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icon
搜索文档
大同—香港直飞航线首航 千年古都与国际都市搭建“空中丝路”
中国民航网· 2025-05-21 15:42
下一步,随着大同机场航线网络的多元化拓展,预计将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邂逅大同,深度体验这座城 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特色美食,为大同市的转型发展提供持续强劲的新动能。(编辑:张薇,校对:李 季威,校对:韩磊) 该航线每周二、周六执飞,具体时刻为:12:50从香港起飞,16:20抵达大同;17:15从大同起飞, 20:40落地香港。"朝发夕至"的时刻编排兼顾商务出行与旅游需求,将大幅提升两地人员的往来。此 次"大同—香港"直飞航线的开通,为两地架起更便捷的空中桥梁,将推动大同与香港在经贸合作、文化 交流、旅游观光等领域的深度互动,助力大同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大局,成为提升城市开放度的重要标 志。该航线不仅助力大同市融入"一带一路"倡议,进一步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合作交流,更以直 观方式展现大同开放包容的城市形象,增强城市吸引力与竞争力。大同与香港以文旅融合为发力点"双 向奔赴",既为大同经济转型注入澎湃动力,也为两地共绘合作新蓝图筑牢根基。首航现场,一位香港 游客感慨:"地上文物看山西,这次特意带全家人来感受北魏文化!"话语间凸显了他对大同历史文化资 源魅力的喜爱。 中国民航网 通讯员荆畅 报道:5月20日17时48 ...
中国国新董事长徐思伟拜会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
快讯· 2025-05-21 14:07
5月19日,中国国新党委书记、董事长徐思伟率队在广州拜会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黄坤明说,广东正 大力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希望中国国新发挥国有资本运营专长,积极参与进来,进一步加强与省内国企 的对接联动,聚焦开发优质项目、提升资产运营效率等强化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叠加,促进国有资本合 理流动和保值增值。徐思伟表示,广东经济活力足、市场空间大,一直是公司经营发展的战略重点区 域。中国国新将积极推进在粤设立区域总部,聚焦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和壮大广东实体经 济,进一步用好基金、证券、保理、保险、融资租赁等多种工具,持续加大金融供给力度,发挥优势深 度参与国资国企改革,合力引进导入更多优质产业项目,努力为广东发展作出新贡献。(人民财讯) ...
2025粤港澳大湾区论坛在穗举办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5-21 09:39
5月20日至21日,由国务院参事室主办、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承办的2025粤港澳大湾区论坛在广州举 办。 国务院参事、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国务院参事室有关司室负责同志,全国16家省(区、市)政府 参事室负责同志及参事、特约研究员代表,国家有关职能部门代表,粤港澳三地有关机构负责人,科研 院所和智库专家学者、社会各界人士等共150余人参加本次论坛。 副省长张少康在致辞中强调,当前,广东正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广 东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定扛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职责,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广 东深化改革开放的大机遇、大文章抓紧做实,在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机制"软联通"、三地居民"心 联通"上持续用力,携手港澳加快打造世界级的大湾区。此次粤港澳大湾区论坛,有关职能部门代表、 政府参事、专家学者共聚一堂,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谋实招、出良策,对更高更好谋划推进粤港澳大湾 区建设、更好落实"一点两地"全新定位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论坛以"锚定'一点两地'战略定位,纵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主题,设置"加速建设更具国际竞 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持续 ...
香港全国人大代表赴广东开展专题调研
快讯· 2025-05-20 10:52
金十数据5月20日讯,2025年5月9日至1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代表工作委员会组织33名香港特别行政区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组成的调研组赴广东开展专题调研,重点了解广东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粤港交 流合作有关情况。代表们表示,香港要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 中的作用,广泛参与广东建设和发展,为促进粤港两地交流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作出更大贡献。5月 13日上午,调研组在广州召开专题调研情况交流会。 (证券时报) 香港全国人大代表赴广东开展专题调研 ...
