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材制造

搜索文档
工业汽轮机产业链结构与核心部件市场格局探析
中国能源网· 2025-06-10 18:52
工业汽轮机产业链与技术特征 - 工业汽轮机产业链呈现高度专业化与协同化特征,涵盖原材料供应、核心部件制造到整机组装集成 [1] - 铸钢件与转子锻件在产业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属性和技术壁垒,占据显著市场地位与价值份额 [1] - 工业汽轮机运行于高温、高压、高转速极端工况,核心部件的材料性能与制造精度直接决定整机可靠性、效率与寿命 [1] 核心部件技术细节 - 铸钢件包括汽缸、阀门壳体、隔板套等大型复杂结构件,承担高温蒸汽密封、导流与承压功能,制造涉及精密铸造、热处理、无损检测等复杂工艺 [1] - 转子锻件是传递扭矩、承受离心力与热应力的核心旋转部件,需具备超高纯净度、抗蠕变断裂韧性及均匀微观组织 [1] - 转子锻件制造过程涵盖巨型钢锭冶炼、万吨级压机锻造、深孔加工及精密动平衡等尖端技术 [1] 市场价值与驱动因素 - 铸钢件与转子锻件市场规模约占工业汽轮机体量的20%,是产业链中价值高度凝聚的环节 [2] - 全球工业能效升级与"双碳"目标推动高参数、大容量、灵活调峰型工业汽轮机需求激增,提升高端特种铸锻件技术溢价 [2] - 增材制造、数值模拟优化铸造工艺、新型耐热合金开发等创新技术正突破传统制造瓶颈,重塑供应链格局 [2] 未来发展趋势 - 铸钢件与转子锻件的技术突破将持续牵引整机性能跃迁,未来市场将聚焦材料极限性能提升 [3] - 需构建贯穿设计-制造-检测的全流程数字化质量保障体系,支撑工业动力装备向高效、智能、可靠方向演进 [3] - 该高价值环节的健康发展对保障国家重大装备产业链安全与竞争力具有战略意义 [3]
7月18-20日 杭州丨2025(第四届)高分子3D打印材料高峰论坛
DT新材料· 2025-06-06 23:51
高分子3D打印材料高峰论坛概述 - 2025年第四届论坛将于7月18-20日在杭州举办,聚焦航空航天、生物医疗、无人机、人形机器人等高端应用领域,探讨增材制造技术的设计自由度、材料利用率及定制化能力优势 [2][3] - 论坛由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分会主办,四川大学、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等机构联合承办,汇聚产学研专家推动产业链合作 [4][5] 技术发展现状与挑战 - 增材制造在"人工智能+"赋能下加速智能化升级,但面临多品种大批量生产、高精度高速打印、多材料功能化等技术难题 [2] - 核心议题包括:AI与3D打印融合、工业/生物医疗领域创新应用、陶瓷增材制造技术突破,覆盖聚合物基材料、连续纤维打印、生物墨水研发等细分方向 [7][8][9][10][12] 行业应用方向 - **工业领域**:鞋服家具消费级应用、航空航天连续纤维打印、汽车轻量化集成、人形机器人关节材料设计 [8][12] - **生物医疗**:个性化齿科/骨科植入物、组织工程异质结构、PETG/PEEK等材料在手术模型中的应用,4D打印拓展至软机器人领域 [9][12] - **陶瓷技术**:氧化物/氮化物陶瓷高温应用、碳化硅半导体工艺优化、生物陶瓷多功能化发展 [10][12] 论坛议程与参与方式 - 主论坛将研判国际政策导向下的行业趋势,专题报告涵盖材料前沿研究、核心部件国产化、"3D打印+"产业化进展 [6][12] - 设置海报展示环节(尺寸85×115cm),企业代表注册费2500-2800元/人,学生1500-1800元/人 [13][15] - 往届论坛已在宁波、北京、东莞举办,覆盖材料端、设备端、应用端全产业链交流 [17]
第一轮通知 | 2025(第四届)高分子3D打印材料高峰论坛
DT新材料· 2025-06-05 00:34
