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融
搜索文档
 助力老有所养,金融大有可为(记者手记)
 人民日报· 2025-11-03 06:21
虽然养老产品和服务日益丰富,但满足多层次、差异化的养老需求还有较大缺口,需要从多样性上下功 夫。多样性意味着"因人而异",金融机构要根据不同年龄、健康状况及收入水平的养老群体,设计覆盖 保障基本生活、财富增值、自我价值实现等多层次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体系。多样性还意味着"因地制 宜",我国区域间老龄化程度、经济水平、产业结构及文化传统差异显著,一些地区需要强化基础养老 保险和金融服务的覆盖,一些地区则可发展高收益养老投资产品、建设中高端养老社区。 金融机构还要在养老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上做文章,让产品服务惠及更广泛的养老群体。乡村是金融服务 的薄弱环节,要向农村养老加大资源倾斜力度,比如为农村养老群体设计流程便捷、费用实惠的养老金 融产品,同时加大力度支持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部分养老金融产品设计复杂、难以理解,也导致养 老群体参与意愿较低。金融机构在简化产品说明、购买流程的同时,也要优化产品设计和服务体验,降 低参与门槛,提升便利度。 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近年来养老领域相关政策密集出台,既有国家政策引领,也有地方政策配 套,金融机构要更好把握与政策的贴合性,用好政策红利,助力发挥老有所养合力。比如紧密贴合政策  ...
 向昊天:从经济学视角拆解养老体系痛点,筑牢银发经济根基
 新华财经· 2025-11-02 09:32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养老金融体系面临未富先老与未备先老的双重挑战 核心议题是解决养老资金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 需通过优化储蓄机制 完善保险保障和平衡产业发展来应对 [1] - 养老产业发展需在高端化与普惠性之间寻求平衡 政策设计必须兼顾效率与公平 关注农村与弱势群体的需求 养老金融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公平问题 [2]   养老三支柱体系 - 国家已建立覆盖基本养老保险第一支柱 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第二支柱和个人养老金第三支柱的三支柱体系 [1] - 第三支柱存在参与率偏低和账户空置率高的突出问题 [1] - 建议在严格监管下允许个人非医疗紧急时支付罚金提前动用部分个人养老金以提升吸引力 [1] - 建议对个人养老金的税收优惠进行更精细化设计 [1]   保险保障与风险 - 老年人面临医疗支出与失能照护两大主要财务风险 [2] - 长期护理保险已在部分城市试点 但整体覆盖率低且利用率不足 [2] - 应加快长期护理保险全国统筹步伐 推动基本医保与商业健康险 长护险的有效衔接 [2] - 可通过税收优惠和社区宣传等方式提升公众对长期护理保险的投保意愿 [2]   养老产业发展 - 产业发展需平衡高端化与普惠性 不能仅靠高端养老社区解决全民养老问题 [2] - 必须通过年轻时进行保险规划与长期储蓄 为中低收入群体构建可持续的养老支付能力 [2]
 未来五年养老金融规模有望翻番,做大“蛋糕”需以权益市场长牛为基石
 华夏时报· 2025-11-01 16:34
 政策动向与行业格局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正式下发通知,将养老理财产品试点地区扩大至全国,试点期限为三年 [2] - 中国养老金融处于早期阶段,养老金总规模占GDP比例约为11%-12%,与发达国家存在显著差距,后者第一支柱占比GDP在10%以内,第二和第三支柱合计占90% [2] - 截至2024年末,中国基础养老金结余规模约为8.6万亿元,企业年金规模为3.6万亿元,个人养老金规模则仅有数百亿元,显示三大支柱发展极不均衡 [3]   市场机遇与规模预测 - 预计中国银发经济年均增速有望超过12%,市场规模到2035年将达到30万亿元 [3] - 养老金融未来需求将分层演进,储蓄和投资是基础需求,医疗和护理是进阶需求,高品质和强体验是高级需求,需与“医、药、养、护”等配套领域共同建设 [4]   当前挑战与发展路径 - 中国养老体系过度依赖第一支柱,导致养老金替代率不足以及缴费人减少、领取人增多的结构性矛盾 [4] - 发展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是当前比较可落地的方法,但面临开户人数少、账户空置以及投资亏损影响信心等挑战 [4] - 中国投资者习惯于保本保息模式,尚未形成如美国401K计划中投资、股市上涨、消费、经济促进的良性正反馈机制 [5]   产品创新与投资策略 - 适老化金融产品需具备相对安全、多元化和长期性三个特点 [6] - 目标年龄基金等FOF产品采用定投方式投资,可避免择时风险,在市场下跌时拉低平均成本,追求长期可观收益 [6] - 市场上养老金融产品主要包括储蓄型、投资型和混合型三大品类 [7]   资产配置与市场展望 - 需要引导民众从投资房地产转向投资金融资产,并将部分资产配置到权益资产,以享受实体经济发展带来的资本增值红利 [6] - 权益市场长牛、慢牛被视为解决养老资金来源和支持创新型实体经济融资的关键,期待A股出现跨越经济周期的长牛行情 [7]
 全国社保基金王文灵:养老金融要积极关注新技术,拥抱新机遇
 新京报· 2025-10-31 16:33
图/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党组成员、副理事长王文灵(主办方提供) 王文灵表示,历史上三次工业革命都是科技革命与金融创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过程,养老金融要根 据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所呈现的要素结构变迁、资本需求深化和技术迭代加速的特点,在满足自 身风险收益特征的前提下,实现金融供给与科技需求的同频共振。 新京报贝壳财经讯(记者黄鑫宇)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于10月27日至30日在北京举行。10月28日在 其"以全球视野共筑中国特色养老金融体系"主题平行论坛上,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党组成员、副理事长 王文灵提出,在刚刚闭幕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部署的"十五五"战略任务中,新的五年,科技创新之力 将势不可挡,中国企业正以出色的表现吸引着全球目光。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王文灵认为,养老金融要积极关注新技术,拥抱新机遇,通过发挥养老金耐心资 本的优势,丰富养老金投资组合,提高养老金投资收益,同时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编辑 杨娟娟 校对 杨利 ...
 【环时深度】APEC为何首次将“应对人口结构变化”设为全面议题?
 环球时报· 2025-10-30 07:25
 会议核心议题 - APEC第三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首次将“应对人口结构变化”和“人工智能”纳入全面议题,旨在通过区域合作将“人口机会”转化为“人口红利”[1][2][9]   韩国人口现状 - 韩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20.2%,超过1000万,正式进入“超老龄社会”[2] - 韩国总和生育率仅为0.72-0.75,全年新生儿数量降至约23.8万,为有记录以来最低水平[2] - 韩国20-29岁人口降至630.2万名,少于70岁以上老年人口规模,导致老年人口抚养比不断攀升[2] - 韩国今年上半年出生人口超12万人,同比增加7.4%,为历史同期最高增幅,与政策“组合拳”相关[6]   亚太地区人口趋势 - 过去30年亚太地区人口增长持续放缓,预计自2035年起整体人口将进入减少阶段[3] - 亚太地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15.1%,预计到2050年将达约1/4[1][3] - 不同经济体处于不同人口阶段,如日本、韩国老龄化严重,而越南、印度尼西亚等人口结构相对年轻但生育率开始下降[10]   人口结构变化的内涵与影响 - 人口结构变化内涵涵盖生育率下行、老龄化加深、人均寿命延长、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变化及受教育年限提升等多重长期趋势[3] - 人口结构变化导致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转型压力,母婴产品、教育培训等行业市场增长空间收窄[4] - 医疗健康、生物医药、康复护理、老年旅游、养老金融、智能家居、辅助机器人等领域迎来广阔发展前景[4] - 劳动力结构变化激发企业对自动化与智能化技术的刚性需求,推动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及相关自动化流程的广泛应用[4]   