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

搜索文档
人口老龄化加速,银发经济如何破局?|聪明的钱
36氪· 2025-06-06 13:30
人口老龄化趋势 - 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持续上升,2020-2024年年均提升约0.6个百分点,增速快于2010-2015年的0.3个百分点和2015-2019年的0.5个百分点 [3] - 截至2023年底,50-60岁人群是主要人口组成部分,我国老年人口整体低龄化,在护理、旅游等服务方面消费需求旺盛 [5] - 相比欧美,中国、日韩等亚洲国家从老龄化社会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的速度更快,时间更短 [5] 消费结构变化 - 日本家庭消费结构变化明显,食品、医疗保健等必选消费占比上升,住房相关、服装鞋类等可选消费占比下降 [9] - 日本1994-2006年私人消费年均复合增速0.8%,2007-2024年降至0.2%,主要因年轻人减少导致消费主力萎缩 [7] - 不同年龄段消费偏好差异显著:青年家庭侧重租房、穿衣打扮、文化娱乐,中年家庭注重教育支出和个人护理,老年家庭主要消费在饮食、医疗和个人护理 [11] 中日老龄化影响对比 - 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5%以上增速平稳增长,为消费提供基础,而日本90年代后家庭可支配收入长期低增长 [14] - 我国2022年城镇化率仅65%,提升空间大,城镇消费约为农村的1.8倍,城镇化率与居民消费正相关 [16] - 相比日本当年的困境,中国应对老龄化冲击可能更有韧性 [14] 日本银发经济发展经验 - 日本银发经济发展经历三个阶段:1970-1993年养老服务兴起,1994-2005年注重公共福利设施建设,2006年后快速发展智慧养老 [19][20][21] - 2000年《介护保险法》实施是日本银发经济发展的关键举措,推动市场化发展并分摊老年护理成本 [21] - 日本政府鼓励企业研发护理机器人等,并给予税收减免,推动智慧养老发展 [21] 中国银发经济发展建议 - 可借鉴日本建立完善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按人口结构和收入差异制定规则,动态调整报销范围 [23] - 着力提升低龄老年群体再就业,因其消费边际倾向高于青年群体,能直接带动消费 [23] - 制度上提供法律保障,就业渠道上提供适合岗位信息,对雇佣老年群体的企业发放补贴 [23]
【发展之道】 应对老龄化危机“黑灯工厂”大有用武之地
证券时报· 2025-06-06 02:00
人口老龄化现状 - 全球多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时代 美国1950年60岁以上人口占比12.4% 65岁以上占比8.1% 2024年65岁以上人口占比达17%-18% 老龄化人口达5604万人[1] - 美国百岁老人数量从1990年3.7万人增长至2024年10.1万人 增幅近3倍[1] - 发展中国家老年人口增速最快 亚洲将成为老年人口最多区域 北非、西亚和撒哈拉以南非洲未来30年将经历最快老年人数量增长[1] - 中国2024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3亿 占总人口22% 预计2035年突破4亿 占比超30%[2] 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 - 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每年减少800万 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出现"招工难"现象[2] - 快递、建筑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人力成本10年间暴涨300%[2] - 老龄化不仅是养老负担问题 更是对经济根基的挑战[2] 工业4.0技术应对方案 - "黑灯工厂"通过物联网、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实现无人化生产 成为对抗劳动力短缺的关键武器[2] - 广东某家电公司"黑灯工厂"人力密度下降90% 产能提升3倍 AGV无人搬运车和机械臂精度达0.02毫米 AI质检系统每秒处理200张图像[3] - 工业机器人可承担高危重复作业 5G+视觉系统实现精密检测 数字孪生技术故障预测准确率达98%[3] - 全面自动化企业生产效率可提升20%-35%[3] 劳动力转型与市场机会 - 自动化释放的劳动力向更高价值领域转移 如浙江某服装厂2000名工人转型为定制化设计师和直播营销员[4] - 德国西门子将生产线工人培训为工业软件工程师 服务银发群体智能家居需求[4] - 深圳某工厂开发出可监测心率、自动呼叫的智能拐杖 小批量生产周期从30天缩短至72小时[4] - 广州企业利用3D打印技术实现助听器耳膜个性化定制 成本降低60%[4] 技术应用挑战 - 单个"黑灯工厂"改造成本动辄数亿至数十亿元 中小企业难以承担[4] - 全球产业链需加强协作 打破国与国之间的技术壁垒[4]
