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创新药研发
icon
搜索文档
生长激素红利不再?长春高新营利十年首降
新京报· 2025-04-25 22:18
公司业绩表现 -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4 66亿元同比降低7 5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5 83亿元同比降低43 01%为近十年来首次营收和净利润双下滑 [1] - 四大子公司中3家业绩下滑金赛药业净利润下滑40 67%百克生物净利润下滑53 67%高新地产净利润下滑80 09%仅华康药业营收增长8 48%净利润增长38 80%但业务体量较小 [1][5][6] - 2025年一季度业绩持续疲软营业收入29 97亿元同比减少5 66%净利润4 73亿元同比减少44 95% [8] 核心业务分析 - 金赛药业贡献公司79 24%营收(106 71亿元)但净利润同比下滑40 67%至26 78亿元主要因生长激素水针剂执行集采及市场竞争加剧 [2][3] - 金赛药业生长激素产品线覆盖粉针剂(占收入10%)水针剂(占70%以上)和长效水针剂拥有12项获批适应症2014-2023年净利润年复合增长率达34% [2] - 百克生物带状疱疹疫苗收入同比下滑71 54%至2 51亿元水痘疫苗收入微增2 16%至8 37亿元鼻喷流感疫苗收入增长15 37%至1 41亿元 [5] 行业竞争与挑战 - 生长激素领域面临集采冲击2022年广东联盟等省份集采导致金赛药业粉针剂中选水针剂弃标2023年浙江集采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 [3] - 长效水针剂市场垄断地位受挑战特宝生物维昇药业诺和诺德等竞品即将上市可能引发价格战 [4] - 疫苗业务面临多重压力带状疱疹疫苗先发优势减弱水痘疫苗受出生率下降及竞品增多影响 [5][6] 战略转型与研发投入 - 公司研发投入26 90亿元同比增长11 20%占营收比例提升至19 97%重点布局胃癌治疗减肥医美麻醉运动医学等领域 [7] - 研发管线进展显著24款产品进入临床阶段重组人促卵泡激素注射液等产品获批长效生长激素新增两项适应症 [8] - 销售费用同比增长11 81%至44 39亿元管理费用同比增长25 59%至12 02亿元主要因销售团队扩张及管理架构调整 [6] 资本市场表现 - 股价从2021年历史高点515 9元/股(市值超2000亿元)跌至89 3元/股当前总市值364 29亿元 [8]
广生堂(300436) - 300436广生堂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425
2025-04-25 17:36
创新药研发进展 - 公司立项研发多个创新药,抗新冠创新药泰中定已获批上市 [1] - 核心一类乙肝治疗创新药管线中,GST - HG141 完成 II 期临床试验并被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名单,正筹备临床 III 期试验;GST - HG131 完成 IIa 期临床试验全部患者入组;GST - HG131 联合 GST - HG141 治疗乙肝的 II 期临床试验列入优化审评审批试点项目,4 月 24 日获批 [1] 研发投入情况 - 2024 年度研发投入 4488.61 万元,占营业收入的 10.17%,2022 - 2024 年三年累计研发投入约 5.46 亿元,占累计营业收入的 43.69% [1] - 未来聚焦乙肝创新药核心管线突破,加速临床试验进程,优化研发体系,提升资金效率 [1] 公司发展战略 - 推进创新战略,聚焦乙肝创新药核心管线突破性进展,加速关键临床试验进程 [2] - 深化资本运作,推进上市公司再融资,保障创新药临床研究资金需求 [2] - 以“扭亏为盈”为核心工作,强化营销意识,中西药并重,开发 OTC 品牌,推动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 [2][5] 行业发展前景 - 全球医药市场因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老龄化及健康意识增强呈结构性增长,国家政策支持创新药研发,审评审批流程优化加速,推动我国创新药行业快速发展 [2] - 2024 