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传统
icon
搜索文档
端午假期浙江各地创新推出特色文旅活动
新华网· 2025-06-02 09:42
原标题:端午假期我省各地创新推出特色文旅活动 传统+新潮 假期乐逍遥 夜幕低垂,古韵悠然的游船载着歌者乐师,于碧波之上缓行,丝竹管弦之声乘着水汽氤氲弥漫…… 5月31日,台州路桥十里长街的千年水道化作流动舞台,让过去的记忆随着节拍回溯。"本想打个卡就 走,没想到被留下了。"河岸边,27岁的江西姑娘蒋妍举着手机拍摄,尽管临时改变了行程,但老街的 魅力却让她直呼"值得"。 被留下的不止蒋妍。当前,路桥十里长街正以一场跨越时空的探索,让历史的记忆涌动出现代活 力。推开非遗百工馆的木雕花窗,老师傅正指导年轻人调制糯米灰浆;茶香氤氲的承香堂里,非遗制香 师演示着宋代点茶与合香技艺……"端午假期,我们主打'记忆'文章,推出了长桌福宴、龙舟竞赛、大 宋华裳巡游等活动。"路桥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说。 端午假期,浙江省各地创新推出特色文旅活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新潮场景,引得市民和省 内外游客打卡体验。 6月1日,位于青田县船寮镇洪府前村的龙舟元宇宙馆内,小学生吕成泽手持朱砂笔,在龙头上轻 点"龙眼",数字技术带他瞬间"穿越"至南宋,"空降"到了南宋瓯江龙舟赛现场,摇身一变成了一名龙 舟"鼓手"。 6月1日晚, ...
【文脉华章】习言道 | 这块隋碑,习近平挂念40余年
中国新闻网· 2025-06-02 09:39
文化遗产保护 -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南龙门石窟时提及河北正定隆兴寺的隋碑"龙藏寺碑",该碑刻立于隋开皇六年,被誉为"隋碑第一"和"楷书之祖" [1] - 1984年习近平同志在《中国青年》杂志撰文介绍正定时,特别提到龙藏寺碑的书法价值,称其"上承南北朝余风,下开初唐书法诸家先河",是隶书向楷书过渡的代表作 [3] - 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发现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撰写的"本命长生祝延碑"缺乏保护,立即批评并要求整改 [3] 文化传承与创新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理念,并以时代精神激活其生命力 [4] - 在山西云冈石窟考察时提出要让旅游成为"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 [4] - 在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指出需激发青少年对祖国和中华文明的热爱 [4] 地方实践案例 - 福建三明万寿岩史前遗址面临爆破开采时,习近平同志紧急批示停止爆破,保留远古人类遗迹 [3] - 浙江良渚遗址保护中,习近平同志果断关停影响遗址安全的湖州德清县6家石矿场 [3] -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考察时寄语青少年"多到实地寻溯中华文化,从小树立文化自信" [4]
