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US
搜索文档
黑色能源书写绿色传奇 大庆油田交出生态文明新答卷
中国新闻网· 2025-11-11 22:20
中新网11月11日电辽阔的松嫩平原上,一排排光伏板如波浪般铺展,与远处的油气设施共同勾勒出中国 石油大庆油田(简称大庆油田)崭新的天际线。 多年来,大庆油田以"两山"理念为指导,把绿色发展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同时, 全力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将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融入油气勘探开发全生命周期,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可持续 发展的世界一流现代化百年油田。 特别是自主研发二氧化碳驱油技术,实现了二氧化碳驱油与清洁环保开发的完美闭环。这项被誉为"黑 色黄金绿色开采"的技术革命,既破解了低渗透油田开发的世界级难题,又为工业碳循环开辟了新通 道。截至目前,试验区累计注气145.12万吨、产油48.87万吨、碳埋存136.2万吨,走出了一条二氧化碳 驱油和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业务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新路子。 转型发展:构建多能互补低碳发展新格局 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大庆油田按照中国石油"清洁替代、战略 接替、绿色转型"三步走总体部署,追"风"逐"日"、向"绿"而行。 2021年以来,先后建成了中国石油首个水面光伏示范工程、首个U型井地热供暖工程,打造了中国石油 首个百万 ...
能源行业紧抓低碳转型“窗口期”
中国化工报· 2025-11-11 13:48
全球碳中和趋势与共识 - 全球已有165个国家宣布碳中和计划,覆盖88%的全球碳排放和90%以上的经济总量[2] - 2024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约380亿吨的历史新高[2] - 新能源产业成为全球供应链变革和大国博弈的焦点,欧美国家对中国新能源产品加征关税,形成新型绿色贸易壁垒[2] 中国减排目标与能源转型路径 - 中国提出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超过30%,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力争达到36亿千瓦[1] - 能源系统将步入加速转型的关键期,未来10年是重要窗口期[1] - 能源行业低碳转型路径包括发展新能源和传统能源减碳两大方向[3] - 新能源消费在十五五期间预计增长约42%,年均增长7.2%,将贡献全球能源消费增长的55%以上[3] 能源行业转型面临的挑战 - 火电面临能源保供和减排降碳的双重压力,2025年前三季度火电发电量占全国规模以上发电量65%[3] - 新能源发展存在消纳不均衡问题,部分省区弃风弃光比例偏高,大基地建设运营存在制约[4] - 新能源项目收益不足,绿电、绿证环境权益收益偏低,全社会共担能源转型成本的观念和力度不足[4] - 降碳技术创新动能与发展实践不足,CCUS运营成本高,应用场景少,在电力市场和碳市场无法疏导成本[4] 企业转型战略与具体实践 - 能源企业需向综合供应商转型升级,加强与新能源全链条、全过程融合发展[5] - 国家电投推动绿色能源与化工、金属冶炼等深度融合,建设吉林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示范项目[6] - 国家能源集团攻坚绿色低碳技术,取得CCUS全场景应用等科技成果,建成全球首台百万千瓦二次再热机组[6] - 中国石化布局生物燃料和化工新材料产业链,拥有SRCA生物柴油技术,建成10万吨/年生物航燃装置,预计到十四五末己内酰胺年总产能将突破220万吨[6]
“十四五”能源成就企业谈丨勇当构建现代能源体系排头兵
国家能源局· 2025-11-11 10:26
