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高质量充分就业
icon
搜索文档
以数字活力激发就业新质 抖音平台助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实践与启示
经济网· 2025-06-25 18:31
抖音带动就业规模与结构 - 2024年抖音整体带动就业机会超6455万个,其中直接就业4921万个,间接带动上下游就业1534万个[1] - 就业形态涵盖短视频创作者、电商主播、乡村手艺人、城市创业者等多类型群体[1] - 典型案例显示云南绣娘团队通过抖音直播实现非遗绣品订单量翻倍,从业者人均收入提升300%以上[1] - 东莞制鞋企业"金达日美"转型直播带货后盘活产能,带动上下游供应链新增数百个岗位[1] 数字经济重构就业形态 - 就业模式从"标准化"向"弹性化"演进,打破时空限制实现场景化价值变现[2] - 平台经济降低职业门槛,劳动者通过"学习—实践—变现"闭环获得市场认可[2] - 高技能群体如知识付费创作者与普通劳动者均可通过数字平台实现分层就业[2] - 典型案例包括贵州返乡青年成为百万粉丝"乡村博主",城市白领利用碎片时间直播穿搭[2] 直播带岗创新人力资源配置 - 2024年全国人社系统在抖音开展直播带岗4.69万场,吸引24.44万家企业参与[3] - 累计提供岗位348.09万个,成功入职17.98万人[3] - 模式将传统招聘"单向传递"变为"双向互动",通过弹幕互动提升人岗匹配效率[3] - 透明化机制降低供需双方搜索成本,形成线上线下结合的蓝领就业新生态[3] 平台经济赋能就业质量 - 推动城乡劳动力资源配置均衡化,为中西部创造"家门口的就业机会"[1] - 产业链协同效应显著,带动生产制造、物流仓储等传统行业就业[1][2] - 数字技能普及使个体深度参与经济循环,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效率[2][3]
深化改革提高发展的就业带动力
经济日报· 2025-06-24 06:12
就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 就业是经济发展的基本盘和民生改善的温度计 支撑国民经济运行并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1] - 高质量发展需与高质量充分就业协同共进 要求经济政策与就业政策协调联动 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2] - 当前存在人力资源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 包括数字经济人才缺口和区域人才空心化问题 [3] 就业政策与体系建设 - 需加强就业理论研究与智库建设 重点研究就业体制机制改革 就业优先战略实施 科技革命对就业影响及国际合作 [4] - 建立高质量充分就业评估体系 涵盖就业机会 环境 结构 人岗匹配和劳动关系等维度 并强化产业端需求与就业端反馈 [4] - 优化创业支持体系 通过创业培训 服务 孵化和活动四创联动 重点支持高校毕业生 农民工 退役军人等群体创业创新 [6] 人才培养与供需适配 - 促进高等教育人才供需适配 推动青年人才向重点领域 重点行业 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流动 [5] - 提高教育供给与人才需求匹配度 通过职普融通 产教融合 科教融汇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5] - 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 培养创新型 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以适应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 [5]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观察丨“三公里”就业圈平台暖心“不打烊”
新华网· 2025-06-18 14:36
就业服务创新 - 安徽通过"屏对屏"和"键对键"方式优化求职体验,AI模拟面试间提供智能化面试服务并生成诊断报告 [1][2] - 打造"三公里"就业圈平台,求职者可获取周边3公里内岗位信息,今年1-4月已有4.42万人通过该平台就业 [11][14] - 创新设置"妈妈岗"服务台,帮助全职宝妈等群体实现就近就业 [11][14] 招聘活动与岗位创造 - 合肥市举办对接会提供5000个优质岗位,涵盖人工智能等重点产业 [2] - 常态化开展"2+N"特色招聘和"招才引智高校行"活动,集聚高层次人才 [2] - 全省前5月城镇新增就业35.25万人同比增长2.76%,计划全年挖潜扩容岗位110万个以上 [6] 企业支持政策 - 对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等按1000元/人标准发放扩岗补助,并提供社保补贴或岗位补贴 [6] - 加大金融助企力度,优化贷款程序支持稳岗扩岗 [6] - 全省市场经营主体突破840万户,境内上市公司达186家居全国第7 [8][9] 创业生态建设 - 合肥科大硅谷片区新增科技型企业超2500家,培育瞪羚企业140家,集聚人才超7万名 [8] - 组建2万亿公私募"基金丛林",创业担保贷款发放350余亿元居长三角第一 [9] - 实施企业开办"六个一"服务体系,推出个人创业"一件事"服务 [10] 数字化就业服务 - 推进"人工智能+就业"应用,打造数智就业服务模式 [14] - 实现就业公共服务数据共享比对,精准匹配需求并主动推送政策 [14] - 统一全省就业公共服务标识,健全三级联动服务体系 [14]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观察丨政策“组合拳”加大力度稳岗促就业
