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池产业化
搜索文档
储能电池ETF(159566)标的指数逆势上涨1%,固态电池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16 18:12
中信建投证券认为,固态电池作为下一代高性能电池技术,凭借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等显著优 势,正加速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随着政策红利释放、市场需求升级和技术持续迭代,全球固态电池产 业已从实验室研发进展到商业化落地的关键阶段。 今日午后,热门科技板块均有所回落,电池等新能源电池逆势上涨。截至14:15,国证新能源电池 指数上涨1.0%,成份股中,阳光电源涨超7%,金盘科技涨超3%,英维克、亿纬锂能涨超2%。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全固态金属锂电池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中科院物理所开发出一种阴离子 调控技术,解决了电解质和锂电极之间难以紧密接触的难题;清华大学团队则采用含氟聚醚电解质构筑 高安全电池体系,确保续航与安全"双在线",这些技术突破有望推动电动车续航从500公里向1000公里 跨越,为产业发展打开新的成长空间。 (责任编辑:刘畅 ) 国证新能源电池指数由沪深北交易所新能源发电产业储能电池相关股票组成,固态电池相关公司的 权重超35%,有望受益于固态电池领域产业化落地。储能电池ETF(159566)规模在上述指数挂钩产品 中位居第一,可助力投资者把握电池板块投资机遇。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 ...
机构 :固态电池产业化落地有望提速
证券时报网· 2025-10-16 11:49
固态电池技术进展 - 中国科学家攻克全固态金属锂电池关键技术,使电池性能实现跨越式升级,续航里程从100公斤电池支持500公里有望突破至1000公里 [1] - 固态电池作为下一代锂电池核心技术,在新能源汽车和低空经济等领域具备广阔应用前景 [1] 产业化进程与展望 - 2025年以来固态电池技术持续突破,多家车企计划于2027年左右开始搭载全固态电池,行业产业化进程加快 [1] - 固态电池正从实验室阶段向量产验证阶段发展,预计2025年底小批量装车试验,2026-2027年普遍装车试验 [2] - 随着中试线陆续落地及锂电扩产周期重启,设备企业基本面有望持续改善 [1] 技术路线与市场需求 - 固态电解质是固态电池最大材料变化,技术路线早年多种并存,目前逐渐向硫化物路线收敛 [1] - 锂电行业对高能量密度与绝对安全性的追求是持续不断的 [1] - eVTOL、机器人、AI等新兴应用场景为固态电池打开新的市场空间,带来边际需求,产业化落地有望提速 [1][2]
固态电池材料迎多项关键突破,产业化落地提速中
新浪财经· 2025-10-16 07:05
行业动态 - 固态电池领域密集涌现技术突破与量产进展 并加速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落地 [1] - 固态电池材料作为产业链核心环节 其市场需求与价格走势备受关注 [1] - 相关上市企业凭借前瞻布局获得资本市场高度关注 [1] 公司进展 - 中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申报的先进固态电解质材料及固态电池中试平台成功入选2025年第一批成都高新区中试平台认定名单 [1] - 国轩高科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固态电池技术领域实现关键突破 [1] - 国轩高科全固态金石电池目前处于中试量产阶段 并已启动2GWh量产线的设计工作 [1]
固态电池材料迎多项关键突破 产业化落地提速中
证券日报· 2025-10-16 00:26
行业技术进展 - 中自科技“先进固态电解质材料及固态电池中试平台”成功入选2025年第一批成都高新区中试平台认定名单 [1] - 国轩高科在全固态电池技术领域实现关键突破,全固态金石电池处于中试量产阶段,并已启动2GWh量产线的设计工作 [1] -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团队开发出阴离子调控技术,解决了全固态金属锂电池中电解质和锂电极之间难以紧密接触的难题 [1] -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团队利用聚合物分子设计灵活性,制备出在分子尺度上实现界面一体化的新型材料 [1] 公司研发与产业化动态 - 