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泡沫
搜索文档
软银清仓,英伟达市值蒸发千亿美元
观察者网· 2025-11-12 08:57
美股市场表现 - 当地时间周二美股市场分化,道指上涨1.18%至47927.96点创历史新高,而纳指下跌0.25%至23468.30点,标普500指数微涨0.21%至6846.61点 [1] - AI科技股遭遇集体抛售,英伟达股价下跌近3%,公司市值单日蒸发1431.27亿美元 [1] 软银集团出售英伟达股份 - 软银集团于10月以58.3亿美元(约合415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出售其持有的全部英伟达股份 [1] - 软银CFO表示此次出售是公司“资产货币化”战略的一部分,旨在为投资者提供大量投资机会并保持财务实力 [1] - 股票研究分析师认为抛售不应被视为对英伟达的负面态度,而是源于软银的资金需求,其在2025年10月至12月需筹集至少305亿美元投资资金,其中225亿美元用于OpenAI,65亿美元用于安培公司 [4] - 晨星公司分析师指出此举不代表软银战略根本转变,公司是在用这笔资金投资其他AI相关公司 [4] - 软银愿景基金曾是英伟达早期投资者,于2017年持有40亿美元股份并于2019年1月全部出售,此次为再度抛售 [4] 软银集团财务业绩与AI投资 - 本财年上半年(4月至9月)软银合并净利润同比激增1.9倍,达到2.9万亿日元(约合1338亿元人民币),创财年上半年历史最高纪录,销售额增加7.7%至3.7万亿日元(约合1708亿元人民币) [6] - 业绩增长主要得益于去年9月对OpenAI的首次投资,该投资成为主要盈利来源 [6] - 尽管OpenAI估值持续大幅攀升,但其亏损正不断扩大 [7] - 软银的业务利益仍与英伟达紧密交织,参与了多个依赖英伟达技术的AI项目,其愿景基金积极在整个AI价值链(从芯片、大型语言模型到机器人技术)进行投资和收购 [5] AI行业动态与市场担忧 - 英伟达于10月29日成为首家市值达到5万亿美元的公司,此次突破距离其跨越4万亿美元关口仅过去三个月 [7] - 分析师指出英伟达股价上涨反映投资者对AI领域持续投入的信心,但部分人士警告其估值可能已过高,市场出现对“AI泡沫”的担忧 [7] - 有分析认为AI龙头企业投入巨额资本开支却可能无法产生匹配的高额利润,一旦投资者开始要求现金流回报而非满足于产能扩张,当前依赖少数主导企业相互提供资金支持的扩张模式可能陷入停滞 [7] - 出于对“AI泡沫”的恐慌,软银股价在此前一周出现下跌 [4]
“AI泡沫”的领先指标--美国云厂商的债券遭遇连续抛售
华尔街见闻· 2025-11-12 08:56
行业风险重估 - 投资者对大型科技公司AI支出的担忧已蔓延至债券市场,超大规模云计算企业债务利差攀升至0.78个百分点,创下数月新高[1] - 市场正在对AI行业风险进行广泛重新定价,该利差水平为自特朗普政府关税计划引发市场动荡以来的最高水平,远高于9月份的0.5个百分点[3] - 过去七周,科技公司发行了超过1200亿美元的债券为数据中心建设融资,引发市场对产能过剩和长期盈利能力的担忧[3] 甲骨文公司个案分析 - 巴克莱银行下调甲骨文债务评级至“低配”,警告其可能沦为BBB-评级,距离垃圾债仅一步之遥[4] - 巴克莱预测甲骨文从2027财年起将面临严重融资缺口,并可能在2026年11月耗尽现金[4] - 甲骨文债务股本比高达500%,远高于同行亚马逊的50%和微软的30%[4] - 自9月中旬以来,甲骨文存量债券价格下跌近5%,而美国高评级科技债指数同期仅下跌约1%[5] - 穆迪指出甲骨文增长过度依赖少数AI公司的大额承诺,构成重大风险[5] 科技巨头融资活动 - 构建AI基础设施预计耗资超过5万亿美元,需要公开及私人资本市场广泛参与[6] - 尽管科技巨头合计持有约3500亿美元现金及投资,并预计2026年产生约7250亿美元运营现金流,仍选择大规模举债[6] - Meta在10月底完成300亿美元债券发行,为2023年以来最大规模公司债交易,此前还达成270亿美元私人债务协议[7] - Alphabet在11月初发行250亿美元债券[8] - 甲骨文在9月份出售180亿美元债券,用于资助为OpenAI建设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8] 市场影响与传导 - 数据中心运营商CoreWeave股价在过去两周内下跌超过20%,与大型科技债抛售同步[9] - CoreWeave因预计数据中心建设延迟而下调年度收入预期,其五年期信用违约互换利差从10月初的低于350个基点飙升至505个基点[9] - 部分分析师认为债券市场在大量新债供给后出现价格回调是健康表现,市场为增量风险定价是好迹象[9]
利空突袭!刚刚,加密货币全线跳水!