年医药制造业营业收入平稳,利润总额 3420.7 亿元,较 2023 年下降 1.1%,相比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一定韧性,行业增长空间广阔 [3] - 集采政策使部分仿制药企业利润空间压缩,创新药和高端医疗器械领域企业受益,市场集中度有望提升,具备创新能力的企业发展势头良好 [3] 公司盈利表现 - 2024 年公司净利润 - 1.72 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 1.56 亿元,仍亏损,但经营质量改善,营收增长,综合毛利率提升超 4 个百分点,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转正,业绩亏损同比大幅收窄 55.16% [4] - 2025 年一季度业绩同比下降,剔除泰中定波动影响后,营业收入继续增长,核心业务肝胆疾病药物同比增长约 19.87% [4]
海思科(002653) - 002653海思科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425
2025-04-25 16:56
产品销售与市场情况 - 考格列汀、克利加巴林胶囊各进入数百家二级及以上医院销售 [1] - 苯磺酸克利加巴林胶囊和考格列汀片尚在准入窗口期,销售逐步放量,事业部管理转向闭环管理以确保增长 [5] - 思舒宁已成为最大收入来源,公司将通过学术推广和品牌建设提升其市场占有率,现有年最大产能超四五千万支 [6] 创新药研发进展 - HSK31858 三期临床预计 2025 年下半年完成超 600 例受试者入组 [1] - HSK21542 注射液腹部手术术后镇痛适应症完成上市审评综合评价,公司积极推进后续审评以期尽早获批 [2] - 公司目前在研创新药项目数十个,进入临床阶段的 1 类创新药产品有 14 个,涉及多个领域 [8] - 多款 PROTAC 药物处于 IND 申报阶段,前期临床项目处于早期阶段,后期开发策略待确定 [9] 公司经营目标与规划 - 2025 年持续加大创新药研发投入,提升商业化进程,扩充产品线,争取创新药销售占比达 40% [3] - 推进 HSK21542 注射液 2025 年内获批上市,推进 HSK31858、HSK39297 等项目三期临床 [3] - 深入调研海外市场需求,选择合适出海模式与市场,通过产品对外授权提升品牌价值 [8] 业绩情况与分析 - 2025 年一季度营业收入同比增长 18%,远超行业平均增速,扣非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 69%,归母净利润下降受政府补助波动影响 [4][5][6] - 预计 2025 年 2、3 季度 3 款商业化创新药保持较快增长,HSK21542 注射液获批上市 [4][5] - 去年四季度盈利差因研发费用高,占全年研发费用 39%,针对两款纳入医保创新药加大投入 [4] 研发投入与管线 - 2022 - 2024 年研发投入分别为 9.58 亿元、8.75 亿元、10.01 亿元,三年累计超 28 亿元 [8] - 在研管线聚焦麻醉镇痛、呼吸系统、代谢疾病、肿瘤等领域,重磅产品有思舒宁、思美宁、倍长平 [8] 其他事项 - 政府补助不具有可持续性,补助金额无法预计,公司收到后会及时披露 [8]
一品红一季度营收增长79% 创新药研发不断推进
全景网· 2025-04-25 16:29
财务表现 - 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14.50亿元,2025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3.77亿元,环比2024年第四季度增长79.16% [1] - 2025年第一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5658.85万元,环比实现扭亏为盈 [1] - 2024年自主研发投入约3.25亿元,同比增加7.77%,占公司营业收入的22.40% [1] 公司概况 - 公司创建于2002年,总部位于广州国际生物岛,2017年11月在深交所上市 [1] - 业务覆盖医药全产业链,以医药制造业务为主导,是一家集药品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创新型生物医药企业 [1] - 