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家政行业
icon
搜索文档
年轻人干家政,有人月入过万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4 22:10
行业趋势 - 家政行业从业者超200万人 其中21岁至40岁从业者占比同比提升3.5个百分点 本科及以上高校毕业生人数是2023年的4.2倍[1] - 广东省家政从业人员数量达227.7万 其中26岁至45岁群体数量占比上涨8.1个百分点[6] - 行业人才缺口超过2000万人 具备专业技术知识的高素质家政服务人员短缺问题尤为突出[13] 从业者结构变化 - 年轻从业者比例显著提升 广州"南粤家政"技能大赛中20岁以下选手占比达15.9% 惠州赛区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占比55%[6] - 00后90后从业者被相对较高薪酬水平和较自由工作时间吸引 儿童陪伴师月薪可达1.2万元[1] - 高学历人才加速涌入 本科毕业生转行从事儿童陪伴师 创业团队以88-95后为主[1][6] 职业发展路径 - 员工制管理模式提供明确晋升通道 从一线工作做起两年可晋升为楼盘负责人 管家年薪区间10-30万元[12] - 专业资质认证成为竞争力提升关键 从业者通过考取育婴师/营养师等证书提升薪资水平 培训12天费用4800元[5] - 高素质人才瞄准国际化发展 从业者计划通过考取雅思证书提升英语能力 目标年收入30万元[12] 市场需求特征 - 养老育幼领域需求持续释放 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突破3亿人 3岁以下婴幼儿约达3000万人[13] - 高端服务市场快速发展 整理收纳业务工作室月均收入超10万元[2] - 服务专业化程度提升 儿童陪伴师需承担一对一辅导/作业辅导/接送上下学等综合职能[5] 行业政策支持 - 国家推动高校家政专业建设 全国23所高校开设家政学本科专业 广东省400所院校开设相关专业在校生达26万人[15] - 政策引导家政企业向"员工制"模式转变 通过校企"双师"交流加强专业师资建设[13] - 2019年国务院发布文件要求每个省份至少1所本科高校开设家政服务相关专业[14]
年轻人涌入万亿家政市场:“被高薪和兴趣吸引”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4 17:58
行业就业趋势 - 家政行业从业者超200万人 其中21-40岁从业者占比同比提升3.5个百分点 本科及以上高校毕业生人数是2023年的4.2倍[2] - 广东省家政从业人员达227.7万人 其中26-45岁群体数量占比上涨8.1个百分点[7] - 行业呈现年轻化、高学历化趋势 广州技能大赛20岁以下选手占比15.9% 惠州赛区大专以上学历选手占比55%[7] 从业者薪酬水平 - 儿童陪伴师月薪达1.2万元且包吃住[2] - 中山地区家政人员月薪5000-7000元 旺季可过万 广深等一线城市薪资更高[7] - 管家类职位年薪区间为10-30万元 高管享受利润分红和股权激励[9] 职业吸引力要素 - 较高薪酬水平和自由工作时间构成关键吸引力[3][7] - 职业价值与情绪价值成为入行重要原因 包括儿童陪伴、养老服务、家政收纳等领域[1][3] - 行业年龄包容度高 无35岁门槛限制 提供灵活长久发展空间[3][12] 人才供需状况 - 全国家政用工人员缺口超过2000万人 高素质服务人员短缺尤为突出[11] - 需求结构变化明显 高端服务市场未充分开发 急需高素质人才[11] - 供需不匹配是缺口主因 行业需求与从业者技能素质存在差距[11] 企业创新实践 - 王府管家实行全员员工制管理 提供明确晋升路径 两年可晋升为楼盘负责人[9] - 企业计划培养百名职业经理人 现有员工200人 其中本科以上学历15人含硕士2人[9] - 整理收纳创业团队月均收入超10万元 吸引88-95后年轻员工加入[3][7] 政策与教育支持 - 全国23所高校开设家政学本科专业[12] - 广东省400余所院校开设家政相关专业 在校生达26万人[12] - 政策推动校企"双师"交流 引导企业向员工制模式转变[11] 职业发展路径 - 从业者通过培训考取多项证书 包括育婴师、保教师、营养师和母婴护理等[5] - 职业晋升通道明确 从一线服务逐步走向管理岗位[9] - 从业人员积极提升专业技能 如学习英语、考取雅思等证书以增强竞争力[10]