行业趋势与论坛背景 - 增材制造技术(3D打印)凭借设计自由度、材料利用率及定制化能力,成为驱动航空航天、生物医疗、无人机、人形机器人等领域发展的关键技术,并在"人工智能+"赋能下加速产业智能化升级 [2] - 当前技术在多品种、大批量、难加工、低成本、大尺寸、高精度、超高速及多材料功能3D打印等方面仍存在待攻克难题 [2] - 论坛聚焦航空航天、汽车、无人机、人形机器人、生物医疗等高端场景,围绕一体化、轻量化、高性能及定制化需求,从材料、结构、工艺多维度展开讨论 [3] 论坛核心议题 主论坛方向 - 探讨国际局势与政策导向下的增材制造发展趋势、人工智能与3D打印技术融合、材料前沿研究、核心部件国产化及产业化应用进展 [9] 技术细分主题 1. **人工智能+3D打印** - 高性能聚合物材料体系与智能改性技术、多材料跨尺度协同制造、在线检测与控制技术、AI创新应用 [9] 2. **工业领域应用** - 聚合物基3D打印在消费领域(鞋服、家具、玩具)、连续纤维打印在航空航天/无人机、汽车轻量化与一体化集成、人形机器人关节材料设计 [15] 3. **生物医疗领域** - 生物墨水与复杂器官打印、个性化医疗植入物(齿科/骨科)、组织工程异质结构开发、PETG/PEEK/PA等材料在医疗器械中的应用 [15] 4. **陶瓷增材制造** - 氧化物/氮化物陶瓷应用、碳化硅陶瓷高温环境创新、生物陶瓷多功能化、多材料/多尺度复合技术及半导体领域高精度工艺优化 [15] 论坛组织与参与 - 由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分会主办,联合江苏集萃先进高分子材料研究所、南京墨分三维科技等协办,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大学)等承办 [4][5] - 设置企业/科研代表(早鸟价2500元)和学生(早鸟价1500元)两档注册费,含资料及餐费 [16] - 开放海报投稿(尺寸85cm×115cm),鼓励产业技术交流 [13] 往届与行业联动 - 论坛此前在宁波、北京、东莞举办,覆盖材料端、设备端、服务端、应用端全产业链专家与企业精英 [17]
巴斯夫3D打印材料业务分拆后破产,龙头出手收购
DT新材料· 2025-05-25 22:58
Stratasys收购Forward AM - Stratasys近期收购德国Forward AM核心资产与业务,并计划评估收购其荷兰和中国子公司事宜,这是公司在材料领域扩张的关键一步[1] - Forward AM曾是巴斯夫增材制造业务核心板块,成立于2019年,产品线包括长丝、粉末、树脂等材料,通过多次产业链收购迅速占据市场地位[1] - Forward AM在2024年7月收购巴斯夫增材制造业务后市场地位短暂巩固,但4个月后申请破产,主要由于分拆缓慢导致资金链紧张和德国能源成本飙升[1] - Forward AM脱离巴斯夫后失去资源支持,抗风险能力减弱,在"哑铃型"竞争格局中未能找到差异化路径,30%年增长率依赖存量客户缺乏新市场开拓[1] - Stratasys收购Forward AM基于行业趋势洞察和战略需求,Forward AM材料产品线与Stratasys设备高度互补,可提升整体解决方案能力[2] - Forward AM在德国和法国的成熟渠道网络为Stratasys增强欧洲市场竞争力提供支持,Stratasys以低成本获得其专利技术和成熟供应链体系[2] 3D打印行业趋势 - 3D打印行业垂直整合趋势明显,企业通过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强化竞争力,如Nano Dimension收购Desktop Metal[2] - 行业正从综合化向专业化转型,化工巨头退出与专业材料商崛起形成对比,反映市场对专业化、差异化产品需求增长[2] - Forward AM兴衰轨迹是3D打印行业从狂热扩张到理性整合转型阵痛的真实写照[2] - 3D打印企业要在竞争中胜出,需在技术深度、生态协同与商业模式创新方面寻求突破[3] 主要3D打印企业动态 - 华曙高科研发制造总部启用,推出首个自主研发国产控制卡和冷金属熔融技术CMF,独创高强度碳纤维PA6碳纤复合材料FS6130CF-F,推出智能化生产过程管理系统MES[4] - 