主要聚焦于儿童药和慢病药领域,产品类别涵盖化学药(含原料药和制剂)、特色中成药等领域 [1] - 截止2024年4月25日,公司共有193个药品注册批件(含原料药登记号),其中国家医保品种82个、国家基药品种26个、国家中药保护品种1个 [1] 研发进展 - 2024年8月,创新药AR882获得美国FDA授予的快速通道资格(FTD),用于治疗临床痛风患者的可见痛风石 [2] - 2025年3月6日,AR882全球关键性Ⅲ期REDUCE2试验完成全部患者入组 [2] - 自主研发的1类创新药物APH01727片的药物临床试验申请已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 [2] - APH01727片还获得美国FDA同意其在境外开展临床试验的确认函 [2] - 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报告披露日,公司共有各类在研项目71项(不含技术改造类项目),其中创新药项目15个,有34个项目/产品在备案或待审批阶段 [2] 未来规划 - 公司将继续推动重点项目的临床试验,引进优秀人才,加大创新药及高端制剂平台建设 [3] - 随着在研项目的逐步推进和审评通过,公司的产品管线将进一步丰富,竞争力也将得到增强 [2][3]
一品红一季度净利润环比实现扭亏为盈 深化全产业链布局
证券日报· 2025-04-25 16:11
财务表现 - 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14.5亿元 [2] - 2025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3.77亿元,环比增长79.16% [2] - 2025年第一季度净利润5658.85万元,环比扭亏为盈 [2] 研发投入 - 2024年研发投入3.25亿元,占营收比重22.4% [2] - 2025年一季度研发投入7422.81万元,同比增长18.71% [2] - AR882Ⅲ期临床费用资本化金额3758.58万元 [2] 研发管线 - 在研项目71项(不含技术改造类),其中创新药项目15个 [2] - 34个项目/产品在备案或待审批阶段 [2] - AR882获得FDA快速通道资格(FTD)用于治疗痛风石 [3] - AR882全球Ⅲ期REDUCE 2试验完成患者入组,进入关键性Ⅲ期阶段 [3] 生产基地与战略布局 - 已建成联瑞生物医药智能制造基地和一品红制药两大创新生产基地 [3] - 作为广州生物医药产业化学药"链主"企业,实施研产销一体化全产业链布局 [3] - 重点建设"儿童药研发技术平台"与"慢病药技术平台"两大技术平台 [3] - 以全球化创新研发理念推进药物筛选和开发技术 [3]
中国生物制药1类创新药派安普利单抗两大适应症获FDA批准
证券时报网· 2025-04-25 09:21
公司 - 4月24日中国生物制药联合开发的差异化PD - 1单抗安妮可(派安普利单抗注射液)获美国FDA批准上市,用于复发或转移性鼻咽癌一线治疗和铂类化疗失败的转移性鼻咽癌两项适应症,这是其首个在美国获批上市的创新药产品 [1] - 派安普利单抗在中国市场已获批4个适应症,包括晚期鼻咽癌一线和后线治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鳞状非小细胞肺癌、至少经过二线系统化疗复发或难治性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 [1] - 本次两项适应症在美国获批基于AK105 - 304和AK105 - 202两项关键注册研究,AK105 - 304研究结果显示派安普利单抗联合化疗在复发或转移性NPC患者一线治疗有显著无疾病进展生存获益且安全性优异,其数据将在2025年美国癌症协会年会以口头报告形式发布 [1] - 安妮可是唯一采用IgG1亚型并进行Fc段改造的新型差异化PD - 1单抗,能增强免疫治疗疗效并减少不良反应,此前FDA曾授予派安普利单抗治疗鼻咽癌1项突破性疗法认定、1项孤儿药资格认定和1项快速通道资格 [2] - 派安普利单抗在美国获批上市有望为全球晚期转移性鼻咽癌建立新的标准治疗,为全球晚期鼻咽癌患者提供免疫治疗新选择,体现中国创新药物研发体系与国际标准接轨 [2] - 中国生物制药在即将召开的ASCO上获得12项口头报告,打破中国药企纪录 [2] - 派安普利单抗多个适应症正在开发,联合安罗替尼胶囊用于一线治疗晚期肝细胞癌的上市申请已获CDE受理,联合化疗用于晚期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II期临床试验数据将于今年ASCO年会以“口头报告”公布 [2] 行业 - 2018年全球鼻咽癌新发病例约12.9万例,占所有癌症诊断的0.7%,70%以上患者初次诊断时为局部晚期,复发/转移性鼻咽癌患者预后差,中位总生存期小于20个月,临床上晚期鼻咽癌患者治疗存在较大未满足的临床需求 [3]