南京深化集体协商破解家政行业用人困局 “能级工资”让“技高者多得”
南京日报· 2025-09-04 12:00
行业背景与挑战 - 家政服务业因城镇化加速和人口老龄化加深进入快速发展期 但面临年龄结构偏大 文化程度偏低 专业技能良莠不齐 人员流动性强等发展困境 导致中高端服务需求难以满足[1] - 行业存在招人难 留人难 提质难问题 薪酬与职业技能等级脱节严重挫伤员工提升技能积极性[1] 南京政策创新 - 2020年南京在全国率先推动家政行业签订首个工资集体合同 明确工资指导价与技能等级挂钩方向[2] - 截至当前南京已推动家政服务 网约配送 快递 网约车 道路货运等5个新就业形态行业建立工资集体协商机制[4] - 集体协商机制被定位为搭建企业与职工利益共同体的核心手段[5] 公司实践案例 - 快易洁作为全国家庭服务业百强企业 拥有近2000名员工 于2024年成为深化集体协商的标杆实践者[2] - 公司与南京师范大学共建江苏省首个家政学硕士研究生工作站 并培育出行业首位全国人大代表 工会十八大代表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及全国优秀农民工[2] - 2024年11月公司启动能级工资协商 成立行政 工会 职工代表专项小组 用一个月完成营收结构分析 收集237条职工诉求 解读政策法规三项关键工作[2] 薪酬改革方案 - 对家政服务员 养老护理员等4类核心岗位实施分级补贴:二级技师每月补贴500元 三级高级工每月补贴300元[3] - 增设竞赛奖励机制 对全国 省级 市级家政技能大赛前三名选手给予300元至2000元一次性奖励[3] - 设立荣誉奖励体系 对获得劳动模范 五一劳动奖章 道德模范等荣誉的职工给予300元至2000元一次性奖励[3] 实施效果 - 员工获得二级育婴师证书后每月工资增加500元 显著提升技能培训参与积极性[1] - 改革后学技能涨工资成为新风尚 员工主动参加培训学习收纳技巧 育儿方法 综合素质提升明显[3] - 改革增强了职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有效破解行业招人难留人难题[3]
【政策解读】支持家政行业发展,家政企业税收优惠详解
蓝色柳林财税室· 2025-08-06 23:23
社区家政服务税收优惠 - 增值税优惠:社区家政服务收入免征增值税 [1] - 企业所得税优惠:社区家政服务收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减按90%计入收入总额 [2] - 契税优惠:承受房屋、土地用于社区家政服务的减按17%征收契税 [3] - 多项费用减免:用于提供社区家政服务的不动产登记费、耕地开垦费、土地复垦费、土地闲置费等免征 [4] - 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优惠:自有、承租、无偿使用并用于社区家政服务的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 [5] 享受条件判断 - 服务对象:家庭 [1] - 服务内容:进入家庭成员住所或医疗机构为孕产妇、婴幼儿、老人、病人、残疾人提供的照护服务,以及进入家庭成员住所提供的保洁、烹饪等服务 [2] - 社区范围: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 [3] 员工制家政服务企业税收优惠 - 增值税优惠:员工制家政服务企业提供家政服务取得的收入免征增值税 [1] - 企业定义:营业执照规定经营范围中包括家政服务内容的企业 [2] - 员工定义:依法与家政服务企业签订半年及半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员工制家政服务员 [3] 小型微利企业税收优惠 - 新设立企业享受"六税两费"减免优惠条件:申报期上月末从业人数不超过300人且资产总额不超过5000万元 [8] - 新设立企业首次汇算清缴后确定不属于小型微利企业的,自办理汇算清缴的次月1日至次年6月30日不得享受"六税两费"减免优惠 [9][10] - 按次申报的企业,自首次办理汇算清缴确定不属于小型微利企业之日起至次年6月30日不得享受"六税两费"减免优惠 [11] 纳税缴费信用管理 - 纳税缴费信用级别设A、B、M、C、D五级 [15] - A级经营主体激励措施:主动向社会公布A级名单 [16] - A级经营主体激励措施:下一年度起评分提高1分,连续评为A级的可累积提高,起评分最高不超过100分 [17] - A级经营主体激励措施:可以一个月领取不超过三个月的增值税发票用量,其他普通发票按需领用,符合条件的可以申请按需开具全面数字化的电子发票 [18] - A级经营主体激励措施:连续三年评为A级的,由税务机关指导办理税费事项 [19][20] - A级经营主体激励措施:税务机关与相关部门实施的联合激励措施及其他激励措施 [21]
