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先进封装
icon
搜索文档
华海诚科(688535)更新报告:EMC龙头企业 并购拓宽成长空间
新浪财经· 2025-04-16 16:27
公司业绩与预测 - 2024年公司收入3.32亿元,同比增长17%,归母净利润4080万元,同比增长29% [2] - 预计2025E-2026E收入分别为4.26亿元(+28%)、5.26亿元(+23%),归母净利润(扣非前)0.50亿元(+24%)、0.65亿元(+30%) [2] - 目标价81.22元,基于2025E 130.0X PE估值,评级调至"增持" [2] 业务布局与技术突破 - 传统封装领域市场份额提升,SOT、SOP领域产品表现突出 [3] - 先进封装领域700系列产品(QFN)已小批量生产销售,布局晶圆级封装(FOWLP/FOPLP)和系统级封装(SiP、FC) [3] - 高端产品逐步通过客户验证,有望实现产业化 [3] 并购与行业地位 - 收购衡所华威(全球第三大环氧塑封料厂商,2023年出货量全国第一)将加速研发能力提升 [1][3] - 并购后有望整合Hysol品牌资源,突破海外技术垄断,协同开发高端封装材料 [3] - 衡所华威拥有100+型号产品,销售网络覆盖全球主要市场 [3] 市场机遇 - 下游消费电子需求回暖推动EMC产品国产化进程 [2] - 高端封装材料国产替代空间显著,并购将增强产品竞争力 [2][3]
中国先进封装厂商,业绩飙升
36氪· 2025-04-14 18:19
行业整体发展态势 - 先进封装技术如2.5D/3D封装、Chiplet及系统级封装(SiP)推动国内半导体产业升级,成为全球半导体产业重要组成部分 [1] - 全球半导体行业温和复苏,集成电路行业景气度回升,下游需求复苏带动先进封装企业产能利用率提升和业绩增长 [1][7] - 先进封装市场呈现复苏态势,多数企业实现业绩攀升,仅个别企业净利润下滑或扭亏为盈 [7] 企业财务表现 - 长电科技2024年营收359.6亿元(同比增长21.24%),归母净利润16.1亿元(同比增长9.52%),扣非净利润15.5亿元(同比增长17.4%)[2] - 通富微电2024年营收238.82亿元(同比增长7.24%),归母净利润6.78亿元(同比增长299.9%),扣非净利润6.21亿元(同比增长944.13%)[4] - 华天科技2024年营收144.62亿元(同比增长28%),归母净利润6.16亿元(同比增长172.29%),扣非净利润3341.94万元(同比增长110.85%)[3] - 甬矽电子2024年营收36.05亿元(同比增长50.76%),归母净利润6708.71万元(扭亏为盈),扣非净利润亏损2467.16万元(上年同期亏损1.62亿元)[5] - 颀中科技2024年营收19.59亿元(同比增长20.26%),归母净利润3.13亿元(同比减少15.71%)[5] - 晶方科技2024年归母净利润2.4亿至2.64亿元(同比增长59.9%至75.89%),扣非净利润2.08亿至2.32亿元(同比增长79.39%至100.09%)[6] 业绩驱动因素 - 长电科技业绩增长源于聚焦先端技术、深耕通讯/消费/运算/汽车电子四大领域,优化产品结构并提升产能利用率 [7] - 通富微电车规产品业绩同比激增超200%,依托工控与车规技术优势成为车载本土化封测主力,扩大与海内外头部企业合作 [7] - 华天科技境内销售收入92.68亿元(同比增长35.75%),境外销售收入51.94亿元(同比增长16.16%),存储器/bumping/汽车电子产品订单大幅增长,新开发客户236家 [8] - 晶方科技增长受益于汽车智能化趋势及车规CIS芯片应用扩大,在MEMS/射频滤波器等领域实现商业化应用 [9] - 甬矽电子以细分领域龙头设计公司为核心客户群,积极拓展中国台湾/欧美客户及HPC/汽车电子领域 [9] - 颀中科技因显示驱动芯片/电源管理芯片/射频前端芯片需求回暖,持续扩大封装与测试产能并开发新客户 [9] - 政府补助对华天科技利润贡献显著,2024年共获得4.8亿元补助,其中4.46亿元计入收益 [8][9] 客户与市场布局 - 通富微电第一大客户AMD贡献2023年近60%收入,双方通过"合资+合作"模式深度绑定,AMD争夺AI芯片市场份额为通富订单提供保障 [4] - 通富微电2024年收购京隆科技部分股权,切入第三方芯片测试市场 [4] - 华天科技2024年完成集成电路封装575.14亿只(同比增长22.56%),晶圆级集成电路封装176.42万片(同比增长38.58%)[3] 产能扩张与技术进展 - 长电科技先进封装产能持续紧张,晶圆级封装及高端测试处于满产状态,正全力扩产 [11] - 