证券时报网· 2025-11-12 08:48
加密货币市场动态 - 加密货币与关联指数隔夜跌5.85%至77.69点,全天持续震荡下行 [1] - 比特币跌超2.8%,币安币跌超3%,以太坊跌超4%,Solana跌超6% [1] - 过去24小时加密货币全网超15万人被爆仓 [1] - 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报告指出与主流金融资产挂钩的加密代币可能带来新风险 [1] - 代币化概念重新引起关注,指将股票或债券等现实世界资产以区块链为基础创建代币 [1] 美股及科技股表现 - 美股三大指数涨跌不一,道琼斯指数涨1.18%创记录新高,标普500指数涨0.21%,纳斯达克综合指数跌0.25% [2] - 芯片股普跌,美光科技跌超4%,ARM跌超3% [2] - 英伟达跌近3%,软银集团10月份清仓所持英伟达股份套现58.3亿美元 [2] - 英伟达投资的云计算公司CoreWeave收跌16%,将2025年全年营收预期从最高53.5亿美元下调至50.5亿至51.5亿美元 [2] - AMD盘后上涨4%,公司预计未来3-5年每股收益将超过20美元,毛利率在55%至58%之间 [2] 中概股及贵金属市场 - 热门中概股涨跌不一,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收跌0.06% [3] - 小鹏汽车涨超7%,网易、理想汽车涨超1%,阿里巴巴跌超3%,哔哩哔哩、蔚来跌超1% [3] - 现货黄金涨0.14%至4131.22美元/盎司,现货白银涨0.15%至51.29美元/盎司 [3] 银行业监管政策 - 美国银行监管机构就放宽一系列资本金要求的条款达成一致,将降低大型银行需持有资本金相较总资产的比例 [3] - 此项规则调整是华尔街大行的胜利,特朗普政府官员正寻求放松2008年金融危机后制定的多项银行资本金要求 [3]
若OpenAI局势失控,市场将“无处可藏”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2025-11-12 08:07
全球资本市场对AI的依赖 - 当前全球资本市场正建立在AI这根"单一支柱"之上,AI贡献了自2022年末ChatGPT推出以来80%的股市回报 [2] - AI既是维系股市的核心,也是支撑经济的关键,而OpenAI是这一切的中心 [2] - 若OpenAI发生财务崩溃,将引发系统性冲击,让全球市场的投资者无处可藏 [2] OpenAI的财务状况与风险 - OpenAI年度经常性收入估计为130亿美元,但支出却超过该数字的两倍 [3] - 公司首席执行官已公布超1万亿美元的支出承诺,计划在未来几年投入1.4万亿至1.5万亿美元,结合当前现金储备将造成约1.2万亿美元的巨额缺口 [3] - 公司首席财务官透露正寻求联邦政府支持以资助未来数据中心建设,反映出公司缺乏可行的融资方案 [4] 市场对OpenAI领导层与沟通的担忧 - 公司首席执行官对如何为巨额扩张提供资金的回应被评价为糟糕透顶,可能动摇投资者信心 [4] - 一份备忘录指出首席执行官被解雇的原因是"失去信任"和"持续撒谎",进一步削弱市场信心 [5] - 公司寻求纳税人救助计划的潜在可能性,可能成为AI泡沫破裂的开端 [4] AI行业的高估值与潜在风险 - 英伟达、甲骨文、超威半导体和微软等公司的高估值依赖于与OpenAI等企业签订的合同及口头协议,但许多交易被怀疑是缺乏实质内容的"花架子" [6] - 历史上顶尖科技公司如Meta、英伟达、网飞曾在12个月内经历50%至70%的跌幅,若当前巨头出现类似跌幅将引发灾难性后果 [6] - 标普500指数40%的权重集中在仅10家公司身上,一旦它们股价腰斩,市场将无人能全身而退 [6] AI技术回报的不确定性 - 摩根大通首席执行官认为AI本身是真实存在的,已在风险管控、反欺诈等特定领域带来效率提升,但将生成式AI归为目前难以衡量的类别 [8] - 生成式AI的效率提升多为传闻,其实际价值难以衡量,未来大公司可能因无法达到预期投资回报率而大幅缩减AI投入 [8] - 当众多公司跟进缩减AI投入时,市场将面临"音乐停止"的冲击,情况将会非常糟糕 [8]
华尔街老将驳斥AI泡沫论:科技巨头高估值无忧,两大真正风险需警惕
智通财经网· 2025-11-12 08:07