新宙邦参股公司新源邦科技已建立全体系固态电解质材料研发、测试及生产平台,并实现百吨级量产和销售,固态电解质相关专利申请累计超过30件 [2] - 湘潭电化控股子公司正与部分固态电池企业就锰酸锂应用于半固态或固态电池领域开展合作研发,已取得一定进展,预计2026年底或2027年初会有突破 [2] - 光华科技的固态电池材料产品现处于产品送样检测及优化阶段 [3] 政策支持 -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工作方案,明确提出加快全固态电池材料等高端产品的应用验证 [1] - 广东省专项资金入库通知支持包括固态电池、半固态电池及材料在内的新型储能产业发展 [1] - 上海市嘉定区政策鼓励全固态电池产业链企业开展研发活动,按核定研发投入的10%给予奖励,最高500万元 [1] 市场关注与行业趋势 - 9月份以来已有50家固态电池(材料)相关上市公司接受机构密集调研 [2] - 行业专家指出,固态电池材料上市企业应锚定主流路线,攻坚电解质离子电导率与界面稳定性难题,并采用半固态与全固态双线并行策略 [3] - 今年以来,固态电池领域密集涌现技术突破与量产进展,加速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落地 [1]
锂电池产业链跟踪点评:9月电池销量同比环比双增
东莞证券· 2025-10-15 17:04
行业投资评级 - 锂电池产业链投资评级为“超配”,且为维持评级 [2] 核心观点 - 2025年9月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及电池产销量数据表现强劲,产销创历史新高 [2][4] - 当前海内外市场储能需求强劲,国内储能电芯供应紧张,头部电池企业全线满产 [4] - 下游新能源汽车市场处于传统旺季,10月锂电排产环比继续增长 [4] - 政策方面,2026年起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门槛提高可能带来今年底前购车冲量,而对锂电池等物项的出口管制预计对合法合规企业经营影响较小 [4] - 固态电池产业化持续推进,为产业链材料体系和设备环节带来迭代升级的确定性增量需求 [4] - 建议关注产业链各环节头部公司,以及在固态电池相关新材料、新工艺设备上拥有技术和产能先发优势的企业 [4] 新能源汽车市场表现 - 2025年9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为161.7万辆和160.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3.7%和24.6%,环比分别增长16.25%和14.98% [4] - 9月纯电动车销量105.8万辆,同比增长36.4%,环比增长16.52%;插电式混动销量54.6万辆,同比增长6.7%,环比增长12.11% [4] - 2025年1-9月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分别为1124.3万辆和1122.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2%和34.9% [4] - 9月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49.7%,环比上升0.9个百分点;1-9月渗透率为46.1% [4] - 9月新能源汽车出口22.2万辆,同比增长1倍,环比下降0.9%,占出口总量的34.5%;1-9月出口175.8万辆,同比增长89.4%,占出口总量的35.5% [4] 锂电池产业链数据 - 产量:2025年9月我国动力和其他电池产量151.2GWh,环比增长8.3%,同比增长35.4% [4] - 销量:9月我国动力和其他电池销量146.5GWh,环比增长9.0%,同比增长42.2% [4] - 动力电池销量110.5GWh,占总销量75.5%,环比增长11.8%,同比增长44.4%;其他电池销量36.0GWh,占总销量24.5%,环比增长1.0%,同比增长36.1% [4] - 出口:9月我国动力和其他电池合计出口26.7GWh,环比增长18.2%,同比增长28.3%,占当月销量18.2% [4] - 动力电池出口量17.6GWh,占总出口量66.0%,环比增长17.1%,同比增长50.9%;其他电池出口量9.1GWh,占总出口量34.0%,环比增长20.3%,同比下降0.5% [4] - 装车量:9月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76.0GWh,环比增长21.6%,同比增长39.5% [4] - 三元电池装车量13.8GWh,占总装车量18.2%,环比增长26.5%,同比增长5.2%;磷酸铁锂电池装车量62.2GWh,占总装车量81.8%,环比增长20.5%,同比增长50.4% [4] - 