罗志恒:“十五五”时期中国财政政策展望
和讯· 2025-06-05 18:16
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效果 - 成功应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2020年新冠疫情,2008-2010年中国经济平均增速9.9%,远超同期世界经济1.7%的增速;2020-2023年中国经济平均增速4.7%,高于世界2.3% [3] - 财政政策向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倾斜,激发经济增长新动能 [4] - 民生支出显著增长,2023年农村低保水平比2017年提高73.3%,城市低保标准提高45.4%;2013-2023年民生支出年均增速8.5%,高于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0%的增速 [5] - 重视防范政府债务风险,2024年末出台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置换政策 [7] 积极财政政策存在的问题 - 平衡财政理念影响较深,赤字率常年不超过3%,导致隐性债务风险增加 [8] - 财政收入增收困难,土地财政转型紧迫;民生支出刚性上升,部分地方政府仍依赖投资拉动增长 [9] - 税收政策对新业态适应性不足,数字经济带来技术性失业和收入分配恶化风险 [9] - 人口老龄化冲击财政体系,医疗养老需求增长,社保基金补助规模攀升 [10] - 减税降费效果边际递减,2024年宏观税负降至16.3%,较2013年下降5.1个百分点 [12] - 财政支出重供给轻需求、重投资轻消费,需求端政策不足 [13] - 政策表述缺乏清晰信号,"积极财政政策"内涵模糊影响预期管理 [14][15] 积极财政政策转型方向 - 财政理念从平衡财政转向功能财政,必要时突破3%赤字率约束,美国疫情期间赤字率平均达10.9% [16][17] - 提高债务使用效能,形成国债、地方一般债和专项债各司其职的格局,减少对专项债过度依赖 [18] - 实施中期财政规划,加强债务可持续性评估,完善资本预算和债务预算制度 [19] - 增强税收体系对新业态匹配度,加强数字经济下失业保障和技能培训 [20] - 应对老龄化需加强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完善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 [20] - 财政政策重点从收入端转向支出端,支出政策直接拉动需求并具有乘数效应 [22] - 宏观税负保持稳定,推动减税降费从数量型转向效率型,清理不必要税收优惠 [23] - 支出结构优化,增加家庭补贴和社会福利投入,投资方向与人口流动、安全需求挂钩 [24][25] - 建议将"积极财政政策"改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狭义赤字率提高至4.0%以释放明确信号 [26]
罗志恒:“十五五”时期中国财政政策展望
和讯· 2025-06-05 18:16
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效果 - 成功应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2020年新冠疫情等外生冲击,2008—2010年中国经济平均增速达9.9%,远超同期世界经济平均增速1.7% [3] - 2020—2023年中国经济平均增速为4.7%,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平均增速2.3% [3] - 财政政策向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倾斜,显著激发经济增长新动能 [4] - 2023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比2017年提高73.3%,城市低保平均标准提高45.4% [5] - 2013—2023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民生相关支出规模平均增速为8.5%,高于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速7.0%,民生支出占比从35.1%上升至40.7% [5] - 2024年末出台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置换政策,推动城投公司压降融资成本和市场化转型,缓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 [7] 积极财政政策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平衡财政理念下赤字率常年不超过3%,导致隐性债务风险防控难度加大 [8] - 新旧动能转换、房地产市场低迷、减税降费导致财政收入增收困难,土地财政转型紧迫性加大 [9] - 数字经济占比逐步提高,但税收政策对新业态适应性不足,造成税收流失和社会不公 [9] - 人口老龄化速度快于大多数发达国家,"未富先老"对财政体系带来医疗、养老、社保等支出刚性上升的冲击 [10] - 全球贸易摩擦升级、产业链重塑、地缘政治冲突风险上升,财政政策需增强应对能力 [11] - 2024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GDP比重降至16.3%,较2013年下降5.1个百分点,宏观税负持续下行 [12] - 财政支出结构重供给轻需求、重投资轻消费、重企业轻居民,导致供需失衡和需求不足 [13] - 积极财政政策持续17年,市场难以识别政策信号,"积极"二字改善预期作用有限 [14] 积极财政政策转型的五个方向 - 财政政策理念由平衡财政转向功能财政,必要时打破3%赤字率约束,美国联邦政府疫情期间赤字率平均达10.9% [17] - 提高债务促进经济发展的效能,形成国债、地方一般债和地方专项债各司其职的债务格局,适当提高国债占比 [18] - 实施中期财政规划,加强财政中长期可持续性评估与监测,完善资本预算和债务预算 [19] - 增强税收体系对新业态匹配程度,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应对技术性失业,优化教育投入促进劳动力技能转型 [20] - 加强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完善多元化养老服务形式,加大对托底性养老服务基础设施投入 [20] - 财政政策优化重点转向以支出端政策为主、收入端政策为辅,财政支出具有乘数效应 [22] - 实施有增有减的结构性减税降费,清理不必要税收优惠,提高关键领域政策精准性 [23] - 支出政策转向供给需求并重、企业家庭并重、投资消费并重,优化政府投资方向并加力提振消费 [25] - 建议将狭义赤字率提高到4.0%,将"积极财政政策"改为"扩张性财政政策"以传递更明确信号 [26]
拖累未来十年GDP!韩国社会即将遭遇“银色海啸”
金投网· 2025-06-05 14:13
韩国人口危机现状 - 2023年韩国生育率跌至0 72 为全球最低水平 不到OECD平均水平1 6的一半 [1] - 韩国老龄化速度全球最快 预计2050年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将从2023年的17 9%翻倍至40 1% [1] - 同期20岁以下人口比例将从16%减半至8% 75岁及以上人口增速更快 [1] 经济与社会影响 - 老年抚养比将从2023年的28%升至2050年的44% 2082年将达117% 居OECD首位 [1] - 第二次婴儿潮一代(1964-1974年出生)退休将导致未来十年GDP增长每年减少0 38个百分点 [1] - 韩国老年人贫困率OECD最高 40%生活在贫困线下 国家养老金体系薄弱(雇员雇主各缴4 5%工资) [2] 劳动力市场问题 - 55-64岁韩国人仅37%仍在工作 实际平均49 4岁失去主要工作 远低于官方60岁退休年龄 [2] - 资深员工工资达起薪3倍(日本2 3倍 欧盟1 7倍) 私企普遍通过非正规合同或变相裁员降低人力成本 [2] 国际政策对比 - 日本通过阶梯式政策将60多岁就业率提升至63%(2023年) 包括延长退休年龄至70岁等举措 [3] - 韩国劳动力市场改革滞后 缺乏连贯政策应对快速老龄化 [3]
郝福庆:银发经济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增长极”
新京报· 2025-05-28 18:30
面对这样的现实趋势,如何精准满足日益多元的老龄群体需求,成为银发经济发展的关键。 郝福庆介绍,老龄人口需求一定是多样化、多层次的,不可能是千人一面的。因此,老年人群体可以从 多个维度划分,比如分为活力老人、高龄老人和失能及半失能老人等,也可以从收入水平和兴趣爱好等 角度划分。每一类老年人的需求存在很大差异。 ▲国家发改委原一级巡视员郝福庆在第三届老龄产业发展论坛上做主旨演讲。 "人口老龄化是大趋势,大趋势带来大需求,大需求孕育大市场,大市场呼唤大服务,大服务依靠大科 技。"5月28日,在第三届老龄产业发展论坛上,国家发改委原一级巡视员郝福庆在发表主题为"拥抱银 发经济,共创美好未来"的主旨演讲中表示,银发经济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大趋势:多变的时代,确定的未来 郝福庆表示,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中度老龄化社会,2024年末,60岁以上人口达到3.1亿,占总人口的 22%。总人口在减少,老年人口在净增,这是未来中国人口发展的新常态。"老龄化速度发展很快,25 年前老年人口为1.3亿,今天已达3.1亿,再过25年可能将超过5亿。" 谈及老龄化的成因,郝福庆解释,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医疗条件改善了,生活水 ...
