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开放型经济
icon
搜索文档
园区前5月外贸苏州第一
苏州日报· 2025-06-18 06:08
政策支持 - 南京海关首次针对苏州工业园区"量体裁衣"出台专项支持措施《南京海关支持苏州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1] - 《措施》包含四类16条内容 涵盖支持改革先行先试 聚焦重点产业行业 优化口岸营商环境 深化关地协同协作四个方面[1] - 多项创新举措为全国第一或唯一 如"前置货站""药品口岸适用通关一体化"等项目[1] 外贸表现 - 1至5月苏州工业园区外贸进出口总值达3137 1亿元 同比增长15 9%[1] - 进出口增速较江苏省整体水平高10 6个百分点[1] - 进出口总量位列苏州市第一[1] 措施细则 - 第一部分支持改革先行先试 整合口岸功能 实现机场资源共享 提高商品检验效能 促进保税检测维修增量扩面[2] - 第二部分聚焦重点产业行业 针对集成电路 生物医药全产业链集中施策 提升综保区平台创新能级 为跨境电商开辟新通道[2] - 第三部分优化口岸营商环境 通过自动审批 远程查验 容错轻罚等监管创新提升通关效率 降低企业合规成本[2] - 第四部分深化关地协同协作 构建关政企三方互信机制 实现资源共用 成果共享[2] 实施计划 - 依托"关心助企"服务品牌广泛宣传解读政策[2] - 帮助企业充分运用政策工具 助力打造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2]
吉林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奋勇争先,决战决胜“十四五”)
人民日报· 2025-06-15 05:57
海铁联运与运输效率 - 海铁联运无缝衔接使运输效率提升近40% [1] - 吊车搭载传感器读取集装箱识别码并利用人工智能优化作业 [1] - 货物"入港即入区"模式大幅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1] 开放通道体系建设 - 长春兴隆铁路口岸通过中欧班列运输中国一汽新能源汽车至欧洲 [2] - 吉林推进中欧班列、空中丝路、网上丝路及沿边开放旅游大通道建设 [2] - 长春至大连铁海联运实现"天天班",卡车航班和国际公路运输推动外贸新业态突破 [2] 跨境贸易与产业转型 - 珲春铁路口岸"直提直装+主动披露"模式将通关效率提升至"分钟级",节约集装箱费用 [3] - 2024年珲春各口岸过货量达420万吨,同比增长21% [3] - 吉林省跨境电商企业对企业直接出口同比增长207.8% [3] 外贸政策与营商环境 - 长春新区税务局专家服务团队帮助企业对接海外项目资源 [4] - 吉林省开展"数链全球吉品出海"系列活动助力企业稳订单拓市场 [4] - 2024年吉林省外贸进出口达1764.1亿元,同比增长5.1% [4]
深圳喜提中央“大礼包”!拟从八个方面兑现→
第一财经· 2025-06-14 19:42
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政策解读 政策核心与背景 - 中央印发《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政策含金量不亚于特区40周年一揽子政策,部分领域突破力度更大 [1] - 深圳已将政策落地列入全市重大改革调度事项,制定任务分工方案并细化时间表 [1] 四大重点改革方向 1 创新教育科技人才机制 - 实施积极开放的人才政策,以"五不"原则(不唯地域/不问出身/不求所有/不拘一格/不遗余力)引进培养人才 [2] - 目标建设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2] 2 "四链"深度融合 - 推进金融/技术/数据赋能实体经济,发展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产业 [2] - 重点落实保险资金投资科技创新领域,推动私募股权基金和创业基金设立 [2] 3 扩大服务业开放 - 打造游戏出海/跨境金融/国际物流等十大服务贸易领域优势,建设高端服务进出口基地 [3] - 深化数字政府改革,推进AI政务应用和民意速办平台建设 [4] 4 经济体制改革 - 放宽市场准入:在AI医疗设备/低空经济/源网荷储等领域试点,实施"沙盒监管"机制 [4][5] - 推动药品医疗器械审评规则与国际衔接,启动"超充之城2.0"计划 [5] 要素市场化改革 - 数据要素:扩大公共数据供给,开展分类分级授权运营,探索跨境数据清单管理(医疗/金融/物流领域先行) [5] - 人才要素:前5月新引进人才4.4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比39.2%居全国前列 [5] 国际经贸规则对接 - 以前海蛇口自贸区为试验田,分批次对标CPTPP/RCEP/DEPA规则进行压力测试 [6] - 扩大电信/医疗康养/商贸文旅等服务领域开放 [6] 营商环境优化 - 打造"四个一流"环境:政务/法治/产业/城市环境 [6] - 经营主体达448.7万户,总量和创业密度全国第一 [7]
再推出一批改革措施、落地一批创新试验、深化一批开放举措⋯⋯深圳市综合改革试点将这样做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12 14:33
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政策要点 - 2025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综合改革试点实施5周年 [1] -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 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 [1] - 深圳4年多来已向全国复制推广48条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 [1][5] - 深圳地区生产总值从2020年2.78万亿元增至2024年3.68万亿元 年均增长5.5% [3][5] - 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20年1510.8亿元增至2023年2236.6亿元 年均增长13.9% [5] - 深圳规上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连续3年全国城市"双第一" [5] 改革重点领域 -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1][4] - 推进金融技术数据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1][4] - 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1][4] - 