国际应对措施与案例 - 联合国将2021年至2030年定为“健康老龄化十年”,旨在通过全球协作实现更长寿、更健康的生活[5][6] - 西班牙2024年出生人口同比增长0.4%,达32.2万人,实现十年来首次正增长,与家庭支持政策相关[7] - 欧盟65岁以上人口比例在2019年为20.6%,分析认为到2050年将超过30%[7] - 欧盟通过政策研究、扶持跨境项目及提供资金支持(如复兴与韧性计划基金)等方式发展银发经济[8]   人工智能与人口结构的协同 - 人工智能技术为缓解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劳动力短缺提供解决方案,而人口结构变化为人工智能应用创造广阔场景[9] - 将人工智能与应对人口结构变化共同纳入区域对话框架,有助于推动亚太各国形成利用科技手段应对挑战的合作共识[9]   中国的实践与区域合作潜力 - 中国通过发展老年教育、探索渐进式延迟退休、培育银发经济等实践为亚太国家提供参考[9] - 亚太各国在人口结构上的差异可转化为优势互补,通过劳动力流动、资本协作、技术交流与经验共享共同缓解冲击[10]
 2025金融街论坛|王文灵:养老金投资应建立长周期的考核机制,延长投资视野
 北京商报· 2025-10-28 21:11
北京商报讯(记者 李秀梅)10月28日,在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以全球视野共筑中国特色养老金融体系 论坛上,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党组成员、副理事长王文灵表示,养老金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资 本,在满足自身风险收益特征的前提下,如何实现金融供给与科技需求的同频共振是一个重要的命题。 王文灵提出了三方面思考:一是估值体系重构,从定价、资产、财务资本到运营价值的战略资本。传统 金融估值体系建立在资产权属清晰,价值变动相对稳定、结合预测的前提下。然而当数据算法等无形资 产取代厂房机器成为核心生产要素时,如何为这些无形资产实现有效的确权以定价,从而将数据与算法 这些模糊的权利转化为可交易、可定价、可追溯的金融资产。养老金的规模优势能够成为引导估值体系 重构的重要力量。 二是时间维度的延伸,从周期资本到跨越周期的耐心资本,科技企业成长路径具有前期投入高、长时间 没有回报、最终高收益的非线性特征。养老金要实现从周期资本向跨周期的耐心资本转变,就要重塑长 期投资价值曲线,建立长周期考核机制,延长投资视野。 三是风险评估方面,从关注波动的方差管理到覆盖全流程的动态风险管控,短期市值的波动更像是路面 上的颠簸,而真正的风险是无 ...
 金融“活水”润京华 2025年首都金融高质量发展纪实
 金融时报· 2025-10-28 08:37
 行业整体表现 - 截至2025年前三季度,北京金融业增加值达6700亿元,同比增长9%,占GDP比重17.4%,对首都经济拉动1.5个百分点 [2] - 金融业增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1个百分点 [2]   金融风险防控与监管 - 通过“蜜蜂计划”进行防非宣传,制作202期电视专题、1200条短视频,总播放量达15亿次 [2] - 依托“冒烟指数”平台加强风险监测,实现对企业异常苗头的毫秒级识别 [2]   科技金融与资本市场 - 中关村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科技贷款余额达4万亿元,设立14只股权投资基金,科创债规模4500亿元 [3] - 2025年1至9月北京市新增11家上市公司,截至9月末上市公司总数达795家,位居城市榜首 [3] - 北交所上市公司数量超270家,总市值突破8000亿元,“北证50”指数年内涨幅超50% [3]   绿色金融 - 北京绿色交易所敲响全国CCER市场启动首锣,利用金融手段将污染成本转化为价格信号 [3]   普惠金融 - 举办54场“畅融工程”活动,促成775家企业与597家金融机构对接 [3] - 通过普惠金融支持,例如平谷区草莓采摘园引进无土栽培技术,实现一季增收6万元 [3]   养老金融 - 个人养老金账户数及缴存额稳居全国试点城市前列 [3] - 商业养老金覆盖11.6万户,资产规模达257.4亿元 [3]   数字金融与金融科技 - 北京地铁全网支持五大国际卡组织“拍卡过闸” [3] - 金融监管沙盒作为创新孵化器,有31个监管工具项目排队入场,19家顺利“毕业” [3] - 资本市场领域有28个试点项目,其中13个已实现常态化运营 [3]   区域协同与对外开放 - 京津冀协同发展融资规模突破万亿元 [4] - “平急两用”项目获得贷款56亿元,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达1100亿元 [4][5] - 吸引瑞穗证券、保德信资管、高盛中国证券等一批外资金融机构落户北京 [5] - 29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齐聚金融街论坛 [5]
