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金融监管
icon
搜索文档
着力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
期货日报网· 2025-10-27 00:08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成效 - 2024年11月至2025年9月,A股市场98家企业进行首次公开发行,融资总额918亿元,其中民营企业占比86%,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占比92% [1] - 同期上市公司再融资规模达到9968亿元,相当于前两年再融资额的总和 [1] - 截至2025年9月末,科技产业贷款同比增长11.8%,绿色贷款增长22.9%,普惠贷款增长11.2%,养老产业贷款大幅增长58.2%,数字经济产业贷款增长12.9%,各项增速均显著高于全部贷款增速 [1] - 超过600家主体发行科技创新债券,规模约1.4万亿元 [1] 未来金融工作重点方向 - 金融工作将突出服务实体经济重点方向,着力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 [2] - 加力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指导金融机构提升金融服务专业化精细化能力和水平 [2] - 继续聚焦科技创新、提振消费、小微企业、稳定外贸等重点方向,强化财政、货币、产业等政策协同联动 [2] - 管好用好现有各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加力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精准有效推进金融支持重点产业提质升级 [2] - 落实落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巩固拓展经济回升向好势头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2] - 执行好各项已出台货币政策措施,持续释放政策效能,并研究储备新的政策举措 [2] - 强化利率政策执行和监督,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 [2] 金融监管与风险防控 - 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金融监管,不断增强监管质效 [2] - 加强穿透式监管,推进智慧监管平台建设,提升监管执法效能 [2] - 强化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权益保护 [2]
国务院最新报告:落实落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证券时报· 2025-10-26 21:56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成效 - 2024年11月至2025年9月,A股98家企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融资918亿元,其中86%为民营企业,92%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 [1] - 同期上市公司再融资9968亿元,相当于前两年总和 [1] - 2025年9月末科技产业贷款同比增长11.8%,绿色贷款增长22.9%,普惠贷款增长11.2%,养老产业贷款增长58.2%,数字经济产业贷款增长12.9%,均明显高于全部贷款增速 [1] - 超600家主体发行科技创新债券约1.4万亿元 [1] 未来金融工作重点方向 - 下一步金融工作将突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重点方向,着力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 [1][2] - 加力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指导金融机构提升金融服务专业化精细化能力和水平 [2] - 继续聚焦科技创新、提振消费、小微企业、稳定外贸等重点方向,强化财政、货币、产业等政策协同联动 [2] - 管好用好现有各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加力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精准有效推进金融支持重点产业提质升级 [2] 货币政策与监管 - 落实落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巩固拓展经济回升向好势头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2] - 执行好各项已出台货币政策措施,持续释放政策效能,研究储备新的政策举措,强化利率政策执行和监督,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 [2] -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金融监管,不断增强监管质效,加强穿透式监管,推进智慧监管平台建设,提升监管执法效能 [2]
国务院最新报告:落实落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证券时报· 2025-10-26 19:05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成效 - 2024年11月至2025年9月,A股市场98家企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融资918亿元,其中86%为民营企业,92%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 [2] - 同期上市公司再融资规模达9968亿元,相当于前两年总和 [2] - 2025年9月末,科技产业贷款同比增长11.8%,绿色产业贷款增长22.9%,普惠金融贷款增长11.2%,养老产业贷款增长58.2%,数字经济产业贷款增长12.9%,增速均明显高于全部贷款增速 [2] - 超过600家主体发行科技创新债券约1.4万亿元 [2] 未来金融工作重点方向 - 下一步金融工作将突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重点方向,着力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 [1][2][3] - 加力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指导金融机构提升金融服务专业化精细化能力和水平 [3] - 继续聚焦科技创新、提振消费、小微企业、稳定外贸等重点方向,强化财政、货币、产业等政策协同联动 [3] - 落实落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巩固拓展经济回升向好势头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3] - 执行好各项已出台货币政策措施,持续释放政策效能,研究储备新的政策举措,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 [3] 金融监管与改革 -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金融监管,不断增强监管质效,加强穿透式监管 [3] - 推进智慧监管平台建设,提升监管执法效能,强化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权益保护 [3]
国务院关于金融工作情况的报告:继续聚焦科技创新等重点方向 推进金融支持重点产业提质升级