油气勘探开发成就 - 在西北地区率先启动"深地工程",在渤海之滨建设胜利济阳页岩油国家级示范区,油气产量连创历史新高[3] - 四川盆地诞生首个页岩层系油田,提交复兴油田首期石油2010.06万吨、天然气123.52亿立方米探明地质储量[4] - 塔里木盆地顺北中部超深层、胜利济阳页岩油、四川盆地新层系页岩气、鄂尔多斯盆地深层煤层气、南海海域新区勘探实现战略突破[4] - 原油产量稳中有升,页岩油年产量近百万吨,顺北油气田建成年300万吨油当量产能阵地[5] - 天然气产量快速增长,形成酸性气、致密气、页岩气、海域等多类型发展格局[5] - 5年来投用16座储气库及若干LNG储罐,储气能力得到有效提升[5] 新能源业务发展 - 加快发展氢能、太阳能、地热能等多种绿色能源,打造油气氢电服综合能源服务商[7] - 成为全国最大氢气生产企业,建成11个供氢中心、144座加氢站,是全球最大加氢站运营单一企业[8] - 地热供暖辐射70余座城市,累计建成清洁供暖能力超1.2亿平方米,是我国规模最大地热企业[8] - 在油气矿区、工业园区及加油站等建设5000余座光伏发电站点,推进"万站沐光"行动[8] - 建成我国首个百万吨级CCUS示范工程,为绿色低碳转型探索新路径[9] - 累计建成充电终端6万余个,充电"全国一张网"覆盖31个省区市[9] 技术与装备创新 - 自主研发旋转地质导向钻井系统达国际先进水平,高温高压测井仪器打破国外垄断[10] - 形成万米特深井安全高效钻井等关键核心技术,支撑顺北油气田上产[10] - 攻克胜利济阳页岩油世界级难题,3年走完北美页岩油10年技术迭代之路[10] - 落实胜利济阳、四川、苏北三个页岩油战略增储阵地[10] - 建成覆盖所有油气田的工业物联网体系和集团级勘探开发数据资源中心[11] 国际能源合作 - 在埃及、安哥拉、哈萨克斯坦等国建成百万吨规模以上油气生产基地[6] - 与卡塔尔能源公司签署北部气田扩能项目一期、二期一体化合作协议[6] - 在新加坡、斯里兰卡、巴拿马等重要港口设点布局[6] - 5年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执行油气勘探开发项目31个、石油工程项目314个、炼化工程项目113个[6]
Bkv Corporation(BKV) - 2025 Q3 - Earnings Call Presentation
2025-11-10 23:00
业绩总结 - BKV的已探明储量为5.8万亿立方英尺(Tcfe),日均生产量为910百万立方英尺(MMcfe/d)[13] - 第三季度天然气生产为828.5 MMcfe/d,超出805-835 MMcfe/d的指导范围[39] - 2025年第三季度,BKV的调整后EBITDAX为9180万美元,资本支出为7960万美元,低于指导范围的中点[35] - 第三季度电力合资企业调整后EBITDA为4090万美元,低于指导范围的5500-7500万美元[35] - BKV的净杠杆率为1.32倍,因Bedrock收购而暂时增加[39] 用户数据 - BKV在Barnett地区的企业一年衰退率为9.9%[11] - BKV的1年基础衰减率为9.9%,低于同行的平均衰减率[110] - BKV的PDP运营下降率为1年17.8%、5年12.7%、10年10.9%[186] - BKV的平均 breakeven 价格为$2.77/MMBtu,295个位置的 breakeven 价格低于$3.00/MMBtu[93] 未来展望 - BKV预计到2030年全球电力需求将增长165%[15] - ERCOT需求增长预计在2025年至2031年间年均增长超过13%[26] - 预计到2028年,储备余量将出现负值,收紧至-26%[26] - 预计2025年资本支出在2.9亿至3.5亿美元之间,重点投资于CCUS项目以实现到2027年每年注入1百万吨的目标[170] 新产品和新技术研发 - BKV的CCUS业务预计在2023年第四季度实现183,000公吨(MTCO2)的二氧化碳封存量,占预计年度封存量的18%[13] - BKV的CCUS业务受到45Q激励和两党立法的支持,快速扩展中[11] - Barnett Zero项目自2023年11月开始注入操作,Q3 2025实现超过99%的运行时间,已永久封存约286,000吨CO2[161] - Eagle Ford项目预计在2026年第一季度启动,注入许可证和监测计划已获批准[161] 市场扩张和并购 - BKV计划在2026年第一季度完成收购BPPUS的电力合资企业的额外50%股权,预计交易金额为3.76亿美元[18] - BKV的电力合资企业将通过收购增强在ERCOT市场的增长平台[22] - CIP承诺为合资企业提供高达5亿美元的长期资金,来自其30亿欧元的能源转型基金[182] - BKV与CIP将共同市场化CCS项目的碳信用,利用CIP的全球销售经验[182] 