新华网· 2025-06-18 10:46
政策组合拳稳岗促就业 - 人社部门推出系列政策组合拳,包括延续实施稳岗返还、技能提升补贴等政策,提高稳岗扩岗贷款额度,拓宽扩岗补助政策支持范围 [1] - 一季度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为企业减少成本456亿元,向58.8万户次企业发放稳岗资金35.2亿元,支出就业补贴资金238亿元,发放稳岗扩岗专项贷款1563亿元 [1] 高校毕业生就业支持 -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印发促进青年就业17条政策举措,实施全国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春季专场、国聘行动、百日千万招聘专项行动,发布岗位超千万个 [2] - 启动"三支一扶"计划招募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服务,即将启动就业服务攻坚行动全力稳定青年就业水平 [2] 重点群体就业保障 - 今年脱贫人口务工规模需保持在3000万人以上,保障农村转移劳动力稳定就业 [2] - 针对农民工特别是脱贫人口召开专题会议,明确"两稳定、一防止"目标任务 [2] 职业技能培训 -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联合实施"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行动,连续三年每年补贴职业技能培训1000万人次以上 [2] - 各地推行"岗位需求+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项目化培训模式,聚焦康养托育、先进制造、现代服务、新职业等领域 [3] 就业服务优化 - 动员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组织专场招聘,定向投放岗位帮助劳动者转岗就业 [3] - 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权益保障,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 [3] 政策储备 - 当前就业政策工具箱充足,在激励企业吸纳就业、支持企业稳岗扩岗、促进劳动者提升技能和就业创业等方面都作了政策储备 [4]
特稿|孙明春:“稳就业”的多维内涵与综合对策
第一财经· 2025-06-18 09:33
核心观点 - "稳就业"需兼顾就业总量与结构、数量与质量,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1][2] - 中央政治局会议将"稳就业"列为"四稳"之首,反映其重要性[1] - 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1] 就业总量与结构 - 2025年4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低于政府目标5.5%和历史均值5.2%[3] - 16~24岁人群失业率15.8%,25~29岁人群失业率7.1%,显示年轻人就业压力显著[5] - 需关注年龄、地区、行业、性别等结构性差异,针对性施策[5] 就业数量与质量 - 失业率无法反映就业不足、降级工作、超负荷工作等质量问题[7] - 网约车行业人均订单数从2020年12月至2024年10月下降51%,车均订单数下降55%,导致司机收入减半[8] - 企业就业人员平均周工时从2017年6月45.7小时增至2025年4月48.3小时,超法定44小时[9] 就业感受与预期 - 消费者信心指数中的就业分项未恢复至2022年前水平,显示就业预期疲软[11] - 就业预期影响消费信心,稳定就业预期是消费复苏关键[13] 政策建议 - 加大逆周期调控力度,稳定就业基本盘[15] - 加强青年就业支持,扩大服务业需求及实习机会[16][17] - 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扩大失业保险覆盖面[19][20] - 倡导ESG理念,保护劳动者权益[21] - 完善就业统计体系,增加就业质量指标[22]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启动第六届“百日千万招聘专项行动”
快讯· 2025-06-17 16:55
第六届"百日千万招聘专项行动"启动仪式暨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在山东省青岛市举行。今年,该行动 以"职引未来 筑梦青春"为主题,利用100天左右时间,面向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各类劳动者,开发归 集千万条就业岗位信息,集中组织岗位对接活动,助推高质量充分就业。(界面) ...