光华伟业2024年营业收入5.44亿元同比增长29.85%,净利润2689.24万元同比下降39.01%,上市辅导持续推进[5] - Stratasys成为NASCAR官方独家3D打印合作伙伴,推出SAF ReLife软件解决方案,收购Forward AM加强材料领域布局[6] - EOS推出EOS P3 NEXT提升聚合物快速成型制造水平,安装第5,000台工业3D打印机[7] 2025高分子3D打印材料高峰论坛 - 论坛将于2025年7月在浙江杭州召开,聚焦航空航天、汽车、无人机、人形机器人、生物医疗等高端应用场景[10] - 论坛旨在搭建材料科学、尖端技术、先进装备于一体的交流平台,推动增材制造产业上下游深度合作[11] - 主论坛议题包括增材制造机遇与挑战,"人工智能+"与3D打印关键共性难点突破,工业领域3D打印技术创新与应用等[15][16][17] - 分论坛议题涵盖高性能聚合物材料体系、多材料跨尺度协同制造、3D打印在线检测与控制技术等[19] - 生物医疗领域议题包括生物墨水研发、个性化医疗植入物应用、组织工程异质结构开发等[21] - 陶瓷增材制造技术议题包括氧化物/氮化物陶瓷应用、高性能碳化硅陶瓷技术创新、生物陶瓷多功能化发展等[20][21]
科创板航空航天企业积极拓展新应用场景
中国证券报· 2025-05-23 05:02
行业概况 - 航空航天行业上市公司展现出强劲的自主研发实力,推动技术成果密集落地 [1] - 通过技术自主创新与多元化应用场景拓展,相关上市公司以高质量产品巩固行业地位 [1] - 行业公司强调将通过业绩增长与分红规划实现长期价值回报 [1] 长盈通 - 公司是国内专业从事光纤陀螺核心器件光纤环及其综合解决方案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1] - 2024年研发投入3387.7万元,占营业收入比例10.24% [2] - 在空芯反谐振光纤、超细径保偏光子晶体光纤环等产品研发中取得系列进展 [2] - 完成飞秒激光光纤刻栅装置及空芯光纤耦合输出模块的开发与应用 [2] - 制定三大增长曲线规划:传感产业、传能产业、热管理与下一代光通信产业 [4] - 计划推进并购项目整改落地,切入光通信行业并提升第三代光纤陀螺光子芯片竞争力 [5] 铂力特 - 2024年研发投入2.11亿元,同比增长15.17% [3] - 实现钛合金粉末材料大批量生产及销售,多项装备及工艺技术研发成果直接应用 [3] - 金属增材技术从航空航天扩展到医疗、模具、汽车、新能源等8个领域 [3] - 在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等应用领域获得多项进展 [4] - 与人工智能头部企业合作开发机器人增材制造应用场景 [4] 震有科技 - 2024年末母公司期末可供分配利润为负值,未进行现金分红 [6] - 已制定《未来三年股东分红回报规划》,计划提升经营业绩并完善投资者回报机制 [6] 航亚科技 - 重点把握国产民用飞机发动机发展机遇,加强海外客户合作 [7] - 通过组织转型、精益管理、数字化工具等实现经济效益新突破 [7]
有研粉材:拟2亿元投资增材制造金属粉体材料产业基地建设项目
快讯· 2025-05-22 19:00
公司投资计划 - 公司拟以自有或自筹资金对控股子公司有研增材增资 [1] - 有研增材将设立全资子公司有研增材山东 [1] - 项目总投资2亿元人民币,其中公司投资1.6亿元,钢研投资有限公司投资0.4亿元 [1] - 项目实施主体有研增材山东注册资本5000万元 [1] 项目详情 - 项目为增材制造金属粉体材料产业基地 [1] - 项目注册地址为山东省滨州市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1] - 项目占地面积约60亩 [1] - 建筑面积总计20400平方米 [1] - 建设周期18个月 [1]
85年江西老表耗资近11.5亿元收购汇纳科技,实现金石三维借壳上市嘛?
