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
搜索文档
以坚定文化自信走向未来
人民日报· 2025-10-09 09:11
晨光漫过太和殿层叠的琉璃屋顶,紫禁城的红墙黄瓦熠熠生辉,深沉而生动。当阳光为这座世界上现存 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古代宫殿建筑群披上华彩,605岁的紫禁城,即将迎来它作为博物院的 第一百个春秋。 历史和现实,在此刻交汇。午门展厅,观众怀着对中华文明的渴慕和崇敬,凝神观看《清明上河图》 《伯远帖》《五牛图》等文物珍品。纪念故宫博物院建院百年特展"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 院",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从昔日的皇家禁宫,到今日承载亿万民众文化向往的现代博物院,故宫博物院的百年,是中国博物馆事 业从筚路蓝缕到蓬勃辉煌的缩影。它见证着国家从积贫积弱走向繁荣富强,讲述着属于中华民族的文化 自信和民族复兴的故事。 新时代以来,这座承载着中华文明基因的巍峨殿堂,书写着典守文脉、服务人民、活化利用的崭新篇 章。 典守文脉,用生命守护国宝 截至2024年底,故宫博物院藏品数量超过195万件(套)。这是故宫博物院第五次文物清理深化和延续 的成果。 故宫博物院收藏着中华民族数千年创造的文化瑰宝,蔚为大观。 近百年来,故宫博物院进行过5次文物清理工作。从2014年开始,故宫博物院开始了对甲骨、明清尺 牍、清宫老照片等15个大 ...
文脉华章|25年前,一处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保护的故事
央视网· 2025-10-08 20:19
处旧有器时代洞穴遗址保护的故事 手大发现 沧桑巨变 ■ 000 天天学习在福建省三明市岩前镇岩前村西北方,一座寿桃形孤峰静卧于群山之间,这里就是开启福建远古文明神秘大门的万寿岩遗址。 万寿岩遗址由灵峰洞、船帆洞等遗址组成,是华东地区迄今发现最早的洞穴类型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它的发现把福建古人类活动的历史提前 到18.5万年前。 对出土石制品等进行鉴定后,1999年12月底,福建省文化厅向福建省政府提交了《关于三明万寿岩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保护有关情况的紧急汇 报》。 2000年1月1日,新世纪的第一天,时任福建省代省长的习近平就这份文件作出特别批示:三明钢铁厂"立即停止爆破";三明市政府要"协调、 帮助三明钢铁厂尽快在异地选定新采矿点,做到保护文物和发展生产两不误";省文化厅要"进一步做好遗址群的发掘、考证和保护工作,争取 有新的重大发现";"由省财政拨款50万元,用于遗址群的考古发掘和保护工作"。 但20多年前,这座珍贵史前遗存却曾面临被摧毁的风险。 万寿岩属喀斯特地貌,山上的石灰岩是优质矿产,可作为助溶剂和沉淀剂用于钢铁冶炼。上世纪七十年代,三明钢铁厂花巨资买断了万寿岩的 开采权,一开采就是20年。 当地村 ...
在赓续传承中推动文化进步——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系列述评之一
新华社· 2025-10-08 19:24
在赓续传承中推动文化进步——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系列述评之一 新华社记者周玮、杨湛菲 五千年弦歌不辍,文明长河浩浩汤汤;百余载风云激荡,民族复兴势不可挡。 新时代新征程,如何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基础上推动文明更新、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如何在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大潮中实现文明复兴、文化进步? 202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南洛阳龙门石窟考察。伊水之畔,总书记凝望历史,远眺未 来:"要把这些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 从六尺巷到白马寺,从肇兴侗寨到丽江古城,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镇院之宝何尊前驻足凝思,在 孝感云梦县博物馆参观出土秦汉简牍展……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用脚步丈量 文明,用思想贯通古今,厚植从"何以中国"到"何以复兴"的文化根基。 "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传承中一路走来,'中国'二字镌刻在'何尊'底部,更铭刻在每个华夏儿女 心中。"习近平总书记在2025年新年贺词中深情回望。 文化自信从久远历史中来。中华文明以其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屹立 于世,任凭世事变迁,这条文明的长河始终奔腾不息。 2023年10月,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正式 ...
