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理念

搜索文档
生态日特约理论文章|中国社科院黄承梁:“两山”理念科学真理的味道特别甜
中国环境报· 2025-08-15 07:03
理论创新 - "两山"理念重构人与自然关系,提出自然价值是经济社会发展重要财富,打破传统"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零和博弈思维 [3] - 该理念否定工业文明"先污染后治理"模式,形成生态优先的生态价值转化理论,推动生态环境治理系统变革 [3] - 超越西方"主客二分"哲学,以"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重塑生态哲学体系,标志21世纪新生态哲学产生 [3] 实践成果 - 浙江安吉余村通过关停矿场转型生态旅游,村民收入翻倍,成为全国乡村绿色发展典范 [4] -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2024年上半年同比增长36.2%,绿色经济贷款增速达25.5%,显著高于整体贷款7.1%的增速 [5] - 构建多层次生态补偿机制,如澜沧江—湄公河生态合作,推动跨境水资源协同治理 [8] 产业影响 - 中国光伏产业2023年多晶硅、硅片等产能占全球超80%,产量占比超90%,2024年各环节保持两位数增长 [8] - 绿色技术突破显著,2016-2023年绿色低碳专利申请累计57.3万件,年均增长10% [8] - 绿色"一带一路"项目如埃塞俄比亚地热开发、印尼55兆瓦地热电站并网,推动发展中国家绿色工业化 [8] 全球贡献 - 中国风电、光伏产品出口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重构产业全球化生态共生链 [8][9] - 绿色"一带一路"从殖民资源链、资本控制链转向生态共生链,提供包容性发展路径 [9] - 中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中强调技术转移与共同责任原则,与发展中国家需求深度契合 [9]
浙江深入践行“两山”理念20年——守绿水青山促绿富同兴
人民日报· 2025-08-15 06:13
经济发展成就 - 浙江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从2004年1.15万亿元跃升至2024年超9万亿元 [1] - 湖州长兴县铅酸蓄电池企业经重组整合从175家减至16家 产值增长14倍 税收贡献增长6倍 [6] - 2024年全省林业总产值达90.1亿元 较2022年同比增长34.2% [7] 生态环境改善 - 地表水省控以上断面优良水质比例从41.9%提升至98.6% [4] - 设区市PM2.5平均浓度从2013年61微克/立方米降至26.1微克/立方米 [4] - 2024年上半年23条国控入海河流总氮浓度较2020年下降16.7% 总磷浓度下降36.2% [2] 绿色产业发展 - 浙江佳人新材料公司年处理废旧纺织品4万吨 年产再生产品3万吨 年减碳7.2万吨 节约石油40万吨 [5] - "十四五"期间累计对83个省级园区开展循环化改造 总投资超7000亿元 [5] - 丽水庆元县累计种植林下中药材2.7万余亩 年产值达1.3亿元 [7] 科技创新与投资 - 2024年上半年高技术产业投资额达1980亿元 同比增长15.2% [6] - 规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达9.8% [6] - 金华婺城区采用颗粒物光量子雷达实现24小时大气污染源监测 [2] 能源结构优化 - 全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20年来下降38%以上 [7] - 截至2024年底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提升至46.4% 规模历史性超过火电 [7] 生态补偿机制 - 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实施以来浙江累计向安徽支付补偿资金25亿元 [3] - 浙皖合作共建"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 [3] 环境治理工程 - 舟山嵊泗县完成13.6千米海岸整治 [2] - 温州洞头区拆除76.8万平方米养殖网箱 建设15万立方米人工鱼礁 [2] -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和"蓝色循环"模式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3] 城乡协调发展 - 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45缩小至1.83 [8] - 杭州主城区基本实现"5分钟可达绿道网" 高架月季花带超500公里 [10] - 2024年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达88.71 连续13年上升 [10]
绿能澎湃 潮涌之江——国网浙江电力践行“两山”理念20年
人民日报· 2025-08-15 05:59
浙江电网是典型的受端电网,省外来电占全社会电力消费的1/3。国网浙江电力扛牢能源保供首要责 任,建成"两交三直"特高压骨干网架,高效促进清洁能源大规模跨区域消纳。 为确保能源大动脉的稳定运行,国网浙江电力在湖州构建特高压重要输电通道"立体巡检+集中监控"运 检新模式,打造输电专业队伍、特高压人工护线队伍、属地供电所、政企联动、义务护线员五级联防协 同作战体系。今年,特高压输电设备监测运检技术专业特色应用创新中心落地湖州,力争以湖州实践为 全国特高压运维工作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2024年,"西电东送"特高压工程向浙江输送电量首次突 破1000亿千瓦时,达102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3%,为浙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绿色动能。 电网建设的"含绿量"也在提升,国网浙江电力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推动坚强智能电网与 生态环境共融共生,开创了"生态电网"的新范式。 在湖州市投运近零碳排放的110千伏城北变电站,围墙上的钙钛矿光伏板与建筑融为一体,将阳光转化 为电能,减少20%的碳排放;屋面导光技术让阳光成为灯光,日间室内照明100%采用自然采光;沥青 道路建设中二次利用废弃轮胎,余热回收系统实现末端 ...