1-9月国内动力电池装车量前五企业市占率:宁德时代42.8%(同比-3.1pct)、比亚迪22.6%(同比-2.1pct)、中创新航7.1%(同比+0.1pct)、国轩高科5.3%(同比+1.2pct)、亿纬锂能4.2%(同比+0.5pct) [4] 投资建议与关注标的 - 建议关注产业链各环节头部公司 [4] - 重点关注在固态电解质、新型正负极、单壁碳纳米管、复合集流体等材料环节拥有技术和产能先发优势的公司 [4] - 重点关注在固态电池核心工艺设备环节积极布局的锂电设备公司 [4] - 报告列出重点标的包括: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科达利、璞泰来、当升科技、湖南裕能、星源材质、恩捷股份、天赐材料、天奈科技、先导智能、利元亨、纳科诺尔 [4]
新能源车ETF(159806)涨超1.7%,新能源利好催化不断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15 14:27
固态电池技术进展 - 全固态金属锂电池界面接触问题取得突破 有望加速产业化落地[1] - 后续需关注相关材料和设备企业的验证进展[1] 光伏行业政策与市场动态 - 国家发改委和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公告 强化反价格无序竞争力度[1] - 光伏产业链仍存在涨价动力 价格传导取决于终端装机需求和电站收益率[1] - 《关于完善价格机制促进新能源发电就近消纳的通知》发布 有望从经济性角度疏导光伏电站矛盾[1] - 建议关注行业格局较好的环节 包括胶膜、硅料、电池组件、BC及贱金属降本方向[1] 新能源行业政策导向 - 今年以来高层持续对新能源行业反内卷发声 体现对行业供需失衡的重视[1] - 板块或将迎来底部反转[1] 新能源车ETF概况 - 新能源车ETF(159806)跟踪CS新能车指数(399976)[1] - 指数从沪深市场选取涉及锂电池、电机、电控及整车制造等关键领域业务的上市公司证券[1] - 指数全面反映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市公司证券的整体表现[1] - 指数行业配置高度集中于新能源汽车相关制造业 风格偏向成长型[1]
加速固态电池产业化
新华社· 2025-10-15 09:31
技术路线与产业选择 - 半固态电池与全固态电池的路线之争本质是产业优先级选择,半固态以务实性降低变革风险,适合当下中国市场,而全固态以性能上限锚定未来,契合部分电池厂商技术突围战略[1][4] - 半固态电池多采用氧化物、聚合物复合电解质,成本相对较低且易于产业化落地,但性能上限较低[3] - 全固态电池主流布局路线为硫化物、卤化物复合电解质,离子电导率等性能较高,但存在化学稳定性差、成本高的问题,规模化应用难度较大[3] - 产业界对电池形态存在不同观点,部分认为半固态是过渡产品,部分则认为其是独立路线,直接服务于下游动力和储能客户需求[3] 产业化挑战与瓶颈 - 全固态电池大规模产业化面临材料性能与界面接触问题、制造工艺复杂、产业链不完善等挑战,导致成本高昂[5] - 在电解质材料方面,主流的硫化物电解质室温离子电导率高,但化学稳定性差、成本高,例如LiPSCl电解质体系中硫化锂成本占比高达82%,市场价格在200万至300万元/吨[6] - 在正极材料方面,为实现500Wh/kg的能量密度需匹配富锂锰基等更高能量密度的正极,但其面临初始库仑效率低、电压衰减等挑战,处于产业化早期[6] - 在负极材料方面,锂金属理论比容量高达3860mAh/g,但存在不可控的锂枝晶生长和界面副反应等重大挑战[7] - 固固界面接触不足导致界面电阻大幅增加,且电极膨胀易引发界面接触变差,严重影响电池性能和安全性[7] 制造工艺与产业链 - 全固态电池制造难度大幅提升,前端极片制造需匹配干法电极工艺,对设备自动化率和环境控制要求高,其中干法成膜环节精度要求高、设备价值量高[8] - 中段制造采用叠片工艺替代卷绕,并对叠片精度要求提升,同时新增胶框印刷和等静压处理环节,等静压环节技术难度较大[8] - 后段制造取消注液环节,高压化成设备需升级,对压力要求提升以改善固固界面接触[8] - 固态电池产业链仍处于发展阶段,关键原材料如硫化锂尚未形成稳定供应体系,设备成熟度不足与工艺积累有限导致生产良率偏低、制造成本较高[9] 政策支持与产业化进展 -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2024年投入60亿元资金支持6家电池厂和车企的固态电池研发,目标2027年各项目实现1000辆车示范性装车[11] - 半固态电池产业化加速突破,2025年8月上汽发布半固态电池版MG4,价格9.98万元,首次将车型价格拉入10万元以内,南都电源斩获2.8GWh半固态电池储能项目订单[11] - 