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态文明建设
icon
搜索文档
云浮:绿美满城 青山生金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6-26 16:05
生态环境建设成效 - 云浮市森林覆盖率达68 65%,2023年以来完成森林质量精准提升面积75万亩,植树近300万株,远超过去10年总和 [1][3] - 2024年空气质量优良率(AQI)达97 5%,创"十四五"规划以来最好水平,PM2 5浓度创2014年有监测记录以来新低 [1][3] - 西江云浮段水质连续多年保持Ⅱ类标准,国考、省考断面优良比例连续多年保持100% [1][3] 城乡绿化与基础设施升级 - 1582公里高速、国省道完成绿化提质升级,建设54公里碧道和60公里森林步道 [4] - 47条总长938公里的美丽乡村风貌带、精品带和乡村振兴示范带初步建成,1 95万栋农房完成风貌改造 [4] - 建立4个古树复壮示范点,抢救复壮115株濒危古树,新建3个古树公园并安装154株古树视频监控 [5] 生态经济与产业转化 - 新兴县连续5次入选全国康养百强县榜单,2021年起连续3年位列广东省首位,依托硫氢化物温泉和禅文化发展康养旅游 [7] - 郁南黄皮产业耕耘20年实现价值提升,欣茂风电场年产值约9000万元,带动就业约5000人,"风电+文旅"模式潜力显著 [7] - 国家储备林项目收储林地超6万亩,年产生直接经济效益600余万元,282万亩公益林带动林下经济和生态旅游发展 [7][8] 生态价值与区域发展 - 粤北及粤西地区贡献全省68%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云浮罗定市"山地生态修复与产业替代型"模式成为广东生态服务价值净增长典型 [1][8] - 全市林业产业总产值2024年同比增长6 2%,引导农民栽植经济树种46 4万余株,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成交132宗,总额5200万元 [8] - 云浮南药种植面积135万亩,品种数量和规模均为全省之最,形成特色经济产出与富民效益 [8]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重要论断的理论创新和实践伟力(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原创性概念标识性概念纵横谈)
人民日报· 2025-06-26 06:21
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创新 -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重要论断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重大理论创新,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1] - 该论断基于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思想,认为人类与自然互动中发展,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身[3] - 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智慧,如《易经》《老子》《孟子》等典籍中的生态观念[4] - 源自习近平总书记长期地方工作实践,包括正定县污染防治、厦门筼筜湖治理、福建"山水田"发展思路等[5][6] 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要求 - 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推动经济、社会、人口和自然协调发展[8] - 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三者辩证统一的基本原则[9] - 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通过高水平环境保护塑造发展新动能[10] 生态文明建设成就 - 污染防治成效显著:2024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29.3微克/立方米,较2013年下降59%[11] - 绿色低碳转型加速:非化石能源跨越式发展,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全球第一,2013-2023年以年均3.3%能源消费增速支撑6.1%经济增长[12] - 生态系统质量提升:生态质量指数59.95,全国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比超30%,森林覆盖率超25%[13] - 碳达峰碳中和进展:建成全球最大碳交易市场,2013-2022年碳排放强度下降34.4%[14] 全球生态治理 - 应对气候变化:坚持《巴黎协定》,推动构建公平合理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16] - 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目标落实[17] - 深化荒漠化防治、海洋污染治理、核安全等领域国际合作[18] - 建设绿色"一带一路",深化绿色基建、能源、交通等领域合作[19]
江西严守耕地红线 共筑粮食安全与生态根基
中国新闻网· 2025-06-25 23:54
耕地保护成效 - 江西省耕地总量连续3年实现净增加 卫片执法连续16年实现国家层面"零约谈""零问责" 牢牢守住4004 59万亩耕地红线 [1] - 江西省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 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未间断向国家提供商品粮的两个省份之一 [2] 政策体系与措施 - 江西省构建党政齐抓共管 部门协同联动的耕地保护责任体系 通过责任机制 政策体系 考核监管等措施强化保护 [2] - 实施"节地增效"行动 形成建设用地"增存挂钩" 工业"标准地"供应 盘活存量土地等江西做法 推动从"多报地"向"用好地"转变 [2] - 2023年9月出台《关于加强耕地保护的意见》 从压实责任 加强监管 健全机制 强化保障等方面系统部署 [2] - 2023年陆续出台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 规范耕地占补指标交易管理 遏制违法建设占用耕地"五项机制"等配套政策 [2] 技术应用与监测 - 综合运用卫星遥感 无人机 视频监控 地面调查等技术 构建"天 空 地 网"一体化自然资源综合监测体系 [3] - 通过技术手段实现违法占用耕地行为"早发现 早介入 早制止 严查处 严整改" [3] 未来发展方向 - 江西省将持续完善政策体系 推进土地开发补充耕地项目专项整治 深化用地提质增效 [3] - 通过节约集约用地 严守耕地红线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实现高质量发展 [3]
为什么新物种总能在自然保护地被发现?