巨潮资讯· 2025-10-26 16:57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成效 - 2024年11月至2025年9月,A股市场98家企业完成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融资总额918亿元,其中民营企业占比86%,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占比92% [1] - 同期上市公司再融资规模达到9968亿元,相当于前两年再融资额的总和 [1] - 截至2025年9月末,科技产业贷款同比增长11.8%,绿色贷款增长22.9%,普惠贷款增长11.2%,养老产业贷款大幅增长58.2%,数字经济产业贷款增长12.9%,增速均显著高于全部贷款平均水平 [1] - 超过600家主体发行科技创新债券,规模约1.4万亿元 [1] 未来金融工作重点方向 - 下一步金融工作将突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点方向,着力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加力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 [2] - 指导金融机构提升金融服务的专业化精细化能力和水平,继续聚焦科技创新、提振消费、小微企业、稳定外贸等重点方向 [2] - 强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之间的协同联动,管好用好现有各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加力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2] - 精准有效推进金融支持重点产业提质升级 [2] 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 - 将落实落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巩固和拓展经济回升向好势头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2] - 执行好各项已出台的货币政策措施,持续释放政策效能,并研究储备新的政策举措 [2] - 强化利率政策的执行和监督,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 [2] -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金融监管,增强监管质效,包括加强穿透式监管,推进智慧监管平台建设,提升监管执法效能 [2] - 强化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权益保护 [2]
国务院关于金融工作情况的报告:着力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
财联社· 2025-10-26 16:45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成效 - 2024年11月至2025年9月,A股市场98家企业进行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融资总额达918亿元,其中86%为民营企业,92%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 [1] - 同期上市公司再融资规模为9968亿元,相当于前两年总和 [1] - 截至2025年9月末,科技产业贷款同比增长11.8%,绿色贷款增长22.9%,普惠贷款增长11.2%,养老产业贷款增长58.2%,数字经济产业贷款增长12.9%,各项增速均明显高于全部贷款增速 [1] - 超过600家主体发行科技创新债券,规模约1.4万亿元 [1] 未来金融工作重点方向 - 下一步金融工作将突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重点方向,着力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 [1][2] - 将加力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指导金融机构提升金融服务专业化精细化能力和水平 [2] - 继续聚焦科技创新、提振消费、小微企业、稳定外贸等重点方向,强化财政、货币、产业等政策协同联动 [2] - 将管好用好现有各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加力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精准有效推进金融支持重点产业提质升级 [2] 货币政策与监管 - 将落实落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巩固拓展经济回升向好势头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2] - 将执行好各项已出台货币政策措施,持续释放政策效能,并研究储备新的政策举措 [2] - 将强化利率政策执行和监督,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 [2] - 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金融监管,加强穿透式监管,推进智慧监管平台建设,提升监管执法效能 [2]
人大常委会|报告提出:着力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
新华网· 2025-10-26 15:23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成效 - 2024年11月至2025年9月,A股市场98家企业进行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融资总额918亿元,其中民营企业占比86%,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占比92% [1] - 同期上市公司再融资规模达到9968亿元,相当于前两年再融资总额之和 [1] - 截至2025年9月末,科技产业贷款同比增长11.8%,绿色产业贷款增长22.9%,普惠金融贷款增长11.2%,养老产业贷款大幅增长58.2%,数字经济产业贷款增长12.9%,增速均显著高于全部贷款增速 [1] - 超过600家主体发行科技创新债券,规模约1.4万亿元 [1] 未来金融工作重点方向 - 金融工作将突出服务实体经济重点方向,着力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加力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 [2] - 指导金融机构提升金融服务专业化精细化能力和水平,继续聚焦科技创新、提振消费、小微企业、稳定外贸等重点方向 [2] - 强化财政、货币、产业等政策协同联动,管好用好现有各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加力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2] - 精准有效推进金融支持重点产业提质升级,落实落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营造适宜货币金融环境 [2] - 执行好已出台货币政策措施,持续释放政策效能,研究储备新的政策举措,强化利率政策执行和监督以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 [2] 金融监管体系建设 - 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金融监管以增强监管质效,加强穿透式监管并推进智慧监管平台建设 [2] - 提升监管执法效能,强化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权益保护 [2]
1929年10月24日,华尔街的黑色星期四:1290万股抛单如何引爆世界经济危机
搜狐财经· 2025-10-24 06:16
1929年10月24日上午十点,纽约证券交易所开市的钟声如同丧钟般敲响。经纪人约翰·里德在回忆录中 记载了这恐怖的一幕:"美国钢铁公司的股价在开盘五分钟内就从205美元暴跌至193美元,仿佛整个金 融市场都在自由落体。"这一天最终创下了1290万股的天量交易纪录,而这个数字直到四分之一世纪后 才被超越。当时交易所的纸带打印机最高每分钟只能处理300股交易信息,当报价延迟达到数小时,投 资者就像在暴风雨中迷失的船只,完全失去了方向。 危机的冲击波迅速向全球扩散。在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小麦期货价格跌至每蒲式耳1.31美元,较年初下 跌了40%,这给本就艰难的美国农业带来了致命一击。大西洋彼岸的伦敦证券交易所富时指数当日下跌 12%,德国达姆施塔特银行宣布冻结兑付,全球40多个国家的金融市场在随后一周内相继崩盘。这种连 锁反应印证了当时世界经济体系的紧密联系,也暴露了国际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普通投资者在这场灾难中遭受了毁灭性打击。虽然关于当天有"三位华尔街投机者自杀"的说法存在夸张 成分,但《纽约时报》的确报道了多起与股市崩盘相关的自杀事件。更令人绝望的是,黑色星期四仅仅 是个开始——在接下来的34个月里,道琼斯指数 ...