负面信息 - 第三季度的平均火花差价为25.82美元/MWh,较8月初的42.97美元/MWh下降[56] - BKV在2025年第三季度支付了约2600万美元的债务,年初至今支付了3190万美元[56] 其他新策略和有价值的信息 - BKV的电力资产在德克萨斯州的低热率发电能力为1,500兆瓦(MW),将受益于数据中心需求的激增[11] - BKV的调整后自由现金流由低衰退资产和强劲的利润率驱动[11] - BKV的库存强度超过500个位置,预计可持续15年以上[90] - BKV的长期资本结构透明,作为上市公司提供公共报告和问责[182]
专访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中国绿色转型最需弥合的差距是电力系统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30 07:06
中国绿色转型核心挑战 - 当前最亟需弥合的差距在于电力系统对可再生能源的消纳能力,电网可容纳的风光发电量占比不足20% [1][3] - 可再生能源发展面临“并网难”的直接障碍,具体表现为电网稳定性难以承受和灵活性资源不足 [3] - 未来电网需从传统结构转向依赖储能、电子调频等新技术作为稳定支撑,投资方向将侧重配网建设改造和微网构建 [3][4][5] 减排目标与路径 - 中国2035年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至10%,其中约四分之三为二氧化碳 [2] - 核心减排路径包括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和推动能源结构转型两大方向 [2] - 具体细化为六大路径:可持续能源消费、电力系统深度低碳化、绿电电气化、非电燃料转换、负排放技术应用及非二氧化碳气体减排 [2] 绿色投资规模与方向 - 未来十年中国年均绿色低碳投资需求约达6万亿元人民币,规模在4万亿至8万亿元之间,相当于7000亿美元 [1][6] - 该投资规模约占2024年中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多万亿元的10% [6] - 当前中国电网年均投资规模为7000亿至10000亿元人民币,未来投资重点将从扩大覆盖转向配网和微网建设 [4][5] 全球气候治理与协作 - 全球清洁能源年投资规模约为2万亿美元,中国占比超过三分之一,部分领域可能超过一半 [5][7] - 全球气候治理面临联合国机制政治基础受损、治理主体多元化及需把握产业革命机遇三大挑战 [7] - 循环经济首次纳入COP30议题,其通过资源高效利用减少能耗和排放,需在具体行业和产业链落实 [8][9] 技术发展优先级 - 应优先聚焦已具备经济可行性的技术,如可再生能源、能效提升及电动车技术,这些是未来十年减排的“主力军” [1][10] - CCUS技术捕集环节相对成熟,但封存环节尚难规模化,应作为长期技术储备 [10]
21专访|邹骥:中国绿色转型最需弥合的差距是电力系统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8 20:34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绿色转型的核心挑战在于电网对可再生能源的消纳能力,当前电网可容纳的风光发电量占比不足20% [2][4] - 未来十年中国年均绿色低碳投资需求约达6万亿元人民币,应优先聚焦已具备经济可行性的技术 [2][8] - 全球气候治理面临国际秩序变化、治理主体多元化等挑战,各国需拥抱新产业革命成果以推进转型 [2][10] 中国减排目标与路径 - 中国2035年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其中约四分之三为二氧化碳 [3] - 核心减排路径包括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和推动能源结构转型两大方向 [3] - 细化为六大减排路径:可持续能源消费、电力系统深度低碳化、绿电电气化、非电能源燃料转换、负排放技术应用、非二氧化碳气体减排 [3] 电力系统转型挑战 - 电网稳定性与灵活性资源不足是当前可再生能源发展面临“并网难”的直接障碍 [4][5] - 传统电网依赖转动惯量,风光发电占比提升需新的稳定支撑因素如储能和电子调频技术 [5] - 电网转型需技术创新与电力市场重新设计,包括明确新激励机制和成本分摊方式 [5] 绿色投资规模与方向 - 中国电网年均投资规模约为7000亿至10000亿元人民币,未来投资重点将转向配网建设与微网发展 [6] - 全球清洁能源年投资规模约为2万亿美元,中国占比超过三分之一 [7] - 未来十年绿色低碳投资年均规模约6万亿元人民币,约占中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10% [8] 全球气候治理格局 - 全球气候治理核心挑战包括联合国机制政治基础受损、治理主体多元化、需把握历史机遇 [9][10] - 治理主体从政府与公共资金扩展到企业、国际游资等,全球清洁能源投资已达2万亿美元 [10] - 循环经济首次纳入COP30议题,其资源高效利用理念与减排路径高度契合,需在具体行业落实 [11] 技术发展优先级 - 当前应优先推进已具备大规模部署条件且能产生经济效益的技术,如可再生能源、能效提升与电动车 [12] - CCUS技术捕集环节相对成熟,但封存环节尚处研发阶段,且整个过程能耗高,应作为长期技术储备 [12]
同兴科技20251027
2025-10-27 23:22
涉及的行业与公司 * 公司为同兴科技(或提及的同心科技)[1] * 公司主营业务为环保设备(除尘、脱硫、脱硝)及催化剂 并积极拓展至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和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两大新业务领域[2][10] 核心财务表现与运营数据 前三季度整体业绩 * 公司前三季度营业总收入为6.61亿元 同比增长217.88%[2] * 扣非净利润为5,980.47万元 同比增长793.57%[2] *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为2.29亿元 同比增长106.58%[2] * 平均毛利率为25.83% 同比上升6.7个百分点 净利率为11.16% 同比上升5.72个百分点[2] *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约为3.66% 同比上升2.51个百分点[4] * 期间费用率为8.34% 同比下降8.83个百分点 其中销售费用同比下降30.55% 财务费用为负值[4] 第三季度单季业绩 * 第三季度营业收入为1.57亿元 同比增长53.43% 但环比下降29.54%[2] * 第三季度归母净利润为949.16万元 同比增长4,252.3% 但环比下降75.58%[2] * 第三季度毛利率为21% 同比上升5.55个百分点 但环比下降13.92个百分点 净利率为6.4% 同比上升6.81个百分点 但环比下降10.96个百分点[2][4] 订单与偿债能力 * 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 公司在手订单总额为3.87亿元 主要来自除尘、脱硫、脱硝等主营业务[2][9] * 公司资产负债率为29.96% 相比去年末增长2.86个百分点 流动比率为2.49 速动比率为2.29[4] 业务发展战略与进展 “一体两翼”战略 * 公司确立“一体两翼”发展战略 “一体”指除尘、脱硫、脱硝及低温SCR催化剂业务 “两翼”指CCUS和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业务[2][10] * 钠离子电池与CCUS可作为独立或联合解决方案为客户提供服务[10][11] CCUS(碳捕集)业务进展 * 2025年已签订三笔CCS吸收剂销售合同 总量约30吨 应用于船用碳捕集装置和越南项目 其中两笔已完成供货[2][9] * 公司积极参加国际展会(如马来西亚全球绿色能源盛会、德国汉堡氢能及CCS展览会)展示技术 获得国际客户高度关注[9] 钠离子电池业务进展 * **技术优势**:钠离子电池低温性能优异 零下40度仍能保持约90%容量 安全性优于磷酸铁锂 长期成本有望降至每瓦时0.19元左右[3][7] * **技术挑战**:当前钠离子成本仍高于锂离子 能量密度低于锂离子(如280体系下钠电芯约170安时)[3][7] * **产品开发**:公司主要开发常规型NFPP刀片式50安时单体 