中国环境报· 2025-06-25 11:12
生态系统保护与新物种发现 - 新物种发现是生态系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物种多样性对生态服务和经济社会具有深远影响 [1] - 新物种并非新近诞生,而是因国土辽阔、环境复杂长期未被发现,随着考察深入和分类学进步才被记录 [1] - 生态文明建设需兼顾已知物种保护和未知物种潜在价值,后者同样是生物多样性的关键组成部分 [1] 自然保护地的核心作用 - 原生境保护是维持未知物种存活的最佳途径,75%的新物种(如海南热带雨林的金樽水玉杯、浙江百山祖角蟾等)集中出现在保护历史较长的自然保护地 [2] - 加强管控人类活动威胁可维护生态系统自然性,防止物种灭绝并为待发现物种保留生存空间,例如西藏雅鲁藏布大峡谷发现的墨脱麝鼩等 [2] - 保护地新物种发现频率高与其受关注度高、调查投入大相关,如重庆专项调查发现巫山黄芩等新物种 [2] 荒野保护与区域开发平衡 - 国家公园体系需通过长期细致工作保护荒野自然,以应对物种发现的复杂性 [3] - 开发区域(包括沙戈荒地带)应保留原生态片区,这些区域可能蕴含独特物种多样性,未来或成新物种发现地 [3]
健全机制守护绿水青山
经济日报· 2025-06-23 06:04
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 - 我国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现从政策探索到制度定型的历史性跨越 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流域协同治理新范式 [1] - 补偿范围从单一流域水环境扩展至森林 草原 大气 湿地 荒漠 海洋 水流 耕地等生态系统 [1] - 到2035年 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将全面覆盖长江 黄河等重点流域干流及其重要支流 [2] 机制实践与战略意义 - 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是国家"江河战略"在资源配置领域的具体制度实现 体现"流域统筹 系统治理"指导思想 [2] - 机制推动流域治理从末端治理向源头防控转变 从行政主导向多元共治转变 从零和博弈向合作共赢转变 [1] - 目标包括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增强 城乡人居环境改善 国家生态安全保障 [2] 现存问题与挑战 - 补偿标准科学性不足 现有补偿多基于行政协商 生态价值核算难以真实反映市场价值 [3] - 生态补偿资金使用存在重硬件建设 轻产业和民生福祉培育的错配现象 [3] - 市场化补偿机制发育不足 碳汇 水权等交易试点受限于规则不完善 市场流动性不足 [3] 机制优化路径 - 需建立科学生态价值核算体系 量化禁养 限产等损失及植树造林等贡献 [4] - 推动生态补偿从"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 发展有机农业 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 [4] - 构建多元主体共治格局 如建立"联合河长制"实行联合监测 交叉执法 [4]
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照进现实 世代游牧的藏族群众吃上了旅游饭
央视网· 2025-06-19 17:33
经济发展转型 - 尕秀村从传统游牧经济转型为旅游经济 人均纯收入从10年前不到6000元提升至户均年纯收入3万余元 [3][9] - 2018年通过旅游实现整村脱贫 2024年村集体经济旅游收入达139万元 群众分红30万元 [9] - 旅游业对甘南州乡村振兴贡献率达22% 旅游收入占第三产业比重近60% [15] 产业结构调整 - 牧民减少畜牧规模 67户已出售全部牛羊 专注发展旅游产业 [9] - 全村现有52户牧家乐 部分牧民新建二层楼升级餐饮住宿设施 [9][13] - 2024年计划新增200个露营帐篷 深化旅游体验与畜产品销售结合 [11] 基础设施建设 - 2017年统一规划藏式住宅 改善村容村貌吸引游客 [7] - 乌玛高速预计2027年通车 西成铁路和兰合铁路将结束甘南不通火车历史 [15] - 全州已建成2341个生态文明小康村 覆盖90%自然村 [15] 生态保护成效 - 退牧还草政策遏制过度放牧 草原生态显著恢复 [5][9] - 生态改善反向促进旅游业升级 计划利用恢复的草原打造深度体验项目 [9]
安庆人大积极创新工作机制赋能绿色转型|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美丽中国建设⑨