搜狐财经· 2025-05-13 23:58
汇纳科技概况 - 公司成立于2004年7月,2017年2月15日创业板上市,股票代码300609 [2] - 主营业务为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应用方案提供商,覆盖商业服务与公共服务两大板块,产品包括客流分析、远程巡店系统、智能屏管理等 [3] - 业务细分领域涵盖数字商场、数字门店、数字政务、数字政法四大方向,提供AI客流、大数据平台、元宇宙建设等解决方案 [4] 股权结构与财务表现 - 创始人张宏俊为原实控人,持股20%,质押比例25.69% [5] - 近三年营收稳定在3.6-3.8亿元,但连续亏损,2024年亏损收窄至2386万元,毛利率逐年提升至50.66% [6] - 2025年Q1营收5236万元(同比+4.19%),亏损收窄87.4%,毛利率创新高达63.14%,账面现金2.53亿元 [7] 新实控人江泽星与金石三维 - 85后创始人,创立金石三维(2015年成立),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覆盖金属/非金属3D打印全产业链 [9][11] - 公司全国布局30家子公司,生产基地超20万㎡,技术覆盖SLA/SLM/FDM等主流3D打印工艺 [11] - 已完成9轮融资,2024年估值达40亿元,投资方包括摩根士丹利、容亿投资等 [13] 收购交易方案核心 - 协议转让:张宏俊以24.98元/股(折价7.69%)向江泽星控制的合伙企业转让15%股份(金石一号10%+宝金石一号5%),总价4.5亿元 [18][19] - 定向增发:江泽星全额认购不超过3600万股(发行价20.52元/股,浮盈24.17%),募资7.39亿元补充流动资金 [20][22] - 交易完成后江泽星合计控制34.6%股份,成为新实控人,张宏俊保留5%股份 [22][28] 交易策略与潜在影响 - 采用"协议转让+定增"模式解决原实控人持股比例低和公司现金流不足问题 [28] - 上海宝山国投集团出资1.5亿元参与收购,形成2:1国资杠杆,旨在将汇纳科技及3D打印产业留在上海 [29] - 收购报告提及未来可能整合金石三维资产,解决同业竞争问题,为投资机构提供退出路径 [30]
3D打印应用“全面开花”(附概念股)
证券时报网· 2025-05-13 09:07
3D打印技术发展 - 3D打印技术成为推动我国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的重要力量 [1] -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团队开发出"成像引导深层组织体内超声打印"(DISP)技术,可在体内直接制造医疗植入物和定制化治疗组织,无需传统侵入性手术 [2] - 3D生物打印技术展现出巨大潜力,但现有方法仍需通过手术植入材料,存在创伤大、风险高等问题 [2] 3D打印应用领域 - 3D打印在航空航天领域从"可选项"逐渐转变为"必选项",并在汽车制造、生物医疗等领域有诸多应用场景 [3] - 3D打印通过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成功实现生产端落地应用 [3] - 全球3D打印市场空间有望在2030年达到883亿美元,中国3D打印设备市场规模预计2029年超1200亿元,2024-2029年复合增速约19.5% [3] A股3D打印概念股 - A股涉及3D打印的概念股超过30只 [4] - 精工科技在机器人复材3D打印设备领域进行产品研发 [4] - 爱迪特推出多款用于义齿制造和修复的3D打印材料、设备,高固含量(>51%固含量)打印材料获批FDA和NMPA注册证 [4] - 光韵达主要服务于航空制造领域客户,具有较强的技术储备 [4] - 鸿日达已完成3D打印设备开发,进入批量制造阶段 [4] 3D打印概念股市场表现 - 今年以来3D打印概念股平均上涨17.18%,4股累计涨幅超50%:中洲特材、华曙高科、铂力特、银禧科技 [5] - 5月以来日均成交额环比增幅10%以上的3D打印概念股有16只,其中5股增幅翻倍:锐科激光、光韵达、精工科技、悦安新材、中航重机 [5] - 截至5月12日收盘,8股滚动市盈率低于40倍,包括亚太科技、立中集团、爱迪特等 [6] - 7股市净率低于2倍,包括亚太科技、立中集团、大族激光等 [6] 成交活跃度高的3D打印概念股 - 锐科激光:A股市值129.91亿元,5月13日成交额6.83亿元,环比增长326.04% [7] - 光韵达:A股市值45.70亿元,5月13日成交额3.22亿元,环比增长240.53% [7] - 精工科技:A股市值98.34亿元,5月13日成交额10.43亿元,环比增长222.63% [7] - 悦安新材:A股市值32.25亿元,5月13日成交额0.49亿元,环比增长171.74% [7] - 中航重机:A股市值267.68亿元,5月13日成交额91.36亿元,环比增长147.80% [7]