智通财经APP获悉,许多金融评论人士近期警告称,大型科技公司在股票市场中的主导地位及其高企的估值,似乎让人想起了当年互联网泡沫的前奏。然 而,因精准预见上世纪90年代末市场崩盘而成名的传奇股票策略师Charles Clough认为,当前围绕科技巨头的狂热与此前不同。 曾于1987至1999年担任美林集团全球首席投资策略师的Charles Clough指出,如今的科技巨头拥有强大的商业模式,能创造可观收益,这使它们对经济衰退 具有免疫力。他从更宏观层面分析称,市场流动性更加稳健,有望支撑股价进一步上涨。他表示:"人们对泡沫提出了错误的问题,他们以为会重蹈覆辙, 但世界已今非昔比,资本市场尤其如此。" 分析师们已对市场广度收窄发出警告——当前行情仅惠及少数与AI相关的科技巨头,若这一投资主题崩塌,更广泛的指数将面临风险。数据显示,尽管标 普500指数自7月初以来上涨近10%,但该指数成分股中交易价格高于50日移动平均线的个股不足半数,较7月初超过80%的比例显著下降。投资者对估值高 企也一直保持警惕。标普500指数的预期市盈率为22.7倍,高于18.8倍的10年均值。 Charles Clough承认估值确实敲响 ...
深夜,科技股大跌!特朗普,突发警告
证券时报· 2025-11-11 23:38
美股主要指数表现 - 美股开盘涨跌不一,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上涨0.18%至47455.87点[1][2] - 纳斯达克指数下跌0.52%至23403.75点,标普500指数下跌0.22%至6817.34点[1][2] 科技股整体承压 - 科技七巨头多数下跌,仅苹果上涨超过1%,亚马逊微涨[4] - 英伟达股价下跌超过3%,软银集团于10月份清仓其所持英伟达股份,套现58.3亿美元[4] - 华尔街“大空头”Michael Burry管理的Scion Asset Management约80%持仓集中于做空Palantir和英伟达[4] AI概念股普遍走低 - COREWEAVE股价大跌超11%,公司将2025年全年营收预期从最高53.5亿美元下调至50.5亿至51.5亿美元[5] - FERMI下跌12.29%,C3.AI下跌4.82%,SOUNDHOUND下跌3.75%[6] - ARM下跌3.58%,VERITONE下跌3.09%,戴尔科技下跌2.92%[6] 芯片股表现疲软 - 美光科技下跌近4%,ARM和拉姆研究等下跌超过3%[7] - 博通下跌1.43%,迈威尔科技下跌1.93%,超微电脑下跌2.21%[6][7] 特朗普关税政策风险 - 美国总统特朗普警告,若最高法院对其关税政策作出不利裁决,将导致超过3万亿美元损失并引发国家安全危机[3][8] -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就特朗普政府援引《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设立10%“最低基准关税”的合法性举行听证会[8] - 大多数最高法院大法官对依靠宣布“国家紧急状态”来征收全面关税的政策持怀疑态度[8]
买得到芯片的美国科技巨头,买不到电了
虎嗅APP· 2025-11-11 23:17
AI行业电力瓶颈 - 微软CEO指出AI发展面临的核心瓶颈是电力短缺而非算力不足,大量芯片因缺电无法投入使用[7][8] - 美国数据中心2023年总耗电量达176太瓦时,占全国总发电量4.4%,相当于马来西亚全国年耗电量,预计2028年该数字将翻倍[11] - 美国电力系统老旧导致供电不足,2021-2022年电费飙升,居民用电受到挤压[12] 数据中心能效问题 - 2024年全球数据中心平均电能利用效率PUE为1.56,意味着仅三分之二电力用于GPU计算,其余消耗在制冷、供电等辅助系统[15] - 电能利用率极低造成严重浪费,特朗普政策取消可再生能源税务优惠,转向核电并放松环境管制[16] 芯片迭代与资产风险 - AI芯片快速迭代,H100/A100等2022年前产品将被H200(2023)、B200(2024)、B300(2025)替代[20] - TrendForce预估2025年Blackwell系列将占英伟达高端GPU产量80%以上,库存芯片面临过期风险[20] - 闲置芯片直接影响AI公司估值,因股价与GPU数量及使用率高度相关[22] 企业应对策略 - 科技公司通过自建发电厂缓解电力危机,OpenAI与甲骨文在德州合建天然气电厂,xAI在田纳西基建导致发动机订单排至2029年后[25] - 将数据中心转移至墨西哥、智利等发展中国家,爱尔兰数据中心消耗全国20%电力,对当地民生造成影响[27] - 英伟达和谷歌探索太空数据中心方案,利用太阳能供电和真空散热,但存在器件老化、数据传输等技术挑战[27][28][31] 中美电力基础设施对比 - 2024年中国数据中心耗电量166太瓦时,仅占社会总用电量约2%,电力供应充足且注重绿电发展[33] - 中国在保障民生的前提下推进碳减排,电力基础设施优势明显[34]