健全科学化精细化法治化治理模式 [1][4] - 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4] - 完善便利人员流动的配套机制 [4][6] 广东省支持措施 - 2021年以来已调整117项省级行政职权下放深圳 [6] - 近期将再下放20项省级行政职权 [6] - 支持深圳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6] - 支持深圳培育发展长期资本耐心资本 [6] - 支持前海高标准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6] - 支持河套建成深港科创综合服务中心 [6] 科技创新发展 - 2023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超2200亿元 占GDP比重6.46% [8] - 深圳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保持在90%以上 [8] - 2024年深圳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5万家 [8] - 支持深圳牵头或参与建设20家全国重点实验室 [8] - 支持深圳发展新型研发机构 [8][9] - 探索实施科研项目经理人制度 [9] - 健全科技型企业信贷和知识产权交易规则 [10]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力做好服务保障 加快塑造开放型经济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西安日报· 2025-06-11 10:59
外资企业调研 -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方红卫调研经开区外资企业运营情况,强调深化经济内外循环良性互动机制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助力外资企业做大做强 [1] - 外资企业是推动西安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各级党委政府需积极对接企业需求,统筹政策、平台等资源,提供全方位服务保障 [2] 西安阿尔斯通永济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 公司为法国阿尔斯通集团全球产量最大的列车牵引电机生产基地 [1] - 方红卫深入生产车间了解产品优势、市场销售情况,鼓励企业扩大业务布局、拓展市场空间、提升规模效益 [1] 西门子信号有限公司 - 公司为中德合资企业,专注于铁路信号产品和系统 [1] - 方红卫考察机械及电子生产车间、城轨信号系统测试中心,鼓励企业加强技术革新、产品创新,实现互利共赢 [1] 开放型经济发展 - 需增强开放意识,推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 [2] - 坚决打好外贸拓展硬仗,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为西安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2]
外交部副部长马朝旭会见亚太经合组织秘书处执行主任佩德罗萨
快讯· 2025-06-09 22:57
亚太经合组织合作方向 - 亚太经合组织(APEC)作为亚太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合作机制,应坚定维护多边主义和开放型经济大方向 [1] - APEC积极推进亚太自贸区建设,拓展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合作 [1] - APEC为促进亚太和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更多动力 [1] 中国与APEC的合作 - 中国高度重视APEC作用,支持APEC秘书处工作 [1] - 中国愿以担任2026年APEC东道主为契机,同各方一道推动亚太合作再上新台阶 [1] - 中国与APEC共同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 [1] APEC秘书处表态 - APEC秘书处赞赏中方长期以来为推动APEC合作所作贡献 [1] - 秘书处愿全力支持中方成功主办2026年APEC会议 [1] - 秘书处推动区域合作取得更多成果,共促亚太发展繁荣 [1]
更好发挥外贸外资“第一梯队”作用
人民日报· 2025-06-02 03:29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现状 - 全国经济技术开发区数量达到232个,遍布31个省(区、市) [1] - 外资企业超过6万家,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9.9万家 [1] - 2024年实际使用外资272亿美元,进出口10.7万亿元,分别占全国的23.4%和24.5% [1] 开放型经济贡献 - 国家级经开区深度参与国际分工,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不断增强 [1] - 外贸外资"第一梯队"地位进一步巩固 [1] 新质生产力发展 - 形成规模庞大、分工明晰、配套齐全的产业体系,覆盖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汽车、石化、新能源、新材料等多个领域 [2] - 202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9万亿元 [2]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服务业企业等"四上"企业吸纳就业超过2400万人 [2] 区域协调发展 - 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经开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65万亿元和工业生产总值3.73万亿元,分别达到东部地区的67%和74% [2] - 加强产业转移承接、园区合作共建,拓展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腹地 [2] 管理体制优化 - 约60%的国家级经开区内设机构数量不超过10个,提供全流程、高质量政务服务 [3] - 与30多个自贸试验区片区和60多家综合保税区联动发展,形成制度创新成果 [3] 未来发展方向 - 商务部将出台支持国家级经开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具体措施 [3] - 重点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布局建设未来产业 [3]