中国援桑医疗卫生专家开展血吸虫病健康教育和义诊活动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6-02 09:32
健康教育活动 - 中国援桑给巴尔血吸虫防治技术项目专家组与医疗队联合开展健康教育和义诊活动[1] - 专家组为当地学生开设血吸虫病科普课堂,讲解疾病传播途径、症状及防控措施[4] - 通过图文并茂的宣传册和绘画活动,学生学习了"不接触疫水"、"及时就医"等防病知识[4] 义诊服务 - 中国援桑给巴尔医疗队提供免费医疗服务,涵盖普外科、骨科、妇产科、五官科、儿科及心内科[5] - 诊疗内容包括量血压、听心肺、触腹部、发放药品等[5] - 累计服务200余人次,其中包括血吸虫病高风险人群[9] 文化交流 - 援非队员向当地居民与学生讲述端午节由来及习俗,如悬挂菖蒲艾草、饮雄黄酒等[7] - 中非员工与学生共同包粽子,将糯米与桑岛香料裹入粽叶[7] - 活动促进了血吸虫病防治知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9] 活动成果 - 当地学生踊跃参与活动,用绘画展现学到的防病知识[4] - 一位曾接受中国医疗队救助的居民表示中国医生的药方"药到病除"[5] - 学生莫哈默德表示要将包好的粽子带回家分享防治知识和中国文化[9]
参与古风巡游、观赏沉浸式情景剧 到博物馆过文化端午
四川日报· 2025-06-02 09:21
文化活动 -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以"诗润童心诗画端午"为主题举办活动,包括儿童诗乐演出 [2] - 成都博物馆举办皮影戏表演和操作体验活动吸引儿童参与 [4] - 武侯祠博物馆开展"粽情端午 共话三国"系列活动,包含古风舞蹈、三国人物表演及传统杂技展示 [4] - 杜甫草堂博物馆推出沉浸式情景剧,呈现屈原与杜甫跨时空对话的诗歌文化场景 [4] - 金沙遗址博物馆安排金钱板、方言诗小品、相声、川剧变脸等传统曲艺表演 [4] 民俗体验 - 四川博物院邀请花艺师解读挂艾枝、悬菖蒲习俗,并指导观众制作艾草菖蒲花艺 [5] - 各大博物馆景区组织缝制艾草香囊、编织端午彩绳等民俗手工活动 [5] - 武侯祠博物馆开展沉浸式民俗巡游,游客可身着传统服饰参与互动 [4]
当端午遇见“六一”,武汉亲子游解锁传统文化新玩法
长江日报· 2025-06-02 08:31
"雨天看皮影戏更有意境!"6月1日,市民陈先生带着8岁的儿子在听涛景区碧潭观鱼的长凳上落座,幕布后《哪吒闹海》的打斗声与檐 角雨滴声交织成独特的节日乐章。 当粽叶飘香的端午佳节遇上童趣盎然的"六一",武汉文旅市场以非遗体验、古今穿越、文博探索等多元活动,让传统文化在亲子互动 中焕发新生,引爆"文化+亲子"旅游热潮。 当端午佳节与"六一"儿童节甜蜜相遇,东湖风景区化身传统文化与童趣欢乐的交融之地。 雨丝如帘,东湖的亲子游热度却未减半分。在东湖海洋世界,孩子们套圈"粽"礼物的欢笑声穿破雨幕。武汉植物园内8000平方米绣球 花海正值盛放期,粉红、浅紫、海蓝的花团簇拥成片,即使在雨幕中也难掩其清新雅致。 品味非遗:过一个文化味十足的端午 东湖听涛景区以"楚风雅韵·粽享听涛"为主题,在碧潭观鱼搭建起古色古香的皮影戏台,非遗传承人每日上演多场经典剧目,从《武松 打虎》的铿锵锣鼓到《三打白骨精》的诙谐对白,皮影人物在艺人操控下翻飞腾跃,引得孩子们在幕布前瞪大双眼,家长们则举着手机记 录这难得的传统文化体验。 投壶环节中,社教老师为孩子们科普古代的射礼,同学们排着队模仿古人的样子,拱手、点头,互相行着揖礼,然后专注地瞄准铜 ...
