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种业
icon
搜索文档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强调统筹指导构建新发展格局 推进种业振兴 推动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新华网· 2025-06-06 11:16
构建新发展格局 -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举措,需保持战略定力并统筹各地区各部门工作[1][2] - 当前在科技自立自强、经济循环畅通、扩大内需、绿色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方面取得良好开局,但仍需解决突出问题[3] - 需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领域改革及全国协同发展推动战略转型,强化资源配置效率和民生改善[3] 种业振兴 - 种源自主可控上升至国家安全战略高度,需集中力量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2] - 当前种业基础仍薄弱,需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农业生物育种攻关及南繁硅谷等创新基地建设[4] - 将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优化要素集聚环境,并加强全链条监管打击侵权行为[4] 青藏高原生态保护 - 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刚性约束,需坚持系统治理和生态安全红线[5] - 将发展高原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探索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路径[5] - 已通过生态修复、补偿机制和基础设施建设有效遏制生态恶化趋势[4] 自贸试验区改革 - 需对标国际经贸规则推动制度创新,加大自贸试验区自主权并集成改革成果[2][6] - 现有21个自贸试验区形成全国试点格局,推出高水平制度创新并建成领先产业集群[6] - 目标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贸园区,强化开放与安全的统筹[6]
李荣灿在陵水黎族自治县开展提案督办
海南日报· 2025-06-06 07:34
海南日报椰林6月5日电(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黎鹏 通讯员 李发强)6月5日,省政协主席李荣灿在 陵水黎族自治县围绕"推进南繁种业持续健康发展"等提案开展专题调研,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 书记关于南繁硅谷建设及种业发展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重视委员提案,加大办理力度,更好推动南繁 种业高质量发展。 李荣灿来到上海市南繁科研育种基地,详细了解基地功能布局、土地流转、种子育培等情况。他指 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海 南加强南繁基地建设责无旁贷。省政协委员聚焦南繁种业的提案着眼粮食安全和种业发展这个国之大 者,站位高、选题准、建议实。各有关承办单位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持续提升提案办理质效,深 入研究提案反映的突出问题,加快破解堵点难点,全面建设南繁育种公共服务体系,为南繁育种单位提 供全链条、一站式配套服务。 李荣灿来到黎族传统村落文罗镇五星村,走访看望住琼全国政协委员黄丽萍,并与她深入交流履职 情况和体会,对她带领村民发展芒果种植、共享农庄和乡村旅游,实现脱贫致富的工作成效表示赞赏, 勉励她立足本职岗位,扎根乡村振兴一线,带领乡亲们做强做大特色产 ...
为中国饭碗装入更多“河套粮” ——内蒙古巴彦淖尔建设黄河流域现代高效农业集聚区
经济日报· 2025-06-06 06:08
高标准农田建设 - 巴彦淖尔市计划用3-5年时间实施六大类19项工程,将全市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高标准农田 [2] - 通过滴灌技术节水30%-50%,肥料利用率大幅提高,采用"公司+村党支部+农户"模式统种统收 [3] - 2024年粮食产量58.7亿斤,计划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165.26万亩,盐碱地治理50万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50万亩以上 [4] 现代农业科技应用 - "5G+智慧种植"示范园区实现手机一键操作精准配水施肥,北斗辅助驾驶系统提升播种效率与质量 [3][4] - 国际农业博览园采用先进栽培技术实现"南果北种",上千栋果蔬大棚带动农民致富 [4] - 2024年牲畜存栏1176.97万头(+0.16%),出栏548.59万头(+1.04%),肉类产量19.81万吨(+2.56%) [10] 种业振兴与育种创新 - 创建小麦、肉羊、玉米等科技创新中心,开展三大作物育种联合攻关,全年计划培育新品种10个以上 [5][8] - "巴麦13号"连续两年创内蒙古小麦高产纪录(2024年亩产705.8公斤),全面超越传统品种 [6][7] - 三瑞农业自主研发葵花种子实现国内品种市场占有率近100%,拥有5600余份种质资源库 [7] 现代畜牧业发展 - 肉羊产业年饲养量超2300万只,年产羊肉30万吨,羊油3万吨,通过产学研合作开发羊尾油系列产品 [9] - 华蒙肉羊养殖实现母羊多产1只羔羊,饲料节约15%,病死率下降30% [9] - 2024年计划投资6亿元建设羊皮食品、羊毛加工等项目,推动"三羊"产业发展 [10] 产业链整合规划 - 培育小麦、肉羊、向日葵等11条重点产业链,推动传统农牧业向精深加工转型 [11] - 建设黄河流域现代高效农业集聚区,打造绿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 [11]