全固态电池逐步进入中试阶段,国轩高科首条全固态中试线贯通,亿纬锂能百MWh中试线将在2025年投入运行,孚能科技预计60Ah硫化物全固态电池2025年末实现小批量交付[11] - 全固态样车路试逐步开启,奇瑞汽车搭载全固态电池的星纪元ET已开启路试,长安汽车预计2025年底前实现功能样车首发[12] 未来发展路径与生态构建 - 推动固态电池发展需以“技术攻坚+产业生态力”双轮驱动,通过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制定统一技术标准来攻克技术难题和减少不确定性[12] - 构建政策—资本—产业链协同生态,通过“中央资金+地方试点+企业联盟”体系及专项债、税收优惠等支持企业,降低前期风险成本[13] - 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上游原材料供应商与中游电池制造商共同研发关键材料,中游与下游客户合作开发适合不同场景的产品[13] - 加强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等增量应用场景的开发和拓展,以建立商业闭环,反向推动技术创新迭代和规模化降本[13]
2025固态电池:技术、量产、时间、协同“已定”
高工锂电· 2025-10-14 18:33
行业核心观点 - 固态电池产业在2025年已从概念探索阶段进入技术收敛、突破加速和落地临近的关键阶段 [4][24] - 行业已形成统一且明确的时间推进蓝图,2027年为小批量装车关键节点,2030年目标规模化量产 [7][10][11] - 硫化物路线凭借高离子电导率和良好的产业链兼容性,已成为行业公认的主流技术方向 [13][14][17] - 产业化路径采取务实的渐进式策略,以半固态电池作为过渡,并规划差异化技术组合以降低量产风险 [20][21] 技术路线与进展 - 硫化物电解质路线优势在于离子电导率最高(室温达10-3 S/cm),能量密度潜力大(理论500Wh/kg),但面临化学稳定性差和制备成本高(硫化物材料成本为碳酸锂的5-10倍)的挑战 [14][16] - 主流电池企业已基本冻结全固态电池技术路线,电解质环节锁定硫化物,正极材料制定“短期高镍三元过渡、远期富锂锰基升级”的阶梯式方案 [17] - 多家企业公布其固态电池能量密度目标,例如宁德时代达500Wh/kg,三星SDI达600Wh/kg,太蓝新能源达720Wh/kg [8] - 技术路线的收敛扫除了产业发展的不确定性,促使产业链从材料到设备的资源投入愈发集中 [18] 企业量产计划与产能布局 - 头部电池厂商如宁德时代、中创新航、亿纬锂能等均将2027年定为全固态电池小批量装车的关键节点 [8][10] - 外资车企如丰田、大众调整战略节奏,计划在2026-2027年通过合资电池厂实现固态电池在中国市场的本地化供应 [10] - 截至2025年上半年,国内已有超过20家电池与材料企业启动固态电池产能布局,例如卫蓝新能源规划产能达128.2GWh,清陶能源规划产能达65GWh [11][12] 产业化路径与核心突破 - 多数企业以半固态电池作为过渡方案,通过规模化生产验证产业链配套能力,并已将长续航车型价格下探至20万元以下 [20] - 头部电池厂规划“湿法工艺+硅基负极”和“干法工艺+金属锂负极”两条差异化技术路径并行,以兼顾现实适配性与未来前瞻性,其中干法工艺能降低超四成以上能源消耗 [21] - 设备领域共识深化,固态电池中试线已完成核心部件调试与工艺验证,国内设备企业如先导智能、利元亨等已具备整线设备供应能力 [22] - 材料端聚焦硫化物电解质降本与性能优化,锂金属负极的压延法和蒸镀法两条主流路线并行发展,产业化进程提速信号明显 [23]
固态第1️⃣展丨买固态看固态来CINE固态电池展,11月6-8日2000+上下游企业相聚广州!更专业更专注!
起点锂电· 2025-10-14 18:24
CINE2025固态电池展 CINE2025钠电展 一、展会组织架构 展会名称: CINE固态电池展 CINE钠电展 主办单位: 起点钠电 起点锂电 起点研究 SSBA固态电池联盟 活动协办及论坛总冠名单位: 茹天科技 第一批展商及赞助商名单: 金钠科技/茹天科技/海四达钠星/融捷能源/易事特钠电/泰和科技/隐功科技/科迈罗/国科炭美/晟钠新能/中钠能源/乔岳智能/津工能源/科达新能源/时 代思康/富钠能源/极电特能/华普森/瑞扬新能源/亮见钠电/叁星飞荣/珠海纳甘新能源/皓升新能源/扬广科技/银川苏银产业园/兆钠新能源/精诚模具/儒 特股份/希倍动力/先导干燥/瓦时 动力/博粤新材料/苏州翼动新能/亿隆能源/钠创新能源/瑞森新材料/海裕百特/凯德利/长篙新材/清研电子/孚悦科技/ 珈钠能源/天能钠电/鑫钠新材料/同兴科技/黔钠科技/维科技术 /鑫晟达 等 活动规模: 起点固态电池 展商规模 20 0+ 参会企业 20 00+ 专业观众 20000+ 搭建 时间: 2025年11月4日-5日 展会 时间: 2025年11月6 -8 日 9:00- 17 :00 举办地点: 广州 南沙国际会展中心( 2楼船厅及 ...