 AI加速赋能“智慧养老” 银发经济有望成为拉动内需新引擎
 中国经营报· 2025-09-27 14:18
 人口老龄化现状与挑战 - 中国80岁及以上高龄人口从2000年的1199万人增长至2020年的3580万人,20年间增长近2倍,平均每10年增长率达100% [1] - 预计到2035年,中国80岁及以上人口将达到8256万人 [1] - 当前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3.1亿人,占总人口的22% [4] - 老年群体健康保障需求激增与社会保障体系适配性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 [1]   养老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 - 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区域和城乡差异大 [2] - 企业年金覆盖率不足 [2] - 第三支柱养老金融产品繁杂且参与度低 [2] - 养老服务金融面临产品复杂难懂、与医疗照护服务脱节、缺乏普惠性设计等问题 [2] - 长期照护保险试点存在统筹层级低、待遇不统一、农村覆盖不足、失智人群未被充分纳入等问题 [6]   数智化养老解决方案 - 未来社会保障事业的数字化转型将不断加速 [1] - 应借助金融科技重构养老生态,通过AI与大数据整合多源信息、实现动态需求分析与个性化资产配置 [2] - 建议建立适老化+可信化服务平台,探索算法建议与人工监督相结合的共治机制 [2] - 应依托全国统一健康信息平台,实现从预防到康养的全周期健康管理,构建全国一个码、一张网、一朵云 [2] - 瑞金医院正推进云上瑞金、集群瑞金、居家瑞金等智慧健康工程以及无感知健康监测,依托云计算、AI和物联网技术构建健康管理生态系统 [3]   银发经济市场潜力 - 中国银发经济规模已突破7万亿元,占GDP比重约6% [4] - 银发经济有望成为拉动内需的新引擎 [5] - 养老金融是推动股权融资、支持科技创新的重要长期资本来源,也将重塑家庭资产配置结构 [5] - 须把握老龄化社会中消费升级的趋势,充分发掘银发经济的巨大潜力 [5]
 首届“长江养老杯”大学生养老金融模拟投资大赛规则重申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4 19:39
 赛事背景与目的 - 首届“长江养老杯”大学生养老金融模拟投资大赛由长江养老联合南方财经共同发起[1] - 赛事在上海金融业联合会指导及复旦大学保险应用创新研究院学术支持下进行[1] - 大赛旨在向大学生群体推广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稳健投资、责任投资的养老金融理念[1]   赛事规则与违规判定 - 赛事规则根据养老金投资特点制定并在过程中根据学生反馈进行了完善[1] - 涉及禁投类资产如商品ETF、跨境ETF(港股通除外)将被直接判定连续违规并取消决赛资格[1] - 持仓过程回溯后持股比例超过40%的天数合计超过总持仓天数40%将被判定连续违规[1] - 单支股票比例超过10%的持仓天数合计超过总持仓天数40%将被判定连续违规[1]   违规处理与排名计算 - 未发生连续违规情形者将按违规持仓合计天数占总持仓天数的比例同比例扣除相应收益率[1] - 扣除违规收益后将重新计算参赛者排名以确定决赛入围资格[1]
 调查显示:14.25%的人在养老金融上“踩坑” 服贸会
 中国经营报· 2025-09-22 15:16
 行业挑战 - 养老金融领域面临产品供给不足、投资安全和信任度待提升等挑战 [2] - 2024年调查显示14.25%的受访者在金融投资中有过上当受骗经历 [2] - 当前产品更多集中在高收入群体,农村居民和中低收入群体的金融服务需求未得到充分满足 [2] - 线下网点布局和服务模式存在短板,需进一步优化适老化改造 [2]   产品与服务供给 - 养老产业具有收益率低、投资回报周期长和产品多样化的特点 [3] - 行业需要“耐心资本”进入以支持长期发展 [3] - 应提供涵盖养老金、健康支出、生活支出和遗产规划的综合解决方案 [3]   创新与发展方向 - 突破需依靠机制设计、服务模式和技术应用的系统性变革 [2] - 需深入研究农村土地经营收入如何转化为养老保障的问题 [2] - 建议建立更广泛的养老和健康数据共享机制,实现跨机构协同服务 [3] - 探索“算法建议+人工监督+用户反馈”的共治模式,金融科技赋能需坚持经济、社会与伦理的可持续原则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