通富微电在南通/苏州/合肥/马来西亚槟城形成产能协同网络,Memory二期项目设备入驻,通富通达基地项目开工聚焦多层堆叠等先进封装 [11] - 华天科技华天江苏/华天上海进入生产阶段,盘古半导体FOPLP生产线启动,南京基地二期项目投资100亿元(预计2028年建成,年产值60亿元),汽车电子生产线升级项目投资48亿元(预计年新增销售收入21.59亿元)[11] - 新兴项目包括湖南安牧泉基地(年产2000万颗高算力大芯片)、齐力半导体项目(年产200万颗AI芯片Chiplet封装线)、盛合晶微三维多芯片集成封装项目、亚芯微电半导体晶圆制造及封装测试项目(投资40亿元)[12] 技术迭代与创新 - 长电科技XDFOI Chiplet高密度多维异构集成系列工艺稳定量产,应用于高性能计算/人工智能领域 [13] - 通富微电启动基于玻璃芯基板和玻璃转接板的FCBGA封装技术,攻克Bumping/WLCSP/FC/BGA/SiP等技术,超大尺寸2D+封装和三维堆叠封装通过验证 [13] - 华天科技2.5D/FOPLP项目进展顺利,双面塑封BGA SIP/超高集成度uMCP产品量产,铟片封装技术应用于多领域 [13] - 颀中科技布局铜镍金凸块/铜柱凸块/锡凸块等非显示先进封装技术,建置后段DPS封装和正面金属化工艺及晶圆减薄-背面研磨/背面金属化制程 [13]
面板级封装,市场激增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4-05 10:35
文章核心观点 面板级封装(PLP)市场在2024 - 2030年将以27%的复合年增长率强劲增长,吸引新参与者,虽面临技术和经济挑战,但作为经济高效解决方案有发展潜力 [1][2] 市场规模与增长 - 2024年PLP市场收入约1.6亿美元,预计2024 - 2030年复合年增长率为27%,2030年在先进封装收入中占比约1% [2] - 2024 - 2030年面板级封装复合年增长率为27.3% [1] 市场结构 - 2024年扇入(FI)PLP产量增加,占约三分之一市场份额,核心FO和HD FO占剩余三分之二 [2] - UHD FO尚未与PLP商业化,预计在AI/HPC和高端PC推动下小批量生产很快开始 [2] 市场主导企业 - 2024年市场由三星电子主导,其移动和可穿戴设备市场的PMIC和APU销量推动市场 [2] 供应链参与者 - 过去PLP市场由少数公司主导,2019年三星收购SEMCO生产线用于封装,PTI、SiPLP、STMicroelectronics等开始生产 [4] - 2024年Nepes停止PLP生产线,近年来ECHINT、Silicon Box和Amkor等公司开始产品开发和认证 [4] - 多数新PLP制造商针对PMIC、RF IC和其他电源IC设备解决方案,部分专注高端先进PLP解决方案 [4] - 中国PLP制造商较多,但多数国家产量低、需求有限,随着制造商增加,设备和材料供应商也增多 [4] 技术路线与挑战 - PLP适用于晶圆级制造的先进封装,可替代传统封装技术,参与者致力于开发低端或高端扇出型PLP技术 [7] - HPC和AI推动行业采用PLP,因其可提高载体面积效率、降低成本,但PLP面临技术和经济挑战阻碍广泛应用 [7]
TEL重磅亮相SEMICON China 2025:本土化深耕,赋能中国芯
半导体芯闻· 2025-04-03 18:12
如果您希望可以时常见面,欢迎标星收藏哦~ 3月26日—28日,全球半导体行业年度盛会SEMICON China 2025在上海隆重举办。展会期 间,全球知名半导体制造设备商TOKYO ELECTRON(简称TEL)于27日举行媒体交流会。 在本次交流会上,TEL集团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赤池昌二,TEL中国区创始人、现TEL高级顾 问陈捷,中国区战略与市场副总经理倪晓峰出席交流会并致辞,并与半导体行业观察等媒体 围绕着TEL创新技术和多元化设备解决方案等主题作深入探讨。 今年3月,TEL宣布自2025年3月1日起,赤池昌二升任集团副总裁,同时兼任TEL在中国大陆的两 家子公司——东电电子(上海)有限公司和东电光电半导体设备(昆山)有限公司总裁,全面管理 和领导集团在中国的整体业务发展。 "20多年来,我看到中国半导体产业的迅猛发展,充满了活力和潜力;同时,我也看到了TEL中国 团队的真诚和进步,非常期待和大家一起奋斗。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将秉持TEL理念——'通过 先进的技术和可靠的服务,为创造富有梦想的社会做贡献',带领中国区员工继续发挥并优化TEL 的经验和技术,成为客户持续成功和稳步发展的坚实后盾,希望产业 ...