镜观·回响丨中华文化迸发赋能发展之力
新华网· 2025-10-08 16:48
文化引领与政策支持 - 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和精神文明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充沛动能[1] - 在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下,中国走出一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新路[7] 文旅融合模式创新 - 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催生旅游新场景、打造经济新亮点、塑造城乡新形象[8] - 黑龙江省凭借冰雪资源优势发展“冰雪+”产业,使冰雪经济成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10] - 贵州“村超”“村BA”等草根赛事巧妙融合体育竞技、民族文化与文旅消费,打造“体育+”模式撬动乡村经济增量[11] - 新疆阿勒泰地区借助热剧《我的阿勒泰》效应迎来客流高峰,2024年5月接待游客415.03万人次同比增长60.81%,旅游收入36.53亿元同比增长88.25%[11] - 厦门通过创新消费场景如闽南文化主题景区和百年老街,扩大文旅内需[13] - 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登顶中国影史票房榜,国家电影局启动“跟着电影去旅游”等活动推动影旅融合,发展票根经济[27] - 游戏《黑神话:悟空》爆火带动山西文旅热度,山西推出“跟着悟空游山西”主题线路[29] - 重庆开展无人机灯光秀常态化展演,截至2025年9月17日已演出26场,现场累计观演人次超400万,核心观演区餐饮门店平均满客率超70%,“重庆无人机表演餐厅”网络搜索量同比上涨285%[32] - 2025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以“深化文旅融合 畅享美好生活”为主题,吸引国内2000余家展商及50家海外旅行商参展,展现文旅新业态[39] 特色文化产业与乡村振兴 - 特色文化产业在创新中传承,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动能[15] - 江西望仙谷景区2024年接待游客31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28亿元,提供直接就业岗位超2000个,带动周边就业3万余人[14] - 贵州克度“天文小镇”通过“科普+文旅”模式,2025年1月至6月“中国天眼”景区接待游客约38万人次,总收入2496万余元[14] - 景德镇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实现老城区改造向文化创意产业、旅游服务业转型,成功入选首批城市更新典型案例[17] - 河北武强县形成拥有超150家企业、从业人员万余人的乐器产业集群,2024年乐器产业实现营收23.8亿元,旅游收入超10亿元[19] - 云南普洱市推进咖啡与旅游深度融合,凭借咖啡资源和独特文化打造多元体验场景[20] - 广西围绕千亿元茶产业发展目标,2024年六堡茶产量达4.3万吨,综合产值超300亿元[22] - 青海冷湖镇依托天文资源和戈壁奇景发展科幻特色文旅,打造火星实验室等“出圈”地标,为中国西北工业小镇转型探索新路径[37] 数字科技赋能文化体验 - 敦煌和苏州拙政园利用VR、三维建模等技术高精度还原文化遗产,打造沉浸式游览体验[34][36] - 湖南怀化五溪非遗园运用VR、AR、全息投影等技术打造42个沉浸式非遗体验项目,构筑特色文化产业体系[37] - 苏州推进“数字园林”建设,在园林整体数字建模、元宇宙应用场景开发等方面进行探索[36] 文化新业态与消费趋势 - 文化资源与科技商业相遇,不断涌现文化新业态、产业新模式和消费新体验[25] - 中国潮玩产业规模从2015年的63亿元飙升至2023年的600亿元,增长近10倍[30] - 山东泰安打造泰山新闻出版小镇,已吸引60余家企业入驻,涵盖编辑出版、印刷发行、仓储物流、版权交易、研学旅游等产业链各环节[24][25]
紫金文化艺术节“艺动青春”板块在南京栖霞山麓连演三场文旅融合 千年古镇戏韵芬芳
新华日报· 2025-10-08 07:36