瞭望|加速固态电池产业化
新华社· 2025-10-14 10:23
文章核心观点 - 固态电池技术路线呈现半固态与全固态双线并行格局,半固态电池凭借务实性和较低产业化风险更适合当前中国市场,而全固态电池则以更高性能上限锚定未来,契合部分厂商技术突围战略 [1][5] - 全固态电池大规模商业化面临材料技术瓶颈、制造工艺复杂及成本高昂等核心挑战,需通过技术攻坚与构建产业生态双轮驱动,将实验室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话语权 [1][3][6][11][14] - 中国在固态电池领域已取得显著进展,政策支持力度大(如2024年工信部投入60亿元资金),半固态电池在动力和储能领域已实现技术平价并加速产业化,全固态电池也逐步进入中试和样车路试阶段 [13][14] 技术路线与特性对比 - 主流固态电解质材料包括硫化物、卤化物、氧化物和聚合物四大类,各有优劣势:硫化物室温电导率高但化学稳定性差、成本高;氧化物成本较低、安全性好但电导率低;聚合物加工性能好但耐氧化性差;卤化物离子电导率满足要求且成本相对较低 [4] - 全固态电池主流布局路线为硫化物、卤化物复合电解质,性能较高但规模化难度大;半固态电池多采用氧化物、聚合物复合电解质,成本较低且易于产业化,但性能上限较低 [4] - 半固态电池被视为独立技术路线而非过渡产品,其设计目标直接满足下游动力和储能客户需求,与全固态电池的路线之争本质是产业优先级的选择 [5] 产业化挑战与瓶颈 - 材料端挑战显著:硫化物电解质核心原料硫化锂生产成本高,市场价格达200万-300万元/吨,在电解质成本中占比高达82%,且化学性质不稳定,对生产环境和储运要求极高 [7][8];正极材料需匹配富锂锰基等高能量密度材料以实现500Wh/kg目标,但面临初始库仑效率低、电压衰减等产业化早期问题;锂金属负极应用受限于不可控的锂枝晶生长和界面副反应 [8] - 固固界面接触是重大技术堵点,固态电解质与电极材料均为固体,接触面积不足导致界面电阻大幅增加,电极充放电膨胀易引发界面接触变差,严重影响电池性能和安全性 [9] - 制造端难度大幅提升:前端需匹配干法电极工艺,核心环节干法成膜精度要求高、设备价值量高;中段需采用高精度叠片工艺替代卷绕,并新增胶框印刷和等静压处理环节,技术难度大;后段取消注液,高压化成设备需升级并对压力要求提升 [10] 中国产业化进展与政策支持 - 政策支持力度强劲,2024年工业和信息化部投入60亿元资金支持6家电池厂和车企的固态电池研发项目,目标在2027年实现各项目1000辆车示范性装车 [13] - 半固态电池产业化加速突破并实现技术平价:2025年8月上汽发布半固态电池版MG4车型,价格首次拉入10万元以内(9.98万元);南都电源斩获全球最大半固态电池储能项目订单,总容量达2.8GWh [13] - 全固态电池逐步进入中试阶段:国轩高科首条全固态中试线已贯通;亿纬锂能百MWh中试线将于2025年投入运行;孚能科技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400-500Wh/kg,预计2025年末实现小批量交付;奇瑞、长安等车企已开启全固态电池样车路试 [14] 未来发展路径与建议 - 产业化破局需多维度协同:加强政策支持与引导,制定行业标准并提供财政补贴与研发支持;电池与材料厂商需加快材料体系创新和界面优化,同时革新制造工艺与设备以提升良率和效率 [3] - 需构建政策—资本—产业链协同生态,通过“中央资金+地方试点+企业联盟”体系及专项债、税收优惠等降低企业风险成本,并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以保障原材料供应和开发适用产品 [15][16] - 加强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等增量应用场景的开发和拓展,建立商业闭环以反向推动技术创新迭代和规模化降本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