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搜索文档
国常会:进一步强化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创新消费投资场景
北京商报· 2025-08-22 22:25
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 - 政策在稳投资、扩消费、促转型、惠民生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1] - 需加强统筹协调和完善实施机制以更好发挥扩大内需作用 [1] - 将强化财税金融政策支持并创新消费投资场景 [1] 体育产业发展 - 研究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1] 专项工程与安全生产 - 审议通过《"三北"工程总体规划》 [1] - 部署开展海洋渔船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 [1]
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听取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情况汇报等
证监会发布· 2025-08-22 20:18
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 - 政策在稳投资、扩消费、促转型、惠民生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2] - 需加强统筹协调和完善实施机制以更好发挥扩大内需作用 [2] - 将严厉打击骗补套补行为确保补贴资金实效 [2] - 进一步强化财税金融政策支持并创新消费投资场景 [2] 体育产业和体育消费发展 - 增加体育产品供给和丰富体育赛事活动以培育产业增长点 [3] - 激发体育消费需求并拓展消费场景满足群众升级需求 [3] - 鼓励各地举办体育消费活动和实施消费惠民举措 [3] - 调动市场力量提高体育经营主体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3] 三北工程建设 - 实施三北工程事关国家生态安全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3] - 加强规划统筹衔接实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 [3] - 落实财税土地政策引导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多效益共赢 [3] - 压实后期管护责任并建立长效机制鼓励经营主体参与 [3] 海洋渔船安全生产 - 开展专项整治与渔业高质量发展相结合 [3] - 支持老旧渔船改造提升和加强渔港建设管理 [3][4] - 提高渔民安全素养并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强化监管 [4]
国常会,重要部署
中国基金报· 2025-08-22 20:14
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 - 政策在稳投资、扩消费、促转型、惠民生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2] - 需加强统筹协调和完善实施机制以更好发挥扩大内需作用 [2] - 将强化财税金融政策支持并创新消费投资场景以释放内需潜力 [2] - 严厉打击骗补套补行为确保补贴资金实效性 [2] 体育产业和体育消费发展 - 增加体育产品供给和丰富赛事活动以培育产业增长点 [3] - 激发消费需求并通过拓展场景及举办活动满足升级需求 [3] - 调动市场力量提升经营主体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3] - 推动体育用品升级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3] 三北工程生态建设 - 实施国家重大战略事关生态安全及永续发展 [3][4] - 加强规划统筹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 [3][4] - 落实财税土地政策引导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多效益共赢 [4] - 建立长效机制压实后期管护责任 [4] 海洋渔船安全生产 - 开展专项整治结合渔业高质量发展 [4] - 支持老旧渔船改造和加强渔港建设管理 [4] - 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安全监管全链条水平 [4] - 提高渔民安全素养实现本质安全全要素提升 [4]
国常会:研究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证券时报网· 2025-08-22 19:22
政策动向 - 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释放体育消费潜力 [1] - 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1]
国家体育总局:截至2024年底体育领域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146家
证券日报· 2025-08-20 07:30