华天科技受益行业景气净利增172% 布局先进封装三年研发费23.45亿
长江商报· 2025-04-03 10:05
公司业绩表现 - 2024年实现营收144.6亿元,同比增长28%,净利润6.16亿元,同比增长172.29% [1][2] - 扣非净利润从去年同期亏损3.08亿元扭亏为3342万元,同比增长110.85% [2] - 四季度营收39.3亿元(同比增长21.7%),净利润2.59亿元(同比增长80.7%),扣非亏损收窄至1438万元 [2] - 全年完成集成电路封装575.14亿只(同比增长22.56%),晶圆级封装176.42万片(同比增长38.58%) [3] 产能与资产扩张 - 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全部建成,华天江苏、华天上海新基地投入运营,总资产达382.4亿元(同比增长13.3%) [1][3] - 归母净资产166.59亿元(同比增长5.1%),存储器、bumping、汽车电子等产品订单大幅增长,新增客户236家 [3] 先进封装布局 - 子公司华天江苏启动盘古半导体项目(总投资30亿元,2025年部分投产) [4] - 南京基地二期项目投资100亿元,预计2028年达产,年产值60亿元 [4] - 汽车电子生产线升级项目投资48亿元,预计年新增收入21.59亿元 [4] 研发与技术进展 - 2022-2024年累计研发投入23.45亿元,2024年研发费用9.43亿元 [5][6] - 完成2.5D产线建设,FOPLP技术通过认证,开发汽车级Grade0及双面塑封SiP技术 [6] - 2024年获授权专利29项(含发明专利26项) [6] 行业背景 - 集成电路景气度回升,电子终端需求回暖带动订单增长 [1][2] - 全球先进封装市场规模预计从2023年378亿美元增至2029年695亿美元(CAGR 10.7%) [4]
北方华创:这种说法,缺乏依据
半导体芯闻· 2025-03-31 18:04
公司回应与市场传闻 - 公司明确表示不使用半导体设备实现3nm芯片生产的说法缺乏事实依据,芯片制造涉及数百道工艺制程 [1] - 市场传闻导致投资机构对半导体设备公司进行集体抛售做空,公司回应有待进一步考证 [1] 公司背景与战略 - 北方华创成立于2001年9月,2010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是国内集成电路高端工艺装备的先进企业 [1] - 公司以科技创新为基点,致力于半导体基础产品领域的引领者,推动中国"智造强国"战略 [1] - 主营半导体装备、真空及锂电装备、精密元器件业务,为半导体、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提供解决方案 [1] - 公司拥有六大研发生产基地,营销服务体系覆盖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 [1] 产品与技术布局 - 产品覆盖刻蚀设备、薄膜沉积设备、热处理设备、精密电子元器件、清洗设备及新能源相关装备如单晶硅生长炉 [2] - 计划收购芯源微,实现涂胶显影和清洗设备领域的产品和技术协同 [2] - 发布首款12英寸电镀设备(ECP)Ausip T830,专为硅通孔(TSV)铜填充设计,应用于2.5D/3D先进封装领域 [2] - 在SEMICON China 2025上宣布进军离子注入设备市场,发布首款离子注入机Sirius MC 313 [2] - 公司基本覆盖除光刻之外的所有半导体前道制造设备,构建完整互连解决方案 [2] 行业动态 - 芯片巨头市值大跌,行业波动显著 [5] - HBM技术被黄仁勋称为"技术奇迹",RISC-V架构被Jim Keller认为将胜出 [5] - 全球市值最高的10家芯片公司名单未详细披露 [5]
蒋尚义:我应该晚点退休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3-30 10:56