贵州茅台 探索“点绿成金” 助力“两山”转化
人民日报· 2025-08-15 05:44
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 - 公司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进"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探索以茅台酒为媒介的生态价值转化路径[2] - 累计捐资超4亿元用于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冷却水循环利用率达87%,形成废水处理技术指南和标准体系[3] - 构建有机高粱基地无机元素指纹图谱库,开展植物群落研究,优化"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布局[3] 低碳技术与减排措施 - 追踪产品"碳足迹"和"水足迹",启动天然气锅炉低氮改造,推进绿电100%应用,逐步淘汰厂区燃油车[4] - 探明酿酒微生物群落环境,建立小尺度生态环境承载评估模型,将产能合理容量纳入战略规划[4] - 计划到2030年实现单瓶酒全产业链碳排放降低20%、水消耗减少30%[6] 生态价值与经济转化 - 2024年营收达1871.9亿元,依托赤水河资源禀赋推动生态资源转化为绿色有机产品[5] - 将年营收1.5%作为环保专项资金,构建"135"绿色发展体系,研发"酒糟+"高附加值产品[6] - 建立生态环保"制度地图",设置4方面11维度39项指标科学评价绿色发展水平[7] 行业引领与公益行动 - 明晟ESG评级两年内从B级跃升至A级,成为白酒行业唯一A级企业[7] - 牵头开展三省义务植树、流域可持续发展论坛,推动"同饮一江水、共护母亲河"行业共识[7] - 未来将依托赤水河生态公益基金建设原料基地,联动环境治理与乡村振兴[8]
用“两山”理念绘就京华大地新画卷
北京青年报· 2025-08-15 02:48
生态文明建设与"两山"理念实践 - 北京作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已有9个区获得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或"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其中5个生态涵养区全部获得双命名 [3] - "两山"理念突破传统发展范式,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协同发展,将生态要素融入产业结构升级 [2] - 北京探索出"生态+农文旅"模式及"花园式场景"示范样板等创新模式 [4] 环境质量改善与生态成效 - 北京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90天(2023年),较2013年增加114天,重污染天数仅2天为历年最少 [3] - 生态涵养区功能定位为"首都大氧吧和后花园",北京持续加大对其支持力度以保障生态权益 [4] - 市民观测到更多"亲水"动植物进入城区,反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效 [3] 绿色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 - "十三五"期间北京以年均1.5%能耗增速支撑5.2%经济增长,碳排放强度保持全国省级最优 [4] - 全市绿色企业占比24%,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经济比重分别达30%和25.1%,第三产业比重超80% [4] - 北京正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绿色技术创新中心,推动"含绿量"转化为"含金量" [4] 政策引领与未来方向 - "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其核心为生态保护与经济价值转化关联,修正传统增长理论弊端 [2] - 北京将坚持"两山"理念指引,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推动现代化目标 [1][5] - 生态涵养区与中心城区联动实现"生态进城",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生态文明建设经验 [3][4]
学习手记丨山水林田湖草沙——读懂“两山”理念的系统观念
新华社· 2025-08-14 20:49