护工骑手受伤谁买单 劳务关系赔偿有规则
北京青年报· 2025-08-04 08:22
劳务关系与用工形式 - 劳务关系不受《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强制性规范约束,强调合同自由和平等协商,属于非正式灵活用工形式 [1] - 劳务关系适用于短期、临时性或非核心业务用工需求,主要应用于家政行业、退休再就业、维修搬运等领域 [1] - 建筑行业和新就业形态(如骑手、网约车司机)为降低人力成本常采用劳务关系 [1] - 劳务关系中提供劳务一方获得的劳动保障较弱,损害赔偿责任按双方过错比例分担 [1][12] 案例一:养老中心护工滑倒案 - 养老中心与护工签订劳务协议,护工因地面湿滑摔倒导致十级伤残,索赔23万余元 [1] - 法院认定养老中心未及时清理积水存在管理疏漏,承担90%责任;护工未尽安全注意义务,承担10%责任 [2] - 最终判决养老中心赔付19万余元,二审维持原判 [2] - 养老机构对工作人员人身安全负有更高注意义务,需提供安全环境和设施 [3] 案例二:建筑拆除工坠落案 - 拆除工未签书面合同,使用简易楼梯未佩戴安全设备坠落致十级伤残,索赔32万余元 [4] - 法院认定雇主未提供安全设备和培训承担70%责任;工人未固定梯子且无资质作业承担30%责任 [5] - 最终判决雇主赔付10万余元,二审维持原判 [6] - 建筑行业高风险作业中双方均需履行安全注意义务,雇主应说明危险源并提供防护 [7] 案例三:外卖骑手摔伤案 - 骑手与平台技术公司签订《网约配送员协议》,配送途中摔伤构成九级伤残,索赔40万余元 [8] - 经职业伤害认定获7万元补助,法院调解后技术公司追加赔付20万元(合计50%责任) [9] - 新就业形态用工多采用外包形式,劳动者面临保障不足风险 [10] - 政策推动职业伤害保障试点,赔偿范围包括医疗费、伤残待遇等 [11] 劳务关系法律适用 - 《民法典》第1192条规定劳务损害按过错责任原则分担,司法实践将企业-个人劳务关系参照适用 [12] - 接受劳务方需举证安全措施、培训记录;提供劳务方需证明自身无重大过失 [12] - 建议劳务双方签订书面协议明确权利义务,保留工作记录和支付凭证 [13]
滨州市政府印发《关于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若干措施》
齐鲁晚报网· 2025-07-09 00:14
滨州市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政策解读 政策背景与现状 - 滨州市就业工作位居全省前列,每年城镇新增就业保持在3.7万人以上,2024年2月作为全省三个代表城市之一作经验交流[3] - 无棣县获评全省首批高质量充分就业县建设单位[3] - 当前面临稳增长、稳就业压力,需应对需求多样化、产业智能化、人口老龄化等多重挑战[4] 政策核心目标 - 到2030年目标:每年城镇新增就业3.7万人以上、扶持创业8000人以上、新增技能劳动者1万人以上[5] - 到2035年目标:形成就业机会充分、环境公平、结构优化、服务优质的高质量就业局面[5] 重点支持产业与企业 - 将先进制造业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纳入用工服务保障范围[6] - 支持服务业与高端制造业深度融合,发挥服务业就业主渠道作用[8] - 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创造灵活就业岗位[8] 创业与就业支持措施 - 提供一次性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等政策[6] - 每年征集10个以上大学生优秀创业项目并提供资金支持[7] - 建设"社区微业"服务站,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9] 重点群体就业帮扶 - 落实高校毕业生一次性扩岗补助和社会保险补贴[6] - 实施青年就业见习计划,提供见习补贴[7] - 推行"妈妈岗"就业模式,开展女性专场招聘[9] 技能提升与人才培养 - 发放职业技能提升补贴,开展职业培训补贴[6] - 实施"渤海工匠"培育计划,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7] - 支持省高水平中职学校举办五年制高职培养人才[8] 就业服务创新 - 建立就业预警监测机制,加强多部门数据共享[7] - 打造"创业渤海乐业滨州"服务品牌,举办创业比赛[9] - 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7]
