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技强国
icon
搜索文档
140万亿背后,中国经济破浪前行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7 11:19
宏观经济表现 - 中国经济总量连续跨越多个10万亿级大关,预计2025年达到140万亿元左右 [1][2][11] - 过去四年全国经济增速平均达5.5%,超过全球同期水平 [11] - 人均GDP首次突破1.3万美元大关 [2] - 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是全球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引擎之一 [11] 科技创新成就 - 中国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第34位升至2025年第10位,成为10多年来创新力提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 [3] - 研发人员规模、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全球第一,"深圳-香港-广州"集群居全球百强创新集群榜首 [13] - 实现多项全球首次突破,包括"嫦娥六号"实现全球第一次月球背面无人采样返回、"天宫"空间站转入常态化运营 [1][14] - 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投入商业运行,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突破"亿度千秒"大关 [14] - 5G通信实现大规模应用,多款人工智能大模型位居全球榜单前列 [1][13] 制造业与工业实力 - 制造业规模连续15年全球第一,拥有全球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体系最完整的制造体系 [15] - 连续12年成为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20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世界第一 [15] - "灯塔工厂"数量全球第一 [15] - 汽车产销总量连续16年稳居全球第一,2023年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 [15] - 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稳居世界首位,保有量及充电基础设施均居世界第一 [1][18] 基础设施与工程建设 - 建成全球最大的高铁网、输配电网、宽带网,CR450动车组巩固扩大高铁技术世界领跑优势 [1][17] - 特高压输变电世界领先,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可再生能源体系 [1][18] - 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稳居世界第一 [1][18] - 深中通道正式通车运营,是当今世界上综合建设难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之一 [17] - 港口规模能力多年保持世界第一,海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占全球三分之一 [19] 贸易与消费市场 - 货物贸易总额连续8年稳居全球第一 [19] - 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地位巩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预计将达63%左右 [16] - 连续12年成为全球最大网络零售市场 [16] - 2024年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计进出口占比首次超过50% [19] - 国产创新药海外授权金额创下新纪录 [19] 农业与民生保障 - 2024年粮食生产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三大主粮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 [20] - 谷物、肉类、花生、蔬菜、茶叶、水果等产量位居世界首位,水产品总产量连续36年居全球第一 [20] - 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 [21] - 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超95%,人均预期寿命从2012年74.8岁增加到2024年79岁 [21]
跨越与蝶变:140万亿背后,中国经济破浪前行 N组数据读懂中国这五年的“硬核”与“柔情”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7 07:12
宏观经济表现 - 国内生产总值连续跨越多个10万亿级大台阶,经济体量稳居世界第二[1] - 中国经济总量达到140万亿元左右,人均GDP首次突破1.3万美元大关[2] - 内需贡献率超八成,居民消费更多了[6] 科技创新成就 - 天宫空间站转入常态化运营,嫦娥六号实现月背采样返回,海斗一号完成万米海试[1] - 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第34位升至2025年第10位,成为创新力提升最快经济体之一[3] - 研发经费投入从2020年2.44万亿元增长至2024年3.61万亿元,投入强度从2.44%提升至2.68%[6] - 研发投入强度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2023年欧盟为2.55%)[6] - 5G通信实现大规模应用,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稳居世界首位[1] - CR450动车组巩固扩大高铁技术世界领跑优势,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运投产[1] - 特高压输变电世界领先,光伏风电装机容量居世界首位[1] 产业发展与结构优化 - 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20年6.60%提升至2024年7.90%,年均增长34.60%[6] -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20年7.10%提升至2024年8.70%,年均增长16.30%[6] - "三新"经济占比超18%,产业更加高端化[6] - 新能源、高铁领跑全球,中国制造可鼎联组[6] 人力资源与就业 - 高技能人才突破7200万人,"工程师红利"全面释放[6] - 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下[6] - 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研发人员总量位居世界前列[6] 民生福祉改善 - 居民收入增长,百姓钱袋子更鼓了[2][6] -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超过95%,长期护理保险参保人数达8000万人[6] - 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医师数从3.2人提升至3.6人[6] - 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2%,比2020年提升3.5个百分点[6]
凝聚“她力量” 贡献“她经济”
经济日报· 2025-10-17 06:12
妇女经济参与概况 - 截至2024年底 提供6400亿元贷款支持849万妇女实现创业梦想 [1] - 2012年以来 妇女占就业人员比重稳定在约43% [1] - 第五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 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控股企业中女性从业人员占42.6% [1] - 2024年 共有14147名妇女取得人工智能训练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占比42.3% [1] - 在互联网领域创业者中 女性超过一半 [1] 乡村与非遗领域的妇女贡献 - 2017年以来 "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培训女农民224.1万人次 [1] - 2022年至2024年 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培训妇女1.2万人 [1] - 第一批乡村工匠名师中妇女共有100人 占36.6% [1] - 第一届全国农民技能大赛总决赛获奖选手中妇女占69.5% [1] - 截至2024年底 获得技术职称的女农技推广员为13.4万人 占35.4% [1]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培训学员5.1万人次 其中妇女占57% [2] - 贵州"鸽子花·松桃苗绣"、青海"威远土族盘绣"、浙江"蓝印花布"等非遗产品在电商平台大受欢迎 [2] 科技领域的妇女力量 - 当前科技工作者中女性占比达45.8% [2] - 女性在科技创新前沿阵地攻坚克难 为推进科技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2]