长沙扩大利用外资专项资金申报启动 企业最高可获300万元支持
长沙晚报· 2025-05-21 10:09
外资专项资金申报启动 - 2025长沙扩大利用外资专项资金申报工作已启动 符合条件企业需在6月10日前提交材料至所属区县及园区商务财政部门 [1] - 申报聚焦外商投资企业和区县园区两大主体 通过政策激励吸引外资投向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等重点领域 [2] 外商投资企业支持政策 - 对2023年外方股东实缴注册资本超1000万美元的企业(不含住宅房地产、金融类)按实缴金额最高1%给予奖励 [2] - 对2024年实际使用外资超500万美元的高技术产业企业按外资额最高1.5%支持 非高技术产业企业(不含住宅房地产)按最高1%支持 [2] - 单家企业每年最高获300万元 累计支持不超过1000万元 [2] 区县园区支持政策 - 对提升外资规模和质量贡献突出的湖南湘江新区、区县政府及园区管委会按外资总量占比、外资研发中心引进、QFLP试点成效等综合指标择优奖励 [2] - 最高奖励50万元 资金须专项用于外商投资促进活动 [2] 政策效果与背景 - 政策旨在通过精准扶持释放长沙外资发展活力 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注入新动能 [4] - 今年一季度长沙外商直接投资额同比增长49.2% 占全省的40% [4] 申报详情 - 申报条件、材料、程序等详情可登录长沙市商务局官网查询 [3] - 联系方式:市商务局投资管理处 0731-88666055 市财政局对外经济贸易处 0731-88665792 [3]
省政协召开“加强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建设,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座谈会
陕西日报· 2025-05-21 08:25
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建设 - 高质量建设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是陕西的重要使命,已取得显著建设成果,成为陕西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和国家向西开放的"集结"效应体现 [1] - 目标定位为构筑内陆地区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的国际贸易通道,通过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塑造开放型经济发展新动能 [2] 战略对接与区域合作 - 深化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战略对接,加快落实中国—中亚西安峰会涉陕成果 [2] - 深度参与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和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建设,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陕西作用 [2] 运营模式创新 - 优化编组模式和运营模式,创新"班列+园区"、"班列+金融"等业态 [2] - 加快数字班列建设,打造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提升贸易投资、货物通关、人员往来便利化水平 [2] 产业融合发展 - 探索"物流+贸易+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实现以通道带物流、以物流促产业的良性循环 [2] - 推动"陕西制造"和"中国品牌"走出去,通过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 [2]
【汉中】锚定生态城市建设目标 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突破
陕西日报· 2025-05-16 06:57
经济发展 - 一季度生产总值增长6.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3%,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5% [1] - 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2.9%,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6.9% [2] - 实际使用外资增长268%,实际使用内资增长38.2% [2][3] - 制造业投资增长50.7%,社会资本投资增长26.9% [3] 改革创新 - 转化科技成果56项,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2.9% [2] - 一般贷款利率下降0.62%,工商业电价每度下降0.024元,为企业节约利息支出1.31亿元、用电支出4068万元 [2] - 围绕产业链发布"揭榜挂帅"技术清单23项 [3] 项目建设 - 储备重点项目374个、总投资3264.5亿元,分别增长20%、4% [3] - 1月至4月新签项目231个、总投资133亿元 [3] - 全年计划实施市级重点项目440个,总投资2236.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651.2亿元 [3] 产业链群 - 集中打造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3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3] - 签约产业链项目218个、总投资128.9亿元 [3] - 构建"研发+中试+孵化+应用"创新链 [3] 生态建设 - 汉江、嘉陵江出境断面水质稳定保持Ⅱ类标准以上,全市优良水体达100% [4] - 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3.79%,空气优良天数常年保持在330天以上 [4] - 生态经济产值达1168亿元 [4] 民生保障 - 一季度城镇新增就业1.2万人,高校毕业生在汉就业2521人 [5] -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7%、7.3% [5] - 谋划实施城市更新项目174个、总投资39.5亿元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