沈水畔奏响奋楫欢歌 辽宁人满怀振兴豪情
辽宁日报· 2025-06-02 08:18
节目内容与形式创新 - 节目采用交响乐乐章叙事框架,分为"江山共此青绿""血脉同频跃动""风骨代际传承""命运与共之舟"四大主题,串联"吾乡、吾爱、吾志、吾国"篇章 [2] - 首次在东北举办端午特别节目,沈阳两年内第三次与央视合作大型活动 [2] - "一址三舞台"设计包含岸边主舞台、浑河游船、赛艇中心咖啡厅小方台,依托九号码头自然水域搭建异形舞台 [2][3] - 浑河上方搭建双层威亚系统,最大跨度近200米、最高30米,结合声光电、特效、虚拟技术实现沉浸式效果 [3] 科技与文化融合 - 新松大负载机器人(负载270公斤)与舞蹈演员完成高难度人机共舞,实现精准动作规划与柔顺轨迹运行 [4][5] - 新松机械臂与专业舞者配合表演,展现沈阳智造技术实力 [3] - 节目融入《簪花仕女图》等文化符号,通过rap风格《沈阳印记》串联本地非遗元素 [3] 地域特色与产业展示 - 突出沈阳"共和国工业长子"定位,结合龙舟赛艇对抗赛、锡伯族泥地龙舟等民俗活动 [3] - 沈飞、新松、沈鼓等企业工人参与《天问》集体朗诵,体现工业文化传承 [8] - 节目呈现盛京大剧院、青年大街、老北市等地标,强化城市形象宣传 [3][6] 社会影响与传播效果 - "游沈阳过端午""一路向北沈阳最美"等话题成为网络热点,推动文旅关注度 [6] - 节目覆盖海外受众,纽约大学留学生及英国剑桥中学生均参与互动,强化文化认同 [8] - 沈阳本地1500名居民参与《九歌·东君》集体朗诵,形成全民文化参与效应 [5] 行业联动与教育意义 - 航空工业沈飞首席技能专家王刚提及节目激发航空报国精神 [7] - 沈阳市第二十中学将节目作为思政教育案例,引导学生建立家乡自豪感 [7] - 第五套人民币硬币设计者常欢通过节目唤起对沈阳造币厂的技术传承记忆 [7]
图书馆“端午盲盒”开出新惊喜
新华日报· 2025-06-02 07:41
传统节日文化创新 - 江苏各地公共图书馆在端午假期推出文化创新活动,将传统习俗与现代体验相结合,如宿迁市图书馆的艾草竹编工作坊和南京江北图书馆的中医药香囊工作坊 [1] - 苏州图书馆通过木版印刷活动让儿童体验钟馗画像拓印,结合明代典籍《庆丰年五鬼闹钟馗》讲解端午民俗 [1] - 连云港市图书馆邀请专业老师教授面塑技艺,制作粽子冰箱贴,将传统祝福融入现代生活 [1] 阅读与旅行融合 - 连云港市图书馆推出四条"走读路线",结合花果山玉女峰、渔湾瀑布等自然景观与桃花涧史前岩画等文化地标,引导读者在自然中阅读城市文化 [2] - 苏州图书馆设计"地铁阅读地图",串联拙政园、评弹博物馆等文化地标,将地铁车厢转化为移动文化空间 [2] - 南京图书馆举办"纪念郑和下西洋620周年主题展",通过《星槎胜览》等典籍再现航海历史,增强文化体验 [2] 多元化文化展览与活动 - 苏州高新区图书馆展示"雪龙"号科考队员的南极日记和极光照片,吸引儿童参与极地探险主题互动 [2] - 徐州图书馆开展《哥哥赛龙舟》绘本课,通过童声朗读传递龙舟竞渡的团结精神 [2] - 苏州图书馆"金庸展"展出《天龙八部》手稿,吸引武侠爱好者打卡拍照 [2]
“六一”逢端午 粽飘香童趣浓
新华日报· 2025-06-02 07:41