宣布了!300609,拟易主!下周一复牌
中国基金报· 2025-05-10 20:22
公司控制权变更 - 控股股东及实控人由张宏俊变更为江泽星,通过协议转让1801.71万股股份(占总股本15%)及定向增发3600万股股份实现 [2][3] - 江泽星合计控制5401.71万股股份(占发行后总股本34.60%),其中协议转让部分通过金石一号(10%)和宝金石一号(5%)完成,定增部分直接认购23.06% [3][4] - 张宏俊持股比例从20%降至5%,表决权同步降低 [4] 定向增发计划 - 发行价20.52元/股,拟募资7.39亿元,全部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5] - 计划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优势,逐步拓展增材制造领域数字化业务 [5] - 需履行多项审批程序,最终完成存在不确定性 [5] 财务与经营表现 - 近三年连续亏损:2022年归母净利润亏损3767.13万元,2023年亏损3402.76万元,2024年亏损2386.15万元 [7][8] - 2025年一季度营收5236.26万元(同比+4.19%),亏损收窄至263.8万元(同比+87.4%) [8] - 2023年现金分红2402.29万元,2024年未分红 [8] 股价与市值 - 今年以来股价上涨9.82%,停牌前报27.06元/股,总市值33亿元 [2][13] - 2024年10月股价曾达40.09元/股高位,2025年1月跌至20.61元/股,近期震荡反弹 [13] 其他重大事项 - 原实控人张宏俊2025年2-4月累计减持246.79万股(占总股本2.05%),均价25-28.45元/股 [8][9] - 2023年12月因算力服务调价公告信息披露不充分收到上海证监局警示函 [9][10]
Stratasys(SSYS) - 2025 Q1 - Earnings Call Transcript
2025-05-08 21:32
财务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第一季度合并收入为1.36亿美元,2024年同期为1.441亿美元 [13] - 产品收入为9380万美元,2024年同期为9920万美元;服务收入为4220万美元,2024年同期为4490万美元 [14] - 系统收入为3120万美元,2024年同期为3290万美元;耗材收入为6260万美元,2024年同期为6630万美元,耗材收入环比增长约7% [14][15] - 客户支持收入为3000万美元,2024年同期为3140万美元 [15] - GAAP毛利率为44.3%,2024年同期为44.4%;非GAAP毛利率为48.3%,2024年同期为48.6% [15] - GAAP运营费用为7260万美元,占收入的53.4%,2024年同期为8840万美元,占收入的61.3%;非GAAP运营费用为6260万美元,占收入的46%,2024年同期为7120万美元,占收入的49.4% [16] - GAAP运营亏损为1240万美元,2024年同期亏损2450万美元;非GAAP运营收入为300万美元,2024年同期运营亏损120万美元 [17] - GAAP净亏损为1310万美元,即每股摊薄亏损0.18美元,2024年同期净亏损2600万美元,即每股摊薄亏损0.37美元;非GAAP净收入为290万美元,即每股摊薄收入0.04美元,2024年同期净亏损170万美元,即每股摊薄亏损0.02美元 [17] - 调整后EBITDA为820万美元,2024年同期为410万美元 [17]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为450万美元,2024年同期为730万美元 [18] - 