深度专题 | 新“三万亿”投资会在哪?(申万宏观·赵伟团队)
赵伟宏观探索· 2025-06-27 00:07
服务业投资缺口与潜力 - 当前服务业实际投资与潜在投资间存在3.3万亿缺口,其中服务消费潜在缺口接近3万亿(对应1.8万亿投资缺口),与增加值匹配的潜在投资缺口为1.5万亿 [2] - 2024年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较历史趋势缺口达2093元,全国服务消费潜在缺口近3万亿 [10] - 生活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每上行1pct,投资占比提升0.6pct,测算年均投资规模或达1.8万亿 [22] 消费服务化趋势 - 人均GDP在1-3万美元阶段,服务消费占总消费比重年均提升0.6pct,城镇化率70%-80%时同样呈现此趋势 [3][43][47] - 老龄化率每提升1pct,服务消费占比上行约1.3pct,中老年群体服务消费倾向更高 [51][55] - 家庭小型化(中国户均规模降至2.8人)推动家政、娱乐等服务需求,单身家庭服务消费支出占比更高 [59][61][63] 国际经验与投资方向 - 日本在人均GDP达2万美元时服务业投资占比提升至11.6%,若中国达到同等水平,投资增量或达3.7万亿 [4][90] - 美日韩经验显示服务需求增长带动投资同步上行,如日本服务业固定资产占比提升19.5pct [68][75] - 家庭服务(家政CPI涨幅4.3倍)和适老化改造(日本住房维修支出占比提升至3.4%)是重点领域 [5][96][122] 中国服务业现状与机遇 - 2023年中国服务业增加值占比54.6%,但生活性服务业占比仅10.1%,显著低于日韩的17.3%/14.6% [7][128][134] - 服务业供给不足制约需求释放,2023年就业占比回落至-3.8%,卫生、文体娱等领域缺口显著 [141][145][147] - 家政行业用工缺口达2000万,市场规模超万亿,政策推动年培训150万人次 [168][170][176] - 适老化改造涉及卫生、住宿餐饮、文体娱等行业,2024年相关投资增速达6.6%-22% [177][178]
“新增长”系列专题报告:新“三万亿”投资会在哪?
申万宏源证券· 2025-06-25 21:16
服务业投资缺口与消费趋势 - 服务业实际与潜在投资缺口达3.3万亿,全国服务消费潜在缺口近3万亿,对应年均生活性服务业投资规模或1.8万亿,2024年实际与潜在投资缺口或1.5万亿[1][25][26] - 短期消费时间减少制约服务消费修复,长期人均GDP1 - 3万美元消费呈“服务化”趋势,服务消费占比年均上行约0.6pct,老龄化率每提升1pct,服务消费占比上行约1.3pct[2][31][38][44] 需求拉动供给国际经验 - 居民偏好转变形成需求带动供给、投资增长正向循环,如美国服务业投资与增加值占比走势一致,日本20世纪60 - 90年代服务业营收和固定资产占比分别上行7.3pct、19.5pct[2][53] - 人均GDP达2万美元时,服务业投资或有3.7万亿额外增量,家庭服务和“适老化”投资是重点,如日本家庭服务CPI增长4.3倍,2003年疗养床位占比较1993年上行20.8pct至21%[3][66][70][75] 国内服务业现状与投资空间 - 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比偏高,2023年服务业增加值占比为54.6%,生活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比仅10.1%,低于日、韩[4][87] - 2023年以来服务业有效供给恢复不足,就业占比回落至 - 3.8%,工资涨幅显示生活性服务业就业供给不及需求[5][91] - 今年服务业投资加快扩张,4月生活性服务业投资增速超10%,1 - 4月卫生、文体娱民间投资增速高于整体[5][97] - 家政行业用工缺口超2000万,2025 - 2027年每年培训150万人次,市场规模增长空间大[6][104] - 我国加快“适老化”建设,2024年4月以来住宿餐饮、文体娱、居民服务业投资增速明显改善[6][111] 风险提示 - 贸易形势超预期变化、政策应对模式和传导机制存在不确定性[7][116]