重庆华森制药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第一季度报告
上海证券报· 2025-04-25 07:17
公司基本情况 - 公司是一家集药品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综合型制药企业,业务覆盖医药工业、商业及零售,拥有22条生产线和84个药品批准文号,其中20个入选《国家基本药物目录》,60个入选《国家医保目录》[4] - 公司在消化系统、精神神经系统、耳鼻喉科等重点治疗领域形成中西药互补的产品布局,五大拳头产品(威地美、长松、甘桔冰梅片、痛泻宁颗粒、都梁软胶囊)已成为细分领域权重品种[5][6] - 2024年新获得3项药品注册证书、上市2项新药、通过1项一致性评价,并上市11项大健康消费产品[6] 研发创新 - 2024年研发投入7,303.24万元,占营收9.43%,重点布局创新药(肿瘤/免疫领域)、高端仿制药及特医食品[7][12] - 创新药管线推进4个项目,累计申请17项化合物专利(含6项PCT专利),其中1个项目进入IND-Enabling阶段,预计2025年完成IND申报[7][15] - 建成PROTAC技术平台和计算机辅助药物发现平台(CAMDD),具备从靶点发现至临床前开发的全链条能力[7][13] 经营业绩 - 2024年营收7.75亿元(同比+12.04%),归母净利润7,673.02万元(同比+134.66%),扣非净利润5,121.03万元(同比+146.94%)[9] - 五大独家中成药收入同比增长21.71%,其中甘桔冰梅片增长29.97%,六味安神胶囊增长23.38%[9][20] -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1.62亿元(占净利润210.83%),剔除特殊因素后同比实际增长33.10%[9] 国际化与新产品 - 甘桔冰梅片、六味安神胶囊等产品获新加坡注册批文,实现海外市场突破[14] - 特医食品TY005项目获重庆市首张注册证书,填补区域市场空白[4][25] - 电商平台销售额突破1,300万元(同比+116.67%),推出"严品森活"大健康产品集群[24] 生产与质量 - 第五期GMP基地投产解决产能瓶颈,并开展CMO/CDMO业务利用闲置产能[25] - 建成川渝首个特医食品生产基地,TY001进入审评阶段,TY002处于小试研究[25] - 产品出厂检验、抽检合格率保持100%[25] 营销与学术 - 覆盖近12,000家公立医院和16,000家基层医疗机构,渠道多元化拓展至零售/电商[20][21] - 五大中成药获32项临床指南/专家共识推荐,甘桔冰梅片Meta分析显示成本-效果优势[22] - 入选2024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强化品牌影响力[24]
一品红2025年一季度营收环比增长79.16% 创新药领域实现多项重大突破
证券时报网· 2025-04-24 22:36
财务表现 - 2024年营业收入14.50亿元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40亿元 [1] - 2025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3.77亿元 环比2024年第四季度增长79.16%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658.85万元 环比扭亏为盈 [1] 研发投入与创新药进展 - 2024年研发投入3.25亿元 占营业收入比重22.40% [2] - 2025年第一季度研发投入7422.81万元(含AR882Ⅲ期临床费用资本化金额3758.58万元) 同比增加18.71% [2] - 截至2025年一季度 在研项目71项 其中创新药项目15个 34个项目/产品在备案或待审批阶段 [2] - 