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财务造假
icon
搜索文档
85%利润是假的!股价高点已跌超80%!昔日龙头企业1.12亿造假案曝光...股东人数仍近7万,下周何去何从
雪球· 2025-06-22 10:16
突发ST事件 - 任子行因财务造假被证监会认定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股票将于6月24日起被实施ST警示,简称变更为"ST任子行" [1] - 公司连续三年虚增收入1.12亿元,被处以500万元罚款,相关责任人合计罚款700万元 [1] - 股东人数近7万人,股票停牌1天后复牌,日涨跌幅限制仍为20% [6][7] 财务造假细节 - 造假主要源于对子公司北京亚鸿的失控,2015-2017年分三次收购后,北京亚鸿独立运营并沿用原管理团队 [8] - 2020-2022年上半年通过无商业实质的购销合同虚增收入:3695万元(占4.21%)、4844万元(占6.97%)、2693万元(占10.81%) [8] - 同期虚增利润:1941万元(占85.93%)、3732万元(占70.03%)、1656万元(占30.79%) [8][9] 处罚措施 - 证监会依据《证券法》对公司责令改正、警告并罚款500万元,对景晓军、林飞各罚250万元,李志强、马萍各罚100万元 [11][12] - 公司承诺加强子公司管控和财务监督,提升信披质量 [13] 公司历史与现状 - 主营业务为网络审计与数据安全,曾为网络安全龙头企业,2015年股价达102.85元(前复权),市值超百亿 [19][20] - 2014-2016年尝试进军游戏业务但失败,2021年出售相关子公司聚焦网络安全主业 [22] - 2024年营收4.72亿元,较2022年7.3亿元缩水35%,净利润亏损3962万元,股价较高点跌超80% [23][24]
瑞贝卡频收警示函 “二代”接班4年遭遇增长瓶颈
中国经营报· 2025-06-22 03:54
公司治理与内控问题 - 公司在2024年收到两张警示函,涉及信披违规、非经营性资金占用及高管薪酬未经股东大会审议等问题 [2] - 2024年大股东非经营性资金占用累计发生金额约10.54亿元,其他关联资金往来累计发生金额超23亿元 [2] - 公司未在会计年度结束后一个月内披露2024年度业绩预告,违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 [2] - 2023年年末存货跌价准备计提不充分,且在相关财报中未披露与关联方的资金往来 [3] - 公司存在虚增货币资金、调减其他应收款等会计差错,2022年调减货币资金2.285亿元,2023年调减3.097亿元 [4] - 控股股东旗下地产、水业、酒店等18家公司涉及其他关联资金往来,2024年累计发生金额超23亿元 [5] - 与自然人宋丹丹相关的3家公司存在其他关联资金往来,涉及金额分别为6.68亿元、5.51亿元和10.86亿元 [6] 财务表现与经营状况 -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39亿元,同比微增1.1%,净利润亏损1.18亿元,第四季度亏损1.28亿元 [3] - 公司上市21年以来首次出现亏损,2024年净利润亏损1.176亿元 [3][8] - 2021年至2024年,公司营收从15.66亿元缩水至12.39亿元,较巅峰期22.64亿元下滑超四成 [8] - 2021年净利润为6021万元,2023年缩水至1230万元,2024年亏损超过郑文青掌舵后的盈利总和 [8] - 2024年销售费用为2.26亿元,同比增长61.87%,广告宣传费从462万元增至7060万元,服务费从1803万元增至2552万元 [9] 市场与业务布局 - 公司销售主阵地集中在海外,2024年境内营收占比仅23.5%,非洲、美洲、欧洲营收占比分别为36%、28.7%和2.3% [9] - 2024年非洲市场营收同比下滑17.8%,因非洲多国货币剧烈波动导致消费者购买力降低 [10] - 公司加强跨境电商新渠道宣传推广,但初期投入大、培育周期长,对现金流构成压力 [9] - 全球贸易环境不确定性增加,包括国际贸易政策变化、关税壁垒提高及汇率波动等风险 [10] - 物流成本上升和配送效率提升是公司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10]
停牌!300311,将被ST
中国基金报· 2025-06-21 19:26
公司财务造假及处罚 - 公司因财报造假收到证监会《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将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ST)[2] - 2020年至2022年上半年虚增营业收入分别为3695万元、4844万元、2693万元,占当期报告金额的4.21%、6.97%、10.81%[5] - 同期虚增利润总额1940.69万元、3731.74万元、1656.09万元,占当期报告绝对值85.93%、70.03%、30.79%[5] - 公司被责令改正并罚款500万元,董事长景晓军、董事林飞各罚250万元,财务总监李志强、子公司财务经理马萍各罚100万元[8] 造假具体操作 - 子公司北京亚鸿通过无商业实质的购销合同作为资金通道,导致2018年后联合体项目收入虚增[4] - 2023年2月《募集说明书》引用了2020-2021年虚假营业收入数据[5] - 董事长未有效管控子公司核算,财务总监未监督子公司报表异常,直接责任人参与设计错误核算模式[7] 公司经营及市场表现 - 2024年主营收入中网资管理占比50.94%(2.41亿元),网络安全占比45.36%(2.14亿元)[11] - 净利润自2019年起连续7年亏损,扣非净利润连续8年亏损,2025年Q1净利润-3733万元、扣非净利润-3992万元[12] - 2024年营业总收入4.72亿元同比降22.42%,归属净利润-3.96亿元但同比改善68.05%[13] - 截至2024年6月20日总市值43.18亿元[14] 股票交易调整 - 股票自2025年6月24日起被ST,简称变更为"ST任子行",日涨跌幅限制保持20%[10] - 公司2012年4月创业板上市,业务覆盖网络安全、工业互联网安全等领域[10]