一字之增,令人眼前一亮,给人深刻启迪。 "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 习手记 二 作 山水林田湖草沙 "两山"理念的系统观念 读懂 | 新华社国内部出品 0000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 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离不开"两山"统筹兼顾、协同共进,同样离不开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性规律性认识。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这里要加一个'沙'字。"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代表团谈及生态治理,专门把治沙问题 纳入其中。 从发展脉络看,从2013年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到2017年中央深改组会议将"草"纳入其中,再到2021 年全国两会"加一个'沙'字"……其间,生态治理的系统观念持续深化,生命共同体的深刻内涵不断丰富,"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 合账"的工作思路愈加明晰。 这种眼光与思维,自习近平同志在地方工作时开始,一路渊源有自。 1997年4月,习近平同志来到福建三明市将乐县常口村调研。眼前是清澈的金溪,对岸山上是大片原始林。见此情景,他语重心长:"青山绿水 是无价之宝,山区要画好'山水画',做好山水田文章。" "我们 ...
“两山”理念在河南·一本账丨河南的生态账本
河南日报· 2025-08-14 07:20
环境质量 - 2024年全省160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占86.1%,无劣Ⅴ类水质断面 [3] - 2024年全省PM2.5浓度相较于2017年下降25.1%,优良天数增加27天,重污染天数减少9.4天 [6] - 截至2024年7月底,全省PM2.5浓度41.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4.9%,优良天数140.2天,同比增加10天,重污染天数1.9天,同比减少4.7天 [6] 水资源保护 - 黄河干流(河南段)水质连续达到Ⅱ类 [6] - 南水北调总干渠出省境水质稳定保持Ⅱ类及以上 [6] - 淇河(鹤壁段)、伊洛河(洛阳段)、安阳河(安阳段)、信阳南湾水库入选生态环境部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6] 土壤与农业 - 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全省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 [6] - 2023年全省化肥使用量为584.0万吨(折纯),同比降低1.9%,化肥使用量连续8年降低 [6] - 截至2024年,全省测土配方肥施用面积达1.26亿亩次,技术覆盖率达91.5% [6] 生态修复与保护 - 2024年修复湿地1.02万亩,累计修复黄河湿地2.78万亩 [6] - 完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100.95万亩石漠化治理 [6] - 累计修复矿山面积约68万亩,建成绿色矿山206家 [7] 林业与绿化 - 造林153万亩、森林抚育166.5万亩,义务植树7806万株 [6] - 全省经济林面积1667万亩,林下种植养殖面积1787.52万亩 [6] - 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1.4万平方公里 [6] 产业升级与绿色转型 - "十四五"以来淘汰落后煤电机组近200万千瓦,退出落后低效产能474台(套) [3][10] - 新能源车总量达210余万辆,城市公交车新能源比例达到98.5% [6] - 全省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覆盖率85.6%,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超1000亿千瓦时、装机占比突破50% [6] 生态示范与创新 - 累计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7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19个、省级生态县45个 [6] - 探索出"点绿成金""守绿换金""绿色资本"三种河南"两山"转化模式 [6] - 争取国家专项资金40亿元,累计修复面积180万亩 [6]
浙江安吉发布首个县域生态文明标准化白皮书
中国新闻网· 2025-08-14 00:42
生态文明标准化白皮书发布 - 全国首部县域生态文明标准化白皮书《安吉县生态文明标准化白皮书(2005-2025)》正式发布 [1] - 白皮书由安吉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牵头研制 浙江省质量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共同参与 [1] - 白皮书系统梳理安吉在竹林碳汇交易 美丽乡村建设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领域的制度创新经验 [1] 白皮书内容框架 - 提炼"生态修复+产业振兴""全域旅游+标准引领"等典型模式 [1] - 围绕"村村优美 家家创业 处处和谐 人人幸福"四项基准目标 [1] - 编制"村庄建设 生态环境 经济发展 社会事业发展 精神文明建设 