文旅融合创新实践 - 活动将"艺动青春"戏曲展演与旅游结合,在古镇街巷设置戏曲文化市集和沉浸式解谜游戏等配套活动,使游客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4] - 通过"导赏+互动"环节,用通俗语言拆解戏曲门道,并让观众体验学唱和折扇身段,使古老艺术变得可亲可感,吸引大量年轻人和大学生群体参与[4] - 栖霞区积极承接2025江苏中秋戏曲晚会,并策划"栖霞有戏"系列展演,旨在让文化活动成为土地持久的文化气质与发展动能,目标是不论游客何时到来都有精彩上演[6] 活动成效与影响 - 社会效益显著,中秋戏曲晚会期间话题"南京栖霞山再现600年前故事桃花扇"登上微博南京同城热搜第一位,栖霞山风景名胜区在高德扫街榜国庆播报中冲进全国前三[6] - 经济效益明显,国庆期间栖霞山周边酒店入住率显著提升,古镇商户营业额同比增长明显,证明传统文化与旅游经济融合产生"1+1>2"的效应[6] - 活动为传统艺术传承提供新思路,青年演员获得展示平台,戏曲艺术找到年轻观众,文化自信在掌声中建立[7] 青年演员与戏曲传承 - 江苏省京剧院青年演员方舒卓在国庆当天演绎花木兰,省京剧院青年老旦演员边靖婷演绎《岳母刺字》,南京市越剧团05后青年演员在雨中坚持演出《梁祝·十八相送》[2] - 青年演员如吕廷安在一周内参演中秋戏曲晚会、举办个人专场并参加"艺动青春"展演,认为此类磨炼能帮助发现不足并不断突破自我[3] - 青年演员的使命被视作不仅是传承技艺,更要推动艺术与时代接轨,通过演出传播昆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大众的文化自信[5][6]
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人民日报· 2025-10-07 10:07
"文化是灵魂。" 一个多月前盛大阅兵仪式所激发的爱国情感仍然炽热。10月的北京,秋意正浓,天安门广场红旗猎猎, 人们在这里感悟历史与文化,满怀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和自豪。 "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 业而团结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坚定的话语,激荡起亿万人民的爱国情、报国志。 民族复兴需要精神引领,思想光辉照亮奋斗征程。 2023年10月,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 习近平文化思想所蕴含的科学真理价值、博大文化胸怀和鲜明实践品格,在新时代波澜壮阔的文化实践 中不断彰显,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 文化强国建设迈出新步伐 9月3日的天安门广场,气壮山河—— 《松花江上》《在太行山上》《保卫黄河》《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诞生于抗战烽火中的经典歌 曲连唱,串联起从苦难觉醒到浴血抗争、再到走向胜利的壮阔历程。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感人至深—— "莫欺我中华无肝胆!母亲膝下百万兵!" "如今,中国人的天、中国人的地、中国人的海,都是咱中国人自己说了算!" 歌曲中,有14年抗 ...
我在,我看,我记录丨博物馆来了大咖“讲解员”
河南日报· 2025-10-07 07:20
10月3日,88岁的考古学家杨育彬在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为现场观众讲解杜岭一号方鼎。 杨向明 摄 老人专业的讲解,吸引了众多观众聚拢过来仔细聆听,现场还不时抛出各种问题:"这个有多重呢""方鼎和圆 鼎在功能上有什么区别吗"…… 参观完毕,杨育彬在家人的陪同下走出了展厅。不远处的城墙边,孩童们正在奔跑玩耍。3000余年过去,商 城印记早已融入城市发展肌理。 看着眼前的一切,杨育彬脸上绽开了幸福的笑容。(记者 曹萍) 1974年,在郑州杜岭张寨南街出土了3000多年前的两尊方鼎——杜岭一号方鼎和杜岭二号方鼎,成为郑州作 为商代早期王都的重要佐证;阔别故土半个多世纪,商代早期最大的青铜器杜岭一号方鼎从北京回乡"省 亲",和杜岭二号方鼎分离数十年后,"两兄弟"首次在出土地聚首。 10月3日,记者走进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在"国宝回家乡——纪念郑州商城发现70周年考古新发现展"展 厅内看到,灯光下的杜岭一号和杜岭二号两尊方鼎并肩而立、古朴凝重,仿佛在诉说数千年前的历史。一同 展出的还有另外两尊郑州商城遗址出土的方鼎,四件国之重器同框,气势磅礴,所有进入展厅的观众都慕名 前来,一睹其风采。 "这鼎上的花纹是什么?" ...