台积电与英特尔的技术竞争 - 台积电在先进制程领域已超越英特尔成为全球霸主,英特尔面临严峻挑战[1] - 台积电前研发高管蒋尚义透露,其团队在退休后成功实现晶体管技术(Transistor Leadership)超越英特尔,而先进封装技术(CoWoS)在其任内已研发成功[1] - 台积电从28nm制程(2013年)到7nm/5nm/3nm的持续领先,关键转折点为2019年英特尔7nm技术延迟[3] 商业模式差异分析 - 英特尔IDM模式存在结构性缺陷:CPU高价策略导致代工业务缺乏价格竞争力,且客户对IDM代工信任度低[4] - 台积电通过持续优化设备效能提升晶圆产出/良率,形成性价比优势,而英特尔采用"copy exactly"模式禁止制程优化[4] - 制程生命周期管理差异:英特尔在新制程推出后关闭旧产线,台积电则通过两年爬坡期实现制程利润最大化[4] 英特尔战略建议 - 蒋尚义建议英特尔并购成熟制程巨头(如联电或GlobalFoundries)实现技术互补,认为这将形成"绝配"[3] - 英特尔需重新聚焦技术领先而非成本控制,因其当前既失技术优势又缺价格竞争力[3] - 英特尔过去作为"King"的CPU垄断地位导致其错失代工市场机会,现沦为"Nobody"[3] 行业格局演变 - 半导体行业技术领导权从IDM模式(英特尔)向专业代工模式(台积电)转移已成定局[1][3] - 美国制造业成本劣势加剧英特尔困境,尤其对比台湾供应链优势[4] - 台积电技术路线图显示其从追赶者(2009年)到全面领先(2019年后)的15年跨越[1][3]
台积电先进封装,再度领先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3-27 12:15
下一代芯片封装技术SoIC发展 - NVIDIA下一代Rubin AI架构将首次采用SoIC封装 并集成HBM4等领先组件 预计引发硬件市场革命[1] - SoIC技术允许不同功能芯片异质整合 相比传统SoC可减少内部线路空间并降低成本 AMD为最早采用该技术的厂商[2] - 台积电正加速建设SoIC封装厂 南科AP8和嘉义AP7工厂将于2024年下半年陆续投产 设备进驻和人力调配同步推进[1][2] 主要厂商技术路线图 - NVIDIA Rubin GPU将采用SoIC封装 设计包含2颗N3P制程GPU和1颗N5B制程I/O die 整合后性能达50-100 PFLOPS FP4[5] - 苹果计划在M5芯片中导入SoIC封装 并与自研AI服务器集成 预计应用于未来iPad和MacBook产品线[5] - AMD已率先采用SoIC技术 苹果将于2024年下半年跟进 形成三大芯片厂商共同推动技术迭代的格局[2] 台积电产能与供应链动态 - 台积电2024年底SoIC产能预计达1.5-2万片/月 2025年将实现翻倍扩增至2万片/月[2][6] - 当前生产重心仍以CoWoS封装为主 第二季度起南科厂开始出货CoWoS-L/R设备 但后续扩产计划可能受限[2] - 公司积极调配8吋厂人力支援先进封装厂 同时扩大招募 2024年计划新增8000名员工 总人数向10万目标迈进[3] 技术规格与性能参数 - SoIC为先进3D芯片堆叠技术 可实现CPU/内存/I/O等多芯片集成 已在AMD 3D V-Cache处理器验证应用[3] - Rubin NVL144平台配置288GB HBM4内存 NVL576平台则搭载1TB HBM4e内存 采用4颗Reticle尺寸芯片组合[5] - 台积电SoIC技术采用异质整合方案 显著降低芯片制造成本 成为下一代先进封装的核心发展方向[2]
台积电员工每天做啥?流程曝光!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3-24 09:23