已进入下游应用集成测试阶段 包括启停蓄电池和两轮车的小型动力系统[3][16] * **客户与测试**:与华为等头部企业在储能领域合作进行中 头部企业关注材料一致性和加工性能 公司在此方面具备优势[3][9] 两轮车和电源启停领域客户已进入大规模测试阶段 储能领域客户多处于验证阶段[5][6] * **材料性能**:第三代产品充放容量分别为115mAh/g和107mAh/g 用于50安时单体后 极片压实密度达2.1g/cm³ 循环1,000至1,500次后容量保持率近98%[17][18] 第四代材料充放容量提升至132mAh/g和108mAh/g[17] * **市场应用**:钠电池产品(如启停电池、大容量充电宝)已在京东、淘宝等平台上市 用户反馈良好 尤其在低温启动性能和大功率放电方面 欧洲市场对户用储能钠电兴趣浓厚[13][14] 2025年工商储能领域已有示范应用 大型储能技术预计还需2-3年成熟[15] 其他重要信息 产能规划与降本措施 * 公司计划建设正极材料量产线 原计划在寒山地区购地180亩 但因华东用电成本高 正考虑选址西南或西北地区 与多地政府洽谈中[19] * 公司通过优化供应链、自主合成关键原料、配方优化等措施降本 但电解液成本高和大尺寸均匀离子一致性问题是当前挑战[20][21] 潜在风险与关注点 * 第三季度营收和利润环比出现显著下滑(营收环比降29.54% 净利润环比降75.58%) 毛利率和净利率也环比下降[2] * 钠离子电池业务仍处于市场导入和小批量试验阶段 大规模应用和替代受成本制约[3][7] * 大型储能项目的钠电技术成熟和大规模应用仍需时间(估计2-3年)[6][15]
告别“土里刨食”?中国石油开采正上演一场高科技逆袭!
搜狐财经· 2025-10-21 16:21
行业概念与定位 - 行业是能源产业链最上游环节,核心活动包括原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开发与生产 [1] - 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其稳定供应关系到国家能源安全、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 [1] - 上游开采为中游炼化、运输和下游销售及化工品生产提供原料 [1] 市场格局与特点 - 市场格局高度集中,呈寡头垄断,由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和中国海油主导,合称“三桶油” [6] - “三桶油”掌控绝大多数国内油气资源,在技术、管道设施和市场份额上拥有绝对优势 [6] - 行业发展深受国家政策影响,具有强政策导向性 [6] - 行业具有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和高风险的特征 [1] 行业生产现状 - 2023年中国原油产量达2.09亿吨,同比增长2.0%,实现连续多年稳定增长 [7] - 国内原油产量增速远低于消费增速,2023年原油进口量达5.64亿吨,对外依存度高达72%左右 [7] - 国家推动投资主体多元化改革,向民营及外资企业开放部分勘查区块,并成立国家管网公司实现“运销分离” [7] 技术发展水平 - 页岩气开采在四川盆地实现规模化商业开发,使中国成为北美之外最大的页岩气生产国 [5] - 在深海油田和超深井领域取得重大进展,但页岩油储层埋藏深、地质复杂,开采成本远高于美国 [5][8] - 核心技术装备的国产化率和作业效率仍有提升空间 [8] 绿色转型与战略调整 - 在“双碳”目标下,传统油气企业面临巨大减排压力,纷纷加大在CCUS、氢能、地热等领域的投入 [9] - 中期发展战略转向“油气并举”甚至“气超油” [9] - 大型石油公司积极向下游高附加值化工品延伸,并布局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向综合性能源供应商转型 [13] 未来发展趋势 - “增储上产”仍是核心基调,国家要求确保国内原油产量稳定在2亿吨以上红线,天然气产量持续快速增长 [13] - 未来产量增量将主要来自页岩油气、致密气和深海油气,这些领域成为主战场 [13] - 行业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建设“智能油田”,实现降本增效和精准勘探 [13] 面临的挑战 - 资源禀赋约束表现为人均油气资源匮乏,剩余资源品质差、开采难度大 [13] - 