人民日报: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10-07 07:13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与引领 - 习近平文化思想于2023年10月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其蕴含的科学真理价值、博大文化胸怀和鲜明实践品格不断彰显 [3] - 该思想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在新时代波澜壮阔的文化实践中指引方向 [3][5] 文化强国建设的具体举措与成果 - 通过出版《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等著作,并利用“明理胡同”、“小院讲堂”等接地气的方式,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 [6][7] - 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美术馆和91%以上的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10万余家实体书店、58万余家农家书屋、17.7万家职工书屋遍布城乡,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 [10] - 2024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收达141,510亿元,同比增长6% [21]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 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显著,拥有76.7万处不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国有可移动文物、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 [14] -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等,长城、大运河等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稳步推进,“考古热”、“非遗热”、“古籍热”蔚然成风 [17] - 2024年“西夏陵”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六十项世界遗产 [17] 文化创新与产业发展 - 科技赋能文化创新,如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通过自主研发的“动态水墨渲染引擎”将传统水墨效果融入3D动画 [21] - 文旅融合发展,例如陕西西安大唐不夜城活动累计观众破百万人次,国潮文创产品如国家博物馆凤冠冰箱贴受到年轻人追捧 [21] - 文化“新三样”(网文、网剧、网游)出海,《黑神话:悟空》走红全球,《斗罗大陆》等网文作品被国外图书馆收录,开拓讲好中国故事的新路径 [23] 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 中国文联实施全国中青年文艺领军人才培养工程等,文化和旅游部会同相关部门实施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10年共举办1400余期研培班,直接培训5.1万人次 [25] - 在浙江,1500余名文化特派员深入基层,组建了近4000支文化队伍,例如浙江美术馆馆员在基层培养出30余名渔民画家 [24][25]
500余名希望学子亲密接触母亲河
中国青年报· 2025-10-07 06:35
黄河文化"豫"苗研学公益活动"开封站"研学团在开封悬河奇观观景台上齐声唱响《保卫黄河》。石静怡/摄 0:00 / 0:23 站在河南省开封市黑岗口黄河观景台上,望着眼前的黄河水,小学四年级学生沈圣博略带不好意思地问讲解员:"老师,黄河怎么有点小?" 沈圣博是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乔端镇土门苗圃希望小学学生。今年8月中下旬,沈圣博和500余名希望小学学生一起,参加了由河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以 下简称"河南省青基会")主办的"茅台王子 致敬奋斗"——黄河文化"豫"苗研学活动,他和很多孩子第一次见到了黄河。 黄河沿畔:与黄河母亲的初次见面 主办方特地筛选了"非黄河畔生活"的来自洛阳、周口、驻马店、平顶山等地的100多所希望小学的500多名小学生参加这次活动。所选的希望学校大多位于经 济相对落后的偏远乡村和山区,主办方的初衷,就是想让这些从小没见过黄河的孩子,有机会出来走走看看母亲河,领悟黄河文化和精神。 开封黑岗口黄河观景台上,孩子们紧贴着护栏注视着这位陌生又熟悉的"母亲",眼中满是兴奋和惊叹。平时活泼好动的孩子们,见到黄河的第一时间变得很 安静,只能听见浑浊的黄河水时不时地拍打着岸边,直到有个男生情不自禁地念出一句 ...
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高质量发展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人民日报· 2025-10-07 06:10
"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 业而团结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坚定的话语,激荡起亿万人民的爱国情、报国志。 一个多月前盛大阅兵仪式所激发的爱国情感仍然炽热。10月的北京,秋意正浓,天安门广场红旗猎猎, 人们在这里感悟历史与文化,满怀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和自豪。 民族复兴需要精神引领,思想光辉照亮奋斗征程。 2023年10月,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 习近平文化思想所蕴含的科学真理价值、博大文化胸怀和鲜明实践品格,在新时代波澜壮阔的文化实践 中不断彰显,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 文化强国建设迈出新步伐 9月3日的天安门广场,气壮山河—— 《松花江上》《在太行山上》《保卫黄河》《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诞生于抗战烽火中的经典歌 曲连唱,串联起从苦难觉醒到浴血抗争、再到走向胜利的壮阔历程。 "文化是灵魂。" 今年,《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第一卷、《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 《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第一卷和第二卷等相继出版发行。广大党员干部深学细悟,用党的创新理论改 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