AI泡沫争议再起!多位顶尖大咖PK 这次有何不同?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1 22:43
AI行业现状与专家观点 - 行业正处于构建一个"建立在智能之上的、价值数万亿美元的全新产业"的初期 [1] - AI领域仍然非常年轻,除了语言之外,还存在广阔的"空间智能"等前沿领域有待开拓 [1] - 当前大语言模型范式能否发展到人类水平智能存在根本性分歧,需要新的突破 [1] 资本市场反应与公司表现 - Meta公布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后股价大跌逾11%,表面因一次性所得税,实为投资者对其巨额AI资本开支的恐慌 [2] - 英伟达宣布到2026财年的Blackwell和Rubin芯片订单已积攒5000亿美元,推动公司市值突破5万亿美元 [5] - 特斯拉股东会以75%支持率通过马斯克的万亿美元薪酬激励方案,目标为市值8.5万亿美元,年利润4000亿美元 [5] AI投资泡沫论的主要论据 - OpenAI与科技巨头达成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和芯片协议,涵盖超过20吉瓦AI算力规划产能 [4] - OpenAI估值传闻达万亿美元,但2025年财务预测年营收仅130亿美元,呈现估值与营收严重失衡 [4] - 大空头伯里买入100万股英伟达看跌期权(名义价值1.86亿美元)和500万股Palantir看跌期权(名义价值9.12亿美元),总计逾10亿美元 [7][8] 支持与反对泡沫论的观点 - 悲观者警告大量已部署资本无法带来回报,将当前AI泡沫比作25年前的互联网泡沫 [9][10] - 支持者认为当前AI投资资本回报率在增加资本支出后提升约10个百分点,且英伟达市盈率远低于泡沫时期思科 [9] - AI基础设施如GPU供不应求,与互联网泡沫时期97%光纤闲置形成鲜明对比,热潮被视为"工业泡沫" [10] 商业模式与行业影响 - 美联储主席指出AI企业有盈利、成熟商业模式和稳定利润,投资由长期判断驱动 [11] - 亚马逊2025年资本支出达1250亿美元用于AI基础设施,但同时开启高达3万人的裁员计划 [11] - AI投资形成"完美闭环":公司间交叉购买服务与算力,但同时也以降本增效名义产生挤出效应 [11] 长期发展与AGI前景 - AI投入形成的算力中心和模型底座将成为AGI时代的"水和电",构成有益遗产 [12] - 大批企业可能无法支撑到AGI实现的时间点,当前阶段是企业家和投资者耐力的长跑测试 [13]
AI泡沫争议再起!多位顶尖大咖PK,这次有何不同?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1 22:41
行业顶尖人物对AI泡沫的观点 - 黄仁勋认为当前AI行业并非泡沫,与互联网泡沫时期大量“暗光纤”闲置不同,现在几乎每一块GPU都在被使用,行业正处于构建价值数万亿美元新产业的初期[1] - 李飞飞指出AI领域仍非常年轻,除了语言智能外,还存在广阔的“空间智能”等前沿领域有待开拓[1] - 杨立昆认为泡沫在于“认为当前大语言模型范式能发展到人类水平智能”的想法,他个人不相信并认为需要根本性突破[1] 资本市场与公司表现 - Meta公布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后股价大跌逾11%,表面原因是一次性计入所得税致利润锐减,实际反映投资者对其巨额AI资本开支的恐慌[2] - 英伟达披露2028年技术路线图,宣布到2026财年的Blackwell和Rubin芯片订单已积攒5000亿美元,推动公司市值突破5万亿美元[5] - 特斯拉股东大会以75%支持率通过马斯克的万亿美元薪酬激励方案,要求将市值从1万多亿美元拉升到8.5万亿美元,年利润达到4000亿美元[5] 市场投资与做空行为 - OpenAI与英伟达、AMD、甲骨文、软银等科技巨头达成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和芯片协议,涵盖超过20吉瓦的AI算力规划产能[3] - OpenAI估值据传已飙升至万亿美元,但其2025年财务预测年营收预计仅130亿美元,呈现估值与营收严重失衡[5] - 大空头伯里买入100万股英伟达看跌期权(名义价值1.86亿美元)和500万股Palantir看跌期权(名义价值9.12亿美元),总计逾10亿美元,占其基金仓位的80%[6] 机构与知名人士的分歧观点 - 高盛CEO苏德巍认为大量已部署的AI资本最终将无法带来回报[8] - 比尔·盖茨将当前AI泡沫比作25年前的互联网泡沫,警告绝对有大量投资最终将是死胡同[8] - 