推动现代种业发展,济南多措并举引进种业人才
齐鲁晚报网· 2025-06-05 13:09
济南市人才政策 - 济南市近期出台数字经济、青年科技、银龄、种业四个细分领域人才队伍建设专项政策措施 [1] 种业人才发展措施 - 种业人才是推动现代种业发展的关键动能 济南将围绕种业产业需求推动企业与崖州湾国家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合作引进高层次人才 [3] - 济南将以创建创新创业平台为重点推进全国重点实验室、省级科创平台和企业科研中心建设 [3] - 在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布局建设现代种业产业园包括百亩科创港、千亩农创城、万亩示范区 [3] - 在钢城区布局建设山东未来畜禽种业产业园聚焦动物保护、保种繁育、家畜育种、产业聚集 [3] 种业创新生态构建 - 构建"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创新生态提高种业人才承载能力 [3] - 鼓励种业科技创新带头人组建育种创新联合体加强育种攻关 [3] - 加快实施种业"揭榜挂帅"项目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3] 种业人才认定范围扩大 - 首次将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副首席科学家和主要农作物品种选育人纳入人才分类认定范围 [3] - 对在济南市域内作出较大贡献的其他种业人才可采用"一事一议"方式经专家举荐、行业推荐进行认定 [3]
济南将每年遴选10名左右青年创业人才,给予一次性50万元支持
齐鲁晚报网· 2025-06-05 11:54
济南市青年科技人才支持政策 - 济南市出台《济南市关于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的若干措施(试行)》,围绕"引才、育才、留才、用才"设置五部分共十五条专项行动 [3] - 政策聚焦济南13条标志性产业链和34条重点产业链,重点支持人工智能、高端数控机床与机器人、空天信息、新能源装备等领域 [4] 资金与创业支持 - 每年遴选10名左右优秀青年创业人才,给予一次性50万元资金支持,并纳入海右人才基金重点扶持范围 [4] - 提供"海右人才"政策服务团、金融服务团、法律服务团、知识产权服务团等全链条支持服务 [4] 成果转化与资本对接 - 3年内举办不少于100场高质量青年科技人才推介会和路演活动,采用"基金+项目+人才"模式加速成果转化 [4] - 3年内组织不少于50项青年科技创新"揭榜挂帅"活动,激励青年人才牵头重大任务 [4] 科研项目与资源保障 - 青年人才担纲市级重点科研计划的比例不低于60%,构建"压担子—搭梯子—结果子"闭环培养模式 [5] - 依托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平台提供开放共享科研环境,定期举办沙龙、论坛等活动构建成长生态圈 [6]
财经观察:中国南北方多维度破解大豆难题
环球时报· 2025-06-04 06:53
中国大豆产业现状与技术进步 - 中国大豆年产量从1500万吨增至2065万吨,单位面积产量达133公斤/亩,食用大豆完全自给自足,高蛋白品种出口美国 [5] - 南方高蛋白大豆年增产500万吨,7月抢先上市形成市场竞争力,企业田间抢购现象普遍 [2][5] - 国内大豆消费分食用(1300万吨自给)和饲用/油用(超1亿吨依赖进口)两大市场 [4] 育种技术突破与产业链发展 - 南方团队通过温室实现大豆年杂交4代,培育出"中豆63"等高产高蛋白品种,推动全产业链良性循环 [2][4][5] - 北大荒采用气吸式播种机、北斗导航等技术,机械化率超90%,局部单产达250公斤/亩,接近美国54%水平 [7][8][9] - 国内育种从经验式(1.0)跃升至生物技术结合(3.0),AI和大数据应用成追赶美国4.0时代关键 [8][9] 贸易战背景下的产业应对策略 - 关税战促使国内种植意愿提升,企业加大良种投入,育种单位加速新品种研发 [5] - 多元化进口(巴西、阿根廷)、开发盐碱地/海外种植、推广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成为扩产核心手段 [10][11] - 发展植物工厂、研发豆粕替代品(高蛋白玉米)及高效农机以减少收割损失(南方收割损耗率达15%) [11] 区域产业特色与竞争力 - 黑龙江占全国大豆产能近半,北大荒单产200公斤/亩,但积温与降雨量仅为美国主产区一半 [8][9] - 南方团队专注高蛋白食用大豆育种,提前收获抢占市场,形成"科研-企业-农户"闭环推广模式 [4][5]
【榆林】聚力推动农业“芯片”提档升级
陕西日报· 2025-05-30 06:50
近年来,榆林全面加快现代种业振兴步伐,制定出台《榆林市关于支持现代种业高质量发展政策的 实施细则》,明确提出对科研机构(单位)、种子企业、开展良种推广的新型经营主体每年给予1000万 元资金支持。榆林日前已向20家种业企业、科研单位发放奖补资金482万元。 近日,在陕西大地种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地种业公司")组培中心,工作人员忙着查 看通过茎尖剥离、组织培养、病毒检测后筛选出的马铃薯、红薯脱毒试管苗长势。在实验室的无菌条件 下,脱毒试管苗将通过快繁技术繁殖出大量脱毒苗。半个月后,这些脱毒苗将会被移植到潮汐智能育苗 温室。 为确保脱毒苗快速成长,潮汐智能育苗温室温度常年保持在25至35摄氏度。"我们采用离地苗床设 计,离地70厘米的高度不仅为脱毒苗提供了更好的生长环境,还方便了工人作业。无土栽培使用的蛭石 一年一换,更好地保证了种薯整体品质。"5月21日,大地种业公司总经理郝永康说。 近年来,榆林持续开展种业振兴"五大行动",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聚力推动农业"芯 片"提档升级。大地种业公司的蓬勃发展,是榆林聚力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建设陕西"第二粮 仓"的生动写照。 据了解,大地种业公司 ...