中国环境报· 2025-06-19 08:25
立法与制度保障 - 安庆市人大常委会创新"小切口""小快灵"立法模式,在生态环境保护、城市管理等领域为绿色转型提供法治保障[2] - 制定全国首部江豚保护地方性法规,长江安庆段江豚数量从2018年130-150头增至2024年190余头[2] - 全省首推《无废城市建设条例》和《传统村落保护条例》,固废治理和文化遗产保护取得突破[3] 林业与生态经济 - 安庆森林面积798.9万亩占全市39.29%,通过《林长制条例》推动2024年林业产值达682亿元[2] - 林长制改革连续6年获安徽省激励,实现法律、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四统一[2] 城市发展与空间规划 - 围绕"一带一轴一环三城"城市设计开展监督,推进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的"多规合一"[4] - 通过联动监督机制推动桐城港规划获批,提升港口配套服务质量以打造国家物流枢纽[5] 监督与执行机制 - 建立"三联动"专题询问机制(市/县人大联动监督、代表联动询问、政府联动应询),2024年收集港口发展建议16条[5] - 出台审议意见办理办法,每年4月对"一府两院"整改情况开展满意度测评并实施再监督[6] 民主参与与民意整合 - 2024年五级人大代表提出建议10.6万件,其中城建环资领域超2.5万件[7] - 建立100个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点,《无废城市建设条例》起草阶段收集意见50余条[8] - 近4年办理代表建议169件,涉及港产城融合、固废管理等议题转化为立法监督项目[7]
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丨追青逐绿 美丽前行——河南践行“两高四着力”系列述评之三
河南日报· 2025-06-19 07:24
生态环境治理成效 - 河南省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截至5月底全省优良天数101天、同比增加6.9天,重污染天数1.9天、同比减少4.6天,达到近年来同期最好水平 [2] - 累计取缔整治"散乱污"企业12万多家,在全国率先完成火电行业超低排放改造,谋划重大治理任务7000余项 [3] - 全省160个国控断面中Ⅰ类至Ⅲ类水质断面占86.1%,无劣Ⅴ类水质断面,建成省级美丽幸福河湖30个、省级美丽幸福黄河示范段20个 [3] - 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地351处,将全省95%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和80%的典型生态系统纳入保护范围 [3] 黄河流域保护 - 黄河干流(河南段)水质连续达到Ⅱ类,2024年黄河流域城市优良天数较2020年增加12天 [4] - 2019年以来全省黄河流域14市完成造林645.38万亩、森林抚育885.60万亩、修复黄河湿地2.78万亩 [4] - 在流域内率先开展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企业超低排放改造,郑州、洛阳、三门峡、兰考等地入选全国"无废城市"建设名单 [4] 南水北调工程保护 -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库陶岔取水口及总干渠(河南段)水质长期稳定在Ⅱ类及以上 [5] - 南阳累计关闭重污染企业800多家,关停并转污染企业460多家 [5] - 淅川县进入丹江口水库的泥沙每年减少200多万吨 [5] 绿色低碳发展 - 2024年全省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覆盖率85.6%,实施节能降碳改造项目208个 [6] - 新增零碳工厂11家、超级能效工厂8家、绿色工厂301家、绿色工业园区21个 [6] - 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超1000亿千瓦时、装机占比突破50% [6] 生态文明建设 - 建成国家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7个、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19个、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45个 [7] - 探索出"点绿成金""守绿换金""绿色资本"三种"两山"转化模式 [7]
立足山地特色开辟发展新路
经济日报· 2025-06-19 04:18
