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破产重整
icon
搜索文档
18岁差点瘫痪,曾掌舵数百亿元资产!62岁“摩托大王”,如今为“晚节”最后一搏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03 21:30
隆鑫系发展历程 - 1993年涂建华在重庆创办隆鑫交通机械厂,以摩托车发动机配件起家,逐步扩张至发动机和整车领域 [1] - 2000年代初隆鑫年营收突破百亿元,成为重庆民企龙头之一,与力帆、宗申并称重庆"摩帮" [1] - 隆鑫摩托车曾畅销国内三四线城市及东南亚、非洲市场,占据较高市场份额 [1] 多元化扩张与危机爆发 - 公司涉足金属加工、体育文化、房地产、金融等领域,开启多元化狂飙 [3] - 2018年因现金流断裂启动破产重组程序 [3] - 隆鑫集团通过隆鑫控股控制隆鑫通用(603766)、*ST丰华(600615)等A股公司,并参股瀚华金控(03903)、渝农商行(601077)等金融机构 [4] 破产重组波折 - 2021年9月申请破产重整,12月引入山东九羊集团为首个意向投资者 [5] - 2022年6月因协议分歧与九羊集团终止合作,10月改由中国合伙人和重庆发展投资接替 [5] - 2022年11月法院批准重整计划,但中国合伙人仅支付5亿元保证金,未兑现86亿元投资承诺 [6] - 2023年11月重组延期6个月至2024年5月,后再度延期3个月 [6][8] 资产分拆争议 - 2024年隆鑫通用和丰华股份部分股权被分拆出售给渝富资产、宗申新制造等主体 [8] - 公司指控管理人未通过债权人会议表决,违规拆分资产并绕过公开遴选程序 [9] - 管理人通过掌控公章和法院协助通知书完成工商变更,公司向香港法院起诉暂停了齐合环保股权转让 [12] 控制权争夺 - 涂建华通过齐合环保发声指控管理人违法违规,并向北京法院提起诉讼 [12] - 公司认为重组已演变为管理人主导的非市场化清算,导致资产低价处置 [14] - 原重组计划中涂建华保留5%新隆鑫控股股权的承诺无法兑现,个人担保也未解除 [15] 创始人诉求 - 涂建华强调不追求股权收回,但要求对管理人违规行为给出法律说法 [15] - 公司质疑管理人屏蔽债务人参与重组谈判,导致债权人利益受损 [9] - 重整方案从"整体转让"变为"分拆出售",违背最初原则并造成价值损失 [14]
哪吒汽车“债转股”宣告失败!金主出手,条件是罢免创始人方运舟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9 22:20
作 者丨郑植文 编 辑丨吴晓宇 《21汽车·一见Auto》独家获悉, 哪吒"债转股"减轻债务以求新融资到位的方案宣告失败 。 哪吒汽车欠供应商的总款项约60亿元左右,原定只需要化解一半的债务即30亿元,投资方才 愿意提供新的资金。 不过,申请人申请破产重整,最终是否被申请公司会进入破产重整程序,还需要以法院最终 裁定为准,目前案件应该还在法院审查阶段。 有媒体报道指出,此次破产申请仅为司法程序中的正常受理动作,"经过法律程序且未得到清 偿的债权人都有权向法院申请破产,主要诉求是进行清算,做财产保护。" 但知情人士透露, 愿意接受"债转股"方案的供应商仅能帮助哪吒化解20亿出头的债务,"剩下 几亿元实在啃不动了。" 5月29日,位于上海长宁区的哪吒汽车上海总部外墙的"哪吒汽车"LOGO已被拆除,一并被拆 除的还有位于总部的哪吒体验中心的标志。有媒体报道, 哪吒汽车透露LOGO被拆除原因, 系因场地到期,公司即将搬家 。知情人士向《21汽车·一见Auto》透露,端午节后,公司将搬 到虹桥附近,"(原来的)那栋楼太大了,现在人少没必要,就换了个办公点。" 网友晒出图片,称哪吒汽车上海总部外墙的"哪吒汽车"字样LOG ...
中银绒业股东大会直击:退市一年今如何?