投资机构Atreides Management管理合伙人加文·贝克认为当前并未处于AI泡沫中,指出AI投资资本回报率在增加资本支出后提升了约10个百分点,且英伟达市盈率远低于泡沫时期的思科[8] AI投资的辩证性与基础设施价值 - 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指出AI资本既是投机者也是奠基者,与互联网泡沫时期97%光纤闲置不同,当前AI基础设施如GPU供不应求,AI热潮是一场“工业泡沫”,即便破灭也会留下“有益遗产”[9] -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表示AI热潮并非另一场互联网泡沫,相关企业确实有盈利、具备成熟商业模式和稳定利润,投资由长期判断驱动而非廉价资金[10] - 亚马逊宣布2025年资本支出将达到约1250亿美元,主要用于AI相关数据中心、电力和芯片基础设施,但同时开启了高达3万人的裁员计划[11]
日本首富孙正义清仓英伟达!“大空头”也下血本做空 机构警告AI泡沫太大 黄仁勋最新发声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1-11 21:47
软银集团投资动态 - 11月11日,软银集团宣布出售其持有的英伟达公司全部股份,套现58.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15亿元)[2] - 软银与OpenAI签署修订协议,承诺追加投资22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602亿元),将于12月通过愿景基金2完成全部投资[3] - 软银在6月至9月期间出售了价值91.7亿美元的T-MOBILE股份[3] - 2025-2026财年第一季度,软银营收1.82万亿日元,同比增长7%;税前利润6899.4亿日元,同比暴增205.7%[3] - 软银第二季度净利润达到2.5万亿日元,远超市场预估的4182.3亿日元;第二季度销售净额1.92万亿日元[4] - 软银集团市值自4月以来从低点一路飙升至25000日元/股,涨幅超338%,市值一度突破38万亿日元(约合1.7万亿元人民币)[3] - 软银将于2026年1月1日实施1拆4的拆股[4] - 软银创始人孙正义个人净资产飙升248%,达到551亿美元(约合3928亿元人民币),重登日本首富宝座[3] 英伟达公司情况 - 截至11月10日收盘,英伟达股价单日暴涨5.79%,年初至今已涨超48%,总市值达4.84万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4.5万亿元)[2] - 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自今年6月至今,已累计套现超10亿美元[2] - 黄仁勋多次公开表示不认为处于人工智能泡沫中,指出当前几乎所有GPU都在被使用中,需求是真实存在的[21][22] 市场做空行为与观点 - 华尔街“大空头”迈克尔·伯里旗下对冲基金Scion Asset Management在第三季度持有名义价值超过10亿美元的看跌期权,占其资产总值的80%[5] - 该基金持有价值约9.12亿美元的500万股Palantir看跌期权和价值约1.87亿美元的100万股英伟达看跌期权[10] - 迈克尔·伯里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图表,显示当前美国科技行业资本支出增长水平已与1999年至2000年互联网泡沫时期相当[13] - 亚马逊、Alphabet和微软的云业务增长大幅放缓[15] - 存在英伟达等AI公司之间的“循环融资”现象[17] AI行业风险与估值争议 - 多项指标显示AI投资已滑向极端水位,市场风险正加速累积,AI驱动的投资热潮恐已逼近临界点[2] - 美国市值最高的五大公司合计占据标普500指数总市值的30%,为半个世纪最高集中度,估值达到自2000年以来最极端水平[19] - OpenAI年化营收为120亿美元,年化亏损为80亿美元[19] - 分析师杰伊·戈德堡指出,英伟达与OpenAI的交易是在提前透支未来需求,将放大下行风险[19] - 分析师朱利安·加兰认为,AI领域当前的泡沫规模是当年互联网泡沫的17倍,是2008年全球房地产泡沫的4倍[21] - 风险投资人托马斯·唐古兹指出,英伟达当前的直接投资规模(约占营收的67%)比朗讯科技当年的风险敞口高出约2.8倍[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