【粤开宏观】“十五五”时期中国财政政策展望:财政政策转型的必要性与可能路径
粤开证券· 2025-05-27 22:43
积极财政政策实施效果 - 应对外生冲击促进经济稳定,2008 - 2010年我国经济平均增速9.9%,同期世界经济平均增速1.7%;2020 - 2023年我国经济平均增速4.7%,同期世界经济平均增速2.3%[7] - 激发经济长期高质量发展潜力,财政政策向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倾斜[8] - 增强社会民生兜底保障作用,2023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比2017年提高73.3%,城市低保平均标准提高45.4%;2013 - 2023年民生相关支出规模平均增速8.5%,高于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0%,占比从35.1%升至40.7%[9] - 防范系统性财政风险,2024年末一揽子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置换政策出台,地方化债压力和隐性债务风险将缓解[10] 积极财政政策待解决问题 - 强调当期财政平衡,影响中长期财政经济风险,我国赤字率常年不超3%,易加大隐性政府债务风险防控难度[11] - 应对中长期经济发展挑战的系统性、有效性不足,包括财政运行紧平衡、对数字经济适应性低、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系统性弱、应对外部冲击能力待提升[15] - 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效果边际递减,宏观税负亟待稳定,2024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GDP比重降至16.3%,较2013年下降5.1个百分点[17] - 财政支出结构有待优化,重供给轻需求、重投资轻消费、重企业轻居民倾向仍存在[19] - 财政政策稳定预期和强化预期管理作用有待增强,“积极”表述难传递扩张属性,部分地区财政政策实际紧缩[20] 积极财政政策转型方向 - 财政政策理念由平衡财政转向功能财政,必要时打破3%赤字率约束,美国疫情期间(2020 - 2022财年)赤字率平均达10.9%[21][22] - 财政政策目标兼顾短期经济稳定与中长期挑战应对,包括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实施中期财政规划、应对数字经济和人口老龄化风险、防范外部风险[23] - 由注重收入政策转向以支出政策为主,推动收入政策从数量规模型转向效率效果型,实施结构性减税降费,优化支出政策激发有效需求[28][29] - 支出端政策优化结构,转向供给需求并重、企业家庭并重、投资消费并重,优化政府投资方向,加力提振消费[30] - 更好发挥财政稳定预期作用,改“积极财政政策”为“扩张性财政政策”,建议将狭义赤字率提高到4.0%[31]
提振消费理念下要避免低效投资冲动
李迅雷金融与投资· 2025-05-27 21:31
经济大循环视角下的投资与消费 - 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表现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PPI自2012年底以来大部分时间为负值[2] - 出口价格指数过去两年下跌约15%,预计今年出口负增长,加剧产能过剩问题[3][5] - 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31%,远超人口占比17.5%,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具有必然性[5][6] - 民间投资增速长期低迷,房地产投资持续负增长约-10%,地方政府债务增速达GDP增速三倍以上[8] 居民收入结构与消费潜力 - 中国居民消费对GDP贡献不足40%,显著低于美国68%、日本55%、印度60%[9] - 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存在统计差异:抽样调查显示43-44%,资金流量表显示60%,可能反映中低收入群体占比严重偏低[9][10] - 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占比每提升1个百分点(假设当前30%),可带来2500亿元消费增量[10] - 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需超5%才能支撑GDP增长目标,但2022年仅3.5%[13] 财政支出结构优化方向 - 地方政府承担85%财政支出,中央仅15%,远低于西方国家50%以上的中央支出占比[14] - GDP考核机制导致地方政府偏好投资(资本形成占GDP42%),因消费拉动见效慢且缺乏抓手[14] - 光伏、锂电池、新能源车、功率半导体等领域产能已超全球需求总和,反映同质化投资问题[15] - "投资于人"政策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医疗、教育、养老等人力资本投入[17] 人口结构与资源配置效率 - 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2021年超14%,2030年将达20%,老龄化速度快于日本(12年)、法国(24年)[18][21] - 基础设施投资需顺应人口流动趋势,10余省份投资乘数已小于1,主要位于人口净流出区域[24][25] - 服务业就业占比美国达83%,德国日本70%,发展服务消费符合老龄化与人口集聚趋势[26] - 高铁、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规模全球领先(高铁占60%),但城投债回报率从2011年2.23%降至2023年0.46%[25]