组织建设与长效管理"六大标准体系 [1] - 体系涉及法律法规 标准及规范近400项 全面涵盖美丽乡村建设 管理 经营等内容 [1] 标准化建设成效 - 推动"标准制定——试点示范——全域推广"的标准化路径制度化 [2] - 有效推动生态资源向经济价值转化 实现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协同发展 [2] - 2024年安吉县年接待游客超3402万人次 旅游收入突破475.6亿元 [2] -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4.8万元 较2005年增长约6倍 [2] - 竹林碳汇交易 水土保持资源经营权拍卖等创新模式累计实现生态产品交易额超2亿元 惠及5万余农户 [2] 美丽乡村建设成果 - 累计建成各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87个 实现行政村"美丽乡村"全覆盖 [2] - 城乡环境和人居条件显著改善 [2] - 形成"生态修复——产业升级——共同富裕"的良性循环 [2] 未来发展目标 - 推动生态文明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 [3] - 促进城乡基础设施 公共服务 绿色消费等领域的标准协同 [3] - 推动生态红利普惠共享 为全国探索生态优先 绿色共富的高质量发展道路提供实践参考 [3]
任平:从“两山”理念与实践看中国与世界
人民日报· 2025-08-13 10:53
绿色低碳发展 - 中国构建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 [1] - 中国贡献全球1/4新增绿色面积,成为"增绿"最快最多的国家 [1] - 2024年太湖水质历史性恢复到Ⅲ类,体现绿色生产力发展成效 [5] 新能源产业链发展 - 江苏锚定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5] - 上海围绕新质生产力布局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加快塑造产业发展新动能 [5] - 经济大省形成高质量发展合力,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 [5] 生态保护实践 - 长江经济带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体现生态优先理念 [4] - 青海持续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西藏成为生态环境最好地区之一 [4] - 新安江通过生态补偿机制、联合执法等实现从生态危机到绿色典范的蜕变 [7] 国际合作与影响 - "一带一路"重点项目钱凯港采用绿色工艺,噪声粉尘污染降低40%,节水超25% [11] - 中国成立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制定绿色投资原则,为共建国家提供绿色机遇 [11] -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模式被国际认为是有远见的替代方案,引领全球生态文明转型 [10][11]
二十年,这一理念如何改变中国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8-13 09:09
生态文明理论创新 - "两山"理念提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同路径,突破传统"先污染后治理"模式 [3][4] - 理论核心在于揭示生态资源可转化为经济价值,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共赢 [4][5] - 中国通过系统性生态文明建设实践验证理论可行性 [5][16] 产业转型实践 - 传统产业通过超低排放改造和能效提升实现绿色升级,如钢铁、水泥行业清洁化生产 [7] - 新能源汽车产业在电池技术、智能驾驶等领域突破,推动汽车制造业"换道超车" [8] - 循环经济技术创新显著,餐厨废油转化航空燃料、脱硫石膏再生利用等案例涌现 [8] 生态经济模式 - 地方探索出"林票""碳票"交易、林下经济等多元化生态价值实现机制 [5] - 光伏治沙、生态旅游等模式将环境治理与产业开发深度融合 [5][7] - 绿色技术跨界应用催生新质生产力,形成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新方向 [8] 国际合作影响 - 中国节能技术输出至哈萨克斯坦炼油厂等项目,实现能效提升与污染减排 [12] - 菌草种植、绿色化肥等技术在100多个国家落地,促进当地农业增产最高达400% [12] - 生态文明实践为全球提供"发展-环保"协同新范式,获国际学术界认可 [11][12] 民生福祉提升 - 环境治理直接改善人居质量,推动公众需求从"温饱"转向"环保" [9] - 水污染治理、土壤修复等工程同步提升生态颜值与幸福指数 [9] - 生态产品普惠化进程加速,形成民生改善与生态保护的正向循环 [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