台积电行业地位与影响 - 台积电被誉为台湾"护岛神山",开创晶圆代工模式并成为全球半导体领军企业,是台湾经济奇迹与技术卓越的象征 [2] - 公司通过"夜鹰计划"24小时研发团队加速工艺开发,在5nm/3nm等前沿技术保持领先,Fab 12母厂主导创新 [3][5][6] - 全球扩张引发技术泄露担忧,但核心工艺创新仍集中在台湾本土 [6] 晶圆厂运营与生产管理 - 晶圆厂分为光刻、蚀刻、薄膜、扩散四大模块,通过工艺集成管理复杂流程,WAT团队和缺陷分析团队确保良率 [6][7] - 生产计划(PP)管理WIP库存,统计过程控制(SPC)监控关键参数以优化产能利用率 [34][36] - 先进封装成为行业关键趋势,台积电在亚利桑那州投资封装厂支持N4/N3工艺 [39] 工程师工作模式与文化 - 工程师采用轮班制维持24小时生产,"十万青年十万肝"反映高强度工作文化 [12][14] - 典型工作日长达14小时,包含晨会、生产会议、问题处理及交接,需随时应对突发状况 [14][22][28] - 师徒制传承技术经验,新员工通过资深工程师指导快速掌握关键技术 [31][33] 企业战略与市场动态 - 2025年计划在台湾招聘8000名员工,硕士工程师平均年薪220万新台币,覆盖多学科背景 [11] - 客户产品结构驱动增长,前十大客户与公司共同推动工艺节点升级 [37] - 成熟节点面临中国厂商定价压力,设备折旧成本影响盈利策略 [36] 技术挑战与行业竞争 - Rapidus直接挑战2nm工艺但面临先进封装技术短板 [11] - 日本在CoWoS/HBM供应链材料设备领域占据重要地位 [12] - 系统集成需整合设备、工艺流程及自动化系统,依赖大规模数据分析能力 [32]
晶圆越做越薄背后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3-21 09:08
核心观点 - 从平面SoC向3D-IC和先进封装转型需要更薄晶圆以提升性能并降低功耗,减少信号传输距离和驱动能量[1] - 超薄晶圆需求增长迅速,尤其在HBM模块、AI应用2.5D/3D封装及消费电子产品中成为关键要素[1] - 晶圆减薄工艺面临TSV深度控制、粘合剂选择、边缘缺陷管理等技术挑战,直接影响生产良率[1][2][8] - 行业正在优化临时键合/解键合技术,开发新型激光/光子脱粘方法以应对超薄晶圆加工需求[13][15][16] 晶圆减薄技术 - 减薄流程需平衡研磨/CMP/蚀刻工艺,目标将TTV(总厚度变化)控制在微米级以下[8] - 典型减薄步骤:粗磨(几微米TTV)→CMP(几百纳米)→等离子蚀刻(10-100纳米)→离子束蚀刻(25纳米)[8] - TSV揭示工艺需精确控制,常见架构为直径11μm/深度110μm,铜污染风险需通过自适应研磨/CMP避免[9] - 边缘修整技术通过台阶切割防止碎裂,台阶深度需≥最终晶圆厚度[2] 临时键合材料 - 粘合剂需满足:低温键合/高温耐受(250-350°C)、旋涂均匀性、低应力释放等特性[7] - 主流粘合剂类型:有机热固性/热塑性材料,通过真空热压或UV照射实现键合[3] - 旋涂工艺可平整微凸块等特征,烘烤固化后形成稳定粘合[7] - 新型无机纳米切割层可承受900°C高温,适用于前端层堆叠应用[16] 载体晶圆选择 - 玻璃载体优势:CTE接近硅、透光性支持激光脱粘,但TTV控制较差(1μm)且成本较高[5][8] - 硅载体优势:完全CTE匹配、工具兼容性好,TTV更低且成本仅为玻璃一半[5] - 载体回收面临化学腐蚀问题,典型使用寿命约10次[17] 脱粘技术进展 - 激光烧蚀:UV/IR激光配合吸收层,吞吐量20-30片/小时,适合<20μm晶圆[16] - 光子脱粘:宽带脉冲光源,对晶圆弯曲容忍度高,成本低于激光[15] - 机械剥离:刀片物理分离,需设备晶圆具备抗压能力[15] - 热滑动/化学溶解因热预算/良率限制逐渐被替代[14][15] 缺陷管理 - 边缘缺陷通过选择性等离子蚀刻/CVD钝化处理,微米级SiO2薄膜可填补键合间隙[10] - CMP后采用等离子/离子束蚀刻消除亚表面划痕、凹坑等缺陷[11] - 温度控制关键:CMP需冷却抛光垫表面防止聚氨酯垫玻璃化转变[9] 行业应用趋势 - 薄晶圆工艺成为2.5D/3D封装、晶圆堆叠、扇出封装的必备环节[18] - 设备商要求定制化解决方案,强调工艺可重复性及高生产率[2] - 当前技术可支持300mm晶圆减薄至50μm以下,20μm成为新目标[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