预计2025年全年收入在7000万美元至5.85亿美元之间,收入将逐季增长 [18] - 提高了每股收益展望,预计GAAP净亏损在 - 6400万美元至 - 4900万美元之间,GAAP每股收益改善至 - 0.80美元至 - 0.61美元之间;非GAAP净收入在2400万美元至3000万美元之间,每股收益在0.30美元至0.37美元之间 [20] 各条业务线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耗材需求强劲,环比增长7%,系统利用率高,预计2025年全年耗材收入同比增长 [3][15] 各个市场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无 公司战略和发展方向和行业竞争 - 长期价值创造战略聚焦高增长终端用户,受益于供应链改善、下一代移动性、可持续发展等大趋势,通过市场聚焦方法实现盈利增长 [4] - 持续投资研发,推出创新产品、材料和软件解决方案,巩固数字制造领导者地位 [4] - 战略定位良好,受益于Fortissimo Capital 1.2亿美元战略投资,现金及等价物约2.7亿美元且无债务 [4] - 行业正在整合,公司将利用资金进行符合战略的有机增长和战略收购,优先考虑盈利能力 [36][39] - 不关注低端市场,专注工业制造高端市场,为关键行业提供可靠、全面的解决方案 [46][49] 管理层对经营环境和未来前景的评论 - 第一季度业绩显示经常性收入模式的韧性和客户高利用率,增强了对未来扩张的信心 [3] - 尽管宏观环境不确定、销售周期长、资本支出受限,但客户对增材制造需求强劲,公司将专注盈利能力和成本结构,以捕捉未来增长机会 [56][57][58] - 预计全年收入逐季增长,运营和自由现金流同比增长 [18][19] 其他重要信息 - 电话会议包含GAAP和非GAAP财务指标,非GAAP指标应与GAAP指标结合评估业绩,相关 reconciliation 见幻灯片和新闻稿 [2] - 推出NEO 800 plus 3D打印机,与Rivian Automotive合作,在航空航天等领域有成功应用案例 [7][8] - 庆祝Fortus 450MC十周年,推出Gen three模型,升级功能和材料支持 [9] - 为Stratasys F900推出两种新的经过验证的前部材料,引入PolyJet Tough one材料 [10][11] - 公司有一个专注于人工智能的团队,与顶级企业合作,通过客户咨询委员会了解需求,探索人工智能如何改变增材制造 [64][65][66] 总结问答环节所有的提问和回答 问题: 从以色列进口系统到美国时关税如何影响成本 - 从以色列进口到美国时,按销售成本支付关税,目前新关税为10%,但影响不大 [25][26] 问题: 下半年预测中考虑了何种经济情况 - 基于市场不确定性重申指引,下半年收入略高于上半年,有季节性因素,公司专注确保EBITDA,若市场提前复苏情况将改善,预计季度环比略有增长 [28][29][30] 问题: 本季度耗材活动、利用率趋势及4月客户情况 - 耗材收入回到1.25亿美元水平,利用率提高,预计2025年全年耗材收入高于2024年,业务向利用率更高、耗材成本更高的制造领域转移 [34][35] 问题: Fortissimo投资后资本分配计划及并购意愿 - 行业正在整合,公司将利用资金进行符合战略的并购,优先考虑盈利能力,专注于成熟用例、渗透制造全解决方案、建立经常性收入模式 [36][39] 问题: R&D支出大幅下降的原因及未来趋势 - R&D支出并非削减,而是更加聚焦,继续在正确领域、技术和用例上投资,R&D占收入的比例保持与多年水平相似 [42][43][44] 问题: 低端市场竞争对销售的影响 - 公司不关注低端市场,专注工业制造高端市场,为关键行业提供可靠、全面的解决方案,客户更看重可靠性、总成本、零件精度和服务 [46][49] 问题: 公司未下调2025年指引的原因及客户想法 - 宏观环境不确定、资本支出受限,但客户对增材制造需求强劲,公司将专注盈利能力和成本结构,以捕捉未来增长机会 [56][57][58] 问题: 公司是否与GenAI、机器人和自动化社区合作 - 公司是数字解决方案提供商,与这些社区有合作,有一个团队专注人工智能,通过客户咨询委员会了解需求,探索人工智能如何改变增材制造 [63][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