上海证券报· 2025-05-29 02:11
公司退市原因分析 - 公司因股票收盘价连续20个交易日低于1元触及交易类强制退市情形 2024年6月21日A股报收0 18元 股后被摘牌转至老三板[3] - 退市主因包括新能源锂电正极材料转型遭遇行业景气度反转 产品价格下跌导致业绩持续下滑[4] - 管理层承认对新产业经营管理不专业 股东结构复杂导致支持合力不足 多重因素引发股价持续走低[5] 当前经营现状 - 宁夏总部已无实际业务 经营重心转向成都子公司聚恒益新材料 2024年股东大会在都江堰召开并展示升级改造生产线[4] - 退市时股东数达13 79万户 大股东如中国进出口银行陕西省分行未减持但承受重大损失[4][6] - 公司强调债务负担较轻 无资产拍卖风险 大股东稳定 退市后仍坚持正常经营[4] 未来发展规划 - 业务聚焦"投资+实业"双板块 投资板块通过君兰投资布局早期高科技项目 已取得良好回报[7] - 实业板块以聚恒益和河南万贯为核心 重点发展特种石墨业务并延伸产业链[7] - 管理层表态以重新上市为目标 但需先满足稳健经营条件 不排除引入产业投资者[7][8] 股东反应与沟通 - 中小股东普遍对非ST状态下突然退市表示难以接受 部分长期投资者因转型预期坚守持股[6][7] - 股东大会现场管理层回应质疑 承认赛道选择失误 但强调退市后仍保持透明沟通[4][5] - 机构股东通过弃权票表达态度 主要债权人代表参会但未公开发声[6]
300108 明日摘牌
中国证券报· 2025-05-28 23:17
退市决定 - 公司股票被深交所决定终止上市,将于5月29日摘牌 [2] - 因连续20个交易日股票收盘价均低于1元,触及交易类强制退市情形 [2] - 公司股票累计跌幅达83 59% [3] 退市后安排 - 公司需在摘牌后45个交易日内进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转让 [2] - 已聘请山西证券担任主办券商,签订《委托股票转让协议》办理相关事宜 [2] 经营状况 - 公司2024年营收3 33亿元,同比下降3 69% [4] - 2024年归母净利润亏损4 39亿元,亏损幅度增大 [4] - 2025年一季度营收6374 36万元,同比下降15 53% [5] - 2025年一季度归母净利润亏损4517 46万元,亏损幅度增大 [5] 财务问题 - 公司流动资金严重短缺,多项借款逾期欠息 [4] - 引发多起诉讼,银行账户被冻结,资产被查封 [4] - 2024年度财务报告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5] - 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5] 历史背景 - 公司前身为双龙股份,2014年重组金宝药业进入医药领域 [4] - 2017年更名为吉药控股 [4] - 业务分为医药板块和化工板块 [4] 重整失败 - 2023年申请破产重整并启动预重整程序 [7] - 2024年3月预重整方案未获通过,程序终结 [7] - 多次谋划股权转让未成功 [7]
ST宁科: ST宁科关于重整及预重整事项的进展公告
证券之星· 2025-05-28 22:14
重整及预重整进展 - 公司子公司中科新材已进入重整程序,法院裁定延长公司预重整期间至2025年8月28日,以推进财产价值最大化和债权人权益保护[3][4] - 中科新材已获得共益债务融资300,000,000元,用于维持正常生产经营,资金已到账[4] - 公司及中科新材已分别召开债权人会议,表决通过共益债务融资提案,并推进债权申报与审查、资产调查等工作[4][10] 子公司重整情况 - 中科新材重整计划草案提交期限延长至2025年6月6日,目前由湖南醇投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作为产业投资人参与重整[9][10] - 中科新材重整基于公司整体协同重整计划,若公司同步完成重整,中科新材仍将作为控股子公司纳入合并报表[2] 债权人会议及融资安排 - 公司预重整第一次临时债权人会议和中科新材第二次债权人会议已召开,表决通过共益债务融资提案[10] - 中科新材在重整期间获准借款不超过100,000,000元,资金使用由管理人严格监督[9] 投资人招募情况 - 重整投资人招募期间共有2家产业投资人提交方案,最终意向投资人联合体为醇投久银华楚联合体,湖南醇投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为产业投资人[8]