民俗文化旅游活动 - 瘦西湖景区举办端午民俗主题游园会,包括祈福仪式、端午巡游、花艺龙舟展示等活动,吸引大量游客参与[2] - 苏州市吴中区胥口镇举办伍子胥祭祀典礼,近300位伍氏后裔参与,完整呈现奉香、献帛、献爵等古礼仪式[3] - 胥口端午习俗以纪念伍子胥为核心,已连续举办十九届公祭大典,形成"胥江祭忠魂"文化符号[4] 农文旅融合发展 - 江苏农博园免费开放,设立10个特色摊位,包含非遗展示和农产品销售,推出高考主题瓜果礼包[6] - 句容市边城镇仑山湖7个环湖村推出特色农文旅活动,包括小番茄采摘、龙虾垂钓、枇杷品尝等体验项目[7] - 边城镇引入野湖边营地、折光咖啡等旅游业态,建成登山步道和环湖跑道,签约3个文旅项目进入建设阶段[7] 传统民俗创新体验 - 连云港渔湾景区举办"粽情端午 童趣渔湾"文化游园会,设置端午市集、夜游表演和互动游戏区[8] - 景区推出射五毒、钓粽子等传统游戏,以及迷你龙舟制作、中药香囊DIY等非遗体验项目[8] - 活动注重传统与现代融合,通过降低操作难度吸引亲子家庭参与文化传承[9] 大型文体活动举办 - 泰州溱湖风景区举办大麓音乐节,吸引2.6万名乐迷参与,邀请9组音乐人和乐队演出[10][11] - 盐城大纵湖举办生态铁人三项赛,500多名选手参赛,设置1.5公里游泳、43公里自行车和10公里跑步项目[12] - 赛事路线融合大纵湖景区和蟒蛇河生态廊道资源,实现"景赛一体"的创新设计[12]
海南省融媒体中心两款新媒体产品受关注
海南日报· 2025-06-02 07:41
自贸港文化传播 - 海南省融媒体中心推出《我在自贸港开小店》微纪录片系列,聚焦海南特色小店的创业者故事,包括民宿、餐饮、非遗等领域,每集时长3至5分钟 [1] - 该系列采用纪实拍摄手法,通过融媒体平台及海外媒体渠道传播,核心理念为"自贸港机遇属于每个人" [1] - 第一集《海南这家黎锦小店,有个"洋老板" →》于6月1日发布,获得网友广泛转赞评论 [1] - 系列自4月13日发布先导片以来,被北京日报App、东北网、大河网等全国主流媒体平台转发,传播影响力显著扩大 [1] 端午节文化创意营销 - 海南省融媒体中心推出《集合啦!绒绒岛"限定"海南粽子来啦!》策划,以AI技术制作"毛绒玩偶"效果展示海南8款特色粽子 [2] - 策划通过Q版形象展示定安黑猪肉粽、万宁和乐粽、黎家三色粽、澄迈瑞溪粽等特色做法及专用馅料 [2] - 创意形式有效传播海南端午节传统文化及本地吃粽子习俗,发布当天冲上新浪微博热搜,总阅读量超8万 [2]
从破浪到“破圈”,海南龙舟赛会是下一个“村VA”吗?
海南日报· 2025-06-02 07:34
海南龙舟赛热度分析 - 2025年海口龙舟赛吸引市民游客21 9万人次观看 带动经济效益6064万元 [2] - 万宁和乐龙舟节现场人流量超15万人次 线上直播观看超31万人次 [3] - 海口龙舟赛参赛队伍从2024年12支扩大到2025年近40支 包括国际队伍 [3] 赛事发展历程 - 2024年为海口龙舟赛"翻红元年" 时隔20年重启引发万人空巷盛况 [3] - 赛程从几小时延长至两天 赛道从200米延长到1000米 [2] - 从单纯观赏升级为沉浸式参与 增加文化体验周等互动环节 [7] 文化价值分析 - 龙舟赛承载中华传统文化崛起自豪感 关联点睛祭龙等仪式 [5][6] - 海南龙舟习俗可追溯至宋代 明正德《琼台志》已有记载 [8] - 通过短视频社交平台传播 吸引年轻人参与 [6] 赛事创新特点 - 增设黎族非遗展示 竹竿舞等配套活动 [7] - 推出民俗美食狂欢季 打造综合体验 [7] - 采用直道竞速赛制 注重短距离冲刺 [6] 群众基础 - 民众通过提案呼吁重启赛事 反映强烈需求 [9] - 多地民歌将龙舟赛作为五月标志性活动 [9][10] - 东坡老码头单日观赛客流量达7万人次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