创新药AR882获美国FDA快速通道资格(FTD) 用于治疗痛风石 2025年3月完成全球Ⅲ期REDUCE2试验患者入组 [2] - 2018至2023年研发费用翻三倍增至3亿元以上 2024年研发投入达3.25亿元 拥有193个药品注册批件 连续4年每年新增超10个 [3] 全产业链布局与生产基地 - 形成研发、生产、销售一体化格局 拥有联瑞生物医药智能制造基地和制药两大创新生产基地 [4] - 联瑞制药通过ISO四体系认证 2024年12月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2025年3月入选广东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4] - 广东瑞石创新原料药项目占地110亩 建成超5万平方米 含多条先进生产线 2024年10月试投产 现有原料药登记备案号10个 在研项目4项 [5] 2025年发展规划 - 重点推动AR882、APH01727片等临床试验 引进创新药研发及高端制剂人才 加强平台建设 [5] - 优化研发体制 加强项目管理 布局产品管线 强化专利保护 推动研发成果转化 [5]
广生堂:创新疗法加速落地,乙肝登峰计划获突破
新浪财经· 2025-04-24 21:13
文章核心观点 - 广生堂一类创新药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方案临床试验申请获批,创新药管线迎密集收获期,正从传统药企向创新驱动型制药企业加速转型 [1][2] 公司进展 - 4月24日广生堂发布公告,一类创新药GST - HG131联合GST - HG141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方案临床试验申请获国家药监局批准,标志三联方案乙肝登峰计划将进入临床验证 [1] - 获批的II期临床研究基于GST - HG131和GST - HG141研究结果,两者抗病毒机制预计协同互补,研究旨在评估联合用药安全性、耐受性及有效性,构建全口服三联疗法 [1] - 公司已构建覆盖多治疗领域的创新药矩阵梯队,除抗新冠创新药泰中定上市,另有6款在研新药加速推进 [2] - 核心品种GST - HG141获CDE突破性治疗认定,III期临床启动在即;GST - HG131项目已完成II期患者入组,研发进度居行业前列 [2] 行业情况 - 广生堂临床试验高效获批凸显国家对重大创新药物研发重视,展现我国创新药审评审批体系改革成效,符合条件药物有望加速研发、更快上市 [1]
分拆医美业务上市,是药企摆脱增长困境的“救命稻草”?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2025-04-23 21:33
公司概况 - 德镁医药是康哲药业分拆的专注于皮肤健康领域的创新型医药企业,采用介绍方式在港交所主板上市,不涉及新股发行及募资 [1] - 公司定位为皮肤处方药及皮肤学级护肤品的研产销一体化运营商,提供从预防到长期护理的综合解决方案 [1] - 2024年在中国创新药企业中,公司皮肤疾病适应症覆盖数量排名首位,皮肤处方药收入排名第一 [2] 财务表现 - 收入持续增长:2022年3.84亿元→2023年4.73亿元→2024年6.18亿元,两年复合增速26.9% [3] - 净亏损扩大:2022年亏损5517万元→2023年收窄至470万元→2024年扩大至1.06亿元,主因新产品推广销售开支及研发投入 [4] - 替瑞奇珠单抗注射液2023年获批上市并于2024年纳入医保目录,成为收入增长关键驱动 [4] 产品与研发 - 皮肤处方药管线包含已上市产品、临床阶段及临床前候选药物,覆盖多种主要皮肤疾病 [6] - 皮肤学级护肤品拥有禾零舒缓系列和喜辽妥®-壬二酸祛痘系列等差异化产品组合 [6] - 采用合作研发(引进全球产品)与自主研发(如CMS-D001进入I期临床)双轨模式 [7] 商业化能力 - 自建650人专业商业化团队,覆盖全国医院、零售药房及主流电商平台 [8] - 销售网络广度与深度支撑产品快速放量,医保目录纳入进一步加速渗透 [4][8] 行业竞争与挑战 - 创新药研发存在监管审批不确定性,且过程漫长、成本高昂 [9] - 面临国内外竞争对手压力,需持续推出有竞争力产品以避免定价权削弱 [10] - 医保目录准入、集中采购等政策变化可能影响产品需求与利润空间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