重整计划悬空 有棵树控制权上演“罗生门”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7 21:35
公司现状与困境 - 公司通过破产重整化解债务危机并摘除"*ST"帽子,但新老股东矛盾导致控制权交接未完成,产业投资人资产注入工作停滞[2] - 2024年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6.73%至3.87亿元,扣非净利润亏损1.13亿元,核心跨境电商业务收入下降12.18%至3.03亿元[11] - 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同比暴跌80.87%至2249.13万元,扣非净利润及经营现金流持续为负[2] 资本运作历史 - 2017年通过天泽信息完成重组上市,2020年实控人变更为肖四清,2022年更名为"有棵树"[3] - 2020-2024年累计亏损45.19亿元,营业收入从50.27亿元骤降至3.87亿元[4] - 2024年9月进入破产重整程序,12月完成重整计划,产业投资人天行云联合体注入3.62亿元资金[5][7] 股东控制权争夺 - 产业投资人王维方持股18%成为第一大股东,但原实控人肖四清仍控制董事会并否决其改组董事会的提案[7][8] - 王维方1.17亿股被司法冻结,其称系"诉前保全"非债务问题,但未披露具体原因[8] - 产业投资人承诺获得控制权后将注入进口业务及海外渠道资源,但当前均未实施[12][13] 业务挑战与转型 - 受亚马逊"封号事件"影响,超1亿元店铺资金被冻结,品牌化转型受阻[11] - 公司承认尚未建立标志性跨境品牌,资金状况持续恶化[11] - 重整计划提出整合产业投资人资源赋能出口业务,但股东分歧导致进展停滞[2][12]
对重整存异议 隆鑫创始人涂建华起诉管理人
经济观察报· 2025-05-23 09:31
隆鑫系破产重整事件核心观点 - 隆鑫集团创始人涂建华对破产重整过程存有异议,认为自身利益受损并起诉重整管理人[2] - 重整计划从"整体重整"变为分拆出售,导致涂建华方面无法获得原定的5%新隆鑫控股股权[10][12] - 涂建华已通过法律手段起诉重整管理人,案件已获北京朝阳法院受理[14][16] 隆鑫系基本情况 - 涂建华曾为重庆"摩帮三巨头"之一,巅峰时期控制4家上市公司:隆鑫通用、丰华股份、瀚华金控和齐合环保[2] - 隆鑫控股有限公司曾连续18年入选中国企业500强[2] - 隆鑫系十三家公司资产评估价值108.25亿元,清算价值86.24亿元,确认债权367.60亿元,已资不抵债[8][9] 重整过程关键节点 - 2022年1月30日重庆五中院裁定受理隆鑫系十三家公司破产重整申请[4] - 2022年11月重整计划获债权人会议表决通过,11月21日获法院批准[6][7] - 原重整投资人中国合伙人基金因资金筹措不到位于2024年5月出局[10] - 2024年12月管理人将资产分拆,引入宗申新智造和重庆渝富资本作为新投资人[10] 资产处置情况 - 最优质资产为5家上市公司股票,其中隆鑫通用为通用机械制造行业龙头[11] - 隆鑫通用822,881,870股股票原被列为"保留资产"中的核心资产[14] - 宗申新智造已获得隆鑫通用实际控制权,完成股权强制变更[15] 法律诉讼进展 - 涂建华起诉重整管理人要求赔偿其在隆鑫通用的持股权益损失3089.41万元[14] - 北京朝阳法院已受理此案,案号为(2025)京0105民初5996号[16] - 专业律师认为此类原实际控制人起诉管理人的案例非常少见[16]
对重整存异议 隆鑫创始人涂建华起诉管理人
经济观察网· 2025-05-23 09:09
隆鑫集团破产重整事件 - 隆鑫集团创始人涂建华对破产重整存有异议,认为自身利益受损,已起诉重整管理人隆安律所和大成律所 [2] - 涂建华曾为重庆"摩帮三巨头"之一,控制四家上市公司,隆鑫控股连续18年入选中国企业500强 [3] - 2022年1月重庆五中院裁定受理隆鑫系十三家公司破产重整申请 [4] - 重整管理人评估隆鑫系资产价值108.25亿元,清算价值86.24亿元,确认债权367.60亿元,显示资不抵债 [8] 重整计划执行情况 - 原重整方案为"整体重整",由中国合伙人基金和重庆发展作为投资人,计划投资100.38亿元 [10] - 中国合伙人基金因资金问题于2024年5月出局,管理人改为分拆重整,引入宗申新智造和重庆渝富资本 [10] - 重整计划中原定设立新隆鑫控股并赠予涂建华方面5%股权,因资产分拆而落空 [11][12] - 隆鑫通用作为最优质资产,其控制权已转移至宗申集团董事局主席左宗申 [14][15] 法律诉讼进展 - 涂建华起诉要求赔偿其在隆鑫通用504,172,175股股票对应的权益损失,暂计3089.41万元 [13] - 起诉理由为管理人擅自变更重整方案,未经债权人会议和法院批准 [13] - 北京朝阳法院已受理此案,案号为(2025)京0105民初5996号 [16] - 专业律师认为此类原实际控制人起诉管理人的案例较为罕见 [16]