市政协举行“请你来协商”月度协商座谈会
杭州日报· 2025-06-16 10:49
就业形势与政策建议 - 当前就业形势总体平稳但面临挑战 需在稳经济基础上扩大就业增量并提高就业质量 [1] - 建议推动就业优先导向更鲜明 完善机制与政策协同 集聚力量推进稳岗扩岗政策 [1] - 提出发挥创业带就业乘数效应 提高技能培训针对性 建立精准匹配系统 [1] - 建议开发新就业增长点 促进灵活就业 提升就业服务水平 [1] 重点行业就业促进措施 - 针对家政行业和康养产业提出高质量就业促进建议 [1] - 聚焦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提出制造业稳岗拓就业方案 [1] - 建议提升职业教育与就业质量的有效衔接 [1] 战略方向与实施路径 - 需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凝聚合力激发拼经济带就业的新动能 [2] - 强调抓"两新"增就业 优服务促就业 兜底线保就业的多元路径 [2] - 提出持续扩容就业岗位 塑造现代化人力资源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2] - 重点抓好特定群体就业工作 提升民生获得感与经济发展支撑力 [2] 政协职能与协作机制 - 政协通过成立课题组开展调研 形成1份主报告及多份子课题报告 [1] - 采用线上线下结合模式 收集213条政协委员网络议政建议 [1] - 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 广集众智凝聚促进高质量就业共识 [2]
38岁单身,如何规划人生?
搜狐财经· 2025-06-01 02:57
职业发展瓶颈与转型 - 35岁成为大厂招聘的隐性年龄门槛 20-35岁被视为黄金劳动力阶段 超过此年龄后职业发展可能面临下行压力[1] - 38岁是职业规划关键节点 需在就业城市与定居城市间做出选择 同时需考虑父母养老等家庭因素[1] - 大龄留学(38岁+)成本效益比低 总成本达40-80万元 且会错过职业发展关键期 中外联合办学硕士(5-10万元)是更优选择[3] - 低学历人群(如中专)职业发展受限 32-37岁仍从事酒店前台等低薪工作(月薪三四千) 需通过自考大专实现职业转型[4][6] 行业与岗位选择 - 家政行业存在薪资优势 保姆岗位月薪可达1-3万元 显著高于酒店前台等传统服务业岗位[6] - 制造业存在职业转型机会 质检/测试/物流/仓储等岗位通过加班可实现月薪八九千 较服务业有显著提升[6] - 财务人员在小私企发展受限 10+年经验者月薪1.1万但无社保公积金 且面临职业天花板[14][15] - 外企非白领岗位(仓库管理/物料计划等)可作为转型方向 薪资水平可达1万以上 突破职业瓶颈[19] 地域与职业发展关联性 - 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央国企子公司提供稳定性 适合38岁+人群职业转型[1] - 跨城市就业可带来薪资跃升 从三线城市(如兰州)跳往上海可实现收入翻倍 需海投1万份简历[21][22] - 小城市职业发展存在明显瓶颈 如兰州房价从1.4万/平跌至9千+/平 反映区域经济活力不足[12] 学历与职业发展关系 - 学历提升存在时间窗口 37岁才开始自考大专需2.5年 显著晚于最佳时机[4] - 本科学历是考公/进国企的基本门槛 30岁前获得可打开职业发展空间[7] - 简历学历标注策略影响求职成功率 非全日制学历可能被系统筛选淘汰 需策略性处理[18] 特殊人群职业困境 - 非独生子女(尤其有弟弟者)面临财产继承劣势 需更早规划独立发展路径[7][8] - 小城市私企财务人员存在职业风险 6年工作经验仍可能被裁员 且缺乏社保保障[14][16] - 大龄单身女性(38岁+)面临婚育与职业发展双重压力 需谨慎选择"随便结婚"策略[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