AI将如何影响金融系统 周小川、肖远企这样分析
新华财经· 2025-10-23 23:32
AI在金融领域的应用现状与定位 - AI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仍处于早期阶段 其作用仍是辅助性的 无法取代人的决策[1] - 银行较少使用多模态或生成式技术 主要依赖大数据分析和推理模型[1] - AI在银行业的支付 定价 风险管理和市场推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是一个很大的边际变化[1] AI对金融机构人力资源的影响 - 未来的从业人员规模会显著受到影响和减少[1] - 到目前为止 还没有听到金融机构单纯因AI应用而出现员工安置压力的案例[1] - 以柜员服务为例 AI是辅助工具 无法替代柜员与客户之间个性化的互动 在信贷 保险定价 定损 精算等关键领域 仍然离不开人的专业判断[1] AI在金融监管中的应用与挑战 - 在反洗钱 反恐融资系统方面 AI已取得很大进展 可利用大量数据分析发现线索 识别活动[2] - AI可以在物价和微观行为的数据收集 处理 模式识别和推理方面影响货币政策决定 并可能通过历史数据推理预知金融不稳定的出现[2] - 机器学习 深度学习必然带来模型的黑箱性 未来监管可能需要面对黑箱模型产生的结果和行动来调节或监管金融市场[2] AI应用带来的潜在风险 - AI应用带来的风险与过去几轮科技革命类似 主要是增量风险和边际风险 金融行业面临的根本性风险如信用风险 市场风险 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并未发生革命性改变[3] - 对单家金融机构而言 存在模型稳定性风险和数据治理风险[3] - 对金融行业而言 存在集中度风险和决策趋同风险 后者可能引发"共振"效应[4]
周小川:AI是金融业“又一次边际变化”,国际合作仍需夯实基础设施
第一财经· 2025-10-23 18:10
目前很多国际合作议题与AI直接关系不大。 此外,周小川强调,AI对金融监管同样具有深远影响。例如,在反洗钱与反恐融资领域,传统做法要求对大额交易进行人工报告,但收集海量数据后往往 难以处理。利用AI进行模式识别与深度学习,监管机构可以更高效地发现潜在风险,提升监管能力。 当前,AI及金融稳定对全球市场存在极大溢出效应,而在当前国际环境下,合作面临诸多挑战。对此,周小川回应称,目前很多国际合作议题与AI直接关 系不大,但在基础设施层面仍有合作空间。他建议,应加强金融行业AI基础设施建设及跨境联通,为未来具体国际合作奠定基础。 当前,人工智能正在革新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也深刻改变着工业和日常生活,问题的核心是:AI对金融体系究竟是"边际性工具进步",还是像蒸汽机、电 力那样带来根本性的行业重塑? 对此,周小川认为,从金融视角看,AI是在信息处理、IT和自动化基础上的"又一次边际变化",但这一边际变化具有巨大意义。回顾历史,银行业经历了从 传统柜台操作向数据处理行业的转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银行主要依赖人工服务,而随着IT的发展,银行业务逐步依赖计算机系统完成支付、定价、风险 管理和市场营销等核心环节。如今,人与机 ...
尚福林:金融大规模技术应用需要预先设计好容错试错机制
贝壳财经· 2025-10-22 20:22
新京报贝壳财经讯(记者姜樊)10月18日,全球财富管理论坛·2025上海苏河湾大会召开。第十三届全 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主任、原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表示,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有效提高了 金融效率和质量,扩大金融覆盖面和深度,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加优化的金融资源和服务,但也带来了新 的挑战。 尚福林指出,新一轮技术革命加速重塑金融格局和服务模式。同时,在技术浪潮下,金融业将进一步呈 现数字化、智能化、场景化趋势。金融业务或业态领域大大拓展,金融活动的主体更加多元,金融业务 场景更加丰富,金融业务边界、机构边界、产品和服务边界也逐步从相对简单清晰向复杂模糊演变,这 种边界演变可能是未来金融的常态,值得持续探究。 为了应对挑战,尚福林认为,我国应坚持同类业务同等监管的原则,依法将所有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 管。技术改变了金融服务的实现方式,但未改变金融风险的本质。由于金融风险具有典型的涉众性和外 溢性,金融风险的救助成本往往由全社会承担,因此,世界各国普遍对金融持有高度审慎的监管态度。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依法将所有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制定《金融 法》。《金融法》的制定出台,有助于从法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