昔日园林“龙头”企业长达数年财务造假,ST东园数万股民可寻求索赔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2 16:56
目前,*ST东园的索赔正在征集中。受损股民是否符合索赔条件?索赔流程是怎样的?股民朋友可联系 《投资快报》股票维权咨询、新闻报料渠道(微信:tz315-wh)。报社将组织专业的金融315团队,为 广大投资者提供一站式咨询,协助投资者通过法律途径及时挽回投资受损。 根据披露的违法事实,*ST东园的财务"魔术"集中在广西贵港市覃塘区全域旅游PPP项目。2019年12 月,公司在调减项目成本2232.19万元时,故意隐瞒关键财务调整,直至2022年才姗姗来迟地调减营业 收入。这一操作如同多米诺骨牌,导致2019年虚增收入、利润及资产各3541.84万元,2020-2021年持续 虚增资产,2022年又突然"变脸"虚减收入利润。更令人咋舌的是,其发行的"20东林G1"公司债券募集说 明书竟直接采用虚假财务数据,将造假范围从股市延伸到债市,形成横跨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信息欺诈。 *ST东园现状:困境中求生存 记者 萧峰 曾几何时,北京东方园林环境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简称:*ST东园,证券代码:002310)以园林行业龙 头之姿,在资本市场风光无限,其股价走势也曾牵动着无数投资者的心弦,被誉为"绿色经济的璀璨明 珠"。然而,一 ...
都市车界|众泰造假敲响行业警钟:中国汽车淘汰赛,淘汰的究竟是谁?
齐鲁晚报· 2025-05-22 12:12
财务造假与监管处罚 - 公司因连续四年财务信息披露不准确被浙江证监局出具警示函,违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7名高管被采取监管措施[1] - 2025年1月公司承认2021年至2024年半年度财务数据存在重大错误,涉及收入确认、成本计量、资产减值等关键领域[3] - 董事长胡泽宇、财务总监朱谷等高管因未勤勉尽责被追责,监管部门认定其行为违反"真实、准确、完整"的信息披露核心原则[3] 经营与财务状况 - 2024年公司仅售出14辆库存车,新车产量为零,营业收入同比下滑23.96%至5.58亿元,净利润亏损10亿元[4] - 截至2025年一季度总资产35.05亿元,总负债33.68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96.1%[4] - 2019年破产重整后注入20亿元资金仍未能扭转颓势,连续六年累计亏损达253亿元[3][4] 高管薪酬与治理问题 - 2024年董监高薪酬总额逆势增长61%,董事长胡泽宇年薪逼近200万元,与业绩亏损形成强烈反差[4] - 审计专家指出公司自2019年重整后内部控制体系形同虚设,财务造假可能成为掩盖亏损的手段[3] - 行业分析师认为公司战略短视,重整后未建立有效研发体系,产品仍停留在国五标准[5] 车主权益与售后危机 - 数万名车主面临"厂家缺货无法维修"、"质保期内配件断供"等问题,部分车主需自费3万元从报废车拆解配件[5] - 法律专家指出公司负债率达96%,若进入破产清算程序,车主的10年期零部件供应权益将难以保障[5] 行业影响与重整建议 - 专家建议破产重整需引入具备新能源技术实力的战略投资者,盘活整车生产资质和产能[5] - 审计专家呼吁建立财务造假"黑名单"制度,对连续三年重大会计差错企业强制退市[5] - 公司股价较历史高点缩水超90%,2025年5月22日报2.22元/股,总市值111.94亿元[5] 行业发展启示 - 事件反映中国汽车产业淘汰赛加剧,依赖"山寨"和资本运作的企业面临生存危机[5] - 在新能源与智能化浪潮下,坚持技术创新、尊重市场规则的企业才能存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