非常规和深海油气的高成本使行业在国际油价波动时盈利能力承压 [13] - 长期能源结构转型将挤压化石能源消费空间,行业面临“搁置资产”风险 [13] 发展机遇 - 能源安全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行业在勘探开发、技术研发等方面享有持续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13] - 页岩油等领域的技术突破可能大幅降低盈亏平衡点,释放巨大产能和利润 [13] - 天然气作为清洁化石能源,在能源转型过渡期需求旺盛,提供增长窗口 [13] - 向下游高端新材料发展和CCUS等新兴赛道可能形成新的技术服务产业 [13]
核心装备100%国产化 全球最大煤电碳捕集示范工程投运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9-26 10:52
项目概况 - 全球规模最大的煤电碳捕集示范工程在华能甘肃正宁电厂完成72小时试运行并投入商业运营 标志着CCUS技术实现从万吨级示范到百万吨级工业化应用的历史性飞跃 [1] - 项目针对华能甘肃正宁电厂1号机组脱硫后净烟气开展碳捕集作业 捕集率超过90% 每小时处理二氧化碳能力相当于18000人一天生活的碳排放 [1] - 项目每年可捕集二氧化碳150万吨 相当于处理60万辆汽车一年的碳排放量 [2] 技术突破 - 项目在碳捕集 压缩 封存等关键环节突破多项技术瓶颈 核心装备100%国产化 [2] - 全球首创"二塔合一"复合式吸收塔 国内首台八级超临界二氧化碳压缩机 国内规模最大的深部咸水层多层封存体系 [2] - 捕集的二氧化碳纯度达99%以上 经压缩至超临界态后可实现地下地质封存 [1] 应用领域 - 二氧化碳可广泛应用于油田增采 绿色燃料合成及矿化建材等领域 打通捕集-利用-封存全产业链 [1] - 捕集后的二氧化碳可用于化工 生物领域 也可注入地下驱油提高原油流动性和驱油效率 [3] - 多余二氧化碳可封存在地下 海洋等安全场所 [3] 项目意义 - 为全球煤电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中国方案 有力助推双碳目标落地 [1] - 将CCUS技术推向世界领先水平 为煤电行业低碳转型树立新标杆 [2] - 助力燃煤电厂实现大规模工业化深度减排 推动煤电绿色清洁发展 [2]
经济“硬支撑”更稳!多个大国工程智慧与实力兼具 新突破、新纪录成亮点
央视网· 2025-09-25 16:03
煤电碳捕集示范工程 - 全球规模最大的煤电碳捕集示范工程在华能甘肃正宁电厂投入商业运营 捕集率超过90% 每小时处理二氧化碳能力相当于18000人一天生活的碳排放量 [1] - 项目捕集二氧化碳纯度达99%以上 年捕集量150万吨 相当于处理60万辆汽车一年碳排放量 [3][5] - 项目突破多项技术瓶颈 包括全球首创"二塔合一"复合式吸收塔和国内首台八级超临界二氧化碳压缩机 核心装备100%国产化 [3] 页岩油开发进展 - 新疆吉木萨尔页岩油示范区累计产量突破500万吨 日产量首次突破5000吨 创历史新高 [8][10] - 示范区面积1278平方公里 油藏埋深3800多米 2025年以来已完成钻井48口 年累计生产页岩油130万吨 [10][12] - 形成钻井-压裂-采油全链条高效建产模式 平均完井周期缩短至31.7天 国内首个"无人巡检"采油管理区实现24小时智能运维 [12][14] 抽水蓄能电站建设 - 浙江缙云抽水蓄能电站全面投产发电 装机容量180万千瓦 安装6台单机容量30万千瓦机组 [16][18] - 电站设计年发电量18亿千瓦时 年抽水电量24亿千瓦时 可提供360万千瓦双向电力调节能力 [18][19] - 每年节约标准煤约23万吨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46万吨 全国抽水蓄能电站投产总规模达6266.5万千瓦 [19] 天然气净化技术突破 - 国内单套处理规模最大的天然气净化厂在四川资阳投产 日处理能力720万立方米 最大日处理量1440万立方米 [20] - 首次应用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净化工艺和专利溶剂 关键设备国产化率100% 投资降低30% 运营效率提升超过37% [23] - 集成光伏和余压发电技术 每年节电3700多万千瓦时 减排二氧化碳2万余吨 相当于种植超100万棵树 [23]