连续多年财务造假,*ST锦港被终止上市,一季度末有近8万股东
搜狐财经· 2025-06-21 11:47
公司退市决定 - 上海证券交易所决定终止*ST锦港股票上市 [1] - 公司股票进入退市整理期起始日为6月30日 交易期限为15个交易日 预计最后交易日为7月18日 [3] - 首个交易日无涨跌幅限制 其他交易日涨跌幅限制为10% [3] 财务造假事实 - 辽宁证监局认定公司2022至2024年通过虚假贸易业务及跨期确认港口包干作业费收入虚增利润 [3] - 2022年年度报告 2023年年度报告 2024年第一季度报告存在虚假记载 [3] - 证监会认定公司2018年至2021年年度报告存在虚假记载 [3] - 2020年至2023年年度报告连续4年虚假记载 触发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 [3] 公司背景 - 1993年进行股份制改造 成为中国第一家政企分开实行股份制经营的港口 [3] - 主营业务包括油品业务 粮食业务 杂货业务 集装箱业务 [3] 股东情况 - 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股东总户数为7 88万户 较2024年年末减少3 913户 [4]
600190,退市!
中国基金报· 2025-06-21 08:23
露。 *ST锦港将成为A股"港口退市第一股"。 *ST锦港(600190)6月20日晚间公告, 公司今日收到上交所出具的自律监管决定书,因2020年至 2023年年度报告连续4年存在虚假记载,上海证券交易所决定终止公司股票上市。 公司将于6月30 日进入退市整理期,预计最后交易日为7月18日。公司股票终止上市后,将转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 让系统进行股份转让。 5月29日,*ST锦港收到辽宁证监局的《行政处罚决定书》, 认定公司及相关责任人员存在多项违法 事实,公司股票已于5月30日起停牌。 《决定书》显示,2022至2024年,公司通过虚假贸易业务及跨期确认港口包干作业费收入等方式虚 增利润,《2022年年度报告》《2023年年度报告》《2024年第一季度报告》存在虚假记载。其 中,2022年虚增利润3610.45万元,占当期报告披露利润总额的22.46%;2023年虚增利润 6808.78万元,占当期报告披露利润总额的65.96%;2024年第一季度虚增利润1537.75万元,占当 期报告披露利润总额的62.05%。 此外,公司还存在未按期披露《2024年半年度报告》,未及时披露关联交易,《2022年年度报 ...
*ST锦港重大违法退市落锤 巨额罚款让违法者付出代价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6-20 22:11
公司退市决定 - 锦州港股份有限公司(*ST锦港)因财务造假被交易所终止上市 [1] - 公司股票将进入15个交易日退市整理期后摘牌 [1][2] - 2022年至2024年通过虚假贸易及跨期确认收入虚增利润 [1] 财务造假事实 - 2018年至2023年连续6年年度报告存在虚假记载 [2] - 2020年至2023年连续4年造假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 [2] - 两次行政处罚涉及罚款合计超6000万元 [3] 监管处罚措施 - 公司及11名责任人被行政处罚合计罚款3860万元 [2] - 时任财务总监被采取10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2] - 上交所同步作出公开认定、公开谴责等纪律处分 [3] 刑事追责进展 - 部分相关责任人已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3] - 2024年证监会向公安机关移送犯罪案件和线索178件 [3] 投资者权益保护 - 适格投资者可通过民事诉讼等途径依法维权 [4] - 最高人民法院与证监会联合发文强化投资者保护 [4] - 常态化开展证券纠纷代表人诉讼落实民事赔偿优先 [4]
财务造假,退市!
证券时报· 2025-06-20 22:10
公司退市及财务造假 - 公司因2020年至2023年年度报告连续4年存在虚假记载被上交所终止股票上市 将于6月30日进入退市整理期 预计最后交易日为7月18日 终止上市后转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 [1] - 公司2022至2024年通过虚假贸易业务及跨期确认港口包干作业费收入虚增利润 2022年虚增利润3610.45万元占当期利润总额22.46% 2023年虚增6808.78万元占比65.96% 2024年一季度虚增1537.75万元占比62.05% [3] - 公司2018年至2021年年度报告也存在虚假记载 连续多年财务造假行为被证监会行政处罚 [4] 关联交易及信息披露违规 - 公司未按期披露2024年半年度报告 未及时披露关联交易 2022年关联交易32.18亿元占净资产47.63% 2023年56.61亿元占82.73% 2024年上半年68.84亿元占121.86% 2024年下半年10.07亿元 [4] - 公司《2022年年度报告》《2023年年度报告》《2024年半年度报告》存在重大遗漏问题 [4] 行政处罚及财务状况 - 辽宁证监局对公司处以2000万元罚款 对11位责任人合计罚款3860万元 个人罚款金额80万至650万元不等 [5] - 2024年公司经审计期末净资产为负值 年报被审计机构出具无法发表意见的审计报告 截至2025年一季末仍资不抵债 [6]
定了!这家公司进入退市整理期!