市政协举行“请你来协商”月度协商座谈会
杭州日报· 2025-06-16 10:49
就业形势与政策建议 - 当前就业形势总体平稳但面临挑战 需在稳经济基础上扩大就业增量并提高就业质量 [1] - 建议推动就业优先导向更鲜明 完善机制与政策协同 集聚力量推进稳岗扩岗政策 [1] - 提出发挥创业带就业乘数效应 提高技能培训针对性 建立精准匹配系统 [1] - 建议开发新就业增长点 促进灵活就业 提升就业服务水平 [1] 重点行业就业促进措施 - 针对家政行业和康养产业提出高质量就业促进建议 [1] - 聚焦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提出制造业稳岗拓就业方案 [1] - 建议提升职业教育与就业质量的有效衔接 [1] 战略方向与实施路径 - 需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凝聚合力激发拼经济带就业的新动能 [2] - 强调抓"两新"增就业 优服务促就业 兜底线保就业的多元路径 [2] - 提出持续扩容就业岗位 塑造现代化人力资源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2] - 重点抓好特定群体就业工作 提升民生获得感与经济发展支撑力 [2] 政协职能与协作机制 - 政协通过成立课题组开展调研 形成1份主报告及多份子课题报告 [1] - 采用线上线下结合模式 收集213条政协委员网络议政建议 [1] - 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 广集众智凝聚促进高质量就业共识 [2]
以数观势|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擦亮民生幸福底色
南方都市报· 2025-06-14 09:31
就业市场总体情况 - 2024年1至4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2%,4月单月数据为5.1%,环比下降0.1个百分点,显示就业市场韧性 [1] 高校毕业生就业支持 - 全国2575所高校累计走访用人单位46.2万家,拓展岗位471.8万个 [2] - 腾讯计划三年新增2.8万个校招实习岗位,华为2025年拟招聘应届毕业生1万余人,百度未来三年开放超2万个实习岗位 [2] 新就业形态发展 - 全国职工总数4.02亿人中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达8400万人,占比21% [3] - 新就业形态职业伤害保障试点省份将扩大至17个,权益保障持续优化 [3] 政策支持体系 - 五部门联合发布20条就业公共服务体系优化举措 [4] - 江苏宿迁推出覆盖人才发展5阶段的"人才新政16条",上海发布29项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支持措施 [4]
我省构建就业公共服务体系 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
海南日报· 2025-06-11 09:32
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 海南省构建城区步行15分钟、乡村辐射5公里的就业服务网络,通过就业驿站实现求职者与用人单位有效对接 [9] - 就业驿站提供免费技能培训、招聘会等服务,2022年以来累计帮助45万人次务工就业,其中促进困难人员就业1.57万余人 [16] - "海南好就业"小程序累计发布岗位297.92万个,登记求职者23.48万人,浏览量263.59万次 [19] 职业技能培训 - 就业驿站开展多样化技能培训:插花艺术、黎族传统纺染织绣、衣橱收纳、家庭芳疗、美妆技能、精油制作、羽毛球教练等 [10] - 包粽子技能培训帮助学员掌握标准化制作工艺,既可创业也可就业 [10] - 驿站延伸提供就业创业政策宣讲和法律知识讲座服务,成为城乡居民职业提升"充电站" [11] 招聘对接服务 - 就业驿站通过访企拓岗精准匹配需求:齐鲁制药19人通过面试次日上岗,南国食品通过驿站解决生产旺季用工缺口 [12] - 为农业生产基地提供招工服务:单日为多个菠萝种植基地输送78名务工人员 [14] - 保障大型展会用工需求:为消博会精准输送50名促销员 [15] 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 - 计划开展100场访企拓岗活动,组织高校师生参观椰树集团、博鳌乐城等企业 [16] - 依托高校青年人才就业服务站提供精准服务,增强学生就业紧迫感 [16] - 举办系列校园招聘会,覆盖海南职业技术学院、政法职业学院等多所院校 [17] 创新招聘模式 - 推出"夜市"招聘活动:昌江招聘夜市42家企业提供530个岗位 [19] - 采用"线下+线上"方式开展培训,搭建就业平台化解结构性矛盾 [11] - 就业驿站管理员通过"海南好就业"小程序实现"一对一"求职服务跟踪 [20]
发展就业友好型数字经济
经济日报· 2025-06-11 06:16
数字经济与就业关系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正重塑经济社会面貌,需推动其朝就业友好方向演进 [1] - 数字经济发展与就业促进协调联动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基石 [1] 数字经济促进就业提质扩容 - 数字技术催生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创造千万级就业岗位如在线零售、仓储物流、智慧出行驾驶员等 [2] - 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升级,催生智能制造人机协作、智慧农业精准管理等复合型岗位 [2] - 我国庞大市场规模加速新业态衍生,发挥就业"蓄水池"作用 [2] 数字经济提升就业质量 - 数字化工具实现远程协作与弹性工作,增强劳动者自主性与工作满意度 [3] - 在线学习平台提供个性化资源,帮助劳动者持续更新技能以增强职业抗风险能力 [3] - 数字平台降低信息不对称,助力中小微企业及个体劳动者更便捷对接市场需求 [3] 数字经济优化就业结构 - 推动就业结构向高端化、知识化转型,数据分析、算法优化等技能成为岗位必备要求 [4] - 促进劳动力从体力劳动向高认知、创新能力岗位转移,提升全社会人力资本价值 [4] - 加速知识密集型现代服务业发展,提升第三产业在就业中的比重 [4] 数字经济就业挑战 - 人工智能等技术替代程序化岗位如流水线工人、客服等,可能扩大技术性失业风险 [5] - 技能供需错配导致高端人才短缺与传统技能劳动者就业困难并存 [5][6] - 数字鸿沟使农村居民、老年人等群体在获取就业机会时处于劣势 [6] 应对策略与发展方向 - 需将就业优先纳入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建立就业影响评估机制 [7] - 推动"人工智能+"新业态发展,培育数据标注、模型训练等新兴职业 [8] - 加快教育数字化转型,优化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结构以适配产业需求 [8] - 完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创新劳动关系认定标准与社会保险机制 [9] - 加大农村及欠发达地区数字基建投入,实施数字技能普及工程以弥合鸿沟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