2025五道口金融论坛|粤港澳大湾区新机遇与挑战:以开放创新应对全球不确定性
北京商报· 2025-05-19 22:08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现状与机遇 -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已走过6年时间 以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为标志 目前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1] - 2025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聚焦该主题 粤港澳三地嘉宾探讨增强经济韧性及应对贸易不确定性的策略 [1] 广东的深度融合举措 - 深圳成立四个金融合作专班 覆盖企业出海 金融科技 前海 河套 推动与香港合作项目化 清单化 [3] - 支持优秀深圳及大湾区企业赴港上市 同时鼓励符合条件的香港H股企业回归深交所 [3] - 加强香港金融监管部门合作 降低企业跨境交易成本 [3] - 大湾区城市协同发展黏性增强 香港澳门将作为中国企业出海基地发挥重要作用 [4] 香港的金融中心角色强化 - 香港发展"四个金融"领域 创新金融 绿色金融 民生金融 丝路金融 [5] - 通过18A上市规则吸引生物科技企业 成为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融资中心 未来可服务大湾区7万家科技企业 [5] - 推动企业设立国际总部 提供PPP融资 国际专业服务 并打造国际供应链管理中心 [5] - 香港"超级联系人"功能因法律优势及专业队伍将更突出 助力内地企业出海 [5] 澳门的精准定位与互联互通 - 澳门定位"精准联系人" 聚焦9个葡语系国家市场 实现内外企业双向引流 [6][7] - 重点发展中医药大健康 现代金融 高新科技 文化体育四大产业 [7] - 计划10月完成数字澳门元核心系统 测试后与数字港元 数字人民币互联互通 [7] 开放创新应对挑战的共识 - 应对贸易战需强化双循环枢纽功能 扩大内需市场联动 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8] - 深化制度型开放 推进数据跨境流动试点 增强产业链韧性 [8] - 香港应稳住欧美市场 融合东亚 拓展"一带一路"合作 [8] - 大湾区需以国家战略确定性应对全球不确定性 打破利益藩篱形成统一大市场 [9]
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在深召开,大咖齐聚论道大湾区建设
南方都市报· 2025-05-19 13:50
大湾区建设与发展核心观点 -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处于全球化新形势下的关键节点,需通过创新驱动、金融合作、产业协同和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经济发展新格局[1] - 大湾区城市协同发展合力增强,深圳广州的产业科技创新优势与香港澳门的制度资金国际化优势深度融合[2] - 香港作为全球最大人民币离岸中心,其法律优势和高质量中介队伍在中国企业出海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2] - 大湾区应立足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发挥制造业、金融、创新三大优势,香港在吸引外资和推动内地企业走出去方面需发挥更大作用[2] - 澳门实施错位发展战略,发展中医药大健康、现代金融、高新科技和文化体育四大产业,推动经济多元化[5] 大湾区金融创新与合作 - 香港通过股票通、债券通、理财通等互联互通机制成为投资功能重要平台,未来将推动内地和国际金融市场深度融合[4] - 香港推动快速支付系统连接和区块链技术应用,提升跨境支付效率和安全性[4] - 深圳与香港的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是近30-50年来全球金融领域最大制度创新之一,未来将加强合作机制项目化、清单化[4] - 深圳支持优秀企业赴港上市并欢迎香港企业回深交所上市,促进两地资本市场融合[4] - 澳门构建债券市场并探索数字货币,计划2023年10月完成数字澳门元核心系统,未来与数字港元、数字人民币对接[5] 大湾区产业协同与开放策略 - 大湾区在全国开放中领先,需稳住欧美市场、融合东亚经济体、拓展"一带一路"市场,香港作为超级联系人和超级增长点推动企业设立国际总部[3] - 澳门发挥精准联系人作用,促进内地与葡语系国家企业双向对接[6] - 资本市场建设优化融资结构、促进跨境资本流通,互联互通机制增强大湾区对国际长期资金的吸引力[7] - 耐心资本是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需通过政府引导基金和税收优惠激励社会资本参与长期投资[7] 大湾区城市功能定位 - 香港:强化全球人民币离岸中心地位,发挥法律和中介服务优势,推动资本流动和投融资服务[2][4] - 深圳:依托产业科技创新优势,深化与香港金融合作,推动金融科技和资本市场互联互通[2][4] - 澳门:发展现代金融和数字货币,构建债券市场,发挥葡语系国家桥梁作用[5][6] - 广州:与深圳共同发挥产业科技创新优势,形成区域协同效应[2]
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发展:促进跨境资本流通 优化长期资金投资环境
证券日报网· 2025-05-19 11:07
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合作与发展 - 深圳金融局将重点推动深港金融合作项目化、清单化 利用香港金融合作委员会机制 [1] - 支持深圳及大湾区企业赴港上市 同时欢迎符合条件的香港企业回归深交所上市 [1] - 加强与香港金融监管部门合作 降低企业跨境交易成本 [1] 香港金融业优势与创新 -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 将继续深化与内地的金融互联互通 拓展股票通、债券通等功能 [2] - 积极探索金融科技在跨境支付中的应用 包括央行数字货币、稳定币等创新工具 [2] - 香港绿色证券发行量在过去四年已超过2000亿美元 [2] - 香港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融资中心 [2] 澳门金融发展定位 - 澳门将重点发展中医药大健康、现代金融、高新科技和文化体育四大领域 [3] - 推动债券市场、快速支付系统和数字货币的对接 加强与内地和香港互联互通 [3] - 打造"精准联系人"角色 利用与葡语系国家的联系促进双向投资 [3] 企业界视角与资本市场建设 - 粤港澳大湾区应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深化制度型开放 增强产业链韧性 [3] - 优化融资结构 促进跨境资本流通 优化长期资金投资环境 [3]