国际金融报· 2025-06-20 21:45
公司退市决定 - 公司收到上海证券交易所自律监管决定书,终止公司股票上市,包括A股和B股,证券简称为*ST锦港、*ST锦港B,证券代码为600190、900952 [1] - 公司股票进入退市整理期的起始日为2025年6月30日,预计最后交易日期为2025年7月18日,退市整理期的交易期限为15个交易日 [3] 财务造假情况 - 公司2022年虚增利润3610.45万元,占当期报告披露利润总额的22.46% [3] - 公司2023年虚增利润6808.78万元,占当期报告披露利润总额的65.96% [3] - 公司2024年第一季度虚增利润1537.75万元,占当期报告披露利润总额的62.05% [3] - 公司2018年—2021年累计虚增收入约86.24亿元,累计虚增利润约1.79亿元 [4] - 公司2018年—2024年连续7年均在财务造假 [5] 退市原因及背景 - 公司2020年至2023年年度报告连续4年存在虚假记载,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 [3] - 公司此前收到中国证监会辽宁监管局《行政处罚决定书》,认定公司多份定期报告存在虚假记载 [3] - 公司财务造假行为主要为满足银行贷款需求,做大了收入和利润 [4] A股市场退市情况 - 2025年以来,A股市场已有13家公司完成退市 [5] - 退市原因包括面值退市(5家)、市值退市(3家)、主动申请退市(2家)、重大违法强制退市(2家)、吸收合并退市(1家) [5]
定了!这家公司进入退市整理期!
IPO日报· 2025-06-20 21:44
*ST锦港终止上市事件 - 公司收到上海证券交易所自律监管决定书 股票将于2025年6月30日进入退市整理期 预计最后交易日为2025年7月18日 退市原因为重大违法强制退市 [1][2] - 公司2020年至2023年年度报告连续4年存在虚假记载 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 [2] 财务造假细节 - 2022年虚增利润3610.45万元 占当期利润总额22.46% 2023年虚增利润6808.78万元 占比65.96% 2024年第一季度虚增利润1537.75万元 占比62.05% [2] - 2018-2021年累计虚增收入86.24亿元 其中2018年21.2亿元 2019年39.47亿元 2020年24.82亿元 2021年0.75亿元 [3] - 2018-2021年累计虚增利润1.79亿元 其中2018年0.21亿元 2019年0.39亿元 2020年0.44亿元 2021年0.75亿元 [3] - 2018-2024年连续7年存在财务造假行为 [4] A股退市市场情况 - 2025年以来A股已有13家公司完成退市 其中5家触及面值退市 3家触及市值退市 2家主动申请退市 2家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 1家因吸收合并退市 [4]
股民需要更多的“顶格处罚”
国际金融报· 2025-06-20 09:57
监管处罚案例 - 广道数字因2018-2024年上半年财务造假被顶格处罚 虚增营收14.65亿元(占各期营收超85%) 虚增成本7.54亿元 公司罚款1000万元(法定上限) 实控人金文明罚款1500万元并终身禁入 财务负责人赵璐罚款500万元并终身禁入 其他责任人罚款50万-250万元 公司已披星戴帽(*ST广道) 或成北交所首家因重大违法强制退市公司 [2] - 东旭光电因2015-2022年虚构业务向大股东输送资金95.95亿元 利用虚假财报骗取75.65亿元再融资 实控人及控股股东东旭集团各罚3.78亿元(募资额5%上限) 公司2024年已因面值退市 此次为退市后追责 [2] 监管趋势变化 - 当前处罚力度显著大于以往 过去类似违规通常仅处罚责任人30万-50万元并禁入市场若干年 上市公司罚款金额有限 [3] - 监管层通过顶格处罚释放对证券市场违法零容忍信号 体现打击财务造假的决心 [3] 处罚效果分析 - 现有处罚力度与造假危害不完全匹配 广道数字虚增14.65亿元仅罚1000万元 东旭光电挪用95.95亿元仅罚3.9亿元 [3] - 广道数字保荐机构五矿证券设立2.2亿元赔付基金 仍未能覆盖股民全部损失 [3] 市场信心建设 - 提升上市公司信息透明度与真实性是挽回股民信心的关键 [4] - 需建立民事索赔与刑事追责相结合的立体化惩戒机制 实现高效追责与低成本赔偿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