延伸产业 推动横向规模化和纵向多元化 [2] - 强化资源整合及业务协同发展 坚持内涵式与外延式发展并行 [2] - 2025年将紧盯市场变化 开拓新客户 发展新业务 提升经营业绩 [2]
【招银研究|行业深度】新型物流基建篇①——我们为什么要投资建设运河?
招商银行研究· 2025-04-23 17:50
物流成本与运输结构 - 我国物流成本高企的核心矛盾在于公路运输占比过高(70%货运量)而水运效率不足,公路单位成本和碳排放强度分别比水运高2-3倍和11.3倍 [2][11] - 2023年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达14.4%,显著高于发达国家水平,其中工业品物流占总额88.4%反映制造业对物流的高度依赖 [7][11] - 多式联运短板突出:铁水联运仅占港口集装箱吞吐量2.6%,远低于欧美20-40%水平,托盘标准化缺失导致年损耗数百亿元 [14] 运河基建的经济价值 - 高标准航道建设未来十年需新增1万公里,投资缺口约1万亿元,其中三级及以上航道目前仅占内河航道12% [32][41] - 江淮运河案例显示工程投资950亿元与年过闸费0.83亿元存在百倍级落差,但2024年为腹地企业节省物流成本60亿元 [54][64] - 西江航道网使西南至大湾区货运时效压缩至36小时,推动能源密集型产业向西部新能源富集区转移 [3][29] 智慧港口与多式联运 - 全国2878个万吨级泊位中80%需智能化改造,按专业化泊位6.3亿/个、普通泊位2.4亿/个测算,存量改造市场规模达1.3万亿 [32][49] - 自动化码头单机效率提升50%(日照港),人力成本降低75%(唐山港),福州港自动化岸桥故障率下降60% [48] - 2024年铁水联运量同比增长15%至1063万标箱,但需补足港口专用线(年运量150万吨以上园区接入铁路)和智慧物流枢纽建设 [44][46] 国际经验与收费机制 - 巴拿马运河通过船舶分级(LNG船单次300万美元)和附加费实现30%运营资金市场化,苏伊士运河按碳排放设5-15%差异定价 [53][59] - 德国莱茵河采用吨位×距离阶梯费率+15-20%高污染附加费,比利时对氮氧化物超标船舶加收10-15%环境费 [57][58] - 江淮运河对清洁能源船舶实施20%过闸费减免,但财政补贴仍占投资75%以上,需探索物流降本反哺定价机制 [60][63]
【招银研究|行业深度】新型物流基建篇①——我们为什么要投资建设运河?
招商银行研究· 2025-04-23 17:50
物流成本与运输结构 - 中国物流成本占GDP比重达14.4%,显著高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主要因公路运输占比高达70%且单位成本为水运2-3倍[8][11] - 公路运输碳排放强度达97.60 g/(t·km),比水运8.65 g/(t·km)高11.3倍,与低碳目标冲突[11] - 铁水联运占比仅2.6%,远低于欧美20-40%水平,标准化缺失导致每年额外损耗数百亿元[13] 运河建设战略价值 - 提升水运比重可系统性降低物流成本,如江淮运河2024年为腹地企业节省60亿元社会物流成本[61] - 西江航道网使西南至大湾区货运时效压缩至36小时,促进东西部生产要素跨区域联动[7][31] - 京杭大运河调水工程使华北地下水水位年均回升1.33米,农业节水成本下降40%[18][21] 高标准航道投资 - 2035年需新增1万公里高标准航道,对应1万亿元投资缺口,单位建设成本达0.5-1亿元/公里[34][41] - 高标准航道水深≥4米、宽度≥80米,支持2000吨级船舶,运输成本比公路低60%[36][41] - 当前三级以上航道仅1.54万公里,占内河航道12%,需加速建设"四纵四横两网"体系[35][41] 多式联运发展 - 2024年铁水联运量达1063万标箱(同比+15%),但需补足港口铁路专用线等基础设施[49][52] - 智慧港口改造可提升单机效率50%,如天津港无人集卡降低人力成本65%[54][55] - 全国2878个万吨级泊位中80%需智能化改造,存量市场规模约1.3万亿元[34][59] 国际经验对比 - 巴拿马运河市场化收入占比30%,苏伊士运河实施碳排放阶梯费率,而江淮运河过闸费收入仅0.83亿元/年[61][64] - 国际运河普遍采用船型分级收费+环境附加费模式,如德国对高污染船舶加收15-20%[64][65] - 中国运河收益模式创新需探索"物流降本反哺定价"机制,平衡950亿元投资与60亿元年节省成本[6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