留住舌尖上的“儿时味道”(话说新农村)
人民日报· 2025-05-30 06:14
如今,"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越来越丰富,有机绿色蔬菜、名优特新农产品、反季果蔬琳琅满目。 然而,面对越来越多的选择,有一种味道格外令人惦念,那就是"儿时味道",是小时候味蕾感受米面 香、瓜果甜的初体验。这种味道即便过了很多年,依然令人心心念念。 舌尖上的"记忆",牵出一道种业振兴的大课题。在努力创新品种的同时,如何找到、用好老品种资源, 还原"儿时味道"? 啥是老品种?就是那些各具特色的农家种、地方品种。"儿时味道"难觅,其实跟过去一段时间老品种总 体数量减少有关。这背后,也有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过去,农民年复一年留种子,农家种悬在屋檐房 梁下,藏在木柜瓦罐里,代代相传;如今,自家留种已不多见,取而代之的是到市场上买种子。一来更 方便,二来不少商品种子经过科技之手"点拨",产量高、性状优、抗病虫害能力强,自然被农民们喜 爱。 一南一北的两则消息,让人忆起舌尖上的"儿时味道"。在浙江,首次公布的农业种质资源普查行动成果 显示,消失近20年的北港猪重新回到人们视线,口感细腻软糯的温岭小洋薯走向产业化开发。在北京, 农技人员用新技术复活老种子,入口甜香的核桃纹白菜、沙瓤的"苹果青"番茄等又回到市民餐桌。老品 ...
为金融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保驾护航
金融时报· 2025-05-29 11:18
货币政策与信贷支持 - 中国人民银行海北州分行通过货币信贷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降低贷款利率,2025年一季度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 01%,同比下降24个基点,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3 94%,同比下降23个基点 [1] - 2025年一季度全州累计投放支农支小再贷款6 36亿元,覆盖5175户农牧户和28家涉农小微企业 [1] 涉农贷款与产业支持 - 截至3月末海北州粮食生产贷款和其他重要农产品生产贷款余额48 44亿元,其中种业振兴贷款余额1 53亿元 [2] - 涉农贷款余额84 86亿元,同比增长3 7%,农牧户生产经营性贷款余额68 57亿元,同比增长4 6% [2] - 金融机构创新推出牦牛/白藏羊产业链经营贷、马铃薯/油菜产业贷、整村授信"村村贷"等特色产品 [2] 财政与金融协同机制 - 配合财政局对14户小微企业给予支小支农贷款贴息,对8家银行机构给予风险补偿,对1家担保机构给予降费奖补,累计补贴605 67万元 [3] - 联合财政局等举办2场政银企对接会,促成融资合约3933万元 [3] - 联合金监局对12家金融机构开展乡村振兴考核评估,优化金融服务质效 [3]
中原粮仓的“芯”动能——“打赢这一战 底气从何来”系列观察之四
河南日报· 2025-05-29 06:40
河南种业发展现状 - 河南种业从解决"吃得饱"转向保障"吃得好",从应对"靠天收"到实现"科技赢",致力于让每一粒种子都成为丰收的希望 [2] - 河南品种选育与需求同频共振,新品种选育水平全国领先 [3] - 2021年以来河南通过国审小麦新品种162个,占全国30.7%,居全国第一 [6] - "新麦58"和"郑麦918"分别以1618万元和1918万元刷新我国小麦单品种生产经营权转让纪录 [6] - "新麦58"荣获2023年农业农村部全国优质小麦产业发展大会优质强筋小麦金奖 [6] - 河南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7%,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超45% [14] 育种技术创新 - 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推动育种技术变革,现代农业"芯片"不断升级 [9] - 智能温室通过智能控温调湿系统模拟不同生长环境,缩短冬小麦春化过程,将传统10年育种周期大幅缩短 [10] - 植物CT扫描仪能多角度精准捕捉育种材料关键表型特征,解决人工定性判断的局限性 [11][12] - AI技术赋能表型采集和育种决策,推动从"经验驱动"向"数智驱动"的育种技术革命 [12] - 构建"1个企业+1位首席科学家+N个科研单位和企业"的联合攻关模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13] 代表性品种表现 - "洛旱"系列小麦品种经过4次迭代,抗旱特性保留同时高产、抗逆性提高,主推品种"洛旱22""洛旱28"创造亩产650公斤以上纪录 [3][4] - "郑麦1860"连续3年被列为国家主导品种,在减少肥料使用20%条件下保持稳产 [5] - "郑麦1860"达到优质中强筋标准,商品性好、出粉率高,山东鲁花面粉食品计划收购20万吨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