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交出“天大答卷”——习近平总书记给天津大学全体师生回信引发热烈反响
中国化工报· 2025-10-13 10:27
学校发展定位与战略 - 学校将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将总书记回信作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2] - 学校坚持“从未来到未来”理念,优化学科专业,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2] - 学校致力于在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做榜样、当先锋 [2] 人才培养与教育改革 - 加快推动新工科建设“天大方案”迭代跃升,实施新工科战略领军和提质扩面工程 [3] - 持续推动一流化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产业绿色低碳转型能力 [4] - 深入推进超常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打造服务国家战略的能源人才引育高地 [4] 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 - 坚持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强化基础研究布局,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2] - 扎实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打通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3] - 构建有组织大兵团攻关模式,推动更多高价值成果转移转化 [3] 学科建设与原始创新 - 打造“一流学科方向+学科带头人+重大标志性成果”三位一体的天大学科名片 [3] - 全力推进高性能电池“珠峰计划”,研发更安全、更高能、更延寿的电池产品 [5] - 持续推动能源材料与电池技术的原始创新和人才培养,攻克“卡脖子”电池技术 [5] 国际合作与全球影响 - 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在工程教育、全球南方、非遗保护等领域立起天大坐标,发出中国声音 [3] - 构建“天大+碳湾”创新创业生态,为人工智能、具身智能等未来产业提供核心动力 [5]
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多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给天津大学全体师生的回信引发热烈反响
央广网· 2025-10-04 17:01
国家战略方向 - 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深化教学科研改革,加强基础研究和科技攻关 [1][2] - 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1] - 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加快高等教育综合改革 [3] 重点发展领域 - 在人工智能、合成生物、脑机交互等领域打造一批国之重器 [2] - 聚焦关键薄膜等卡脖子领域持续攻关,建设合肥先进光源等大科学装置 [3] - 在自动轮智行底盘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取得突破,赋能汽车产业发展 [3] 人才培养目标 - 培养更多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并能引领未来的卓越人才 [1] -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1] - 青年学子需勤奋学习、锤炼过硬本领,勇担时代重任,将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相融合 [2]
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新华社· 2025-10-03 09:07
你们好!来信收悉。值此天津大学建校130周年之际,向全体师生员工、广大校友表示祝贺。 习近平强调,新起点上,希望你们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国家重大战略 需求,深化教学科研改革,加强基础研究和科技攻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 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 新起点上,希望你们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深化教 学科研改革,加强基础研究和科技攻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建设教育强国 科技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 习近平 回信 2025年9月30日 天津大学全体师生: 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天津大学全体师生回信,在天津大学建 校130周年之际,向全体师生员工、广大校友表示祝贺。 天津大学前身为北洋大学,始建于1895年,是我国第一所现代大学,1951年定名天津大学。近日, 天津大学全体师生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学校130年来的办学历程和近年来的发展成绩,表达坚定 走好人才自主培养和科技自立自强之路、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更多力量的决心。 ...
习近平给天津大学全体师生回信强调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陕西日报· 2025-10-03 08:00
回信 习近平 新华社北京10月2日电 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天津大学全体 师生回信,在天津大学建校130周年之际,向全体师生员工、广大校友表示祝贺。 天津大学全体师生: 习近平强调,新起点上,希望你们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国家重大战略 需求,深化教学科研改革,加强基础研究和科技攻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 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 你们好!来信收悉。值此天津大学建校130周年之际,向全体师生员工、广大校友表示祝贺。 天津大学前身为北洋大学,始建于1895年,是我国第一所现代大学,1951年定名天津大学。近日, 天津大学全体师生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学校130年来的办学历程和近年来的发展成绩,表达坚定 走好人才自主培养和科技自立自强之路、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更多力量的决心。 新起点上,希望你们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深化教 学科研改革,加强基础研究和科技攻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建设教育强国 科技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 2025年9月30日 ...