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 - 贵州作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以生态价值转化、数字技术赋能、清洁能源开发、乡村生态富民为四大抓手,探索山地特色绿色发展新路 [1] - 通过系统化构建核算、交易、产业和补偿四大环节,创新生态价值转化机制,包括GEP核算方案、省级生态产品交易中心、特色产业体系和跨省流域横向补偿机制 [1] - 打造"山地特色农业+生态工业+文旅融合"的特色产业体系,将生态优势直接嵌入价值创造过程 [1] 数字技术赋能绿色治理 - 作为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贵州构建"数据监测—智能决策—产业转型"的技术赋能体系 [2] - 依托流域智慧监测平台,通过水质传感器、无人机巡航及卫星遥感技术实现动态监测,提高污染溯源效率 [2] - 创新打造"天眼监控—云端分析—网格处置"全链条治理范式,提升流域治理管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 [2] 清洁能源开发与供给体系 - 针对喀斯特地貌与石漠化地区的地理限制,攻克柔性光伏组件适应性安装、复杂地形风机基础稳固等关键技术瓶颈 [2] - 规划建设以大型水电基地为核心、水风光储多能深度融合的千万千瓦级可再生能源基地 [2] - 通过区域智慧能源协调平台,实现多种能源的互补互济与联合优化调度,构建智慧能源供给体系 [2] 乡村生态富民与产业融合 - 创新"生态+体育+文旅"融合业态,通过"村BA"等乡村体育IP带动生态康养、农文旅体融合等产业发展 [3] - 立足林地资源禀赋,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实现林地增值、农户增收 [3] - 建立生态护林员制度,让农户在保护生态中获得收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3] 未来发展规划 - 构建基于数字孪生的全域生态治理系统,实现从碎片化监测到整体性智治的跨越 [3] - 探索"碳汇交易+生态补偿"的市场化机制,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从试点探索到制度建构 [3] - 打造"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循环经济体系,在新能源、大数据等领域培育区域绿色产业集群 [3]
赵一德在调研检查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并主持召开座谈会时强调落细落实保护措施健全长效监管机制 坚决筑牢生物多样性保护屏障
陕西日报· 2025-06-17 08:26
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调研 - 省委书记赵一德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野生动物保护措施并健全长效监管机制 [1] - 调研西安市城北野生动物急救站,关注救护流程、救治效果及放归计划,听取非法猎捕贩卖案件查办情况 [1] - 要求以"零容忍"态度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犯罪,紧盯"捕、运、售、食、玩"环节,深挖线索并曝光典型案例 [1] 野生动物救护与管理机制 - 提出优化救护机制,提升科学性、专业性和规范性,构建"收容、救助、检疫、处置"闭环管理体系 [1] - 检查新城区长乐花卉博览园商户经营资质及进货渠道,要求加强监管并完善进销货台账 [1] - 强调通过专项检查、定期巡查、随机抽查等方式确保经营合规,实现来源可溯、去向可查 [1] 野生动物保护长效机制 - 指出野生动物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需落实法律法规和林长制要求 [2] - 要求健全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的长效机制,压实全链条责任 [2] - 全面排查保护管理薄弱环节,强化联合执法与日常监管,深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 [2] 社会参与与法治宣传 - 强调加强法治宣传和科普教育,发挥联防联控、群防群治作用 [2] - 鼓励群众举报违法行为,营造全社会共同保护野生动物的氛围 [2] - 省委常委、西安市市长及省市相关部门负责人参与调研座谈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