粤开宏观:“十五五”时期中国财政政策展望:财政政策转型的必要性与可能路径
粤开证券· 2025-05-27 17:39
积极财政政策实施效果 - 2008 - 2010年积极财政政策使我国经济平均增速达9.9%,高于同期世界经济的1.7%;2020 - 2023年我国经济平均增速4.7%,高于同期世界经济的2.3%[5] - 财政政策向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倾斜,激发经济长期高质量发展潜力[6] - 2023年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较2017年提高73.3%,城市低保平均标准提高45.4%;2013 - 2023年民生相关支出平均增速8.5%,高于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0%,占比从35.1%升至40.7%[7] - 2024年末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置换政策及城投公司转型缓解地方化债压力和隐性债务风险[8] 积极财政政策待解决问题 - 平衡财政理念下,赤字率常年不超3%,加大隐性债务风险防控难度,且难以保证财政可持续性[9][10] - 中长期财政运行紧平衡,财政政策对数字经济、人口老龄化适应性不足,应对外部冲击能力有待提升[11][12] - 2024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GDP比重降至16.3%,较2013年下降5.1个百分点,减税降费效果边际递减,宏观税负亟待稳定[13] - 财政支出重供给轻需求、重投资轻消费、重企业轻居民,供需易失衡,消费提振不足[14] - 积极财政政策持续17年,市场难识别政策信号,部分地区财政政策实际紧缩,影响执行效果[15] 积极财政政策转型方向 - 财政政策理念转向功能财政,必要时打破3%赤字率约束,美国疫情期间(2020 - 2022财年)赤字率平均达10.9%[17] - 财政政策目标兼顾短期稳定与中长期挑战,包括防范地方债务风险、实施中期财政规划、应对数字经济和人口老龄化、防范外部风险[18][19][20][21] - 财政政策以支出政策为主,收入政策转向效率效果型,实施结构性减税降费[22][23] - 支出端政策优化结构,转向供给需求、企业家庭、投资消费并重[24] - 改“积极财政政策”为“扩张性财政政策”,将狭义赤字率提高到4.0%,稳定预期[25]
嘉宾金句⑥丨2025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5-26 18:44
5月17日-18日 2025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 于深圳盛大召开 汇聚国内外金融界 领袖、学者及行业精英 浓缩思维干货 定位思维坐标 主题十一: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与应对 主题十二:普惠金融促进包容共进 主题十三:金融助力文化和旅游业成为支柱产业 这两场的嘉宾金句干货已打包完毕 快查收↓↓↓ 主题讨论十一 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与应对 白川方明 日本央行前行长 日本青山大学杰出客座教授 周延礼 原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党委副书记、副主席 董克用 清华五道口养老金融50人论坛秘书长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劳动人事学院原院长 塞尔吉奥·巴比诺特 欧洲保险业联合会前主席 主题十二 普惠金融促进包容共进 阿里·基亚祖丁·穆罕默德 普惠金融联盟政策管理负责人 魏晨 魏晨阳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研究员 中国保险与养老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金融MBA教育中心主任 王忠民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 深圳市金融稳定发展研究院理事长 苏里斯·萨姆努冯 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银行副行长 彭立峰 中国人民银行信贷市场司司长 徐淑贤 AFI副首席执行官兼首席运营官 主题十三 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 刘华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国办事处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