破译科技强国的密码(大地风华)
人民日报· 2025-10-03 06:13
风电光伏涌动全球,新能源汽车一骑绝尘,"十四五"时期是中国制造异军突起、让世界为之瞩目的5 年,注定将在改革开放的历史上、在科技与装备制造发展史上留下划时代的一笔。身为作家,如何书写 这一激荡人心的历程?调研和写作《强国记——中国知识产权的力量》(以下简称《强国记》)的日子 清晰如昨,我们无比庆幸,能够将中国人雄姿勃发走向世界工业制造前列的足迹记录下来。 这些平凡英雄的精气神和高光时刻,令我们久久不能释怀,将这一代代中国工程师的创新强国故事,写 成新时代的备忘录、博物志、心灵史,报告文学作家义不容辞。 仿佛是一种历史与现实的巧合,《强国记》的采访跨越华夏文明的3条大河——黄河、长江与珠江。从 北京出发,先去黄河流经的河南郑州,探访中铁装备盾构机,然后到长江流域的湘江装备制造集群,再 继续向南,抵达堪称世界高科技前沿的粤港澳大湾区。这样的采访行程,纯属偶然,后来细想,却是一 种必然。从全球史来看,许多大国的崛起都与邻近江河湖海的自然地理有关。大河奔流,江海一色,风 起东方,让我们的视野和心胸都阔然博大,也未尝不是时代气象的写照。破译强国梦、中国梦的密码, 就藏在浩浩汤汤的江河里,这让《强国记》的构思和创作,有了 ...
《强国记——中国知识产权的力量》 破译科技强国的密码(大地风华)
人民日报· 2025-10-03 05:53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聚焦于中国在“十四五”时期制造业和知识产权的显著进步,通过具体企业案例展现从知识产权引进大国向创新大国的转变 [1] - 中国专利数量自2019年起连续5年排名世界第一,科技论文发表与引用跻身世界前列,标志着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 [1] - 报告文学《强国记》以第十六届至第二十二届中国专利金奖中的8项成果为线索,记录中国企业以创新推动科技强国的历程 [1] 代表性企业及创新成果 - 华为公司工程师朱冲入职6个月解决70多个产品关键问题,获得中国专利金奖 [3] - 腾讯公司薛笛独立研发“腾讯会议”技术,实现百万方超大规模视频会议新方案 [3] - 中联重科智慧产业城实现高效生产,平均每6分钟下线一台挖掘机,每7.5分钟生产一台高空作业机械,每18分钟制造一辆汽车起重机,每30分钟打造一台臂架泵车 [3] - 中铁装备的盾构机、株洲中车的动车组快速粘着控制方法等专利成果被视为新时代的大国重器 [1][2] 知识产权与工业发展 - 知识产权运用与影响及科技论文国际发表引用成为衡量国家由大变强的重要指标 [1] - 金奖专利涵盖隧道盾构机、液压挖掘机、无线中继设备、语音识别方法及系统等领域,是科技实力的体现 [2] - 强大的工程师群体及其敬业奉献、精益求精的精神是托举创新成果的关键支撑 [2]
超燃!“十四五”时期,这些成就续写新传奇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01 17:16
科技研发与创新 - 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 [3] - 2024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50万家,较2020年增加83% [3] - 邮储银行服务科技型企业超10万户,科技贷款余额突破9300亿元 [3] 民营经济发展 - “十四五”期间民营企业数量增加到5800多万户 [4] -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达到92%以上 [4] - 邮储银行民营企业贷款余额达2.64万亿元,占客户贷款总额比重居国有大行前列 [5] 基础设施与制造业 - 截至2024年末高铁营业里程达4.8万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达464万公里 [7] - 建成全球最大5G网络,5G基站数量达459.8万个 [7] - “十四五”期间制造业增加值增量预计达到37万亿元 [7] - 邮储银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8.53% [8] 农业与乡村振兴 - 2024年粮食年产量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比2020年增加740亿斤 [10] - 邮储银行涉农贷款余额达2.44万亿元,占客户贷款总额比重居国有大行前列 [11] 民生保障与金融服务 - “十四五”期间全国护理型养老床位占比提高到64.6% [13] - 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已达95%以上 [13] - 每年城镇新增就业稳定在1200万人以上 [13] - 全国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惠及5.6亿人次 [13] - 邮储银行个人养老金账户累计开户超千万户,缴存规模较上年末增长28.85% [14]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 - “十四五”期间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普惠小微贷款、绿色贷款年均增速超过35% [16] - “十四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量预计将超35万亿元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