行业规模与增长 - 体育产业总规模近五年年均增速超10% 2023年达3.67万亿元[1] - 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6% 2023年达1.49万亿元占GDP比重1.15%[1] - 冰雪产业规模从2020年3811亿元增至2024年9700亿元 年均增长26.3%[1] 消费与市场表现 - 40个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2020-2023年居民体育消费总额增长超千亿元[1] - 2024年户外运动线上消费人次约2亿 消费总额超3000亿元[2] - 2024年水上运动产业规模达4386亿元 同比增长18.7% 参与人数突破1.2亿[3] 产业结构升级 - 体育服务业占比提升 从2020年68.7%增至2023年72.7%[2] - 体育制造业提质增效 2024年底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达146家较2022年翻倍[2] - 碳纤维自行车、智能健身器材等高新技术产品广泛应用[2] 基础设施与参与规模 - 截至2024年底建成健身步道17.18万条总长40.75万公里[3] - 飞行营地、汽车营地达2055个 滑雪场地914个[3] - 钓鱼爱好者约1.5亿人 飞盘玩家约300万人相关社团超1500个[3] 赛事经济带动效应 - 2024年上半年7地监测511场重点赛事带动体育及相关消费超160亿元[4] - 场均带动消费超3000万元 群众赛事如"村超"直接拉动地方消费[3][4] - 行业将推动赛事成为激活消费和拉动经济的强引擎[4]
体育领域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146家
证券日报· 2025-08-20 07:28
行业规模与增长 - 体育产业总规模2023年达3.67万亿元 年均增速10.3% [1] - 产业增加值2023年达1.49万亿元 年均增速11.6% [1] - 冰雪产业规模从2020年3811亿元增至2024年9700亿元 年均增长26.3% [1] 经济贡献与结构 - 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15% [1] - 体育服务业占比从2020年68.7%提升至2023年72.7% [2] -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146家 较2022年底翻倍 [2] 细分领域发展 - 户外运动2024年线上消费总额超3000亿元 消费人次约2亿 [2] - 水上运动2024年参与人数突破1.2亿 产业规模4386亿元同比增长18.7% [3] - 钓鱼爱好者约1.5亿人 飞盘玩家约300万人 [3] 基础设施与消费 - 健身步道达17.18万条总长40.75万公里 [3] - 飞行营地及汽车营地达2055个 滑雪场地914个 [3] - 40个试点城市2020-2023年体育消费总额增长超千亿元 [1] 赛事经济带动效应 - 7地511场重点赛事带动消费超160亿元 场均超3000万元 [4] - "村超"等群众赛事直接拉动地方消费 [3] - 政策将推动赛事成为消费激活和经济拉动强引擎 [4]
体育产业年均增速超10%,“顶流”项目不断换位
第一财经· 2025-08-19 15:47
体育产业总体发展 - 体育产业增加值以年均11.6%速度增长 2023年占GDP比重达1.15% [1][3] - 2023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达3.67万亿元 年均增速10.3% 增加值1.49万亿元 [3] - 近五年体育产业总规模年均增速超10% [1] 细分领域表现 - 冰雪产业规模从2020年3811亿元增至2024年9700亿元 年均增长26.3% [3] - 体育服务业占增加值比重从2020年68.7%提升至2023年72.7% [4] - 2024年户外运动线上消费人次约2亿 消费总额超3000亿元 [5] - 2024年水上运动参与人数突破1.2亿 产业规模4386亿元 同比增长18.7% [5] 产业促进措施 - 推出81个国庆春节体育旅游精品线路 19个户外运动精品线路 26个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 [3] - 40个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2020-2023年体育消费总额增长超千亿 [3] - 实施"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策略 推动"跟着赛事去旅行" [1] 企业创新发展 - 体育领域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146家 较2022年底翻一番多 [4] - 碳纤维自行车、智能健身器材等高新技术产品加速推广应用 [4] - 上半年体育用品进出口总额超155亿美元 [3]
发改委谈“苏超”出圈
第一财经· 2025-06-26 17:55