深圳市委金融办时卫干:未来大湾区的深度融合会是确定性的
南方都市报· 2025-05-19 00:33
5月17日,2025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在深圳召开。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发展"主题讨论环节中, 深圳市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市委金融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书记、市地方金融管理局局长时卫 干表示,尽管世界不确定性日益加剧,但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的驱动发展、参与化发展、联合发展趋势愈 发强劲。 他特别提到,第二项工作将进一步支持和鼓励优秀的深圳企业、大湾区企业走出去到香港上市,同时也 欢迎鼓励符合条件的香港在H股上市的大湾区企业重新回到深交所上市。"这是今年要重点推进的工 作。"时卫干强调。 此外,时卫干指出,第三项工作是服务企业出海;第四项是与香港金融监管部门、香港政府部门加强合 作,为企业、为市场主体在香港金融合作的过程中提供更好的服务、更多的支撑,让交易更便捷,让交 易成本更低。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 针对大湾区城市间的协同发展,时卫干表示,深圳、广州等城市在产业、科技创新方面具备显著优势, 而香港、澳门则拥有独特的制度、资金、国际化及人才优势。未来,随着产业、科技、金融的深度融 合,特别是制度、人才之间的深度融合,大湾区城市间的协同效应将更加显著,形成强大的发展合力。 时卫干特别提到,香港在助力内地 ...
加快形成先行启动区集聚效应引领带动南沙高质量发展
广州日报· 2025-05-16 05:24
南沙区发展规划 - 广州市市长孙志洋调研南沙区重点片区规划建设及产业招商工作 强调加快发挥先行启动区连片开发态势和集聚发展效应 [1] - 南沙枢纽先行启动区的"源筑新城"产城融合示范项目和庆盛枢纽先行启动区的越秀iPARK粤港智谷项目为重点推进项目 [1] - 《南沙方案》即将迎来印发实施3周年 需强化区位优势、枢纽功能 尽快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 [1] 南沙区战略定位 - 对标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及南沙开发开放战略部署 加快建设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 [2] - 充分利用"南沙意见"和"南沙金融30条"等国家政策叠加优势 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落地 [2] - 发挥省南沙工委工作机制作用 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 [2] 产业招商与发展 - 市区联动开展大招商、招大商 推进海洋经济、先进制造等重点产业集聚发展 [2] - 着眼产业上下游协同和集群培育 加快建设具有南沙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2] - 发挥中国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基地作用 深化国际交流合作 吸引全球创新资源 [2] 协同港澳与国际合作 - 以重点片区为牵引 提升基础设施"硬联通"和规则机制"软联通"水平 促进大湾区"心联通" [2] - 搭建产业对接和国际合作桥梁 吸引更多全球创新资源汇聚广州 [2] 城市建设理念 - 贯彻"精明增长、精致城区、岭南特色、田园风格、中国气派"理念 提升城区品质和公共服务水平 [2] - 全力打造未来城市典范 [2]
五部门联合发力!30条金融举措支持广州南沙金融发展
环球网· 2025-05-13 10:44
金融支持广州南沙深化粤港澳全面合作政策 政策总体要求 - 坚持"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战略定位,将南沙建设成金融业对外开放试验示范窗口[4] - 央行、广东省人民政府将推动30条重点举措落实,强化金融对南沙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支撑作用[1][5] 创新创业金融服务 - 支持符合南沙产业发展导向的企业票据融资,鼓励"贷款+外部直投"模式,支持险资投资创业投资基金或直投科创企业[4] - 健全应收账款确权机制,支持企业发行科创债和票据,推动重点制造企业上市融资[4] - 港澳居民及入驻南沙青年创业平台企业、项目同等享受扶持政策,便利港澳创业青年开立账户[4] 社会民生与跨境金融服务 - 推动跨境支付、信用融资、国际专业人士执业便利化[4] - 推动更高水平贸易投资人民币结算便利化,允许境外机构资金转存定期存款及购买大额存单[5] 特色金融发展 - 鼓励广州期货交易所探索电力期货等创新品种,支持企业赴港澳发行绿色及可持续债券[4] - 依法支持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在金融领域应用,建立数字金融研究智库,开展跨境合作[4] - 支持优质证券公司取得公募基金资质,发展公募基金投资顾问业务[4] 跨境金融创新 - 积极研究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商业银行,引入多元化投资机构[5] - 支持港澳投资者设立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参控股境内期货公司[5] - 支持南沙区内基金公司参与相关互挂及互认安排,探索债券发行机制、评级标准互认路径[5] 保障措施 - 加大配套政策支持,出台住房、人才等政策,鼓励金融机构支持南沙国际化人才特区建设[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