体育赛事与文旅产业融合 - 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苏超")热度攀升,反映出群众对多元化体育赛事和运动健身的高需求,展现出体育赛事和文化旅游产业的巨大潜力 [1] - 国家发展改革委将重点推动三方面工作:拓展全民健身空间载体、加快户外运动高质量发展、创新体育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1] - 发改委推动出台系列政策文件,支持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社会足球场等设施建设,打造绿色便捷全民健身新载体,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 [1] 体育设施建设与户外运动发展 - 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统筹规划运动场地设施建设,挖掘城市"金角银边"空间,提升运动设施可及性和便利性 [2] - 发改委计划到2030年建设100个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完善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推动户外运动产业发展 [2] 群众性赛事活动与经济拉动效应 - 发改委将繁荣群众性赛事活动纳入政策,指导各地推动体育赛事与非遗民俗、旅游观光、餐饮美食深度融合,提升赛事综合价值 [3] - "苏超"对经济的拉动效应远超传统体育赛事,预计撬动超3亿元综合经济效益 [3] - "苏超"的赛事效应外溢到文旅、城市历史文化展现等领域,形成多维度经济增长极 [3] 体育赛事的增量市场与消费潜力 - 体育赛事是典型的增量市场,打造优秀赛事是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4] - "苏超"补足了足球运动的公共价值,提升了体育赛事提振居民消费的经济功能,释放了未充分激活的体育消费潜力 [4] - 下一步将在江苏探索"苏超"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全国层面推广"苏超"经验,因地制宜形成各地特色发展 [4]
迸发流量促消费,“苏超”发展的必然逻辑与实践启示
新华日报· 2025-06-17 05:04
苏超现象的核心观点 - 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苏超")成为现象级传播话题,是文体旅商融合发展的生动样本,其成功背后蕴含历史、经济、文化及体育发展的多重必然性 [2][3] - "苏超"通过赛事锚点推动体育与文旅、传媒、城市深度融合,形成消费增长新模式,如持球票免费开放景区、推出文旅套餐、利用传媒IP变现等 [5][6][7] - 赛事场均上座人数突破万人,带动江苏三市(南京、苏州、常州)人均体育消费支出超3000元,并激活全国体育产业规模从2014年1.35万亿元增至2023年3.67万亿元的潜力 [3][4] 历史与经济基础 - 江苏完善的城市建设、交通网络及产业基础为"苏超"提供发展基本盘,2025年省政府明确要求发挥联赛撬动作用促进文旅体商融合 [3] - 江苏作为经济大省,首批体育消费试点城市的经济动能形成政府投入、企业赞助、居民消费的正向循环 [3] 文化与传播创新 - "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等网络梗折射江苏各市文化自信与归属感,强化赛事传播力 [3] - 传媒融合方面,央视频、爱奇艺等平台多载体转播,官媒创意文案及特许文创产品实现破圈传播,如《新华日报》赛前海报和"江苏超会赢"IP [6] 产业融合实践 - 文旅融合:南通、苏州等地向持票球迷免费开放景区,常州推出"9.9元门票+萝卜干"套餐,带动"一日游"消费新风尚 [5] - 城市融合:无锡、苏州等利用县域专业足球场(如昆山奥体中心)盘活体育资源,商业综合体LED宣传及球迷优惠促进"体育+商业"场景 [7] 可持续发展路径 - 江苏层面需将赛事品牌常态化,完善组织机制并推动基层足球发展,扩大青训与社区参与 [8] - 全国层面建议推广"苏超"经验,结合地方特色发展跨区域联赛,同时借鉴欧美职业联赛模式提升竞技与运营水平 [9]
“苏超”出圈,彰显中国体育消费巨大潜力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04 02:04
体育赛事创新模式 - "苏超"联赛前两轮12场比赛场均观众达8798人次,超过同期中甲联赛上座率,第三轮在端午假期几乎场场爆满 [1] - 联赛516名球员中65%来自非职业群体(教师、学生、快递员等),采用"全民参与+城市荣誉"理念和"一城一队一主场"模式 [1] - 赛事通过低门槛、地域情感连结及文旅配套政策,形成体育、文化、旅游多维度联动的消费链条 [1] 全民健身消费潜力 - 马拉松、Citywalk、露营等非职业运动兴起,显示国内体育消费潜力巨大,推动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 [2] - 参与型体育赛事外地参与者的直接消费对吃住行间接消费带动比例达1:13 [2] - 政府将释放体育消费潜力列为扩大内需重点,文体旅商融合成为乡村振兴和消费增长手段 [2] 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 - 需培育新业态、新场景,从赛事和制造业两端发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与健康中国建设目标融合 [3] - "苏超"案例显示需统筹政府主导与市场化运作(转播权、赞助、周边开发),保持可持续性 [3] - 丰富群众赛事需增加全民健身设施供给,吸引青少年参与,避免昙花一现 [3] 体育资源交易平台建设 - 前海与南方文化产权交易所合作成立体育知识产权与赛事资源交易平台 [4] - 上海政企协同打造体育消费资源整合平台,构建市场化资源流通机制 [4] - 平台旨在实现体育资源精准对接,加速"一赛兴百业"辐射效应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